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静压预制管桩;桩体上浮;沉桩效应;桩基础设计;建筑工程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5-016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5.079
近年来,静压预制管桩因其承载力高、成本低、质量容易控制、施工噪音低及工期短等优点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处理不恰当,就可能导致浮桩的产生,影响工程质量。该工艺在某住宅小区施工时遇到砾砂层,反复压桩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深度,主要原因是同一个承台当第一根桩压到设计深度后,按顺序继续压第二根桩时出现桩体上浮现象,而且施工时的压桩力不能满足设计的相关要求。为了克服该现象,利用对角跳打或隔承台跳打、让砾砂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摩阻力减小等技术,最终顺利完成该工艺在本工程中桩基施工,并通过承载力试验和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均满足了设计要求。本文应用实例对静压管桩浮桩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到解决施工过程中桩体上浮的有效措施。
1 住宅小区工程的概况
某住宅小区安置房一共有15幢,建筑为7层框架结构,其面积约为90000m2,基础采用PHC-AB400(100)管桩,桩长约8m。建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桩端进入地基砾砂层大于2.0m,设计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值则为1540kN,要求施工时静压桩的配重不小于基桩极限承载力的1.1倍。
2 管桩各项检测的结果分析
2.1 施工管桩的动测结果
施工管桩的动测实验以(JGJ 106-2014)的相关规范要求作为根据,要求每项工程选取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选取总桩数的20%。不少于10根桩进行基桩低应变检测,其中该住宅小区第3幢本次随机抽取的22#桩,其典型曲线见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22#桩的桩身质量完好,类似图1中22#反射波曲线较多与模型桩中所测的波形曲线大致相符。随意抽取多桩承台下的一根管桩,若该施工管桩的前端为开裂状态,相关检测单位通常将其认定为施工Ⅱ类桩。管桩低应变反射波法的测试原理等相关测试说明,因单节预制桩没有相关接点,压桩力较小,桩周围的土层呈松软状,管桩的中上部位容易产生缺陷。由此可以说明,施工中的所有Ⅱ类管桩都是因挤土因素而使得桩身产生裂隙或断裂。桩端反射的波幅会在施工管桩桩端压入砾砂层2m以上后受到砾砂层的约束,波幅不会呈现大幅变化。所以管桩桩端的反射波幅越大,桩嵌入深度则会越小或者施工管桩的上浮量越大。22#桩检测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桩端反射波幅相对较小。
2.2 管桩的静载荷试验
在完成住宅小区建筑桩基工程之后,根据《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的相关规范要求,需要对管桩开展静载荷试验,并对静载荷试验的检测结果实施分析,结果表明22#桩测试桩确认为Ⅰ类桩。(1)Q-s曲线为缓降型,逐级加荷桩顶沉降在1386kN处达到最大值,1386~1540kN期间加荷桩顶沉降大于35mm,说明22#桩桩端出现了刺入性的损害,其桩体产生上浮使得管桩端出现抬脚的现象;(2)由试验桩Q-s曲线的形状,逐级加荷载的相互作用下陡降段起始位置沉降幅度较大,应变测试结果确定该桩为Ⅰ类完整桩,桩周土在严重的扰动作用下破坏了土体的结构,致使土体强度大幅降低。从复测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沉降幅度的加大,负荷逐渐加大后曲线的变形幅度趋缓,单桩桩体的承载力有所回升,这时则可以认为此桩顶的沉降量就是该桩桩体的上浮量。
3 工程施工中产生浮桩的原因
3.1 施工过程中的桩型选取不恰当
该住宅小区除去表面薄层素填土、粉质黏土后,钻孔揭示之下是砾砂层,静压桩施工桩体难以穿越,所以可选取该层作为建设持力层(端承桩)进行建筑施工。根据该住宅小区勘查设计的相关指标要求,桩端至少要穿越层砾砂2m以上才达到承载力设计的相关要求,但要将管桩压入至设计深度按相关管桩设计要求的1.1倍配重施工将很难实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桩嵌入深度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当实施密集打桩过程中就会形成桩的上浮现象。
