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域社会治理概念

市域社会治理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域社会治理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域社会治理概念

市域社会治理概念范文第1篇

理论的发展总是反映现实和服务于现实,而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滞后现实的阶段。在学界,使用过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刘锋和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陈瑞莲教授,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本着不同的目的对区域公共管理有不同的见解。刘锋教授运用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进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研究与本文所关注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去。中山大学的陈瑞莲教授是我国研究区域行政的典型代表,也是实质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我国区域行政进行研究的开创者。她在对区域行政深厚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些问题作了述评,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和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也不例外,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提出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主义与区域竞争的崛起、经济市场化下的区域政区间竞争加剧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兴起;而国外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间竞争理论、地区竞争力与区域创新研究、政府间关系与地方治理研究以及流域治理的实证研究。同时,她也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所具有重要意义做了阐释,仅从理论创新角度看,一方面是推动区域科学研究的创新,另一方面,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全面展开,也能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对现代公共管理学学科创新。这些认识是深刻并富有创新意义的,然而,这些认识是在区域行政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个简约性的概括并没有对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及其实质进行分析。毫无疑问,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有必要对区域公共管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区域与区域行政

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又是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但不纯粹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区域。对区域的含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的;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作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经济学对区域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要对经济区域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同时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可以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基本的内涵:首先,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概念;其次,经济区域必须有相应的公共管理层级以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第四,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划分,常采取两种基本的方法,由此可以把区域分成不同的两种类型,一是同质区域,二是极化区域(也叫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

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是基于其它学科对区域发展已有成果之上的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对区域的界定应该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但行政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自己研究的侧重和偏向,因而我们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必须界定一个适合行政学科研究的区域概念。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把区域定义为“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区域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载体,体现各种关系和利益。在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中,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从地理学或经济学的研究中受到启发,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元”。本文支持这样的界定,但笔者以为,既然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而这一定的标准可能是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一个或多个方面,那对区域的理解我们必须突破从地理学或行政区划研究出发的关注角度,从对其范围的关注转向对其内部实质内涵的关注。如果我们将区域内的主体按照较普遍的三分法划分为国家、市民社会和私人领域的话,可以发现,区域内各主体在不同的利益领域内形成各种交错重叠的复杂关系。区域作为区域发展中行政学科研究途径的基础性的概念,它更实质的东西在于它所蕴涵的多元主体和多领域利益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是由行政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基于对区域的认识,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认为区域行政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间协调关系,寻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根据这一理解,区域行政的行为主体应该是政府,强调的是政府间(同级政府之间与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政府的协调来达致区域内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是区域行政的基本内涵,那么区域行政与区域公共管理是否有差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区域行政为什么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

三、区域公共管理

要界定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国外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层出不穷,但什么是公共管理,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国有学者在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公共管理即是“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还包括其它的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等。在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的比较分析上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的依据,但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便是在公共管理和传统公共行政比较中,公共管理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其他各种的社会力量,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政主体;在公共管理的性质方面,公共管理要体现公共性,即指公共管理主体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在行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不可否认,现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

市域社会治理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区域行政;区域公共管理

著名行政学者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说:“研究公共行政必须研究它的生态问题。按照韦伯斯特词典的解释,‘生态学是各种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J?W?别斯指出‘生态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oikos,意为房子或家,经济和经济学也有相同的词根,经济学和生态学有许多共同点,但生态学的含义更广泛。它涉及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全部相互关系。”[1]美国著名学者利格斯(FredW?Riggs)1961年就提出了“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行政模式,开创行政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我国现阶段的行政环境是制约和影响行政管理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行政管理的改造对象,并为行政管理的实施提供条件。故此,我们应努力使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传统行政学历经了向现代公共管理学范式的重大转变。迈入21世纪,区域行政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行政生态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公共管理这种崭新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这种转变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区域公共管理的挑战,处理好和解决好了系列区域公共性问题,和谐社会的发展愿景就不再遥远。”[2]区域公共管理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陈瑞莲认为,在我国有关区域公共管理(行政)研究的著述尚较为零散,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学者社群尚未成形。但是,在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区域公共管理的相关内容。无疑,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学者说,“研究任何一种理论,都必须首先弄懂它所使用的基本术语。对于了解一种新的学术理论,弄清楚它所使用的新名词的正确含义,就尤为重要了”。[3]区域公共管理是个复合概念,其中“区域”和“公共管理”是其两个核心概念。

