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高校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步入了以知识为主要推动力的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变得日益重要,许多企业已经引入了侧重于人性化管理的知识管理,高校作为典型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基本特征在于知识是组织运行的核心资源,组织创造价值的资产是知识,组织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管理活动的焦点。所以,进行知识管理十分必要。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势必要有所改变。本文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提高高校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1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一词源于彼得·德鲁克(PeterDrueker)对新经济的定义。他在《知识社会的兴起》一书中指出人类经历的3次革命,即,工业革命、生产力革命、管理革命,都是由知识意义的根本转变驱动的,第三次革命则是知识被应用于知识本身,引起管理革命。可以这样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涵盖了组织的发展进程,以知识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学知识管理同样是一种制度安排,它使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个人、知识与学校联系起来,形成知识共享,达到大量知识创新。

2知识管理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人类的管理思想和方式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不断发展的。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觉悟有了极大的提高,价值观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因此,我们的管理方式也进入了知识管理时代。知识管理最早应用于知识密集型企业。而高校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高校的人力资源作为高校中知识创造和传播的主体,它的管理必然会受到知识管理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成为组织的核心资源。人是知识的载体,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21世纪可以说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知识充斥在社会中,这样就需要人们能够有效地识别知识.利用知识,最后达到创新,这就对高校的教师聘任机制产生影响。传统的教师聘任机制只是对教师的学历、工作经验等硬性指标方面提出要求,而忽视了对应聘人员创新性的考核,知识管理对高校人力资源的创新性提出了新要求。

其次,由于经济的发展,薪酬已经不再是吸引教师的唯一主要因素,而是加人了工作环境、发展空间、校园文化等一些软因素,知识型人才对生存环境评价的准则发生了变化。他们由主要关心物质待遇转向在多因素中做出权衡。人们面临软环境损失时索取的物质补偿增加,当软环境明显改善时他们宁愿牺牲部分物质福利。而传统的管理观念还把人当成经济人看待,因此,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要打破传统的单纯的经济激励方式。

再次,是用人机制。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将进人人才时代。所谓人才时代,就是人才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而不是被动地适应企业或工作的要求。并且人才的流动性增大,员工从追求终身职业转向追求具有终身职业能力,国家也会逐步推出一些政策,例如,各个单位将不再为员工保留档案,而是员工新到一个单位就新建一个档案,这更为人才的流动提供了条件。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做到人尽其才,让优秀的人才能够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给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工作轮换等,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给人才一定的流动自由,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最后,奥地利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按知识能否通过编码进行传这个标准,把知识分为编码型的显性知识和意会型的隐性知识。随着知识管理学科研究的深入,大家已经广泛地意识到一个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要比他所拥有的显性知识多得多。高校以前的评价机制主要侧重于显性知识的管理,而这种评价机制给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许多的弊端。

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所应做出的调整

由于知识管理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所产生的影响,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3.1建立合理的聘任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聘任主要考核标准仍然是学历等硬性指标。例如,目前有一种说法就是“要想到高校当教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甚至有一些博士生到大学当辅导员的情况,这样把招聘条件缩得很小,势必要把一批优秀的人才拒之门外,不利于选拔最优秀、最适合的人到高校任教。可以把招聘的标准适当放宽,考核标准多样化。

3.2构建完善的教师激励系统

激励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他的工作能力和其工作积极性。用公式表示为:工作绩效=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当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其工作绩效的大小取决于他的工作积极性的高低,而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义取决于激励水平的高低。基于“价值人”的假设,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应以价值管理为核心,最大化地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与增值。要打破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管理轻开发的观念,要给他们提供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给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术氛围.经常组织教师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讨论,使每个教师谈出自己的想法,井对发言优秀者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样既有利于高校教师的知识共享也增加了教师工作的乐趣和对工作的满意度。

