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治理的案例

社会治理的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治理的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治理的案例

社会治理的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 公安职能 发挥 创新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都需要有充分的社会活力和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做支撑,而这些条件的产生又都依赖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是解决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在我国,社会管理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政府都要起到主导作用,公安机关作为行政单位、执法单位,具有有效控制社会治安局势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顺应民心、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面对新形势,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又有新期盼、新要求,要求我们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要求我们妥善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护各类群体的利益。只有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这些新要求、新期待,才能进一步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二)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历史性的重要命题。传统的社会管理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于社会管理和治理的职能,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机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有序和稳定,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则是指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过程,不仅与政治、经济、法治和国内国际文化环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又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也是公安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据所在。我国目前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为了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掌握主动权,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央从战略的高度做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部署。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及时维护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又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社会管理创新中公安职能的发挥

(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服务职能。一是打牢“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执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要求,健全公安法制体系,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质量。二是创新管理机制。主动分析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形势,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以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作为改革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向,以从政策上促进、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为着眼点,牢固树立“社会治安也是投资环境”、“公安工作也出生产力”的新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形成服务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公安行政管理工作机制。三是维护经济秩序和经济安全。以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生产领域的打假工作为重点,深入开展烟草、食品、药品和农资等市场的整治工作,打掉一批严重危害经济秩序的制假、贩假窝点和源头。依法严厉打击金融犯罪,特别是证券期货、财税等事关国家经济安全领域的严重经济犯罪,非法集资传销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经济犯罪,坚决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安全。

社会治理的案例范文第2篇

一是严厉打击不稳定因素。国家的执法机关依法对一切违法犯罪分子给予应有的惩罚,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减少犯罪活动,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是强化法制管理、规范执法力度。首先,加强户口管理。户口管理是管理的中心,人口的管理是户口管理的核心,对人的管理是治安管理的重点。加强户口管理能有效地维护社区治安秩序,保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其次,加强公共场所管理。加强公共场所的管理主要包括:加强对公共交通场所的治安管理,加强对公共交通工具的管理,加强公共娱乐、体育、游览场所的管理,加强对商场、集贸市场的治安管理,加强对集会、游行示威场所的管理。再次,加强特业管理。特业管理主要指的是旅馆业、刻字印刷业等的管理。加强对特业的管理,有利于预防、发现和制止违法犯罪活动,有利于保护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有利于特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正当经营,有利于推进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落实。最后,加强对危险物品管理。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管理是社区治安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这些物品往往是犯罪分子作案的凶器、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这些危险物品本身也有社会的能量,管理不好,就会对社区治安造成巨大危害。

三是加强法制宣传,防范于未然。防范,指治安防范,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一个范畴,具有特定意义。通过防范,达到减少犯罪、消除丑恶现象、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的目的。防范是减少各种违法犯罪的积极措施,是一项治本的措施。对社区治安实行综合治理,不仅要治标,还要治本,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

四是规范法制建设。加强综合治理的组织、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有利于实现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法律化。使综合治理经常化,首要一条就是要有正规化的各级综合治理组织机构,没有组织保证,就不可能达到经常化;要使综合治理制度化,必须建立健全各项既科学又合乎实际的规章制度;使综合治理科学化,必须加强综合治理的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使综合治理法律化,必须立法,把综合治理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便于人们遵守实施。

社会治理的案例范文第3篇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9151064007000001;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S2011010000230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目前,社会创业组织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如何建立组织的社会和经济双重价值。本文试图对全球被广泛认可的三家创业组织进行商业模式要素对比研究,从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和客户界面进行全要素分析,从而为我国创业组织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社会创业组织 商业模式 案例分析

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社会一直在寻求具有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社会创业组织也倡导在完成社会使命(如消除贫困、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健康和公共服务等)的同时使企业盈利。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创业组织建立和变革方面,然而,很少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创业组织如何获得社会和经济的双重价值。例如,我们仍然不了解如何建立价值网络和战略资源,也不确定如何界定正确的客户界面。

本文试图对全球被广泛认可的三家创业组织进行商业模式要素对比研究,分别是格莱珉银行、蒙德拉贡联合公司和印象刘三姐。所选的组织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它们分布在不同国家,提供不同的产品,实现不同的社会使命(见表1)。

商业模式要素组成概述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商业模式”的概念,但直到40年后(20世纪90年代)才流行开来,当时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系统建模。1990-1994年间,商业模式一词至少赋予了11个含义,包括了电子商务、商业战略、商业计划乃至全球化等。

本文研究的社会企业都促成了社会转型或者说完成了社会使命。创造社会价值是社会创业组织的首要目标,创造经济价值是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的核心被认为是如何在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因此,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如何赚钱的。根据目前引用和运用最为广泛的学者提出的要素及组合:Hamel(2000)认为商业模式由四部分组成: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客户界面和价值网络,并且共包括13个子要素(见表2)。

社会创业组织案例的背景介绍

(一)塞肯集团(Sekem)的使命和历史背景

1.塞肯集团(Sekem)的使命。塞肯集团的使命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地球全方位发展做出贡献,来迎接时代的挑战”(Merckens,2000)。这是创始人易卜拉欣阿布莱什博士27年来为之奋斗不息的心愿。

2.塞肯集团(Sekem)的历史背景。Sekem是一个象形文字“太阳活力”的音译。1977年,阿布莱什博士在奥地利生活20多年后,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埃及。然而,他却发现国家存在令人担忧的经济状况和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在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的信仰(anthroposophic)和全面方法(holistic approach)的启发下,他制定了一个计划“治愈土地和人民”(阿布莱什, 2004)。他设想了一个组织,不仅包括经济领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化组织。

塞肯集团(Sekem)开始于草药和香料的动力栽培,以及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知名企业,并成为埃及有机食品的市场领导者。此外,负责国家广泛应用的生物动力方法,来控制害虫并提高农作物产量(Merkens,2000)。现在,塞肯集团(Sekem)约有员工2000人。2003年,塞肯集团(Sekem)公布营业收入为7300万埃及磅(施瓦布基金会(The Schwab Foundation),2003),控股集团由6家公司组成。它们的经营范围从包装、分发草药和新鲜水果到药用植物(phytopharmaceuticals)和有机纺织品的生产。除了公司,塞肯集团(Sekem)的建立还促进了埃及社会文化的发展(SCD)。通过这个非盈利性组织,塞肯集团(Sekem)支持了一所幼儿园、成人培训学校、一个医疗中心以及其他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并且正在筹建一所大学。

(二)格莱珉(Grameen Bank)银行的使命和历史背景

1.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的使命。格莱珉银行是为贫困妇女和穷人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帮助他们通过建立赚钱的项目而摆脱贫困。

2.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的历史背景。格莱珉银行(在孟加拉语中格莱珉的意思是“村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6年·尤努斯成立公司的时候,那时他正在吉大港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据尤努斯记载,这一切都源于一次和学生们到近郊的实地考察(尤努斯和朱丽斯,1998)。在考察中,他开始了解当地妇女的绝望境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是通过经营小生意支撑家庭:例如用竹子做竹椅或者卖自家种植的蔬菜。然而,很多人却没有钱购买原材料,例如竹子或种子。他们无法正常贷款而被迫求助于高利贷,并且支付高昂的利息。此外,作为贷款条件,他们制作的椅子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被迫出售给放债人。

尤努斯在捷波朗村(village of Jobra)花了一天时间,得知有42名妇女处于这种贫困陷阱中。当他问他们需要多少钱购买原材料才能不从放债人那里借钱,他惊讶地得知,对于他们来说27美元已经足够了(Mainsah等,2004)。对于尤努斯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很小的数额,但却可以改变42个妇女的生活。他和地方银行传达了这个成功的方式,但是他们都不愿意借钱给穷人。后来,尤努斯决定创建自己的银行,致力于帮助社会最贫困的人群。这一刻,通常被认为是微型贷款的诞生(Mainsah等,2004;Schreiner等,2001)。截止到1983年,他和学生们开始了一个国家银行的项目,在五个地区拥有了75家分支机构(哈桑等,1997)。

