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自治 合作治理 法治

国家的治理必须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民的社会自治的有机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社会治理的最佳状态,才能够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

社会治理包括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两种方式。社会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社会自治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社会管理是国家公权力部门,即政府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它所管理的内容很广泛,是强制性和服务性的统一。社会自治是指各种社会自组织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的自主管理,这种治理方式其管理的内容没有社会管理广泛,管理的主体也不是政府,而是非政府组织,它体现的是一种志愿性和自主性,而不是强制性。要想实现国家的良政善治,必须把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两种治理方式结合在一起,而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两者是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体,如果忽视了社会管理,社会自治就失去了重要保障,其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秩序都无法保证,很难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如果忽视了社会自治,公民的利益就无法表达,公民的权利就无法维护,社会就没有发展的活力,国家权力的无限扩张会造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两条腿走路,社会自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自治的发展。社会自治是国家实现“善治”的基石,国家的良政善治需要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需要一个自治的社会空间,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合作,需要中央和地方的互动。一个国家的社会治理一般有两个方面,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和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政府需要提升自己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也需要增强自我管理的水平,当着两条通道都能够畅通时,国家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随着国家逐渐追求民主化的发展道路,社会自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自治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能够有效地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社会自治能够最直接地体现“在民”,使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切实的保障。国家的民主制度需要一个发展良好的社会自治空间的支撑,民主制度的实现要靠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这些都必须通过社会自治的发展才能够变成现实。社会自治需要有法律的保障,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不仅仅是意味着有多么完备的法律体系,更关键的是意味着宪法法律至上,“法律就是国王”。[1]公民的素质、公民的自治能力以及公民的参与热情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治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自治的发展,可以形成社会自治的良好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公民的参政热情和自治能力都很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自治在充分增强自身自治力量的同时,也使政府从一些不适合、不必要的地方退出,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政府的治理能力,提高了其治理绩效,避免了政府失灵。

我们首先应该从观念上高度重视社会自治的发展。社会自治能够有效地实现民主政治,是未来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过去做的不好而未来迫切需要的事情,社会自治就是这样的事情。公民是社会自治的主体,社会自治最终都是通过公民去实现和完成的,因此,提高社会的自主管理能力,本质上是提高公民的自治能力。这种自治能力和意识不是公民与生俱来的,必须要经过教育、引导、实践,在公民自主参与、自我管理的基础上慢慢形成、提高,公民的参与热情和自治能力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社会自治水平。国家在社会自治的初期发展阶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应该不断思考,如何才能使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提升,如何使公民的自主治理能力提高,如何扩大公民的自主参与渠道,如何使公民的自治能力得以发挥,政府需要为社会自治的充分发展创造各种条件,为公民自治能力的提高提供各种途径。莱斯特·萨拉蒙说,“建立非政府组织的压力也来自于上面,来自官方政府的政策领域。”[2]因此,社会自治的发展,需要政府鼓励各种社会自治组织的产生,并为各种社会自治组织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

社会自治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稳定的社会秩序。首先公民在社会自治的过程中应该有法可依,所以需要制定各种有关社会自治的法律法规,系统完整的法律法规能够保障社会自治的有序发展。与属于政治领域的地方自治和城乡自治相比,社会领域的社区自治、行业自治和社会组织自治所需要的法律法规严重不足,所以在以后的社会自治的发展进程中,必须重视社会自治的立法工作。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的保障,社会自治就会流于形式,国家公权力就不会被约束,政府在引导社会自治的过程中很容易侵犯社会的各项权利以及公民的利益,从而使社会自治的发展难以为继。国家的治理必须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民的社会自治的有机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社会治理的最佳状态,才能够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C].侯健,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41.

[2][美]莱斯特·萨拉蒙.公民社会的兴起[A].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52.

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团队合作;教学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5.15.165

1 问题的提出

团队合作就是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更加强调团队精神,建立群体共识,以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团队的组成不是一个人,除了要依靠卓越的领导者,每个成员都是使团队不断融合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现今,学生即将跨入社会,将面临很多问题,而如何尽快地融入一个集体,如何与他人很好地合作,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程教学,针对教师给定的研究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类似的科学研究,这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以探究学习为核心,以任务为驱动、以团队为组织,以专题为内容,体现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育指导思想。

2 应用的情况

(1)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出:团队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于原本就枯燥的理论产生学习的兴趣。在目前的教学中,运用这一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