一、“区域”概念众说纷纭及其公共管理视角的界分

区域(region)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且相对性极强的概念。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分析和理解各种不同的区域。研究视角和内容不同,对于区域的界定就有所不同。在社会科学丛林中,最早研究区域的学科是地理学,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牛津地理学词典》中,“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单元,它以自然或人文特征而有别于周围的地区”。[4]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埃德加?M.胡佛说,“所有的定义都把区域概括为一个整体的地理范畴,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分析”,“把区域作为一个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对于管理、计划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必须的。最实用的区域划分应当符合行政区划的疆界。”[5]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者对区域的解读,往往侧重从一种更为宏观视角来讨论区域的内涵和外延。米特尔曼提出三个不同层面“新区域主义”分类法:宏观区域主义、次区域主义和微观区域主义。在“区域”的多种释义中,可以看出:区域有多种分类,系统性或整体性是区域的共同特征;区域的概念是相对的,可以依据不同视角有多种划分;区域是变化的,应以动态的眼光来观察它。实际上区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很难给出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文是从公共管理学科角度来进行研究,基于此视角,区域应如何界定?有学者认为:区域是“一个基于行政区划又超越于国家和行政区划的综合性概念”。[6]另外,从四个纬度对区域公共管理要研究的“区域”做类型学上的分析:公共管理意义上的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区域和公共管理中的“问题区域”和“边缘区域”。[7]笔者以为,不论对“区域”进行怎样的界分,从公共管理学科角度看,区域实际上是按照公共物品为标准划分的有限空间范围,是拥有相同一领域或多领域公共物品的域场。在这里区域不是一个地理范畴而是一个以公共物品(或者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公共利益)为标准形成的同质性域场,并不绝对与行政区划相一致。

二、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视角:区域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范式的转变

要讨论区域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的转变,首先要了解区域行政的发展背景、内涵等基础知识。区域行政问题与行政区划密切关联。学者刘君德在他主持的《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等论著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行政区经济”概念,并分析我国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我国的行政学界,宋月红在国内首次使用“区域行政”的概念,作者从行政区划、行政区域与区域行政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但这是一种狭义的或传统意义上的区域行政范畴。[8]陈瑞莲、张紧根在《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视角:区域行政》一文中,正式提出广义的“区域行政”概念。[9]随着实践的推动和理论的发展,区域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转变。在学界,最早使用过“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华大学的刘锋和中山大学的陈瑞莲,二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进行论述。刘锋运用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进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研究与本文所关注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去。[10]陈瑞莲教授是我国研究区域行政和区域公共管理的典型代表,她在此领域的论述,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市域社会治理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城市社区治理域 域动力 合成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77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theory proposed by Pierre Bourdieu, a French sociologist, the concept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domain" is a system which contains many aspects. On this basis, the separ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innovation, "the four major areas of power", namely: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community enterprises, community residents,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four main body. The four main body has its own specific role and function, but it is not absolutely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but interrelated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domain domain dynamic function, need to build four domain dynamic of innov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action and influence the synthesis mechanism to realize benign oper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Key words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domain dynamics; synthesis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社会管理系统中最基层的构成部分。而社区治理,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维持社区正常秩序,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社区治理需要尤其注重社区治理创新,以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与和谐社区构建。

1 “城市社区治理域”的内涵界定

“城市社区治理域”的概念是基于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提出的。布迪厄将以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社会领域作为场域,场域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与规则共同建构的,由依据特定位置所产生的力量所组成,并包含着各种力量的比较与运动而存在。虽然场域中存在社会成员、组织和规则等因素,但其本质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网络”。这个社会“网”的每个结点就是组织和社会成员在这个网络中所占据的“位置”,谁占据“位置”谁就拥有社会资源及权力。场域具有能动性,它不仅为社会成员及组织提供了社会互动的空间,也通过调整各种要素的功能而使自身获得特定的结构与秩序。而在多元管理主体构建的合作网络下,社会成员的参与式管理,加之城市社区治理中的组织和规则等因素则共同建构了“城市社区治理域”。“城市社区治理域”是由社区成员按照特定逻辑要求共同构建的,是社区个体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集中着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在“城市社区治理域”中的符号竞争是围绕着各主体的利益而展开的,各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如一项措施能使社区居民受益,那他们会采取拥护和支持的策略,反之,如若利益受损,则会表现出反抗的态度和行为。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在“城市社区治理域”这个特殊的社会空间中,社区治理围绕着特定的逻辑与规则开展,继而由社区治理行动者和社区治理组织采取具体的社区治理行动。

