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

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化

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给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得尤为迫切。

1存在的问题

高职特色不够鲜明、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制造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等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尚未完全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历了10余年的高速发展,但很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受到高等教育的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课程体系的构成在名称上改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训练课”3个模块,但实质上课程设置还明显存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倾向,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没有真正向“能力本位”转变,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学科体系的思维方式。

2)部分课程设置相对独立,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部分课程的选择过多考虑知识点的完整性,对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个别课程显得相对独立,同时也造成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例如,“电路分析”“电机拖动基础”“工厂电气控制设备”3门课程中有关电机学的知识有重复。“气动技术”和“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2门课程气动教学内容有交叉。实践性课程的安排受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岗位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

2开发思路

笔者对中国航空一集团、二集团的部分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归纳出本专业领域的岗位需求、典型能力和主要工作任务。以典型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找出对应的职业能力。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共同制定新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出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与整合,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以及湖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抽查标准,将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内容。

3实施过程

3. 1组建校企联合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专业建设委员会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的组织机构,也是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的指导、评价机构。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成都飞机制造厂、陕西飞机制造厂、株洲南车时代电气有限公司、安徽江淮仪表厂等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组成。

3.2企业调研,确定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通过对株洲南车时代电气有限公司、昌河飞机制造厂、空空导弹研究院、成都飞机制造厂、株洲钻石刀具厂等企业调研,跟踪本专业毕业生近3年来的就业情况,归纳出本专业的典型就业岗位群。

初始岗位群为: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和管理。发展岗位群为:通过3 ~5年的工作锻炼,可从事机电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故障处理,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高级维修、管理、改造升级及技术支持与服务。因此,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航空机械制造类企业,培养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一般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修与调试技能以及智能化技术、PLC技术等相关知识,能够胜任企业生产、质量管理、技术开发、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 3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归纳本专业的基本工作任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其未来职业主要有3个发展方向:1)维修电工,主要从事机械设备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修理。2)机床操作工,主要从事普通机床或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考虑到择业的不确定性,在教学中应兼顾2个方向的内容。因此,我们确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框架由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能力核心课程3个层次构成。在新课程体系中,职业基础课程为:形式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实用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等;职业技术课程为:机械零件图样识读与绘制、电气安装规划与实施、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等;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为:使用数控机床的零件加工、电机拆装与维修、机床电气检修、液压与气压系统的安装与调试、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修等。

3.4针对核心技能,开发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是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根据工作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规律划分为若干个单元项目,再由若干个单元项目组成的课程。本专业8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全部采用项目课程形式开发,在设计每个单元任务时,以“理论知识与生产任务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为原则,使每个单元任务中都包含必需的理

论知识、基本操作、设备安装、调试或维修技能等,其最终目标是:每个单元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来完成,或制作一个产品,或排除一个故障,或进行一项试验,或完成一项维修。如“机床电气检修”课程中,设计了5个单元工作任务,分别是低压电器的检测与维修、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普通机床电气系统检修、起重机电气系统检修、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检修,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5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打破了原来理论+实践(实验、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不仅明确了“要做什么”,也清楚了“为什么做”、“应该怎样做更好”,在学习中体验了实际工情景与工作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束语

经过实践,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市场需求、岗位能力重新进行了专业定位,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行了教学做一体、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得到了强化,而且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拓宽了毕业生就业口径,提高了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吉教职成字[2014]5号、7号文件关于印发《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落实了吉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试点院校进行了中高职衔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进行了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与探索。根据吉林省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衔接的现状,成立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委员会,多元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了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大多各自办学,各自为政,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中高职教育是一个联系o密的有机整体。目前吉林省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普遍存在课程体系自成一体,中高职教育中的课程和技能重复甚至倒挂,中高职衔接内涵缺失,没有合理的衔接点等问题。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关键是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的结构框架

(一)理清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吉林区域产业链,通过充分调研理清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目前吉林省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以机电制造产业链不同的职业岗位,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阶段,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机电产品安装与调试;而高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该是中职阶段学生能力的横向和纵向延伸,专业知识更深,技术能力更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般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高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面向,见表1。

