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院 人力资源 后勤 社会

实行全面的后勤社会化改变了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帮助医院降低了后勤的成本,进一步提高了医院后勤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帮助实现了医院人力资源的配置,从而提高了医院的竞争能力。

1.后勤社会化的具体实施

1.1实施后勤社会化的第一步就是解决人员编制问题,对医院后勤机构的工作岗位进行了削减,把一部分编制岗位设置为后勤监督,其他部分的岗位都用来吸收具有丰富经验和海外先进技术的人员,大力引进专业的医疗技术人员,保证医院的医疗实力,从而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的配置,使后勤机构更加精简干练,以最少的人力发挥最大的效用。

1.2对后勤人员的引进要严格把关,并进行相关培训。每一个企业雇佣员工都要签署合同作为约束,医疗机构也不例外,每一个后勤人员都要佩戴相关证件上岗,要进行严格的岗位培训。比如,与食品有关的岗位员工一定要持有健康证、上岗证等。每一年医院的后勤要负责督促员工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对于某些特殊的岗位要进行特殊的培训和考核。这样做的目的,既能提高后勤人员的自身素质,又能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

1.3运用低廉的用工成本壮大后勤队伍。企业的用工成本占医院的15%~20%,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廉价的用工成本壮大后勤队伍。例如,一家医院雇佣800名员工为医院提供后勤服务,而按照传统的编制,后勤人员的数量仅仅200多人,这样一来,后勤的人力成本就有所降低。后勤公司可以承包医院的各类物业管理项目、医疗辅助项目等等,充分地保障了医院的后勤工作。

1.4要实现医院后勤的社会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我们可以将医院的后勤业务交付给一些专业的后勤企业来完成。例如,可以将挂号、护理、运送等业务都交给后勤企业来处理。后勤企业可以组成一个三十人左右的后勤小组,24小时在医院待命,哪里有需要就及时赶上去,例如,负责运送病人去手术室、传送检查报告、药品消毒等等,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医护人员分担了很多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作,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好本职工作。

2.实行后勤社会化对医院的影响

2.1使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例如,一家医院的在职员工2000名,而卫生技术人员就有1900名,全部工勤人员仅仅100名。而此医院招聘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524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088名,中级以上职称的1026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有429人。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医院的员工在学历和职称上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2.2减少医院后勤的服务成本。医院每进入一名新职员,就要增加将近10万元左右的经费。如果我们还是实行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医院每年支出的经费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虽然,国家承担一部分的费用,但是,医院本身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但是实行后勤社会化以后,可以帮助医院节省很大一笔后勤开支费用。医院不需要自己组建后勤队伍,因此也不需要解决住房、交通、子女等问题。后勤费用的不断降低,为医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3为医护人员减轻了负担。医院大大小小的运送任务达到几百万次,而每一次运送都要耗时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全部由医院的医护人员来完成这些运送任务,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耽误了救治更多病患的时间。实行后勤社会化以后,为医院的医护人员分担了很多的工作负担,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医治病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2.4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后勤社会化以后,医院的业务数量不断增加,急诊人数和住院人数都在不断上涨,但是后勤人员的数量却没有增加很多,增加的人数多为一线临床人员,因此,这些都归功与后勤社会化所发挥的效用。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得到改善以后,不仅医院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社会效益也得到良好发展。在大量的压力下,医院还能够保证医疗质量不下降都有赖于后勤社会化的功劳。因此,实行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中后勤社会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3.结论

实行全面的后勤社会化能够帮助医院合理人力资源,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引进高技术和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组建一支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把一些低学历和低技术水平的岗位分离出来,可以有效节省医院的编制岗位,为更多高技术人才留出岗位,进一步帮助医院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才能利于不败质地,后勤企业的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供完善的服务,从而才能降低人力成本。即使后勤人员在社会后以后与医院没有直接的雇佣,但是,坚持为病人和医院提供良好的服务是他们的职责。所以,作为一名后勤服务人员一定要有一颗为人服务的心,改善自身人力资源的同时,间接也优化了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

因此,实行后勤社会化对于医院的人力资源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又能保证医院和后勤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使双方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决策的层次结构

