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在计算机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才能切实使学生增强计算机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所以公共计算机类实验室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场所,已成为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依托,在承担着辅助教学和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实践;创新;信息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体现突出高职院校特色,从而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所以目前在高职院,教学的重点倾向实践教学,提倡培养学生实践动力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别是对应相关职业的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

实验教学占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较大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按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设计组织的。还应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高职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要求,培养模式及口径不应一成不变。从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考试改革,都要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质量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及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除完成教学安排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创造条件,建立实验室开放的运行机制,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环境;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持、设备利用等服务。为社会提供服务,争取社会的物质支持,在加快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不断提高进行自我建设的能力上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加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峻的科学态度的同时,也注重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为有能力的学生早出成果提供条件,加速学科后备力量的发展。在提高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利用率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实验室条件应有的作用,提供各层次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为辅,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1、进行校园调查,取得初步资料,确定基本方案。

2、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取得可以作为分析参考的资料。

3、对取得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4、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经验分析和启示总结。

5、提出教学实验室改革的基本方案。

6、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7、具体实施。

实施的具体方案如下:

1、对学生加强开放程度,利用实验室资源提供对外服务。

2、利用课余时间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开办讲座,为学生提供上机练习和辅导。

3、利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多媒体在适当时间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节目,和对外的计算机技术服务。

4、加强验室自身的建设,争取社会的物质支持,加快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与社会服务接轨,发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和提高,达到提高实验室综合水平的目的。。

下面笔者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 。

首先是专业人才培养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要求。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有关计算机的各门课程,应始终围绕计算机应用这条主线,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最新应用状况和发展水平,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其中,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分析和解决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综合处理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实施方案的灵活性、操作的技能技巧,等等。为此,可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采用与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

实验室相比教室而言氛围宽松很多,如果对实验过程不加以重视可能实验课会变成自由活动课。因此,必须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防止这类情况的发生。比如,实验课时间不得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教师应随时随机抽查各实验小组的进行情况;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阶段检查――每隔一段时间随机抽取部分同学检查之前进行过的某个实验,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每一个实验。通过对学生实验的监督检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实验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质量必须以严格、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一是要规范各能力模块的教学文件,制定各模块实训项目、学时、地点、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名称、数量、实验方式及效果等实施性计划;二是要分模块按课程编写实验指导书,做到每项实验任务明确、过程完整、考核具体;三是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满足学生生产一线实践、锻炼需要;四是要采取日常督导、综合督导、专项督导、跟踪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实践教学全过程实行督导、检查和监控,确保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到实处,产生实效。

其次是社会服务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要求。实验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进行得好不仅可以巩固相关课程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学有所用。

实验教学要以培养专业学生的最终能力为目标,针对各项能力来设计实验,这样能让学生清楚知道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而是为了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而做实验。每项能力均有相关的实验与之应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学以致用,而且开发的成果在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同时也提升了实验室的影响力。

另外,在条件许可时,还可实现实验室的真正完全开放。如横向与同类院校的实验室进行实验交流,在交流中优化本院的实验教学。允许社会公众自行提出实验课题进行有偿实验,以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的社会功能。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实验室管理自动化新型的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势必要求在实验室的自身建设上能有高的工作效率.实验室自身的建设与改革直接影响到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管理。

而且,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对自身建设与发展也有要求。建好、用好、管好各类计算机设备、各类微机实验(实训)室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微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状况,展现了一所学校硬件设备、实验环境、实验教学、实验管理的综合水平。在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如何用有限的投资,建成功能齐全、运行安全、可靠、高效的信息化平台,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独立的动力供电系统,机房电源布线,室内照明,空调设计,空气循环系统,消防设施,安全通道等。实验室是学生密集出入的处所,必须要有遇突发事件快速疏散的应急方案。应采用双出口疏。

2、微机配置,微机硬件系统。

选择硬件系统首先要考虑所建实验室的主要功能范围,应用特色方向,根据需求选择最佳配置,微机配置符合当时主流配置,不选淘汰型,不选豪华型,所选配置性价比要高。

3、软件系统配置与保护。

学校实验室应有多功能用途的公用实验室和单一用途的专用实验室。公用实验室承担各学科70%以上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教学中需要多种操作系统及各种教学软件,必须合理规划才能充分挖掘设备的潜能,方可满足教学的需求。

