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歌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知识结构、基本线索
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脉络。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既可作为学习前的自学路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一般先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适当留出部分由学生尝试概括,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份量,体现老师主导作用。
二、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
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来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事件起因:如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
二是事件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项、过程、标志、特点等要素;
三是事件的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或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等要素。将这些要素以提问式或填空式等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自学同时完成题目,巩固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
三、运用能力训练
学习是为了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因此可以按照教学内容要求,结合学科相关信息,如学科及教学、考试研究的最新成果、新观点,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现象的内在、外在联系进行分析,弄清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几年来各级考试所涉及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其它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或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题。运用能力训练应有一定层次的难度,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四、学生探索及反馈
这在案例教学课中体现的尤为显著。以专题形式开展课堂“参与式”案例教学并辅之以校外形式开展参与实践教学对于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当前,校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因为校园思想政治理论课正肩负着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职责,是对学生开展教育的主要阵地。教育教学的改革旨在从根本上改变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从而推进思政课程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推行“参与式”实践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程授课的实效性。
所谓“参与”是指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状态,既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投入,也包括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受群体影响以及个体影响群体的方式和程度。而“参与式”实践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师生之间营造参与的氛围,通过实践使学生亲身体会学习的精髓,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认识以及行为和判断,并且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有效教学活动,这是当前课程改革一项重要的课题。
案例教学是思政课中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其授课中探寻教学模式的革新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案例教学的改革首先是要在师生之间建立一个平台,围绕平等、开发的学习态度进而推进学习的实效性。通过在授课中尝试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道德、法律知识的认知和兴趣,进而让学生通过理智活动主动进行开放性、参与式实践,提高实践能力,获得成熟的法制观的自我教育。具体改革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模式展开:
(一)以专题形式开展课堂“参与式”案例教学
1.教师根据当前政治思想教学的热点和理论知识编写案例,并在课堂上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
传统教师授课,往往是按章节依次讲授,“参与式”案例教学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针对学生的兴趣,选择现实的热点案例,由学生来分析和解决案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老师的教学思路得到了拓展,教学内容也得到了延伸,更促进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参与式”课堂构建了和谐的、开放的、自由的课堂环境。
案例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典型案例的选取,案例是课程的关键,并且在理论与实践中搭建起知识的虹桥,增强了理论的易懂性,并且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信念的培养,这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2.教学案例要突出热点与重点,紧密结合理论知识,突出“参与式”案例教学的价值。
众所周知,德育知识的更新是很快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选取案例要注重案例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力求将知识融汇到实践中去,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通过现实生活中实例的选择,增强案例课教学的实务性,突出了案例教学的价值,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校外实践形式开展“参与式”案例教学
1.实践教学法
在现有思政课程教学中,可以推进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以促进教学改革。可以组织学生实地旁听青少年犯罪案件庭审现场,旨在直观的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及道德规范情结。因为实地听审可以使学生感受庄严的法庭氛围,亲历庭审现场,熟悉庭审环节,感悟法律的严肃与庄重,从而产生对法律的崇敬之情。聆听一次法庭的庭审过程,心灵就会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是课堂教育所永远无法比拟的。传统的教学课堂受到场地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对知识运用的直观性很差。能够有计划的开展典型案例的实践教学,无疑对教学效果的推进很有帮助。虽然在传统课堂上我们也选择光盘及教学片等等,但这种模式不能增强学生的实地感,更无法感受到庭审现场严肃庄重的气氛,因此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参与青少年案件庭审旁听还是十分必要的,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课外到社会中、社区里参与实习实践,亲身经历实务训练。除了带领学生参观思想政治教学的成果展,同时学习德育先进人物。最为有效的是老师带学生亲自深入社区、农村等实践场所,去体验一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务过程。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会用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法律及道德素养。
2.模拟案例教学法
在很多学校往往还会利用模拟案例组织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模拟现场,通过模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围绕一个典型案例,将教学内容与知识引入课堂。通过这种模拟案例教学形式,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与角色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对于学生法律知识的巩固以及敏捷法律意识的提高都有大有裨益的。学生能亲身体会案例中各个角色的重要性,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性,从而有效开展了学生的法制教育。这对于案例教学更突出了“参与式”的重要性,同时对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是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具有直观性、有效性。思政课中采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对案例的体验和解决,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在思政课中的实践能力、参与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市、区《关于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总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化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公平,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体水平,全面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
二、总体目标
围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坚持育人为本,积极探索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和方法途径,全面促进区域教育的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争取经过五年的改革实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有效机制,形成有利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浓厚环境氛围;树立起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不断创新,城乡学校特色办学水平及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新的飞跃;争创成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和“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