(一)影响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案决策的因素

影响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案决策的因素可分为两类:准则和治理方法。

固体废弃物治理准则是确定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案的依据,也是开发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法时必须遵循的一般性原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固体废弃物治理的具体要求。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无害化,循环型社会系统建设要求资源化和减量化,资源节约与保护及经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节约土地、节约资金以及资源化和减量化,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居民满意,由此可见,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固体废弃物治理的主要准则有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节约土地、节约资金和居民满意6项。

治理方法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处理方法及维持治理意义上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和程序。因此,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法包括两类,一类是软方法,主要指经济手段、科技手段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治理除包含垃圾处理外,还包括垃圾管理及政府与社会互动等层面对垃圾处理的作用,软方法虽然不能引起量变,但对后续回收、热转换、生物转换和填埋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应列入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法之一;另一类是硬方法,目前可以商业化应用的硬方法有固体废弃物分流分类、物质回收利用、热转换、生物转换和填埋处置。传统上,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指热转换、生物转换和填埋处置三类,不包括分流分类与物质回收利用,前者在以消纳垃圾为首要目的时代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后者因物质回收利用权属经贸部门而未被垃圾处理管理部门纳入垃圾处理范畴。由此可见,目前应综合评估的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法有经济手段、科技手段、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垃圾分流分类、物质回收利用、热转换、生物转换、填埋处置八种。

(二)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案决策的层次结构模型

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案的决策至少涉及上述十四个因素,决策的关键是通过找出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形成一个层次结构模型,将决策过程层次化,从而将决策问题归结为求解最低层(方案、措施、指标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权重的数学问题。

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案的决策可归结为一个三层结构的层次结构模型,最高层是目标层,目标就是选择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案,中间层是准则层,由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节约土地、节约资金和居民满意六个准则组成,最低层是治理方法层,包括经济手段、科技手段、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简称“生产者负责”)、分流分类、物质回收利用、热转换、生物装换和填埋处置八种方法。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案决策就是先分析各种治理方法相对于每个准则的重要性,再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各个准则的重要性,最后找到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案,治理方案一般应是同时选用多种治理方法的综合治理方案,但也可能是只由一种优先选用的治理方法组成的简单方案。

二、因素的权重分析

由上文所述可知,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案的决策是一个多准则下多方法按优先程度排序的多层次结构分析问题,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是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按照思维、心理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和数量化,成功地将定性与定量决策结合起来,具有简单、灵活、适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经济管理、能源系统分析和绩效评价等社会经济各个领域。

(一)因素重要性的标度方法

为构造层次分析法的判断矩阵,首先要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标度。引入1至9标度法:与因素i比较,若因素j同等重要,则用1标度;若稍重要,则用3标度;若明显重要,则用5标度;若极其重要,则用7标度;若强烈重要,则用9标度;2、4、6、8表示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二)治理方法相对于每个准则的权重

表1给出了八种治理方法相对于每个准则的重要性的标度。其中,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对其他6种方法都将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且具有同等重要性,而且,其对固体废弃物治理的作用大于其他六种治理方法的任何一种,这两种治理方法对每个准则的标度都取为9。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对减量化和资源化都极其重要,因垃圾产量与排放量减少,故其对节约土地与节约资金也极其重要,此外,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责任主体主要是产品生产者(包括制造、运输、销售、进口者),居民对其也非常满意,但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执行分散且跨部门,监督较难,不利于提高无害化水平。鉴此,相对于无害化准则,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只标度为5,对其他五个准则都标度为7。

分流分类对资源化和节约资金极其重要,标度为7;对节约土地也比较重要,标度为5,但对减量化没多大作用,标度为1(基准值)。这里的减量化系指严格意义上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量,分流分类、回收利用、热转换、生物转换及填埋都起不到减量化效果,故这些治理方法对减量化的标度都为1。

物质回收利用是居民极其满意的治理方法,对居民满意准则的标度为7,但不利于无害化控制,对无害化的标度为1。

热转换是无害化和节约土地的好方法,对这两准则的标度为7,但建设投资和运营费用较高,极不受居民欢迎,对节约资金与居民满意的标度都为1。

生物转换是无害化和居民满意的好方法,对无害化和居民满意的标度为7,但占地较大,对节约土地的标度为1。

卫生填埋是一种无害化方法,对无害化标度为7,但占地较大,对节约土地的标度为1。

通过代数运算后,得到8种治理方法对6个准则的特征向量构成的权重矩阵W(3):

