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一体化的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机电一体化的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存在问题;抗干扰能力 ;智能控制技术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机电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机电一体化得到迅速发展并广泛运用到各种机械设备中,在提高机械设备运行效率和质量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机电一体化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硬件逻辑故障、软件故障和干扰故障等问题,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机电一体化设计质量,促进智能控制技术与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机结合,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让机电一体化系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

1 机电一体化系统存在的故障问题

1.1 硬件逻辑故障问题

机电一体化就其结构而言,包括一些基本的逻辑单元,这些逻辑单元主要分为组合逻辑电路(指逻辑电路的输出信号可以用其输入信号的相应逻辑函数来表达)和时序逻辑电路(指逻辑电路中某一时间的输出值,与本次和先前加在该输入端的信号都有关)。机电一体化硬件逻辑故障问题就是指系统中的逻辑变量发生偏离,造成操作失误。机电一体化逻辑电路故障主要有永久性故障、间发性故障和边缘性故障三种,由于元器件本身存在老化或者设计不达标问题等,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电路不稳定问题。

1.2 软件故障问题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部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工具,将离散的输入集转换为离散的输出集,都是由一系列的编码语句组成。在软件设计时,由于设计人员对现场工业控制流程不是很熟悉或者了解不够全面,对系统需求的理解存在个别盲区,从而导致设计思路比较混乱或者不全面,设计目标和方向存在偏差或者存在疏漏,造成在计算方法上、定义上或模块衔接上出现一些问题,影响系统的正常使用。

1.3 干扰故障

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总是会发出一种电磁干扰信号,影响周围电气元件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具体来说,就是在系统信号输入、传送、输出的过程中出现的电磁干扰,会导致数据出现偏差或错误,甚至会造成整个系统出现异常,给系统正常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出现破坏设备等问题,影响正常生产,给发电厂带来经济损失。我公司循环泵控制系统由于距离较远,采用了光缆传输,但由于环境干扰,多次造成控制系统传输故障,现场环境改善后,问题基本消除。

2 发电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改进措施

2.1 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质量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和重要手段,因此,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质量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设计人员要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详细的了解,要明确系统设计目标,即提高发电机机械设备的精度、增强机械设备的自动控制、自检等多功能、提高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简化系统结构、减轻工作人员负担等等。其次,提高系统设计质量,要对系统的子控制系统采取科学的设计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算法等,对系统设计的每一个步骤和方法都要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设计。最后,要加强对设计的审核,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系统设计进行全面、详细、精确化的检测,保证系统设计的合理和正确性。

2.2 提高软硬件设备质量和维护技术

软硬件设备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因此,要切实提高软硬件设备质量和维护技术。首先,对目前主要以进口为主的软硬件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并在使用前做好验收工作,保证设备质量。其次,要加强国内软硬件设备的开发和研制,达到节约成本、缩短周期的目的,给发电厂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最后,要大力培养设备运维人才,对软硬件设备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软硬件设备的运行质量和提高使用寿命,保证发电厂的正常生产,提高发电厂的经济效益。

2.3 提高抗干扰能力

机电一体化系统在运行中会产生电磁干扰信号,不仅会影响信号质量和电路的稳定,而且严重时会破坏电路,造成逻辑关系混乱,影响正常生产,甚至会出现设备严重损坏等问题。因此,要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根据干扰源进行相应的措施。第一,提高配电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采用分立式供电方案,对系统电路元件进行行之有效的控制,且在不同电流中采取不同的引入线,减少干扰信号的产生,同时要利用电源对电路进行监控,一旦出现问题,能及时的发现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电源系统不受电磁信号的干扰,保证电源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第二,提高过程通道抗干扰能力,主要措施有光电隔离、双绞线传输、阻抗匹配、电流传输和合理布线等等。第三,提高场抗干扰能力,主要做法是进行良好的屏蔽和正确的接地,具体来说,就是把感应体接地,采用带屏蔽层的信号线,并且要把屏蔽层那一端接地。第四,要加强软件抗干扰技术研究和开发,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微机模块的自身防御能力,具体要求有三点:一是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微机硬件部分以及与之相连的各功能模块不会遭受任何破坏,或者是容易损坏的单元可被监控查询。二是系统的程序和固话常数不受干扰的影响。三是RAM区中的重要数据在遭受干扰之后可以重新建立,且系统重新运行时不出现不允许的数据。总之,电磁信号干扰作为系统常出现的问题,必须提高系统抗干扰的能力,保证系统能正常运行。