截至2004年,格莱珉银行的小额信贷通过在孟加拉国的1200家分行累计发放贷款4.2亿美元。今天,格莱珉银行的借款人次达350万,其中95%是妇女,还款率惊人地达到大约98%(尤努斯,2004)。现在格莱珉银行最厉害的是能够财政自给。自1995年,格莱珉银行没有接受海外的资金和捐赠,2004年,格莱珉银行开始为乞丐提供免息贷款计划,很快达到7000个乞丐(卡马卢丁Kamaluddin ,2004)。银行本身创造了超过1200名员工的就业机会。1994年,格莱珉银行拉动孟加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1.5%,这个数字可以与美国的沃尔玛相媲美(Mainsah等,2004)。

(三)《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的使命和历史背景

1.《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的使命。《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的使命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传统民族艺术文化得以保存与发扬,从而使得原本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离土不离乡”,实现新农村建设。

2.《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的历史背景。“桂林山水甲天下”,除了当地的自然景色,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对游客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印象刘三姐》就是能够满足游客的这种需求,刘三姐是广西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1961年,电影《刘三姐》的诞生吸引了全国及南亚地区的游客前来游览桂林山水、寻找刘三姐和广西山歌。因此刘三姐的产业迅速发展起来,199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指示,应利用广西原有的刘三姐文化蕴涵,做一个把广西的民族文化同广西旅游行业结合企业的好项目。该项目由梅帅元负责,并为此成立了广西文华艺术有限公司,策划方案出来后,梅总去找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得到张导的支持,并于1998年底来桂林选点,最终在漓江与田家河的交汇处作为剧场。该项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立项并投入几十万元的启动资金,由民营企业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近1亿元经营和管理。自2004年3月正式演出以来,到场的中外观众已超过百万人次,年均利润约3000万元。

过去,这一代很穷,赌博、偷盗、斗殴现象多,现在大部分青壮年村民白天在家干农活,晚上参加演出,眼界开阔,收入增多,生活充实,学法知识、守法意识增强,不良现象减少,乡村风气好转。演出为农民开辟出一片崭新的生活空间,角色转换,艺术熏陶,让他们体验到新的人生价值,进入新的境界。

自《印象刘三姐》演出以来,给阳朔带来了1∶5以上的拉动效应,仅演出区域及周边土地就增值平均达到5-10倍以上。当地农民通过演出、开办餐饮、出租房屋、出售或出租纪念品等,每年直接或间接收益约600多万元,公司每年支付给农民的演出费、加班费、保险费等就有200多万元。整个项目的基本演职员、后勤保障人员共750多人,其中雇请当地农民400人,这些农民因岗位不同,每人每月可增收600-1000元不等。村民现在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等不用到市场上去卖,可以直接卖给游客和《印象刘三姐》剧组,这样村民得了实惠又节约了时间。

另外,还专门为项目创办“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主要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招收具有演艺天赋的青少年加以培养,白天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晚上参加演出,实行“教学、实践、就业”一条龙的办学模式。学生免收学杂费、食宿费,每月还有几百元的演出补贴。

成功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的要素分析

这三个组织都实现了它们的社会使命:塞肯集团(Sekem)引进有机农业,并且促进了埃及社会文化生活,格莱珉银行为孟加拉国妇女消除贫困,印象刘三姐传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文化。三个例子在社会使命、机构组成和环境方面都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成功地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创造了社会经济双重价值。表3罗列了三个社会创业组织的商业模式要素。本文接下来针对每个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价值网络

价值网络作为基本要素被反复提出。为了实现总体目标,利用价值网络的潜力来创造竞争优势,从而创造价值。这三个例子一开始都建立了社会价值网络。在价值网络中,作为供应商提品,在客户需求和目标客户的价值创造方面形成良好的网络效应。当失去网络中的部分环节时,都可以通过创建或合作公司,提供缺少的环节。

1.赛肯集团。赛肯集团早期在德国和分销商合作,它们在采购和分销方面共同努力完成各自的社会使命。1986年与德国制药公司的Shaette博士合作,自主开发和研究植物药剂市场。1990年,在埃及建立有机农业中心(非盈利组织),为埃及种植者建立生物动力标准,并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同时,在生物动力向农业方面过度提供咨询,建立了生物动力农业在埃及的标准。同时,赛肯集团也通过埃及文化发展协会成立了一所学校、一个医疗中心和几个培训中心。赛肯集团在整个社会价值网络中创造了社会价值。

2.格莱珉银行。尤努斯通过建立格莱珉银行为孟加拉国的妇女提供微型融资,帮助他们建立并经营业务从而减轻贫困。在价值网络中,他认为仅仅通过贷款是远远不够的,接着尤努斯创建了格莱珉电信和电话公司,通过和银行合作,创建了乡村电话计划,妇女可以通过贷款来买手机并获得乡村电话服务。格莱珉银行的社会价值网络的延伸是格莱珉基金。银行运作一段时间后,尤努斯意识到很多商业理念可以完成他最初的使命但不适合格莱珉的贷款政策。因此,建立格莱珉基金来弥补这个社会创业组织的风险资本缺口。

除此之外,还有14家公司共同构成“格莱珉家庭”。通过这一价值网络,不但借钱给穷人,同时也提供了特定的商业运作模式,使借款人能够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业务。使用高科技,提供工作机会,并在其他国家复制这种模式。格莱珉家庭本身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使每个成员组织的活动得到互补。

3.《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由于贫困落后,广西当地很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给传统文化传承带来困难。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传统民族艺术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建立当地的文化品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在广西壮族自自治区文化厅指示下,广西文华艺术有限公司以传承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为出发点,邀请张艺谋出任总导演,经过3年半的努力制作成大型演出《印象刘三姐》。当地的农民作为演员或后勤人员参与其中。每晚的演出成为社会价值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印象刘三姐》推出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留宿的游客与日俱增,使阳朔全年大多处于旅游旺季,当地农民继而开展旅游经营业务:如开办餐饮、出租房屋或出售纪念品等,形成了旅游区的社会价值网络,经营各类旅游业务。另外,专门创办“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学生免收学杂费和食宿费,学生学习期间白天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晚上通过参加演出实习,获得演出补贴,毕业后可直接留在印象刘三姐项目组,实行了“教学、实践、就业”一条龙的办学模式。为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培养青少年从小培养演艺天赋,从而摆脱贫困。

(二)战略资源和核心战略

这三个组织都把战略资源纳入到商业模式中,每个组织创建各自的商业模式,确保核心战略资产的可持续供应。这些可预见的资源需求不仅仅是采购的问题,它能成为扩展价值网络的契机。通过战略资源,这三个组织扩展了社会价值的同时,解决了资源问题。

1.赛肯集团。易卜拉欣成立赛肯集团种植有机作物首先就面临着资源问题。他计划生产的生物动力和有机耕种当时并不流行,人们认为有机农业风险高、回报有限。易卜拉欣不得不并购土地扩充公司种植能力。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会限制业务扩展。因此,他通过COAE和EBDA两个机构大规模促进农业发展,提供有机农业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并且帮助对有机耕作有兴趣的农民界定标准。易卜拉欣进一步对整个行业施加影响。COAE于1992年委任赛肯集团为出口欧洲产品的检验和批准机构,如今赛肯集团也控制着埃及的有机农业标准。并协助EBDA控制40个国家约3000生产者的DEMTER商标的使用。易卜拉欣的方法确保了农民的数量和有机作物产量的不断增长,从而提高了赛肯集团的原材料的供应。截止到2003年,约800名农民在阿斯旺到亚历山大地区使用生物动力耕种法。