2 “城市社区治理域”的动力构成

在“城市社区治理域”中,不同的行动者或组织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占据这些位置的行动者或组织为控制在这一场域有的合法形式的权威而相互竞争,从而形成种种关系,即特定的客观关系结构。依据各主体占据不同的位置和资源,可分离出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四大域动力”,即基层政府、驻社区企业、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四大主体。

2.1 基层政府

基层政府由于其所处的独特位置,使其在宏观调控方面具有优势。在“城市社区治理域”中基层政府扮演着领导者、决策者、协调者、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各个角色之间彼此交错,构成了基层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域”中的角色集,其多重角色中,最主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规划社区发展。基层政府凭借其对社区信息和资源的掌握,可以较客观、全面地评估社区的环境与社会的形势,从而确定社区发展的使命与目标。社区不仅有社会目标,同时也有社区自身的特有目标,因而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一则遵循社会总目标的指导,二则挖掘社区自身的特性和独特的目标追求,结合本社区自身的特色来完善城市社区治理。其次,协调社区平等。政府拥有着宏观调控的能力,运用这种调控优势可以有效调节社区资源。“城市社区治理域”内各成员因为历史积累缘故,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彼此间存在着一种起点的不平等,对此,我们需要在过程和结果平等方面着手,以实现社区资源满足社区成员需要的目标。基层政府应在社区基本生活保障资源、社区公共资源的分配等方面,做好政策上的规定以及实施上的落实。

2.2 驻社区企业

驻社区企业是处于社区地理区域外,但处于“城市社区治理域”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包含着一定数量的社区成员,而数量的比例情况无法确定。由于企业具有运用各种生产要素的特性,因而驻社区企业内部拥有一定的资源,以及对这些资源的调控能力。借助驻社区企业的力量,可以使得社区内部资源得到发挥与延展,如将社区内部的特色资源借助驻社区企业这一平台向外推广。

驻社区企业与社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社区的居民在驻社区企业中工作,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在社区内生活,满足自身安全、尊重的需求。而当社区居民暂时无法在工作中获得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时,社区会对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帮助,减少“集群事件”的发生,从而减轻企业压力。此外,当社区居民在驻社区企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则会激发其生活热情,有更多的动力和精力去参与社区事务,促进社区的稳定与和谐,为社区创造价值。

2.3 社区居民

在社区治理中,社区居民的自我评估是社区治理需求分析的重要信息源。由于社区居民亲身经历社区生活的缘故,他们对社区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社区中存在的问题等具有较深入的了解。此外,社区居民还可以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平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诉求。

社区居民由不同的年龄、职业的人群组成,日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多元化带来的是多元的需求,这便加大了社区治理的难度,对此,可将社区居民依据某种特性进行分类,并发挥各群体的特性来满足某群体的需求。如,按职业进行分类,将社区内的老师组织在一起,对社区内的在读学生群体在周末开展相应的课业辅导,或由社区内的医务工作人员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志愿体检活动等,这样既能充分利用社区内的现有资源,又能加深社区居民间的互动,增强共同意识。

2.4 社区社会组织

伴随着社区建设的纵深发展,我国的社区社会组织也开始步入前行的快车道,不断实现着“量”的扩展和“质”的提升。所谓的社区社会组织,特指的是城市社区社会组织,是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多样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发成立并自觉参与、以公益或共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形态。在组织形式上,大约可以分为社区文体科教类、社区环境物业类、社区服务福利类、社区医疗计生类、社区治安民调类、社区共建发展类等六大类。社区社会组织为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互动,提供了组织平台,对锻炼居民基层政治参与和有序公民社会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 “城市社区治理域”的动力合成