3.2 施工过程中速度超过相关要求
该安置房小区建设过程中多数使用一节管桩进行施工,在进行压桩时就省去了接桩处理的实践,所以在施工时速度也变得更快。在以往的施工中,建筑工程桩的成桩速度有严格的控制,主要包括每一天成桩的根数是多少、沉桩速度如何等。一般情况下,管桩沉桩的速度需控制在0.8~1.2m/min,管桩成桩根数控制在每天每幢楼8~10根。分析表明,该小区建筑施工的速度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
此外,工程布桩太密、荷载取值过大等影响因素也会导致浮桩的产生,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工程面积计算出工程桩的数量、每个桩的承载力等,对浮桩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
4 建筑工程浮桩处理的技术与措施
目前,对静压管桩产生浮桩也比较常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处理的方法也比较多。主要的处理技术有以下三种:(1)使用高压注浆处理。应用高压注浆工艺处理桩端和持力层之间的空隙;(2)补桩,对钻孔桩、管桩或静压锚杆桩进行补桩处理;(3)复打、复压,对有浮桩现象的工程桩向外进行对角跳打或隔承台跳打,让砾砂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摩阻力p小。复压压力的控制标准与工程桩施工的终压值为2200kN,复压次数则控制在5次,沉降量最大应小于5mm,因该小区工程桩存在上浮现象且上浮量较大,故采用对角跳打或隔承台跳打处理方案。对复打之后的相关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管桩采取复打、复压等措施对提高浮桩的单桩承载力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上浮量明显的管桩进行复打、复压,其效果也较为明显,浮桩复打、复压的所需成本低、操作简单,是当前广泛推广应用的技术措施。
承载力检验达到合格的复压桩,需对建筑物上部结构进行施工处理。按照相关要求,对已经完工的小区住宅楼实施沉降观测分析,实测的结果显示,该住宅小区施工之后的沉降观测符合相关设计、控制的要求。同时复压的成本相对较低,即使对如上浮量达300mm以上的桩,上浮量较大,其复压的效果也会非常明显。所以,对工程浮桩进行复打、复压是对浮桩进行处理是最有效的方案,在以后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5 结语
在工程施工中,应用静压预制管桩有很多优点,但在具体的工程应用中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桩型,根据建设工程实际地勘、设计、规范以及现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有效且可行性较强的施工方案,尽量避免浮桩产生。(1)在建筑地基中采用静压预制管桩进行施工建设,由于一系列影响因素,特别是管桩挤土效应等问题,常常会致使建设工程桩桩体产生上浮,此类现象在工程建O中难以避免。建筑施工会对桩周土体造成极大扰动,导致了桩侧的摩阻力下降明显。管桩浮桩使得桩端的土体产生损坏或抬空,导致了工程桩桩端的阻力急剧下降,严重者甚至产生零阻力。加之上部荷载力产生作用,桩体就会产生严重的刺入性损坏;(2)工程桩施工过程中,根据相关要求对工程桩进行低应变动测分析,其反射波的波形状以及桩端波幅大小的相关情况对是否出现浮桩现象进行初步的判断;(3)在进行工程桩压桩时,桩平面的布置情况、打桩的顺序、布桩的密度等均会直接影响到工程桩桩体的上浮量。很多工程实例说明,相对于其他工程桩,建筑施工中间工程桩的上浮量会明显较大,后压桩上浮量明显小于先压桩,所以在建筑地基中需强化各项监测工作,尤其是对地基侧向的位移、地面及工程桩的隆起、裂缝等观察结果对压桩顺序、进度进行控制与调整。压桩过程中可使用跳打技术措施或者采取已打桩的两个相对方向实施压桩;(4)对于覆盖砾砂层的建筑地基,使用静压高强管桩进行施工,同时可选取地基层下较为牢固、坚硬的土层作为管桩持力层,施工过程中可采取大直径取土扩头桩来完成施工,同时避免挤土效应的产生;(5)在建筑工程地基施工过程中,如果有浮桩产生,对有较好地基的工程桩桩端持力层可以首先应用复压处理技术措施,同时适当增加桩体复压的终压力,与此同时需严格控制复压施工的速度,以此避免挤土效应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S].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S].
