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课程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工制图;CDIO;课程设计

化工制图是化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该课程学习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顶岗实习和工作能力。鉴于化工制图的工程特点和重要性,运用先进教学理念(CDIO理念)进行课程设计。

一、CDIO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果。自2005年引入中国,对中国的工程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DIO是基于项目教学,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它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包括项目的确定到运行中各个环节,可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CDIO提出的12条标准,注重系统的能力、素质培养,可全面地指导过程实施和评价。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主要包括课程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分析和教学环境分析。

(二)教学过程设计

结合CDIO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生命周期和化工制图课程的特点构建化工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见下图。

教学设计流程图

1.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读图和CAD绘图的基本方法,具备阅读和绘制化工设备图、工艺流程图的能力,培养专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团队精神。

2.项目设计

项目一,图纸的识读(4学时);项目二,平面图形的绘制(14学时);项目三,基本体和组合体的绘制(10学时);项目四,零件图的绘制与阅读(6学时);项目五,化工设备图的阅读与绘制(14学时);项目六,化工工艺流程图的阅读与绘制(16学时),总计64学时。

3.教学方法设计

依据CDIO教育理念,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可满足教学效果。

4.教学环境设计

一般教学环境多为教室、计算机机房、实训室、合作企业。教室常用于简单项目和活动的构建和设计,企业进行综合项目的实施。

5.实施

学生5人一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教师全程跟踪指导,贯穿构建―设计―实施―运行的理念和方式。

(三)教学评价(运行)

从项目选题、绘图技能、过程控制、团队合作和综合素质来考察成果和制图大赛作品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进而评价教学设计。

三、结论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化工制图课程设计受到学生普遍的认可和好评。学生明白了项目的概念和解决方法,提高了识图能力、计算机制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达到了课程和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会欣,王玉环,孙白虎.化工制图与CAD课程改革探讨[J].职教论坛,2009(04).

[2]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

[3]徐兵,孙海泉.T-CDIO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2).

地理课程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CDIO;教学改革;油气储运;工程设计;项目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1-02

一、概述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在石油、天然气储存和运输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生产、施工和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工程特色。专业是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就业较好的10个"绿牌"专业之一,同时,受益于近年来石油石化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内外油气储运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大幅提升,给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业自2002年开设以来,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均呈逐年上升态势,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本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也能综合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碰到的问题,但是也存在着实践经验较少,动手能力欠缺的问题,这与专业实验实习条件、师资队伍构成(工程背景较少)等有一定关系,但是也反应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工程项目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衔接的方式完成工程项目,达到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CDIO培养大纲将工科学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因此,开展CDIO教学改革试点,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是解决该问题的最好的办法。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体现CDIO大纲理念,其标志是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主线,把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目标融入到项目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围绕项目这个核心进行,并融合成一个整体。

二、CDIO项目设计

CDIO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可以划分为三个级别:一级项目贯穿几个学期甚至几个学年,由本专业多数工程设计类课程构成,符合专业的工程培养目标;二级项目也叫学期项目,由一个学期内的部分相关课程组成,重点突出对某项能力的培养要求;三级项目也叫课程项目,为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与理解而设的项目,根据课程的需要和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而定。

项目的设计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课程的教学效果。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要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了专业培养目标和各课程教学大纲。最终选择了一条长距离输油管道的设计任务作为一级项目,并将之分解为主体、站场、泵房等二三级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应课程的过程中,完成各个设计任务,最终掌握设计整条管道的方法和技能。项目总体情况如图1。

最终确定了1个一级项目,2个二级项目和6个三级项目,如表1:

三、项目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CDIO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讲教师”,转变成了CDIO工程教育项目中的“指导教师”。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2.项目实施中的团队

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学中薄弱环节,CDIO理念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可以弥补这个不足的。

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被划分为4-5人左右的项目团队,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开展团队研讨、交流,在导师指导下完善构思、设计、实现,并在各个阶段接受质量评估,最终达到教学要求。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通常需要指导教师以团队形式出现,多人协同,完成项目的指导工作。

3.考核评价办法

CDIO项目的考核评价更加重视“过程”,关注知识、技能学习的中间环节,关注实践环节及工程应用能力,力求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

具体评价方式包括:任务完成过程的表现、提交的设计任务情况以及任务完成后的答辩环节等。

四、实施效果

项目研究结束后,在学生中进行了试运行,结果证明,CDIO工程理念写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教学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着明显的效果,主要体现为:

(1)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能力。以项目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实际的工作环境,切实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初步掌握工程项目设计的一般流程,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2)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通过检索、查找和研究去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有目的的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项目化教学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经常进行项目交流,经验分享,团结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要求,从而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化教学体系能够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都要接受检查、考核,成绩评定注重过程考核,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构建了较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有较好的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文杰等。新加坡理工学院基于CDIO模式的项目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35期,P91-93.