正如力学的合力一样,“城市社区治理域”动力的合成也是多个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各个力的方向的一致与背离则决定了合力的大小。因而,要想达成合力最大化,需要设定“城市社区治理域”的发展主线,在此基础上,明确四大主体的职责,进而达到合力最大化的效果。在发展主线的设定上,一方面,需要保证符合社会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这是主线设定的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社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身发展需求。依据四大主体自身存在的资源优势,以及其对社区特定部分惯习的影响作用,四大主体在域动力合成中,基层政府在社区治理是引导、协调动力,驻社区企业是支持动力,社区居民是内驱动力,社区社会组织是整合动力,如图1。

具体表现为,基层政府从宏观方面着手于规划社区的发展,为社区指引方向,并且运用宏观调控的力量来缓和与协调由于多重原因造成的社区不平等;驻社区企业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借助市场发展的平台扩展社区的发展,并通过企业与社区的良性互动促进社区的稳定;社区居民作为社区需求的信息源和社区惯习的传承者,以自身的多元来包容和满足社区的多元需求;社区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组织,可以更广范围地扩大社区资本的作用。四大主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彼此间相互作用。例如,基层政府在社区政策方面发生转变,那么驻社区企业等其他三个主体则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相互关系的动态平衡。此外,由于变化的永恒性与绝对性,域动力的合成并不存在最佳值,只存在相对最优值。基层政府、驻社区企业、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协同,再加之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城市社区治理域”的各方面输入动力。

参考文献

[1] 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郭学贤.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曹广存,刘珏,曹春梅.城市社区治理主体权力的协调.城市问题,2006(8).

[4] 周业勤.场域论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建设.上海大学学报,2006(4).

市域社会治理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ASLA;学生组竞赛

1.简介

本文延续“ASLA历年获奖作品浅谈学生组获奖要点分析1”中的分析,对更多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得出了更深层次的总结与体会。

2.分析

通过对比获奖组成员的背景和综合考虑,本文着重分析综合设计类和住宅设计类这两个类别的获奖作品,分析图表如下:

获奖组背景与挑战

(切入)场地

选择策略与对策关键字实际意义方案性质

The flux city1、过度开发造成生态退化

2、地块无污水处理系统皇后区,纽约1、地块分割成四块,产生四种不同的处理结构

2、给出不同建筑的组合模型

3、整个场地的排水系统布置

4、盐盘概念的引入1利用建筑组合模型,解决生态退化

2盐盘的应用为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退化及雨水、污水乱排问题区域规划及景观改造

Collective strategies for a Regenerative Waterfront

南美大部分城市危机背景:暴力、社会阶层隔离、教育缺失。

发觉:公众教育和孩子才是改变的希望所在COLON,巴拿马

南美洲1.将场地整合入街区文脉。

2.紧密联系交通枢纽

3.为缓解经济和社会危机提供范例

4.提高青少年闲暇时间利用率

5.凸显场所感

6.场地多功能化

感化民众背景危

机引人

关注(类似战乱中的圣地)强调一种精神(传统意义的滨海公园设计)

通过契合场地和文脉的LA手段来影响社会建设和社交网络,为孩子和市民提供教育机会

Operative platform(适应性平台&城市构架新貌)学科交叉应用的科研大趋势下,将LA与UD同时应用于设计。意图建立一种动态的生产性城市发展模式,并同时为降低植物栽培成本做出贡献皇后区,纽约1、海岸的特定处理方式可以控制水的方向并减轻潮汐冲力。

2、运河和积水洼地均为场地内污水治理、洪水监控及灌溉等水管理服务。

3、不同的植物生产单元均在场地中因地制宜的有序编织

4、绿色的公共空间与公建重新组织了场地的城市肌理以绿地网络为主干延伸出的带有生产功能的城市新构架未来城市

发展的新可能将原有城市模式完全推倒重建的概念性方案。

建立一种具有生产性质的动态城市建设构架;并将绿化用植物的生产与城市绿景本身结合在一起,从而可以降低运输。

Landscape of Accretion希望以融入实际功能的形式进行港口改造旧金山海湾在港口原有设施基础上做加减法功能性景观融入实际功能的景观环境甚至可以辅助社区发展港口改造

The digital evolution of warfare:protocol for landscape Manipulation军事用地与鸟类栖地造成双重污染某处军演基地提出一种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演变的方式治理污染及场地改造的问题数字化战争改变地貌运用景观手法解决环境问题,改变地貌区域景观化治理

