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质教育行业前景

素质教育行业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素质教育行业前景

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第1篇

素质教育指的是,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学生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活动,达到基本品质的养成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来说,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除了上述的基本素养之外,还要强调心理上的理想、道德、人格、品质等,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保障要素、支撑要素、拓展要素三部分。其中,保障要素对大学生起到的是基础性、根本性作用的因素,比如说身体健康、体制能力、心理状态、意志品质、沟通交流等;支撑要素指的是能够对将来的职业和岗位起到支撑性保证和后盾的要素,如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进入全新的工作状态;拓展要素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将来的个人发展潜力,从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能够充分体现出长远的目标和理想,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等方面不断的完善自我。

二、加强旅游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学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哲学文化教育、艺术熏陶等方式进行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综合素质。不仅如此,人文素质培养能够奠定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知识、综合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可以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服务性质比较重要,也具有强度非常大的实践性,而且还要求行业工作者具有宽度、广度的知识构架。不仅如此,旅游行业中还具有艺术气息与审美特性,这种特质同时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资源不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与历史内涵,还体现着丰富的中国人文文化。因此,旅游业的相关工作者对于旅游业的特性需要必须有扎实的了解,在熟练掌握旅游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还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理文化、人文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学校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中国艺术渊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此来不断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当前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高校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行业需求。当下,许多高校旅游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都缺乏针对性,导致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实际能力等方面与行业旅游专业岗位需求都有较大的差距,简而言之,高校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与社会行业市场需求无法较好地融合。这种结果同时也是由于高校在旅游专业教学中过分重视生存因素,忽视了发展因素,才导致旅游专业学生在个人综合素养上具有一定的漏洞,才无法满足市场中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

2.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高校在安排教学时间、设定教学内容、设定教学人员、选购教学施舍以及管理教学系统的时候,往往没有从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关键出发。大多数高校在安排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方案是这样操作的:各专业部在设定好各专业学生的前两年素质教育方案后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再交由就业部负责后两年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而学校仅仅负责推荐学生就业。这种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缺陷显而易见,没有将大学生四年的素质教育连成一线,而且和社会行业的实际需求不对接。此外,素质教育的手段迂腐、不当、不科学,导致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十分不理想。

3.忽视素质教育

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却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从高校开设旅游专业以来,学校就一直重视传统的旅游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行业需求的基本技巧、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但是,学校却一直都没有设置与旅游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教学,将道德教育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导致学生对于旅游行业的职业道德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明确的概念,对于旅游职业道德的了解仅凭个人的理解,导致这种理解不到位甚至完全不正确。所以,如果高校仍然采取“重技能、轻道德”的教学方式,将会严重影响旅游行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4.师资力量不足

在我国,旅游专业属于新兴专业之一,发展时间并不长,所以该专业中的部分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进行教学的,这种“半路出家”的师资队伍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导致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都明显偏低,不仅数量不多,名师就更加少了。近年来,已经开始有旅游专业毕业的教师加入师资队伍中来,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实践能力模块却成了较大的问题。由于他们都是从学校毕业进入学校工作的,缺少了社会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也并没有为这批年轻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专业兴起较晚,其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过程,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对于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与现实严重脱节。

四、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将素质教育融于高校旅游专业教学理念中

当前,高校专业教育的执行关键就在于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并在其指导下开展高效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了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首先是要在全体学生范围内提高德育成绩在学生考核中的比重,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使学生们不仅仅在智力发展上有所建树,还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想高效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就要坚持文化知识与素质培养相融合。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众所周知,发散性思维有别于传统的依附性思维的最关键要素,就是其核心是创造性的想法。而这正是从素质教育中可以得到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到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举一反三,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想法和灵感。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多解决问题,正是素质教育无与伦比的魅力所在。

2.课程设置由“知识体系”转为“综合能力”

