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在县域治理制度层次中,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操作功能与地位均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以纵向层次划分,县域治理的制度可以分为制度的策划与制度的实施环境。制度的实施环境是外在影响因素,而制度的策划则是其内在影响条件。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与治理而言,较高层的制度体系为国家层次的宏观法律规定,中等层次的制度层面则包括省级、县级的规则标准,这些较为宏观层面的制度层次在广义上将其定义为制度环境。在县域治理的范畴中,其中组织内部设置的规则、程序及其他治理措施则是属于制度策划的内容。外在的制度环境从宏观上确定了县域经济活动治理的方向与范围,其结构体系则决定了其实施结构,它为县域治理的活动提供了规则制约基础。制度环境是决定其县域治理结构实施的可靠性与效率的关键。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动力因素分析

人的实际工作动力,行为准备均与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制度安排的不同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效果,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就县域治理而言,县域内部政府的管理措施的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安排、个人的消费规划等活动按照具体制度执行是决定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整个社会市场内部人们的活动行为安排是否符合制度规则的标准,对制度是否存在价值认同感,是创造县域内部良好制度规范的基础。一个良好的制度导向是决定广泛社会群体生产、生活具体价值的关键。若社会组成的广泛民众能够对制度产生依赖,预见遵照及维护制度秩序的光明未来,便能与其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将个人行为活动的作用扩大到社会层面,便能够成为县域内部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因此,制度是实现个人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另外,县域内部制度的制定还必须与其实际情况做到和谐统一,与其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达到整体一致。制度具有其相对的实效性,然而社会是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若相关的社会制度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则必然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此,必须深化对制度的创新与改革。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来说,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假定各县域内部的资源量是一定的,其经济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是决定于其社会制度的更新及其区域内部整体结构系统的调整。然而制度的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大部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众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将其与结构治理动力比较而言,制度创新的动力是一种较为高效的动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能够刺激县域内部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其经济的发展,是其强大的动力。从我国制度创新的具体实践而言,现已有部分地区在制度更新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其价值观念的更新、规则章程的变革安排、整体操作机制的调整与创新等。制度的能够为县域内部经济的发展创造有效的制度媒介,为社会市场上广泛的竞争主体与人员活动提供相应的限制及激励条例,能够优化县域资源的配置,进而提高其竞争能力,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针对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而言,目前的制度环境虽然出现了较大的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已深入确立,然而传统的计划经济理念依然对其制度的规划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新的制度环境下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而导致传统的制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动力层次包括三个因素,其中价值观念是其核心影响因素,它是影响整个制度体系制定与落实的关键。因此,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转变传统计划经济的观念体系,将当前经济发展的体制及其他机制的革新与变化作为其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跟随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重视发挥市场内部经济主体的竞争积极性,促成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对管理体制实施整治与更新,关注其服务作用,从而有效发挥制度创新的动力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准治理;特色小镇;创建路径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5-0068-02

精准治理,是目前国家针对小镇建设所提出的一项新的治理模式,要求在明确治理目标的基础上,借助群众的力量对治理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估,以充分体现小镇特色,提高国内小镇发展水平。

1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构建原则

精准治理视角下特色小镇的构建,应坚持多元化、网络化、本土化以及精细化的原则:(1)统一化原则:传统的小镇建设,通常以政府为主导来完成,群众无法参与其中,因此小镇的构建结果,也往往达不到群众的要求。精准治理视角下特色小镇的构建,应本着统一化的原则来实现,应使群众、政府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能够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提高小镇的建设水平。(2)网络化原则: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群参与小镇建设的途径不断增加,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网络化原则,使群众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政府,确保小镇建设结果,能够与群众要求更加符合,提高小镇建设的科学性。(3)本土化原则:不同城市的不同小镇均具有不同的特点,小镇建设应在应用精准治理模式的前提下,坚持本土化原则,构建特色小镇,使小镇的特色得到充分体现,使其文化得到弘扬。(4)精细化原则:应在确定治理目标的基础上,将各个目标详细体现。例如:针对改善小镇环境质量的治理目标,应细化为提高小镇街道清洁度、优化小镇给排水系统、治理小镇河流污染等。坚持精细化原则对小镇加以治理,构建特色小镇,是确保治理效果能够达到最好的关键。

