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教学特色

地理教学特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学特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教学特色

地理教学特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 地域特色 教学理念

新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中学美术教育界对自身课程特质的认识也在不断走向深入,在众多关于美术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实践中,开发体现地域特色、校园文化与本校学生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成为美术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就指出,美术教材“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易教、好学的教材。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这段表述为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校本课程对于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完善人格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升美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个人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对美术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作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对学校所在地文化资源的利用。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文化资源往往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这是构成校本课程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以福州为例,在这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里,著名的“三坊七巷”就遗存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被誉为中国古代坊巷建筑的活化石,衣锦坊的“水榭戏台”“欧阳花厅”、光禄坊的“刘家大院”等都极具闽都传统建筑特色,在这片神奇的街区里,还诞生了众多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这一切就构成了美术校本课程开发重要的人文基础。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收集各类古建筑的外在造型与内部装饰构件图片,结合这些建筑的产生年代以及主人的身份和文化旨趣,编写《福州优秀传统建筑中的艺术与人文》校本课程,充分发掘“三坊七巷”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学生在获得视觉艺术熏陶的基础上,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

我校地处福州晋安区,本区内寿山乡出产的寿山石被誉为“国石”,是篆刻与石雕艺术的珍贵材质。福州雕刻艺人“因材施艺”利用这种石材创造出了享誉海内外的寿山石雕,已经成为福州工艺美术一个杰出代表。具有独立造型的寿山石雕刻品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积淀了大量的艺术精品与丰富的工艺造型技法,是美术校本课程可资利用的宝贵教育资源。将寿山石雕艺术欣赏纳入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在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同时,培育热爱家乡的情怀。此外,我校附近还有福州著名的道教祖庙东岳庙,依然保持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也是引领学生认识我国传统宗教建筑艺术的好素材。

学校所处地域的文化资源是校本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便于教师就地取材、组织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现场体验、动手实践,提升美术欣赏与创作水平,加深对家乡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加强学科与教师间的横向交流,丰富美术校本课程形态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能仅局限于美术学科内部,也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美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应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整合学科和教师资源为美术校本课程建设服务,实现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美术创作领域已大量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这就要求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与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互动联系。利用校内现有的计算机资源进行美术校本课程教学,与信息学科老师合作共同建立美术校本课程学习网站,收集相关美术资料,建立美术电子资料库,实现校内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还可以邀请信息技术教师讲授美术应用软件使用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学习美术。

美术校本课程还可以与历史、语文等人文学科建立横向联系。比如学习地方工艺美术欣赏时,可以要求学生联系历史课程中的有关知识,深入了解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还可以邀请本校历史教师为学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传统的中国画家都有很深的文学修养,中国画往往都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充满了浓郁诗词意境,美术校本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将美术课程中的视觉艺术欣赏与语文学科中的古诗文鉴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

美术教师团队中的成员除了具有一般的美术教育能力外,往往还有各自的美术专业特长,有的擅长中国画,有的擅长西洋画,有的则在雕塑、摄影、设计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注重发挥不同美术教师的专业特长,将校本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形成美术教师之间分工协作、取长补短的良性互助合作关系,提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率。

三、更新观念改进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美术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三坊七巷”亲身感受闽都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聆听古建筑专业和民俗学家讲解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建设艺术与民俗文化内涵。还可以让学生到寿山石博物馆亲眼目睹“国石”的神奇韵味,深入了解寿山石艺术的悠远历史,到寿山石雕刻家的工作室参观寿山石雕的创作过程,倾听艺术家的创作体会。带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东岳庙,拍摄雕花石栏、大殿、壁画、神像等照片,倾听老人讲述有关典故。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之美,运用画笔、相机等工具记录山水人文景观。