2.格莱珉银行。银行的核心资源是现金。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需要分析客户和信誉、主要城市的支行分布、监管控制的计算机系统等。然而尤努斯建立格莱珉银行的时候都没有。他只有经济常识和个人资金,却建立了全球成功的微型金融机构。

格莱珉银行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借款小组”。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解决几个资源问题。首先,小组成员自愿选择构成小组并内部监控,不需要银行对他们进行监控和核查。其次,无需人员培训或扩展分行网络,就能迅速地获得潜在借款人。最后,减少了风险。为了取得格莱珉银行的贷款资格,妇女们需要加入孟加拉乡村银行系统,需要形成一个5-10人组成的贷款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财务强弱因素对成员进行排序,并由此决定取得贷款的顺序,最迫切需要的成员先获得。一个小组中,每次只能有一个人获得贷款,只有在上一个人清偿完以后,下一个才能获得。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主席,她只有在其他成员满足贷款条件,比如按周按时还款时,才能最后获得贷款。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白,由于缺乏其他资金渠道,从孟加拉乡村银行获得贷款对改善她们的处境是重要的。赖账会影响她在村子中的声誉,从而使其他成员失去获得贷款的机会。小组中同伴的支持及压力,提供给每个借款者充分的动力去履行贷款条件。

最初,格莱珉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或其他机构的捐款。1983年,政府通过立法允许孟加拉银行吸纳存款,1995年,通过以下多项措施实现了最初的自负盈亏的目标。首先:从贷款的第一天,小组成员就要制定储蓄计划,这个计划的条件非常有吸引力,许多不需要从格莱珉银行借款的人都会储蓄。这成为低利率再融资的主要资源。每月储蓄带来1亿的养老金储蓄。当储蓄达到一定数额时,他们还被允许建立按月付息的储蓄账户。通过把借款者变为储蓄者及股东,孟加拉乡村银行成功地把各利益相关方整合到持续消除贫困的目标上来。

3.《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对于一个地方大型文艺演出的筹建和运作来说,票房收入无疑是最重要的。如何能使传统民族艺术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建立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市场吸引力的文化品牌,是印象刘三姐项目高票房的核心。本项目由广西文华旅游公司投资几十万建设,特别邀请张艺谋作为总导演,张艺谋的加入无疑增加了运营成本,但他构思的进一步完善是高票房收入的原因之一。

仅仅靠张艺谋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该项目的运作需要大量资金,起初广西文华旅游公司投资了1个亿用于经营和管理,然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自负盈亏,实践证明该项目深受中外游客观众喜爱,自2004年正式演出以来,到场观众超过百万人次,年均利润约3000万元,目前由于场场座无虚席,主办者只能将原来的每晚一场增加到每晚两场,这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整个演出时间约60分钟,需要600多名演员构成,每场演出一个演员都不能缺少,为了提高演员的素质,《印象刘三姐》对农民演员实行规范管理,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意识。公司与参加演出的农民签订劳动合同,依法规范管理,责权利分明,如收到三次以上警告,协议期满后不再续签,有旷工行为的解除合约。这些管理制度为演出提供了演员保障。

过去,许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现在他们白天是农民,晚上是演员,使他们体验到了新的人生价值,很多当地农民除了演出,还做起了餐厅、旅店,出售纪念品等旅游相关生意,每年直接或间接收益约为600多万元。同时把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等直接卖给游客,节省了时间,获得了更高的回报。

(三)客户界面

商业模式中的客户界面研究的是价值转移到目标群体的方法,客户是组织创造社会价值的受益者,这三个社会创业组织创造社会价值的形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为目标群体提品和服务而创建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标群体就是客户。这三个组织不同于通常的组织,其目标群体都参与到了社会价值的创造和获得中,以创造就业机会,获得市场信息,并直接和客户交互。

1.赛肯集团。易卜拉欣博士认为通过融合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来救国,赛肯集团的目标群体可以被定义为整个埃及社会。虽然不可能把全社会融入到社会价值网络中,但是赛肯集团在尽力实现这个目标。努力的核心是赛肯雇员生活和工作的村庄。在2000公顷的土地上,村庄不仅有农业、加工设备,还有房屋、幼儿园,学校和医院,这里几乎能实现易卜拉欣所有的愿景。这里的环境比埃及的大多数地方都要健康,同样是工作场所,赛肯集团不但提供了安全的工作场所,而且还提供培训和教育。另外,还鼓励员工投入10%的时间学习文化或者参加绘画、唱歌等社会活动。在社会价值网络中,赛肯集团形成了一套有机农业经验共享和互助的农民网络。

赛肯集团的目标群体埃及人组成了价值链。首先,创造了就业机会,这对于面临20%失业率的国家来说非常迫切。其次,根据上面讨论的客户界面,建立了一个健康的环境、提供了文化、社会和专业服务,这些都直接有益于员工。

2.格莱珉银行。尤努斯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帮助孟加拉国的穷人,特别是妇女。格莱珉银行通过两种方式把这些妇女融入社会价值网络中。

首先,使他们成为银行的股东,即格莱珉银行的绝大多数股份由贷款人拥有。这确保穷人也可以作为股东通过银行或者利润获得价值,或者获得优惠的信贷。这些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银行不可能提供的。基于建立能力和责任并行的原则,拥有者和部分拥有者的责任使银行不断运作。其次,格莱珉银行试图将借款人变成企业家。格莱珉银行通过实施各种活动,建立或支持各种组织促进这个进程。这意味着,格莱珉银行同样可以获得由借款人的业务活动创造的价值。

3.《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印象刘三姐》通过融合社会效益、当地民族艺术和产业增长来发展新农村经济。该项目的目标群体可以被认为是项目所在地的广西地区的贫困农民。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被建成一个旅游总收入达到6亿多元的旅游目的地。《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通过以下方式把这些贫困农民融入到社会价值网络中。

首先,让这些农民发挥民族艺术特长,成为该项目的主要演员团体。每年公司支付给农民的工资有200多万元。农民白天干活,晚上的空闲时间可以通过演出增加收入。演员团体之间形成沟通界面,对于演出的技巧等方面进行交流。其次,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不满足于做演员,自己纷纷经营旅游相关的生意,这将带来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农民的素质。经营者团体也在竞争中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赛肯集团、格莱珉银行和《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三个社会创业组织,分析了社会创业组织发展到能够创造社会经济双重价值的商业模式要素组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成功的社会创业组织不是只定位在产业链上的特定环节,而是积极地创建自身的价值网络。其次,这三个组织都证明了战略资源和核心战略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把价值转移到目标群体,即一开始就把目标群体融入到社会价值网络中,使目标群体在价值创造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从中获得有吸引力的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社会创业组织如何达到社会经济双重价值,如何从一个需要捐助的单一社会企业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希望这些定性研究能够作为未来实证研究的基础。另外,这些观点可以为商业企业重新考虑自己的商业模式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References Abouleish,I.,.Die Sekem-Vision.Stuttgart:Mayer Verlag,2004

2.Seelos,C.and Mair,J.,.Entrepreneurs in service of the poor–Models for business contribution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usiness Horizons,2005

3.乔为国.商业模式创新.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4.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

5.曾荫权.发展社会企业,促成商界与非政府机构合作[N].第一财经日报,2007-6-7

6.赵萌.社会企业战略:英国政府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4)

7.于晓静.国外社会企业的发展及其启示[J].社团管理研究,2011(5)

8.李伟梁,刘艳.社区社会企业的责任承担及培育发展[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5)

9.黄剑宇.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方向[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0.杨家宁,陈健民.西方社会企业兴起的背景及其研究视角[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1)

11.王琴.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1(1)

12.王炳成,许长宇.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的成长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6)

