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完善的社会治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对策
从整体性分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有效运行的主要基础内容,其中医疗保险基金的应用涉及到了医疗保险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关系到广大群众基本医疗保障需求,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保障能力,强化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制,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内容。
一、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1.医疗保险支付存在不平衡现象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绝大部分均是由国家或者职业所支付,其中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职工医疗费用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根据不完全统计分析,在2015年全国职工医疗费用接近800亿元,比改革初期费用增加了30倍。由此可以清楚了解到目前医疗保险基金速度不断增长,药品的价格也得到上涨,这种发展情况会导致诸多企业与单位难以承受。
2.缺乏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
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不仅使用不规范,并且还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模式,且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医疗机构与职工个人身上。有诸多小型医疗机构会肆意抬高药品的价格,或者乱开药物,导致医疗费用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还有诸多职工对医疗保险基金过分使用,形成滥用现象,甚至还出现一人生病,全家用药的不合理现象。根据笔者的调查与分析,因医疗费用支出不合理而导致职工医疗费用增多呈现出日益上升趋势。
3.医疗保险基金覆盖面比较狭窄
严格来说,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岗位人员所享受到的医疗待遇是不同的,并且有非常多的人员并没有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险保障。其中,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医疗保险得到普遍覆盖,但是对于农村或者西部等经济欠缺的地区,医疗保险基金并没有得到全面覆盖,很多医疗保险劳资纠纷现象层出不穷。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可以得知当前我国劳保医疗制度没有遵循时展的要求,没有严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运行,如果不加以分析与研究,那么则会导致医疗保险制度作用无法得到全面发挥。
二、新时期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发展对策
1.构建弹性预算制度
通常情况下,对于参保人的需要不能一味的进行满足,要从最基本的要求出发,这要将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制度建立在科学与合理的发展趋势之上,还要遵循中国的发展情况,根据群体制定有效的支出模式。因我国老人群体日益庞大,老龄化现象严重,所以笔者认为需要对这一群体有所侧重,还要针对性的制定科学有效的预算制度,能够从客观角度出发,尤其在基金预算支出之前需要做好各项调查工作,要对人群需求进行分析,尽可能满足参保人的医疗需求。当然,只有真正满足参保人的要求,才能满足基本医疗基金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的目的。
2.创新医疗系统内部环境
在新形势下需要从全局出发,积极实现对医疗系统内部的调整以及控制,从基本属性分析,医疗基金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以及治疗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具有复杂性,所以需要实现医疗系统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还需要保证每一个部门能够在日常运作中树立维护基金安全、减少基金浪费的宗旨。其中在创新医疗系统内部环境时还需要对专业人员加强培养,积极提高这部分人员的费用意识,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具有合理性。还需要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更新与调整,利用规章制度对医疗机构行为进行规范,如此才能真正减少医疗基金浪费现象,才能真正实现对医疗保险机构的监督与管理。
3.构建医疗保险信息系统
很多情况下医疗保障基金支出往往需要依赖医疗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如果医疗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大,那么基金的盲目性以及流失程度才会得到降低。其中医疗保险办理机构在对参保人进行业务办理的时候,需要对办理人的基本信息有所了解,还需要根据办理人的实际情况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与预算加以调整,这样才能真正避免医疗保险基金出现流失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在新时期还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应用,要将参保人员的信息录入档案之中,强化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构建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信息系统,真正实现医疗保险人员信息的共享,如此才能实现对医疗保险审核人员的监督,才能真正杜绝医疗服务机构,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过渡使用。
4.制定医疗保险风险防控模式
当前参保人与医疗服务机构联手寻租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情况会导致医疗保险基金流失,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坚决进行制止。除此之外,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形式,需要进一步将商业医疗保险风险控制引入其中,要制定一批既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还具有医学常识的人员,真正打造专业型团队;制定有效的支付条款以及支付条件;做好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审核,制定信誉评价体系,对于违规的医疗保险服务机构要进行惩处,或者采取有效的法律手段,对骗保人以及相关机构进行责任追究。
