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般来说,会计核算方法是为了对主体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而完成会计目标而采用的手段,无论是手工会计处理阶段还是计算机处理阶段,通常都需要设置一定的会计账户、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通过填制或者自动生成会计凭证来登记或自动生成总账或明细账、备查账;同时为了准确归集和考核成本完成情况,还需要进行成本计算;另外通过对企业财产进行清查这个手段来合理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最后通过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来对外或对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严格来说,银行也是企业的一种,但是其和通常所说的制造、商贸等企业的经营范围明显不同,因此在他们之间的会计核算方法必然存在异同之处。
二、银行会计与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异同
1.会计科目及账户异同。
银行业务显著不同于工商企业等非银行组织的业务,比如银行会计中使用的共同类科目和表外科目就是非银行组织没有的,这一点构成了显著差异。
1.1普遍设置资产负债双重性质的科目。
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会计科目是包括银行在内的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在会计核算中都会使用到的科目,这是该类组织营利性的共同特点决定的。但是银行还需要设置共同类会计科目,以便真实、准确、完整反映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交易中形成的具有资产负债双重性质的业务结果,主要包括清算资金往来;货币兑换;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科目。比如“清算资金往来”科目核算银行间业务往来的资金清算款项,该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应收的清算资金;该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应付的清算资金。
1.2不需要确认的交易或事项采用表外科目核算。
非银行组织对于不需要确认的交易或事项通常不设置会计科目进行表外核算,但是银行处于风险管理的需要设置了表外科目来反映一些不确定事项。比如,“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科目都是表外科目。
2.记账方法异同。
目前非银行企业普遍采用复式记账法记账,而银行由于设置了上述的表外科目,因此除了采用复式记账法记录表内科目核算的业务外,还使用单式记账法对表外科目涉及的事项进行核算。
3.填制和审核凭证异同。
银行的资金收付业务的完成过程,也是其会计凭证在银行内部或不同银行间传递传递和审核、处理的过程,银行针对自身业务的特点往往将其他企业说成的记账凭证根据使用范围的区别分为基本凭证和特定凭证。
3.1基本凭证。
基本凭证是银行根据有关业务原始单据根据预先设定的格式填制的用来记录账簿的依据。比如现金收入、付出传票;转账借方、贷方传票;特种转账借方、贷方传票等表内科目涉及的凭证。又如表外科目收入、付出传票等表外科目涉及的凭证。现金收入、付出传票、转账借方、贷方传票一般在银行内部使用,不涉及外部单位和人员,否则使用特种转账借方传票和特种转账贷方传票。
3.2特定凭证。
顾名思义特定凭证是银行根据各项特殊业务的需要编制的凭证,又叫专用凭证。它是由银行专门印制且供其客户填写的凭证,比如支票、现金缴款单就是供在银行开户的工商企业使用的特定凭证。
4.登记账簿异同。
根据通用的登记账簿的处理程序,一般包括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和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等。包括银行在内的营利性组织一般可以选择以上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结合来登记账簿。由于银行的业务较特殊,因此其登记账簿处理的方法和其他企业的区别如下:一是根据相同科目的原始凭证填制科目日结单,目的是试算当日所有科目的借方和贷方发生额是否相同,对于不同要找出原因;二是根据相同科目日结单区别借、贷方的发生额登记各个总账科目,并计算出各总账科目的当日借方或贷方结余额;三是根据总账各科目当日发生额和余额编制日计表。科目日结单虽然和非银行组织的科目汇总表类似,但是因为银行每日都发生货币资金的收付业务,因此银行的会计人员有必要根据科目日结单填制总账科目。而由于日计表是真实、准确、完整反映银行每天所有业务情况活动情况的报表,同时还是对每天所有账务是否平衡的试算工具。以上说明银行会计人员通过每天及时记账、结账、试算平衡的工作程序,其工作结果的体现是每天提供日报表来合理保证财务差错,对监督经济业务是否存在舞弊行为也有威慑作用,这是银行会计登记账簿不同于非银行组织的显著不同之处,笔者认为这种做法非银行组织在会计核算时应当借鉴,以便更好地发挥会计对企业的反映和监督职能。
5.成本计算异同。
我们知道银行银行的经营对象主要是货币,因此其不存在非银行等营利性组织的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一类的成本核算的必要。笔者认为,因为金融企业提供金融商品服务所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手续费收入、贴现利息收入、保费收入、证券发行差价收入、证券自营差价收入、买入返售证券收入、汇兑收益和其他业务收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如企业代垫的工本费、代邮电部门收取的邮电费。因此根据收入和成本配比原则,金融企业的营业成本,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手续费支出、卖出回购证券支出、汇兑损失、赔款支出、死伤医疗给付、满期给付、年金给付、分保赔款支出、分保费用支出、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长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等。根据上述金融企业收入和成本包括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金融企业的成本核算是比较简单的,它的成本核算不同于非银行单位的显著不同之处,一是银行的成本核算不需要根据所发生的有关费用能否归属于使产品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原则,正确区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二是银行不需要根据产品生产过程的特点、生产经营组织的类型、产品种类的繁简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产品成本核算的对象、项目、范围,及时对有关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
6.财产清查异同。
由于银行没有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库存商品、大型机器设备、厂房等物资生产资料,因此其财产清查比非银行等营利性组织简单,比如养殖企业中的渔业行业,其生物资产就比较难盘点和计量,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往往数量繁多,盘点起来工作量比较大,而银行没有存货,只是存在一些办公备品等相对于银行资产总额来说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笔者认为,虽然银行和非银行等营利性组织的财产特点存在上述差异,但是其财产清查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以账对物、以物核账、不留死角。
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异同。
虽然银行的财务报告格式不同意非银行等营利性组织,但是编制财务报告的原理基本相同。只不过银行的财务报告在风险披露方面比其他非银行单位更重要,应当引起银行会计人员的注意。
三、结语
1、资产类要素核算的主要差异
(1)资产取得时的入账价值
A、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计价。《小企业会计制度》对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规定:如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固定资产的成本;如果捐赠方未提供有关凭据,则按其市价或同类、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由企业负担的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作为固定资产成本。而《企业会计制度》对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则除规定以凭据上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或市价加相关税费作为其成本外,还特别指出,如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其入账价值。
B、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计价。《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价款,加上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利息支出和汇兑损益后的金额作为其成本。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其入账价值。如果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小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以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其入账价值。
C、长期债权投资成本的确定。《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以支付现金方式购入的长期债权投资,按实际支付的价款扣除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如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含有应收利息,还应扣除应收利息部分)后的金额作为债券投资的成本。即企业购入债券所发生的手续费等相关税费,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投资成本。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以支付现金购入的长期债权投资,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减去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权利息,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如果所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税费金额较小,可以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不计入投资成本。即《企业会计制度》对购入长期债券支付的相关税费,原则上计入投资成本,同时,运用重要性原则,金额较小的可以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不计入投资成本。