(2)通过团队合作的方法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管理能力和策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规划能力。

(3)通过团队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认为获取知识的能力,如自学能力、信息搜索与归纳能力有显著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PPT制作等计算机运用能力大大加强,共享知识能力、发现知识的能力、传播知识的能力、管理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教师持满意或较满意的态度,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持欢迎或较欢迎的态度。至少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为最喜欢的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定为最喜欢的教师。

就像有的学生这样说道: “参加团队活动,感悟很多。让我找回了学习中被时间磨蚀掉却非常珍贵的东西:意志、激情与活力。这使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其实每个人都是很坚强的,每个人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都有潜在的能力未曾发挥出来,只要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3 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上面这两种说法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是一个团体,可是他们没水喝是因为互相推诿、不讲协作;“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轻抬着进洞里”,正是团结合作的结果。

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就看到了合作不成功的案例。原因很简单,就是队员之间互相推诿,谁也不配合,最终导致任务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而这个团队的全体队员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团队之间合作的必要性。还有的团队的队员在整个任务的协作中意见分歧很大,也最终导致没有很好地完成既定的任务。

4 模式下的思考

面对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技术及管理的日益复杂,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天才个人,也需要他人的帮衬,唯其如此才能造就事业的辉煌。同样,很多企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其根源不在于员工个人能力的卓越,而在于其员工整体“团队合力”的强大,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那种弥漫于企业的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

一个优秀的员工总是具有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团队成员间相互依存、同舟共济,互敬互重、礼貌谦逊;彼此宽容、尊重个性的差异;彼此间是一种信任的关系、待人真诚、遵守承诺;相互帮助、互相关怀,大家彼此共同提高;利益和成就共享、责任共担。

团队合作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在某种程度上说,团队合作能力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对于现今的高职学生,该如何培养和形成团队合作能力?

4.1 个人努力――团队合作能力形成的内因

赢得他人信任是团队合作的前提,这种信任应做广义的理解,不仅包括对个人品质的信任,而且包含对专业能力的信任。

团队成员应具备豁达的胸襟,充分信任他人,认可他人的个人品质及专业素养。或许你认为他人在某些方面不如你,但你更应该看到他人的强项和优点,并对他人寄予希望。每个人都有被别人重视的需要,特别是那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知识型员工更是如此。有时一句小小的鼓励和赞许就可以使他释放出无限的工作热情。

4.2 高情商――团队合作能力形成的外因

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戈尔提出了“情商”(EQ)的概念,认为“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素。而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窦胜功教授在《智商与情商》中引进了“团队情商”的概念,认为在高情商的企业里,可以将员工的不满化为建设性的批评,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形成高效率的合作网。

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企业欲在激烈的竞争中谋一席之地,必然要求全体员工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发挥团队精神,以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对于企业来说,应不断完善沟通机制和应变机制,从而形成高情商团队,引导员工形成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作为员工,应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不断学习思考,不断完善自我,以形成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将团队合作的模式引进课堂,目的就是要学生们在团队中能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团队共同完成任务目标,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这一举动深受学生们的好评和喜爱。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22-03

过去的20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世纪,其中好多时间都可以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语来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而21世纪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满含希望、富有机遇、面临挑战的世纪。随着改革的全面深人,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社会民众的思维模式将继续改变,我们曾习惯的“熟人社会”已大变样,越来越像很多社会学家所形容的“陌生人社会”,这无疑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挑战。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面临许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场所,因此,认真思考21世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从总体上把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走向,进一步调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授课方法和模式,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摆在广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教材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综观高职院校的现行招生渠道,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通过普通高考录取,通过学院自行组织的单独考试录取、通过普通中专对口升学录取、通过与中专学校合作采取“三二连读”模式录取。这些学生不管是从基础知识还是学习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不管从高中阶段课程类型的设置还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的确定来看,普通高中的学生与普通中专的学生,存在很大差异。不管是从学生的理论水平还是从思维方式来看,同样存在不小差距。普通高中阶段以高考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培养。普通中专阶段,更侧重学习的实用性和服务性。而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使用的是同一版式和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这样情况,不管是对于学习者还是对于授课者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普通高中的学生,高中阶段经过了较为系统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与训练,政治学习能力较强,对教材的学习和把握能力都比较强。而普通中专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则较为薄弱。