13.纪慧生,陆强,王红卫.基于价值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设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4.吕鸿江,刘洪.基于匹配视角的商业模式与战略关系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15.龚丽敏,江诗松,魏江.试论商业模式本质、研究方法及未来研究方向[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

16.沈永言,吕廷杰.商业模式创新的五大基本理念[J].企业管理,2011(3)

17.沈永言,吕廷杰.商业模式基本概念重思[J].管理现代化,2011(1)

作者简介:

秦雯(1983年-),女,青海西宁人,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创业组织的研究。

社会治理的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审计原则;独立性;资本规律;企业性质;制度安排

一、引言

假如有这样一种机制,可以约束、保障审计人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恪守客观、不偏不倚的职业精神,剔除审计技术与能力因素的影响,在社会认同的水平上保证达到审计结果的公正性要求,你还会抓住审计独立性问题不放吗?长期以来,审计独立性一直被奉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石和核心价值,是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但大多审计失败的案例又告诉我们,审计独立性是一个非常难以琢磨的概念,在应用中也很难找到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审计独立性并没有必然地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性。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审计失败案例和我国有关学者实证研究的结果都证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虽然有一定改善,但总体上不能让利益相关者满意。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尽管探求了很多如何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对策,却很少研究审计独立性的社会环境,没有深刻分析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进而导致审计结果的可靠性难以令人满意的因果关系,因此,也就很难找到改善审计独立性状态、有效提高审计结果可靠性的制度安排与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重新审视了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三个审计原则的关系,正视注册会计师审计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试图分析: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对会计市场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本质同审计独立性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及审计雇佣制度与保持审计原则的关系、公司管理当局与注册会计师利益联盟的生成基础。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治理会计市场,保证落实审计三原则的基本对策。

二、审计三原则的关注度和逆向讨论

(一)审计三原则被关注程度的数据分析

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分别以“审计独立性”、“审计客观性”和“审计公正性”为关键词进行模糊与精确的跨库检索,1979年至今,对审计三原则的讨论、研究论文情况如表1。

近三十年来,讨论“审计独立性”问题的论文之多令人惊讶,同样作为审计原则的“客观性”、“公正性”却很少被研究。以精确的跨库检索为例,研究审计独立性的论文是研究审计客观性论文的近73倍,是研究审计公正性论文的79倍,可见审计独立性在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进一步折射出审计独立性问题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频度,以及审计三项基本原则被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关注程度的差异。

2006年新会计、审计准则以后,对审计三原则研究讨论的基本构架不但没有改变,还有继续加剧的趋势,研究并发表的审计独立性的论文比例继续上升,而研究审计客观性、公正性的论文比例在降低。具体情况如表2。

在所有关于审计独立性研究的论文中,绝大多数将审计独立性视为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审计的灵魂和本质特征,这是理论界与实务界比较认同的观点。同时认为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企业内部的契约监督活动和企业外部投资公众的投资决策依赖方面,没有独立性,审计就失去社会价值;甚至有人认为,审计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生存根本和灵魂。

(二)审计独立性逆向思考的研究成果

在上述诸多研究审计独立性的论文中,很少有作者提出对“审计独立性”地位与作用的逆向研究,主要是强调审计独立性的正面效应、具体表现、影响因素、保证措施等内容,但也有少数作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尽管他们仍然坚持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其中,孔凡军、崔宏等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孔凡军认为,“作为信息利用者的社会公众,其真正关注的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呢,抑或是审计的可靠性?显然是后者。因为后者才对社会公众的决策有参考价值。现实中,公众之所以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大加指责,究其深层次的目的,还是期望借助独立性,保证审计的可靠性”。孔凡军的这种判断和分析,应该引起整个审计界的高度重视。他强调四个方面:一是比起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社会公众更加关注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关注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期待借助独立性保证审计的可靠性;二是独立性未必一定能够保证审计的可靠性,审计的可靠性受包括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三是审计独立性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局限性;四是审计独立性缺乏切实可靠的衡量标准。

崔宏、刘尔奎两博士等认为,从独立性的经济性质来看,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种概率(审计独立性是一种注册会计师顶住客户压力、不为任何利益相关方意见所左右而调整或披露重要的错报或漏报的概率,实质上也就意味着这个概率不可能永远等于1,而是经常地表现为小于1,在[0,1]之间取值的一种客观事实)、是一种风险。他们认为,由于审计独立性的上述特征,应当淡化甚至取消“超然独立”的提法,坚持审计只能提供合理保证、合理确信的理念。

上述研究提出的“审计独立性”的不确定性,相对于长期以来人们研究审计独立性问题的方向,选择了一种具有逆向性的思维方式,而这些逆向思考,又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现实与理论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实证研究结果的证明

尽管人们期待注册会计师保持足够的独立性,但事实上,审计独立性始终处在一种博弈状态中。在过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注册会计师审计尽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独立性程度始终成为利益关系者批判的对象,社会经济生活中也不断地提供着足以批判审计独立性不足的证据(国内外上市公司会计、审计舞弊事件)。

国内研究者中,较早对审计独立性提出质疑的是张丽云翻译的文章,文中指出,这种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无形中采用了一种幼稚的、不合实际的心理学模式;文中还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观点,审计师出具失实的审计报告,受害者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概念,正因为如此,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未保持审计独立性原则而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所占比例并不高。

耿建新教授等通过对2000年以前上市公司变更事务所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如果上一年度执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所审计公司出具非规范的标准审计报告时,被更换的可能性比出具规范的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要大得多;与所审计公司不在同一区域比同在一个区域被更换比例也很高。另得出结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注册会计师保持审计独立性的难度。

陈晓博士等以1998―2002会计年度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在1998―2002年间,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展现,对于一些易发生利润操纵的问题上敢于说“不”,但更多的是风险回避型的“两难取其轻”的选择结果,出于多种因素考虑,还不敢该说“不”时就说“不”,独立性十分有限。

由此可见,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处在一种不合理的状态,并且缺乏合理的保障,这也正是有众多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寻找解决途径和办法的原因所在。然而,笔者认为,孔凡军提出的“社会公众更关心审计的独立性还是审计的公正性”、“审计独立性不能严格保证审计公正性”的观点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合理性;崔宏、刘尔奎两博士总结、归纳的“独立性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种概率、是一种风险”的观点,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些逆向研究及成果告诉我们,应当对审计独立性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如何定位审计的独立性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上述学者从实证研究出发得出的结论还需要一定的理论给予解释和支持。

三、路径、路标与目的地――审计三原则与审计目标的关系

从逻辑关系上看,研究者普遍认为,通过独立性保证审计过程的客观性,进而实现审计结果的公正性,这样的设想是非常正确的思维定式。问题是,仅仅有独立性能否实现我们预期的美好目标呢?又如何保持独立性呢?

