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哲学思想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同时它也是建立其它学科的重要基础,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是大学生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最难研究和理解的原因如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有关工作本质性的知识,要求我们一定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众多现象中发现规律性具有理论规范性的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理论提升和概括,这就是哲学思想中从现象到本质的一个发展过程。其次,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又是具有体系性的,其中各个不同的原理之间要有严谨而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困难重重,所以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建构应用哲学思想是最好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哲学思想的应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得以合理建构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哲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建构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想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个关于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大厦,必须要保证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这些基本的砖石的合理性。这一过程的完成必须要对哲学思想进行恰当的应用,尤其是哲学分析法的应用特别是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分析和概念语义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分析和形成是很有好处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观点的概括和精炼也需要哲学思想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学观点的得到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的不断循环的过程,是对概念的不断提炼和概括的过程,这一过程哲学思想是必须要用的,因为哲学思想可以透过简单的外表看到内部的复杂性,帮助观点的形成。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体系的建构和对体系的反思和调整离不开哲学思想。因为哲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具有统揽全局的整体性眼光和建构体系的严谨的逻辑性。
二、恰当应用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2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哲学思想的恰当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和学科的建设中对哲学思想的应用有时候不是特别到位和准确,也就是说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对哲学思想应用的不足或者应用过度的情况,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科的建构产生不良的后果和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领域当中有许多的相似和相近的概念,对于这些概念的区分要利用哲学思想较大的辨别能力,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学对相关的学理的分析和辨别就做的不够清楚了,就会产生概念混乱的现象。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这些相近概念它们各自的含义都是什么,如果不利用哲学思想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进行研究,就会产生这些住概念的模糊不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的原理进行建构和讨论中也必须要对哲学思想进行恰当的应用,例如哲学思想有一个论断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论题来源问题,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论题不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当中提取出来进行研究得来的,而是把哲学中有关的原理和体系生搬硬套过来,再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名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论题来出现的,这种论题的来源方式没有实践性和先验性。这种论题脱离了实践,是从概念到概念,而不是从实践到概念,这样容易使这些原理在哲学的相关原理中兜圈子,无法发挥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成了纯粹的经院哲学。换句话说就是哲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不起当应用,除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还会使人们产生对哲学思想的误会,从而也不利于哲学思想的发展。
三、哲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合
关键词:医学人文关怀;哲学诠释;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047-02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国内医学院校纷纷引进了国外的课程设置实践和教学思想,以期可以达到让广大医学生更加关注生命、关爱病患、关怀社会的作用。但是,医学人文教育不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挖掘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单单依靠技术和工具来解决问题,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近来,的“人文关怀”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是西方摆脱中世纪神权思想之后,宣扬个性发展、追求个人平等和现实幸福的需要。在资本快速集聚并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质财富和经济指标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所带来的“物化”问题已引起了巨大的关注,社会呼唤“以人为本”。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以人文关怀为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营造人文氛围、关注人文精神、提高人文造诣。
一、医学人文关怀的概念解析
所谓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高校中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指一种普遍的关注人自身,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关注,立足于人的成长,通过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尊重个体的差异和需求,以期达到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目的。医学虽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是由于医生的职业特殊性,应具备一份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中所不具备的。从这个层面来看,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医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医术精湛的医生,更是“总是去安慰”的心灵疏导师。
二、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
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是实施教育实践的群体或个人,通过实践活动将理念、思想作用于客体,以期起到影响、提升客体的作用。此处的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不仅仅指高校,也包括家庭和社会。诚然,高校在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作用。但家庭作为学生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成的关键场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应坚持正面的导向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起到家校联动、共同育人的作用。社会则作为人类所处的环境因素,对医学的看法和观点以及医疗行业的舆论导向也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文关怀的效果实施。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抵制社会的阴暗面,弘扬医学大爱。是对医学人文关怀实施的主体性要求和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忽视社会大环境的背景因素,避而不谈家庭对医学生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分夸大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作用,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对此,我们呼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民性、全员性。期待家庭和社会给予高校医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三、医学人文关怀的客体
