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进口食品市场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外保健品行业发展趋势
全球保健食品市场容量为2000亿美元,保健食品占整个食品销售的5%。目前美国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530家,每年共有1000多个品种投放市场,其销售额达750亿美元,占食品销售额的1/3。据美国研究结果表明,由膳食补充剂、功能性食品饮料,天然有机食品3大类构成的保健食品市场,其中前两者占据了整个市场85%左右的份额,而各国因国力、民俗等因素又有所不同。
国外保健食品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保健食品品种多,销售量最大,并将主导市场i维生素、矿物质类保健食品所占比例稳定:小麦胚油,深海鱼油卵磷脂,鲨鱼软骨、鱼鲨烯等软胶囊制剂类新产品销量增加,并有扩大海外市场之势;素食及植物性保健食品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保健茶,中草药保健食品继续风行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现状
据1996年卫生部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是指能调节人体机能、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只适合于特定人群食用,不以治病为目的。此定义包含3个要素,第一,不能脱离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第二,必须具有一般食品无法比拟的功效作用,能调节人体的某种功能,第三,不是药品,不是为治疗疾病而生产的产品。可以说保健食品是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一种特殊食品。
目前,国家卫生部对保健食品功能受理和审批范围限定有27种,包括促进排铅,改善睡眠、促进泌乳、减肥、改善营养性贫血、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通便、对胃粘膜有辅助保护功能、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疲劳,清咽辅助降血压、缓解体力疲劳、提高缺氧耐受力,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改善生长发育、增加骨密度,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改善皮肤油分。我国从1996年至2005年,共批准了6514个国产保健食品(总功能项次10000多个),进口产品为523个,每年新增批准的保健食品有数百种之多。
2009年,中国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规模最大的为美国,销售额达到1100亿人民币;第二大规模为中国,销售额达到911亿人民币;日本位居第三,销售额达到860亿人民币。
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中国维他命、营养补充剂和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将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2年将达200亿美元。其中,复合维他命占维他命市场的80%,钙、人参、蛋白粉占据营养补充剂的前3位,领先品牌有安利纽崔莱,惠氏善存等。
功能性营养补充剂市场成长迅速
功能性营养补充剂市场与一般性营养补充剂市场规模相当,且成长迅速,其中涉及女性美容,预防心脏病、糖尿病,改善睡眠,改善消化系统等功能产品占据市场主要份额,领先品牌有新时代,黄金搭档,南方李锦记等。
产品进一步细化,减肥与运动类保健品成为重要细分市场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进一步细化,减肥与运动类保健食品是中国保健食品市场重要且快速成长的细分市场。2007-2012年增长速度估计在10%以上,领先的品牌主要有碧生源,一粒瘦花朵、力保健、完美等。
中国特色保健食品市场蓬勃发展
中国特色保健食品包括药酒、中药成分营养补充剂和草本提取物等市场蓬勃发展。中国特色产品比重大且增长迅速,其份额超过保健食品市场份额的1/3,主要包括药酒,中药成分。减肥茶、药丸、人参、银杏萃取精华等。据预计,2007-2012年药酒市场平均增长21%,增长最快。国内主要的黄酒制造商都在培育特色品牌,如金牌和海南椰岛鹿龟酒。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
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只满足于温饱状态,而是向营养保健型转变。人们的饮食除了充饥解渴以外,还要追求补充营养、预防疾病,调整肌体生理状态等功效,这种食品需求方向的转变,促进了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
女性和老年人成为保健食品市场主要消费群体
女性和老年人成为保健食品市场主要消费群体,减肥。美容产品和消化道健康产品占据购买保健食品的首要位置。据调查,2007年成年女性健康产品购买量达40%,主要包括减肥,补血、女性美容等功能产品。老年人保健食品主要针对老年人体虚多病,为预防和辅助治疗老年疾病而开发的,主要功能有促进消化道健康,助睡眠、增强免疫力等,如添加低聚果糖等低聚糖产品的保健食品能调节肠道菌群、润肠通便,调节血脂及免疫功能等。
消费者最重视产品质量和功能
根据2008年中国营养产品市场消费行为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关注食品饮料的安全性;超过50%的受访者愿意付高价购买令自己安心的产品;80%的受访者认为质量必须是产品的主要特色,并同时关注产品功效。美容、减肥类产品和消化道健康产品受到消费者重视,减肥茶类产品发展迅速,减肥茶类产品约占市场份额的22%,与美国相比市场份额更大。
益生元等健康功能配料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以益生元(功能性低聚糖)为代表的新型功能食品配料已在保健食品领域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益生元指“人体不消化或难消化的食物成分,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大肠中对宿主健康有益的细菌的生长和代谢活性,从而对人体产生健康效应”,也称为双歧因子。益生元的种类很多,包括多种低聚糖类,天然植物提取物、多糖类,蛋白水解物、多元醇等,其中市场上最常见的是功能性低聚糖类。