2.4 促进智能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有机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且运用广泛,要积极把智能控制技术引用到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来,形成混合集成型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学习控制系统、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分级控制系统和专家控制系统等。把智能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智能控制技术可以依据外部环境的改变,相应的对系统工作内容进行智能化调控,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作的精度和质量。二是机电一体化系统按照工作人员输入的指令编码进行自动工作,可以优化系统工作流程,减轻工作人员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智能控制技术可以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一些结构和程序进行智能化控制和调度,提高系统工作程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证系统运行质量。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发电厂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硬件逻辑故障问题、软件故障问题和干扰故障问题。发电厂要不断的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质量,同时也要提高系统抗干扰的能力,把智能控制技术运用到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发电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鹤年,韩钢.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可靠性分析[J].煤炭技术,2011(8).

[2]高洪伟.浅析机电一体化系统抗干扰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

机电一体化的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配电网;智能电网;网架优化;配电自动化;信息交换;分布式电源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163-02

1 传统配电网规划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指出

1.1 传统配电网规划体系

传统配电网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基于配电网现状进行负荷预测和技术分析,进而确定配电网网架规划,并围绕规划来确定供电企业年度项目,对项目经济加以分析。从技术角度讲,能够影响电网网架规划的因素有许多,这其中就包括了配网短路电流、远景负荷水平、网架负载率、甚至是配电网规划体系投资可靠性。就目前来看,分布式储能电源已经开始逐步建设,基于它的柔性配电技术、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等也逐渐步入深度开发研究进程中,它们都对传统配电网规划起到了一定的技术条件约束,影响相当深远。为此,传统配电网规划体系一定要重视这些影响,指出问题,融入新技术,基于智能电网对网架规划进行重整。

1.2 传统配电网规划体系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传统配电网规划编制主要依赖负荷预测结果,配合相应技术方法来确定各级电压配电网中变电站的容量与位置、配电网网络接线模式、变电站供电区域、线路线径以及无功电源配置方案等等。由此也可以见得,传统配电网规划是由浅入深逐步建设的,首先它基于负荷预测方法来提升预测准确性并引导网架规划过程,然后再基于配电网规划方法来计算供电成本,基本确定网架规划流程,但实际上这一传统配网规划过程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具体来讲包括以下4点。

首先,它具有极高的人为不确定因素,且规划过程中数据一致性较差。例如在实际规划中传统配电网网架包括其运行状态数据可能无法通过量测单元来有效获取。而且由于是人为设计及预测,所以设计单位规划思路和预测方法可能也有所出入,导致网架规划数据在一致性上无法保证。

其次,传统配电网在网架电力电量平衡规划方面不会考虑分布式电源,而智能电网则倾向于分布式电源的加入。因为传统配电网主要是基于大型电厂或热电联产规划电源点来规划网架,因此不会考虑分布式电源为供电企业所带来的接入影响。

第三,在网架规划过程中,其过程可能会受制于电网短路容量限制影响,因此传统配电网必须采用开环运行方法,但从技术角度来讲,环网的可靠性相对不高,这对配电网规划体系构建是极为不利的。

最后,传统配电网网架规划较为简单,这造成了规划设备利用率偏低。而在针对网架规划的不同接线模式时,围绕“N-1”规划线路的负载率也不尽相同,例如单环网的负载率就最高不超过50%。实际上,当前传统配电网在自动化水平表现上相对偏低,所以不可能考虑过于复杂的接线模式,这也造成传统配电网在配电线路规划利用率方面明显偏低[1]。

2 智能配电网规划体系构成分析

传统配电网在规划体系方面主要以配电网规划编制开展为主,局部地区会开展通讯专项规划,然后围绕配电网规划体系对地方电网总体实施评估。但在智能配电网开始规划以后,将围绕地区来进行因地制宜的技术实施,例如智能配电网接线模式的专项研究等等,以此来重新整定规划体系基本技术原则,如图1。

如图1,智能配电网首先要进行科技专项规划,其规划主要内容就是提出符合于本地供配电现实需求的智能配电网建设专项技术规划内容,例如故障电流限制技术、柔性配电技术、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等等。一般硭担供电企业的科技专项规划其编制周期都在5年以上。