[2] 张奇等。高等工程教育CIO-CDIO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年3期,P32-34.

[3] 易著梁等。基于CDIO 教育模式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年11期,P140-143.

[4] 査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3期,P51-54.

[5] 康全礼等。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年4期,P15-18.

[6]钟金明等。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年6期,P67-69.

地理课程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

作者简介:马松梅(1983-),女,河南商丘人,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王玲(1974-),女,江苏淮阴人,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0-007)、石河子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84-02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重点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工作方法和程序。[1]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多方面,是人类以土地为载体所进行的物资、能量、价值的不断交流和转换过程,而土地利用规划学就是对这些过程活动所做的综合部署与统筹安排,[2]其目的是使人地活动处于动态平衡中,从而保持人口、资源、生态等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学在土地利用和管理科学中起着龙头作用。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和教学,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复杂的土地利用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基本具备土地利用规划学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并且最终培养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相关文本(例:土地的整理与复垦、土地评价)的编制方法。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以农业生产为主,发展为当前的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中心,这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和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现有/土地利用规划学滞后于社会需求,难以满足土地利用的技术保障。[3]因此,尤其是目前的课程设计环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的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课程设计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预期为培养土地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基础。

一、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本研究具体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阐述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定合适的、难易程度适中的课程设计题目,做到教学的广度与深度适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调动、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思考。

第二,要注意在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要能联系社会发展、经济、生态、环境等与土地利用问题密切相关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课程涵盖的多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引导、演示与学生分组讨论等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教学中注意其他相关课程知识的巧妙引入,使学生了解规划各层次(如总体规划与上下层次的规划等)的衔接,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相关规范与总体规划的关系与区别。

第五,以具体案例为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实际调研的方法、步骤等,并能够在具体案例中充分展示、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第六,根据实际范例,要求每位学生能通过相关软件或图纸制作土地利用规划图、空间管制图等,并能够独立负责、完成一个土地利用规划学专题文本的编制。

二、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1.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学生感觉困难较大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完设计专题,通常只介绍设计过程、步骤和方法,而学生要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来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例如查阅、收集数据资料,进行用地结构的空间布局、设计、修改及确定布局方案,完成设计图及设计图纸等。这些过程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不仅要熟练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很多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很多如前所述的相关课程知识。此外,还需要了解许多相关的政策与依据等,所以说理论性和综合性都较强。当需要学生把土地利用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时,学生通常缺少全面综合把握土地利用各相关要素、相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通常感觉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

2.“真题真做”难以实现

“真题真做”通常缺少现实的支撑平台(如设计院、设计公司等)及规划方案评审程序,这样学生只能在实验室练习,不能参与调研及资料收集等重要环节,而且缺乏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学习的机会,最终造成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程序认识不全面。另外,土地利用规划的选题非常关键,选题的大小和内容决定了它是否适合学生有效完成。题目太大,在短时间内学生无法圆满完成任务,而题目太小又起不到锻炼的目的。而“真题真做”式的现实选题又很难实现,所以仅仅基于数据资料的课程设计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协作,而且任务安排的不同,还会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3.成绩评定不够合理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设计综合性较强,课程设计的工作量较大,学生通常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学生分组协作,共同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但是,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教师很难客观地了解团队里每一位同学的工作量。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只有小组内的部分同学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这一方面增加了教师客观评定成绩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1.加强实践环节,尽可能实现“真题真做”

理论联系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加强与相关实践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才能保证学生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问题,提高编制规划文本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更容易实现,可以将土地利用规划分成若干个专题,使得每组学生的专题内容及侧重点各不相同。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的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方案构思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成果表达能力等。通过方案构思能力的培养,可以加强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通过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可以结合学习的专业知识,客观准确地制订出相关的规划成果图,并表达自己的规划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能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采用过程评价体系

在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中,引入过程评价体系,即注重整个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过程的评价,做到评分标准的细化与量化,打分有理有据,从而提高出勤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参考文献: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地理课程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科资源;集成管理;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46-02

