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道路设计中,要把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及周围的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满足行人对交通活动的需求,使道路交通不仅实用、安全、快速,而且能够满足舒适、美观和便利的要求。
1、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
1.1人行道设计
城市道路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车行量较大的同时人行量也非常之大,因此,在城市道路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人性化因素,从人行道设计入手也是非常好的一个着手点。但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两类问题是人行道的平整度和人行过街横道的设置。人行道的平整度会直接影响到人行道的使用性能,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往往希望将人行道设计的更为漂亮,这样一种愿望本质上来说是好的,但是在相关的调查中发现,行人往往对人行道的漂亮与否关注度并不高,而是更为在乎其平整和密实程度,希望其能够“晴天不绊人、雨天不溅水”,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更多的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人行过街横道的设置同样非常能够体现道路建设过程中人性化特质的,而这点在目前的道路设计中也做的比较好,各个市政道路的车道数多为双向四车道,且设置二次过街,安全设置也比较齐全,包括安全岛、防撞沙桶等。
a.人行道的平整度,直接影响其使用功能。设计人员常常想把人行道铺装图案设计的漂亮一些,但行人一般对地砖颜色和图案不是很感兴趣。作为城市道路设计师和建造师,首先要保证人行道平整度及密实度,同时尽可能采用防滑砖铺砌。
b.人行道与单位门口上车坡道的关系。传统设计方法是,上车坡道比两侧的人行道低15~18cm,优点是行人在上,车辆在下,相对较安全。缺点是单位车辆一般较少,利用率不高;老弱病残行走不方便;上下之间用台阶衔接外观上比较生硬。因此,西安市雁塔路在设计时,把单位门口中车坡道与两侧人行道采用坡道进行连接,用不同材料区分,提示路人注意。这样感觉舒适了许多。此外,由于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处于同一平面上,为了功能上的区分和景观上的需要,把自行车道设计为彩色(红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采用灰白色晶石彩砖,收到了良好效果。
c.高差问题。车行道与人行道高差较大时,一般高差在0.8~1.5m之间。一方面要考虑单位车辆进出,另一方面要尽量保留人行的既有树木及电杆。可将车行道和人行道设计为两个纵坡,继续保留两者这间的高差,单位上车坡道与车行道之间采用踏步(高差较大时)或坡道衔接(高差较小时),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采用挡墙分隔,挡墙外侧可进行适当装饰,这样既满足功能要求,又能节省土方量,保护树木。高低起伏的人行过装饰、绿化,呈现出特别的景致。
1.2人行天桥的设计
人行天桥在道路系统中是步行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安全过街和车辆顺利通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人行天桥进行人性化设计就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a)人行天桥的选址问题从人行天桥的本质即知应将其设置在人口密集且交通量大的尽量靠近交叉路口的位置,这主要是因为如果将人行天桥设置距离交叉路口太远的话,人们往往就不愿意绕行太远上人行天桥,而是直接选择横穿马路,那么人行天桥设置的根本目的就达不到;
b)做好人行天桥的交通组织工作如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引导人们上天桥,可以在人行天桥以下一定范围之内设置人行道栏杆,以此来阻止人们横穿马路,体现出对于残疾人士的关怀,也就是在人行天桥上设置残疾人坡道,另外,在一些较为繁华的地段直接以自动扶梯的形式呈现,这一方面对人流的疏通很有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一定程度的降低人们购物以后的物品负担;
c)在天桥上加设顶棚一方面实现“晴能遮阳,雨能遮雨”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一定程度地增加人行天桥的实际通行能力,这主要是考虑到在雨天人们如果都撑伞的话单人所占据的空间会增加一倍,这必然会影响到天桥的通行能力。
1.3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是最能够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其主要的建设形式包括盲道、缘石、坡道型式以及公共建筑的无障碍出入口等,这主要表现的是城市设计过程中对于残疾人的关怀,是社会以及城市进步的体现。但这样一种良好的设计在城市中的建设状况还有待改进,包括设置位置的不合理、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以及施工质量的不达标等。除此之外,人们本身的意识不到位也影响到了无障碍设计作用的正常发挥,包括人行横道与缘石坡道的相互错位、盲道上砖块的松动以及在盲道上的乱停车现象等。而为了让城市道路建设中所设计出来的无障碍设计能够真正的起到满足残疾人出行要求的目的,就需要做好将相关方面的工作,除了在进行设置的过程中要保证绝对良好的合理性以外,还要在施工过程中全程把握好质量关,且最为重要的是要将城市的大型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与道路的无障碍设施进行良好的衔接,这一点在整体的设计中尤为重要。
1.4非机动车道设计
由于我国道路系统功能不分明,交通性和生活性道路功能合一,不同动力性能的车辆混行成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普遍问题,特别是非机动车出行受到行人和机动车的干扰,出行的安全和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根据GB5020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规定:非机动车道宽度应按照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照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其中,一条自行车道的宽度以1m计算。