3.3正确看待人才流动

不要通过控制人才来留住人才.而是要用好的机制、好的环境来留住人才。让人才合理流动.不要忽略了不改变隶属关系的流动方式。可以建立高校人才交流站,互相配置各自需要的人才。在长期的固定工作环境中,年年从事周而复始的简单雷同工作,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缺乏创新。通过换届和轮岗,以激起他们的“霉桑效应”。所谓霍桑效应是指人在新环境中都会产生兴趣和陌生感,从而激起自己的工作热情和努力去适应之,并干出突出成绩的行为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阶段经济背景下,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格外重视起来,特别是原先只重视如何招工、如何招到好员工的企业,也开始重视员工的激励机制,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来留住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其实,无论在企业、政府还是事业单位,如何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员工激励政策、制度,为本单位发展提供可持续性的持久动力,永远都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课题。

一、激励机制已成为当下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在《天下无贼》这部电影中有句名言为大众广泛传播:“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虽说是句经典台词,但也客观上反映出时下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而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地位。

其一,激励机制(Motivate Mechanism),也称激励制度(Motivation System),就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对于越来越复杂背景下、各种元素融合刺激的社会人来说,简单地靠薪水增加和职务的提升,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需要人力管理资源对激励机制寻求新的途径。

其二,人力资源机能是企业机能系统中的关键机能。人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而能够将人力资源机能与其他机能相联系的就是激励机制。因为它是发挥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激励机制对于人类行为模式的作用,主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以表述为:激励满足个体需要,促使个人形成动机并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促进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在工作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力,自然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为重要的目标。

其三,企业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简称HR)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情况下,一个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素质的提高,譬如,现在很多大型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在招聘人才时对岗位基本学历的要求,且不说是否具有合理性,但说明人力资源的质量在经济发展中将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多数的企业人事管理部门也从传统的人事部门、档案管理等简单事务管理转变为对人才挖掘、培训等具有专业性质研究的工作部门。

二、现代企业管理中有关激励机制的理论研究 对激励机制的研究在学术界有很多理论和方法,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虽然按照侧重及与行为关系的不同,可将这些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过程型、行为改造型和综合型等不同类型。其中最著名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德弗人本主义需要理论、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或称为成就动机理论,另外,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影响也很大。此外,其他众多激励理论,如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激励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等。

总的来看,诸多激励理论基本都是在需要理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需要是激励的基础,没有需要也就无所谓激励。传统的激励机制,经过长期发展虽有一些演化进步,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从根本上讲还是基本沿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主线是以收入增长为动力,即通过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把激励的落脚点体现在收入增加上,这种方式多用于企业。在许多跨国公司或国内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都将收入增长预期作为激励员工的主要方式。当然,收入增长激励机制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100年前的股票制度,30年前的股票期权制度,以及现在的工资制度、年薪制度和年金制度等等。还有,日本的退休养老金制度,表面上是一种福利待遇,但前提是要为企业服务到一定的年限。也是另外一种激励机制的表现形式。另一条主线是以职务升迁和社会地位提高为动力的方式,这种激励机制的历史更悠久,如政府组织中的职务激励制度历史上就一直存在。

三、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发展 借助上述激励理论的分析,当前企业瞄准满足员工的需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重点围绕四个方面来展开。

1.建立“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将使企业员工的精神需要获得满足,从而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当企业满足了员工的各种需求的时候,如工作环境、薪酬、尊重等,员工的工作效率、创作力将会极大地提升,可以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在企业内部要建立、维护和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促进普通员工和管理层的沟通,协调员工内部的关系。同时,要营造出一种以民主为特征的决策环境,重视吸收员工的智慧,使员工通过自身能力的展示参与企业决策,能够充分感受自我实现的喜悦,感受到企业对于自身能力的尊重和自身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譬如,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青年工人联谊聚会等方式。而把“追求卓越”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用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来要求员工,使他们能够找到工作缺陷和差距,从而形成不断追求卓越的良好环境。企业文化是软性的要求,必须设定最高标准,目的是激励员工不断追求卓越,使工作中涌现更多能力优秀的员工。