学科资源是高校开展学科建设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是创造学科建设成果,推动学校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素。因此,优化学科资源的配置不仅决定着学科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是衡量一所学校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地方高校资源供给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地优化学科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资源效能,提高其利用效率,已成为促进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本文主要以地方高校内部有形的人、财、物三种有形资源配置入手,探讨优化地方高校学科资源配置的方式。

一、当前地方高校学科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财力资源分配的均衡性

财力资源是学校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经济单元永远无法摆脱一个基本经济矛盾:资源的缺乏与期望的远大。地方高校尤甚。主要表现在二方面,一是财力资源的不足。既受限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又受限于学科水平,国家很多带有资金的竞争性项目难以获得。二是财力资源使用效益低下。学校内部有限发展经费不能够有的放矢地用在“刀刃”上。尽管有重点,但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分配上,人为因素仍然存在。不同专业和学科背景的决策者们,会因个人偏好,为自己分管部门和自身所在的单位争取经费,直接导致资金安排分散化。

2.人力资源引进的分散性

学科人力资源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资源,其素质的高低、配置是否合理、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是影响学科水平的关键。当前地方高校一方面存在引进优秀师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在高层人才引进机制上,把人才等同高学历,高职称,各学院为了完成人才引进指标,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在师资引进上多专业重复引进相同学科背景的人才,不仅没有切合学校学科特色优势,而且也导致师资的浪费,教学成本的增加,存在盲目引进之举。另一方面缺乏对现有学科梯队成员进行梳理分析,造成引进一个人才一个研究方向,力量分散,出现引进人才不稳定、目标不一致,研究方向较难改变,创新活力不足的状况,难以产生创新成果,造成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3.物力资源安排的盲目性

物力资源是学科发展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开展学术研究、探索科学真理的必要保障条件。在实践中,盲目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带头人规划能力不强,对学科内部组织成长趋势不明,尤其是对实现学科发展目标的条件认识不清,导致有的重点学科在设备购置上仍然存在低水平重复、小而全、个人占有等随意。二是学科带头人不能站在学科建设全局,对各研究方向间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尤其是新增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偏向于自己领衔的研究方向,从而导致学科方向间资源配置不协调,存在着学科内有的方向资源相对富裕而有的方向资源却出现比较严重的短缺现象,导致配置效益低下的问题。另外,地方高校由于没有建立起明确合理的资源配置标准,资源配置权掌控在相应的职能部门手中,由行政权力主导。一些和资源配置部门关系较好的学院或者学科有可能通过游说、暗箱操作等手段获得资源,这种资源配置的行政机制人为地使学校资源配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分析当前地方高校学科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其根本原因,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大家普遍存在认为学校的资源不用白不用,这点在财力资源上表现尤其突出。二是执行力发生偏差。目前很多高校对学院进行目标考核,很多学院为了完成任务而存在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人才,没有从学科发展的急需程度来考虑。三是资源整合不到位,缺乏全局观。物质资源配置方向存在个人喜好及随性而为。

二、运用集成管理思想配置学科资源可行性分析

集成管理就是一种效率和效果并重的管理模式,它突出了一体化的整合思想。其核心就是强调运用集成思想指导创新行为主体的管理实践,激发单向优势的聚变放大作用,从而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提高。运用集成管理理论配置学科资源,其实质上就是将集成思想创造性应用于学科资源配置过程中,即以集成理论为指导,行为上以集成机制为核心,方式上以集成手段为基础,对学科发展依赖的人、财、物三要素进行集成,组成一种相互渗透、互相吸纳的新的“有机体”。具体而言,就是运用集成的思想来提高学科人、财、物三要素的交融度,按照“重点学科及方向、高层次领军人物及团队、高水平创新平台”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实现各要素之间的互补和匹配,使创新整体产生1+1>2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校的整体实力。运用集成管理思想配置学科资源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

1.理念集成,统一认识

学科建设是高校龙头,学科建设规划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以学科建设规划引领配置学科资源,进一步统一学科、学院及职能部门的认识。学校学科建设规划体现战略重点,明确学校各学科发展定位及目标,学校人才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等必须与学校学科建设规划相匹配,以形成有利于资源整体利用,特别是人、财、物及智力资源的集成应用的资源配置体系,理念集成有助于解决地方高校在资源配置上的认识问题,加强学校学科资源的目标调控能力。