兴趣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是构成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动力源,美术校本课程应当根据当代中学生的时尚喜好,发掘其中的美术教育因素,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卡通漫画以独特新颖的造型为新一代青少年学生所广泛喜爱,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卡通漫画形象作为人物造型学习的载体,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人物的比例、结构、线条方面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青少年普遍喜欢表现自我个性,美术校本课程可利用学校举办运动会或文化艺术节的机会,开展班级班徽、T恤衫设计比赛,提升学生校园活动的审美内涵。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美术作品的展示载体也得以极大的丰富,突破了传统纸质媒介的限制,电子媒介成为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新型媒介,这也为美术校本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正确处理美术校本课程中“动”与“静”的关系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它需要学习者通过眼睛去感受作品的美感,即欣赏,这就是相对“静”的部分。同时,美术学习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技巧,动手参与美的创造过程,这可以视为相对“动”的部分。校本课程的实施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就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校本课程中涉及大量欣赏性活动,依托校园数字图书馆,建立美术作品欣赏图库,内容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新媒体艺术等要使此类活动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得与美术欣赏相关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欣赏对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使美术欣赏真正成为愉悦学生身心,拓展知识视野,积累审美经验的学习过程。美术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此类较为潜在的、静态的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为更为动态的美术创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对静态的欣赏性学习所累积的审美感受能力,要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创作活动才能得以升华和巩固。我校以建立手工艺教室,配备了各种制作工具和材料,方便学生进行各种(陶艺、版画、雕塑、等)美术造型活动美术校本课程应当按照美术造型规律,开展各种富有生活情趣的创作活动。例如通过让学生为班集体创设环境,给自己的居室进行装饰设计,开展文化创意小制作等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参与到美化生活的创造活动中去,增强对美术校本课程学习的亲切感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注重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体现时代性特征,调动本校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使校本课程成为美术课程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地理教学特色范文第2篇

一、ARCS 动机模型综述

1983 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凯勒(J.M.Keller)整合了相关的动机研究成果,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基础,并与教学设计的宏观理论相结合提出了ARCS 动机模型。该模型将动机作为学习的核心因素,强调适当的动机是一个人能够高效率地学习或工作的前提。所谓ARCS,是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的缩写。

二、应用ARCS动机模型进行教学设计

1.丰富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注意

基于 ARCS 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来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动机。为了保持学生的注意,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和实验法多种教学方法并辅助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知识点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课堂充满好奇,充满期待,从而达到用引起注意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时,笔者选择了歌曲《春天的故事》和新闻视频《深圳特区30年巨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思考深圳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另外,笔者还提供了其他材料来充实教材内容,图表材料包括:中国地图,珠三角区域图,到1988年我国对外开放的城市和地区图,2005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与全国主要省市比较图,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跳跃发展图,1970~1990年美国产业结构变动图,美国几个主要的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产值变动表等。文字材料包括:中国特区发展简况介绍,珠江三角洲发展背景等。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

2.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切身性

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但通过这一策略所激发的动机只是暂时的,如果学习者发现学习的内容与他们没什么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话,他们就会很快转移注意力,失去继续学习的动机。因此,基于 ARCS 动机模型的教学设计,在第一层面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后,还必须把学习活动与学习者的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应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功能和价值。

基于此,笔者略讲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而对于活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则重新设计,学生课前准备相关资料。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为情境,建立起学习和生活的相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强化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根据ARCS 动机模型,自信心是影响学习动机的第三个因素。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上,并产生了相关的切身性体验,但这并不代表学习就一定能够继续下去。我校大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学习习惯不良,学习中有不愉快的体验,导致他们存在自我认知的偏差,对学习缺少成功的期待心理,缺乏自我效能感。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启发他们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把期望、要求变成有形的事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教育要求,感受成功的喜悦,产生期望效应,建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笔者鉴于我校学生的特点及教材内容的特点,在设计“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时,分散难点循序渐进,将大问题分解成无数小问题,让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步步为营步步高”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完成适度困难任务的同时,增强自信心。

4.适当评价,满足心理需要

地理教学特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 实践教学 交通仿真 民汉一体化教学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新疆大学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四期项目(项目号XJU2015JGY70和XJU2015JGZ07)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56-01

一、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国内很多高校给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了《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作为本科课程时该课程的定位与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路口和路段交通管理与控制领域的理论知识、现场实验和仿真实验方法。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 重点教学内容是人、车、路和交通环境的协调管理和控制有关的理论内容、步骤、方法、手段等。课程教材在选题时考虑结合了各种交通场景及现代控制方法,内容包含大量的基本概念及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学生如果仅仅记住了概念的解释或只了解基础理论的原理和计算步骤, 难以使学生形成对交通系统运作的感性认识 。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能自主地进行科技文献检索、实地调研、方案设计、方案比选与评价等,能从学科的高度来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