2.建立“体现贡献、评优表彰”的绩效管理体系 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包括科学的考核指标、合理的考核标准、以及与考核结果相对应的薪资福利支付和奖惩措施。其中绩效考核是核心,它是奖惩、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决策的依据。譬如,可以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具体负责月度、季度、年度考核的组织、统计、分析、应用、归档等工作;还要充分用好评优表彰制度。评选表彰要细分层次,从员工能力结构的角度来设计具体表彰项目。评选表彰制度要回归能力本位,牢牢坚持能者居之这一唯一评判标准。不能使表彰流于形式、可有可无,这样其激励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同时,要建立适度的末位淘汰制。末位淘汰制的目的在于激发员工的危机意识,不断完善能力结构,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淘汰。因此,在制度运行中必须要强调适度原则:一是考核标准不能定得太高,以员工经过努力均能达到为准;二是不能强制规定淘汰比例,全部达标就不用淘汰;三是淘汰方式尽量不用辞退,而以调岗、降级、降薪等为主。

3.建立“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培训制度 企业人才的开发、发展和完善,根本途径在于企业教育培训。当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在物质利益基本满足之后,员工更愿意选择参加培训的形式作为应得的奖励,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以求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企业也需要大量能力结构更加完善、知识和视野能够跟上时展步伐的优秀员工。因此,要把加强对员工的学习培训作为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一是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岗位需求、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也要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选择权,允许员工根据自身发展意愿确定培训内容。二是在培训机会的分配上,要防止把培训作为福利和待遇的倾向,必须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能的人获得应有的培训机会。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1.1人力资源概述

目前,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结构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我国为例,我国已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转变为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其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们在知识与信息的吸收方式上日趋多元化,这一方面提升了其信息分析和加工处理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其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保证。另外,信息在创造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价值观念、技能水平,而不是人的数量。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并不是自然就有的,而是投资者投资管理的结果。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管理者主要通过资本投资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和教育投资管理,以便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1.2人力资源发展的性质

要想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首先要了解人力资源的性质和特征。“人力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70年以后。人力资源明确地说明和阐释了人力资本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管理者的分析和绩效管理。此后,人力资源逐渐取代了“人力”或“人事”等传统概念。究其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财政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集中程度过高,此时人在组织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2人力资源及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初始化发展阶段,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认识不足,缺乏全局发展观和长期战略定位,人才储存和管理不到位,造成了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2.1人力资源发展的时代挑战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纷纷确立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本国优势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提升企业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武器,已成为一种新的竞争战略手段。随着当前世界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劳动资源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必须优化人力资源构成结构,提升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只有这样,企业乃至国家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诸多挑战,最终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提升其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各国纷纷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并加强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力度,以有效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2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当前,全球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正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整个社会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竞争方式也进行着悄无声息但却深入持久的变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另外是新的管理概念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应用。

3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3.1现代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趋势

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各国对人力资源发展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全面科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发展无论在观念形态上,还是在实际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我国企业要想有效地提升其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导向功能,站在全球战略视角分析其管理的优势与不足,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为员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2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各国在发展中的分工日益明确,其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有效地适应了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总体来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得到高、中、低三个层次管理者的重视和认可,强化其管理职责;二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战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扩展其职能范围,完善其管理功能;三是实现不同层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协调统一,明确各级管理目标和发展方向。

4我国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点低、发展快、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4.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主要包括技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全球化、劳动力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各市场要素进行跨国界自由流动,各国家和地区相互影响和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形成一个清晰认识,加快高素质人才的流动,最终实现预期管理和发展目标。总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会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

4.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人本管理”策略探寻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质量,因此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普遍关注。企业要想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发挥其管理优势,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具体来说,企业可以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坚持人本管理方针,关心员工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员工绩效激励机制。此外,企业还可以加强传统管理体制改革,及时更新管理理念,树立新型人才管理观,强化其人才管理和培养意识。

5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蝇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1]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也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内涵。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些具体问题。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会计的新特点