2.学生热情低,实践环节缺乏。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动力。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要通过严格的考勤才能维持。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还做着与课堂无关的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没有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热情,而授课老师只能以附加诸多条件为代价来实施教育。求知者没有求知欲望,教育者只能采取灌输式教育,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半成了捆绑式教育,违背了开设该课程的初衷。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基本是以课堂学习为主,由于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但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学生走出课堂、直面各种实践环节的机会较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必修课,参与学习的学生涵盖全部专业的所有在校生,受师资、实践场所等方面的影响,思想政治课的实践很难做到系统化安排。

3.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性和长效性。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支非常独特的师资队伍,他们不仅担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还要承担高职院校的新特点所赋予的时代新任务。高职院校将为社会发展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大多以工科类为主,普遍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理论课而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认识存在欠缺。迫于上级的压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给予满足,而实践教学却面临缺乏时间保证、经费不到位及师资不足的尴尬境地。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设置未能充分落实、教师待遇与专业课教师有一定差距等问题,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的地位普遍不高,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此外,还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缺乏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教学科研组织亟待规范等问题。由此而导致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性和长效性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改革

1.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正如有学者所说:“大学之为大学,全在于一个‘大’字。所谓‘大’,不仅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指心灵自由的无限性,即那种‘至大无边’的生命自由状态。大学的本质与其说是传授知识,创造知识,还不如说是创造自由的心灵。所以,大学精神本身是一种人文精神,大学教育首先就是关于人文精神的教育。”因此,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应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目标。20世纪末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物质欲望急剧膨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为数字化,我们更多地习惯于用各种数字来衡量和评价社会的发展,各种指标和指数应运而生。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没有减轻,似乎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以至于很多人达成这样一种共识:现在社会已丧失了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奠定了它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承认的,古代的中国文明即使在今天的世界,也“有着他们自己稳定的立足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立足于本土,发掘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结合时代特色,因势利导,并且结合学生们的专业特色,开发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教学素材和课堂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课不再流于形式。

2.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花朵。教育是育人,哲学是人学,没有争论就没有发展,教育需要思考,需要论争,没有审问和明辨的教育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教育。柏拉图很早就提出教育的最高形式是哲学,教育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走向哲学。理想,是一个美丽而又奢侈的词汇,每代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正因为理想的存在,正因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社会才得以发展和进步。如此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应做出相应的挑战,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上,而不是单纯的说教。“授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应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判断、如何分析、如何选择,而不是单纯的告诉学生应该是什么。尤其是对于大多数的“90后”而言,极具个性的青年一代,单纯的灌输已收效甚微。而思辨能力的提升需要深厚的哲学底蕴,纵观中外历史,无数的学术大家,首先是哲学大家。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应适当的开设哲学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问题分析;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64-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之一,思政课在现实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规律性、有效性、科学性一直是关注及研究的重点,如何实现突破与提升,始终是思政课教师需要面对的难题。我们从教学实践出发,紧密联系高职思政课的实际,认为要重视通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把握问题的基本脉络,以此来强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认识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前提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进一步指出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正是素质教育改革结果的一大体现。然而,如何把这门课程开设好,如何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这需要教师紧紧把握住认识的根源,这也是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前提,即学生对课程价值及意义的认识问题。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采集学生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面对的群体基本上是90后的青少年,这一代学生的成长与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更是有着举重轻重的作用。若要把思政课的理论知识牢牢烙印在学生的心里,就必须追本溯源,回归到教学对象即学生本身。为此,思政课教师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采集学生相关的信息,经过分析进行处理,使课堂教学做到是“有备而来”。一般而言,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查阅相关资料、档案了解学生的情况;运用直接观察法,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态度,掌握他们问题所在;运用相互交流法与学生直接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予以足够的尊重和耐心;运用分类整理法,将每一个现实的学生现实的问题分门别类规整好,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运用问卷调查法,从总体上把握学生问题的趋势。

(二)建立问题体系

基于思政课教学有效实施的需要,教师要想切实地提高教学效果就要事先建立问题体系,这样将更有助于课堂上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的信息与新的突破。针对建立问题体系的需求,可以从时间维度和教育对象这两方面来考虑。首先,从时间维度看,分为“结束性问题”“现实性问题”“发展性问题”。“结束性问题”通常指学生在已有结束的成长、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思想、行为等状态;“现实性问题”通常表现在处于现实社会与校园环境之中,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呈现出来的思想、行为等状态;“发展性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未来即将面对的成长过程中,以个人发展为主旋律的相关问题。其次,从教育对象视角来看,侧重大学生现实、学习生活的“横断面”,突出表现在:学生的生活状态如何、学习态度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家庭关系如何、还有诸如如何看待社会不良现象、如何面对时尚潮流、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如何确定未来人生目标等,这些都将是建立问题体系的依据。对思政课教学对象的问题有了基本认知之后,要落实的是如何有效建立问题体系。主要着重三点:第一,要充分利用采集的问题;第二,要将所发现的问题,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第三,建立问题档案,形成规范的问题库,便于系统加以解决。