从笔者的疑问假设中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注册会计师审计“三原则”的关系,独立性是保证审计人员审计判断客观、公正的重要保证(是不是充要条件需要研究);审计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实现审计结果可靠性(审计结果客观、公正)必须保持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模式,审计结果的可靠性才是审计追求的目标。在注册会计师审计活动中,目标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审计结果公正、公平。从这一关系来看,审计结果的可靠性才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价值核心。没有审计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即使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保持了多么令人信服的独立状态,也可能因为注册会计师不能保持客观的精神状态和实事求是的审计观念,或由于专业判断失准、没有尽到职业上应有的谨慎等原因导致审计失败,独立性也就没有实现其现有研究者追求的目标。审计质量控制与审计三原则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形象化为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设计、研究和保障审计独立性的初衷,就是要通过独立性控制,实现审计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但是并不排除绕过独立性对审计过程和结果的质量控制程序和措施。事实上,现行很多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直接作用于审计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如果将独立性比作通往目的地的路径,将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比作通往目的地的路标,那么,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就是目的地。合理的独立性程度可能是实现审计结果可靠性的捷径,但是,通往目的地的路径可以有很多条,未必就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按照这样的解释,保证审计结果可靠性的方式、方法也不可能仅限于保持独立性,或者说仅有独立性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独立性本身也需要通过法律、制度、道德的社会规范予以保证)。尽管我们制定了很多规范(注册会计师法、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质量控制标准等),强调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但在现实审计活动中还是无法保障合理的审计独立程度,尤其是过去几年几个著名的审计失败事件的影响,社会公众对审计独立性的判断取向更为不满,认为审计独立性越来越让人们看不清楚。

客观性、公正性是实现审计结果可靠性的“路标”。无论通往某个目的地的道路有多少条,正确的路标都会指引想要到达目的地的人们以正确的方向,引导路人到达该目的地。审计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正是走向审计结果可靠性的“路标”,它向执行审计业务的任何组织和人员,指明实现审计结果可靠性的方向和要求:以不偏不倚的精神态度、以国家法律和职业标准为行为依据,将审计对象的财务报告的生成过程与结果同其应遵循的规范、标准进行对照、比较,寻找偏差,将所审计财务会计报告的可信赖程度以审计意见的形式向各方利益关系者报告。客观性、公正性既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警示,它时刻提醒注册会计师必须在执业过程中始终保持实事求是、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只有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处理、判断审计事项,才有可能实现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有违客观性、公正性要求,即使有严格的独立性作为保障,也极有可能导致审计结果失去可靠性,致使审计失败,承担审计风险。审计独立性直接与审计客观性、公正性相关,决定客观性、公正性或者是决定客观性、公正性的程度;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能力、客观性、公正性及其保持程度,也是影响审计结果可靠性和可信赖程度的关键因素。

也许有人认为上述比喻不成立。那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只有独立性才能促使注册会计师保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审计态度和不偏不倚的职业精神,进而保证实质性独立方面明确列出应注意的各种情况,如直接经济利益关系、间接利益关系和与经济利益相关的情形。但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很多审计案例告诉我们,尽管大部分审计合约在表面上看符合审计法规规定的独立性要求,但未必能够保持足够的精神独立。由于精神独立性的丧失和利益驱动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合理保证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没有给审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他们决策程序中希望得到的可信赖信息。我们可以再作一下反向思考:尽管在制度上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独立性,在确定审计合约时,也没有研究者提出的“直接经济利益、间接经济利益及其与经济利益相似的情形”的事项存在,那么就一定可以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坚持审计原则,客观、公正地实施审计过程,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没有相应的审计责任的法律规定和可能承受的巨额经济赔偿,情形会怎样呢?注册会计师独立地滥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判断也可以导致审计失败。可以断言:没有这些法律规范和巨大赔偿责任承担的威胁,注册会计师事业或许会消亡。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公司化、资本人格化和注册会计师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特征与本质,都将决定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会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方式,最终使注册会计师没有市场而消亡。所以,可以直言不讳地说,不是独立性从根本上保证审计过程的客观性和结果的公正性,而是那些法律、规范和违反法律、规范的审计责任承担等因素在维护着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和审计质量。那么,如果制定的注册会计师违背客观、公正原则、操纵审计结果的审计责任承担(处罚标准)足以抵消或超过注册会计师放弃客观公正审计原则而可能获得的综合(短期与长期、个人与组织)利益,情况又如何呢?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之所以选择放弃独立性、或与客户共同舞弊、或接受客户的主张而放弃应有的审计原则,主要还是出于获得自身利益、稳定客户、保持长期合作与长期收益的考虑。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建立一种可以制约注册会计师肆意放弃客观性、公正性的法律规范,才是保证审计人员精神独立、审计过程客观与公正、审计结果可靠的可选择路线。

对于社会和信息使用者来说,审计结果的可靠才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市场经济中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应该是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社会价值所在,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在这里应当分清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目标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目标是以获得个人或组织利益最大化为行为目标的,正是这种目标追求的存在,才会导致部分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放弃审计原则,作出逆向选择行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则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当共同努力争取达到的状态和境界,它的标准确定不是来自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而是来自于社会、市场和公众的合理期待。

如果上述解释和考虑成立,在致力于确保审计质量的工作当中,就不应当仅仅过于关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因为它只是个道路选择问题。独立性可能是一条捷径,但在目前的我国社会环境当中,未必是一条唯一可以选择的合理路径。

上述比喻也许并不恰当,但是对于说明问题却具有直接的解释意义。如果将独立性视为托起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这座大厦的支柱之一,那么它或许是非常关键的支柱之一;但是无论如何关键,它也绝对不是唯一支柱,这是必须明确的。

四、正视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属性和社会环境

会计师事务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以市场经济为发展基础,也生存于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其本来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同其它企业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和环境适应性。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在其研究中总是把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放在一个技术、道德等方面高于一般社会组织和与社会成员水准的层次上进行讨论,很少考虑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就是一个企业,其投资也是资本性投资,注册会计师也有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欲望和追求,这是以往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中最大的缺陷。

(一)“资本”及“资本规律”的影响

市场经济说穿了就是“资本经济”。无论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环境下,还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下,抛开具体的政治制度,两种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核心都是“资本”,或者说社会经济运行的内核就是“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在“资本规律”构成社会经济、甚至决定或影响政治等主要活动的驱动机制的社会中,一切经济行为的驱动力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资本”的作用。尽管经历长期的发展历程,“资本”原始性的、非理性的掠夺、逐利理念和本性已经在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面前有所退缩和修正,但是,“资本”的本质特征还是没有改变,变化的只是追逐利润的方式,以及融入社会理性发展要求的程度,否则就不是“资本”。当我们选择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也就必须承认“资本规律”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为自身利益放弃独立性和客观性,导致审计结果的不公正,或者说他们的逆向选择行为,也正是由于“资本”的本质功能发挥作用的结果。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基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市场经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分离、两权分离等社会环境,为会计专业人士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寻找到了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地位高雅的资本介入点。在该领域,一方面是专业会计人士找到了谋生的途径;另一方面还使其持有的资本和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得到了完美体现。可以说,是资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一部分资本找到了新的追逐利润的领域和机会。西方会计师事务所经过了多次优胜劣汰和兼并过程,使得事务所不断分化,仅有少数在竞争中运作得当、信誉相对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成长起来。这种竞争、兼并,绝对是以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利益为基本目的的。从以前形成的“”,到现在的“四大”,要么因为竞争、市场占有等因素合并;要么因为违反审计原则、严重审计舞弊,失去市场信用而被其他事务所兼并。存在竞争本是一个好的环境,建立竞争机制的初衷就是设想利用竞争,优胜劣汰,提高整个审计界的执业水平和质量。这一目标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和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整体技术能力与素质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应该认识到:这种审计领域的资本积聚和组织变更,是以整个行业竞争、资本逐利为动因的。

会计师事务所吸纳合伙人的投资,在会计上直接记录为“实收资本”,会计师事务所投资人也一样是资本投资者。试问,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不是一个预期赢利的企业类型,还有那么多人想成为合伙人吗?还有资本会积极注入吗?同样,如果注册会计师行业不是一个预期高收入、有社会地位的职业,每年还会有人蜂拥考试,试图进入该领域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毋庸赘述。

(二)会计师事务所行为的企业性质决定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资本积聚体,没有营利性的诱导,也就没有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会计师事务所完全具备企业的所有性质和特征。

前文已经说过,会计师事务所为部分游动资本和具有专业技能的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本找到了投资和追求投资回报的较为理想的领域。在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初期,还把会计师事务所定义为“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实际上是将注册会计师审计纳入了政府监管的延伸体系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改变了这种与时代和会计师事务所自身本质特征相矛盾的观念,承认会计师事务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的公司法人,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始投资、新资金加入、经营积累等,均纳入事务所的实收资本和资本积累,这也就是完全承认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性质,承认会计师事务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资本积聚体。