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以发展“综合能力”为根本目标,不断完善学生人格的发展,在培养学生旅游专业知识的同时,设置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课程,不断发展成以素质教育、工商管理基础教育、旅游专业课程教育构成的三段式课程。在培养体系中要积极发展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旅游专业的行业特点,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通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工商管理基础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假期的社会实践、获取更多旅游专业的相关职能资格证书等途径。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通过其他途径提升自我能力。

3.重视职业实践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连接学生理论知识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地带。所以,高校教育必须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要从学校这个象牙塔真正走向社会,面对的挑战并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更多的是旅游专业行业内部任职的原则与要求,但这些在学校的单纯环境之下是无法得到体验的,只有真正走上社会经历过这一切锻炼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行业的需求,也会让他们受益匪浅。所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开展传统的社会实践,还要积极开展与高校旅游专业、社会行业需求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实践活动。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分为是:企业认知见习、校内仿真实训、假期专业实践和专业顶岗实习等。企业认知见习可以视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的基础点,在学生刚刚接触旅游专业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各个景区、旅行社等旅游相关地点参观,通过这种了解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于今后工作的地方、行业的就业前景、岗位的任职需求有初步的了解。校内仿真实训是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通过旅游专业导师的手把手教学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内通过特定场所、特定设施的设定去感受模拟的真实职业氛围。假期专业实践主要是指在“十一”、寒假、暑假前往校外旅行社、景区等实践基地进行实习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于旅游行业前景的进一步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强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第2篇

and Engineering Specialized Education

Qiu Nianhai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 163318,China)

摘要:阐明了石油高校理工科专业应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通过研究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史,提炼了石油高校理工科专业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素材;探索了以人文素质讲座、社会实践等为载体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人文素质教育应科学化、规范化。

Abstract: To clarify the necessity that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should penetrate the specialized education in the petroleum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y studying the developed history of this speciality and this subject, this paper has refined the source material to enforce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the petroleum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s explored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that the carriers are the lectures in humanity and social practice,and has proposed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should b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关键词:理工科 专业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Key word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pecialized education;humanistic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09-02

1必要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有用之才,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教育的理论基础,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重“才”而轻“人”,忽视了人的个性、理智、道德的培养,出现了片面甚至畸形发展的现象,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是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分析和计算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时,人文素质在国民素质中占有很大的份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石油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学的应尽之义。中国高等教育从1952年全面学习苏联教学模式以后,由于试图急于摆脱落后面貌进行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理工科专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位置被抬高,人文素质教育受到忽视,据一项对毕业生的调查材料显示:刚刚毕业的人希望能学到更多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具有十年左右工作经历的人后悔没有学到更多的商业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而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人则后悔没有更多地学习文学、哲学和历史方面的知识。[2] 这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石油高校理工科专业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要将人文精神的培养管产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教学对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3] 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核心作用是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的培养。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素质修养,给学生做出无言的表率,而且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贯穿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专业教学中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促进专业教学的效果,也以专业教学拉动人文精神的渗透。

2人文素质教育选择的素材

在人文素材的选题上,结合石油高校理工科学生主攻专业知识学习,但以专业为出发点纵向、横向的拓展比较薄弱的特点和各专业的学科特色选材。在编写上力图反映自然科学学科的历史背景、历史发展脉络,对于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都有所体现,以著名专家、校友刻苦钻研、探索真理的高尚的人文素质为案例,分析提炼出人文素质教育素材,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应用。从而提高理工科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同时也对其进行科学普及知识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

人文素质教育素材的范围涉及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中国油气资源远景展望,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三大支柱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石油科普知识,简要地介绍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况和我国目前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的发展过程及发展前景,结合典型事迹介绍我国著名的地质科学家和石油战线涌现的英模事迹,在此基础上,还针对我校事迹介绍部分知名校友和他们艰苦创业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3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3.1 开展人文素质讲座,搭建素质教育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质,才可能在本专业领域具备更广的视野和更强的突破能力,注重为学生搭建素质教育的平台,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讨论会、教书育人研讨会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意识。针对学生比较关心的石油工业发展前景、大庆油田的发展趋势、学科发展史及展望、我国是有企业的概况等内容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针对每一个选题认真选取素材,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平直和能力的双向发展,收到了预期效果。