1.5机动车道设计
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分为车身宽度与横向安全距离两大部分,横向安全距离与行车速度有着必然的联系。车辆驾驶方向盘偏离的摆动误差使车辆行驶线与车道线之间有一个偏移误差角。
我国现行CJJ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其车道宽度采用波良可夫模型计算,参数基于20年前的车辆性能、交通组成、道路交通状况等因素确定。模型中确定的横向安全距离值有进一步减小的可能;同时,私家小型轿车的大量出现,使路段的交通组成及道路横断面上同一时刻车种构成比例情况发生变化,模型确定的横向安全距离值同样有进一步减小的可能。
1.6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道路交通工程借助道路交通工程技术和行政管理手段,采取“交通分离,交通流控制与调节、均衡布局,按交通流性质进行疏导”的原则,充分考虑城区交通组织、单向道路交通、禁止停车路段、限速路段的设置,改善行人通道,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设置行人无障碍通道,设置中心安全岛或错位过街横道线,适当提前路口人行过街横道线等,使道路交通设计更趋人性化。
1.7道路设施设计
(1)临时停车场
目前机动车的停放较为混乱,而城市用地的矛盾又十分突出。因此,较宽的人行道可作为机动车的临时停车场,结合各道路的特点,分路段、分时段做出明确规定,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以加大该路段的日常养护,人行道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的压力,同时也将混乱的停车现象变得有序。
(2)道路与休闲广场一体化
在城市用地高度紧张的今天,市民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城市的绿地、景观太小,对人们的心理会产生压抑感。为此,可在一些非人群聚散地区或靠近市民生活区的人行道上,在满足宽度的条件下,设置小型甚至是微型的休闲广场。
(3)道路绿化设计
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交污染日趋严重,利用道路绿化改善城市道路的行驶环境,对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美化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1.8城市道路与周围景观的配合
在对城市道路与周围景观配合的问题进行分析时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a)线性组合效果
这并一定是说所设置的直线一定要直,反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设置一些曲线,这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情趣;
b)处理好道路断面与周围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周围建筑物较高的时候道路设置的简洁宽敞就能够在整体上显得多而不乱,而在周围建筑物较矮的时候则应当将道路适当的设置到较窄,这样能够使得整体紧凑;
c)色彩适宜
当道路周边为现代建筑时,人行道选用花岗岩或者是晶石砖比较合适,而周边为仿古建筑时,则建议使用灰色砖或者是陶砖这样一些颜色相对古朴典雅的材料。
1.9完善各种服务的配套设施
目前我国在进行道路建设的过程中是非阶段非部门进行的,通常是由市政部门先完成城市道路建设部分,然后再开始配套设施的配置和建设过程。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垃圾箱、公厕、电话亭和交通标志等,而鲜有座椅、指示牌和钟表等,这实际上不符合人们出行的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予以解决,在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时做好这方面的问题,以避免在有需要的时候进行二次开挖浪费资金并影响环境。
2、人性化设计与常规设计的区别
常规工程设计主要考虑功能的问题,也就是所设计出来的工程成果要能够相应的满足所希望的作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参照的就是相关方面的设计规范;而人性化设计过程当中更为关注的则是人的感受,从细节的方面给予人们最大的精神享受,事实上,不难看出在这样两种设计中,后者才是工程设计中的更高水平和境界。在这样一个转变和进步的过程中,无疑会遭受到多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因素,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促进和努力,这样才能够有机会将人性化设计理念和方法切实应用到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去。
结语
综上所述,对城市道路设计中人性化因素体现的讨论,通过对道路建设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的分析,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希望能够给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卢忠仁,曲丽敏.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理念[J].交通标准化,2010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道路布局;横断面;以人为本
城市道路能沟通到达城市的各个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承担对外交通。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度的加快,城市道路的建设也突飞猛进,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道路设计作品,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因此对于道路设计人员来说,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城市道路设计建设的特点
1.1 系统性
城市道路建设是一个整体,需要规划部门、施工部门和监管部门等各个部门的系统参与,甚至还需要其他单位的大力协助,因此道路建设从项目的提出到完工接受审查等从头至尾都需要整座城市等相关系统的通力协作。
1.2 复杂性