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需要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的需要,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从平面交叉通问题的分析开始,到方案的评价结束,具有以下基本内容:

1.交通现状调查与分析:对单点交叉口进行现场调查和分析, 找出工程问题。根据方案设计和仿真软件需要选择采集的数据内容,包括控制方式、交通量、延误等。

2.概略设计:依据分析结果,对交叉口进行优化设计。充分考虑从渠化方案、信号配时方案、交通组织等多个方面改良的可能性,这样体现了问题的系统性。初期制定若干个概略设计方案并进行方案比选,确定详细设计方案。

3.初选及详细设计:从渠化、信号配时及交通组织这三个方面选定若干个优化设计方案在概略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4.评价指标选择:指导学生根据研究目标和交通仿真软件的评价模块可输出参数及其特点确定1到2个评价参数及参数的阈值。

5.方案比选和完善:根据仿真输出结果对所设计的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比较, 选择出满足评价要求的最适宜方案, 并形成最终方案。

三、实践教学过程的设计

通常,交通工程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实施通过以下四种途径进行:

1.到典型交叉口或路段进行现场交通观察,认识交通现象。

2.使学生参与教师的相关课题,投入到生产实际中去提炼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交通工程仿真实验,分析和解决有关交通问题。交通仿真软件利用系统仿真模型模拟道路交通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交通仿真软件的掌握已经成为了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基本的要求。

4.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教学组成员充分利用自身参加的工程实践,或邀请对口的工程实践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项目负责人在课堂上精选工程案例进行讲解,结合工程案例中的成败得失开展课程讨论。

以上四种实践性教学的途径不仅拓展了原有的教学内容,而且使课堂的理论教学与课外的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弥补了单纯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及工程案例分析,学生虽然参与了整个设计过程,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大胆实施各种改善措施,也看不到方案实施后的效果。考虑到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办学历史短、民汉混合编班、教师承担的课题任务不足、前两种实施方法达不到全覆盖。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开设创新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的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参照实际工程项目设计适合于学生演练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学会运用课程中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交通仿真软件Vissim,TransCAD等在方案设计和评价中的优势,以具有代表性的交叉通组织及城市快速路立交桥控制方案为案例从有效教学理念出发设计了实践教学过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验课分组中根据课程特点采用民汉和组、民族学生单独分组、大、小组长轮流当等管理措施促进了学生的共同进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方案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亲自动手完成仿真过程调动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更多的参与实践过程调动了学习积极性,通过实验学习的过程也克服和弥补了语言理解能力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毛保华, 杨肇夏, 陈海波. 道路交通仿真技术与系统研究[J]. 北方交通大 学学报.2002.26 ( 5): 37 - 46

[2]曹静,杨孝宽,赵晓华. 交通仿真技术在交通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 2009(S3): 20-21

[3]陈健,卢国胜.交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J]. 2010(3):63-64

[4]黄芳,胡永举.“交通港站与枢纽”模块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133-134

[5]刘永泉. 试论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冲突与调适[J]. 中国电力教育.2012(19):28-29

地理教学特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西部 法学 特色 战略

[作者简介]袁翔珠(1972- ),女,甘肃玉门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西南政法大学驻站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09-02

一、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的意义

最近,国家出台了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给高等教育体制带来了根本性变革,而西部民族地区院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西部民族地区院校的法学教育来说,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战略。以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立足地方,服务周边无疑是其最佳的选择。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实施的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划定和评价的单一国家课程体系,这导致了法学教育内容和方法过于一元化,既限制了学术空间和教学空间,也与地方的社会实际相脱节。而西部民族地区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农村,如果法学教育能够适应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就业环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着眼于服务地方发展,实施多元化的特色办学战略,将会形成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

第二,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无论在教学设施、信息接收、学术水平,还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都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政策与理念的转变要求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必须转变办学思路,另辟蹊径,逐步由学科本位向市场本位转变。随着法学教育的大众化,各类院校法学专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科学分析自身特点、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特色化建设,是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在众多法学院林立的环境中,在法学专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的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二、国内外教育特色化研究现状评析