2.预算保障,执行有力

学科资源配置是一项综合性的资源管理工作,因此它必须纳入年度计划中去。学科整体规划就是对一个学校的整个学科建设进行全盘规划。比如,5年、10年内学校要建设哪些学科,学科达到什么样的要求,采取哪些建议措施、思路来进行建设等等。必须对各项任务目标进行年度分解,明确项目经费预算,按照重点学科——重点方向——引进人才——构建基地的逻辑关系,制订人、财、物资源详细的年度计划来保证各项目计划的实施,增强学校学科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力。

3.协同旋进,资源共享

协同论创始人赫尔曼·哈肯指出,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就能产生协同效应,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学科建设是一个集学科方向、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条件保障等一体的系统工程,协同旋进就是在学科建设大系统内,通过对学科资源人、财、物协同,产生出超越各要素单独效果的联合作用,达到集成要素间优势互补。表现在人力资源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学科平台资源可以实现开放共享,财力资源使用价值使用最大化,促进了重点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学校学科资源的要素集约能力。

三、运用集成管理思想配置学科资源的原则

1.系统性

学科资源优化配置是渗透在学科财力、人力、物力资源和学科管理机制等全方位系统中的,涉到利益主体多、涉及范围广,必须从学校学科建设规划中全方位构筑整合思路。学校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及物力资源的配置应根据学科建设的总目标,从阶段性及长期发展需要,系统理顺不同学科、学科发展不同阶段对资源的不同需求。正确处理好突出重点与保证学科全面发展的关系。

2.集成性

学科资源的整合是基于学科优势发展、提升学科独特竞争力服务的。围绕优势和特色学科为重点,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增强学科科技创新能力;在资源的分配上,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放于自己最具比较优势和特色、具有远期价值的学科方向,实施“差别化战略”,突出战略的重点,落实优先权顺序,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布局,增强学科发展实力。

3.协调性

学科资源配置是一项综合性的资源管理工作,因此它必须纳入年度计划中去。由于不同资源的配置权隶属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同项目资源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例如人事处、资产与设备管理处、财务处等等。不同资源配置计划又是各部门依据学校的战略规划进行实施。因此,在年度分解计划执行过程中,资源配置计划必须随着学科建设项目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反映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

四、运用集成管理思想配置学科资源的优势

1.优化

学科资源配置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利用全部学科资源,并且使所有的学科需求能够迅速得到满足。集成管理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同时,突破组织的边界,打破学科间各自为战,条块分割,强调整合增效。通过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和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尽可能地减少闲置,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利用已有的存量学科资源,有效提高校内资源使用效率,使存量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2.增值

根据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同项目资源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例如人事处、资产与设备管理处、财务处等等。因此,增量资源从学校顶层的设计、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出发,按照重点学科——重点方向——引进人才——构建基地的逻辑关系,对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在人、财、物等方面实行“重点投入、专项突破”,不遗余力地加大建设力度,实现增量资源的配置最优化。

3.辐射

一所高校不大可能办齐所有学科,也不可能只拥有一个学科,但可以做强1~2个学科。因此,地方高校通过学科集成,把自身各学科点资源,通过方向凝练打造学科线资源,再构筑学科特色汇集学科面资源,以此来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化点为线,集线成面的有效聚合,从而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多学科协同旋进,实现共谋发展的双赢竞争理念。

参考文献:

[1]林军.高校内部学科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1).

[2]段锐.实施战略管理优化学科资源配置[J].中国高等教育,2012,(8).

[3]赵中利,韩艳.高校学科资源整合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地理课程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CDIO;一体化:教学模式

0.引言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下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如何培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杰出开拓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高校工科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体化教学是CDIO 12条标准中的第三条准则,它能使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将理论、实践、创新合为一体,是“教、学、做、思、创”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结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在“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中应用CDIO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和体会。

1.背景

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前身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两门课(以下简称两门课)。众所周知,微机及单片机知识是工科电类相关专业的软硬件开发应用基础,是学生将来工作所应有的最基本技能,所以我国高校工科电类各专业普遍都开设有微机原理和单片机课程。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等电类专业在1986年筹建专业之初就设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70课时),1996年增设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54课时),作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后续课。两门课程之间联系紧密,但在微机系统的知识结构中又处于不同的层面,互不统属。自1998年实施“五强计划”以来,两门课的课程组就从精品课程开始加以建设,并分别于2004年、2006年相继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近年来,随着嵌入式技术的蓬勃发展与普及应用,社会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递增,但嵌入式软硬件设计开发人才又严重不足(每年缺口大约为20万人)。面对这种局面,结合教育部“学分制”本科教育应适当压缩学时,逐渐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精神和中国民航大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以及新时期下社会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我们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核心,以“突出手、脑并用,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研究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思想为指导,在学校电子类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规划下,经多次教学跟踪和调研,对两门课程进行了优化改革,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94课时),由同一位老师分两个阶段,分别放在两个学期进行教学,以200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CDIO班作为试点实践。