[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S].
[5] 云南省先张发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图集(DBJT53-01-2007)[S].
[6] 杨生彬,李友东.PHC管桩挤土效应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06,20(3).
[关键词]地方高校 工商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能力素质模型
[中闰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59-04
[作者简介]张喜荣,李伟,韩洁平,孙鸿飞,杨英,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吉林1320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定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商管理学生踏入社会以后,从事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具体化、基层化,对人才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和目标定位存在着定位模糊,针对性差;共性趋同,特色不足;知识面宽,深度不够;理论性强,实践偏弱;教学方法单一,全面能力素质培养不够等问题。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与时俱进,进行整体性流程再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人才培养类型定位
根据用人单位、一些高校和毕业生去向的调查,显示对于地方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层次定位不宜过高,应以能够在工业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基层部门担任实际工作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而对于以能够在学术界、教育界以及政府部门、企业界担任教学科研人员、高层管理人才为主的层次定位,应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育、MBA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二)培养特色定位
不同高校培养的学生就业目标市场不同,对于行业类的高校,毕业生很大比例是在行业内就业,因此,行业定位取决于高校的不同行业特色。例如水利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适应水利行业,石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适应石油行业,财经院校或综合类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广泛地适应工业和商业领域等。
(三)专业技能定位
工商管理专业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核心专业课价值优势不明显。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看,有核心技能类的专业学生容易就业,目前市场对技术经济评价、工程造价管理方面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将强化学生技术经济评价和工程概预算方面的技能。在教育观念上,明晰工商管理实践性专业特征,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拥有全面的管理学知识,更重要的要掌握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实践技能,由过去的以知识体系完整性、全面性为导向,向以社会需求、能力结构优化为导向的方向转变。
二、能力素质模型指标的建立
能力素质是个体的一种潜在特质,其与一个人在工作中或某一情境中所表现出的高绩效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体特征。能力素质模型是以提高组织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技术(BEI),辅之以问卷调查及专家小组讨论等方法。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一般工作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三、培养体系的构建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体系是在以培养目标为中心,面向行业、突出专业技能和满足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构建起的培养框架,含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资源平台、培养途径、教学模式等5个方面。
(一)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是指培养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及具体要求。根据以上目标定位和能力素质模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格应确定为面向某一行业,突出工程造价管理技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性工商管理人才。此种人才应具有三种结构。知识结构:包括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技术经济评价知识等。技能结构:包括专业技能(技术经济评价技能、概预算技能、项目可行性研究能力等)、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应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素养结构:包括进取心、影响力、学习意识、意志力、情绪控制力、创新精神、诚信意识、团队精神、自信、决策力、原则纪律、服务意识等。
(二)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培养方案应能够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培养方案制定是以目标定位为核心,以能力素质为基础,构建的体系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知识体系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知识模块,经济管理知识模块,电力行业知识模块,投资决策知识;能力体系分为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职业素养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等环节进行培养。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课程设置按照知识体系的四大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包括政治、外语、数学、体育、文化基础等知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模块,包括管理、经济、会计、信息、工程数学等;行业知识模块,包括生产过程、市场、会计、设备、价格、绩效、管理等方面;专业技能知识模块,该模块分为投资决策和管理模块,投资决策模块主要学习概预算和技术经济评价的相关知识;管理专业知识模块主要包括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企业战略管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外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
(三)培养平台
通过多元立体培养平台对学生进行培养: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基础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为学生自学、学生之间交流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学习,以及教学管理等提供一个更大的培养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校外基地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大学生校外实习是了解社会、提升管理能力、了解行业管理、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指培养的路子。各专业大学生的培养途径都可分为教学途径、实践途径、竞赛途径等三大类。途径都是为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这一目标服务的,但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途径包括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实践途径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侧面,也是同~教学活动周期的两个环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竞赛途径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竞赛活动应高度重视,创建多种竞赛平台,举办和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竞赛活动。
(五)培养模式
完全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已经无法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构建三层次递进的培养模式,即知识认知、能力转化和素质提升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关键词:胜任素质模型 课程体系 改革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旺盛,工商管理专业已成为各高校设置率最高的专业之一。目前全国共有522所本科院校设立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以二级学科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也达到了300多所,这还不包括各类民办院校。
专业的大发展导致了该专业的培养对象及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却未能及时跟进,这使得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直接导致了高校的“就业难”现象。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却难以招聘到合意的人才,加之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同,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与“招聘难”的矛盾。因此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立足自身特色,解决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易受跨专业求职者威胁、所学方向与企业职能化职位的不相匹配、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寻求破解“两难”困境的方法,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引入胜任素质模型对本科课程方案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一、胜任素质模型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胜任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等一系列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是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探讨的热点问题。胜任素质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就曾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来说明一名优秀的罗马战士的属性。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里兰(David·McClelland)关于“胜任素质运动”的研究成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有利的工具。