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性质与一般经营性企业确实存在差异。第一,它属于基本社会服务性企业,企业服务能力和信誉是企业发展的主要依靠;第二,受国家法律和世界性行规的约束,会计师事务所间的竞争规则具有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征。一是不能采取不正当竞争和公开竞争手段,比如拉取其它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上门拉取客户、支付佣金拉取客户等等。二是不可以通过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和争取客户,这同一般企业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和高水平广告,宣传和推销自己及其产品、服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三是行业管理比一般企业严格、规范,制度规范更具直接约束性,行业执业标准可以深及各成员单位及其执业人员的行为细节。四是,同其他管理咨询、中介业企业一样,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成果最终表现为提交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和社会认可程度,而这种工作成果的业绩评价同上市公司或一般企业不同:其它企业业绩评价中,各方面利益关系人大多关注企业合法收益的高低。在这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的投资人、管理当局也具有同样的利益追求,作为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投资人和管理当局,他们也关注企业的服务质量,但是这种关心是以趋利性为前提的,即为了保证事务所获取满意的客户群,进而获得满意的审计服务收入,这同一般生产企业关心自己的产品质量具有相同的目的性――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保持稳定、长期的利益追求。没有这样的前提,事务所就不会关注自身的服务质量。相对于此,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结果的使用方――所审计公司投资人、债权人及其他使用审计报告并与该公司存在或即将发生经济交易的利益群体,他们评价事务所的好坏,则更注重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是否能够满足他们决策所需信息的可靠性方面。

无论有什么不同,也只是行业特征不同,事务所的企业性质不会改变,事务所投资及盈余积累的资本性质亦不会改变,所以,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选择必然以考虑经济利益为主要标准,这也是不会改变的。

如果承认会计师事务所是企业,其经营也是资本经营,符合社会发展逻辑,那么,就应该承认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追逐利润的客观现实,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保证审计质量问题;也就应该在这样的前提下,研究审计三原则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在研究审计独立性时,绝对不可以忽视这些具有根本性影响的现实环境因素。

(三)理性经济人原理与行为选择

从社会现实来看,在有正常行为能力的人群中,人们都是有欲望的,都有试图满足个人欲望的渴望和行动选择;而社会又是制度化的,人们的行为选择一旦超越法律、制度的边界,就会受到法律、制度的强行修正或处罚。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会选择既符合社会制度规范、又可以获取自身可以接受的满意报酬的行为方式获取经济利益,但是,利益追求也会诱惑人们超越法律、制度界限,选择更加利己的利益实现方式和途径。会计师事务所是由注册会计师及其辅助人员等社会经济人组成的、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企业组织,资本观念及资本经济的价值规律仍然是现实的客观存在,不可以因为注册会计师从事所谓的“高尚”职业,就可以不去探求他们社会的、个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就认为他们的品格超凡脱俗,没有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这是绝对错误的。

经济学研究中经常探讨“理性经济人”的行为选择问题,理论假设和研究过程很深奥,在此笔者也借用“理性经济人”这个名称来说明注册会计师的行为选择,但使用的相关概念未必完全同“理性经济人”理论一致。假设:“纯经济人”――任何行为的取舍仅以获取或可能获取的经济利益为唯一选择标准的组织或个人;“理性人”

――任何行为的取舍仅以所在社会制度(法律规范的规定)框架为选择标准的组织或个人;“理性经济人”――权衡经济利益获取与法律规范要求对自身行为进行选择的组织或个人。我们应该将注册会计师定位在上述概念中的“理性经济人”范畴之内进行研究,承认没有高尚的职业,只有与某种职业相匹配的高尚职业品格和道德,正视并承认注册会计师的行为选择同样遵从价值规律,会计师事务所行为遵从资本规律的现实。只有这样,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行为研究才具有意义,才有可能得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结论。

(四)雇佣关系和审计客户的可选择性影响

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历史和现实来看,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客户之间完全是一种雇佣关系,对外编报财务会计报告的组织可以自由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做审计服务。尽管审计职业界有避免不正当竞争的诸多限制,但来自于审计客户的自由选择权并没有明确限制,从而使审计客户可以随意选择为之服务的审计机构。还有,虽然有关法规规定公司不可以随意无正当理由更换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但是审计客户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为自己辩护,耿建新教授等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种雇佣关系和审计客户选择权的现实存在,使注册会计师及其组织不得不酌情考虑审计客户提出的一些不当要求,甚至屈从客户的压力,违背审计原则,出具不当审计意见。

(五)审计制度安排易发生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的苟合

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了现行审计委托方式的缺陷,指出了委托主体由管理当局替代可能产生的危害。雷光勇研究了审计合谋及其治理问题,吴联生研究了审计意见购买问题,在此不做更多讨论。但现行审计委托制度和操作程序,容易导致注册会计师同客户管理当局形成利益联盟,共同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首先雇佣关系的存在使会计师事务所处于被选择的地位,作为盈利经济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考虑如何获取和保持更多客户,增加盈利的机会。受资本经营理念的影响,不可能不考虑客户的要求。其次,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客户的会计顾问,指导和参与客户的会计工作,且要求对审计报告所附的财务会计报告共同承担责任,尽管要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但在现行制度框架下,这种责任的区分很困难。再次,只要对外披露的、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能够通过监管机构的检查,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当局就算完成了各自的责任;即使出现问题,只要能够证明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无差错,审计证据充分就可以免除审计责任,这给注册会计师规避责任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上述制度安排和现行审计制度安排为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结成联盟创造了条件。

五、管理对策:目标与道路选择

(一)独立性仍然非常重要,但评估或保证独立性同样艰难

尽管笔者认为独立性不是保证审计过程客观、公正和结果可靠的唯一关键性前提,但是,独立性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来说仍然是重要的。正如吴联生博士等所说“注册会计师能否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首先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相关,特别是财务利益的独立”。这是因为,一旦有存在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行为选择发生的利己偏差可能性会极大地增加。所以,笔者的宗旨不是不要审计的独立性,而是正确认识独立性与审计目标的关系,从独立性和其他能够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实现的方面,共同构筑实现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客观、公正和结果可靠的基石与管理对策。

如何证实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比起注册会计师证实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可信赖程度同样艰难。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一般要索取客户管理当局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有时还包括存货等项目的声明书,以表明管理当局对整体财务会计报告、重要项目、或有事项、存货状态的真实性、合规性,或者说对与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符合程度负责。这些尽管不能减轻、免除和替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但注册会计师仍然在每一次审计中要求客户作出这样的承诺,试图以此来区分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也以此告知财务会计报告及审计报告使用者:审计业务的目标并不是保证客户的财务会计报告完全真实、完整、合法,而是在于证实客户财务会计报告的可信赖程度。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事务所在审计报告中对其组织和执行本次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是否具备有关规范所要求的独立性做任何形式的陈述或声明。换句话说,尽管审计规范中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必须严格遵守独立性规定,但是,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却没有任何途径和方式获取这种独立性信息,只能无条件地相信注册会计师审计组织及其执行具体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审计过程也会是客观、公正的,能够实现审计结果的可靠性。这样的状况,是不是有些“王婆卖瓜”与“掩耳盗铃”的嫌疑?也许还有人说,注册会计师审计组织的独立性除了审计法规的约束外,还有职业团体和政府管理机构予以审核、监督,可是,我们却很少看到这些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做具体审核或出具正式的评价报告。也就是说,这些管理机构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介入到各审计组织独立性的具体检查活动当中。