三、工作任务
(一)整体优化办学条件,奠定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建设标准化学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今后的工作重点: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根据城市化建设、人口变动等新情况,制定全区中小学校“十二五”布局调整方案,计划投资3亿元新、改、扩建8处学校,新增校舍13万平方米、教学班280个。到年,小学、初中平均班额分别控制在40人、45人以内,有条件的学校推行小班化教学,生均教育资源占有量稳步增加。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办学校接收比例达到97.5%。二是进一步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教学仪器设备更新工程及“两热一暖一改”工程为基础,切实加强中小学校舍、体育运动场地和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全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三是进一步提升规范化学校建设水平。新建迁建学校一律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建设,力争到年,全区省级规范化学校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农村学校全部创建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全区中小学校达到规模总量充足、结构布局合理、资源配置均衡的理想状态,办学条件、育人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和整体优化,为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打造优质教育团队,抓住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建设高素质的优质教育团队,是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今后的工作重点:一是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从源头上优化城乡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年城乡中小学教职工执行同一编制标准,落实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合同制管理方式,逐步实行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动态管理机制。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将教师培训工作与“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建设相结合,与“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课题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试验区项目建设中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明确目标任务,以加强机构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创新培训形式、完善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全体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课题研究与实践取得实质性突破。三是狠抓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名课程团队培养工程,逐步完善骨干教师、名师的选拔、培养、管理及任用机制,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到年,重点培养200名“四名工程”人选。小学、初中分别建立5-8个名师工作室,各学科均培养3-5名在省内外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名师。区直学校骨干教师比例达到50%,农村骨干教师比例达到30%。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名师的帮带作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今后的工作重点:一是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强化学生思想品德和习惯养成教育。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继续深入探索生活化、课程化和活动化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模式,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提高以班主任为骨干的教师队伍的整体育人能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育人环境。坚持以学校教育引领家庭教育,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完善家长委员会建设,评选优秀家长学校,确保家长受教育率城区学校达95%以上,乡镇学校达80%以上。二是以课程改革为载体,继续深化学科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首先,强化科研成果的普及与推广。全面梳理、总结和提升我区学科素质教育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做法,丰富和完善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操作体系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对优秀教学成果的普及与推广,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第二,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关注学生主动发展为目标,以建构生本化课堂为载体,以教育科研为引领,分学段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和方法,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体系,真正实现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根本性转变,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第三,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基础上,加大艺体教育、综合实践、实验教学等领域的课改力度,全面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加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建设,中小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与实施方案,开发特色化、序列化的校本课程,积极挖掘各类特色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适合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学的机会,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
(四)强化管理机制创新,构建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保障条件。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是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保障条件。今后的工作重点:一是进一步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从区域和学校层面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不断完善课程规范、教学常规、师生评价等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建立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个性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完善“区、学区、学校”三级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全面构建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机制。二是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一方面,继续深化学区建设。贯彻《依托学区平台落实城乡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意见》,以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学区内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的一体化,切实推进城乡教育教学均衡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城乡学校资源共享力度。科学配置区域内各种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加强城乡学校间校长、中层干部及教师的流动,最大程度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确保素质教育整体推进落到实处。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抢占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引领作用,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今后的工作重点:一是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全区中小学都能达到或高于省规标准,基本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的现代化。“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5000余万元,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信息化升级改造任务。年每所学校建成一个全自动录播教室;全面完成多媒体教室的升级改造任务;在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无线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校园建设,年建成覆盖全区的信息化、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每年动态更新和优化配置师生用机,保证教师人手一机,小学、初中学校计算机生机比达到8:1。二是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与应用。继续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提炼和推广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各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继续加强教育资源库建设,建成覆盖所有课程和主要知识点、具有视频和课件点播功能的学生自主学习资源中心。进一步加强网络课程和网络课堂建设,积极创设支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无边界”学习环境、多样化的学习终端”和学习条件,切实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继续深入探索网络环境下城乡学校间教、研、训、管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全面形成支撑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信息化环境和条件。
