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 高中 生物教学 衔接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生物这门学科不但在初中阶段十分重要,而且在高中阶段也相当重要。在初中阶段,生物这门课程能最大限度丰富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高中阶段,生物课程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课程的培养目标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为了给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为大学深造奠定基础,可见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这就造成了初中课程和高中课程之间的差异,譬如生物课程既在初中开设,又在高中开设,初中生物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用得上,有的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用不上。因此,很多学生对初中生物课程与高中生物课程之间是否有联系感到很困惑,甚至部分生物教师也深感难以将初中生物知识与高中生物教学有机联系起来,现笔者就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衔接这一内容展开相关探究。
一、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从本质上而言,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和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是学科体系的问题,与生物教材的设计体系、课程的安排体系、考试体系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初中阶段而言,中考根本没有生物,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参与中考的学科,学生绝对不可能认真去学习;绝大部分初级中学的生物课程在八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完全结束了,必须等到升入高中再学习生物知识,因为一年的间隔时间,加之中考对生物的放弃,学生掌握的生物知识很不牢固,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学习生物时,很多初中时期已经学过的生物知识已完全淡忘,必须重新学习;中途一年的间隔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难度系数增大很多,很多生物知识在初中时期学生接触得非常少,或者完全没有学过,可是到了高中阶段就直接提高一个难度系数,如此一来就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缺乏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调整教学程序,预防学习进程的“间隔”现象
从教育学角度而言,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在学习某个知识体系时,中途出现间隔,然后再去学习,就很难回忆起之前已学过的知识了。因此,不管中考是否有生物科目,都要在九年级开设生物课程,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进程中保持连贯性,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的生物知识。
另外,不管是初中生物教学,还是高中生物教学,都必须注重对第二课堂的开设,尤其是初中生物教学必须注重此点。譬如,在初中生物教学进程中,可带学生进入大自然去观察各种动植物,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不同植物的形态和独特功能,如让学生亲自观察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有限花序植物和无限花序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经常日照植物与非日照植物之间的差异等,让学生这样近距离观察植物,能够让学生对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并且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以前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第二课堂的开设能让初中生物课程与高中生物课程有效联系起来。
(二)让生物知识的教学更为流畅
学习任何课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跨度过大的知识学习对任何学生而言都是相当困难的。可是目前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和高中生物教学就存在这个弊端,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将初中生物知识和高中生物知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教学,不能单纯地将初中生物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日益提升,高中生的数量和大学生的数量将会大幅提升,生物教师的眼光一定要放得更长远些,要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必须形成这样的教学理念:“根据初中生的具体情况,将初中生物课程视为高中生物课程的基础”,如此一来就能让初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过渡得更加平滑。与此同时,初中生物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哪些生物知识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没有开设,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又进一步加深了,针对这部分生物知识,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讲解,以免学生到了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生物的教学。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在教学之前必须深入调查学生哪些知识在初中阶段没有学,却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加深了,对于这些生物知识,高中生物教师必须着眼于最基础的知识点,坚持从易到难的教学原则,这样一来就能让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的衔接起来。
(三)不断提升初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
实质上,初高中生物教学是否能够有效衔接,与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试想,如果初中生物教师对高中生物课程不了解,高中生物教师对初中生物课程不了解,那么初高中生物教学是无法有机衔接的。因此,要想让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联系起来,就必须加强对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让初中生物教师参加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培训,让他们深入了解高中生物课程的结构;第二、在高中生物课程的培训中必须融入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培训和初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有机衔接的方法,让高中生物教师能深入了解初中生物课程以及衔接初高中生物内容的教学方法;第三、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培训必须成为一种制度。让初中生物教师参与高中生物课程培训和高中生物教师参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培训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机制,如此一来就能有效提升初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促进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机衔接,需要从多层面进行努力,这其中既与初高中生物教材的设计、生物课程的设置有关,又与教学理念、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关。因此,在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中,只有全面引进新课改理念,才能促进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罗洪江.生物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关键词】初中生物 情感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053-01
我们知道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他们在学习的过程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容易产生困惑。这就需要我们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做好引导,让学生通过体悟获掌握知识、丰富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中体悟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会更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体悟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仅供参考。
1 情感教学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情感教学能显著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运用情感教学,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1科学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也就是说情感教学应该具有逻辑性与应答呼应。情感教学的内容要符合新课改的三维目标、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目标。
1.2引导与鼓励的原则
运用情感教学,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精神饱满,对学生充满耐心与爱心。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引导与鼓励为主,切忌对学生进行批评与责罚,使得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情感教学是建立在师生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 情感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2.1 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初中生正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我们应该住初中生的这个特点,用学生容易接受、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生物知识,领悟生物中的现象,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笔者在教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节课时,课堂伊始,我便利用多媒体放映了关于生物种类减少和濒临灭绝的宣传片。同学们一下子便被宣传片给吸引了,他们认真的看着宣传片。当看到宣传片中,动物被人类大量的、无情的宰杀时,我能明显的感受到同学们心中充满了悲愤之情。接着,我让同学们就“如何保护动物”这个话题展开谈论,同学们积极的参与了课堂的讨论,课堂氛围极为活跃。我相信,通过这次情感上的共鸣,同学们一定会更加的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2以情励人,让学生感受生命体的伟大