其次是电源规划,要在满足充分调研情况下再基于相关政策进行智能配电网分布式电源规划,例如分布式储能装置的设置、热电联产规划设计等等,这些都是智能配电网电源规划中的重要技术部分,其编制周期也在5年以上。

再次是通讯、自动化与信息二次专项规划,要在满足科技规划所列需求的基础上来对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储能装置进行二次专项规划,编制周期在5年以上。

最后是智能配电网规划与电力设施布局规划。智能配电网规划主要是基于传统配电网融入智能电网技术,对配电网重新进行一次网架规划(编制周期5年),而期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滚动修订。电力设施布局规划则根据智能配电网的规划成果进行二次专项规划,其中涉及到市政资源及城乡供电设施的落地规划内容,编制周期为5年以上。

总体而言,在实施智能配电网规划体系建设以后,应该做到电网规划与当地经济特点相关联,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城乡供电企业存量电网资产,一方面也要基于柔性约束规则来灵活调配智能配电网规划方法。主要就是要重视基于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过程,并适当设立智能网规划数据平台,全面实现配电网规划的信息化建设。

3 智能配电网规划体系相关技术改造方案分析

3.1 馈线自动化(FA)技术改造方案

馈线自动化(FA)技术改造方案要基于智能配电网终端来实施故障报警检测,并随时结合开闭站、变电站中的继电保护信号、开关等等位置进行故障信息处理。为此,技术改造方案中设置了故障处理程序,由此来确定故障类型及具体发生位置。具体通过语音、声光等多种方式进行预警报警,并在智能配电网网络图谱图上标示出故障区段,辅助技术调度人员进行供电恢复预案操作和倒闸操作,进而进一步提高故障隔离的供电恢复速度。

在故障定位方面,其技术改造方案主要基于智能配电网主站终端所传送的故障信息来展开。它能够实现故障区段自动快速定位,并基于调度员工作站显示器来实现信息点接线图自动调出,以最醒目的方式来显示故障发生点及其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智能配电网各类故障区域隔离,并对故障划分优先等级。如果智能配电网线路上存在多点故障,则选择优先处理重要配电线路上所存在的故障问题。

对于非故障区域而言,可选择自动设定非故障区域供电恢复方案,如此技术改造能够避免某些故障线路影响非故障区段,主要是避免供电恢复过程中非故障区段线路出现过负荷现象。如果智能配电网设备拥有多个备用电源点,则可以根据实际电源点负载能力对所需要恢复区域进行恢复供电的有效拆分。

3.2 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改造方案

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改造方案主要是利用到了微网理念,对可再生能源系统进行顺利接入,并实现分布式储能能源的最大化利用结果。具体来讲,对它的技术改造方案主要是基于并网运行方式展开的,当智能配电网组合孤岛功率缺额较大时,它可以转化为仅含有一个分布式电源的独立孤岛式微网。一般来说,由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改造所形成的微网系统在故障隔离后会采用同期方式重新并网,所采用的运行方式也是孤岛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能有效提高智能配电网的网络可靠性,对分布式电源高渗透率配网而言是最佳技术改造途径。

4 结语

本文简要概述了基于智能电网的传统配电网技术改造规划体系构建过程。从文中论述也可以见得技术改造对传统配电网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力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现有电网发展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出电网规划工作,确保智能电网优势在配电网规划体系中的充分发挥。

机电一体化的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炭机械;机电一体化;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煤矿机械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电子(微电脑)控制装置在煤矿机械上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结构将更加复杂,维护也将更加专业化。为帮助煤矿机械使用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对煤矿机械中的电气与电子控制装置的功能、类别及特性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下面我就这些做一下介绍与浅述。

煤矿生产中,煤矿机械的性能自动化程度及其经济性等可以说直接影响到生产,也直接影响到煤矿供电、排水、通风、提升等的安全运行。而煤矿机械电气与电子控制系统部分质量的好坏与性能的优劣又直接影响到机械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从而影响施工质量、生产效率及使用寿命等。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已成为煤矿现代机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评价煤矿现代机械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煤矿机电产品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在煤矿机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功能将会越来越强,应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而其复杂程度也随之提高,这样就对使用与维修维护这些设备的煤矿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煤矿职工的培训工作和对煤矿设备的管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为适应煤矿机械对性能的要求,仅仅依靠机械和液压技术已显得力不从心。电子(微电脑)控制技术的发展就成了煤矿机械的必要选择。机电一体化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将其引入到煤矿机械中,必将会给煤矿机械带来了新的技术变革,使其各种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工程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液压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外机械上得到应用。80年代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兴起,推动了机械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微型计算机及微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及其在机械上的应用,极大促进了煤矿机电产品的性能,使煤矿机械进入了一个飞跃的发展时期。以微电脑或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子控制系统在国外机械上的应用已相当普及,在我国也是发展的方向,已成为机械高性能的体现。