功能性低聚糖(Fuctional Qligosaccharide)是由2~10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以糖苷键聚合而成,具有糖类某些共同的特性,可直接代替蔗糖,作为甜食的配料,但不被人体胃酸降解,不在小肠吸收,可到达大肠,具有改善肠道菌群、促进双歧杆菌等有益茵增殖、减少有害茵生长等生理功能。目前在市场上常见的品种有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木糖等。
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4.2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身体器官也开始慢慢衰退,特别是肠胃器官,消化吸收不好,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益生元改善肠道,促进有益菌增殖的功效促进了益生元老年保健食品的开发。
目前中国,大约62%的白领人士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超过3000万中国人患有糖尿病,另有2000万潜在糖尿病病患。益生元,如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等有一定甜度,但不被分解吸收,提供能量很少,作为保健食品配料可以满足那些喜爱甜食但又不能食用甜食的人(如糖尿病人、肥胖病患者等)的需要。因此,益生元在市场上的低糖,无糖,低热量保健食品中得到普遍应用。
此外,研究表明益生元还具有提高免疫力,促进钙吸收和防止龋齿等功效。所以,益生元可用于补钙类、防龋齿等儿童保健食品的开发。
关键词:黑龙江省;大豆贸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黑龙江省大豆贸易现状分析
1.黑龙江省大豆贸易出口概况
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的主要出口省,它的出口量占中国总体出口量的80.5%。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黑龙江省的出口量高达100万吨。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此时的黑龙江省大豆的出口量竟不足19万吨,随后几年大豆的出口量逐渐递减,到2007年,出口量不足3万吨,黑龙江占整个中国的大豆出口比例也随之减少。2008年,大豆的出口量为11万吨,此时的中国已从传统的大豆出口国变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2009年1、2月,省内大豆仅仅出口1880吨。
2.黑龙江省大豆贸易进口概况
大豆曾是黑龙江子孙的骄傲,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对豆粕,豆油等产品准入门槛降低,进口大豆逐步削减黑龙江省大豆地位。通过对中国大豆的发展资料总结可以看出,黑龙江大豆的进口趋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2~1998年,此时由于世界大豆产量下降和我国税收的减免,黑龙江大豆出口数量逐年递增。第二阶段为1998~2003年,在此年间黑龙江大豆出口量急聚下滑,到2003年时,黑龙江大豆的出口量仅为2000吨,但进口量不大。第三阶段,2003年~2008年,此期间大豆的进口量迅速上升。2006年我省进口大豆为31万吨,较2005年增长1.4倍,2008年的进口量约是2003年进口量的2125倍。进出口相比,倒挂现象严重。2012年我省大豆进口量5796万吨,进口数量令人叹惊。
3.进出口贸易比较
严重缺少大豆的保护与扶持政策,使得我国大豆产业遭受剧烈打击。黑龙江作为大豆的生产大省,在各种危机袭来时受到的影响更为剧烈,产业进口依存度不断力高,产业发展环境趋于复杂,产业面临风险逐年上升。
二、黑龙江省大豆贸易存在的问题
1.政府补贴范围狭小
黑龙江省2008年每吨大豆的补贴为48美元,而美国2004年就达到了59.1美元。目前该省只对国有粮食企业实施补贴而忽视对大豆加工企业和个体销售商进行补贴,大豆产业不同主体间的竞争地位不平等。政府目前虽然采取收购定价的大豆收购模式,但收购的价格偏低,远不及农民希望的那样,因此很多农民不甘心出售手中的大豆,使得收购难现象普遍。
2.交易方式存在风险
通过对黑龙江省大豆进出口贸易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该省大豆贸易处于严重的逆差状况。引起此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展,外国大豆疯狂进入我国,而此时的中国现货交易为主,大部分是现金结算为主,这使得买卖双方在交易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对买方而言,若采用信用证交易结算,既可以减少资金成本,也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交易时带来的风险。因此买方在相同条件下喜欢选择低成本的进口大豆。另外,从卖方的角度看,现货交易使双方承担的不仅是自然风险,而且还受到市场价格浮动带来的麻烦。
3.政府对大豆产业保护力度不够
在我国,虽然大豆被划分为粮食作物,但大豆的产量在我国总体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国家一直把大豆看作为普通的粮食作物,在政策上没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转基因食品监管力度够,消费者知情权难以得到保障,我国非转基因大豆及加工的产品难以发挥优越性。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来,国家虽在扶持大豆种植产业上取得一定业绩,但政府对转基因大豆的规定比较笼统,缺乏惩罚性措施,没有出台有效保护条例和法案,也没有专门的转基因大豆监管执法部门,治标不治本,部分政策执行力度不严,根本没有从根源解决大豆竞争力低下的现状。
三、黑龙江省大豆贸易的发展对策
1.加强我省大豆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我省政府应加强非转基因大豆宣传和推广,积极提倡食品安全消费理念,倡导非转基因大豆及其副产品的消费,实现消费带动生产,形成良好的食品消费环境。其次,强化对转基因大豆食品消费加强监管力度,建立一直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市场监管执法队伍。再次,政府应该重视基础及应用研究中的投资条件和环境,使研究队伍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的特点。
2.利用大豆期货市场降低贸易风险