正如马恩所论述的“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医学生,医学生是一个类的集合,具有特定属性的群体。但是每个个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因此,一方面应该把握其在发展中的个体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总结其在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从现实的学校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把握,促进其进步。医学生学业任务重,极易造成心理疾病和心理负担。在面上如何进行正面的引导,解决了一个量的问题,考虑了全面性。但是,面对个性差异、生活背景差异、所属阶层差异的个体,又要顾及到每个人的心理感受和依托,这是医学人文关怀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在马恩看来,人在创造历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表明了客体既是受教育者、受影响者,同时,也必然是自我教育者。客体和客体之间也会有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作用发挥。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理性去审视、去选择、去实施。
四、医学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
人文关怀就必须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建设与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注重并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就得了解他们的具体利益诉求,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利益追求的多样性。因此,必须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利益需求,并积极提倡和引导正确的、合理的需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原则。既然人是整个价值关系的中心,那么关怀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来说,显然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医学人文关怀更应以如何当好一名医生,以仁心、仁爱、仁术去服务于更多的病患为导向,发挥好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r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既是学生满足需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和老师实现主体价值的过程。人的主体价值是通过客体对象的价值来体现,主体追求到的客体的价值越大主体自身的价值实现就越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者同样也是教育者。不仅影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教育的过程对教育者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五、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
1.公平正义原则。高校人文关怀并不是“阳光普照”,而是“因地制宜”。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在人文关怀的实施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和平等,而是适用于差别原则。教育要考虑到个性因素,给予缺乏人文关怀与关爱的孩子更多的雨露。当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改善一个人的状况而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时,这种方式肯定是有效的,并且实质上也是公平和正义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双方之间地位的实际平等也保证了和谐教育氛围的形成。
2.以人为本原则。人文关怀表现为充分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以追求人的生命的圆满和人性的提升为要旨,充分实现人的存在感为目的。首先,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将归结于人的发展,必须肯定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肯定人的价值取向。其次,将人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和特定社会制度中,以社会的支持、学校的帮助作为其发展的土壤。最后,个体在享受人文关怀的过程,同样也是创造人文关怀友好氛围的过程。个体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影响,同样起到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作用。这种关怀可以传递到每个个人,影响到学校的育人环境、行业的整体风貌、社会的总体风气。
3.交往实践原则。我们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区分为人文关怀的主体和客体,这种区分其实也不是必然的。有人将两者都界定为人文关怀的主体,探讨“主体间性”。这是基于二者都能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相互影响,共同受益的目的。对此,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交往实践”。交往实践原则是要求主客体双方在交往活动中就活动的目的、进度、效果等达成一致,以期取得效果。这既是目的,同时也是主体间相互理解行为。
在而今以经济作为重要甚至唯一衡量指标的社会,提倡人文关怀,特别在高校中广泛开展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必然,是历史的呼唤,是从功利物欲向高尚境界的升华。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将来即将走向医疗岗位的医学生,人文关怀更具有特殊的作用。现在关怀了他们,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同时还为患者在情感、心理、等层面提供贴心的服务。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学是一门关于人与治疗的艺术,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爱、冷静地判断……”在医学教育中理清人文关怀的几个要素、贯彻思想要义,并创新实践方法,我们任重而道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533.
(2)黄正泉,王键.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5
(3)周薇.社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J].广东社会科学,2011,(4):113.
(4)李林海.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反思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2):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邓福庆,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价值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
Philosophic Interpretation of Medical Humanistic Ca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XIE Xiao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23,China)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情境教育;哲学内涵
四维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情”的教育,而是“有情”的教育;不是“无境”的教育,而是“有境”的教育。重视“情”与“境”的相得益彰、和谐共存,才能在纷繁多变的时代背景中,在尊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下,激发其积极的情绪,培养其正确的认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可以理解为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为了优化教育效果,选择或创设能够为教育主体双方所感知并把握的具体的、微观的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是多个要素交叉合力的影响组成,因此,科学理解其哲学意蕴,需要从四个维度,分别研究其立体合成。
1认识论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具有多变性