3.2 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弥补过窄的专业教育现代科技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双重态势,专业分化越来越细,学科体系结构日趋复杂,知识增长速度越来越快。长期以来,文理分离,理工分家,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造性活力,缺乏对社会、人生的完善理解,缺乏对复杂经济社会的适应和应变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课堂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要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作为一个战略任务来抓,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介绍专业的一些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弥补过窄的专业教育。通过结合相关课程内容介绍一些科学家刻苦钻研、探索真理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去教育学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3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综合能力社会实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结合我校办学特点,每年的短学期都组织各专业的学生去铁人纪念馆、地质博物馆等地参观,通过活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些豪言壮语触动了大学生的灵魂。这种具有引导启迪价值的时间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文明,塑造健全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造就出富有创造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

4.1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石,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形式的人文素质培训,学生不仅增长了人文知识,提高了自身人文素质,树立了文化意识,而且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教师从“高尚的情操、刻苦勤奋的精神、艰苦奋斗、判断能力”四个方面,广泛收集了铁人王进喜、新世纪铁人王启民等先进人物以及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材料,在教学中穿插讲授,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深感这种教学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完善了人格,促进了思想素质的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珍惜光阴,学而不倦,学以致用,掌握过硬本领,努力成为适应21世纪竞争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形成高尚情操,宽阔胸襟和恢弘气度的基础。在石油高校理工类课程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使课程更加生动、丰富,显得更具有生机和人性,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及社会责任感。同学们通过老师的讲授感受到了人文修养对成长的影响,受到了熏陶和激励。

4.2 注重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双向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在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提倡广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信息化的程度,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课件授课,可以更形象、直观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技术修养,还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非理性的思维因素,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另外,通过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塑造了学生诸如情感、意志、信念(包括爱国心,关心他人,关怀自然及团结精神、献身精神等)等方面的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适能力及自律精神。

4.3 确立自由的培养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将着眼点投向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和科学试验精神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能力、素质结合在一起,使同学们借助在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思考问题习惯及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自律精神,为同学们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做人、提高终生学习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开展各种典型榜样教育,激发学生自我设计,塑造自我的激情和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潜力,从而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把石油科普知识、相关各专业及各学科的发展史、石油行业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石油行业著名科学家刻苦钻研探索真理以及对石油勘探发展的重大贡献、著名校友的成长历程等各方面的内容提炼素质教育的教材,以人文素质讲座、社会实践等为载体,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了解石油工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石油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宗文举,常辽华.论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245-249.

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第3篇

航空服务专业群包括空中乘务、空中保安、航空会展等相关专业,是民航类院校的特色专业,肩负着为航空公司输送从事客舱服务、民航地面服务及民航业安全保卫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面对民航事业发展的良好形势,只有审慎分析当前航空服务专业群的学生情况,才能制定出更加符合民航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方法。

1.学生数量增加,文化素质不高,管理频度增加近几年,由于严酷的竞争、招生指标的压力和区域的差异,许多高校不得不放低录取的要求,从而导致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在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呈现出整体生源质量不高的情况。许多学生的文艺特长突出但文化成绩偏低,外形靓丽但素质不高,学生日常管理中需要处理的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的数量上升,增加了管理的频度。

2.学生缺乏对职业素质和行业文化的了解,管理效果欠佳通过对2014届空乘空保学生在入学初的调查发现,仅有53.33%的学生比较了解职业素质和行业标准,仅有33.33%的学生知道且了解职业素质和行业标准。有的学生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航空服务岗位仅仅是对学生外形条件要求高,其他的职业素质和文化内涵只需要通过短期培训就可以获得。这样的误区实际上是与当前航空企业更加理性、按需设岗的形势是不相匹配的,也与航空公司、机场等对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不相符合。这样的误区更导致航服专业学生在日常管理中的自觉性和配合度下降,管理效果欠佳。