城市道路的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包罗万象,因此需要各个专业的共同参与。所谓共同,是说各个专业非个人作业而是形成一个整体。但众多的设计人员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在相关领导的带领下共同作业,具体包括从设计方案的提出到建筑面纸的通过等等。
1.3 设计人员的主观性
在一个城市四通八达的道路形成前,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不仅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更是城市道路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因为相关单位都要在其设计下按部就班的进行。城市道路设计师会根据相关理论进行设计,而其中必然会涉及设计师本身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感受而非绝对的客观,这不仅体现了工作人员内在的本分和应尽的义务,更会使整个城市道路建设系统按照预定方案、经济方便地进行。
二、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道路布局缺乏合理性
当前,重视道路的整体工程设计是我国城市道路规划的核心思想,遵循着这一最高思想,城市道路设计工程师每每重视具体每一道路阶段的交通货运量和客流量状况,而对城市整个的道路缺乏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譬如在具体一个城市中,河流隔离带、树木隔离带以及休息亭等城市硬件设施的分布规划分化严重,甚至出现疏密严重不均匀的现象。城市交通各个设施的处理不当,危害颇多: 第一,城市道路的整体效益难以得到最大发挥,我国特有的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势就此丧失; 其二,城市道路内部结构的不完善、不科学、不人性使城市主干道路没有一点计划地、硬生生地联系起来,不仅不会保证城市道路在交通高峰期顺畅无阻,更会加重主干道路的交通运输负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横断面设计缺乏合理性
在我国,对于城市道路设计、规划的关注大都聚焦于道路工程方面,在交通工程方面却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正是由于此种问题的存在,造成道路设计缺乏合理性。特别是在横断面的设计方面,更是问题突出。横断面设计缺乏合理性的问题,大都通过下述几项内容呈现:
第一、在道路节点的最大允许通过量、最大允许行车速度的确定方面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第二、将相关设计规范照搬照抄到本工程项目当中,而并未依据实际情况对最大允许行车速度、最佳单排道路宽度、道路允许并行车道数量等加以深入剖析;
第三、在隔离带布局、景观布局以及公共汽车站点布局等方面并未进行全局性考量。
(三)道路设计并未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道路设计并未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反映在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在道路设计的过程中,很少将社会群众的想法纳入考量;
第二、在道路设计的过程中,通常由最高层决策者独自决定,造成道路设计并未做到民意化、公开化;
第三、在道路设计方面并未施加足够的限制,造成社会群众对于道路设计的信心
严重下降;
第四、道路设计方案中涉及到大量的文物古迹迁移,造成文物古迹受到十分恶劣的破坏。
三、城市道路设计的改进措施
(一)加大城市的整体布局规划
一个城市的道路建设需要站在整体的高度来分析整合,而道路运送客流人流的能力则是其主要参考标准。且在城市道路建设整盘棋中,一段道路分配多少人流、客流等都有一定的依据分配,并且要努力做到使其与周围自然环境不冲突,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先前的路段不合理的格局做出相应改进和完善,甚至是重新翻新,尽一切可能保证交通畅通。
(二)城市道路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也是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更是易于被设计人员实际工作中所忽视,诸如设计的城市道路为弯曲形状等常见情况时,道路转弯半径的确定,一般是在设计时根据道路红线或道路原来线路形状进行确定。转弯半径由此确定具有相对流畅的线性,但认真对比设计规范,可发现设计规范中针对道路平曲线都具有十分详细的要求。所以,城市道路在平面设计时,应严格遵照设计规范与标准进行,并结合城市道路形状及周边实际进行综合考虑。
(三)注重横断面设计
注重横断面设计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路缘带等均是市政道路横断面的重要构成要素,将上述要素加以科学性配置对于道路横断设计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科学的横断面设计需要将下述问题加以考量:
1、将最大允许通过量、最大允许行车速度纳入设计标准范围,在坚持“最大程度合理使用土地”的原则下,确定科学的单排车道宽度;
2、针对道路当前的和潜在的通行状况加以剖析后,应将原车道数量加以修改;
3、将各种道路数量、道路宽度以及配到设施的比例加以合理化确定,使其达到最优;
4、提升关于环保、交通安全的关注,针对隔离带以及绿化区的结构、布局等加以调整。
(四)提升“以人为本”原则的贯彻力度
开展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时,应将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加以充分融合。充分考虑目标设计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和所在地区在整体环境中所承担的功能,为其进行清晰的地位界定,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和意图。市政道路设计应秉承“稳定性、权威性”的理念,严禁多次修改的现象发生,否则将造成城市建设出现严重的漏洞。道路设计应紧密围绕实际情况开展,以基础工作为起点,依照实际情况的变化开展动态性研究,确保道路设计做到科学性、可行性。此外,应在道路设计中将发现的问题加以规整。并以此为基础,对道路设计规范加以健全和完善,做到设计规范的可操作性。
结 语