国外关于高等教育特色化的研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即已兴起,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掀起了向多元化、社会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的热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高等教育变更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三种主要趋势之一就是“学校结构、课程及学习形式的多样化”,面对这一挑战,高等教育应当以“针对性、质量和国际化”为指导作出响应。所谓针对性是指“其在社会上的作用与地位、其教学与研究的职能和后续服务,以及它在广义上与职业界的联系、与国家及公共资助的关系和与其他级别和形式的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以此为主导和基本原则,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特色化改革。总体来看,西方国家比较重视社区大学的特色化发展与研究。其中,美国社区学院的特色化发展较具典型性。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需要和学生求学需求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明确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办学职能、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使社区学院在竞争激烈的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在亚洲国家中,韩国较为重视高等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与研究。在近40年的政策变迁过程中,大学特色化政策为韩国大学个体特色的生成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大学特色化内涵的狭隘认识及在政策的价值取向、路径选择与变迁方式等方面存在的误区,近年来已成为韩国大学特色化发展政策的瓶颈,亟待调整与改革。国外高等教育特色化的发展理念与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可资借鉴的模式。

国内关于高等教育特色化战略的研究兴起于本世纪初。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和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一些非主流院校开始探索特色化发展战略。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院校:地方性院校、行业性院校、新建院校、高职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等。从专业上看,探讨旅游类、体育、外语等专业特色化发展战略的研究较多,而探讨法学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的成果较为罕见。近年来,国内关于法学教育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现有法学教育改革的反思及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较具代表性的论著有江水长、张生《对我国法学本科课程改革的反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蒋晓玲《我国法学本科分类教学的设计与实现》(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1期)等。(2)对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司法考试的关系研究。(3)法学教育职业化的研究。从整体上看,目前国内关于法学教育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缺憾:

第一,将法学教育作为一个笼统的抽象对象,置于假设的理想平台上进行研究,未能注意到现阶段我国法学教育的层次性和地域性。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办学层次参差不齐,东西部差距较大,各地区、各类院校的法学教育各有优势与特色,但目前的研究未能针对这种差异性分别设计发展战略。虽然有个别论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如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的发展战略等,但目前将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作为一类处于特定语境中的法学学科,为其设计符合其优势的特色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少之又少。

第二,目前关于法学教育的研究多关注其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及职业化的问题,很少关注地方性法学教育如何适应地方的需求,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问题。事实上,与东部核心城市法学教育相比,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在师资、核心课程、科研力量等方面存在着难以弥补的差距,但西部民族地区院校也有自身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及其所处的社区文化与民族资源。但目前的研究较少涉及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如何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的问题。

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研究状况而言,广西的法学教育建设起步较晚,整体力量薄弱,目前各高校法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如何严格地执行教育部关于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及培养方案,并较为重视如何向国内一流高校法学专业学习发展经验,未能较多关注特色化发展战略的问题。虽然一些学者在地方性知识和民族固有法治资源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特色化科研优势,但未能将这种优势融合在法学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当中。

三、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的内容

(一)实施目标

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在于,根据国家高等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适应高等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法学院系的课程资源和学科平台,在协调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与学校自主开设课程之间关系的前提下,探索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特色化发展战略,探索实施这一战略的途径、方法、程序和策略,形成一些可供推广的个案以及经验,实现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法学教育的发展战略体系创新。