期货市场通过借鉴目前现货市场的发展,恰当建立市场生产、流通体系制度,最大限度发挥现货市场对农产品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在保险金制度中,通过完善相应制度法规,建立大豆产业自动调节及预警机制,减少因各种未知风险造成的各种损失,保障大豆期货市场的健康运行。另外,对大豆加工企业进行整合优化,重视建立和发展跨国背景的企业,在采购、价格、销售方面实现统一,增强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制定合理的大豆保护政策
我国应充分利用WTO的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上的扶持与补贴,注重高产优质大豆的开发和运用,并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其正常发展。另外,大豆价格下降会直接造成播种面积的减少,加大政府对大豆产业的补贴和支持,对大豆产业发展的环节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有助于促进农民种植热情,保持大豆适当的自给率,增加其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利竹.中国大豆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8(02).
[2]张淑荣.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实证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05).
[3]盖钧镒.中国大豆产业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的设想[J].作物研究,2007(03).
关键词:有机食品贸易;绿色壁垒;认证标准
一、我国有机食品贸易现状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目前,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
第三,规范出口企业管理,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钟,张小蒂.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2007.12.
9月25日,位于武昌丁字桥的易初莲花武珞路店,正式更名为卜蜂莲花并重新开业。这也是武汉易初莲花改造升级的样本和第一步。据了解,该公司计划到今年年底,将投资近千万对武汉现有的三家店进行升级和更名,同时在3年之内将在汉开10家店。
更名升级
和易初莲花的战略布局一样,更名也不是蜂拥而上的,是一个个片区慢慢变更的,今年就轮到了武汉。
据易初莲花中国西区财务总监吴福星介绍,易初莲花当初冠以“易初”之名,主要原因是取自正大集团创始人谢易初的名字。对于更名事件,正大集团表示决定将谢易初之名只用于慈善事业。而正大集团的英文名称Charoen Pokphand Group,其实在国外就是以卜蜂集团之名运作。而在香港,还注册有卜蜂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易初莲花最早更名为卜蜂莲花时,很多人都感觉怪怪的,甚至还有人以为“这个‘卜蜂’是不是卖蜂产品起家的啊?”记者在卜蜂莲花武珞路店随机采访时发现对于更名为卜蜂莲花,武汉市民大多表示可以接受。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与之前的宣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顾客以为更名之后内容和本质都变了,那就没意义了。”
按照计划,卜蜂莲花在武汉将打造标准化的经营模式。一楼布局成“正大生活馆”,星巴克、一茶一坐、肯德基以及阿迪达斯等品牌店都将入驻;二楼则主打生鲜食品;三楼主营生活用品加上一个迷你电影院。吴福星说。他表示,今后武汉新开的卜蜂莲花都会是这样的三层楼模式布局。
记者在走访升级后的武珞路卜蜂莲花看到,一楼除了美特斯邦威、森马、鞋柜等专卖店外,还有经营餐饮和首饰;二楼生鲜食品区看到不少本地零售企业没有的泰国进口食品;三楼的生活用品区并没有看到迷你电影院。而开业促销的活动着实吸引不少消费者前来选购。“开业当天销售非常火爆。”吴福星说。
主打正大牌
有机构曾预测,未来5-8年,中国进口食品消费额每年将达4800亿,武汉的进口食品市场空间巨大。进口食品比国产食品利润略高,但成本也高、损耗大,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罪魁祸首。
近年来,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零食、调味品等进口食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民的手中和餐桌上。每当重要节日来临,对进口食品的需求更大。但现状是:仅在武汉少数高端超市露面的进口食品,不仅价格高,品种少,而且生产后在国内的上市时间还很长。
在正大食品馆里记者看到里面布满了正大集团农牧企业生产的鸡肉、鸭肉、水产等。此外其他的进口食品都是来自泰国本地的特产。
吴福星介绍,卜蜂莲花将刮起一股“泰式”风,榴莲、山竹、红毛丹、龙眼等都将直接从泰国引进。柚子、榴莲等从采摘到超市上架,不超过5天。此外,泰国冰激淋、牛奶和烧卖等都将陆续进汉。
“只要是新鲜的、优质的、价格不贵的,我相信武汉市民会乐意接受的。”吴福星说。他表示,以后甚至还会开泰国餐厅,让人们一提到泰国商品就想到易初莲花,提到易初莲花就想到泰国商品。
据了解,近日正大集团与湖北省政府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与襄樊市签订了总投资额30亿人民币的1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另外还会建立一个养鸡场,规模不会比生猪养殖基地小,基地都是以配套超市运营的。”吴福星补充道。
这些基地的建成,无疑会给卜蜂莲花的采购提供最大的便利,自有产品进超市后,预计比市面上同类产品便宜10%―15%。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将成为卜蜂莲花的核心竞争力。然而这也正是本土零售企业的软肋。
“二线”发力
作为正大集团1997年在上海创立的大型连锁超市品牌,易初莲花曾在2004年抛出声势浩大的“百店计划”,遗憾的是,因为多年来业绩并不如预期理想,易初莲花在苏果、家乐福、大润发等对手面前并未获得非常绝对的优势。
2007年10月16日,易初莲花就关闭了在浙江桐乡市场的店面,由此拉开了易初莲花调整中国发展策略的序幕。根据第二天《新京报》的报道,易初莲花中国区媒体经理杨君透露,易初莲花今后在中国将不再单纯强调开店速度。