总而言之,医疗保险基金是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基础,对于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则需要加强分析,采取监督与管理的方式形成有效的支出管理制度,实现医疗信息的公开化,保证医疗基金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人员流动才会更加自由、科学,有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合理开发;而这又反过来会促进社会资源的科学配置、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而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物质保障。
1.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试点探索时期,时间是1986年至1993年。在这一时期,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政府在国营企业新招收的工人中采取劳动合同制,并为这些人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不适应人力资源的发展需要,进而影响到社会进步。
因此,只有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减少后顾之忧,在工作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到学有所用,减少收入变化、岗位竞争等因素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踏踏实实地在真正合适、也真正需要他们的行业和领域内发挥一技之长,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储备高素质人才队伍
目前,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人口数量达到了13.75亿,位居世界第一,并且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人口增长势头仍然没有放缓的趋势。可人口数量多少并不意味着国民素质高,有时这二者甚至会出现负相关的关系。究其原因,在于超出社会承受能力的人口在瓜分社会资源的同时,难免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只有这样,人们的养老需求有了保障,不再为了生育而生育,人口数量得到了控制,社会资源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个人需要得到更好满足,高素质人才才能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的39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文明世界的中国速度。可与此同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我们的建设步伐却远远落后,为许多社会矛盾的产生营造了温床,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天价学区房的产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黄牛一票难求、养老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老无所依等。这些社会矛盾经过不断的发酵和酝酿,最终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问题,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有效化解矛盾的前提,只有这样,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才能进一步推进。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1.全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完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覆盖面较小,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其大范围实施,对于缩小贫贫富差距、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加速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红利,就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我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到种种现实因素的影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还无法确保为全体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参保,但仍有部分企业逃避责任,对此,国家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大惩处力度;而对于非正规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这些没有稳定收入的群体,要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他们就业,为他们搭建就业平台,确保他们有固定收入,继而处理好就业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应当注意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落实情况并不相同,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加快步伐,持续加大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风险较大企业的参保力度,解除人力资源流动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调查梳理可以发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关法律法规虽然在逐年增多,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咋法律条文中找不到明确解读。立法落后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会严重阻碍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因此,我们要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加速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立法进程。首先,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制订养老、医疗、失业等核心部分的单行法律;其次,在单行法律有序实施的前提下,制订《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等社会保障基本法律;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制定出综合完善的社会保障法,从应用范围、待遇条件等方面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严格规定,明确主题责任,利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让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真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力度