Desert farming moisturizer希望建造一种有机的城镇农庄格局新墨西哥州新型住宅和改造后的耕作方式有机结合的新城镇风貌营造1.农业景观与雨洪管理结合

2.尊重文化习惯的改善居住条件(可持续)通过三种体系相结合,创造了符合当地生活模式的可持续现代化住区方式可持续农庄

体系设计

Rewilding city park公园连接不同的区域,服务半径不够Baton Rouge

中心区域希望通过细节改造和新功能加入,发挥公园纽带作用并扩大其服务半径非常具体的改造方法通过一些细节的改变,实现更生态使用更高效的目的公园改造

Asylum Air Pupa in the Landscape为居住在高架桥下贫穷上访者建立临时居所北京永定高架提出豌豆荚(外遮蔽景观构架)和豌豆(临时性蛹式住宅)的概念解决生活的矛盾(社会底层人民的暂栖地)关注弱势群体临时居住与现实问题临时居住装置

概念设计

The Horizontal Dike废弃场所的简陋设计,在预知最终结果前出于本能的设计美.奥克兰某海滨火车站场地开放做休闲地,种植降低污染,污水与雨水的管理,残留建筑的简单利用,当地艺术场所搭建低成本景观的时间适应性(100年内动态变化直至消失)为所预言的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后果通过生态的工程装置以解决废弃火车站改造

(作者自绘)

市域社会治理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协同发展 水污染 生态补偿 核算 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日益密集及企业扩大再生产,环渤海区域水域作为黄河、海河、辽河三大水系汇聚的半封闭内海区域,环渤海水域在近60年中污染不断严重,环境质量愈加下降。如何在企业真实有效的环境信息的基础之上,对区域协同发展下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进行核算呢?本文主要基于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的概念及内涵,着力探讨京津冀区域跨界水污染现状,重点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核算机制进行研究。

一、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的概念及内涵

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首次提出了环境生态补偿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的调整方面。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遵循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通过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或者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从而提高生态行为的收益或成本,减少生态环境行为带来的外部性及负外部性影响,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的内涵体现在通过一定的正常或经济手段使得生态环境的外部不经济行为及外部经济行为内部化,如让生态环境行为中的受益者对受害者支付一定的费用,或者政府对生态环境行为中受害者进行一定的补偿,或对生态环境行为中的受益者进行一定的罚款,从而使得生态环境行为中的受益者与受损者实现双方受益与共赢的结果,从而在科学的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核算机制上实现生态资本增值、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者的目的。

二、京津冀区域跨界水污染现状

京津冀区域水域主要包括黄河水系及环渤海水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日益密集及企业扩大再生产,京津冀区域跨界水域污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国家政策不完善,行政区划难以统一,各地政府相互推诿责任

誉为“母亲河”的黄河自西向东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6大省份,最终流入渤海。黄河流域区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流域地段冰雹多、扬沙及沙暴多,且黄河干流劣五类水质占到39.5%,支流劣五类水质占到61.9%。渤海水域近60年污染不断严重,环境质量愈加下降。近年,黄河流域及渤海水域治理效果不理想,主要归结于国家政策不完善,行政划分下的权利分散、条块分割,各地政府难以共同治理跨界水污染问题,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体制不健全及不完善,各地政府难以配合、相互推诿。

2. 企业扩大再生产下的工业污染严重

我国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744127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同比增长6.7%,三季度同比增长6.7%,四季度同比增长6.8%。基于2016年季度同比增长速度及全年同比增长速度6.7%的数据之上,可以看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工业企业的发展对用水的需要。工业发展对用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钢铁行业、煤炭行业、金属冶炼、纺织印染及化工产业等重工业对工业用水需求大,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及偷排、漏排下的排污现象。重工业企业以经营利润为最终目的,在发展过程中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处理污水不及时,忽视环保,造成了企业发展水污染下的负外部性影响。

3. “三农”经济发展下农业排污严重

京津冀区域河流流域的主要农作物是稻米。京津冀河流区域地势平坦,温带季风气候下气候温和湿润,适用于农作物的生产及发展。但是,随着“三农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的发展使用了过多的化肥及农药。化肥及农药主要包括氮肥、钾肥、磷肥、微肥及复合肥料,化肥及农药营养成分含量高,肥劲猛、肥效快,对促进农作物生长、减少农作物受虫害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化肥及农药对农作物的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化肥及农药随着水域流动汇入沟渠、河道中,河流水域中有毒元素及重金属增加,微生物难以降解,最终导致了河流、海洋水污染。