(二)确定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规格

中高职衔接中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虽然有不同的定位,但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纵向与横向共同发展的结果。

中职培养规格:掌握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识读一般装配图和电气安装图;能够正确执行各种工艺及调整操作,具有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高职培养规格:面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使用企业的相关岗位,熟悉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掌握一般中小型机电产品的设计和调试;具有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生产组织与技术管理等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与不同层次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

中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注重经验层面的单一技能和专业通用基本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注重策略层面的复杂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三)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框架设计

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是一般的经验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是高端的策略技能。经验是策略的基础,策略是经验的升华。因此,要贯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必须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为主线,构建适应中高职培养规格的模块式课程。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可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个模块。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机电产品制造与使用企业相关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并确定体现完整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境。

(一)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开发原则

成立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组,邀请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带头人和教师专家、行业企业的专家等多元参与,共同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根据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各自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开发新课程等。最终确定各自所属课程,为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课程划分明确的界限,避免课程的重复。同时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明晰课程目标,促进课程的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二)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

对于素质课程,中职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基本的职业素养,高职阶段着重培养良好的综合素养。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中职阶段以实践为核心,以机电设备的操作和运维能力培养为主线,高职阶段以理实一体为核心,以专业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对于专业拓展课程,中职阶段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素质提升,高职阶段强化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模块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四、结束语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机电一体化专业由于其专业特点,在衔接过程中对课程的要求更高。为了保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必须执行统一的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或弹性学年制管理,执行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目前,这种衔接在教学实施中的策略和优化路径还在积极探索中,它将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桂萍,宋S.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31-33.

[2]张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4( 24) : 279-280.

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五年制高职课程设置

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我校的主要专业之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而机电一体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发动机”,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大幅度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被国家列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是就业领域最宽的专业。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应不断适应对人才需求的这种变化,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有必要进行一些调整,而且对于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应涵盖哪些学科领域,课程设置方面更应该进行大胆的改革。

一、在教学中增加介绍微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的课程

在我校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对此专业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做过一个调查统计,调查学生人数为79名,发现两个09级机电一体化班级中,见过晶体管的同学在一个班中只有一名,而另一个班因有选修课的原因,有一部分同学对晶体管稍微有一点了解。这个调查结果说明,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接触到微电子技术的知识,而机电一体化实际上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向机电技术不断渗透的产物,在我校的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中,没有微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的课程设置。

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看,学生的起点是比较低的,学生本身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基础也比较薄弱,到五年制高职的前三年,除了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元器件知识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集成电路?什么是敏感元器件、光电管和继电器?这些知识能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是大有裨益的。可以尝试在五年制教学的第二学年中增加一门微电子技术理论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具备一点热敏电阻、温敏二极管、温敏三极管的知识,对于温度传感器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当学生具备了一些元器件的知识,那么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就会轻松许多。

从机电技术发展的情况看,不论是生产制造系统还是试验和研究装置及各类终端产品,电子技术取代了许多机械本身的主要功能,电子元件代替了许多机械式的信息处理机构和控制机构,同时采用微电子技术增加了许多控制功能,如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代替原来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等。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应时展的需要,增加介绍微电子技术知识的课程,如果还停留在原有的单一的学科领域内,必然会导致知识结构的狭窄,从而不能满足技术进步带来的对人才的需求。

在南校区学生的座谈会上,有些学生也提出了他们对电子元器件知识的需求,他们认为自己连一些基本的元器件知识都没有,根本就不知道元器件的作用和各种功能,这使对一些现有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有些学生表示他们学习非常努力,但是还是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的薄弱造成的,所以我们应不断研究:究竟学生哪方面是薄弱环节?最主要的需求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