(2)资产的期末计价
A、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如果企业资产发生减值,《小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应收款项、短期投资、存货等计提减值准备,以反映其实际价值,不要求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计提减值准备。而《企业会计制度》则要求对应收款项、短期投资、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委托贷款等计提减值准备。
B、计算和确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投资应按照总成本与总市价孰低计量,当总市价低于总成本时,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投资应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在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即,《小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采用按投资总体计算和确定减值准备,而《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采用按投资总体或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算和确定减值准备。
对存货跌价准备的确定,两个制度规定也有不同。《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存货类别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如果某些存货具有类似用途并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且实际上难以将其与该产品系列的其他项目区别开来进行估价的存货,可以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存货类别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3)具体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
A、资产短缺或溢余的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的短缺或溢余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比如《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其市价或同类、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盘亏的固定资产,则按其账面净值,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按已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资产的短缺或溢余应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然后根据短缺或溢余的不同原因再分别做出处理。
B、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的摊销方法。《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债券的溢价或折价在债券存续期间内于确认债券利息收入时以直线法摊销。而《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既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
C、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根据不同情况,对长期股权投资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但具体的账务处理规定有较大差别。
在成本法下,《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股权持有期间内,企业应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投资收益。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作为当期投资收益。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即确认投资收益时,《企业会计制度》有限制条件,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则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
在权益法下,《小企业会计制度》采用简化的权益化核算,即投资时不核算股权投资差额,只是于每个会计期末,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而《企业会计制度》则采用复杂的权益法,比如,投资时投资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处理,计入资本公积或按一定期限平均摊销计入损益;在会计期末,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但企业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计算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和确认投资损益时,应以取得被投资单位股权后发生的净损益为基础。
D、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应在租赁开始日,按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价款、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借款费用等,借记“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科目,按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设备价款,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科目,按支付的其他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而《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企业应在租赁开始日,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按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摊,分摊时,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若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小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科目。
E、以应收债权融资或出售应收债权的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以应收账款等应收债权为质押取得银行借款,或企业将应收债权出售给银行等金融机构时,根据企业、债务人及银行之间的协议不附有追索权的,即在所售应收债权到期无法收回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向出售应收债权的企业进行追偿,所售应收债权的风险完全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承担;企业在出售应收债权过程中如附有追索权,即在有关应收债权到期无法从债务人处收回时,银行有权向出售应收债权的企业追索。而《企业会计制度》对此无相关规定。
2、负债类要素核算的主要差异
借款费用的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专门借款,在满足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时至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借款费用,全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须与资产支出数相挂钩。
3、所有者权益类要素核算的主要差异
(1)资本公积的内容。《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资本公积主要包括资本溢价、外币资本折算差额、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其他资本公积等四项内容。《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资本公积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等内容,由此产生“资本公积”明细科目内容的不完全一致。
(2)盈余公积的内容。《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盈余公积主要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三部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和利润归还投资等内容,由此产生“盈余公积”明细科目内容的不完全一致。
4、收入、费用、利润类要素核算上的主要差异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优化策略
一、前言