关键词:政府审计;政府治理机制;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政府审计监督作为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责任内容是通过对风险监督和控制以保证政府和政府的有关部门有效履行其责任,并为政府的相关治理主体提供信息支持,但近年来随着民主法治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升、社会各界对于政府审计监督的质疑越来越多,为什么审计工作一直在执行但其功能性却凸显不出来。政府审计涉及到财政体制、政治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可以说与我国的政府治理机制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整合研究,探讨相关问题。
一、政府审计监督与政府治理机制
在国家治理中,审计简单来讲就是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一种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系统中一个内在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一个系统,从而为国家治理的不断完善和国家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关注国家财产安全、关注危机防范和风险治理并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建设,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功能。
而政府审计作为评价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监督形式的一种,其作用发挥与政府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有着相当大的关联,政府审计监督可以说是政府治理机制形成的基础,且对于促进其治理机制的完善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越完善的政府治理机制,其审计监督工作就越容易开展且实效性较强。反之,政府治理机制的不完善,政府审计工作则难以开展,作用显现就不明显。因此我们要重视政府审计监督与政府治理机制的整合研究和思考。[1]
二、现今我国政府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政府信息不公开给官员腐败创造了条件
我国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在权力行使时相关信息并不公开、透明,社会各界无法根据相关信息追踪其权力行使进程,为一些官员的腐败行为提供了条件,领导干部所拥有的集体行为决定和支配权,变为自身利益交换的资本。政治权利的可获利性、领导干部的经济利益取向在现今不公开的体制缺陷下易形成腐败。
2.问责追究机制的不完善致使权力被滥用
作为广大民众的父母官,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都需要政府的主导,长此以往的观念加上现行的政府治理机制使政府的行政权力过度,且少有责任追究机制,行政审批事项、程序都过多,内外部监控管理和问责制度却不完善,造成行政权力被滥用的情况很多,出现问题无法责任细化追究。
3.参与机制的缺乏制约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由于参与机制的缺乏,社会和市场中的各种力量无法投入到社会资源的利用上,只是行政权力的过分追崇和社会的消极服从,造成政府经济职能过强,但社会职能却较弱,社会管制功能较强,服务职能较弱。政府机构人员自我自我膨胀却效率不高。
4.监督机制不严密造成了执法不力的局面
现今我国社会存在一种怪相,经济运行与社会管理过程中,起决定地位的不是法律法规而是领导干部的批示和会议决定,这是由于对缺乏完善的政府决策监督机制而造成的,公共财产的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集于一身,而审计单位的地位和职能时监督力度无法到位,一些敏感财务问题无法公开。
三、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
1.建立科学全面的政府预算审计制度
长久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机构单位的成本意识不强,其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制约着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和职能的发挥,因此各级政府应多关注成本,降低运行成本,重视办事效率,建立科学全面的政府预算审计制度,采取客观、公正的执行标准,并全面监督其执行情况,强化审计力度。
2.有效推动细化部门的支出预算改革
现今我国政府治理的不规范,部分原因在支出预算时的违规现象和随意性严重,有时候标明专款专用的项目资金却迟迟不被执行或是被改变用途,还有利用单位内部公会、协会的组织活动实行资金转移等,因此要有效推动并细化部门的支出预算,对常量部分由审计人员提前安排,变量部分采取实事求是的解决办法。
3.建立和健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制度
随着政府职能范围和资金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张,我国社会大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传统财务审计形式无法满足人们对政府行政资金使用及公共资源使用是否用的经济与合理做出判断,因此扩大政府审计范围,由传统财务审计向现代绩效审计过渡,并建立和健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制度显得迫切、重要。[2]
4.推动政府及各部门的财务公开制度
实施政务公开、财政支出公开,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呼声越来越高,实行财务公开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吸收群众意见参与财务决策、强化民主监督都有着积极意义。[3]
5.建立完善的审计结果的问责制度
建立完善的审计结果的问责制度可以从权力源头保障行政权行使的合法和兴性,无论是重大事故发生的引咎辞职还是的刑事处罚,轻微失职的赔礼道歉等等,让行政权力行使有责有度。
综上所述,政府治理机制的转变会为政府审计带来新的活力和深刻的影响。只有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符合环境变化的审计发展计策,能适应我国政府治理机制的,满足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审计变革才是最现实和最正确的选择。但我们要明确制度变迁需要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并潜移默化,因此这场政府审计监督的变革之路我们要坚定的有信心的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刘彩虹.我国政府治理机制与政府审计变革[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9):60-62