(三)了解教育对象问题现状

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已经建立的问题体系,按问题的类别了解学生问题的现状。重点掌握问题的现状:涉及哪些方面、严重程度如何、关键影响因素有哪些、存在形式以及学生问题的发展趋势等。教师只有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现状做到心知肚明,区分主次,抓住重点,才能切实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

高职思政课教学要确定清楚解决问题的目标,教师要知道根据所讲的教学内容是旨在解决学生身上的哪些问题,有哪些层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依托于讲授、引导的内容。确定问题解决的目标通常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认知上,大学生往往存在对事与物,乃至整个世界混沌的感觉,教师则应该积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二是在情感上,在教育对象具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应努力促使学生从不愿意向愿意、从不相信向相信、从不喜欢向喜欢、从不参与向参与的方向产生渐进性的转变,归结为个人心态反映程度的调整即是情感的转变;三是在行为上,当大学生以消极的态度去思考、处理问题及事件时,思政课教师则要尽可能通过课堂教学转化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而让他们能够以一个阳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与处理,并且应鼓励他们积极付之行动,学会改变,学会参与,学会实践,以坚定有力的行动来承担与改变,挑战自我,不断进步。

二、分析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关键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群体各种问题的发现正是实施“问题意识”教学的起源,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亦是基于对教学对象各类问题的有效分析。

(一)认识“问题”的起源

从对学生问题的采集、了解到学生问题的现状来分析,表明其问题不是从来就有的,更不是凭空而降的,它是切切实实跟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紧密相关的,而且,每一位学生主体不同,问题的源头和形式必定不同。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

指出:“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思政课的教学亦是如此。面对高职学生的教学,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每一个现实的个体”即每一个现实的学生,将他们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进而来准备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教学才更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问题”的起源出发,从学生自身出发,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主体曾经的成长环境、现在的生活状态以及思想状态,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分析“问题”的构成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来看,“学生问题”主要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涉及到的三大问题:历史问题、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

首先,从历史问题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面对的是思想“半成熟”的大学生,他们的所想、所思以及最后的行为定向始终是来源于曾经的生长及学习环境。作为教师,更应该尽力着眼于学生家庭背景;着眼于学生在曾经的学校受到过哪些思想的影响;同时不可忽视学生在他们当地的地区又有着怎样的一种社会生活氛围。通过以上分析,教师应该把握多方信息,确定教学内容及目标“定位”,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从现实问题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授课的对象高职学生属于一个特殊群体。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更要尽量走进学生的内心,尽可能地去了解他们的期待与愿望。再次,从未来问题的角度出发,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远远不止在于帮助学生解决过去存在的问题、澄清认识所关注的现实,而在于从更深层次视觉来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从容地面对成功与失败;如何做到始终如一地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如何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团的关系,旨在帮助他们实现未来的更好发展。

(三)明确“问题”的环境

通过分析学生问题的构成,可以发现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重大。由此可以明确地得出,家庭熏陶、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都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一定意义上可谓同等重要。

首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但是,在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中,往往表现出差强人意的地方,有些家长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与子女沟通,无形之中加深小孩排斥的心理,甚至是害怕的心理。久而久之,孩子习惯性地伪装自己,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的世界中,问题逐渐形成。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信息。高科技的电脑、手机似乎成了主宰、支配学生的工具,一些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发达的技术产品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学业,反而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网上进行交友聊天。另外,社会上的不健康的思想无形之中侵蚀着他们,致使他们追求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学校环境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分别体现在校园文化上、教师的教学模式上和学生的群体的影响上。

(四)界定“问题”的状态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学生问题的状态一般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要么自卑感强,要么过于自信,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第二,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第三,意志力、自我约束力不强;第四,日常生活习惯不良;第五,对学习兴趣度不高,学习能力低下。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来看,把握核心“问题”已无形之中成为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生命之树,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乃至高校的毕业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他们应该如何尽快地从容适应,以及他们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又该如何理性、冷静地看待问题,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师认真思考、总结。