4、网络设置及综合布线。

现在各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各系机房都是校园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网络发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从单机机房进入到网络机房后,网络应用逐步普及。老师为方便教学,将课件、教学内容放置在自己的FTP服务器上,上机时学生从FTP服务器下载,下机时将实验结果、作业等上传到FTP服务器。由于网络安全措施有缺陷,在网络病毒肆虐时,网络经常堵塞,有时还瘫痪,严重影响实验教学。我们对网络设置进行了改造,INTERNET、CERNET路由、VLAN划分由校网管中心负责,在系级实验中心设置带路由的三层交换机,实现系教学网与校园网路由分离。计算中心内的各实验室经系教学网路由,与外网连接经校网管中心路由。每一机房为独立网段,教学中互不影响,网络病毒的传播范围被有效限制,实验教学畅通无阻。所以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微机实验室的建设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经历了许多成功与教训,目的就是为了使学校信息化建设更合理、规范,管理更科学、高效,让有限的设备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最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在高职教育结构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也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基本上成为共识。而实验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达到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实验性教学,突出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实验教学是否科学合理也就成为研究教学的重要基础。而实验室的建设与改革也正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础,这个特性就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实验室的建设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和探索,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建设提出的建议总结如下:

1、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构造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课堂学习,网上预习,计算机模拟操作和现场实际操作的多方位综合教学体系,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同时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计算机验大奖赛活动、学生课余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等构成的创新实验体系。

2、学生管理自动化。

探求实验室管理无人值守的模式,可采取上机卡进行管理 。按实验时间安排进行学生上机认证,记录学生到达和离开实验室的时间,统计学生使用实验室的情况。在控制端实时观察实验情况.远程监控实验用机(实时短信、远程唤醒、远程关机),记录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成绩。

3、资源管理自动化。

对服务器、校园网、打印机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设置不同的权限。在服务器端采用共享、卸等方式提供常用的工具软件、课件、设备使用说明书等软件资源。开放校园网,提供学生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查阅图书馆藏书目录和文献检索.查询教学信息,进行网上选课等;提供Intemet网的连接;按需要提供网络打印机。

4、设备管理自动化。

实验室设备分类登记(固定资产、实验耗材、备件)。使用情况记录;搭建多操作系统平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平台学习环境。利用GHOST技术在服务器端保留实验用机的镜像文件,减少装机的工作量。采用硬件保护卡实现网络对拷,提高实验室人员软件维护的效率,实时记录设备的状况。做到硬件维护的及时性,采用软(硬)件防火墙。使用正版杀毒软件,及时更新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5、办公管理自动化。

实验室的基本信息,包括实验室人员基本信息,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设备使用介绍。实验教学的管理包括实验课程介绍,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网上开放实验预约。可以设置公告栏,公告实验安排通知和实验成绩公布。

6、人员管理的自动化。

实验窒人事制度的改革想要实现新型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式。作为主体实验室队伍是决定性实验室的环节。但长期来实验室人员都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况。切实做好实验室人事制度的改革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①注重培养实验室人员一专多能的业务素养。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学科都有交叉。处于实验教学第一线的实验人晶,其业务能力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和科研开发的进行.。由于旧的体制造成实验室人员普遍学历不高.。首先应加快引入高水平教师投人实验教学工作。

其次按照实验教学和科研要求.定期轮流安排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参与其他院校的技术交流。学习接受先进实验室管理模式和方法。而实验人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积累经验、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②设立有效的奖惩机制,造就稳定优质实验教师队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本是相辅相承的。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评定他们的工作业绩和职称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拄。当然在认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制定必须的规章制度,严格照章办事,赏罚分明是保障优质实验室队伍的必要手段。《计算机实验宣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教师工作职责》等制度的严格实施,可以使实验室工作而不乱.真正保证实验室工作的顺利进行。

7、实验室工作的开放化。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验和调查分析,得出虚拟学习社区能促进中职学生隐性知识建构和转化,在中职学校值得进一步推广的

结论。

关键词: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虚拟学习社区;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

一、问题背景

1.隐性知识相关理论

(1)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内涵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1958年首次明确提出“隐性知识”。“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在这之后,隐性知识在知识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波兰尼认为,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既有显性知识,又有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在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支撑着我们所表达的显性知识,个体所包含的知识,不是隐性知识,就是根植于隐性知识。

(2)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划分并非截然分明,隐性知识和隐性

知识之间、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并非是固定不动的,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隐性知识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讲故事等。显性知识可以内化为隐性知识,被个人消化吸收,升华为稳定的、最具价值的知识。隐性知识与我们所熟知的显性知识一样可以有效地获取、传递,如“师徒制”传授方式,个人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观察、模仿、经验共享等方式群化为其他人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是隐性知识获得的途径之一。学生个体可能经由显性的方式,借助语言、符号,采用一定策略,通过特定程序习得知识、技能。这种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显性的,但通过反复练习、不断熟练,可以达到无需意识监控的自动化水平,转化成隐性知识。