4.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日益密集下的城市生活污染严重

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内区域人口密集程度日益增加,人口聚集下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也不断增加,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对河流水域产生了极大的污染。如社会居民不断使用洗涤剂、洗衣液等化学物质产品,这些产品中可能含有重金属、有毒元素,而城市居民污水处理系统的需求难以满足城镇居民排污居民及城镇化的角度,导致城镇居民生活污水仅仅通过简单的处理就排入至河流中,致使河流被生活垃圾、重金属及有毒元素等城市污水所污染。

三、协同发展下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核算机制研究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日益密集及企业扩大再生产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跨界水域生态环境污染不断严重,压力愈加庞大。如何在企业真实有效的环境信息的基础之上,对区域协同发展下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进行核算呢?

1. 从政府角度出发,明确各地政府的权利及职能,建立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基金

完善国家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政策,统一行政区划,明确各地政府权力及责任。如黄河自西向东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6大省份,黄河生态环境的治理还需要多个省份政府的共同努力。在“谁污染、谁治理”及“受益者付费、受损者a偿”的原则基础之上,整合各种水污染补助资金,建立专门的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基金,用以解决限制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工业发展,补偿跨界水资源使用权损失、限制高污染农业发展损失等生态环境发展下的外部性及负外部性问题,从而提高生态环境功能区域地方经济损失标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维护费用、提高生态环境工程管护费用及提高水源地方经济损失标准的目的,从而促进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基金逐渐完善并步入正轨。

2. 从政策角度出发,完善国家政策,不断明确与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跨界水域双向补偿机制

黄河支流与干流错综复杂,相互交叉分布。环渤海水域被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及天津市“三省一市”所环绕,涉及沿岸直排污口众多。因此,不断明确与完善国家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政策,对河道交界处设立水质检测站,通过水质在线检测的方法来对区域河流水域进行水质考核。如果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则该区域需接收上游的经济补偿;如果入境水质优于出境水质,则该区域需给予下游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出境水质高于生态环境保护下水质考核标准,则该区域应接收政府的生态补偿基金的补偿,或者接受下游的经济补偿;如果出境水质低于生态环境保护下水质考核标准,则该区域应接受政府的生态罚款,或者给与下游一定的经济补偿。

3. 从生态环境行为主体出发,明确相关生态环境行为的主体,健全与完善生态补偿标准

跨界水污染中涉及的主体众多,不仅涉及政府各个部门、排污企业、入境区域、出境区域以及沿河流区域居住的居民。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是国家出政策、政府买单的补偿方式,多数受益者以“搭便车”的行为来对待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作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及执行者,政策应大力倡导与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在企业真实有效的环境信息的基础之上,共同建立生态环境行为提供者与购买者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

4. 健全与完善水质检测体系,在联合督查、联席会议及联合检测的基础之上不断建立与完善临界水域质量联合监测体制

联合督查主要通过由各地环境监督人员建立督查小组,对上游、下游河流水域进行定期督查以及联合督查,预防突发性、大面积水污染事件,避免大范围的损失。联席会议主要由各地政府牵头,各地环保人员作为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来交流水污染治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区域性水质监测及治理情况;联合检测,即是各地区政府在联合监测基础之上,将水质检测结构共同上报给上一级环保部门或者国家环保部门,从而解决水质监测数据不一致、生态补偿口径数据不科学的情形。

四、结束语

京津冀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核算机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是会遇到众多问题及障碍。因此,明确各地政府的权利及职能,建立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基金,完善国家政策,不断明确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跨界水域双向补偿机制,明确相关生态环境行为的主体,健全生态补偿标准与水质监测体系,在联合督查、联席会议及联合检测的基础之上不断建立与完善临界水域质量联合监测体制,通过一定的正常或经济手段使得生态环境的外部不经济行为及外部经济行为内部化,使得生态环境行为中的受益者与受损者实现双方受益与共赢的结果,从而在科学的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核算机制上实现生态资本增值、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者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