3.学生个性突出,纪律意识不强,管理难度增加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大多经过高考前的专业面试,外形条件比较突出且大多拥有文艺、体育特长,有些学生家境殷实。所以他们在学校往往能够迅速成为各类社团、学生组织中的佼佼者,使得其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容易出现自我膨胀和自我标榜的现象,造成整体纪律性的下降,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基于行业标准的岗位专业化管理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在如何实施和加强素质教育存在着“另起炉灶式”和“嵌入式”两种路径选择。“另起炉灶式”是通过设立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或独立于专业教育外的素质教育体系;“嵌入式”是在专业课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素质教育的思想,将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合。相较“另起炉灶式”,“嵌入式”路径能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有机融合,将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有机结合,能考虑到实际的教育条件和资源,更符合教育规律,也更具有可行性。基于行业标准的岗位专业化管理模式采用的就是一种“嵌入式”路径。它将行业标准与素质养成有机契合,以岗位用人标准、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托,是一种按照学校全面建设的需要实行的内部规范化的管理,它比常规管理内涵更丰富,要求更严格,影响更深远。岗位专业化管理共分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三大模块,各个模块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岗位专业化管理的模式

1.基于行业标准设定目标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不仅强调技能高,更强调素质高。结合当前航空公司的用人需求和空勤人员的行业标准,岗位专业化管理结合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制定了“三大素质养成”的目标体系,不仅培养学生如何做事,更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1)思想素质养成。《民航乘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对乘务员的职业守则做了以下规定,即“遵纪守法,诚信守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保证安全,优质服务;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团结友爱,协作配合。”针对行业标准,岗位专业管理制定相关措施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养成,努力培养“品行正、修养好、纪律严”的航空服务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逐步把学校教育的发展从单一地帮助学生就业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上,从而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其不仅技能突出,而且在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知荣知耻的价值取向。

(2)职业素质养成。民航业是高风险、高技术应用和国际化的行业。航空服务及空中保安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特点表明,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以下职业素质: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强烈的安全意识,较强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的服务技能,良好的团队精神。岗位专业化管理贴近岗位要求和行业标准,从学生的仪表仪态到内涵建设,从学生的着装要求到团队活动都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方案。通过不同方式加强学生对行业标准的认同、对职业道德的遵守及对职业前景的规划,努力促进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实现育“人”与育“才”统一、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为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3)身体素质养成。身体素质是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基础。航空服务不同于一般服务,特别是空中作业的空乘空保岗位更不同于普通的地面作业,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国民用航空人员医学标准和体检合格证管理规则》(CCAR-67FS)(民航总局第101号令)中明确指出Ⅲb级和Ⅳa级、Ⅳb级体检合格证是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对乘务员、航空安全员等工作人员的体检要求做了规定,心率、视力、脉搏等不达标者是不能够从事此行业的。岗位专业化管理结合行业标准,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培养方案,努力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和协调能力,使之成为符合航空公司的招聘条件、适合空中作业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在身体素质养成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依据目标体系设定内容体系,促进行业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契合行业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契合需要知识层面的理论教学、能力层面的文化活动和检验效果的顶岗实习。岗位专业化管理在目标体系的指引下,设计了“岗位技能训练”“校企合作训练”和“习惯养成训练”三大模块。其中既涵盖了打基础的理论教学,又涵盖了谋提升的文化活动,也涵盖了检验成效的顶岗实习,共同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内容体系。