1、人力资源价值会计重要性增强

首先,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之所以排斥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很重要一点是其中很多方法的人为主观估计因素过大,取得的数据缺乏可信度。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传递的迅速,许多在工业化社会视为不确定的因素,通过高速的信息传递,都变为确定因素。即使有些因素当时仍不能确定,通过网络统计出的即时的行业数据、平均数据亦可作为估算的重要依据,因此不确定性大大降低。其次,按传统的核算方法,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许多方法工作量巨大,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几乎所有的计算、统计工作都由计算机来完成。以往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有巨大工作量的工作可在瞬间完成。这样,就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实行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个性化管理的柔性,[2]传统方法不能概括人的价值的全部。一柴油涉及人的性格、喜好、情绪等人性化因素,传统会计方法无法表达,必须引进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甚至非数学化方法予以表达。因此,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一些方法有了用武之地。第四,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的多元化要求,单纯的成本信息、数学信息已满足不了决策的需要,多元化的人力资源信息已成为必需。这样,给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提供了环境上的可行性。第五,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价值?南喙乩砺廴找嫱晟疲肆ψ试醇壑祷峒铺峁┝死砺凵系慕杓谰荨R虼耍颐侨衔谥毒檬贝肆ψ试醇壑敌畔⒌闹匾院腿肆ψ试醇壑敌畔⑻峁┝丝赡苄裕肆ψ试椿峒频闹氐憬蛉肆ψ试醇壑祷峒啤?nbsp;

2、人力资源会计的空间范围有了拓展

一般来讲,我们所讲的人力资源会计是针对企业而言,侧重于企业内人力资源的核算和监督,重点是如何把人罗资源信息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和社会的主要资源,人力资源信息不再是会计核算体系的补充内容,不再是旁枝末节,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会计的空间范围有了极大的拓展。首先,由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加大,依会计的重要性原则,它应成为企业予以核算和监督的重点。这样,必须决定其核算的复杂程度、采用的核算方法较以前有较大改变。在核算意义上,其范围有了层次上的拓宽;其次,同样依上述原因,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必然被纳入管理会计领域,其预测、决策、投资效益分析、考核评价体系将被大大完善,人力资源会计范围将向横向拓宽;最后,由于人的社会性、群体性,其许多特征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衡量,社会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将逐步融合进目前的人力资源会计中,人力资源会计范围的涵盖面将有所拓宽。

3、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内容将偏重于其所掌握的知识的价值的计量。

目前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一般可分为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由于传统会计货币计量基本假设的限制,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方法一直占主流。主要通过未来工资报酬折现、企业未来收益折现以及非购入商誉的计算和弗兰霍尔茨的随机报偿价值的计算等方法来反映人力资源单个或整体的价值。而非货币计量方法则不十分重视。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任何经济行为的主线,人力资源价值也极大地相关于其所掌握的知识多少、程度及利用效率。因此,我们认为,人力资源价值的最佳计量模式应相关于其所掌握的知识,围绕人力资源所掌握的知识计量其货币性价值,并辅灾害以非货币性的说明,力求全面反映人力资源价值。

需指出的是:第一,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也存在着单个价值计量和整体价值计量的情况。其中,单个价值的计量是以个体掌握知识的内容和应用为基础的,而整体价值的计量还需考虑到整体内个掌握知识的相互作用、知识的结构等方面的因素;第二,由于人力资源本身就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制约的变量,加之知识经济时代,其主要价值基础——知识同样会由于环境的变动而产生价值浮动。因此,我们应正视人力资源价值的可变性,把它作为人力资源的特征之一加以研究,而避免机械、简单地予以定性、定量;第三,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应以知识为出发点,综合考虑环境因素予以货币化计量。同时,应考虑到人力资源的诸如性情、喜好、健康程度等无法货币化计量的特质因素,在货币化计量的同时辅之以非货币化的说明力求其价值反映的完善性。

二、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

人力资源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它要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社会文化环境和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的价值的形成与实现、价值的大小同其所处社会环境有减极其重要的联系。而文化因素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重点。