中职学生的知识构成中更多的是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根据隐性知识的内涵分析,这些知识构成以隐性知识为主,显性知识通过交流、反思、累积进而内化成隐性知识,才能形成能力与素质。所以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必须注重学生隐性知识的教育。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为例进行了阐述。

2.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的现状

(1)学生个体差异大,大班授课形式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

中职学校生源普遍良莠不齐,学生个体差异大,广州及珠三角城市的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都学过一些信息技术课程,有一

定的计算机技能基础,而来自农村的学生有些连键盘都没触摸过,几乎是零基础,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水平差异,而教学仍以大班授课形式为主,教师教学上容易出现顾此失彼,无法兼顾全局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

(2)以示范为主的技能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在计算机软件应用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流程基本可以描述为“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反馈评价”。在80分钟一个单元的时间里,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边讲授边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操作过程直观、形象,学生比较容易上手。但学生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只能听和看,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总结,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结果往往只学会“依样画葫芦”的技能,当出现变式练习题时,不少学生就感觉很困惑,无所适从,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缺少网络平台,实验条件受时空限制,不利于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

目前由于设备条件的原因,我校电脑室在使用安排上流动性

比较大,几乎每个班级每次的上课地点都不一样,而且缺少网络平台,学生在课堂的练习素材等资源及学生提交的作业经常要随着

“搬家”,对于课堂未能完成的学习任务,由于换了上课实验地点而不能完成后续的任务。另外,缺乏交流平台,学生之间的学习经验难以得到分享,师生之间缺少深度的交流,不利于个人的隐性知识的共享与群化。

3.虚拟学习社区促进隐性知识建构的优势

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是基于网络的一种学习环境,胡凡刚从交往的角度,将虚拟学习社区定义为:基于跨时空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借助统一的软件或网站平台,为完成网上或现实的学习任务进行信息交流、交互协作、知识共享活动,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

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虚拟学习社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的最佳场所。首先,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体验隐含的知识,得出启发与感悟,建构个体的隐性知识。其次,虚拟学习社区提供了一系列的交互支持,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在一起

更平等地交流、讨论,评价,使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不断加深。最后,虚拟学习社区提供了一系列的知识管理工具,学生可以使用这些管理工具对自己从学习社区资源库和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管理,聚集零散的知识,使其日益精确、有序、系统,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最终内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

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试图依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构建虚拟学习社区,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学习、讨论交流和环境,最终促进个体隐性知识的建构。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

1.支持平台的选用

本文虚拟学习社区的部署选用WAMP(Windows+Apache+MySQL+PHP)架构的免费开源软件Moodle 1.9.9。Moodle是一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开发的优秀课程管理系统(CMS),它是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即助学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它支持学习资源的上传与下载,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作为课程的资源平台,拥有讨论区、Wiki、Blog等丰富的交流工具,又可以作为学习者相互交流和共同协作的课外学习平台,利用Moodle平台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是中职生隐性知识显性化和群化的良好平台。

2.Moodle平台提供的功能

虚拟学习社区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师和学生是虚拟学习社区的主要构成元素,而Moodle平台和社区学习资源是社区活动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本文依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构建虚拟学习社区,在这门课程中教师可以实现如下图所示的功能。

3.搭建Moodle平台

采用软件工程原型开发法,部署WAMP架构的Moodle平台,首先用XAMPP搭建APACHE、PHP、MYSQL环境,然后拷贝Moodle到apache的htdocs文件夹中,下载一个中文语言包zh_cn_utf8拷贝到Moodle文件夹的lang文件中,确保平台界面以简体中文显示。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http://loacalhost/moodle/install.php即可容易地安装Moodle平台,本文Moodle平台以网址211.66.209.75/moodle/

index.php,管理员(笔者)通过远程桌面进行系统二次开发、批量注册学生用户和网络教学方案设计。

4.在Moodle平台利用主题目录创建网络课程

一个课程默认有十个主题目录,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增加主题目录数。每个主题下面都有添加资源和添加活动的选项。

在第一个主题目录中添加“文本页”资源,公布“虚拟学习社区使用公约”,提出虚拟学习社区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监控和社区行为规范。添加“讨论区”活动,设置“有问必答”专区,允许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中提出疑难问题,鼓励水平较高的学生给予回复,提供帮助。添加“聊天”活动,聊天室允许流畅的、同步的文本交互,在聊天窗口中可以包括图片,支持URL地址、表情符号,包含HTML、图像等格式。聊天记录对于师生都是公开的,可以随时查看,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即时交流和经验共享。