可以肯定,一般利益关系人对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独立性是无法判断的。除了个别规模较大或利益攸关的信息使用者可能有能力关注审计人的独立性问题,其它财务信息使用者不可能有能力、时间和途径判断审计人的独立性,那么,审计人的独立与否,对他们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为了鉴证审计人的独立性,再建立一个审计人独立性的评价机构,是否有必要呢?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又能保证审计人独立性鉴定机构的独立性呢?循环往复,没有停止,显然,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也许有人说注册会计师管理机构――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监督、检查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但这种行业管理机构的监管历来不被社会公众认可,因为他们同属于一个利益集团;还有人认为可以由政府监管机关来负责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监督、监察工作,那么又会形成审批与监督职能的重置,也缺乏得到信任的根据。

如果上述描述和立论结果成立,就必然会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进行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独立性检验?从一定角度来说,这同注册会计师鉴定客户财务会计报告同样艰难。

(二)风险、利益与责任

在美国,很多商学院毕业的学生希望通过考试成为注册会计师当中的一员,每年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人数居高不下,可见寻求进入该领域的人数众多。因为人们一致认为,在他人看来,注册会计师是一个品格高尚、有道德、有社会地位并且收入很高的职业,特别是能够加入世界著名的会计公司,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荣耀的象征。在我国,即使是国内有影响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每年希望加入的人数也很多。但是,如果没有“收入高”这一特征,品格高尚、道德、社会地位等美妙的词汇都会显得苍白无力。笔者作为一个会计教育工作者,非常理解和熟悉年轻会计工作者和大学毕业生加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愿望和积极性。同时,笔者也充分认识到,已经进入和准备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大多数人,看到的主要是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地位、荣耀与利益,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该职业可能或应该面对的风险与责任,这是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并不理想和不那么健康的主要意识因素之一。持有这样思想的人进入执业界,其社会价值判断、行为选择、道德观念等方面很难满足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的需求,也很难保证审计质量。

很多学者已经讨论了注册会计师和该行业的风险、利益与责任,在此不再赘述。笔者要说明的是,不能正确认识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逐利特征,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没有一个全面、完整、客观的认识,是不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这也是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对策中应当给予重要关注的问题。

(三)保证审计质量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的根本出路

注册会计师的产生与发展是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社会环境而产生、发展的,所以,寻求解决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具体措施,也应该在市场规则与对策中寻找答案。市场经济既是资本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在以市场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的社会环境下,完善的法律体系、有效的司法程序和高效率的监督体系是确保经济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措施。

1.严格保障注册会计师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决定或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笔者认为,应当保持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一定程度的高收入性,这是保持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经济基础。可以想象,如果注册会计师职业成为一般的白领甚至是蓝领阶层,又要求他们承担那么大的审计风险,那么必然会导致无人进入该领域,使注册会计职业后继无人;或者迫使他们违背职业道德,作出逆向选择。“衣食足而知廉耻”,我们提出高薪养廉,作为政府官员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的时候,在解决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的问题上,这样的法则同样是必需的。试想,如果让一名注册会计师为养家糊口而奔波,他如何能抵挡住其他利害关系人对其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收买呢?

比较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与国际业务的情况就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在我们双重审计试验阶段,首先聘请国内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审计收费几十万或上百万;之后聘请国际会计公司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再审,审计收费则是几百万、上千万,甚至几千万,同样的审计对象、同样的审计业务,甚至还可能利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成果,审计的价值却有如此大的差异,又如何能够建立起保证我国注册会计师骄傲的社会地位和足以保持其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的经济基础呢?我们也看到了我国民众总体的收入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民众收入的差距,但是,保证注册会计师合理的高收入,本身就是造就提升执业质量合理环境的重要基础。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审计职业界。

要提高注册会计师收入水平,必须使注册会计师成为一个像目前国际会计公司那样具有相对国内一般行业的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高信用、高品质的团体和职业。如何解决注册会计师“高收入职业收入不高”的问题呢?笔者认为,不可以向国际会计公司看齐,要根据我国国情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成本及相应的保障机制综合确定。高收入应当有高门槛,应当适当增加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准入难度和要求,在提高事务所业务收入水平同时,建立健全适合于注册会计师发展规律、符合国情实际、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和市场氛围。

可以选择的现实行动包括:一是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最低注册资本金门槛。现行承接证券资格业务的事务所注册资本金的最低金额为200万元,可以想象,这点微薄的资本金如何承担得起任何一次证券审计服务失败可能给利益相关者带来的损失呢?深圳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了宽松的有限责任形式,合伙人基本上以向事务所的投资为承担责任上限,他们审计“银广夏”收取6 000万元的审计费用,而因为审计失败给“银广夏”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股东造成的经济损失,比他们收取的审计费用要多得多,那么,他们拿什么来赔偿审计报告利害关系人因为误信审计报告而造成的投资损失呢?遭受损失的投资者即使诉诸法律且胜诉,又能得到什么样的补偿呢?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因审计师审计失败而遭受巨大损失的审计报告使用者,轻易不将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诉诸法律的关键因素之一。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本金可能仅能补偿审计案件的诉讼费用,遭受损失的审计报告使用者即使胜诉也不会得到什么满意的赔偿。这种仅可能弥补诉讼费用,却不能挽回损失的诉讼程序,是审计报告使用者不愿意接受的。二是提高证券业务审计费用最低标准。我国没有明确的最低收费标准,特别是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审计业务,个别公司仅支付6万元的审计费用,这样的收费,无法体现注册会计师真正的社会地位与价值,也不可能提高事务所的实际收入。笔者建议,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以由证券监管机构设定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审计的最低收费标准,强制性地提高审计收入。其实,如果第一条能够很好地实施的话,具有证券职业资格的事务所会大幅度减少,很可能提高事务所与客户的谈判能力和收费水平,改变我国注册会计师收入和风险承担能力的现状。

2.建立严格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规范和监管体系,严肃处罚违规注册会计师

如何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尽可能地减少审计舞弊(杜绝舞弊在市场环境下很困难),这是专业管理机构和社会各界利害关系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执行审计服务的审计机构及注册会计师感到迷惑的问题。目前的主要解决办法是:行政保障――主管部门和专业团体机构的监管;法律保障――以注册会计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规范;司法保障,也可以称为风险责任保障――通过事后的诉讼程序解决由于独立性偏差带来的问题,即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由于独立性偏差引起的纠纷。但事实上缺乏实际的事前合理的独立性评价,审计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审计结果的可靠性评价基本处于真空状态,而且,即使建立和实施有关监管程序和措施,也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在不断强调和优化人们社会公德的今天,具有强制性和威慑力的约束手段仍然是健全、严格的法律规范,而不是缺乏约束力的思想说教和道德条款,这不是说道德规范和思想教育不重要,而是要说明在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环境下,人们还是主要以经济利益作为行为选择的基本参考,在社会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人们的价值取向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约束人们经济利益欲望的手段就是经济政策、行政控制和法律手段。在经济政策既定、可用行政控制受到限制、明确会计师事务所企业性质的环境下,起关键性约束作用的、最常用的和最有效的约束手段就应当是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控制手段同时运用更为有效。在给予注册会计师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同时,对于违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必须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使高收入、高地位与高风险严格对等,创造社会公平机制。

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对违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都在相关法律、制度和准则中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如行业管理机构作出的警告、罚款、停止执业、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停止证券资格、取缔会计师事务所等等。但是,在国外大多数审计案件中,不少案件可以使事务所破产或被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而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庭外收买(庭外和解)的方式,避免了会计师事务所遭受处罚。这样的结果虽然可以触动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利益,起到警示和制裁作用,但是却使那些违规行为和违规人员得到了庇护,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那些控制不健全、管理不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执业状况不理想的注册会计师,使那些违规会计师事务所得以生存,违规注册会计师继续执业,为他们继续占据会计市场和继续寻租资本市场监督权利提供了可能,对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以及整个会计市场的发展是不利的。