认识论的任务在于,探讨人类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揭示认识的本质、结构,力求使人们的认识成为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因此,从哲学认识论维度来看,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就是不同主体、事件、时间、环境纵横交错的教育情境的合成。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由于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习惯经历、认知情况、文化教养、心理素质、情感体验等有所不同。这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以一种一成不变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决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加以实行。教育计划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如果超过了这些界限,那接踵而来的或是训练,或者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积,而这些恰好与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1]纵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以一种恒定式的教育思维展开。如: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话语灌输和说教,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必然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或学习方式呈封闭状态、墨守成规。当代的大学生处于信息膨胀、多种思想纷至沓来的时代,往往思想比较活跃,甚至出现多元化的倾向。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应该针对特定教育内容,依据不同学生的认知层次和情感体验进行情境法的开发。这样才能够满足教育对象不同的认知和需求,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只有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才能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才能使旧问题连根拔起”。[2]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变性不代表我们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特定性,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内容、目标的规定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既要重视情境教育的确定性,又要重视情境教育的多变性。在强调其多变性同时,又要反对唯多变性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使情境教育立足于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因时、因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2本体论维度———高校思想政治情境教育应源自于学生的真实生活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在于描述事物的本质,追问万物的本原。“是‘存在’或‘是’的学问,是对有关世界本源与本质等根本性问题的探讨。”[3]从本体论维度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本质体现在其真实性。所谓的真实性是指,教育情境所包涵的物质、精神上的教育素材是真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开发、运用都是生活在学生周围真真切切的,这样才能使教育更具有说服力与感染性。情感的真与假、素材的真实与捏造具有不同的感受和教育效果。虚假、枯燥的素材不利于学生情绪的激发和教育意义的生成。现在一种普遍的教育观念是:教育者认为学生记住了学校教育中的知识,就可以自然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甚至部分教育者利用虚拟的典故或者故事情节作为素材进行教育灌输,从而形成某种道德规范要求学生去遵循。这种虚拟情境的设置,在必要的教育过程中避免不了,但长此以往,受教育者只是单方面的内容输入,教育内容并不要求学生做出真实的道德反应,更与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不相关,无法激发其道德心理矛盾冲突,因而内心难以产生真实的道德判断和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生活世界,即教育情境的实践活动重视生活情境的开发和运用,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教育主体双方的经历体验和心理感受,而不是疏远其生活世界尤其是日常生活的世界。这种来源于主体的真实生活情境教育,更易于教育效果达到与教育对象心灵的契合。教育内容只有在真实的情境或者类似于逼真的情境中,以解决受教者切身利益问题为目标,在“真实的知识”和“真实的环境”的互动中,受教育者才能真实地理解、体验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外化教育内容和知识,顺利地将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从而自主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判断与选择。
3方法论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情境
须互融对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从方法论维度而论,高校思想政治情境教育需营造主客体情境互融对接的氛围,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育主体间和谐共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概念的界定,与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定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主体是指教师和学生,而不仅仅是指教师。”[4]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中,教师是主动者和运用者,而学生是学习者、协商者和共同建构者,具有主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客体是教育主体所使用的物质的、精神的、符号的所有资源。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情境的互融对接。一方面,使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知识必须镶嵌于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获得要与主体间的经历、知识背景、能力等所构成的主体情境相结合,并且使学生原有的这种主体情境脉络成为新的知识习得的支撑。因为,学生自身的认知状况、知识背景、经验、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其对新知识的判断、选择和认同。“学习作为一种知识的建构活动,受到学习者当时的情境的限制,而构成他学习的基础的情境是能够被他利用的知识和经验。”[5]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自身的主体知识情境脉络更是其作出分析判断、接受与否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在新的情境中对于知识和经验的迁移和运用顺利与否的重要因素。而在以往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常采取的是一种教条式的方法,通过语言描述、教材目标、黑板板书等单一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基于刺激———反应的学习观和信息输入———储存———提取的信息加工观。此种灌输式、强化训练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养成接受被动性的学习习惯,头脑中形成的是条条框框的教条内容,从而忽视了情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情境。因此,当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应对各种突发的问题时,只能是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情境须互融对接,首先是教育主体间真实的生活情境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真实平台;其次对于学生本体的关照,能够充分利用暗示心理与情感渲染功能,使教育主体间的感情得到激发与共鸣。
4价值论维度———坚持满足学生、发展学生的人本价值取向
价值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从价值论维度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情境教育的价值在于满足学生、发展学生的人本价值取向。首先,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教师必须基于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而开发。那么教育情境的选择、分析判断以及实施包含了教育者的知识背景、经验阅历、思考探索等,充分体现教育者的主导性。其次,创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学生易于养成自我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与意义协商的能力。情境这种开放式、对话式的隐性教育方式,更容易营造一种使学生感悟、主动思考与内化的氛围,从而使得思想理论知识、观点被学生所认可和接受。学生能够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自我认知、自我感悟、自我表达,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能够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知识生成的能力,而不是一种惰性的获得知识的能力。最后,通过潜意识教育作用,教育者将显性教育内容寓于隐性的教育情境之中。暗示情境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方式,它具有无对抗性的特点。学生在这种情境下,通过被激发和唤醒从而调动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某些线索,消除心理阻碍并对整个情境氛围以及教育内容信息认同并接收。并经过学生大脑内部根据自身主体情境脉络的整合,进而达到知识生成和行为反应。正如保加利亚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6]基于以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哲学内涵四维分析,以期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教育主体之间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重要性,并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关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开发与运用提供思路与启示。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24.