文化有差异决定人们工作与生活的价值观、生产方式、满足需要和欲望的顺序、对商品的偏好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甚至是本质上的区别。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其价值很可能有着极大的差异。具体反映到人力资源会计上,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人员流动性的差异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会计的影响。在崇尚“能力主义”、“个人至上”的美国,人们工作的目的是取得与自身能力和实际成绩相适应的工资。如得不到满足更换工作成为必然。而推崇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及欧陆国家则正好相反,如在日本,员工的首要道德是“忠”背叛是最令人不齿的行径,人们很少另谋高就,因此,日本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相对较为稳定,核算工作量较低。而美国相对来讲人力资源流动频繁,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的核算工作不得不经常进行。另一方面,对公司拥有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方面,美国不得不考虑人员的离职因素,其相对于公司的价值估计应较为保守;而日本由于人员稳定,基本上可以以人的可工作生理寿命为服务年限,因此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风险较小,可适当放开。

2、人员对管理方式差异的不同反应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亚洲国家人力恩情意识强烈,易于接受柔性管理,即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在这种环境下,人员可发挥最大的潜力,达到价值最大。相反,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对刚性管理较为适应,而面对柔性管理其价值实现程度要明显低于亚洲国家。因此,在人力资源价值的认定上需考虑管理方式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

3、不同文化价值观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各项目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网络至关重要,如要取得其他公司中的优秀人才,其征募成本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差别很大。仅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在以“忠”为主要信条的日本,如果要所需之人背叛原公司绝非仅高于其原工资就可解决问题,还要综合考虑其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导致价值下降的综合成本。即使取得了该员工,由于其行为不容于该环境,必为他人所排斥,其协调与安置成本必然高于一般值。而美国由于人们观念中对此问题习以为常,这方面的成本要明显小于日本。同理,选任成本、正式训练及诱导成本也存在这个问题。

此外不同文化环境下职位分工差异、晋升制度差异、企业与职工关系上的差异、激励机制的差异等都对人力资源会计有不同影响。

至于内部环境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主要指人员所处的特定内部环境对单个人所具备知识的包容度、互补度,以及该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工作氛围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每一变量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人力资源价值的变动。而且,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及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各变量的作用程度会随着个人需求层次的变动而变动。另一方面,人一旦脱离原来的内部环境,其价值亦应重新评估,原来的价值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简单地进行移植。这是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经济资源的又一特征,在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时应特别注意。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计量

1、人力资源为更新知识的追加投资超过旧知识损耗部分应作为人力资产的一部分予以资产化。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中关于人力资源追加投资的价值累积,当前的人力资源会计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将更新知识的投资额象固定资产更新发行投资一样全部资产化。这种处理方法是将人力资产全部支出看作企业对人力资产的投资。但仔细分析,该处理方法针对更新知识投资这一特定项目而言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认为,应作以如下改造:

人力资源更新知识的资产化数额=追加投资额-(1-旧知识可利用率)×人力资产开发成本(或相应取得成本)的帐面价值

以上公式理论依据及解释如下:

(1)人力资源更新知识的投资不同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投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是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善该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的改造,是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的简单增值,不存在原固定资产的直接损耗。因此,将更新改造投资直接予以资产化,在以后的受益期内摊销无可厚非。而人力资源更新知识的投资与这种投资有所有同:人力资源更新知识的投资并不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简单改造,大多数情况是对原有知识的直接替换。这种更新意味着旧知识的完全或大部分“报废”,是旧知识价值的直接损耗。两种不同的投资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2)从资产的定义角度来看,这种处理方法有失偏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公布的《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列示框架》中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由于过去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并且通过该事项预期能流入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资源”。该定义强调的内容之一是这种事项是“预期”能合企业获得“未来经济利益”。而对于人力资源更新知识的追加投资而言,其追加部分符合资产定义,应予以资产化。但其造成的旧知识贬值或失效不能不加以考虑。这些旧知识虽仍可视为一种资源,但对企业而言它已不能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如仍作为资产,首先与资产定义不符,其价值在以后期间内摊销又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相悖。因此,应将其损耗部分在更新知识使用当期直接费用化或在新旧知识更替期内逐步费用化。