(1)岗位技能训练。通过走访国航、南航、东航等航空公司,反复调研企业需求和企业文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民航乘务员国家职业标准》《航空安全员管理规定》《航空安全员合格审定规则》(CCAR-69)(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第184号)等行业标准,我们设计了岗位技能训练课程。每天早上6:50———7:30,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按照专业由不同的指导老师带领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涵盖礼仪姿态的站、立、行、走、微笑、引导、问候,体能训练的立卧撑、单双杠、跑跳跨立。同时,在技能训练中融入《民航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施手册》和《民航乘务员国家职业标准》《航空安全员管理规定》的理论学习,使师生对基于行业标准的素质教育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不断内化效率、竞争、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

(2)校企合作训练。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增强岗位专业化管理的效果,及时检验管理的落实情况,巩固提升训练成效,岗位专业化管理采用了“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校企合作训练方式。①引进来:通过邀请企业代表、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校企文化有机融合。例如,学院每学期召开岗位专业化管理动员大会,邀请企业代表参加讲解企业实际需求;每学期举办岗位专业化管理汇报展示和“空乘空保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观看并给予建议。②走出去:通过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校企合作培训等方式增强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互动,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形成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长效共赢机制。例如,学生通过校园招聘的途径在三年级奔赴国航、南航等各大航空公司参与实习,再如选派学生作为礼仪志愿者参与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广州市“一奖两会”、电商论坛等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使理论学习和文化活动的效果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为学校扩大了声誉。

(3)习惯养成训练。行为习惯也是职业素养的外显和外化,这一点也决定了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我们制定了《内务评分标准》和《制服日着装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每月由学生代表和素质导师组成的内务管理大队不定期的抽查,结果及时整理反馈学生,要求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整改。同时还制定了一周考评制度和仪容风纪规定,进一步完善岗位化管理方案。

3.基于契合的可行性设定保障体系,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行业标准和高职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着相通的意蕴,在历史上有着相同的源流,在操作中有着相融的环境,这些都为两者的契合提供了可行性。为有效保障岗位专业化管理的顺利进行,学院巧抓行业标准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从环境营造、师资培养、管理方法等方面加强了对岗位专业化管理的实施保障。

(1)环境营造。学院通过在学生中征集标语的方式选择了师生评价较好的文化标语,例如“优秀是一种习惯”“秉承民航精神,放飞蓝天梦想”“于云端绽放花样年华———我的梦里不是梦”。通过将这些标语悬挂营造良好的环境,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为了增强航服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场感觉,促进学生对民航行业规范和文化的认同,学院还设定了每周二、周五为空乘空保制服日,要求学生按照标准统一着装,同时制定了《制服日着装标准》,对学生从头花领带佩戴到制服穿着都进行统一规定,并提出在制加强学生的日常习惯养成,增强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

(2)师资培养。岗位专业化管理实行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双向管理的模式,同时聘请社会、企业的劳模、优秀管理人才、技术能手、优秀校友等为兼职职业素质养成培训教师,建立由学院领导、素质导师、专业教师、兼职培训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增强对素质教育、行业标准的学习,选派优秀教师参与企业培训,学习了解民航文化,建立民航强国的共同愿景。

(3)管理方法。通过高年级担任低年级训练导师的“梯队式管理”、在各年级设立训练中队长、小队长担任学生助理的“自我式管理”,转变学生“要我学”的意识,逐步在航空服务专业形成“我要学”的共识。同时引入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全员实行“日考勤,月汇报,学期总结”的考核方法,对学生助理实行“德能勤绩”的考核。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根据各大航空公司招聘的要求提供学生考勤情况,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基于行业标准的岗位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基于行业标准的岗位专业化管理模式自2011年10月实施以来,经过182名2014届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和2015届468名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成效明显。

1.职业教育特征得到彰显,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岗位专业化管理是一种以民航院校的大背景为前提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它更加贴近民航行业标准、贴近学生就业需求,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管理的传统方法,将校企合作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习惯养成中,使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对管理方式的信服度,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

2.学校管理效果提升,更加符合行业要求探究人才的核心能力培养如何与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相对接,保证人才培养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切性和对行业的适应性,是行业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岗位专业化管理贴近行业、贴近学生,在学生、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使行业院校更加清晰企业需求,从而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了企业元素。