城市道路设计是道路交通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该文从城市道路设计角度出发,客观地指出和分析了城市道路设计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措施,旨在抛砖引玉,扬长避短,改进不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综合性很强,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设计者眼界开阔、经验丰富,同时要有前瞻性,并进行不断学习,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审美水平,逐步掌握城市道路设计的精髓,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朱爱红.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01) : 11- 12.
[2]吴海俊,胡松,段铁铮.城市道路设计思路与技术要点[J].城市交通,2012(6):21 - 23.
[3]刘士远.浅谈现代城市道路设计的要点与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3): 03 - 05.
[4]许芝草.公伯峡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的监理[J].西北水电.2005(4).
关键词:道路工程;道路工程设计;道路设计;公路工程
[ Abstract ]: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in progress, design of road engineering requirements are higher, the system is strong, the technical details are complicated, and i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so the design of road in roa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city road engineering, and some design problem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road engineering; road engineering design; design of road; highway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和景观绿化设计的综合,而不是简单的道路几何设计,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展开,在不断更新设计理念,采用高新技术的过程中发展。城市道路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建设水平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解放以来我国的道路建设正是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进行的。道路是城市交通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的运输载体,也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及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首先提速。
1 道路工程的设计要点
1.1要反映出道路的功能特色
在现代化的都市中,道路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运输的工具,除了交通性外,它还兼具着生活性和游览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反映出道路的功能特色,以便使道路在投入使用后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1.2突出所在城市的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城市特色危机,大部分城市正
逐渐丧失自己的特色而趋于一致,这也带来了全球性的文化问题。生活水平不的断提高使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其中也包括了对于城市形象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设计人员在道路工程的设计中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形成的地形条件,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这样不仅可以突出地方特色,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成本。
2 现阶段道路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设计思路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对于路网的合理规划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味追求
道路的建设要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从城市路网均衡的角度去考虑不同道路的等级、密度和宽度标准,在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上也主要是三块板和四块板,以至于很多城市出现了10车道、150m宽的道路。这样的设计从表面上看,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各行其道,既确保了交通的顺畅也提高了安全性,但这也意味着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都不再具备优先级,我国许多大城市的中心区和商业区经常发生的拥堵现象就是这种设计带来的恶果。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在进行道路建设时都将资金集中在主干道和立交桥上,而贯通性支路却往往因资金短缺等原因无法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这样一来,主干道所承受的压力就成倍的增长,不仅加重了交叉路口车辆间的相互干扰,也不利于确保交通安全。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注重路网的合理规划,以行车的安全性和城市的实际需求作为设计的首要条件,不可过于追求满足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使道路有主有次,最终形成科学、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
2.2交通性道路
交通功能性设施要以为车行交通服务为主,路灯、护栏、候车廊及人行天桥等设旌的设计要简洁明快,突出使用功能。交通标志、标线的选位应有一定的提前量,以便驾驶员在快速行驶中能够提前了解前面的路况条件及管理要求。
