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方针的特征

教育方针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方针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方针的特征

教育方针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学 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一、教育学有关概念简述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力求要达到的效果。具体来讲,教育目标即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统称,可指代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也可指代某一学科的培养目标,还可指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应注意理解“教育目标”背后指代的含义。倘若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可理解为“教育目的”;倘若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可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任务而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分解。①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

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

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这些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两者具有概念性不同;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学活动想要达到的结果⑥。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是指“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课程目标是指“某一门课实施之后学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体系”,而教学目标是指“某个阶段的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可以说,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三者之间是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由总体到细节的关系。

注释:

①傅梅芳.论教育目标的科学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6-9.

②刘铁芳.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10(5):5-9.

③张迎春,汪忠.生物学教学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④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⑤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⑥朱慧贤.课程目标及其相关概念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22):31-34.

教育方针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师 自觉守法

在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项“爱国守法”中,要求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自觉守法是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履行的义务。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自觉守法,更要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带头做到遵纪守法。教师履行职责权利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要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课堂教学是教师履行职责权利的主要形式,教师理所当然地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执教。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思想为指导

党的政策是法律法规的基础和灵魂,而法律法规则是政策的具体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法,行为守法,无论是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还是运用教学手段,尤其是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都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向学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党的方针政策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在课堂上、在学生面前不能散布与党的方针政策不一致的言论,不能随意发泄对社会某些现象的不满,更不能散布消极情绪。可以看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教师遵纪守法、依法执教的具体体现。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人格是平等的,学生的人格尊严理应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因为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华、能力得到承认,从而会增强学习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可是,在教学实际中,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的现象常有发生,在课堂教学中也不鲜见。老师上课提问时,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有的老师就出口讽刺。当有学生提出问题问老师时,有的老师不仅不予解答,而且嘲笑其所提的问题“幼稚”、“可笑”。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的“恶言”,必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求知的欲望,也是对他们人格尊严的侵犯。课堂上的这种违法行为,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会降低教师的威信,给教学工作带来损失。因此,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身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得到正当的满足和尊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既不讽刺挖苦学生,更不侮辱谩骂学生,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公平性原则,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公平性是法律的重要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守法的体现就是做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但是,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公平对待学生的现象多有发生。

(1)侵犯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有的老师因为学生犯了错误而不让学生进教室上课。曾有媒体报道,某一高二学生因上课迟到而被任课教师拒之门外,该生便以学校侵犯其受教育权而将学校告上法庭。《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学生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学的”的权利。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基本活动,学生当然有权参与其中。教师拒学生于教室门外,剥夺了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犯。

(2)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在课堂上,老师因学生的错误而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就是具体表现。《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教师体罚学生,不仅使学生的生理受到伤害,更使学生的心灵备受摧残,严重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

(3)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表现在:一是在教学心理上的不公平。在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师总是对自己喜爱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充满期待,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展现,而对于成绩、表现落后的学生,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二是教学动作行为的不公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站位也体现着教师的公平意识,当教师比较长时间站在某一个或几个学生面前,会对其他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认为教师只喜欢那几个学生而不喜欢自己。在课堂上,教师用目光注视学生时,也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公平性。实际情况是,教师的目光对有些学生频频注视,而对有些学生,教师可能很少注视,甚至看也不看一眼。那些老师目光频频关注的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兴趣更为浓厚,情绪更为积极,学习的效果肯定好。这对那些老师看都不看一眼的学生,当然是不公平的。此外,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时,教师常常选择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板演习题、领读课文、示范操作,这些学生就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展示机会,其他学生的机会就很少或根本没有。这就是师生互动交流时选择意向的不公平。《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由此可见,教师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是一种违法的现象。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诸多的违法现象,这些现象应该得到克服和纠正。为此:(1)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教育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知法了就可能守法,就会不断提高依法执教的自觉性,自觉保护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2)教师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落后学生,让他们都能得到锻炼和展示自己才能、智力的机会,让他们的能力和素质都能得到提高。“手心手背都是肉”,洒向学生都是爱。(3)教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实现课堂教学的平等性创造条件。如为使教师环视学生不留死角,应合理设置学生座位,座位经常进行轮换。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站位,应恰当合理,照顾到每个学生。(4)教师应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具有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学习方式,突破课堂要求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实现课堂教学公平性的要求。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守法,会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为理性和规范,会进一步树立法制意识,提高依法执教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教育方针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内涵 作用 实施策略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因为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的作用

1.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完善的创新体系。教育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承担着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运用的重要任务。教育对于知识的生产和创新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其培养创造性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倡导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民族的发展,强我中华。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2.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居于重要位置,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应试教育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学生和老师成天研究的是如何做考试题,中学生忙于做高考题,大学生忙于做各种等级考试题,然而走向社会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却不能适应社会,这正是因为我国的教育缺乏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既是成人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让我国的教育适应社会,为国家培养用得上、用得好的实用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如果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等级考试过关率,就违背了《教育法》,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实践表明,素质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实施素质教育也更有利于各个领域拔尖人才的成长。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学习质量,反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为考试服务变为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服务,唯有此,才能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教师不是培养一个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要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学生不只是要获得多高的分数,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等等。要依靠主动性,充分发展个性,发挥积极主动精神,发挥自身个性特长,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2.改革教育的评价体制。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一考定终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过去那种根据考试分数高低来评判“好学生”与“差学生”的简单观念,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卷面成绩,还应有实践操作动手、动口等成绩,更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真正确保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3.优化课程结构。