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必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突出职业性特征;必须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专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必须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就业乃民生之本。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高职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要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性特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

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地健康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其发展定位问题。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长期以来重层次、轻类型,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它是一种职业特征明显的“应用型”教育。不应把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这两个不同的范畴混为一谈。虽然目前高职教育绝大多数是专科层次。但从长远发展看,还应有“应用型”的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技术型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改革中,应当努力形成“学术型”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驾齐驱的格局。而且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用终身教育的观念构建全方位的立交桥。使我国需要进入高等教育的人才,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多样化的需要,选择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实现“21世纪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的目标。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面向大众的职业教育观念是我国高职教育体系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培养高 质量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头十年的技术与教育计划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仅是靠需求驱动的,而是靠发展需求驱动的”。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与素质提炼、整合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新型高职教学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在全社会倡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衡量一流教育的最主要的标准是看其能否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可见,一流的教育与学校层次和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高职院校都应结合地方和行业的需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以较高的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二、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专业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是关键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应该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高职院校要有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观念,在专业设置中要体现实用性、前瞻性。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企业需求、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适销对路”的专业。由于市场经济的波动性.用人单位对专业的选择也随之波动。因而,高职院校应敢于改造甚至放弃举办多年的就业难的老专业,创造条件开设新专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更应立足于对人才市场现状的准确把握和未来的预测。

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一是开展市场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二是组织校内外专家和学者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调整和设置的重要依据。三是考虑学校的师资情况和专业的基础情况,使新旧专业实现合理延承、灵活转换,有利于打造精品专业,培育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专业,才能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增强学校抵御高教改革风险的能力,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是承担教育的重要场所,是育人的地方.学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学校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自觉摆脱主观臆断和盲目性,摆脱因循守旧和经验主义,遵循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适应时代的召唤。人们接受高职教育是要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教育质量的优劣是关键。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若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劳动者,必然会产生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最终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如果毕业生质量高,在劳动力市场就有竞争力,既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声誉,又能够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投资。可见,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可以成为一种市场信息,影响着每一所高职院校的前途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职教育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提高教育质量将显得极其的艰巨和迫切。

四、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学制度创新

我国高职教育基本实行的是学年制管理,学制二至三年,普高生源和对口生源混合培养。在没有相应的过渡教育的情况下,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固定学年制很难如期实现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制度创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探索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弹性学制。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推行学分制,针对不同的生源.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专业课程,包括技能训练项目的学分比重应该大于对口生源.而文化课程的学分比重应该少于对口生源。采用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起点不同的生源,在相应的时问里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在学制管理方面,可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并结合其就业需求适当地延长或缩短学习年限。

五、以就业为导向,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以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调整并确立人才评价标准,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正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素质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指标体系和方法,都要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调整。以“创新”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评价,不仅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还必须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要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成为他们认识自己和教育自己的一种教育方式,成为教师改进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反馈方式。要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使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评价实验具有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人的一生中无论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变革,还是主动地追求理想的目标,其职业岗位都会是多变的。因此,高职学生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应及早将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第5篇

为了让学生尤其是新生更好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热爱所学专业,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让学生做好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发展更有目标和思想准备,做到自律、自理、自立、自主、自觉、自强,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旅游教育必须统一认识,齐抓共管,高度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列入校院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并运用多层次、多样化的形式,把专业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前提下,要把专业思想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到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专门人才上来,充分发挥教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旅游企业等各方在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企的全过程。

尤其要注重新生入学、学生毕业的两个关键环节,并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影响,在各学期设计相应的专业教育内容,不断地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为达此目的,可以把专业思想教育开设成一定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如开设“学科导(引)论”课等,由校院领导或专业教师承担课程的教学,对专业背景、前沿动向、师资、设备、课程设置、学习方法、毕业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哪些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实际问题做专门的讲述,让学生从主观上认可职业方向,从客观上符合职业要求,充分激发和唤起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去,引导其顺利完成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大学学习的过渡期、人生征程的转换期。