为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改革要求,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完善会计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保障。随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暴露出诸多问题,特别是“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会计体系不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强调优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笔者看来,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建设,应以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完善会计体系、健全会计科学、创新会计核算等举措,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因此,以发展的视野看待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深化政府会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优化政府会计体系,强调推进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以更好地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首先,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有的尤为重要,以契合新时期会计工作建设的需求;其次,基于政府公共管理理论,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制度有了新要求。特别是在政府采购、部门预算,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领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体系。如何确保财务体系的科学性、规范化管理,需要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夯实基础。
2.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新时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
对于预算会计管理而言,其本质就是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以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改革的进程中,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域,强调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之前,我国实行的预算会计体系难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全面、有效反映,过于强调预算的执行情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但随着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总预算与预算进行了合并,优化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提高了社会对公共财政的监督管理。
3.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执行不到位,财务管理水平欠缺的现实情境,强调依托A算会计制度改革,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科学执行,进而有效解决现行制度中存在的不足。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等的改革之后,应贯彻落实相关制度,提高预算会计体系的科学性;其次,以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提高预算管理能力、优化财务管理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实需求,进而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一直是改革发展的重点,强调优化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就实际来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设置不合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存在的不足,影响内控管理改革的进程。因此,在笔者看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科学性不足:预算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不足,资产难以实时管理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中,多采用“实付实现”制度,这就导致财务会计信息集中,审核多以年度预算为主。这样以来,既难以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资金进行有效监管,形成监管空白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决策效果。对于很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对固定资产等的管理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这就处理,进而出现单位固定资产流失,或价值“虚报”等情况,这就造成固定资产价值无法在预算会计报表中真实体现。与此同时,单位对资产的实时管理不足,导致财务信息更新、反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出现,弱化了财务报表的完整性、科学性。
2.体系不完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影响会计工作的开展
就目前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一般由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等构成。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现有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全面而有效反映。首先,在预算会计报表不完善,难以对预算会计信息形成规范的报告制度,进而导致单位领导难以基于报告对资金流向等信息的全面了解;其次,报表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从会计报表而言,会计报表中的信息反映存在重复性,且财务数据交叉,进而出现资产总额、负债等的“虚增”,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影响;再次,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到位,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进而影响预算会计报告体系的优化。
3.设置不合理: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难以形成有效的财务反映
随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推进,在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之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科学的优化与调整,是适应新制度的内在要求。但就实际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科学设置不合理,在新制度的实施之中,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首先,国库集中首付制度等的实施,强化了对财政资金流向管理的转变,而会计科目未能及时调整,进而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其次,现行会计制度缺乏了资金来源的变化,进而导致资金预算在预算会计中的真实性。因此,如何在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优化会计科目设置,提高财务管理的实效性,是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要求。
四、优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应对措施
基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建设,是以发展的视域,抓住改革发展的契机,以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会计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适应多元化的新环境。在笔者看来,优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建设,关键在于完善预算会计制度,健全会计预算报告体系,优化会计科目设置,进而深化改革发展。
1.深化资产实时监管,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
新的改革环境、新的制度体系,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深化改革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以创新发展的思维,完善会计核算内容、创新会计核算方法,都是提高会计核算科学性的重要内容。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会计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基础,也进一步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创新发展的必要性。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对长期资金的有效监督,抓好固定资产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中,应严格依照会计准则,避免固定资产流失或“虚报”等情况的发生,确保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体现;其次,资产管理是全面深化实时监管,确保财务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及时反馈,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且提高财务报表的完整性、科学性,这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工作基础。
2.完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明确预算会计目标管理