[2]陈骏,吴青川.政府职能转型背景下的国家审计治理功能[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01):22-27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民主治理高等教育途径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应该坚持“问题导向”的政策范式,用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继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就高校而言,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深入人心,师生员工的民主诉求不断提高,民主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探析完善大学民主治理机制的途径显得尤为迫切。
大学民主治理及其“四要素”
大学治理是高等学校与内部师生员工、外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实施的大学管理制度。大学民主治理以“民主、公平、公开”为原则,把自由、公正、平等的民主理念引入大学治理全过程,使各组织各群体成员平等参与、共同决策学校事务。大学治理偏重于多元利益主体的协调与互动,体现现代大学内部的多元民主精神和学术自由风尚。大学民主治理机制是指学校民主治理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各要素按一定的模式运行,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并发挥作用,畅通民主治理的各个渠道,从而有效推进大学民主治理的开展。
大学民主治理的四个构成要素分别是: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机构和治理方式。其中,治理理念是思想基础,治理制度是理论依据,治理机构是运行载体,治理方式是运行手段。
探析完善大学民主治理机制的途径
从治理理念角度看,要强化民主意识,为完善大学民主治理机制奠定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完善大学民主治理机制,就要使进一步增强学校全体成员的民主意识,提升其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能力,使之领悟到大学民主治理的深刻内涵,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治理的积极性。
明确大学民主治理目的。大学民主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好学校全体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各群体成员积极参与民主治理,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明确了大学民主治理的目的,学校更加尊重学校师生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合法权利,平等、公正、自由地让师生们建言献策,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师生们也更加明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更加珍惜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更能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民主治理的实践中来,把为学校改革发展谋利益作为己任,努力发挥个体的才能和力量。
加强学习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要强化民主意识,转变治理理念还必须提高学校成员的素质。在学学民主治理相关知识的同时,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还要关心国家时政,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广泛涉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法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学习治理理论、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参与学校民主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学校师生员工对大学民主治理相关知识、规章制度的学习,以达到转变旧有观念、增强民主意识的目的。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外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来加以推进学习、教育工作。外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开展关于大学民主治理方面的工作培训、经验交流、学术研讨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评选民主治理先进单位等活动形式,建立激励机制,营造民主氛围,以增强学校领导民主治校的意识和决心;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举办关于大学民主治理的知识讲座、经验交流会、专题解读、主题宣传等,使师生员工深入了解大学民主治理的内涵和意义,切实增强民主意识。
整合治理制度
机制有效运行要靠制度来保障。治理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为大学民主治理机制的运行指引方向。治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大学民主治理机制能否有效运行。
健全大学民主治理制度。大学民主治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由国家统一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由国家统一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很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大学治理离不开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以制度的形式约束和规范行为,为广大高等教育办学者和工作者提供法律依据,进一步提高了大学治理的法制化水平,确保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得以顺利进行。目前,在大学治理范畴,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程序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等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健全建立。其二,大学自身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目前,各高校已普遍推行教代会、学代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校务公开等制度,但在部分学校,一些制度流于形式,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乏执行力。这些制度也相对散乱,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制定大学章程,是实行民主治理和依法治校的当务之急。大学章程是大学内部治理在规范层面上的最高表达,其内容涵盖了学校的方方面面,如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教育形式、组织结构、师生权利义务及大学与政府、其他社会组织、校友之间的关系等。在大学治理的过程中,多重利益主体都存在独有的利益倾向。作为大学内部的性文件,大学章程能将这些利益需求加以权衡和协调,最终达到大学民主治理的促和谐、保稳定的目的。