以胜任素质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是加拿大教育家提出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育模式。基于胜任素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研究,为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类学生时提供科学标准的素质测评模型,同时为学校基于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素质能力提升的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 21 世纪教育的中心特征是发展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中要体现对“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目标层次正好相反。如传统教育目标层次结构为:知识、实用技术、态度和技能;而素质教育目标层次为: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其中人格,即非智力因素成为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这一理念正是素质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
国内一些高校和学者已经对素质模型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如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的学者就已经构建了基于会计专业的素质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柳东梅,2010)。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对其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议(贾建锋、马钦海等,2011)。
二、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
建立素质模型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的工作。该模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构建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主要有五种: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演绎法、评价中心法、专家小组法和外部标杆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资料收集以及与MBA学员、校外重要校友交流的基础上,通过企业人员访谈,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小组法,总结归纳出用人单位通用的一些素质要求。
以往的很多研究中已经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素质进行归纳和整理,但是这些素质的概括往往没有结合用人单位所在的行业背景。本研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会计专业的素质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柳东梅,2010),结合了学院及学校的建筑及房地产业背景以及本专业的学科积淀对该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也结合了房地产行业的用人要求和特点,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在校表现与职业发展状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该素质模型进行了检验与修正,最终建立如图1所示素质模型。
素质层级 内容
知识 通用知识——数理知识、人文社科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应用知识、
关联知识——学科相关知识
能力 以英语及计算机应用为主的基本技能
行业基本技能
专业技术与管理能力
经济评价与决策能力
法规与合同管理能力
初步创新与研究能力
人格 自信
无所畏惧
责任感
合作精神
执着追求——对所从事的工作始终保持较大的兴趣
图1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素质模型
三、胜任素质模型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应用
1.知识素质培养方面
在知识素质培养中,应注重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为此要特别强调基础知识和关联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和桥梁作用。
从工商企业管理实践来看,其在知识和能力上的需求具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综合性,二是应用性。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该专业坚持管理学科培养要求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坚持现实管理实践与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结合;提出了课程设置“宽专交”的原则,即基础知识面宽、专业知识面专、知识的交叉渗透性强。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提出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迁移课程及训练”的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迈向职业阶梯的课程体系:
项目投资决策方向模块包含建设项目评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投资风险管理、项目后评价等课程;房地产营销策划方向模块包含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预测、房地产估计、消费者行为等课程;运营管理方向模块包含质量管理、招投标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生产计划及管理等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模块包含薪酬管理、人员素质测评、员工激励与绩效考核、员工培训方案设计、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等课程。职业迁移模块课程的教学以系列讲座、课程学习和专题研讨的形式进行。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每学期都设置了专业外语课程、双语教学课或美方教授的访问授课,坚持四年英语学习不间断,计算机学习不间断。
2.技能素质培养方面
技能素质属于更高层次的素质,决不能被知识素质简单代替。课程体系设置,只是从人才的知识需求出发而进行的课程配置,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具备知识和知识应用技能,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一从知识到人才的转化过程,需要全方位科学化的教学模式来保障。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不断研究教学规律,逐渐形成了“4个教学阶段+6个课程平台+9个能力训练模块”的特色教学模式。所谓“4阶段”是指课程学习经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迁移课程及训练”的四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迈向职业阶梯的课程类型;“6平台”是指课程体系赖以建立的6大平台课程:包括基本素质与技能、行业技术、经济、管理、法规及职业素质等6大平台;“9能力”是指课程体系中所涵盖的专业基本技能、经济评价能力等9种技能训练。如图3所示。
3.人格培养方面
在麦克利兰的冰山素质模型中,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即角色、自我形象、品质与动机等属于人格的范畴。具有健全的人格对大学生应付调整、自我发展方面十分重要。在课程建设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着重加强针对人格方面的培养,提高了人文社科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同时在授课方式上也进行了较大改革。按照知识掌握及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规律,设置了四个在知识应用综合度以及应用深度、难度要求上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其中实习环节又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细化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基础与认知能力、基本应用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初步创新与研究能力。除此之外,实践教学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决断力、责任感以及合作精神等人格方面的素质。为了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学院还设置了内容丰富、极具特色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如图4所示。
4.课程改革效果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多年来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先后有多名毕业生被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浦发银行、万科集团等世界和全国著名企事业单位录取。
四、结语
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调查研究,认为将胜任素质模型的思想引入到课程设置当中是解决“就业难”与“招聘难”的有效方式。该课程改革前期效果显示,我校2009级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整体签约状况良好,多名毕业生被中海地产等知名企业录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虽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进行研究,并不排除其研究结论适用于其他专业,但其适用的有效性需进行进一步探讨。总之,在研究或采取某种课程体系时,必须坚持从本校特色出发,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以及社会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新的课程体系需要丰富的教学方式辅助配合才能发挥更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坤.工商管理专业特色问题探讨[J].管理观察,2008(13)
[2]张文彬.胜任素质模型在校园招聘中的构建与应用——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J].案例与技术,2005