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行政事业单位要以发展的视域,紧扣制度改革,逐步完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以适应新的环境。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制度,紧扣预算会计改革要求,这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建设的重要基础;其次,预算会计报告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一是要立足行政事业单位的现状,在内容统一、完整的前提之下,建立与国际预算会计制度相接轨的会计制度,从而实现规范化、统一性管理;二是优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从本质上打破行业壁垒,进而提高会计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建立科学的核算方法与体系;再次,强化预算会计目标管理,提高预算会计的有效性。一是要做好预算外资金、财政拨款的分类,并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细化;二是要完善制度建设,在现金流量上,建立权责发生制,进而提高制度的约束管理;三是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在预算编制中,应明确职责,明确部门分工,通过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3.优化会计科目设置,形成有效财务反映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为确保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财务情况,应对现有的会计科目进行调整,并进行科学细分,进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制度要求;其次,适应新的制度要求,一方面要对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制度进行修订,并对新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进行创新,重新设置收支类账户,并对结算项目进行细化;另一方面,对固定资产等的核算,要进一步有优化,并将“基建”进一步纳入会计核算之中,而不是简单的每月汇总纳一次,进而建立完善的预算会计体系,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再次,消除财务数据交叉问题,严格控制资产总额、负债等的“虚增”,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所造成影响。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深化会计工作建设,是基于内控管理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强调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之下,建立健全会计体系、创新会计核算方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改革发展的视角看待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建设,应以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为契机,坚持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以优化调整为抓手,夯实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基础,推进会计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清淦.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江苏商论,2012(12).
[2]李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分析[J].商,2014(13).
[3]吴毅青.浅谈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行政,2013(07).
[4]韩晓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经贸实践,2015(01).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 企业会计 预算会计 区别
一、我国会计中的两大分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也在这一过程中随之形成,其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管理日常的财务活动。会计按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并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领域、生产领域的企业内部经营资金的活动情况。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位于上层建筑领域,其主要是从事各种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的业务活动,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及经营方面的职能。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种社会性、公益性活动时,一般都是由单位或个人进行出资,并且投入的这部分资金是不要求回报的,就算个别单位或个人终止时,资金基本上也不会收回,他们在业务活动中大部分都是无偿提供服务的,虽然也有收费的,但却并不是足额补偿,其中的大部分资金通常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提供的。所以说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所有的会计工作也都是围绕着社会效益展开的,如计量、记录、报告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基于上述对我国会计两大分支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具有预算会计非营利性质这一共同性,这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生产性、营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其与企业会计的之间区别。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区别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允许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以,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的区别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所以,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收入、支出(费用)。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
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用于开展业务活动和基本建设项目所发生的资金消耗,其目的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了日常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利润是企业特有的会计要素,是根据企业自身具有
营利性质而设置的要素,而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组织,所有没有这一会计要素。
(三)会计等式的区别
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等式属于净态等式,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同时也表明了企业与所有者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该式为企业会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该式则属于动态等式,主要反映了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由于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来自于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下拨的款项,所以需对各项资金的耗费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以免造成国有资产柳生,因此,必须采用动态的等式,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也是以该等式作为主要依据。
(四)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的区别
首先,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和会计核算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别,两者相比较而言,企业会计科目设置更为细化和全面,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较为简单、数量也相对较少;其次,两者在某些相同的会计业务核算事项上,其核算方法不同,如对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就存在较大区别;再次,在会计核算内容上,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存在营利性业务,必须实行成本核算的,也只是进行内部成本核算。
结论: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存在诸多差异,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企业会计得到了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差异会逐步缩小,但是可能完全达成一致,两者的本质差异性是无法消除的。
参考文献:
[1]崔秋霞.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
[2]张淑霞.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6).