2.3 横断面设计不完善
首先就是对于机动车道宽度的选择过宽。机动车车道占据着道路横断面的绝大部分,其宽度的选择是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但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对于道路宽度的限定却远远高于应有的水平,有些地区甚至已经超过了高速公路的设计要求。其次是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共板问题。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共板意味着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将处于同一平面,由于这一设计体现了生态设计的理念,因此被广泛的用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当中。这样既能降低工程成本,又能实现对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交通安全。
2.4 纵断面设计不完善
道路工程纵断面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道路的美观、行车舒适性和排水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许多城市地势平坦无法满足道路的排水要求,因此不少设计人员将纵坡设计成起伏状以确保道路能够顺利排水,这固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却严重违反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这部分设计时,可通过设置锯齿形街沟、加密雨水口和加大路拱横坡度的措施来解决道路的排水问题,进而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同时确保道路与周围建筑物的协调性。
2.5没有顾及到景观设计
在大多数城市道路的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所关注的往往只是道路的安全性、耐久性以及如何满足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却忽略了对于道路的景观性设计。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居住地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道路工程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道路工程的景观设计时,首先就是要尊重城市的历史。其次就是要注意可持续发展。最后就是要注重景观设计的整体性。
2.6没有做好管线的综合规划工作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渐增加,城市
道路路面下的各类管线日益增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道路的设计往往不
能与市政管线的设计同步,进而导致了广泛的城市道路二次开挖现象,不但浪费了
国家资源,也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切实加强城市道路与管线的综合规划就成了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内容。首先,就是要加强城市道路设计单位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沟通和联系,无论哪一方有了新的建设或设计任务,都要及时与对方联系,以便在日后的设计工作中能够尽量予以避免。其次是通过业务培训等方式转变城市道路设计人员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真正建立综合规划的理念,避免过去那种只知道埋头设计的做法。最后就是要通过新方法、新方式来完成市政管线的布置,最大程度的减少新铺设管线可能对道路造成的破坏。
3 道路设施设计方面
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街道设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街道设施的规划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集功能与环境景观于一体,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人们活动起来都能体会到舒适、方便、自然、和谐且美好的感受,如在人流集中的步行商业街周周,设置足够的停车场使人们出行更方便:休息座椅与高大乔木或花坛相结合,使人在休息时既亲近了自然又可以避免夏日的暴晒;林荫小道、座椅、路灯及电话亭等,提供人们小憩休闲的空间。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努
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如在街道必要的地方没置残疾坡道和盲道;提供儿童专用的坐具、场地和设施;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置厕所蹲位等。从城市道路建设的细细处,更多地体现对人的关怀、关心、帮助和方便。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公共设施、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城市道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人们对道路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作为一个城市的骨架,展现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风貌,还应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强、内容繁杂琐碎的工作,因此在评价城市道路时,不仅应看交通道路的作用,还应以“人”为着眼点。所谓“人性化”指的是在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实际中,将人、车及周围环境等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道路交通的安全、快速、经济、便利、舒适等要求,为城市发展及城市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