体悟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同学们通过相应的教学情境,犹如身临其境,使得教学的效果真实,从而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质疑。这样做,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加开放性、自主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其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悟生物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体悟中,激发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究。
例如,笔者在教授《生物的特性》这节课时,在课堂上我利用多煤体播放了虫、鸟、蝴蝶、鱼的画面,让学生感受生命,珍视生命。在课堂上,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同学们纷纷讨论着都说要珍视生命,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也值得我们去关爱,课堂氛围极为活跃。
在课堂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体悟了生命体的伟大。 2.3在实践中感受生物知识,实现以情导行
让学生参与教学,亲身的去实践与体验,这是体悟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实践活动的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要学习的内容,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升华,激发生物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笔者在教授《青春期》这节课时,就让学生自己进行了一项实践调查的活动,具体的要求如下:
(1)活动要求:青春期的我们,生理与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调查班上的同学,有多少同学与自己的父母发生了争执,听不进父母的劝导。
(2)活动目标:这次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实践,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正确对待青春期,多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一味的抵制父母与父母发生争执,是不成熟的表现。
(3)活动反馈: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自己与父母发生争执的看法以及用怎样的方式,更好的与父母进行沟通与交流。
这次,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我没有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而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上。因为现在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与父母产生矛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希望这次调查活动,能够让青春期的他们更好的理解父母,更好的与父母进行沟通与交流。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基本授课方式,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很少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如果继续采用这种旧式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有所提高,但是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兴趣将会减弱,这种模式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浓厚兴趣,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弊端
1.教师没有充分接受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体制改革,要求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增设更多的实验操作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然而,受到旧式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初中生物教师还没有做到领会新课程体系的改革精神,没有掌握以实验操作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仍旧沿用着单方讲授的方法来教学。这就容易人为分离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解“细胞内部的结构”一课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利用显微镜等设施,来观察洋葱等物质的表皮细胞,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关于“细胞”的生动形象。如果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不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只是单纯讲解细胞的构成,那么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师生之间欠缺有效沟通
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被限制在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上。除此之外,师生之间没有更深层次的沟通。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就很难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也就做不到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学习“自然界中的生物链”一课时,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疑问:生物链是没有尽头的吗?自然界中的细菌也能参加到生物链中去吗?如果教师不注意倾听学生的疑问,那么课堂效果就会打折扣,学生也就很难真正理解生物链的含义。
二、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1.教师要认真备课,准备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案
教师要熟练掌握生物教学重点,以课程改革的目标为指向,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实际需求,设计出形式丰富、内涵多样的教学计划。
例如,在讲授“生物圈内部生物的相互作用”一课之前,教师可以搜索一些与自然界生物圈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上课时为学生放映。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充分重视生物实验环节,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将多种授课方式融合起来,带领学生进行多样的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动手和观察的过程中深化理解。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授课行为限定在书本的范围内,而是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例如,要想让学生透彻理解植物的内部组织,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亲自观察某些植物的表皮组织、营养组织等。如果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挂图,或者让学生观看教科书上的图片,那么学生就难以对植物的组织形成深刻印象。
3.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
学生只有在对所学知识非常感兴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一步探求知识。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需求的基础上,从多种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卸掉思想包袱,轻松探索生物知识。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组讨论和其他互动环节,使学生能够自由发表对知识点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书本知识,并倡导自主学习的精神。
例如,生态平衡一节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生态平衡的实例,使得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强烈兴趣。
初中课程体系改革,客观上要求教师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求精神,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初中生物教学,一项系统性和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的培养目标。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生物实验的开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求知的能力。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设计方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充满热情、愉快高效地吸收知识。
参考文献:
[1]陈鹏.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效率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能力
在传统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一般采用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学生完成的都是一些验证性实验,教师备好材料、仪器,学生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一般比较顺利,成功率高。这样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余地过少,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不高。难怪有人说:“教育使一些孩子失去了宝贵的东西;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现实、麻木、呆板;失去了积极的态度,变得消极沉默;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自己。”创新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的局面。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呢?