四、实施步骤
改革试点工作从年开始,到年完成,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学习启动阶段。深入学习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关于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改革试点方案,并成立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出台相关配套文件,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和全面规划部署。
第二阶段为全面实施阶段。落实重点发展战略目标与实施规划,从体制机制、学校布局、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等方面逐一落实;开展阶段自我评估,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明确思路,制定新的举措,争取项目实施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三阶段为评估验收阶段。对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开展全方位的自我评估,查漏补缺,整改提高,总结成果,撰写报告,收集、整理各种档案资料,向省教育厅报送改革试点申验报告,做好试验区评估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保障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区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区教育局成立项目执行工作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重点抓的工作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财政部门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依法落实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到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0%以上,并保持连续增长;稳步提高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不低于省教育工作示范县的标准安排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税务部门要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按上述三税2%足额征收地方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专项资金投入,五年内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中小学校按照不低于公用经费5%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一、 读诗
逢诗必读,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因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差,无法掌握其中一些重要的字词含义,影响了学生对诗歌字面含义的理解;另外学生因为读诗少,不能把诗歌含蓄精炼的语言通过形象思维扩充、丰富,这又使学生无法体会诗歌俭省的语言所传达的强烈、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必须先从读诗开始。为了培养学生会读诗,我对学生读诗具体做了以下安排。
1、 诵读:遇到诗,都要动之于心出之于口。根据对诗歌的初步感知,通过诵读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幷尽可能地美读,以增强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如: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学生通过诵读就能加深对这首诗归思之情的理解,如能有感情的诵读,则能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在冷落清秋节的思归的凄楚之情。
2、 细读:借助工具书,或查找资料,扫清诗歌的文字、文化障碍,准确把握诗句的字面含义,为真正的读懂做准备。如:虞世南《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其中“緌”字就需借助工具书才能准确把握其“帽带结好后挂在颔下的部分,蝉的嘴像挂在颔下的帽带”之意。这样才能为进一步把握本诗托物而言“品格高方能名声远”之志打下基础。
3、 品读:诗的语言含蓄精炼,需要读者揣摩领悟。古人曾说“以意逆志”,即以读者之“意”去“逆”作者之“志”。也即读者与作者有了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读诗时,要根据诗句字面的含义把文字转化为画面,从而填充诗句间跳跃而形成的空白丰富再现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求得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尽长江天际流”。如学生能展开想象,设定情景,那友人已坐船离去,然自己仍在江边痴痴凝望,不忍别离的珍重友情、略带忧伤的独特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
二、 讲诗
完成了上面读诗的几步,仅仅能达到对诗歌有了感觉,还谈不上真正的读懂,当然更谈不上鉴赏和评价了。要使学生在“懂”上更进一步,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诗家语”的特点,讲解一些写诗的技巧和方法。
1、 讲意象。要对诗歌懂得深透一些,更接近诗人本怀一些,就需要把握诗人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就是用具象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这些形象与情感的契合便构成了诗的意境。读诗就是通过对意象与情感契合关系的体察来感悟诗的意境,领会诗的情趣意旨。因此,教与学生准确把握意象内涵的方法是必要的。如:虞世南《咏蝉》中主要有三个意象:蝉、清露、疏桐。露水晶莹清亮会使人想到纯洁;高大的疏桐,让我们联想到古说凤凰非梧桐不栖,由此足见梧桐的高洁;然蝉这一意象,我们则需根据诗境“蝉饮清露,栖于疏桐,声音清亮”来把握其地位高、品格高。需要注意的是把握意象,一是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是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还需清楚同一意象可能表达多种情感,如:“月”既传思乡之情,也抒凄凉之意,还表历史永恒,人事全非的历史感慨。而多种意象也可表达一种情感,如:“蝉”“月”“秋风”“杨柳”“杜鹃”都可表达凄凉之情。这样讲读诗歌,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根据诗境准确把握意象所要传达的情感。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整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了解生产力的发展。
2.运用理论解释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从而进一步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展的需要。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得到后世的尊敬。
2.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挂图。
(二)素材准备
图片,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复习导入
(板书)第9课 大变革的时代
(讲授新课)
“大变革的时代”,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板书)一、铁农具和牛耕
阅读课本46页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生产工具 优点 缺点 石器时代 取材容易 成型困难,不坚固 青铜器时代 青铜生产工具很少见,锋利,硬度大 自然界蕴藏量少 铁器时代 自然界蕴藏量大,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易氧化生锈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变法运动,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
(板书)二、改革的潮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相关内容,了解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的过程,讨论比较这两次变法的不同和相同点,以及变法的作用。
(板书)1.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过渡:在各国的变法中,尤以秦国商鞅的变法最为显著。
(板书)三、商鞅变法
教师介绍商鞅生平,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
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承认土地私有。
2.奖励耕战。
3.建立县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改革的历史作用,学生讨论回答课本49页“说一说”。
(板书)
商鞅变法,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课后练习“问题探究”:吴起、商鞅通过变法使国家变得富强起来,但他们都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他们的变法是不是值得呢?为什么?与同学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
(课堂总结)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和吴起虽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板书设计
第9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
二、改革的潮流
1.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三、商鞅变法
看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的人还看:
1.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试题及答案
2.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最新版
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