1.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1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增多。在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人们经济购买力也得到了提高,私家车辆越来越多,车辆的增幅远远高于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幅,交通拥挤现象日趋严重。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商铺的重要庆典、婚礼等存在侵占道路的情况;由于车辆的增多,汽车的噪声污染、尾气污染加剧了北方雾霾的产生,使城市生活环境更加恶劣。结合多年实际工作实践经验及教训,我们应当认识到: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根本在于人性化的规划与设计,在以人性化设计为指导的规划下,才能有效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问题,才能为城市未来交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2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的设计已经不局限于满足城市交通的需要,而且需要满足人们在观赏性、舒适度等方面的要求。多年来通过对城市道路规划人性化设计得知,人性化设计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城市交通堵塞、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有效改善城市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最终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的实用、安全、舒适、便利、美观的目的。
2.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目标及原则
2.1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目标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总体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实用、安全、舒适、便捷的交通,同时改善人们的心理感受,增强居民对城市交通设计的认同感,并通过景观等物质手段提高宜居度,从而实现城市追求生态、持续、多元化的社会目标,最终为居民提供一个宜居的环境。
2.2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2.2.1整体协调性
城市道路包括城市干道与居住区道路,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两者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的配置人行车道与车行道路的比例,集约、合理的规划设计。
2.2.2可持续发展性
可持续发展原则指的是道路使用存在满足将来机动化发展与使用的心理需求,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应采用合理的、灵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2.3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是我国现代社会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城市道路设计首先应坚持这项基本要求,创造性的设计城市道路网络,为人们提供宜居、友好的交通空间,其次应充分考虑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独特需求,为他们的活动、出行提供便捷的选择方式。
3.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具体思路
3.1人性化的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是城市道路交通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体现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路横断面设计中,首先要确定安全行车与行人通常安全等需要,然后结合平、纵面线形确定横断面形式,以确保人、车安全。这是人性化设计在道路交通设计中的重要体现。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城市通常主、次干道将主要板块连接而成,但道路横断面在城市的主干道上仍继续沿用,比如郑州市的中州大道,8车道,中间设有隔离栏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中间用绿化带分隔,给人们提供宽敞的视觉感受,良好的景观效果,安全舒适。但城市道路横断面的采用需要保证:市民的交通意识强,可以遵守交通规则;道路平面线形好,行人、行车的视距通畅;行使的非机动车数量少等因素。
根据我国现行的《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快速路应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间距及形式,应实现交通连续通行,单项设置不应少于两条车道,并应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措施;当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等级为A级时,应配置系统完善的标志、标线、隔离和防护设施。早期修建的道路很难满足现代交通需求,一些城市在道路改造中,增设高架路式道路,或在城区内主要街道铺设纵栅分割以扩大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时还有部分城市采取压缩绿化、减小人行、非机动车行道路宽幅来增加机动车道数量,降低行人的安全感,不符合现代道路交通人性化设计要求,因此道路横断面设计仍应该继续保持传统的自己车道。
3.2行人过街安全
3.2.1人行过街通道的设置
人行过街通道有斑马线、天桥、地下通道等几种不同的形式,人行过街通道的位置应结合行人过街量,通常在人流量大的商场、集市、学校、剧院等公共建筑附近进行设置,同时还需要考虑公共交通设施的换乘需要,人行过街通道间的间距应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如设置不当,便会给行人的出行、过街带来不便,甚至会引发“翻越栏杆”等不安全、不文明的行为,因此,合理确定、设置行人过街通道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内容与内在要求。
3.2.2行人过街通道的细节处理