(二)具体措施

要实施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必须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优势语境,充分利用这一地区丰富的特色资源,通过对学科体系、课程资源、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特色化建设,形成基于探究、利于互动的教学模式,建构灵活度大、开放性好、实践性强、富有特色的多层次法学教育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构建特色化学科体系。特色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首先要求学科建设必须有所创新,即实现学科体系上的“差异化结构”,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科学发展道路。为此,必须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资源配置,培育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同时,积极促进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相互贯通、协调发展,以特色学科、优势专业、精品课程为依托,搭建特色化学科平台。以笔者所在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为例,由于身处理工科院校,申报硕士点处于劣势地位。但我们审时度势,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下面申报了“法律科学与管理”二级硕士点,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自身研究优势,整合出“环境法律与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知识产权与管理”“纠纷解决机制与管理”等四个研究方向,形成了高度交叉性的学科平台。同时,根据学校信息学科优势突出的特点,我们又申报了“信息法研究中心”,依托优势学科,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2.开发特色化课程资源。学科体系是以课程资源为支撑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就必须立足地方,设置特色化的课程。为此,应当努力提升西部民族地区法学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以地方特色文化及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优化组合高校教学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学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法学教育资源。例如,笔者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多样性及民间法遗存丰富的特点,自2008年起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开设“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并分两个口,一个是针对全校师生的公共任选课,一个是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任选课,均为32课时。迄今为止,已有700多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并取得了学分,教学效果非常好。许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感想中写道:“学习这门课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和知识面。”在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高达71.84%的人回答“选择‘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的原因”是“感兴趣”,高达78.74%的人回答“有必要给大学生开设‘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由此可见,开发特色化课程资源是提升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品质的重要手段。

3.培育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法学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是最重要的效果体现。为此,要以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切入点,努力拓宽教学空间,引导课堂向社会延伸,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①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与中东部发达地区法学教育在理论教学上是没有竞争优势的,但在实践教学方面,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方面,如民间法、少数民族习惯法等,前者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笔者以离学校最近的多民族聚居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金坑、潘内、地灵等典型少数民族村寨建立定点田野调查基地,以“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为依托,多次带领学生前往调查当地的生态保护习惯法、互助习惯法等,引导学生以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收集民间古老的法律遗存,考察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通过入驻观察、分组分工,撰写调研报告等,使学生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有了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提升。几年来,先后指导学生完成了《亚热带石灰岩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习惯法调研与研究》《少数民族互助习惯法与构建广西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调研研究》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创新。

4.实现特色化教学管理。法学教育的特色化,并非意味着不讲求质量,也不是缺乏竞争优势下的退而求其次,而是实现教育特色化与质量管理的双赢,即教学管理也应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化和灵活性。为此,应当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为中心,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学课程体系与实践模式,彰显教学管理特色。例如,由于西部民族地区院校大都位于或临近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宪法学”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自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章的内容,并分组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区域自治调查并撰写实践报告作为该章学习成绩,在期末成绩的评定中,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在“少数民族习惯法”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课程中,分出4个左右的实践课时。在毕业论文环节,允许农村学生或少数民族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或突出问题自行拟定题目报院系批准后撰写,而不是由教师统一给定题目。这些特色化的教学管理方式,不仅体现出一定的人性化,也是对一元化和高度理论化法学教育体系的大胆突破。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发展战略缺乏理论与实践指导,虽然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从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视野出发,对法学教育发展战略进行构建的却非常少见,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可供操作的模式。因此,目前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从法学学科的教育目标出发,适应国家教育规划精神,将西部民族地区地缘优势与法学教育发展战略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模式的特色创新。为此,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应将西部民族地区院校作为一类特定语境的院校,研究其特色化发展战略,突出区域化、本土化和民族性特征,以更深入地实现教育为地方服务的目标,实现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机制。(2)针对目前较少研究区域性法学教育特色化的现状,突破法学教育一元化体制,改变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对发达地区法学教育亦步亦趋的被动局面,发挥优势,主动寻求特色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江水长,张生.对我国法学本科课程改革的反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蒋晓玲.我国法学本科分类教学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变更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EB/OL].http://.cn/ViewInfoText.jsp?INFO_ID=71&KEYWORD=,2004-04-05.

[4]连进军.美国社区学院的特色化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

[5]梁荣华,孙启林.韩国大学特色化政策的误区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6).