制度建设要体现民主原则。大学民主治理要把民主作为价值核心,围绕“自由、平等、公正”进行制度建设。一是制度内容要彰显民主的内涵自由、平等、公正,要保障师生员工的民利得以实现。二是在制定治理制度的程序上要充分体现民主的原则,要以已有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三是制定治理制度时要集思广益,要广泛征求学校各方面人员的意见,既要听取来自学校领导、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意见,也要听取派无党派人士、青年教师、学生代表等各群体人员的建议,要平衡、整合、协调各群体人员的利益需求。
合理配置责权利。制定民主治理规章制度必须首先明确责权利,要严格遵循“权责一致”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配置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的责权利。责权利不对等会直接导致大学民主治理机制失灵,造成该履行的职责没有履行,该行使的权力没有行使,该实现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不能行使的权利得不到限制等现象的产生。学校应对大学内部治理主体的权责作出明确规定,界定模糊性成分,按照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原则来进行配置;对教代会、学代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校务公开等大学内部治理机构的权责也要作出统一规定,进一步明晰权力和责任范围,对敷衍塞责、不作为等行为要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对于大学章程各项具体内容的制定,要严格依据国家现有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责权利。
健全治理机构
建立健全治理机构。要保证大学民主治理机制稳定运行,仅仅依靠单个或少数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学校需要建立起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专门机构,急需建立健全的治理机构包括民主决策机构、民主执行机构、民主监督机构、信息反馈机构。
明确治理机构的职责。明确大学民主治理机构的职能范围和性质,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建立学代会、校务委员会、家长会等组织机构在大学民主治理实践中的职权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其地位、作用也不明显。
合理配置治理机构人员。选择配置机构人员时,须注意三方面问题:其一,构成治理机构的人员要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其二,人员构成要充分考虑其代表性,要兼顾学校各群体人员的利益需求,选举各群体人员代表参加;其三,要注意选择参政议政意识强、素质较高的人员参与治理机构,以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转变治理方式
把在传统的科层模式下“追求效率”的管理思想转变为“民主治校”的治理思想,治理方式要由“人治”变成“法治”。从强调权力主体的行政意志灌输转变为倚重多元利益主体的互动、协调;从自上而下的决策形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决策形式;从教条式的束缚手段转变为多元民主和学术自由的精神追求。
在治理手段上,要改变过分强调以经济利益为刺激和诱因方法,改变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失衡的现状,将教职工的政治利益纳入治理手段,为教职工提供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使教职工能更加自主地发挥个人优势,发展学科专业,把谋求个人发展融入到推动学校整体事业的改革发展中去。
关键词:档案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档案馆
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共4234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3337个,专门档案馆256个,部门档案馆140个,企业档案馆181个,省、部属事业单位档案馆320个。从事档案主管工作及综合档案馆业务工作的专职人员4.15万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档案馆是收集、保管档案的机构,负责接收、征集、管理档案和开展档案利用等。档案馆已经成为集中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是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中心。档案治理体系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事业发展,以档案管理为起点,以档案治理为过程,并以档案治理现代化为终点。本文基于档案馆视角,探讨了什么是档案治理,档案治理体系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如何构建档案治理体系等问题。
1“档案治理”概念的内涵
借鉴治理核心内涵,结合档案馆工作特性,新时期,档案治理是指在党政机构领导支持下,由档案主管部门主导,档案馆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促进档案馆事业发展,提升档案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能力的过程。档案治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1治理主体。档案治理主体涉及三个方面:党委政府、档案主管部门、档案机构或社会组织。其中,党委政府在档案治理中担负着领导者与支持者的职责,通过政策引导、监督激励等,领导支持档案治理,使档案治理与国家治理协调一致;档案主管部门在档案治理中担负着主导者与执行者的职责,通过完善档案治理机制、治理制度、治理方法,构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档案机构或社会组织主要是档案治理的执行者与参与者,档案主管部门指导下,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实现档案公共利益最大化。1.2治理过程。档案治理是一个不断完善、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档案治理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不断完善档案治理法律法规、健全档案治理领导组织机构、完善档案治理制度体系等过程,以不断提升档案主管机构、档案管理机构能力为核心,营造良好档案事业发展外部环境为手段,推动档案机构在更加高效、开放、法治的环境下运行,在权责明晰、合作顺畅、运行法治化之路上不断促进档案事业整体水平提升。1.3治理功能。档案治理的功能价值在于利用各种治理制度的构建,以及档案治理法规体系的完善,为档案治理实践中各方主体参与提供便利统一准则;利用档案主管部门、档案机构治理能力建设,提升档案主管部门档案业务指导能力和档案机构社会服务水平,繁荣档案事业发展,不断提升档案部门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和水平。有效破解新时代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需求不断增长与馆藏资源不够丰富、服务手段不够创新、信息共享不够充分之间的矛盾。
2档案治理体系内容