[3]贾建锋,马钦海,关志民等.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管理学报,2011,8(10)
[4]MC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1)考虑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具体工作中主要负责生产、咨询、人力资源、计划、营销、财务等管理工作,工作性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本科院系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工商管理难度日益增大,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人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技术、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不仅要熟练掌握工程技术,还要了解经营管理理念,此外,还应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本科院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专业特殊性,不仅要关注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社会公益心、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促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协调、沟通、组织、交往、领导等多项管理技能。
(2)采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各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存在差异,在师资力量、招生条件、择业范围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各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地方类本科院校可以依据地区特点,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具有生源素质高、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因此,可以着重培养研究型、通用型、外向型工商管理人才;师范类本科院校则应注意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方面的人才。总之,各本科院校应当在遵循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
(3)增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本科院校的教育创新不仅要遵循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还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因此,本科院校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与之进行双向互动。本科工商管理教育要面向社会和未来,依据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管理理论和国内外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增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此外,还要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培养宽口径、强能力、厚基础、高素质的新型工商管理人才。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最后,要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工商管理专业口径,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增强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以提高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相较于发达国家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我国仍有许多需要借鉴完善的地方。许多发达国家的本科院校主张将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依据一定的比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独立性和综合性。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接受基础的人文和管理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日本许多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尤其关注学生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商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我国若要完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会计事务所、商社、企业财务部门、内外贸企业、海外贸易会计社、金融保险等部门和企业输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2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2.1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要切实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单一化知识讲授、枯燥的理论识记和僵化的课堂板书。依据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特点,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形式和教学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对提高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具有显著成效。案例教学主要是指选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反映实际管理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在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分析和讨论复杂的现实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管理理论应对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教学法则是指针对客体和教学内容的特征,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角色,并创建管理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解决管理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管理环境,并提供相关决策参数,引导学生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分析、判断、解决相关的管理问题,并就解决结果进行全面研讨,从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发。引导学生参与论证、开发、推广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相关项目,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2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广泛性,还要找到准确的切入点。相较于其他专业,工商管理涉及到的管理活动相对宽泛,因此,其教学内容也应当适当扩展,但要注意核心课程的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教学重点,明确人才培养方面,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教学体系也应当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既要关注共性的基础教育,又要结合自身实际凸显个性特色。各本科院校应当全面研究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科学的教育定位,合理规划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例如,某本科院校毕业生多选择到企业就业,所以该校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不仅要开设概率论、线性代数、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数理统计等基本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还应安排学生学习纺织、机械制造、化工、电工学的基础知识。只有突出学科特色,才能促使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2.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本科院校要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协调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安排学生进行课内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践、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实践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探究实践教学的新方法,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内实践训练,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实践机会。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在假期期间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工商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ERP沙盘模拟大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让学生通过这些赛事了解最新的工商管理信息,并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其次,要革新实践教学的手段,要创办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的平台,并采购相关的实践软件,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模拟演练。最后,要探寻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实践教学时间相对较短,若要在有效时间内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并及时总结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