传统的教学中,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处于消极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使得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丧失思考问题的能力。现在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样学生蕴藏的知识才会得到释放,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解决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要求

思政课需要具备创造力的教师,要更加注重教学内容、方法的设计,借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环节中若干“问题”。

(一)主题讲授以“理”服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门课程是紧紧围绕当今时代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的一个传授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做到“真心、真信、真懂、真教”,明确教学主题,掌握教学“事理”,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例如,选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由外及内,促成内心认同,接受教学内容及要求。哈贝马斯指出:“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所以,在主题讲授的过程中,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问题焦点多列举事例,依据事实,讲授道理,进而引导学生,做到循序渐进。

(二)互动答疑以“诚”待人

与传统教学相比,现代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中,讨论式教学法将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想。然而,这样一个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即必须以最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应当与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生态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教师,对于知识的掌握必须是相当宽广而丰富的。但是,在如今正值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学生接受知识、资讯的渠道十分广泛,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掌握范围之内,此时,教师诚恳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要体现出真诚、真实、真心,绝不是强加于人,而是共同探讨。

(三)课堂归纳以“悟”导人

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抽象地阐述概念,三尺讲台之下将会是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如果教师能够结合知识点恰当地创设情境模式,在情境之下实施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问题建构中搭建起知识的模型,使其身临其境有所感悟,对教学内容及问题有所认知与领悟,以“悟”导人。但是,这种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教师要充分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要点,也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特性,把握住问题的核心,有效准确归纳教学关键点,设计出一个个有目的教学单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进而促进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四)项目实践以“行”化人

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偏理论性的,即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尽量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正所谓“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当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言语,即纯粹感觉刺激,没有什么意义”。由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应该设计实践教学的环节,丰富理论课堂。让实践丰富与支撑理论知识,力求学生动之以“行”,以“行”化人,达到体验学习的目的,让实践丰富学生对感知世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1.

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专题化教学 慕课 混合式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专题化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突破教材知识体系,突出重点理论背景和重大现实关切的教学讲述模式,已成为一种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新方式对传统高等教育形成强烈冲击。“慕课”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新发展和突破,体现了开放教育资源从单纯资源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变。慕课具有工具资源多元化、课程易于使用、受众面广、参与自主性强等特征,为现代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先进的理念和优质的资源。“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①“专题+慕课”混合式教学是适应《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要求,有效结合在线慕课学习、课堂专题教学和实践探究教学三种方式,探索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学习的融合,是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下面以“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与思考。

“专题+慕课”混合式教学要突出“四大取向”

1.价值取向:把握方向,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性

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价值追求、价值评价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行为选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人,就是为了帮助和引导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能力”。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体核心竞争力和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使其成为具有“三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将增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贯穿全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中塑造心灵和培养灵魂的关键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必须保障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既要采用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更要确保教学过程可控和教学目标可期。

2.自主取向:尊重个性,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自主取向是指教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组织学生个体或团队利用教材、辅导资料、网络资源自主掌握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控制学习的能力”,③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自我激励、制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创造学习环境、监控和调整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成果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自主学习取向是对学生学习意愿和能力的尊重,得到大学生认可与欢迎,为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主取向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强调教师按照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有检测、有敦促地提供帮助,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主要由自修教材、经典阅读、慕课平台、探究性学习等环节组成。自主取向不是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课时有限的权宜之计,而是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理念和提高自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3.实践取向:关注现实,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应用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价值重要表现之一是理论思想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理论教育是一种实践型活动,也表现在青年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了解学习,更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接受和践行。”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发挥的理论阐释力、理性吸引力,更要体现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穿透力。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重视实践取向,改变大学生重知识学习、轻理性思考,重书本学习、轻实践应用的陈旧观念。“专题+慕课”混合教学改革中要专门开设实践成果展示课,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和学习交流的平台,运用撰写读书评论、课程论文、专题研讨、个人主题汇报、团队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培养实践能力,在生动活泼的多维场景中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价值,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展现学生个性和团队协同的魅力。

4.学术取向:凸显方法,突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性

高水平或有特色的本科教学应体现在指导学生开展大量经典阅读和训练学生基本学术素养上。学术导向是培养学生信息查寻的“搜商”,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知识,掌握常用科研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科研论文撰写方法,带给学生在学习方式和科研精神养成上的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要通识课程之一,必须从经典阅读和学术职业素养方面高起点开展教学。既有别于高中阶段的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期望值,更有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历史、社会、法学等多学科多领域,是倡导个性教育和开展经典阅读的有利场域。学术取向是指导学生阅读和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相应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专题+慕课”混合式教学要实现“五维同构”