5月,易初莲花武汉区域高层突然变更,新的负责人是由上海总部空降的泰国人。上海是易初莲花的发祥地,21家店遍布上海各个黄金地段,成为上海零售业举足轻重的公司。2001年,易初莲花进驻武汉,近9年的时间,只开了3家店,从发展势头看,无论与易初莲花在其他城市发展比,还是本土的零售企业比,这个速度都是缓慢的。
为何长时间在汉停滞不前?吴福星表示,此前公司重心一直在上海、广州等地,目前在这些城市已经做的很好了,而二线城市发力不够,因此下一阶段会将目光转向二线城市,西安、重庆、武汉等地。10月底,重庆会有一家新店开业,西安也马上要开新店,武汉计划在今年年底完成现有的三家店面的更名升级后,明年将在武汉再开2家店。
业内人士分析,商品没有“入乡随俗”、人才管理赶不上、武汉商业竞争激烈等因素导致易初莲花在汉打不开局面。吴福星坦言:人才匮乏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要找一个既了解正大文化,又了解当地文化的人很难。
另外一个制约发展的硬伤是,由于店面数不多,武汉至今没有成立统一的采购中心。记者在卜蜂莲花近日召开的经销商大会上获悉,明年3月1日,易初莲花武汉采购中心将挂牌成立,武汉地区有自主采购权,且每月结一次账,利于统一管理、增加谈判筹码,商品也会更加贴近本土。
“只要我们做强就不怕对手有多强。先做强,再做大。”吴福星告诉记者他们今后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贸易;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077-03
作者简介:孙艳萍(1982-),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华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吕佳(1974-),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有机食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准或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加工,并经有机食品认证组织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和添加剂,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因此是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安全环保生态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1989 年,中国农业部首次提出有机食品概念,黑龙江省是国内最早生产和发展有机食品的地区之一,早在1990年就开始开发绿色食品,1995年开始发展有机食品,已逐步形成了产业链条,有机食品出口额稳步上升,发展势头良好。
一、黑龙江省发展有机食品贸易的优势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拥有广袤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土地肥沃,耕地面积为1183.8万公顷,是全国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全省森林面积为20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2%,省内大、小兴安岭是中国最大林区;草原面积约433万公顷,优质牧草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丰厚的天然资源,全省牛奶和乳制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适宜,生态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为有机食品贸易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二)良好的生态农业基础
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基础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可分为四个类型区:东北部的三江平原湿地区、北部及西北部的大小兴安岭森林区、西部及西南部的草原盐碱区和中部、南部的松嫩黑土平原区。这四大类型的自然资源使得黑龙江省在畜牧业和种植业等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生态优势。20世纪90年展有机食品产业以来,黑龙江省建设了一批有机食品基地、科技园区,是全国有机食品开发较早、发展较快的省份。“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基本建成国家重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监控面积和获得标识认证的产品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在大兴安岭、饶河、嘉荫、大庆、绥化、红光及柳河农场等地发展有机食品基地20多个,面积达280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4%,这些生态农业基地为安全、优质和无污染的有机食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丰裕的劳动力资源
黑龙江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能够适应有机食品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为有机食品开发提供较好的条件。黑龙江省有选择性地发展有机食品贸易,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贸易概况
(一)有机食品管理机构及认证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简称OFDC)是我国从事有机食品研究、开发和认证的管理机构,在黑龙江省建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黑龙江农垦分中心,受理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计量认证的环境监测及产品检测,具有较强的技术和科研认证队伍。目前,该中心成为国际有机运动联盟(IFOAM)正式会员,在有机食品的产品开发、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等方面均积累了较强的技术力量。