无信号灯斑马线通道应在来车方向给人、车一定的安全视距,视距范围内的绿化带应种植一些低矮的灌木或者草皮,避免绿化带遮挡人、车行驶安全。如果车道数多于6车道,在道路中央应设置黄色待行区域,这样行人就不必一次性穿过马路,特别是对于老人和小孩,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过街环境。
如果道路中央设置有连续分隔带时,应为行人提供天桥或地道等行人过街配套设施。但选用天桥还是选择地道应该结合具体建设条件,包括方便行人,治安、地形地貌、环境等几方面因素,要结合城区的具置确定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人行过街天桥与地下过街通道的坡度设计直接关系到人们行走时的舒适度,因此在设计中应采取坡道与梯道相结合的形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偏远地区,应较多的考虑治安因素,可以适当的缩短地下通道长度、较多采用天桥过街形式或修建半地下式通道。
3.3综合考虑城市环境因素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应考虑交通顺畅、道路绿化率、路面结构对城市环境影响等多重城市环境因素。城市路网构成了城市平面骨架,因此道路畅通是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应当确保的首要任务,其次适当增加城市道路的绿化率有助于给人们提供一个身心愉悦的出行环境。路面结构形式分为刚性路面与柔性路面两类,有效结合路面设置的刚、柔,可以有效提高城市道路的品质。
4.结束语
和谐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人性化的城市道路设计,道路设计的人性化应体现在城市道路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还需要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人们才能从人性化的道路设计中获益,最终实现交通畅通、居民安全、便捷、和谐出行。
【参考文献】
[1]高云贺,周晓雨,葛忠大.浅谈城市道路设计[J].科技信息,2011(12)
[2]任永生,谢红.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关键词:道路线形;交通安全;设计
中图分类号:U4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在将来几十年内城市仍然会不断扩大。城市道路的建设,是城市新城区建设的前期步骤,道路线形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城区交通布局,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布局。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山地和丘陵区,由于受地形状况的限制,道路线形的设计往往遇到困难。道路线形是道路的骨架,支配着整个道路的规划、设计、施工及以后的养护和营运,道路线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城市道路相对于公路有自己的特征,往往在高峰期车辆密度更大,非机动车和行人明显比公路上多,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造成更大的人身财产损失。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线形,增加行车的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
1城市道路线形对于交通安全的影响
道路是一条三维空间的带状物,道路线形是道路的骨架,常用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和道路横断面来表示。驾驶员最终看到的道路的线形,是以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和横断面形式组合而成的立体线形。道路线形对驾驶员产生直接的影响,驾驶员在驾驶车辆过程中,根据他对三维立体线形的判断,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实际行驶速度。因此,道路的立体线形除需要满足桥梁行驶的动力学要求外,还应满足驾驶员视觉心理方面连续、舒适的要求,决定道路线形好坏的关键是速度的连续性,它直接影响道路交通的安全。
如果线形设计不好,会使驾驶员驾驶出现困难,乘客感到不舒服,严重的则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甚至诱发交通事故。然而长期以来,道路设计时,只考虑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某些技术指标如:平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坡长等,而少有为了增加行车安全性继续优化设计方案;评价道路设计的优劣一般仅论其工程质量和造价,很少论其使用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甚至有时为了节约造价选择不利于行车的路线方案使得安全性降低。由于路线设计不利于安全行驶的缘故,可能导致在道路的某一特殊路段经常发生交通事故,这对道路发挥作为基础设施的效益是不利的。
道路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交通的安全畅通,如果设计时不考虑行驶车辆的安全性,那么这个线形方案不能算一个好的方案。因此,一条线形好的道路应该首先保证车辆安全畅通的行驶。
2城市道路线形设计中影响安全性的几个常见问题
2.1直线段对安全的影响
直线在道路设计中最为常见,其前进方向明确,路程最短,行驶时操作难度小,在城市新规划的道路中使用非常广泛。但如果直线路段过长,由于驾驶员操作较少,加之道路景观静止不变,容易导致驾驶员麻痹大意、精神松懈、注意力分散,致使反应迟钝,一旦发生突然的交通情况,就会来不及做出正确反应,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而发生事故。有研究表明随着直线长度的增加,交通事故死亡率基本呈上升趋势[1]。
如果城市道路处于已经发展成熟的城区之中,交通管理设施、城市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会给驾驶员视觉刺激,缓解直线段给驾驶员带来的疲劳现象,而且城市道路频繁遇到的交叉口也可以避免长直线造成的疲劳和松懈。但是,对于新城区刚刚建设的城市道路,城市景观并不完备,也没有较多的交叉口,车辆密度小,交通管理措施未完备,驾驶员在这类地区的长直线行驶,往往会选择较高车速行车,并且容易产生疲劳松懈的情况,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因此,在新城区的道路设计中,更要十分注意避免长直线,以免引发交通事故。