二、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分析,对课程的时间安排进行必要调整

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课程的设置应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还要反映教育对象状况,在确保基本教育水准的提前下,体现因材施教。与三年制高职所不同的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学习并非本人意愿,而是教育制度强制性分流的结果,所以很多学生学习基础很薄弱、学习动力也不足,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分析职业能力时,特别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对于学生所学的课程来说,同样应注意分析他们的现有知识是否有能力达到。对于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说,从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电气控制技术”课安排在第五学期,而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前四个学期没有一门电类的相关课程,我们知道电气控制技术是以各类电动机为动力的传动装置与系统为对象,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控制技术。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而根据学生此前学习的相关课程,连最基本的电路基础的知识还没有具备,更不用说这样一门综合知识很强的一门学科的学习了,显然学生的基础能力没有达到此门课的学习要求,因此,有必要将“工业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课提前到第四、五学期学习,而可以将“机械工程应用技术”课程错后一学期学习,这样使学生能够具备相应的基础能力,以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至于感到课程难度太大,亦能提高学生自信心。

三、加强学生的电工电子技能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高职毕业生比本科生应具备更强的技能,比中职生具备更多的理论知识。那么,如何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呢?根据我校的办学条件,我们有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实习实训条件,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更合理的进行课程的设置。

“工业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为我院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这门课在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侧重于电子控制技术在机电设备中的应用分析等内容,并且有一些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但是仅仅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我认为还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单独开设一学期的“电工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安排学生多样化的电工电子实习训练。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既可以增加一些理论教学内容,又主要侧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其形式比如可以从万用表的正确使用、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元器件安装技术、焊接技术、调试技术、维修技术、基本电路分析和故障分析等中选择一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训练,并在教学中同时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等。

在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中,大部分对于电子小制作也非常感兴趣,他们热爱动手,当制作出自己亲手制作的电子产品时,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实践的探索。而在实际的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学生接受技能训练的机会很少,那么,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何通过五年的学习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通用型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我们应努力给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头脑更加灵活,手脚更加麻利,成为企业真正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结论:

五年制高职学习起点较低,我们在安排课程时应多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有必要在学习一些核心课程之前增加一定的铺垫,让学生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让他们感到前面的台阶通过努力能够顺利的迈过去,而不是遥不可及,我们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代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课程设置,使课程的安排真正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鲍加农.试论机电一体化及专业课程设置.中国自动化教育论文集,2003.

[2]季维发.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调研,高职院校,一体化课程,电子专业

中国分类号:G718.5

高职教改中,如何培养学生、学生应掌握哪些技能,一直是各学校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通过电子企业顶岗实习,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努力开拓新型电子类专业一体化课程。

1、企业调研

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要会思考和创新,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线上机械操作的工人不同,高职培养的主要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根据生产线的实际,优化设备为企业生产制造更多的效益,另外,企业也要求员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这些是我们学校教学中需要给学生融入课堂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企业文化很重要,企业的每个员工如果有着扎根企业的精神,他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肯定深刻。一线的流水线工人对企业的文化没什么概念,只懂机械的操作。而高职学生需要了解企业文化,融入企业。例如,在致伸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定岗实习期间,通过与该企业制造部的经理交流得知,他们需要的人才不是机械的从事流水线或领班或机械的维修技术人员,他们需要的是为企业考虑如何提高效率和创造价值的人才,懂得思考的人才,能懂得领导的意图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对口企业真正的需求。

2、课程设置与开发

2.1课程的设置

在今后的高职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按照高职教育的新理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例如原来的《电路分析》课程,侧重电路理论的讲解,而高职课程应该是实践类的,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故高职开设《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原来《电路分析》课程中一些复杂的计算,完全可以大胆的不讲,只教会学生基本的概念和基础知识,会操作才是硬道理。《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侧重分析和实践,而不是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是要了解,但是更要注重分析和实践,要学生熟悉具体的电路更加实际。基础课程很重要,我们的教学内容的整合不是说缩减学时,精简讲解,而是教师根据企业的要求,如何提炼相关的部分给学生讲解和具体实训,可以想象,在我们今后的课程设置上,我们需要企业作为实训场所,而我们所缺失的就是这些真实的实训场地。

2.2一体化课程开发

在课程体系开发中,关键是要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

首先,进行企业岗位分析。课程针对电子信息行业开展。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调研中注重岗位的种类、各种岗位的需求量以及需求趋势,根据这些调研结果,确定了课程的人才培养所面向的岗位及岗位群,即人才培养的计划。其次,结合一个简单电子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对这些岗位群在工作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确定实施过程阶段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最后,根据电子产品成型整个过程,结合自己学校学生实际特点,拟设置对应的课程教学情境。