目前机械的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主要用以实现如下功能:

一、在线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

目前机械的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主要用以实现在线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 即对煤矿机械的电动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制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的在线运行状态监控,出现故障能自动报警并准确地指出故障的部位,从而改善操作员的工作条件,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简化设备维护检查工作,降低使用维修费用,缩短停机维修时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如采煤机上变频器就采用PLC控制,可实现多种在线监控和故障自诊,还有煤矿用各种电器设备也越来越智能化。

二、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机械的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用以实现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例如井下使用的胶带输送机、通风机、提升机等,使用变频起动、PLC控制系统,节电量就为30%左右,同时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三、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目前机械的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主要用以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煤矿机械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控制,可以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因操作者的经验不足,对作业精度的影响。例如,山西省大同市某矿2009年投入使用的一整套薄煤综采设备,由我国北京天地玛坷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与德国MARCO公司合作生产的PM31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就是微电脑控制,只要在支架操作控制器上输入程序,支架使会自动连续动作,也可实现远程控制和工作面无人操作。

四、其他应用

一些国外生产的输送机、采煤机、综掘机等采用了电子(微电脑)控制的自动变速器,能够根据外负荷的变化情况自动改变传动系的传动比,从而改变功率,这不仅充分利用了电动机功率,大大提高了能耗经济性,而且也简化了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提高作业人员操作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在综合机械化采煤机上采用电子(微电脑)控制,可实现无人操作,使机械能在危险地带或人无法接近的地点进行作业,也配备了无线遥控装置,可远程遥控也可微电脑编程控制。电子(微电脑)系统的可靠性是煤矿机械非常重要的一项性能指标。由于煤矿机械一般井下作业,其直接受到潮气、煤尘、通风、石块、地质变化等的侵袭,此外还受到采煤振动和冲击以及各种电、磁等的干扰,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因此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必须满足井下性能环境要求,能在井下环境温度下可靠、稳定地工作;抗压强度高、抗老化,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密封性能好,能防止水分和污物的侵入;较好耐冲击和抗振性能;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系统能在各种干扰下可靠地工作。

综上所述,为适应煤矿机械对性能的要求,仅仅依靠机械和液压技术已显得力不从心。电子(微电脑)控制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了煤矿机械的必要选择。机电一体化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将其引入到煤矿机械中,必将会给煤矿机械带来了新的技术变革,使其各种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的基础范文第4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非常强调“做”。从学习“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开始,我校计算机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就不断地谋求一种适合该门课程的授课方法。从整班教学到分小组任务教学;从基本的上机、上网等教学实践,到任务的讨论和思考。目的就是让学生多做,不仅是动手做,还要动脑做;不仅是学生做,老师也要做。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并以此转变学生学习地位、角色、态度,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中心,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我们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越来越高,山东省考试通过率逐年升高,2014年6月末考试通过率达到92.4%。现将教改情况小结如下:

 

一、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

 

(1)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听媒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采用动画等方式形象的演示出来。

 

(2) 学生科技创新:将任务与产学合作单位的生产任务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 以赛促学:本课程组每年组织相应竞赛,通过形式多的学生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有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在教学环节上,将课堂理论教学、实际操作、设计大赛全部贯穿于教学之中,产学研结合的现代教学链,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体系。

 

(5) 在教案设计上,要求老师全部采用电子教案,制作教学课件,列出本课堂内容的重点及难点给学生参考,查阅各类参考书目并列在教案上,进行网络资料搜集并推荐相关网站的链接,布置相应的作业及实践任务。提供教学平台让学生能在线学习,研讨与答疑。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际应用,从小的实践任务到较大一点的综合性实践任务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乐趣;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主动学习,这样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

 

采用“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的新教学模式,今年逐步实现了职场化育人。

 