关键词:经营类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会计改革
作为事业单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的经营性事业单位是企业化改革的重要对象。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日渐深化的过程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不过,因为与生俱来的一些特点(如其明显的行政性),依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我国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现状分析
(一)成本核算方面
我国当前的事业单位体系里,经营性事业单位同时存在着经营性与非经营性业务,对它们分别采用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对经营性的业务,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对非经营性的业务,一般不计算成本,而单纯采用收付实现制,因此很难对非经营性的业务有效地进行资金使用绩效方面的考核与评估。在日常工作中,这两方面的业务难以明确区分,从而导致费用无法合理地分摊,难以准确估算成本,这不利于单位内部的有效管理,也不利于国家的预算的有效利用,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资产核算方式
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不计折旧,单纯地核算账面原值。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增加与转出、固定资产的计价与盘盈、盘亏等事项制定了周详实用的核算方法,可对它们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却没有明确的核算标准。
正是因为其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不计折旧费用,成本核算不完整,在进行固定资产购建时,事业单位借记“专款支出”、“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用”与“专用修购基金”等科目,这无疑虚增了盈余,人为地降低了获得相应收入的成本,难以使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得到充分体现。第二,使用时间不断延长后,固定资产的净值和账面价值,常会发生背离,资产负债的表格中的净资产指标难以真实反映实际的资产状况。
(三)会计核算基础
当前,我国的许多经营性事业单位都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这难以完整反映单位的真实业务情况,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里收支不配比的现象。例如,房屋修葺,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这不会每个年度都发生,而在发生修葺的年度,支出必然会增多,相应地这一年的结余就会减少,导致该期收支不配比,结余也不是实际的结余。而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实行后,付款与采购分离,项目实施和费用支付时间间隔较大,如果支付与采购相差一个年度,账务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尤为严重。
二、我国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方向
(一)会计核算内容
在越来越多事业单位走向市场的今天,经营性事业单位和国家财政脱钩,盈亏自负是一种必然趋势。但让全部事业单位短时间内市场化显然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例如,对于交通型事业单位来说,其资金主要是来源于国家财政,在市场方面的来源较少,因此基本上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但同时,在交通型事业单位的内部,又有很多企业性单位,它们会跟随事企分离的步伐日渐从交通型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市场主体而出现。
在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阶段,其会计核算的内容分为两条线,事业型单位的会计核算会更加向预算会计看齐,而需要企业化管理和带有施工性质的部门或事业单位则会向企业会计看齐。
(二)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
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会计目标与单位性质的制约。作为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在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事业单位的经营资金不仅来源于国家的财政预算的拨款,而且,在经营的业务上,事业单位比企业更为简单,但比起纯粹的行政单位,其业务活动显然更为复杂,仅单一地靠收付实现制已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要求。所以可以辅以权责发生制,尤其是对经营收支业务,权责发生制应比收付实现制更为重要。
(三)经营性事业单位内部的成本核算
我国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同时面临着市场化与企业化改革,其财政支出必须考虑成本核算方法的实行。经营性事业单位从自身业务情况出发,以企业的成本管理方式为参照,适当地确定成本开支的范围,制定出实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这对加强经营性事业单位内部的日常财政管理有着重要帮助,还可以如实反映单位内部的财务状况,也是展示单位的业务成果的重要一步。经营性事业单位适当地进行内部核算,其实质是在加强支出管理,提高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是经营性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管理过渡的不完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三、结束语
在今天市场化的大潮中,我国的经营性事业单位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管理,不断增强财会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现状的会计核算模式,势在必行。不过,改革不可能一朝一夕内完成,我们必须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适当调整改策略,循序渐进,逐步改革。
参考文献:
[1]杨道田.我国事业单位现状、改革目标语途径探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45-48
[2]张勤.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与对策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