(3)从知识的特性来看,它又有一定的延续性。并不是所有更新知识的投资行为结束后,旧知识就全部“报废”。其中许多旧知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只是作用的力度大不如前。这种情况应将其帐面余额部分费用化。还有一种可能是,旧知识是新知识得以掌握和运用的基础,虽然在更新后旧知识不直接发挥作用,但通过新知识的运用,旧知识还在间接地发挥作用。这只是旧知识一定程度的失效,同样应将其价值部分地费用化。另外,有些知识的更替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旧知识渐渐地失效。其价值不宜在新知识使用当期完全费用化,而应在此期间内摊配。

(4)人力资源更新知识资产化数额计算的基础之一应是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或取得成本。这是因为企业所拥有人力资源掌握的知识有两种取得途径:一是通过培训取得;二是引进该人员时直接取得。通过培训取得的其旧知识价值应为当时的开发成本。而直接取得的,其旧知识价值应为相应的取得成本。

(5)值得说明的是,本部分所指的更新知识追加投资只是指企业的投资。因为从产权角度考虑,人力资源所掌握的知识中,只有企业投资的部分企业才拥有使用权,而且在工作时间内,依劳动法规或一些常规,企业有权排斥其他单位和个人甚至劳动者本人使用其知识(超常规情况除外)。①因此,这部分投资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至于人员自身为更新知识的投资,由于其不可控性,且与企业未来收益相关性差,一般不予以处理。

2、技术工作人力资源价值的确定要求会计人员正确分析该技术人员掌握技术知识所处的阶段

按知识经济的相关理论[3],可以把技术知识Y定义为输入变量X的未知函数,并把技术知识从完全不了解到完全掌握分为八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X的不同输入描述对Y的不同影响。各阶段列示如下:

阶段1:完全不了解。人们不知道某种现象的存在,或者知道要出现某种现象,但并不了解该现象可能与过程有关。此阶段基本不具备知识。

阶段2、意识(察觉)。知道某些现象的存在并可能与过程相关。它处于一种纯技艺的阶段,此种知识是不可言传的,属于低级知识。

阶段3:测度。可以精确地测度变量,并可能得到一些结论。但必须开发装备特殊的测量设备。知识处于这个阶段可以用书面表达。

阶段4:适度控制。在一定层次范围内,知道怎样精确地控制变量。尽管控制,没有必要非常精确。也就是说,可以控制到适度水准,围绕该水准可以出现一些误差。

阶段5、误差控制。在一定数值范围内可以精确地控制变量。不过产品质量仍达不到标准要求,因而必须做最后的检查。

阶段6、过程特征化(Knowhow)。变量出现细微变化时,知道变量对结果的影响。此阶段可以开始对过程精确调整,以降低成本,改变产品特征。

阶段7:了解原理(Knowwhy)。掌握了过程的理论模型,并了解它在宽广区域内的运作方式,包括变量间的非线关系和相互影响。技术知识到了这个阶段已上升为科学的公式和算法高度。

阶段8:完整知识。掌握了完整的函数形式和决定全部输入的函数结果(Y)的参数值。在透彻理解了过程和环境之后,可以事先利用正向控制,防止任何故障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可知性,这个阶段不可能达到。

据此理论,在衡量技术人员价值时可按其所掌握知识所处的阶段,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②恰当主体其价值,此方法可作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实用方法之一。同时,在管理中还可根据技术人员所掌握知识的阶段恰当地分配人力及采用相应策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并可通过工作的协调提高整体人力资源价值。此处需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只是某一种技术的各个阶段。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多种技术相互交织,或各个部分处于某一技术的不同阶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利用多种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可依不同环境分设不同指标及其数量界限,根据其所处阶段和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评估其价值,恰当地予以管理。