1.以教材为主导,制定教学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课程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国内知名专家统一编写而成,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统编教材的主导作用。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教材精神实质,立足教学实际编写课程《教学标准》。《教学标准》一般从课程定位、课程中学与教的目标、内容标准、学与教实施建议和教与学的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规定,是开展课程教与学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教学标准》从整体上确立了课程性质、教学理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知识模块、目标达成和评价建议。《教学标准》是依据统编教材和教辅资料编制的课程教学文件,有利于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过程和考核要求,有利于教师把控教学进度和实现预期目标,是切实规范课程教学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

2.以慕课为平台,组织在线学习

“阅读电子化、沟通网络化、娱乐数字化”是当代大学生在信息社会条件下的认知心理特点。因此,教师掌握和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注重网络教育资源的采集、加工和使用以活跃学生思维和活泼课堂气氛成为不可抵挡的一种潮流。慕课是在网络和信息技术支持下出现的新型教学方式,慕课教学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话语权,实现了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通过在线自主学习、在线交流互动和小组研讨等方式,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趣味性。在“互联网+”时代,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几乎是每个大学生学习的必备工具,微博、微信、QQ等“微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课堂和最前线,必须与时俱进地应对“微时代”的各种变化。目前,比较知名的慕课平台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等网站。一般院校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办法解决慕课教学平台问题:一是师生同步注册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或其他高校类似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平台,共享名校优质网络资源,并辅助于QQ群等其他网络手段;二是自主开发校本网络课程资源;三是综合利用微课等网络公共资源和QQ群或微信朋友圈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在线教学。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及课堂内外互补互动的教学场景,拓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实效。

3.以问题为导向,确立教学专题

科学始于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一直是学说出场的重要路径。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⑤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相当突出,生态环境、科技伦理、道德危机、文化冲突等,无不与社会最大多数人休戚相关。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关注社会现实,从问题出发学习和研究基本原理,紧紧围绕“什么是、为什么要学习与怎样坚持和发展”展开教学。在凝练和设计教学专题时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现实。一个有价值且有吸引力的问题是专题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过系统梳理理论体系和社会现实,与时俱进地确定讲授专题。

4.以逻辑为主线,建构教学体系

在专题教学组织过程中要突出问题思维,系统梳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内容,建构理论逻辑和教学体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对象的问题思维,是指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问题发现、问题设计以及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的方式,编制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⑥在逻辑建构中注重从“What”、“Why”、“How”出发,围绕现状如何、问题所在、主要原因、如何评价及如何建设五方面来开展教学设计。如《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发展中的辩证法》专题的教学逻辑体系构建,围绕辩证法原理即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进行问题设计,逻辑体系可从中华传统文化千年流变,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形成?如何辨证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建设路径五个方面来构建,彰显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逻辑魅力。同时,讲解中要坚持用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这条主线,彰显理论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阐释力和解决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5.以能力为本位,开展实践探究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学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能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领悟理论的深刻内涵,认清各种思潮的负面影响,确立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⑦在“专题+慕课”教学中除了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外,还要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成果交流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以个人或小组选择社会热点话题开展探究,形成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等成果,以专题研讨、主题辩论、PPT、微视频、微电影、情景剧等形式在实践课堂展示和交流。通过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们的思想激荡和观点交锋,提高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的阅读素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运用基本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及信息媒体的表达与创新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专题+慕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尚处于探索过程中,存在一些待完善的方面。一是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慕课学习需要学生自主在线完成,专题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探究教学时间分配大致按“2+1”模式,即实践课时占理论课时的1/3。二是要强化慕课教学、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者协同。慕课教学是辅助,专题教学是核心,实践教学是拓展。慕课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专题化教学的基础知识准备,主要解决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在线学习考核问题。课堂专题化教学是建立在慕课学习基础上的理论知识的运用与拓展,解决慕课无法实现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是探究性学习成果集中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三是课程考核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协同。以课程成绩百分制为例,一般慕课学习及评价占30%,实践探究成果评价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注释:

①何克抗:《从混合式学习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②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

③本森:《语言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

④柴晓霞、张二芳:《高等院校理论教育原则研究》,《研究》2009年第6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⑥魏则胜:《论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意识》,《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