2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

2.1招商引资

小镇一般处于城乡结合部以及新城新区位置,与城市相比,小镇劳动力更加低廉,环境相对更好,但缺陷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考虑上述问题,应将特色小镇的创建目标,确定为“发挥小镇优势,吸引城市创业型以及小型企业,解决小镇居民就业,提高小镇经济发展水平”。应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招商消息,以小镇优势――劳动力低廉,吸引小型以及创业型企业进入到小镇中,满足小镇居民的就业需求,同时,提高小镇的发展活力,增加GDP,提高小镇经济实力。

2.2本土化建设

小镇在土地、资源以及人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招商引资能够为小镇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保证,但很难体现小镇的特色。对此,小镇应充分分析自身的资源以及气候等方面的特点,使“特色小镇”得以构建。例如,可以将在农业果树栽培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的小镇的治理以及创建目标,确定为“构建农业小镇”。首先,政府应通过网络收集人民意见,确保能够了解小镇每一个区域人民种植果树的种类,确定果实成熟的季节以及大致产量。其次,政府应向小镇居民宣传构建农业小镇的重要性以及优势,吸引果农投资。最后,在投资者的监督下,由政府组织构建“农业产业园”,将各种类型的果树,种植在产业园中,产业园对外开放,吸引城市人民来到产业园中体验果实采摘等小镇居民的生活。提高小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小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一条现代化的道路,同时使小镇的特色得以体现。

2.3多元化发展

充分利用小镇特色是提高小镇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构建特色小镇最为直接的途径,但如长期依赖自身特色,必定会导致小镇的发展呈现单一性过强的局面。农业的发展对气候依赖过强,在气候对农业发展不利的年份,小镇的经济必将遭到重大打击。考虑上述问题,还应将小镇的治理以及创建目标确定为“提高小镇工业化水平,发展多元化经济”。政府应通过网络,统计当前小镇居民的数量以及待就业居民数量,以此为基础,在小镇内部发展工业,使工业企业能够有效消化小镇内部剩余劳动力,在解决小镇居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基础上,为小镇经济发展以及价值体现提供保证。需注意的是,工业企业的引进对小镇环境的影响较大,对此,镇政府应提高对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视度,在引进工业企业的同时,对其资质进行严格考察,同时,借助人民的力量,对企业进行监督,在发现企业废水与废气排放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同时,对其进行严厉处理。

3特色小镇建设前景

在精准治理模式的要求下,目前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已经初现成果,但受发展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特色小镇的创建,仍存在一定问题。在未来,应将相应问题的解决作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特色小镇创建水平。

3.1人才问题及解决方法

大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各高校专业人才进入社会后,就业区域一般以北上广等大城市为主,人才不足的问题,在特色小镇的构建过程中显著存在。对此,政府应提出相应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加入到特色小镇的构建中,在工资水平以及其他方面提出福利政策,为特色小镇的构建提供人才支持,确保精准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实现。

3.2居民消费理念问题及解决方法

与城市相比,小镇居民消费理念相对落后,消费力不高,货币流动量少,对小镇经济活跃程度的提升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对此,镇政府首先应通过降价策略吸引小镇居民购买各类产品,增强小镇内部消化能力,在逐渐改变居民消费理念的同时提升价格,逐渐提高小镇居民消费水平。此外,小镇外部消费力不足也会对特色小镇的构建以及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造成阻碍,政府应加强宣传及营销,使核心城市居民加深对小镇特色的了解,提高小镇的吸引力,将外部消费者更多的吸引到小镇中来,使小镇的特色广为人知,为特色小镇的构建提供保证。