[2]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陈望衡,张黔.中西美学本体论比较[J].民族艺术研究,2003(3).
[4]董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论[M].第1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5]郑太年.知识与其双重情境化———关于教学革新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12).
【关键词】儒家思想;大学生读者;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197-01
一、儒家思想应用于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进步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现代教育的功利性、竞争性、排他性丧失了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价值核心,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症结根源所在。许多大学生处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求别人应该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忘记或者忽略了自己应该首先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其次是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严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价值观受推崇。再次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在网络里追寻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通过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来重塑民族价值观,化解大学生读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冲突与混乱,构建和谐的大学生读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解决大学生读者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根源。研究大学生读者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加强及确立儒家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读者逐步树立“修身、明理、致世”的意识,使儒家思想思想成为大学生读者精神指南和行为规范,提升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经过千年的历史洗礼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集百家之长的正统,塑造了中国人整体的社会性格、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儒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作为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心的伦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儒家思想精髓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取向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善于挖掘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点,对增强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现实问题。充分发挥中国儒家思想在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形成有竞争力的人才群,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二、儒家思想应用于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以儒家思想经典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用儒家思想经典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以儒家思想思想的精华滋润大学生读者的灵魂,运用儒家思想经典解决对应的大学生读者思想政治教育修养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基于大学生读者普遍存在的“嫉贤妒能”、“妄自菲薄”、“妄自尊大”等亚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状态,儒家思想倡导“达者兼善天下,复合担道,利济苍生,不达严于律己,独善其身,修身养性”;用儒家思想“严以待己、宽以待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解不愉快;利用儒家思想的“忠恕之道”教育大学生读者宽容、沟通和双赢是和谐人际交往的最佳钥匙。儒家思想重视内省,见贤思齐,自我磨炼。儒家思想提出了“学思并重”、“反思自省”和“慎独”等观点。儒家思想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吾日三省吾身”,通过不断反省自我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境界,在实践中纠错改过,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以儒家思想价值观塑造大学生人格魅力
儒家思想价值观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用“修身之道”使人格至善至美;用“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的精神增强耐挫能力;用“经世致用”教育大学生读者“乐群贵和、重义轻利”,完善理想人格,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些思想传递着的提升人格魅力的正能量,是塑造人格魅力的有力杠杆。
(三)以儒家思想升华大学生生命的境界
用“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人生观,教育大学生读者善待生命、重视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安身立命意味着人活着生命要有着落,精神要有寄托。乐天知命是说要正视自己的生存条件,悦纳自己。儒家思想这种“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人生观,事关生命的重大课题,这种生存态度,有助于人的心灵的和谐,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于善待人类和动物的生命,不自杀和滥杀,提升生命境界的认识是大有裨益的。
(四)以儒家思想之智慧点化大学生人生的困惑
儒家思想的仁爱思想,提倡“仁”、“义”之信念。所谓“仁”即“爱人”,人要有“克己”和“爱人”的广阔胸怀。儒家思想强调“忠恕之道”,通过外在的社会规范展现仁爱精神,劝诫人们奉行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营造出互相关心、互相宽恕、忍让、谅解的和谐气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到“善”的境界,为自己找一安身立命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和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充分挖掘儒家思想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凝聚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并且利用好网络平台传递儒家思想的正能量,不断提高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我们图书馆界乃至全社会的时代责任。
【关键词】 儒家;修身之法;思政工作者;意义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人们对学校教育越来越关注,其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重视,作为学校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积极的为学生付出。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思考如何使他们面对未来人生等问题。儒家思想政治方法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方法之一,而儒家修身法作为儒家思想的一种思想政治方法,对于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是从儒家的修身方法对它进行论述。
一、儒家修身之法的内涵
儒家思想中提出了许多如何进行修身的方法和理论。儒家思想中讲到君子或圣贤的所能境界是需要经过后天不断的努力,只有通过自己的修身才能脱颖而出,而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此为儒家思想的修身之法。下面简要介绍以下四种方法:
其一,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儒家思想认为,个人的修身方法在重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思考。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积极思考的头脑,但绝不能只是不以学习为本的思考。如果学习时不积极思考,学习的目的也失去了最大的意义。知识从吸取、接受到运用,实际上就是一个记忆与辨识、学习与思考的积累过程。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不断深化,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换而言之,学习即通过接触广泛的信息量并加以记忆储存;思考就是通过思维将接触储存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判断;此时,后者为前者的发展提供了不断实现的可能。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其实都是在解决认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使其产生密切的联系,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中,学习与思考并重的辩证关系对个人的修身同样有效。
其二,克己法。孔子认为深入践行“忠恕之道”首先要学会“克己”。努力形成做任何事的首要行为准则切不能以自己利益出发,应当努力学会将别人的利益优先,将别人的利益放在前面。另外,他认为严谨地遵循“礼”的标准,“礼”的法则,不断地约束个人的行为规范,诉求达到合乎“礼”的规范,方为 “仁”的最高伦理道德境界。孔子还把克己之法具化为四点,即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其三,自省法。自省法是儒家修身之法别推崇的,它特别重视内省或者反省的修养方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论语·里仁》讲到,君子要实现道德自我满足,君子在世间生活,保持着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中通过自我反省可以不愧疚他人和自己的态度。而想要拥有这种态度,必须要求我们,积极进行自我批评、自我修正,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认知能力,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辨别其中的善与恶、是与非。自省法既然是儒家修身之法别推崇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塑造完美的人格。道德修养的核心在于使人的内心世界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和规范。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君子,在严格对待的自己的同时,还要善于自我省察自己的行为,达至善的目标。
其四,慎独法。如何让人们在自处时,也能自觉自醒地约束自己,严慎地对待个人的行为举止和为人处事,不做有违礼法道德的行为,就称之为“慎独”。古书《礼记·中庸》中曾提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意思是,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束缚,都不能称之为道。儒家思想中的自我修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自我约束与反思的问题,它其实是一个道德层面上自觉自省的问题。古语曰:“是故君子独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就是说君子在自处时,细微谨慎地严守道德的自律行为,正由诸多事物情形不得人见、不得人闻,反之更要加倍地谨慎律戒。因此,慎独的方法原则就是要拥有坚定不动摇的强烈信念,不因有他人的督管而假意粉饰,端正言行,也不因没有他人的监督而肆意妄为。道德自觉精神就在于无人监督之时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谨慎细微处,这才是最高境界。
二、儒家修身之法对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意义
现今,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着新的社会背景,学校思政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同时,还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即不断践行修身之法。因此,儒家传统的修身方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大好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多方面建设也不断前进,相关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学历层次、个人素质也与时俱进地大幅度提高,但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还是屡见不鲜。分析其内在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能将指导工作的理论知识与育人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在单纯的理论学习时没有进行深入地思索,没有结合现实的社会问题,没有把理论灵活地掌握,并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方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充分地运用理论去解决问题。
其次,在实际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特点,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日常的宝贵工作经验转化为个人的深层次的知识与能力,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自省反思。“自省”强调的是自我个体的反省,所谓“见贤思齐”,当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工作时,应当时刻保持学习汲取的态度,认真考虑“他为什么工作做得好”、“我应当如何工作才能有这种成效”诸如此类的想法去主动追求个人的完善、上升及持续地进步。“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要我们在面对消极反面的事情时,保持从教育者的角度来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如何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际育人工作过程中的失误,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再次,儒家的“克己”包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将心比心的思想。人们如果希望拥有完善的人格,高洁的品德都应该努力做到“克己”,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是如此。在当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思想经受着各种思想的冲击,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也面临着这些考验,可能会侵蚀我们的意志及信仰,因此,广大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有坚定的信仰和完整的人格,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思想上尚不成熟的学生追求高尚的人格。
最后,自我修身方法中境界更高,自觉性更强的就是慎独。儒家思想中的慎独法讲到,一个人在独处的情况下仍然会自觉地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个人便是品德高尚的人。而我们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在面对学生时或者工作之余,如何更好地践行教育者为人师表的传统师德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作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使转变为合格的教育者与引路人,如何使我们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第一,要成为思想品德高尚的教育者,必须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自我完善的要求不应流于表面,更不应因时而异。但是我们并非生来就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念,也并不是生来就完美的,因此,在现阶段的多变社会和学校环境下,面对不同的学生,在不断地修身和不断地完善自我中,从我国古老的传统儒家思想中吸取有用成分,从而使我们广大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谭国清.中华藏典传世文选四书五经[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曲振霞,韩克玉.论儒家的“修身之道”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济南大学学报,2001(11).
[5]邹兰香.“修身为本”伦理思想在现代德育中的借鉴[J].湖南社会科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