从第二个主题目录开始,各主题目录设置一个学习专题。通过添加文本页、网页、链接到一个文件或站点、显示一个目录等资源,添加计算机应用基础整合后各专题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课件、学习任务指导书、视频教程和素材样文等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架;通过添加“作业”“心得报告”“互动评价”等活动,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根据要求提交作业、评价作业、总结学习心得等。

5.制作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是Moodle为师生提供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情况,学生自己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技能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自评与了解。下载汉化Feedback插件包,解压到本地安装Moodle的blocks目录下可以安装反馈单实现问卷调查。

6.搭建虚拟学习社区要注意的问题

(1)提供学生自学和交流共享提供有效的支持

虚拟学习社区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的主要场所,要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形式多样的交互活动如聊天室、讨论区等,为学生提供了“资源性支持”和“协作交流支持”,有效解决现实教学中对学生隐性知识关注过少,指导不利的问题。

(2)提高学生参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归属感

采用多种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参与平台的学习。如,在用户首页设计“Moodle之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论、讨论交流,促进师生间、生生之间的“无缝互动”,实现隐性知识的流动与内化;开设“优秀作品展示”栏目,让学生分享优秀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学习活动,不断获取隐性知识。

(3)营造良好的小组协作学习环境

运用Moodle软件的小组功能,根据组内异则、组间同质为原则,划分小组,设计小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协商小组任务计划、任务主题、任务进度安排,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促进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和共享,组合和内化。

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最终是要为教学实践服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实验,通过个别学生访谈、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发现通过基于Moodle平台实施的学习活动后,52.5%的学生喜欢在Moodle平台参与学习活动,92.5%的学生认为利用Moodle平台组织学习活动,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趣,Moodle平台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80%的学生喜欢在Moodle平台撰写学习心得,92.5%的学生认为通过Moodle平台实施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67.5%以上的学生认为Moodle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60%以上的学生认为能够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笔者实施基于Moodle平台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学方式以后,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了,不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并提交课堂未能完成的作业,师生和生生间的沟通交流更顺畅了,学生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意识更强了。因此,笔者认为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与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建构与转化,在中职学校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王陆,杨卉,董乐.网络学习环境: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1(9).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基础课 分层教学法

以往职业学校是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起点,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和知识教学的进一步推广和内容的拓展、完备,以及网络化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多渠道,在这种新形势下,中职学校以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育和课程设置都应当重新论证。

中职学校的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基础,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知识显然是必要的。其原因是:首先,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其次,我市推行在校学生必须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市级技能鉴定中心考证考试,内容以Windows,Office,Internet为主;再次,中学的教学毕竟不同于中职的教学,受高考的影响,从学校领导到学生都没有把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最后,中小学以信息技术知识教学为主,而职业教育是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特别是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与技能教育。因此,中职学校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应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自学计算机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有些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当地的教学设施跟不上,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则知之甚少。对于前者,学习内容重复,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对其来说是浪费时间;而后者则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帮助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可见中职学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存在了很大的困难,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必须创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跨越“零起点”平台,实施分层教学。

二、分层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分层教学理论的基础思想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才能体现分层教学的良好效果。

1.以等级考试大纲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内容则是实施教学设计的关键,也是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按照等级考试大纲规定,将计算机基础课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Internet等若干个模块。

2.以入学计算机模块考试为基础,进行编班分层。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中职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层次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不再是“零起点”。新生入学以后,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申报一个或若干个模块参加考试,考试通过的模块可以免修。通过考试,就能够清晰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然后依据计算机基础能力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或组,实施分层教学。当然这种划分是动态的,学生通过模块化考试,就可以进入其他模块班学习,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以分层的班或组为教学对象,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虽然依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进行了分班或分组,但是在同一组中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操作技能存在差异,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划分出相应的几个层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讲授。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基础相对较好并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对其提出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或协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完成学习任务,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组成“一帮一”或互助小组的形式,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帮助和带动基础差的同学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4.完善教学环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评价。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有不同的教学评价,不同的教学评价由不同的教学目标来支撑。在教学环节中,必须克服传统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应依据不同的分层、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考核、评价。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一个基准,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考核、评价,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思考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中技学校;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以往的职业学校是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起点,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和知识教学的进一步推广和内容的拓展、完备。以及网络化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多渠道,在这种新形势下,中职中技学校以WINDOW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育和课程设置都应当重新论证。中职中技学校的学生继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显然是必要的。其原因是:首先,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其次,全国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同时,部分省市都在推行在校学生必须参加省级或市级技能鉴定中心或劳动部门组织的计算机基础的统考或考证考试。以贵州省为例,全省组织以在校中专生、技校生为对象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也是以Window,Office,Internet为主;再次,中学的教学毕竟不同于技校的教学,受高考的影响,从学校领导到学生都没有把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最后,中小学主要以信息技术知识教学为主,而职业教育是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特别是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与技能教育。因此,技校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应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自学计算机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职中技学校中,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有些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当地的教学设施跟不上,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则知之甚少。对于前者,学习内容的重复,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对其来说是时间的浪费;而后者则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帮助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可见中职学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那么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必须创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跨越“零起点”平台,实施分层教学。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这个学习理论为我们进行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分层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中职中技学校的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分层教学理论的基础思想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才能体现分层教学的良好效果。以等级考试大纲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分层。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内容则是实施教学设计的关键,也是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按照等级考试大纲规定,将计算机基础课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组件、Internet、PowerPiont等若干个模块。