新时代,档案治理是依法依规治理,治理体系与资源体系、服务体系和安全体系密切相关,也是档案治理体系的具体内容。2.1档案资源体系。各级档案馆作为档案接收、收集、保管和利用的机构,无论是档案资源的接收,还是收集,以及后期的利用和销毁,都应依法依规进行,不断构建治理体系的核心———资源体系。根据新《档案法》的规定,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体系应是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做到应收尽收。作为档案治理的重要载体———档案资源,要求各级档案馆根据其职责使命,依法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将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收集、移交进档案馆,丰富馆藏档案结构和内容。2.2档案利用体系。档案价值之一在于利用。根据新《档案法》相关规定,档案馆档案治理体系中的档案利用体系包括:档案馆档案开放审批制度、档案馆档案开放制度、档案馆利用服务制度、档案利用投诉救济制度、档案馆未开放档案利用制度、档案馆馆藏档案的开放审核制度、档案馆档案公布制度、档案馆档案编研制度、档案馆档案宣传制度、档案利用监督处罚制度等。应以利用服务作为工作导向,加大档案开放力度、提高档案咨询服务水平、加强档案资源开发、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2.3档案安全体系。根据新《档案法》规定,档案馆治理体系包括档案安全体系。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档案安全体系:安全制度机制建设。如,档案安全方面的制度、工作机制。“硬件”建设。档案馆应配置与档案安全相适应的保管库房和设施、设备。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建设。档案馆应着重加强档案安全风险管理,提高档案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档案数字化外包档案信息安全监督。档案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如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档案信息安全、电子档案安全。加强档案安全监管,如,加强档案安全监管与处置。档案馆应认真落实上述规定和要求,提升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能力。
3档案治理体系构建对策措施
新时代,档案馆档案治理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认知视角,解决“档案治理是什么”;关系视角,解决“档案治理怎么样”;过程视角,解决“档案治理怎么做”,进行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并做好档案治理效果的评估反馈,不断纠正偏差,动态完善。3.1构建档案治理制度体系。制度体系是由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等组成的一套保障档案馆档案治理高效运转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其中,基础为法律的权威,手段则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适用。依靠制度规范调整档案治理中的不同社会关系,明确档案馆档案治理过程中各个主体的权利责任及活动边界。目前,构成档案馆档案治理的制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包括《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档案馆工作通则》《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等。3.2构建档案治理结构体系。档案治理结构体系解决的是档案治理主体,以及治理主体间的关系问题。在我国,档案馆治理结构体系中,始终坚持党对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并实行分级管理的工作格局。因此,新时代,从档案治理主体的结构上来看,尤其是在倡导“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三馆合一的发展背景下,整个档案治理结构体系中具有多元性,且治理主体间关系复杂,应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下的档案主管部门主导、多元主体协作。3.3构建档案治理运行体系。构建档案馆档案治理运行体系,是档案治理主体在档案治理行为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及相互作用的方式。新时代,我国应在各级档案主管部门(主要为国家、省市县档案局)主导下,深化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引导和法律法规制定实施,自上而下管理运行,将档案馆调整为党委直属事业单位,实行参公管理,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突出档案馆的公益属性。还应积极构建由档案馆、机构档案室或个人参与的治理运行体系,组建跨部门、跨机构,甚至是跨区域的馆际间合作,实现横向互动运行模式,发挥档案馆档案治理中的应用功能和作用,扩大档案馆在档案治理中的影响力。3.4构建档案治理方法体系。构建档案馆档案治理方法体系,则是档案馆作为档案治理主体之一,推动档案治理工作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和策略的总和。其中,档案治理技术体系包括各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档案治理手段体系则包括法律手段,如制定实施《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等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行政手段,如实行局馆协作,强化档案馆服务功能;经济手段,如实行经济预算核算,贯彻经济效益原则,实施奖惩机制等,不断提升档案馆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档案治理策略体系,则包括积极鼓励构建治理主体参与合作,推进档案馆档案治理扁平化、科学化和法治化等。3.5构建档案治理保障体系。档案馆档案治理的相关保障体系,则主要包括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严密的组织体系、过硬的人才队伍体系、先进的技术体系,等等,通过各个体系的构建,织密织紧档案馆档案治理综合保障体系。目的在于推动档案馆各项档案治理运行及方法的有效实施,凝聚档案治理思想共识,确保档案馆在整个档案治理中的公平参与,实现治理成果的共享和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常大伟.档案治理的内涵解析与理论架构[J].档案学研究》,2018(5):14—18.
[2]郑金月.从档案治理体系视角看新修订档案法[J].浙江档案,2020(7):14—17.
[3]刘东斌.论完善档案治理体系的途径[J].档案,2018(10):6—10.
[4]沈洋,赵烨橦,张卫东.现代化档案治理体系构建研究———以国家档案馆为主体的视角[J].浙江档案,2020(10):17—19.
[5]刘芸.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构建现代化浙江档案治理新体系[J].中国档案,2019(12):24—25.
[6]常大伟,李宗富.我国档案治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档案与建设,2020(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