3、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在具体实施中,实训室与原来的理论授课室合为一体;将讲课内容与实践内容合为一体;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方式开展教学,保证了“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反复的教、学、做,达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在最后的“做”阶段,学生可以到企业亲身实践,感受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目前我校已经和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样的教学效果学生喜欢接受,企业也满意这样的学生。整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由一名企业人员和一名学校教师两人来承担,共同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指导。4、学生考核

对学生的考核,很大一部分电类课程,诸如《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的考核完全可以不用试卷笔试,而考核是由平时考核和期末的具体操作考核组成。我们不需要学生去记一些条条框框,对学生的考核可用实践考核方式完成,模拟企业真实环境需要更多实训设备的支持,而教学和考核的改革可以在学校实训室,有条件的也可以在相关的企业完成。考核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合理设置,将平时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按照比例分配。我校《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要求对学生的考核注重以下几方面:

(1)改革教学考核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可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实操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2)由学校主讲老师和行业企业兼职老师结合平时考勤情况、学生学习态度、布置作业、实验实训、技能竞赛、顶岗实习情况及考核情况,共同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5、总结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具有变革性,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合理设置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受益,是教师和学校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校企合作模式也体现了对高职人才培养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宋昆.高职电子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探讨[J].科技视界,2012.11

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摘要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是职业中专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中专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不断强化、革新实践教学,使其在新的形势下更加科学、规范,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机电一体化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机电一体化涉及的学科内容广泛,主要课程有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等。可见机电一体化专业不但要精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进行大量综合性实验才能更好地将机与电有机的结合起来。笔者从长期教学实中践总结了更好地开展机电一体化实践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创造与设计能力。

一、当前职业中专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职业中专由于前身办学条件的不足,加上办学人员长期形成的办学思维定势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办学实践上,沿袭以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做法,造成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职业中专认识不到位。在教学实践中,沿袭原来的教学模式或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做法,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把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放在首位,把实践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的补充形式。由于对职业中专认识不到位,学校在资金和人员分配,管理人员在资源配备,教学人员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均倾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第二,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紧缺、简陋。职业中专从开始就存在着办学层次低、规模小、观念不适应等问题,社会对职业中专的认可度也较低,吸引力不高,生源较为困难,办学效益低下,因此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学校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即使为数不多的一些设施也都是较为简陋、落后,难以满足正常教学需要。这也是多数高职不得不注重理论教学的一个无奈之举。第三,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令人遗憾的是,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从没有真正出过校门。由于生活圈子狭隘,环境相对封闭,不少教师对市场经济缺乏真正的了解与认识,对色彩缤纷的社会缺乏应有的、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和把握,更谈不上切身体会和实践.专业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造成他们的观念、教学方法与瞬息万变的市场差距很大.更缺乏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变化相适应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第四,毕业前的集中式实习流于形式。不少学校在平时的教学中极少安排实践教学课甚至不安排,却只是在毕业前集中一个学期或几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实习以弥补平时实践教学的不足。但是这种实习不仅不符合科学的学习认知规律.而且往往是流于形式。学生都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回来交实习报告和鉴定就行了,学校不统一安排辅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基本是处于放羊状态,效果可想而知。

二、建立以生产过程为主线、学生技能为主体的分阶段递进式教学模式

根据中专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采取分层次分阶段过关的递进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即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的实践教学目标分解到四个学期即四个阶段,并制定各阶段的技能教学考核标准和实践教学任务。学生必须完成前一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即递进式。各阶段的实践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制订是围绕生产过程这条主线进行组织的,以项目形式体现其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等三个层次,不包括实验、见习和生产实习等。基本技能训练作为最低层次由专业教师进行考核,并要求学生达到这一阶段的考核要求;专业技能考核作为第二层次的考核实行教考分离,由学院组织统一考核;将集中综合强化技能训练作为最后阶段最高层次,由技能鉴定部门组织考核,让学生最后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最终达到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是决定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形成职专教育特色的主要方面。实践教学质量是衡量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也是职专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建立具有职专特色并适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1.建好校内实习基地

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当然,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建设要求。

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