0.218 0.237 0.314 0.217 0.226 0.218

0.218 0.237 0.314 0.217 0.226 0.218

0.091 0.140 0.209 0.143 0.141 0.130

W(3)= 0.063 0.140 0.033 0.098 0.141 0.091

0.020 0.074 0.033 0.098 0.107 0.130

0.130 0.074 0.033 0.143 0.022 0.020

0.130 0.074 0.033 0.021 0.068 0.130

0.130 0.074 0.033 0.063 0.068 0.063

(三)各准则的权重

因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判断准则的重要性排序会有所不同。居民环境意识强的地区会强调居民满意度,土地紧缺地区要优先考虑节约土地,资源贫乏地区优先考虑减量化和资源化,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则会优先考虑节约资金。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各判断准则重要性的标度。表2给出了几种判断准则重要性的标度情形及特征向量。

三、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案

通过计算W(3)W(2),即可得到不同情形下各种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法的排序。表3给出了表2列举情形下各种方法的排序和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案,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给出了不同情形下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方案,二是给出了不同情形下应该优先选择的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法。从表中可以看出:

1.无论哪种情形下,经济手段、科技手段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这3种软方法都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减量化强烈重要条件下(情形6),优势更明显,这是因为软方法对任何准则都极其重要。

2.无论哪种情形下,热转换、生物转换和填埋这3种传统意义上的垃圾处理方法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只有在情形4即土地极度紧张条件下,热转换才稍具优势。这是因为这3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在多准则下其总体表现持平。

3.分流分类和物质回收利用相较于热转换、生物转换或填埋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做好分流分类和物质回收利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热转换、生物转换或填埋的优势。

4.从技术角度看,分流分类优先于物质回收利用;但情形2、3说明,当居民满意最具强烈重要性时,物质回收利用应优先于分流分类,这是因为相较于分流分类,居民更乐意接受物质回收利用。

综上所述可见,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案决策可以层次化,因而可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系统、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从而得出适合本地情形的固体废弃物治理的综合方案,找出治理方法的优先程度。软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固体废弃物治理方法,应大力运用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动用行政手段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热转换、生物转换和填埋可多法并举,并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选择问题。但填埋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应具备一定的填埋库容;对于广州这样的居民满意具有强烈重要性的城市,除大力运用经济手段、科技手段和行政手段外,应优先推进物质回收利用,同时推进垃圾分流分类,适当加大热转换比重,以适应土地日益紧张的要求。

简讯

北京市探索建立地下管线运行综合协调管理体系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建设;模式创新;制度保障

前 言:近年来,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积极加强社会建设,从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出发,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水平是一项长期工程,这要求我国各个领域和各个部门在运行过程中,都积极将自身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团结一致,为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建设作出贡献。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积极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制度保障分析势在必行。

一、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治理原则

地方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社区治理,英国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治理人物有John Stewar和Michael,他们在社区治理中,以社区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以下治理原则:第一,地区发展中,整体的福利应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第二,在判定地方政府地位的过程中,应从其运行中对社区居民的服务水平入手;第三,志愿组织、公共组织等运行过程中对地方的贡献应对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第四,地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应从地区利益入手,努力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第六,地方政府运行过程中,必须能够对当地各种利益进行充分的利用、掌握以及平衡,从而才能够将自身的领导能力充分体现出来[1]。由上述原则可以看出,西方发达欧就爱在进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都是紧紧围绕社区利益以及居民权利而展开的。

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模式创新

(一)对政府管理理念和社区治理模式进行创新

在这一过程中,应将政府的主导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现阶段,从我国社区社会组织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质量相对较低,产生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部分政府机关忽视了社区社会组织对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而是将社区社会组织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帮助政府执行社区治理工作;同时,还有部分政府机关认为社区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不仅不注重将其社会建设的功能激发出来,而是增加了对这一组织的监控和防范,甚至认为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是对立的[2]。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政府必须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和社区治理模式,承认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在日常进行社区管理、地区建设的过程中,从整体规划入手,将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充分激发出来。

(二)构建网状社区组织多元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要性逐渐产生了深刻的认知,同时该组织的规模也逐渐壮大起来。尽管该组织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该组织运行过程中,活动执行力度不足、成员机构运行合作能力较低等始终制约着该组织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功能的充分发挥。