以入学计算机模块考试为基础,进行编班分层,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新生入学以后,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申报一个或若干个模块参加考试,考试通过的模块可以免修。通过考试,就能够清晰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然后依据计算机基础能力划分组成不同的层次或组,实施分层教学。当然这种划分是动态的,学生通过模块化考试,就可以进入其他模块班学习,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以分层的班或组为教学对象,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学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根本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划分出相应的几个层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讲授.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基础相对较好并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对其提出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或协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完成学习任务,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组成“一帮一”或互助小组的形式,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帮助和带动基础差的同学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完善教学环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评价、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有不同教学评价,不同的教学评价由不同教学目标来支撑。在教学环节中,必须克服传统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应依据不同的分层、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考核、评价。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作为一个基准,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考核、评价,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老师,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接受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不断改革创新,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分层教学以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符合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原则,但是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使用,不能形成思维定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分层教学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通过分层教学,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的应用创造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对象,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需注意的是分层教学应与其他教学手段密切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综上所述,在中职中技学校计算机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理论,不仅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而且更好地解决了学与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模式;应用型;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115-02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职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这种人才多在基层,在生产和工作的第一线,他们的特征主要有:

1)善于在学习、工作、生产中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加以探索解决。

2)善于利用多种平台和手段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3)有协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的力,且与人为善。

4)具有严谨、求实、创新的心理品质。

5)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

一个好的应用人才,首先除了能够对一个问题深入追究下去以外,更需要很强的理解能力、会做人、会沟通,关心一个团队的目标是什么,管理的需求是什么。好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有这些概念,否者就不知道目标是什么。

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已经具有完整的体系设计和高度的可操作性。《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初次接触计算机课程的学生而言往往存在无法学以致用的问题。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皆在培养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成为一个晗待解决的探讨问题。这里我们将探讨和研究并结合自己所承担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

1 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的选取

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软件操作两部分: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重点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软、硬件基础,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宏观上对计算机学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应用操作部分,使学生掌握各应用软件的使用技巧和操作方法,通过对应用软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个应用软件的操作,为其进一步从事计算机的应用奠定基础。

1.2 学科交叉内容的选取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也是一门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薄弱,导致其计算机的应用操作也是初次使用,熟练掌握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重点介绍基本理论外,还更加注重对操作技巧的培养和实践,以至于详细细致的讲解和指导。在讲课过程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提高。据授课之前的统计(以20122013(1)学期1206201班级的授课为例)有67%的学生会进行简单的 Office操作,89%的学生从没有接触过 Photoshop及 Flash软件,3%的学生基本不会使用电脑。授课后,其90%的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操作,成效显著。

1.3 修改大纲和编写反应改革成果的配套教材

教学大纲是体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随着现代改革的深入和学科前沿的发展,两年来我们两次修改、补充、完善教学大纲,于此同时,积极参加新教材的编写,再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通过完善教学大纲和参与教材编写,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础。学生也希望结合实际教学,学到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2 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2.1 削减理论课学时数,加大实验课程学时数

将原有的理论学时搬到实验机房授课,相对于加大了实验课程的学时,使学生有更多操作练习的机会,更好地消化理解所学内容。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内容改革

近两年,结合不同的应用软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强调“少而精”贯穿整体优化原则。加强未接触课程的讲解,多练多操作。

2.3 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必须。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操作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法、启发式方法、参与式方法、导入式方法、案例教学方法等,真正做到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项目内容案例化。

3 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和体会。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仍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计算机基础教育必将得到重视和普及,也会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我们将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不断探索适合计算机基础学科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为培养造就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计算机基础教育必将得到重视和普及,也会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只要我们不断的按照应用型学生学习规律追求和探索,科学施教,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居晓. 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