一、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要有效地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能把学生视为知识信息的简单接收体,而应使实验教学成为“发现教学”的窗口,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会自行选用仪器,确定实验步骤或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等。如在做“观察根毛、根尖的结构”实验时,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培养的小麦幼根交结在一起,不利于观察。我就引导学生,根据种子萌发的条件和根生长的特性,改进实验方法,得到整齐的幼根和容易观察的根毛。
二、用探究实验代替验证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是预期性和参与性。表现在学习上是有目的地学习,有选择性地学习,能独立地学习,并在学习上能够进行自我调控。
长期以来,初中生物实验都是在课堂上讲理论,再到实验室里去验证理论,即为验证式实验。鉴于此,我为了在初中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将验证式实验变为探究实验。所谓探究实验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并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进而归纳出科学结论的实验教学形式。这种形式是实验在前,概念的形成、规律和原理的认识在后,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先有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有必要设计出一些可行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种子的成分”的实验。关于种子是否含有水的问题,我先让学生进行预测,然后让学生取一些晒干的小麦种子,装进干燥的试管里,放在火上均匀加热然后烘烤试管底部。接着提问:“试管内壁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个实验检验了关于种子是否含有水分的哪一种预测?”在探索实验过程中,学习气氛非常活跃,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他们通过观察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验证性实验因受到材料、仪器、时间等多种因素限制,学生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可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作一些探索性实验,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白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并非唯一。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果》的实验中,徒手切片只是要求练习,不论成功与否都以观察永久切片为主,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自己亲自做成的切片。如果让学生按照课本中徒手切片的方法来进行操作,方法是比较简单,但成功率较低。在做此实验前,教师先有目的地发两份有关徒手切片的其它方法的资料,让他们进行练习,并进行比较,明确要求必须用自己所选定的方法做成效果明显的叶的横切片。学生在课前经过了若干次的试验,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学生将三种方法都试验过了,在实验课上90%以上的学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成效果明显的叶的横切面切片。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己努力改进实验方法,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攻克难关,从而有效地培养了探究和创新精神。
四、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调动各种教学资源,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时,如果小鱼活动频繁就会影响实验的进行,我就启发学生,如何使小鱼处于昏迷状态。其中有一个学生由人醉酒得到启示,想出这样一个办法:先用湿纱布包裹小鱼,然后用镊子把蘸足白酒的小棉球送入鱼口中,5分钟后,鱼就会安静下来,这样就有利于观察。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在创造性活动中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总之,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创新教育是学校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适应时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问题驱动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生物科学不仅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而且特别突出以问题驱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把传统的教学过程转化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谈谈问题驱动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问题驱动式”教学定义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依据问题,提出设想,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验证;要以问题制造困惑,在问题的驱动下激发思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以目标导引解决困惑。
2.“问题驱动式”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作用
“问题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问题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各种具体的“问题”着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具体来说,“问题驱动”教学在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课的许多教学内容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是很容易走神的。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在一上课时,能够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思维活跃,那么教学目标也就容易实现了。
(2)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任务让学生自学掌握。这些任务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布置下去,这样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3)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不搞惟一性和标准化,使问题的解决方式多样化。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4)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促进学习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成就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成果。学生为能在全班同学面前一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开动大脑,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问题驱动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在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教学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进行教学之前,在分析教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应充分准备,反复斟酌,精心选择和设计问题,为教学的顺利进行,落实好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生物新教材一般是由“问题探讨”开始的,这些问题都经过了编者的精心设计,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实验,有的来自科学史,极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则是教师在课堂上要重点讲授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抓住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进而去解决这些问题。
(2)巧妙设置教学悬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随着课堂的进行,学生们已经能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导入环节的问题了,但仅仅满足于此是比较肤浅的。教师有必要设置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概念,进而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生物教材中,“思考与讨论”是经常出现的专栏,它是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专门设计的内容,其中有些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在“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节中,当学生们熟悉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3)适时提出课后思考,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危机、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等。而生物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又使得诸如转基因食品、克隆动物等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鉴于此,教师受课堂教学容量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拿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举一些相关的生活实例,来达到启发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或解决某种生物学现象或问题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