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我国在进行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构建网状社区组织多元结构,充分连接各个社区社会组织机构,各个机构在互相连接、相互配合与写作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网络机制,为社区社会组织整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最终也才能够将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建设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现阶段,网络化被有效应用于我国的城市管理当中,新时期,这一网络中还应对积极融入社区社会组织网络,促使社区社会组织真正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将该组织的社会建设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

(一)构建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监管机制

在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功能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构建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促使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一方面,积极构建内部监督制度,确保社区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中,各个内部运行机构能够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同时还可以积极完善社区机构[3]。例如,积极构建员工大会,引导社区员工在参与员工大会的过程中,对社区治理、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还应对积极完善行政监督体系,确保社区社会组织在积极展开社会建设的活动中,活动内容能同国家法律、法规保持一致,并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二)鼓励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社会组织中来

新时期,在积极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激励机制,鼓励社区居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区社会组织中来至关重要,在积极提升社区居民的积极性过程中,有助于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4]。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因此,现阶段,当地政府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对志愿组织进行培育,同时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措施,通过奖金等形式,鼓励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区社会组织中来,为提升社区管理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从晚上社区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引导社区居民对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知,从而自主的参与到社区社会组织对社会的建设活动中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壮大起来,其日常运行过程中,有助于提升社区治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社会组织相比,我国的社区社会组织规模相对较小、发展也不够规范,其在社会建设中的功能也无法得以有效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我国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相关原则,病有针对性性的进行社会建设模式的创新,制定相关制度,才能够为我国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郁建兴,金蕾. 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以杭州市为例[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2(04)

[2] 刘春湘,邱松伟,陈业勤.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J]. 中州学刊. 2011(02)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自治;环境管理模式;构建方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环境管理的中心就在逐步的由中央政府过度向地方政府。这一模式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实际原因和实践基础。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中央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而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显现出诸多优势。然而在这个大的趋势下,仍然有许多体质障碍需要移除,更多的是如何构建地方自治模式。本文将着力研究地方自治的环境管理模式方法。

1 环境管理模式转变为地方自治的背景

目前,环境管理日益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都沿袭着政府作为主导在环境管理中起绝对作用的模式。时至今日,环境管理的模式的探讨与创新推动着环境管理的中心不断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转移。

首先,中央政府的集中管理存在很多弊端,使环境管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无可否认,中央管理以其权威性和宏观性对环境的管理起到了很多的效果。但是,由于行政层次的繁杂,使得统一的管理势必要耗费过多的资源,故而形成较高的管理成本。同时,由于难以对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全部了解,不能全部针对性的行政管理,难以因地制宜,所以也不会对每个地方都有最好的管理措施。也要注意到腐败对政策实施的负面影响,环境管理难以上行下效。

其次,从全球环境管理模式转变趋势来看,地方政府正日益成为中坚力量。无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政府再造,还是九十年代的地方变革,都在积极探索合理的政府职能地位。在环境管理方面,政府职权向地方政府转移已经成为明显趋势。环境管理需要地方主体的参与,地方政府与中央相互补充,才能有理想的治理效果。

2 环境管理中地方自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从全球环境治理的发展和现状来看,地方自治逐渐转向舞台中心。地方自治模式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地方自治下行之有效的环节越来越不可替代。与中央政府相比,由于地方政府有着更紧密的群众基础,故而在环境治理中的宣传、治理、监督、预警等环境都能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

其次,地方治理能影响宏观环境政策的制定。再次,地方治理中的经验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增进。除了专业的技术知识,本地的管理经验更适合本地的特征,有时甚至能决定全局的管理效果。故而即使在专业的管理知识中,地方治理也不容小觑。

最后,地方政府更有利于联合本地的非政府组织力量。环境治理是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中各种力量的配合,地方政府正能在这条路上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且这种模式已经在各地的实践中初具规模。

从以上几点来看,地方自治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环境治理的中心向地方政府转移已顺理成章。

3 地方自治模式构建方法研究

地方自治的环境管理因地制宜,能够密切的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群众广泛的参与。要杜绝环境管理成本过高、机构冗杂、效率低下的弊端,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地方自治模式的大前提。对于地方自治模式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3.1 充分调动群众,依靠群众