2012年版的《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条文内没有明确规定直线的长度限制,但在其条文说明6.2.1中亦提到直线段太长会造成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交通事故。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直线段设计时,不能仅满足于符合规范条文,还要根据道路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直线长度。在尚未开发成熟、景色单调的城市区域,直线最大长度(以m计)最好控制在20V(V为计算行车速度,以km/h计)以内[2]。
2.2 弯道个数对安全的影响
如前所述,没有弯道的过长直线是不利于交通安全的,但是弯道数量过多也会也会影响行车安全。弯道太多,行车环境会变得过于复杂,驾驶员需要频繁进行转弯、减速等操作,稍有疏忽便可能造成操作失误,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应当适当选择道路线形的弯道个数。有研究通过分析重庆市几条主干路的数据,发现交通事故率和弯道密度(单位长度的弯道个数)有很强的关系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3],如下式:
式中:S――弯道密度(个/km)
P――事故率(次/亿车・km)
由此公式可推断,弯道密度为3.4个/公里时,发生交通事故最少。当然由于地理条件和道路等级不同,其最佳弯道数量不同。
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设计时,即使没有地形限制需要设置弯道,也应适当考虑“化直为曲”,故意增加适当数量的弯道;而在一些地形复杂的路段,也不能单纯为了顺应地形减少土方量而设置过多弯道,应综合考虑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设计道路线形。
2.3 小偏角对安全的影响
小偏角指道路上偏角≤7°的情形。小偏角的出现,会给驾驶员视觉造成误导。道路出现小偏角时,平曲线的长度看上去会比实际的短,曲率变大,驾驶员误以为前方是急转弯,从而急忙操作方向盘,造成行车事故,偏角愈小这种效果愈明显。而在城市道路中,小偏角的存在非常普遍,因为它往往可以解决路线规划中遇到的困难,如果改大偏角,往往增加工程量或拆迁,带来其他问题。对于设计速度较低的次干道、支路,小偏角对行车安全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主干路等设计速度较高的道路,不宜设置小偏角。
由于城市道路限制较多,小偏角往往难以改动成较大偏角,对于这种情况,考虑城市道路交叉口较多的特点,建议采用把小偏角移动到附近交叉口处的方法。这样的改动方法,路线整体的偏移较小。由于交叉口处车速会降低或者由于交通灯的指示而停车,加之其他交通设施的引导,可有效避免小偏角带来的错觉造成的操作失误,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4 纵坡坡度对安全的影响
道路纵坡坡度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较大。道路的纵坡度,尤其是下坡,对事故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汽车上坡时,由于阻力大,车速因此下降,坡道越陡,车速下降越明显,这时如果出现其他车辆冲撞过来,很难避让;如果坡度很大,汽车的重心也将不稳。如果载重量过大或转弯时操作失误,就可以导致车辆侧翻,引发交通事故。汽车下坡时,由于汽车自身的重力自然加速,车速因此加快,紧急刹车难度加大,如果驾驶员经验不足,一旦出现意外的交通情况,来不及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如刹车不及、避让失误等,就会造成交通事故。德国高速公路统计资料得出交通事故率(AR)与纵坡坡度(G)的关系如表1所示,国内亦有研究表明事故率与道路坡度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4]。
表1 下坡坡度与交通事故率
由表1可知,坡度越高,交通事故率越高。城市道路有非机动车、行人较多的特征,时常出现非机动车或行人闯入机动车道等突况,较大的坡度会让驾驶员难以及时制动,一旦来不及刹车,汽车也不易找到无人的区域避让,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因此城市道路要更注重纵坡设计,减小纵坡坡度。现行的《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在100km/h的设计车速下仍允许了4%的坡度极限值。但是由表1可知,当坡度达到4%以上时,交通事故发生率会发生明显的提高。因此,进行路线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较大纵坡,尤其应当避免达到4%以上的纵坡。不应为了顺应地形减少土方数量而设计较大纵坡,而应当在投资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造价来增加道路的安全性。
3结语
3.1 城市道路线形是交通事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改善道路线形是减少交通事故,提高运输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城市道路常见的几种影响交通安全的线形因素入手,结合城市道路的特征,着重论述了直线段、弯道数量、小偏角及纵坡坡度等线形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线形设计的建议。
3.2 在道路设计中,在满足规范规定之外,还应尽量根据安全性能优化线形设计。避免单以“唯造价论”来评判路线方案,应当综合考虑道路的安全性,适当设计弯道和纵坡坡度。把城市道路置于整个城市环境、城市发展中来考虑,兼顾安全和经济,为城市创造安全畅通的交通条件。
参考文献:
[1]郑丽娜,郝建涛,左淑红,张宇.最大直线长度的限制模型与交通安全的研究[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7,23(3):74-75.
[2]吴瑞麟,沈建武.道路规划与勘测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邹建.浅谈道路线形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改善措施[J]. 公路,2002,(6):42-47.
[4]袁伟,付锐,郭应时,冯红运,时间.考虑坡长因素的纵坡坡度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8.25(5):130-135.
[5]刘晓青.道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改善的必要性[J].山西建筑,2008,34(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