3.3文化问题及解决方法

居民文化水平低,本身对营销以及各类产业了解程度低,工作类型以体力劳动为主,对于特色小镇的构建以及精准治理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政府应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对提升文化水平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同时联合农业以及工业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每周组织居民进行培训,针对有关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例如,以果树种植为特色的小镇,应邀请农业领域的专家为居民组织培训大会,针对果树的栽培技术、增产增收技术以及营销方法等向居民进行宣传,提高特色小镇构建的科学性水平,促使小镇“提高经济效益、体现小镇特色”等精准治理目标的有效实现。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广大的公民是环境问题的直接承受者,出于对自身环境利益的追求,他们往往会有意识地发现环境问题,并加以影响,控制环境污染等不利影响。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团体的真正介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环境问题而言,仅仅有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是完全不够的。在如今社会,政府单纯地强制管理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应该明白,加强公众参与不仅仅是实现环境民主的要求,实际上,公众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因此政府必须明白公众参与环境的重要性与意义,从而成为个人和企业积极参与环境管理的或者响应政府号召的倡导者。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公众参与机制,《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家环保总局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也对公众参与的某些方面做了一些规定。但是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远未健全。企业仍然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解决这个问题单靠政府凭借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调动企业自身进行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加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公众参与程度,贯彻公众参与原则,更好地促进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民和企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政策上,政府应该给予环保非政府组织良好的发展条件。第一要消除对非政府组织的压抑,取消过多的限制条件。明确非政府组织的产生条件,简化产生程序;第二要有针对性的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一方面是要为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制定法律规范和行为标准,另一方面是要以法律形式确定其地位来保障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第三要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资金问题,加大政府资金投入,鼓励非政府组织完善自身建设、树立良好形象来吸引捐款投资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手段。

二、政府应成为环境治理区域合作的积极推进者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flood control in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project, sums up feasibility analysis framework of flood control in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and then taks the right bank flood control project of Ju River (Yuan'an city) as an example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respectively from the location, social,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an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of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flood control for 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residents' life.

P键词: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沮河;可行性

Key words: medium and small rivers;flood control;Ju river;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TV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045-03

0 引言

随着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1]。对这一利国利民的举措进行研究,既是主观意愿,也是客观需求。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我国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必要性,构建了可行性分析的理论框架,选取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的防洪治理作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项目的研究对象,进行可行性分析。

1 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必要性

1.1 防洪安全的需要

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河流沿河区域基本上未设防,依靠天然河道进行泄洪,零星的几小段防洪堤,也大多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城镇的发展迅速,遭到破坏,现有防洪设施已经达不到防护的要求,工程质量较差,致使洪涝灾害频发。

1.2 社会稳定的需要

在我国地理环境分布中,中小河流沿岸地区多为居民生活密集区,同时也是当地及周边区域的重要经济带。很多城镇及主城城区都是依河而建,但由于沿河各地段均未设防,故时常受到洪水的威胁,致使沿岸出现重大生命及财产损失。与此同时,洪水还会造成沿线河岸的坍塌、良田遭受吞噬、道路损坏及其他设施的破坏[2]。在人口暴涨、可耕地锐减的今天,控制河道的稳定,加强河道沿岸防洪控制,防止可耕土地的减少是保持地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1.3 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小河流沿岸城镇或城区作为区域经济中心,战略及地理位置比较重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沿岸防洪治理工程的兴建,将对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使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提高其地方经济实力,同时,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也需要一个有保障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因此,中小河流沿岸防洪治理工程的兴建,会对本地区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4 生态环境的需要

中小河流沿岸防洪治理工程的兴建,可防止由于洪水发生而导致的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水土流失,也可防止洪水过后所引起的各种流行疾病,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稳定、干净的生活、生产环境,促使地区环境更加趋于完善安定,从而提高整体的环境质量[3]。

2 可行性分析理论框架

通过近几年国内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实践经验可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区位、社会、经济和制度[4]。其综合发展效益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详见图1所示。

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区位分布;而其首要选择的地方往往是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人口密布、产业集中的中心城镇;如果说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是进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显性影响因素,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人才优势所造就的开明且开放的制度环境则可作为隐性影响因素,其既有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保护,也具有对新生事物的包容性、接受力[5]。

实践证明,在具备相应基础条件的地区进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波及效应涉及政府和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多项防洪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显示,进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伴随着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吸引投资,就业系数提高,地区优势加强,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等。