2010年,黑龙江省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达70家,认证产品328个。为了扶持有机食品产业稳步健康发展,规范生产加工标准,降低投入成本,黑龙江省政府职能部门对有机食品生产企业除给予技术支持外,在资金上也给予扶持,促使有机种植认证面积和产品认证数量不断扩大,推进有机食品贸易稳步、协调和健康发展。
(二)有机食品生产及开发现状
1.有机食品种植面积稳步上升
“十一五”期间,依托丰富农业资源和得天独厚生态优势,黑龙江省有机食品产业迅速发展,2010年,全省经国家认证的有机食品种植面积为280 万亩,其中,有机大豆种植面积 99万亩,有机水稻种植面积 57万亩,有机玉米种植面积29万亩,有机杂粮、杂豆种植面积 34万亩,其他有机食品种植面积 61万亩,通过认证的有机产品达300多种,如图1所示,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种植面积逐年递增。
2.有机食品总产量和认证数量逐渐增加
黑龙江省参与有机食品生产和开发的地区和企业越来越多,有机食品总产量不断提高,如图2所示。2009年,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生产面积为26.33万公顷,认证企业116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1.2%和30.1%,获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15家,获省级著名商标的企业107家,分别比上年增加7.1%和13%,并涌现出一批像北奇神集团、巨龙有机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农垦北安红星农场、绿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龙江金都米业有限公司等在省内外市场有影响力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市场”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
(三)有机食品市场与贸易情况
黑龙江省有机食品产品种类多、品质好,具备一定竞争力,贸易形势较好,不但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截至2009年末,全省产值超亿元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达63家,实现销售收入285亿元。为提高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黑龙江省注重实施有机食品品牌发展战略,在参加各种经贸洽谈会、有机食品交易会和展销会期间,黑龙江企业主打北大荒品牌,以“北大荒”、“ 五常大米”、“ 阿城大米”等为代表的有机食品品牌效应不断放大,培育了完达山、九三、多多和龙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辐射带动其他品牌提档升级,形成了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的整体竞争优势。
在哈洽会2011年黑龙江农业合作项目对接会上,哈尔滨现代农业展团签约金额为2.88亿元。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市场贸易规模正稳步扩展,国内外展示营销网点已发展到近千家,有机食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美、日和东南亚近40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缘优势,俄罗斯、韩国、日本和朝鲜这四个东北亚国家一直以来是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三、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机食品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认知度不高
作为安全级别最高的食品,有机食品在中国仍属新鲜事物,认同有机食品的人群数量有限。虽然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有机食品受到高端人群的关注,但多数普通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缺乏了解。现实中仍存在的有机食品质量隐患,使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公共认知和诚信体系挑战,要使广大消费者认识并接受有机食品,仍需有机食品知识宣传和普及工作,使更多消费群体进入有机消费者行列,并成为忠实消费者。
(二)有机食品认证标准和市场体系还不完善
我国有机食品认证标准还不完善,有机食品标准和规范未能与国际接轨,成为影响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机食品认证水平很难达到进口国检验要求,出口规模有限,国际市场覆盖面较小。目前,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认证虽具备一定规范和标准,但市场监管手段不完善,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部分企业通过有机食品标准认证后,为节约成本而出现违规行为。
(三)有机食品开发力度明显不足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存在明显的资源禀赋优势,但存在着有机食品深度开发不够、资源浪费等问题,自然资源优势不能高效利用,有机农作物及食品生产加工未形成规模。虽然有机食品品种多,但标准化程度低,科技总体水平不高,关键生产技术难以保障,安全问题突出。黑龙江省从事有机食品研发和管理的人才缺乏,产业发展缺乏强大人力和技术资源支持,影响了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竞争力。
(四)有机食品市场体系还不健全,贸易信息渠道发展滞后
近年来,国际有机食品市场在不断变化,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贸易急需加强信息咨询和交流培训等公共服务,进一步开发国内外市场。目前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贸易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缺乏专门的信息咨询机构及高级人才,欠缺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技术滞后极大制约了有机食品贸易的发展。
(五)政府监管不到位,企业自律性较差