地理教学特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发展;创建特色;践行;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5-2

一、特色高中的内涵

所谓特色高中,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优化的、和谐的办学风格,频出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创建特色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策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学校创建特色与学校的全面、规范发展并不相悖。特色是在全面和规范化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以创建特色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以点带面,以核心带全局,以局部带整体,全面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二、创建特色高中的条件

1.鲜明的办学理念是创建特色高中的前提。

就学校特色内容而言,有校园文化特色、德育特色、体育特色、美育特色等,但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创建特色高中不仅仅是高中的生存战略,更重要的是高中的发展战略。

一所有特色的高中一定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它凝聚了这所学校的个性风格、文化品味和人才培养等特色。适合本校特点的鲜明的办学理念一经确立,并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且是鼓舞人心、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学校就有了自我超越、追求特色的可能,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感召力也会得以增强。目标定位直接关系到特色的确定,关系到特色学校创建的成败。对一所寻求创建特色教育的学校来说,确定合适的目标非常重要,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第一步。另外,创建特色教育的学校,还必须以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反映出学校独特的教育思想、管理思想和办学理念,体现办学追求,具有鲜明个性的办学色彩。

2.富有个性的校长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可见,校长是学校中集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一身的核心人物。校长的个性直接影响特色学校的形成。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往往成为学校特色的思想之源,独特管理风格对学校特色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形成学校特色不可缺少的因素。创建学校特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完善。

3.有效的管理体制是创建特色高中的保证。

创建学校特色是通过学校管理职能的运作来实现的。创建特色学校,应加强管理,向管理要特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校特色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作为动力系统,将对学校特色的形成具有强大的支持力和推动力。在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师资培训、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及教师考核评价等方面,结合学校创建特色教育的目标,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和调整,使管理机制与学校的特色目标和办学思路相匹配。如我们制定了教学奖励方案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为保证学校特色的形成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学校的管理体制的制定还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水平以及学校办学的能力。时代的发展也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以学校为办学主体的校本管理,进一步扩大办学自,允许和鼓励学校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的教育风格,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推出自己的管理特色。创建学校特色需要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必须建立并逐步健全运行机制和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主要有:决策导向机制、自我调节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有: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利益机制等。

4.打造精良的师资队伍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灵魂。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特色主题,都必须依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去实施。只有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实施,学校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要围绕特色主题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进行不断学习,启发指导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培养他们成为学校特色资源的开发者。多年来我校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地抓好每周的集体备课、研究课、探讨课等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组织好教师练好教学基本功;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广泛开展教育科研;切实抓好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学习培训;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参加以校本培训为载体的继续教育学习,对青年教师进行高考水平考试等;指导教师参加省市级的教学大奖赛;把培养特级教师、教坛新星、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快提高,一支有个性、有特点、有风格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学校特色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学校还要培养有特长的教师,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宝贵的财富,学校的特色、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特色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实践表明,学校培育特色教师,特色教师造就学校特色。特色教师的形成,既取决于教师个体的素质和追求,又取决于外部激励即学校的培养和扶持。学校要了解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和潜能优势,指导其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大胆用其所长,展现其能,发展成为特色教师;要善于发现初现特色的教师,热心地加以扶持,根据其特点,引导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特长,形成特色。不仅如此,还要加强学习型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和研究型的教师团队建设,开展教育科研、创建特色学科、开发校本课程等实践,培育高素质的创建学校特色的教师团队。

三、创建特色高中的效应

1.办学目标的多元化发展。

教育的核心观念是“全人观念”,学校教育应当是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所关注的不仅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知识、品行习惯和职业技能,而且需关注每一个体的生存与未来发展,使学校成为学生舒展心灵、放飞理想的场所。培养的人才既要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因此,在高中推行职业中学、重点中学、普通高中的办学目标是很有必要的。这也符合人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这也符合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2.办学内涵的多样化发展。

办学内涵的多样化发展,首先要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创建特色学校的载体和提升。学校创建特色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改造,又是学校文化多功能作用产生的效应,也是学校文化多层面渗透的结果。要实现特色办学,必须从学校所处的地域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总结提炼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实现特色办学。其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来组织对学生的具体实施教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是充分利用本校的师资力量,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根据集体的力量,我校已开发了符合学校情况和当地情况的校本教材。

3.达到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想达到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教学制度。只有良好的教学制度才能是创造出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制度的确定一定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学校通过对教学制度的建立、改革与创新来体现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具有各种才能潜质的人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激励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价值,逐步形成开放、有序的教学管理特色。因此,创新教学制度,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制定学校的教学制度时,我校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诚信考试,以此培养学生自觉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还特别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法和自我教育习惯的培养。我校还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及其环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支配力量,校园文化的品位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环境和所造就的人才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