2.一体化教学模式

2.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一体化考核评价来实现。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所构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见图1。

2.2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

整合后的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见表1。该课程的目标是在保证学生了解微机基础知识及8086 CPU体系结构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单片机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达到在学时被压缩的情况下,完成建立微机系统整体概念及熟练应用单片机的教学任务。

在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第1阶段主要学习微机基础,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基础原理及结构,熟悉一款带有普适性的CPU原理,熟悉汇编编程及应用,建立起微机系统整体概念,为后续进一步学习不同的CPU以及今后的工作和计算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阶段以理论讲授为主,部分内容的讲述要不厌其烦,举一反三,让学生牢固掌握,如对存储器地址、寻址方式、汇编指令与程序设计、寄存器、存储器扩展、总线、中断等内容;部分内容只是提及或不讲,如对流水线、多核、存储器管理、32位CPU等内容,目的只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宽专业视野;部分内容采用精讲多练的形式,注重学生独立性的训练和思维的启发,如对接口部分的学习可以通过一个典型接口芯片来带动学会这一类芯片的使用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课程的第2阶段主要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内容主要讲述实用接口电路的设计,常用串行扩展总线,基本I/O、A/D、D/A、LED显示、键盘、液晶显示、USB、红外通信、RS232、485及PS2等接口功能和在实际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课内、外学习的一体化方面,通过项目联系整个课程体系,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思、创为一体。

2.3.1理论实践一体化

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技术基础课,实践性强是其最突出的特点,而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在不断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电类专业尤其需要突显实验实践的特点和特色。所以,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本门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来达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并重发展。

(1)在教学安排上,要求任课教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通,教师既教授理论同时又辅导实验,且要同步开设。教师在上实验课之前,要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引导;在实验课堂上要结合相应的实验现象对理论知识作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软件仿真或通过实际制作理解巩固理论知识。譬如对汇编寻址方式和部分指令的学习,就是在实验室通过DEBUG环境,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做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又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同时,通过实验教学,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馈到理论的过程使得学生能从本质上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加强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联系。

(2)通过项目组织教学,可以把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目标融入到项目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需要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或查阅课外资料,这样能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也能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突出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现象。

2.3.2课内外学习一体化

针对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内容多、部分内容前后之间互有交叉、实践和实用性强、知识更新快等特点,课程组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网络、虚拟仿真工具、实验室开放等手段将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等关联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的教学模式,见表2。

对于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板书或PPT讲授外,还让学生通过作业与网络等形式进一步在课外学习,并通过校内的BB网进行师生间或学生间的网上实时答疑、讨论等。

实验、实践教学是我们特别重视的环节和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了3个层次的实验,即基础验证型实验、设计提高型实验和综合创新型实验。这3类实验都以项目的形式在课程一开始就布置给学生。其中基础验证型实验要求全部学生必做,主要采用虚拟仿真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提高型实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要求全部学生必做,内容覆盖单片机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常规的模电及数电知识,难度中等,如像程控电源、温度测量控制器等题目;另一部分是选做题目,这部分题目与全部的综合创新型实验,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需大量查阅资料反复调试才能完成的综合性题目,且题目多种多样。选这些题目的学生既可以做教师指定的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教师的各种横向课题或各种竞赛自拟题目(自拟题目需经教师确认),由2~3个学生组成一组在课外合作完成。这些实验、实践项目,除在课内课堂上完成指定的实验外,其余都可以在课外利用学生科协或校内BB网,通过仿真环境或实验室开放完成。

3.一体化的考核与评价

对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考核既要体现综合能力,又要加强过程考核。综合能力主要看学生对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考核是指考核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将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都纳入在考核内容之中。课程最后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项目成绩和期末成绩3项构成,课程综合成绩考核评价方式见表3。平时成绩主要从出勤、作业、学习态度、网上讨论和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15%;项目成绩主要从完成项目的资料搜集、小组协作、构思、设计、制作、调试、实物演示、项目答辩和项目总结报告书写等方面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45%,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职业素质;期末考核以闭卷笔试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