3 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实证研究

3.1 项目简介

3.1.1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工程位于远安鸣凤镇凤山、汪家村和花林寺镇桃李村,治理范围为沮河鸣凤河河口至三道河河口,全长6.5公里。

2012年之前,该段沿河基本上未设防,靠天然河道行洪,其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特别是二桥下至工业园区末端段地面高程均较低,现状河道的安全泄量小于2000m3/s,对应的防洪能力局部不满足5年一遇。而现有零星的几小段防洪堤,也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城镇发展迅速,现有防洪堤或被破坏,或被当地居民建房占压等原因,已完全不能抵御20年一遇设计标准的洪水。2012年5月,为使防洪设施建设跟上城镇发展速度,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远安县决定实施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

3.1.2 资金投资估算及筹措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施工总工期12个月,概算总投资2916.45万元(不含征地拆迁费用)。最终估算得到静态总投资额为37,659,143.35元。其中:项目建安投资额24,929,270.85元,设备投资额39,900.00元,待摊投资额2,168,672.50元,其他投资10,521,300.00元(征地税)。具体投资估算情况详见表1所示。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所需投资金额中,60%的资金由中央拨款,6%由省级配套所得,剩余34%由远安县自筹所得。

3.1.3 项目建设

沮河鸣凤城区右岸防洪治理工程实施地点为沮河鸣凤河河口至三道河河口,全长6.5公里,项目设计工程等级为四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防洪标准20年一遇,其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

①新建堤防1.853公里;

②岸坡护砌4.884公里;

③河道疏挖3.3公里;

④配套建设防洪闸2座、贾家寺沟人行桥1座。

3.2 基础条件

3.2.1 区位条件

远安县自古是川鄂要冲,地理位置重要,东接荆门、西靠宜昌、南与当阳交界、北邻保康与南漳,城关凤鸣镇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宜昌市东北部中心城镇,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3.2.2 人文氛围

“嫘祖故里,楚文化发祥地”成就了h安“文化之都”的美誉。在文化资源和资本方面,远安具有其他同等城市所不具有的优势,花鼓戏脍炙人口,皮影戏引人入胜,这既是远安响亮的城市名片,又体现了与其他城市的不同。同时,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驻留,整体提升了远安居民的思想和素质,让其认识到进行防洪治理工作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3.2.3 经济基础

①综合经济实力强劲。

远安县连续多年跻身湖北县市经济GDP(不含市中心城区)百强县(市)前列,截至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1亿元,同比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1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亿元,增长13.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7亿元,增长25.1%;外贸出口总额1.34亿美元,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17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15元,增长9.8%。

②区域特色经济发达。

远安县沮河右岸防洪工程所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地理位置重要,矿藏丰富,其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依托地理及资源优势,目前已形成以磷矿资源为依托的磷化工业、以桑蚕为依托的纺织工业、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木制品加工业、以砂石和黏土为依托的建材工业和以水力资源为依托的小水电等六大支柱经济产业,各支柱产业年产值合计已超过3亿元。同时,全县工业企业众多,截至目前,该县中央及宜昌市属、县属、乡及乡以下和个体工业企业共计2200多家,工业企业年产值达11亿元左右。

3.2.4 制度环境

大力进行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的重要举措。而在湖北省中小河流众多,多数河岸未设防这一大环境下,各级政府部门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部分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若只靠附近人民群众自发进行河岸的防洪治理是很困难的。

当前,中央针对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滞后,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等问题,已做出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的决策。水利部于2008年8月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并由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及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编制了《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9月水利部在长沙召开了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会议,要求各省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9年,由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承担编制完成了《湖北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2009年7月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明确远安县沮河鸣凤城区右岸防洪治理工程项目为湖北省增补的重点治理项目之一。

4 综合效益展望

4.1 经济效益展望

4.1.1 防洪效益

该防洪治理项目建成后,可提高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地区防洪标准,避免了因洪水所造成的人民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河流沿岸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减少可耕土地的损失。