当前,有机食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政府缺少相应鼓励政策,部分获得认证的企业,在转换期高投入、低产出风险以及市场销售不确定因素面前,为了降低风险、提高利润,不能严格按照有机食品标准生产,以未经认证产品冒充有机食品进行销售,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也损害了品牌形象。类似事件的发生,除了政府缺乏监管政策监管措施外,企业也缺乏自律意识,没有围绕有机食品生产蕴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维护有机食品良好品牌形象 。
四、提升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
黑龙江省政府应充分利用自身社会公信力,围绕有机食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提高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借助电视、报纸和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和普及有机食品基本概念和国内外发展概况,提高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识,从而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二)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完善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及协调机制
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贸易发展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变初加工为精深加工、系列加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制订黑龙江省特色有机食品标准体系,建立有机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设立专门机构对有机食品生产、物流、加工、销售进行监管,使其通过国际通行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尽快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并轨,设立权威的有机食品认证管理机构,质检局、工商、海关和有机认证中心等部门应协调合作,提高有机食品品质和科技含量 。
(三)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贸易的扶持力度
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将为有机食品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支持体系。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有机食品科研投入和科技成果引进力度,培养和开发新特有机食品,贯彻科教兴农;成立统一的有机农业开发指导委员会,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持;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有机食品品牌,整体谋划和实施,将有机食品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有机食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有机食品研发和健全技术推广体系
黑龙江省首先应结合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在有机食品原料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产品档次,培育优良品种;其次,提高有机示范户、村和基地三个层次的示范作用,加强有机食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一批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有机食品高新技术与产业化的示范工程项目;第三,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加强有机食品及其相关技术研究。
(五)加强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采取灵活多样的农产品贸易渠道
黑龙江省应通过招商引资,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着重扶持,加快建起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使其向规模化、集团化和外向化推进,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根据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多途径打造区域大型有机食品企业集团。同时,积极采取多元化有机食品销售渠道,如采取专业市场销售、销售公司销售、农户直接销售、合作组织销售等销售渠道,扩大有机食品销路,加强农业实地调研和产品市场调研,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
综上所述,有机和生态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黑龙江省发展有机食品产业潜力和空间巨大。因此,黑龙江省应大力发展有机食品贸易,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健全监管法规制度,增强企业自律意识,努力打造安全、优质、健康的有机食品品牌形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升有机食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璐,郭旭.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
[2]张晓东.黑龙江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2).
[3]刘琳.黑龙江省建立有机食品产业的必要性[J].养殖技术顾问,2010(11).
[4]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5年—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