必须注意:在我国证券市场发生过的重大舞弊案件中,应当承担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应的注册会计师所受到的处罚,包括行政处罚、经济责任承担等是相当轻松的,根本无法触动违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根本利益,不要说“杀一儆百”,连“敲山震虎”的效应都没有。在我国,负责审计“琼民源”的中华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审计“红光实业”的成都蜀都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审计“东方锅炉”的四川会计师事务所等仅仅被停止证券执业资格6个月,而被处罚的时期,也可能正是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审计的间歇期间,不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证券业务构成较大影响。与此相对比,国际著名会计公司“安达信”却因类似的审计舞弊事件解体。虽然在事件的绝对金额上国内事件与安然事件相差悬殊,但相对比率方面(作假金额与发生事件公司营业额或注册资本的比率)并不落后,但承受的处罚和命运却截然不同。事实上,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因为自身利益为上市公司掩饰财务会计报告中虚假信息的行为,比明火执仗地抢劫更为卑鄙和可恨,因为他们假借高尚职业和较高的社会地位,采取欺骗手法谋取个人利益。因此,对于保障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健康运营的注册会计师职业,更应该以市场规则与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并用的方式,严格规范,加大惩处。比如说在经济制裁上,要保证使放弃审计原则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从其逆向选择中所得到的经济利益,远远不能补偿被查处后的经济惩罚。这样,即使没有实质上的独立,也会促使注册会计师作出经济利益权衡,也有可能保障审计结果符合审计准则等规范的要求,保证审计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实现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产生审计舞弊的根源在于利益追求,控制与约束的对策也应该针对利益追求,在制度安排上,不应给予注册会计师可以肆意投机的经济选择机会。也许有人认为这样过于苛刻,甚至认为不符合社会与人的正常规范,但是,对于关乎市场经济稳定运行和资本市场秩序的重要环节,不加大规范和惩处不足以保障注册会计师队伍与业务的相对纯洁性。笔者也无意不让那些违规注册会计师继续生存,但却一定不允许他们重回注册会计师职业界,他们只能在其他行业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3.适当解决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可能形成的利益联盟问题

在经济利益驱使和资本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推动下,管理当局与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很可能达成审计合谋,形成审计利益联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在此不作一一介绍,笔者也提出了一个解决利益联盟的基本对策,就是在信息上严格区分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并大幅度地缩短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限期。这种对策思路与方法已经体现在笔者发表于《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第六卷)“企业财务信息编报与审计责任明晰性研究”一文之中,在此不作赘述。

六、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第一,独立性不是保证审计过程客观和审计结果公正的唯一重要途径,在治理会计市场时,也不能过于单一地关注对独立性的考虑,还要更加直接地关注保证审计过程客观性、公正性和审计结果可靠性的有效保障措施上来;第二,承认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地位和注册会计师的利益追求,没有高尚的职业,只有高尚的人的品格和道德,正视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行为选择同样遵从价值规律、资本规律的现实;第三,市场、资本的问题,主要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解决才可能有效,经济制裁应该保证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违规处罚和诉讼赔偿高于其违规所得,同时配以职业违规禁入制度,不给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会计市场上再次寻租监督、鉴定权利的机会;第四,加速上市公司自行年度报告的时间,不仅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时效性,而且可以恰当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可以有效发挥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作用,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抑制注册会计师同公司管理当局建立利益同盟。

【主要参考文献】

[1] 秦永河,杨利明.审计独立性――行为约束[J].财务与会计,2001(2).

[2] 孔凡军.审计独立性质疑[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12).

[3] 崔宏,刘尔奎.独立性的含义与经济性[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2).

[4] 张丽云,译.审计独立性质疑[J].广东审计,1998(11).

[5] 耿建新,杨鹤.我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情况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1(4).

[6] 陈晓,陈武朝.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再审视[J].会计研究,2005(10).

[7] 雷光勇.审计合谋与财务报告舞弊:共生与治理[J].管理世界,2004(2).

[8] 吴联生.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特征与监管策略[J].经济研究,2005(7).

[9] 李明辉.注册会计师聘任机制:困境与改革[J].管理科学,2005(2).

[10] 李永臣.审计独立性的逆向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1).

李永臣教授简介

社会治理的案例范文第5篇

智慧教育

1.什么是智慧与智慧教育

智慧,按中文解释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类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后者对智慧的作用更为巨大。因此,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发展。信息时代,随着现有“数字土著”(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及其以后的年轻一代人)成长以及新生“数字土著”的诞生,他们的学习风格、认知方式、行为模式、情感模式与传统教育存在根本区别,客观上要求新型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以契合“数字土著”独特的学习方式、体验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因此,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智慧教育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智慧教育在基本内涵、方法手段、支持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所指的智慧教育专指信息技术支持下,为发展学生智慧能力的教育。

2.智慧学习环境的基本模型

我们认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来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

因此,发展学习者的智慧是智慧环境、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智慧学习环境构建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①智慧学习环境主要由学习资源、智能工具、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②学生和教师通过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与其他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发生。离开了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智慧学习环境就不是学习环境了。③有效学习的发生是个体建构和群体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者的互动、协作、交流;教学共同体是教师共同学习、协同工作、寻求持续专业发展的统一体。④学习资源和智能工具同时为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提供支持。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工具的共同作用,各类智能工具为学习环境的“智慧”提供了全面支持。同时,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为资源和工具的进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智慧教育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促导、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

智慧课堂的构建及其应用分析

泛在网络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利用随身携带的智能终端进行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学习成为可能,这也为智慧教育环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智慧教育环境有很多种,包括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等正式的教育环境,以及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探究基地等非正式的教育环境。这里对智慧教室的组成做了简单分析。

如图2所示,智慧教室包括社会化云平台、网络、电子白板、电子书包、交互电视、教师、学生。其中社会化云平台包括云资源(各种多媒体素材、微课素材等)、云教学、云学习、云管理。教师可以在云资源中下载并选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材料,然后在云教学中进行备课、指派与批改作业、生成班级诊断报告。学生则可以在云平台中记电子笔记、回顾学习历程、接收诊断报告、进行补救学习。同时在云平台中,教师也可以与学校管理单位、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智慧课堂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进行知识呈现,学习小组与学生个体可以通过交互电视与电子书包进行协作学习以及与教师的互动。其中学生的课堂任务以及作业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到云平台,教师登录到云平台中进行批改诊断,再通过网络发给学生。

这样的智慧课堂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载,使其可以用较多精力在较大的知识粒度上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将知识学习上升为本体建构。②拓展学习者的体验深度和广度,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知、情、行聚合水平和综合能力发展。③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与协作学习水平,从而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集体智慧发展。④给学习者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扶助,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成功期望。

智慧教育有效提升数学学习

数学学科是小学最基础的学科,它具有内容抽象、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等特点,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智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探究。

首先,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入手,提出实际生活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去探究体验。其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加生动的智慧情境,提供有效的智能探究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产生好奇,主动探究其中缘由。在智慧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而不是指导学生,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完成意义建构,扩充自己的思维图式。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及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总结,并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这样学生就会在智慧环境中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这样的反思式思考会强化训练思维,才会真正做到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

案例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培养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境来解决具体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因为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尤其是渗透了转化思想,这些都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面积,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完成显示生活中与图形面积相关的具体任务,发现、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感受转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方向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

5.教学过程

①情境引入。教师在师生互动教学平台上,通过创设动画情境,给学生安排打扫公共区的任务。

设计意图:创设动画情境,可以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②独立探究,合作学习。如图3所示,课件中呈现三个组合图形,给出必要的数据。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图形进行分析探究,可通过任意辅助线分或补,小组讨论分析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并推送每个图形不同的解决方案。学生分析图形的特点及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平台中的工具软件,让学生分析探究每个图形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参与热情,引发深度思考,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自选图形,巩固练习。课件出示随机抽取动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抽到第几组,学生就进入第几组的题库。学生完成后,还可以根据自己完成练习的情况,再进入挑战组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选题库,既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又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

④学以致用。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情境,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