3、人力资源价值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想。传统的关于将人力资源信息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讨论大多是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基础,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少之又少。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使用者的迫切需要,并且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有了提供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人力资源价值信息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有了可能性。首先,从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不确定信息(如重置成本、重置价值等)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且这种做法已被人们从观念上接受。历史成本住处原则已不是必须恪守的真理。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信息的迅速提供和信息的完全提供,历史成本核算原则有被打破的趋势。这样,以估计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信息与其他不确定性信息一样,可望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其次,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使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可信度大大增加。由于避免了价值估计的盲目性,此类信息有可有为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所接受。最后,由于人力资源价值的可变性特点,按以往的核算体系核算,其工作量十分巨大。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一切计算工作由计算机完成,使人力资源价值信息的进入有了物质保障。

可以认为,人力资源成本信息所提供的累计数据将随着人力资源使用期间的延长而逐渐接近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对其的预期估计价值。加上上述三点原因,我们提出一种人力资源信息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简单构想:

(1)保持原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帐户和内容不变。增设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的差额科目。由于其性质类似递延所得税,可适当借鉴递延所得税的核算方法。

(2)在人力资源初始取得时,计量取得成本、确认人力资产的同时,借记该科目。待以后人力资源追加投资时,确认人力资源的同时,根据投资额予以摊销。

(3)在人力资源价值改变时,调整该科目,使该科目余额与人力资产科目余额之和等于人力资源价值。

这样,该科目余额与人产资产科目余额之和始终等于人力资源价值,据此思路可将人力资源价值引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充分提示人力资源信息,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余绪缨.柔性管理的发展及其思想文化渊源.经济学家,1998;1

3、达尔.尼夫著.樊春良,冷民等译.知识经济.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183—208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1.1人力资源概述

目前,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结构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我国为例,我国已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转变为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其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们在知识与信息的吸收方式上日趋多元化,这一方面提升了其信息分析和加工处理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其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保证。另外,信息在创造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价值观念、技能水平,而不是人的数量。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并不是自然就有的,而是投资者投资管理的结果。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管理者主要通过资本投资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和教育投资管理,以便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1.2人力资源发展的性质

要想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首先要了解人力资源的性质和特征。“人力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70年以后。人力资源明确地说明和阐释了人力资本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管理者的分析和绩效管理。此后,人力资源逐渐取代了“人力”或“人事”等传统概念。究其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财政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集中程度过高,此时人在组织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2人力资源及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初始化发展阶段,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认识不足,缺乏全局发展观和长期战略定位,人才储存和管理不到位,造成了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2.1人力资源发展的时代挑战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纷纷确立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本国优势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提升企业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武器,已成为一种新的竞争战略手段。随着当前世界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劳动资源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必须优化人力资源构成结构,提升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只有这样,企业乃至国家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诸多挑战,最终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提升其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各国纷纷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并加强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力度,以有效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2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当前,全球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正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整个社会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竞争方式也进行着悄无声息但却深入持久的变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另外是新的管理概念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应用。

3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3.1现代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趋势

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各国对人力资源发展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全面科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发展无论在观念形态上,还是在实际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我国企业要想有效地提升其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导向功能,站在全球战略视角分析其管理的优势与不足,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为员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2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各国在发展中的分工日益明确,其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有效地适应了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总体来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得到高、中、低三个层次管理者的重视和认可,强化其管理职责;二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战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扩展其职能范围,完善其管理功能;三是实现不同层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协调统一,明确各级管理目标和发展方向。

4我国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点低、发展快、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4.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主要包括技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全球化、劳动力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各市场要素进行跨国界自由流动,各国家和地区相互影响和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形成一个清晰认识,加快高素质人才的流动,最终实现预期管理和发展目标。总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会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

4.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人本管理”策略探寻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质量,因此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普遍关注。企业要想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发挥其管理优势,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具体来说,企业可以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坚持人本管理方针,关心员工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员工绩效激励机制。此外,企业还可以加强传统管理体制改革,及时更新管理理念,树立新型人才管理观,强化其人才管理和培养意识。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