4.1.2 周边生态环境效益

通过防洪治理项目的实施,该河流沿岸堤坝会重新修葺整顿,使该区域环境更加整洁干净,同时河岸的整理也会使该部分河道更加通畅,使河流更加通畅,增加水面的美化景观功能,为周边居民提供清新、动感的水体环境。

4.1.3 满足周边居民要求的效益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得到人们希望得到更加自然、休闲和舒适的空间和环境,人们品味的提升就要求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完工之后,会使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大大提高,场地更加宽阔,卫生更加干净,可为附近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娱乐和休闲的场所,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4.2 社会、环境效益展望

4.2.1 社会效益展望

对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进行防洪治理,既能够提高该区域的防洪抗灾能力,为河流沿岸集镇、村庄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奠定基础;同时还能改善周边环境,增设景观,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该项目的建设对于完善湖北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体系,减少特定区域洪涝灾害等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4.2.2 环境效益展望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是通过在该区域沮河右岸修建防洪堤岸用以防止岸边耕地、道路、村庄等遭洪水冲刷而破坏,同时也为了保护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工程完工后,会对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有所改善,使河流沿岸土地免受冲刷、防止继续崩岸情况的发生,同时减少洪水对该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稳定当地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的安定。

5 结语

防洪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发展速度,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将严重阻碍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稳定,因此,坚决实施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兴建沿河防洪堤,消除洪水威胁,是当前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渠性燕,夏春晨,王建刚,等.国内外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的启示意义[J].山西水利科技,2015(03):121-123.

[2]李植俊,何发昌,邓杰.浅谈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2):122-123.

[3]戴跃华,林显兵,李成.浅谈中小河流治理中生态理念的应用[J].广东水利水电,2016(05):52-55.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三农”工作重要性,坚持依法治农,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属地管理”原则,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推动打击假劣促生产,严查违禁保安全,监督抽查提质量,进一步规范我镇农资市场秩序。

二、工作目标

通过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确保2021年全镇不发生因假劣农资和禁限用农业投入品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农业生产损失;做到对全镇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现场检查率达100%,投诉举报案件查处和反馈率达100%,严厉查处高毒禁用农药的销售;进一步提高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提升农民群众对农资质量和服务的满意度。

三、整治重点和任务

(一)抓重点产品

种子:重点查处经营假劣种子、未审先推、无证经营、包装标签不规范、未按要求备案、不适宜种植区域等行为。

农药:重点查处无证经营、未建立进销台账、销售假农药及劣质农药、非法经营和使用国(省)明令禁用的农药、农药产品一证多用、套用或冒用登记证、销售未经登记的农药等违法违规行为。

肥料:重点查处登记产品中有效成分含量不足、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以及肥料产品标称具有农药功能、在肥料产品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违法违规行为。

农产品:严厉查处非法添加违禁物质、超剂量超范围用药、不执行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等行为。

(二)抓重点单位和区域

把农资经营市场,群众投诉多,有多次违法行为记录的经营户,以及流动商贩等作为重点整治单位。把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优势种植区作为重点整治区域。

(三)抓重点季节

集中时间、人力、物力,切实抓好春季、秋冬季农资打假专项整治。1-4月,开展宣传动员,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春季行动;5-6月,组织农药、肥料市场专项检查;7-9月,组织开展“农资打假夏季百日行动”;10-12月,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秋冬季行动”。

(四)抓违法案件

高度重视案件线索排查、梳理工作,特别要加强对投诉和举报案件的核查,对涉及面广、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售假劣农资要及时上报相关部门查办,加大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五)抓规范化建设

要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引导,督促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保证、进销货台帐、索证索票、优质服务承诺等制度,强化农资经营主体诚信自律意识,建立规划范农资市场。

四、主要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确保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取得实效,我镇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的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农业服务中心、市场监管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做到人员落实、经费到位、宣传得力、行动高效。

(二)强化协作监管

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市场监管所、派出所协作,充分发挥整体联动优势,增强打假合力,要对辖区农资经营主体开展全面清查,对禁限农业投入品进行整治及限用农业投入品清缴力度,持续加大日常执法巡查密度,保证农资监管工作不留死角,严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