二、充分发挥教学名(导)师和学长引领导航作用,夯实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应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旅游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要讲明旅游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把握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看到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前景广阔,人生更加辉煌;要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社会需求质量及专业发展趋势等,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发挥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等教学名师的引领导航作用,开展系列讲座,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引导,影响、感染和帮助大学生明确建立人生目标,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了解所学专业,提早接受学术熏陶,提升文化品位,充实精神生活,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为大学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发展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也可就各种媒体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素材作针对性的点评并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能拓宽思维面和认识面。还可邀请学长或校友作现身说法,畅谈学习和工作后的体会,回答学生的疑问和其他关心的问题,为在校生释疑、示范、引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成功的欲望。同时,配合学校学分制管理,实行专业指导教师制,指导学生按教学计划进行网上选课,帮助学生进行选修、辅修,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校生活的全方位咨询等,让学生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去了解熟悉本专业,从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大学学业,更好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确保专业思想教育的长期性和经常性。

三、优化师资队伍,重视教学环节管理,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在现代高校旅游教育中,要优化师资队伍,采取顶岗实践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立师德、树师表、强师能,把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教育的内容落实到各教学环节中去,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心理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灵活的课程体系,坚持由企业界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开发、审查和评估所有课程及其实施,按照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设置课程,并根据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调整课程,为不同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注意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法、参观体验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操作示范法等,利用现代电化教育(如投影、录像、多媒体技术等),丰富旅游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模式,采取主题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建立仿真的校内实训室,并按照旅游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使学生时刻感到身临其境;改变过去落后的、静态的、封闭式教学为动态的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鼓励学生在取得学位证的同时,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参加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四、打造“专家型”政工管理队伍,深化专业思想教育

打造“专家型”政工管理队伍(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德育教师等),坚持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专业思想教育密切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将旅游专业元素融入学生活动,增强专业敏锐度,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保证学生管理的“专业化”。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在大学生涯中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充分利用手机、E-mail、QQ群等通讯手段和网络媒体,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为其排忧解难,使之树立学好专业课的自信心;常与授课教师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各专业课中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以便配合授课教师做好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拓宽专业知识面;阅读专业资料,帮助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组织学生参观专业教师的设计作品和各类科研成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专业的了解,使学生增加自豪感。注重收集整理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在学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收集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绩,收集国家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方面的信息,并把这些内容随时充实到学生专业教育中去,使学生了解到毕业生所走过的路,激励学生热爱专业,把旅游专业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

五、加强校企良性互动,生动促进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就要求高校教育必须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要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行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以弥补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理解的局限,弥补学校缺乏的实践和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生产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旅游企业能及时了解、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宾馆、饭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旅游教育的职业色彩要求其专业教学服从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应强化校企联系,依托行业办学,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适时调整教学组合,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作为高校的兼职或客座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讲座或座谈、讨论,使学生能够及时知悉旅游业界的最新动态和需求,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参观、参与社会实践或顶岗实习,鼓励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提前进入专业实验室、旅游企业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进行专项课题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旅游业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改变其传统偏见,进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旅游、爱旅游、精旅游”的热情和信心;让学生亲自感受市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学会对自己的专业背景、职业态度和技能、社交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进行自我评价,让其具备旅游业所需要的基本服务技能、专项管理技能和综合管理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专业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要以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来指导专业教育,把专业教育看作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结合,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等,培养大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同时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等在旅游管理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职业操守、职业理想、专业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为此而认同自己的专业,巩固专业思想;重视和强化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工作作风,做到人格健全、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渗透在细节中,要求专业全体学生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微笑待人,培养服务意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统一出操,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团队精神;设置值勤督察,督促习惯养成;在教室、宿舍等创造旅游文化气息,强化专业意识。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