要真正做到不仅注重教学效果,而且注重教学过程;不仅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重视单科的教学目标,而且注重跨学科的目标;不仅重视统一要求,而且重视因材施教;不仅重视学生的行为训练,而且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统一;不仅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品德的陶冶,等等。课程结构必须科学化,设立必修课与选修课,促使教学过程多样化和创造性,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4.创新教学方法。

要实施素质教育,课堂上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充满情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可采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沟通;或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新知识;还可以通过一问一答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5.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决定着教学效果,让学生参与预习自学,参与问答,参与讨论表演,参与动手制作,等等,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认识,加强师生双边交流,心理相容,集思广益,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秋.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教书育人,2011,9.

教育方针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 德育 相辅相成

教育学家赫尔巴恃曾经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与德育相辅相成,互为影响。通过数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及道德品质;可以锻炼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上这些和德育相关的内容,又可以反过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逐步提升。所以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德育,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之中。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施以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最终达到数学教育和德育互相促进的作用。

一、数学课堂教育应根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来开展德育工作

初中生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他们带着新的目光来审视世界,重视自己,处于一个很微妙的心理阶段。这时如果以成人眼光来规范学生的言行,只重视学生的“听话”教育,就会造成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德育教育时要根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来开展德育工作。

例如,在教授初中几何“圆”章节时,我发现该章节的知识点较复杂,于是便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教授该章节。首先引导学生按以优带差的形式进行分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基本道德。同时因为是自愿分组,学生间彼此了解,之间的关系亲密融洽,一荣俱荣,一耻俱耻,为了小组的荣誉,互相协作,共同进步。这样便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其次“梅花香自苦寒来”。章节知识的难,恰好来用作锻炼学生的磨刀石。通过该章节的数学训练和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通过独立思考来克服困难的精神。该章节越往后知识点越多,学生开始知识混淆,频繁出错。错误的体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部分学生便开始慢慢放弃,当遇到一些难题,许多同学开始“置之不理”,失去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这时就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不能一味的批评,而应以正面引导为主。在课堂上帮他们鼓气,多表扬、少批评。可以给他们描述偷懒的后果、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可以耐心的帮他们分析做错题的原因,分析解题的思路,教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直至战胜困难的方法;还可以结合数学家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不以枯燥的说教,而是用学生喜欢的故事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只有真正理解学生,根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来开展教育,学生也愿意向困难发起挑战。经过重重磨练,学生即培养了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又攻克了初中几何中学习难度最大的章节,一箭双雕。

二、数学课堂教育应紧扣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开展德育

“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上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简单来说就是不断改革应试教育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实德育、数学教学、素质教育三位一体,互不分离。可以说素质教育是目的,德育是方向,数学课堂教育是手段。

通过数学课堂教育,既可以让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分式这一章节的计算量是较大的,但恰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仔细、工作有条理,对计算结果负责任的良好作风,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光代数的教学可以达到以上效果,几何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样。例如在几何绘图时,图形要力求完美,符合要求,这些要求都会促使学生更严格要求自己,既能培养绘图能力、审美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三、数学课堂教育可以通过宣扬民族文化、道德传统、爱国热情来进行德育

教育方针的特征范文第5篇

下面,我就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谈一些看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 21世纪人类将进入多极化、多元化冲突的时代。我们要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要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我们就必须花大力气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已是全党全民的共识。

教育怎样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教育理论家普遍认为,我们培养的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是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才;二是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人才;三是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人才。

这就是说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为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

为此,基础教育应遵循中小学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小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阵地。宏观到素质教育的原则,微观到课堂教学的要求,都要靠学校去操作、去落实。实施素质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对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既要以本地区的历史与现状为基础和出发点,同时也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在国内外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本地区、本学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研究工作中,要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角度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世纪之交素质教育问题。例如,在办学方向上,中小学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培养的要求上,应使学生有基本的政治思想观点、基本的道判断能力、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生存的基本能力等。学校的管理上,既要维护中小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健全新的管理制度。

在队伍建设上,要注意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一是要完善培养培训机制,提高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要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朝着更健康的方向迈进。县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制订素质教育的子目标及其具体实施措施,使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并具有特色。

教育督导评估是促进中小学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影响走向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

对中小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即导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原则、激励性原则等。督导评估要避免主观性、随意性。今后,我们在督导评估方面应做细致的工作,扎实而有成效地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各级各类建设人才。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人才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仅需要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科学、医务、理论、文化、新闻、法律、外事、军事和党政工作人才,而且更需要数以亿计的工业、农牧业、商业筹备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劳动者。素质教育就是为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人才打基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