(1) 教学内容模块化 :按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析表,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模块,并列出每个教学模块明确的教学要求、参考资料,按 “任务布置-操作演示-学生操作-技能拓展-总结教师点评”五步骤教学过程;教师讲授演示——学生练习——,个别辅导——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2) 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 :以来自于单位的真实案例为任务,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业,首先按教师的指导完成相似的任务,然后组织小团队独立地完成新的任务,在解决生产任务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综合职业素质。

 

(3) 实践指导个性化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的特长,要求学生作品的风格、手法各具特色,表达学生对作品设计的不同感受,培养学生适应不同职业岗位层次需求的个性化指导,逐步培养特色个体。

 

三、考核评价方面

 

本课程的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成长性评价,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采用的评价标准如下:

 

(1)过程考核成绩(平日成绩)占3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占20%,作业占60%,课堂表现占20%

 

本门课共有三次过程考核: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

 

(2)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期末学生参加山东省组织的统一考试,不及格的平日成绩与期末成绩相同,即本门课不及格。

 

四、教材开发放面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了社会真实任务为主线,把本门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尽量都涵盖进去,这样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知识时是按照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接受知识的。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建议

 

1.建议将大班授课改为小班授课(50人左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小班授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采用多种授课方法,课堂形式比较灵活,气氛比较活跃。

 

2.建议组织教师培训进修,召开教学研讨会,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提升教师课堂授课能力,以适应新教学环境。

 

3.建议增加授课课时数。

机电一体化的基础范文第5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写的能力的培养是英语学科能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英语写作技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可能是其中最困难的一项。具体表现是: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尽管大部分学生见到写作要求后觉得有很多话要写,思路也较清晰,也有充实的内容,但由于词汇贫乏,语言表达方式有限而写不出内容切题,中心突出,语义连贯的书面表达,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过多地点评作文中的语法和拼写错误,从而逐渐地走入了写作教学的困境。

二、 以读促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何走出英语写作中教与学的困境和误区,并且能使初中学生在毕业时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写的五级要求,我通过理论学习、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反思得出一个结论:在《课程标准》相关话题的指导下,以教材中的话题阅读文本为载体进行读写整合,是一个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达到课程标准中写的要求的有效途径。因为我认为通过《课程标准》中相关话题的读写结合能较好地体现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

三、 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以读促写的学案设计

我对于学案设计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以话题阅读为途径,以阅读材料中的相关句型和结构为中心,以词汇为基础,以语法为指导。同时设计可操作性强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写作练习并给予技巧的指导。只有练习和技巧的指导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写作效果。

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首先我通常结合话题阅读材料,进行文章结构的分析,这种关于语篇的教学设计直接决定着学生写的效果。

以《新标准英语》初二下册Module 1 Hobbies Unit 2课文为例:我在学案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1. What does the writer talk about in the first paragraph? Why?

2. In which paragraph the writer show his ideas on the hobby? Why?

3. What is the purpose of describing about David s special hobby?

# Which hobby does the writer mainly talk about? Why?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此类文章的写作结构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的结构意识和逻辑分析能力,为下一步的写的效果提供了有效保证。

其次,我让学生结合教材,对词汇和句型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为写作中进行不同方面的语言表达做好铺垫。主要目的是为了用它们去完成本单元的话题写作任务而有目的性的积累。

以Hobbies为例: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要求运用本模块(课文,书上的短文中的)单词,词组,句型和连词等回答问题。

1. How to describe a hobby?

such as; as well as, as a result, spend ... on ..., spend ... (in) doing ..., be interested in ... ask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because; and; but; ...

2. How to describe the benefit of a hobby?

Because they are creative/useful/interesting/relaxing

They can make you grow as a person;

develop your interests;

help you learn new skills

bring you enjoyment and success

3. How to show the writer’s opinions in the passage?

It’s difficult to remember that ...

We should try to do ...

运用本模块(课文,书上的短文中的)单词,句型,连词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回归教材,进行自主复习,收集与话题有关的词汇和句型,主要目的是为了用它们去完成本单元的话题写作任务而有目的性的积累。

最后,我根据《课程标准》对写的要求和话题项目表,并结合所教授的单元话题范文的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较真实的情境,设计出本单元的话题写作要求。以《新标准英语》初二下册Module 1 Hobbies为例,我的写作设计如下:

Suppose you are Li Hua, please write an email to your pen friend, Mary, tell her about your hobby.

具体要求如下:

1. What’s your hobby?

2. Why do you like it?

3. Describing a story about your hobby;

4.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hob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