2.4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模式;构建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数量在高校的不断增加,使得如何提高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现有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极大的实践性,因此,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获取管理方面的经验技能是该专业教学的重点,同时为了能够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满足社会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进行完善,尤其是要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这应该成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关键所在。当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者对实践教学持轻视的态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对实践环节分配的课时极少,有些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根本没有设置实践环节或者很少体现实践环节。这与高校的教学评估有关,很多高对教学的实践环节缺少评估的体系和标准,致使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阻碍,甚至根本无法实施实践教学。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在学校就是好好学习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是毕业以后工作应该去做的事情,因此,对教学的实践环节不予关注。总而言之,教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不够重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但是,实践教学的花费高、工作量大,效果不易显现,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教学。二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从事高校的教学之余,还在兼职一些社会职务,比如做企业的顾问和咨询等,因此,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但是,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与社会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授埋头于该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而很少与社会现实进行联系,解决实际的问题,也难以为学生牵线搭桥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三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缺乏完整的体系。这是由于当前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和要求不够明确导致的,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学生的能力也没有达到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工商管理专业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学设计,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也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开发出适合不同学段的阶梯式教学体系,因此,高校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整体就呈现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性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四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单调,难以实现较好的实践效果。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多是根据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教学的,虽然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开拓视野,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建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基地,但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实验的项目设计不尽理想,有些牵强附会,再加上有限的经费和场地的限制,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难以进行良好的发展。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
第一,划分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板块。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进行分化,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教学目标。一是基础能力的教学板块,这是为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知识而设置的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解决企业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这一板块的具体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对工商管理专业各种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训练,比如,团队合作、管理的沟通技能、环境分析以及奖惩制度、竞争对手分析等,在实际的教学中,该板块的训练方式可以用演示、市场调查与实例分析等方式进行。二是模拟工商管理情境的板块。模拟真实的工商管理情境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技能培育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高校的环境中体验到社会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管理状态。有效的模拟方式就是在高校建立工商管理情境的模拟实验室,在实验中完全引进现实经营管理中的各种决策软件,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体验到现实经营管理中的复杂情形,运用到已学的各种理论知识,体验管理与组织的过程,熟悉企业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并且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三是管理的实践教学板块。实践教学主要有三种情形: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在企业进行实习;由工商管理教师推荐部分优秀的学生专门去企业实习,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优秀品质;在大四为所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设置毕业实习的环节,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和体验,尝试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科学研究,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竞技比赛,参与企业管理竞赛等,锻炼学生的能力。第二,对教学环节的设置和要求。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专业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进行保障,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进度进行有效规划,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等都需要精心设计。但是,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设计需要密切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实际要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使得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三、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
第一,从认识上提高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在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中体现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并且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要设计评价方式来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且给予教师一定的物质支持。第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通过详细的实践指导计划来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设置,根据实践指导计划来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进程等,同时对实践教学的目的与原则、坚持等做出详细的书面规定。第三,实行校企合作制度,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定期聘请企业人士指导大学生,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了解企业的运行方式与实际的工作内容,发现企业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投入企业进行实习和诊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建立工商管理专业专门的实践实验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得工商管理中融入了现代科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已经融入到了工商管理中,当前高校的工商管理实践实验室已经逐步启动了,因此,应该不断地完善实验室的项目建设,为实验室后续的运行、以及提高实验室的功能提供保障。第五,建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应该重点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政府部分应该采取措施,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实践提供便利,企业也应该根据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实施校企合作制度,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为企业储备人才,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作者:陈蕾 单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蒲小彬.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2014(15).
[2]范万剑.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