环境问题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调动群众,才能以最大的覆盖面来解决问题。首先,地方政府要积极营造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只有在社会氛围下才能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氛围的营造手段可以多样化,包括媒体宣传、针对群体讲座、教育、社区活动等等。其次,不断加快环境法规的完善进程。借此强制实施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同时保证群众的知情和监督的活动。最后,采取多种措施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群众对于环境的评估与了解有着最直接的发言权。政府需要建立渠道和机制使基层的群众参与环境问题讨论、治理措施制定、实施过程监督等环节。政府可以通过听证、调研和网络平台建设等措施来使群众最大限度的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从而达到群众的意见能顺畅的表达出来,政府的措施能无阻的实施下去的目的。

3.2 地方政府在自治模式中的管理方法

地方政府对于环境治理优势之处就在于能够因地制宜。能够实事求是的根据当地的环境状况和建设特点来协调各方。地方政府在治理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首先,因地制宜,充分统筹当地的环境状况和当地的文化、经济、人文特色、法律法规等实际情况。其次,协调好由于环境治理引起的部门间的冲突。对于环境治理要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行政规程,保证措施实施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再次,加大投入。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财力配备,还是长期的教育宣传投入,都要加大力度,提高水平。最后,着力于打造带有地方特色的群众参与机制,群众调动规程,群众监督体制。

3.3 积极联合民间环境保护组织

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在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注意积极调动非政府组织,联合一切有利的力量,是环保效果达至最佳。目前,我国的行政制度对这些组织的发展和活动有些阻碍,使得它们在实际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自治模式下,政府要完善行政制度,大力支持民间环境治理组织的发展。既要注重组织的数量,更要培育组织的发展质量。同时,注重培养组织的独立性。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总之,地方自治的环境自理模式与之前的中央政府模式和市场模式相比,都有着诸多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地方自治的模式也能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协调环境与当地发展。但是必须强调,地方自治模式必须依赖于中央政府放权,依赖于自身体制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同时需要地方政府有作为的探索新的规程与措施。地方自治下的环境治理领域宽广,任务艰巨,此模式在实践中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宋言奇,陈宇光.全球环境管理模式的转变.从政府治理到社区自治[A].南通大学学报,2011(02).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水利;现状;应用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水利的概述及重要性

1.1 生态水利的概述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目标在于控制水流来满足人们的供水、防洪、发电、航运等要求,但是在水工建筑物发挥其功能的同时,生态环境已经一步一步遭受破坏,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严重失衡。而生态水利指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兼顾水利枢纽建设和生态系统建设的水利系统,河流成为了这个生态系统的骨干,既满足了人们需求又保留了完整的生态体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2 生态水利的重要性

(1)生态环境恶化

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就是能源和生态问题。虽然随着经济建设的加速,我国在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增多,造成了许多地区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危机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传统的水利工程过分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忽视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这更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由于在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理论中,比较多的受到改造自然、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没有把人类作为流域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加以研究和考察,而是片面强调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愿望,以至干扰甚至破坏了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均衡。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恶化己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寻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是当前十分迫切的任务。

(2)生态水利是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水利工程数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水资源的利用趋向综合性,单向工程逐步发展成流域系统综合利用开发,除了传统水利具有的功能之外,还与生态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因为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资源,而传统的水利工程无法长远持久的实现人们和环境的双赢,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只有稳定发展生态水利才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生态水利是实现生态系统循环的需要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保持其动态平衡的关键就在于控制其关键因素。生态水利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维持好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良性发展。

二、河道治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现状

河道的主要功能是行洪排涝,而现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主要特征,不再是为了治河而治河,而是通过综合整治流域,充分发挥水系的基本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2.1 河道治理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只单独考虑河道自身的功能,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更加忽略了河道与周边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协调,对原有生态景观、人类生存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具体来说,河道治理工程通常是在天然河道基础上进行的,这就直接破坏了原有的长期形成生态系统,导致了河流局部形态的单一和非连续。例如水库的建设改变了其水温水质,蓄水后的坝前水温高于河道水温,严重干扰了鱼类繁殖,而河流流速的改变则降低了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降低了其自净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治理施工势必破坏大量植被,对陆生动物造成了极大影响,同事施工中排放的污废水将改变河道理化性质,危害周边生物的生存发展。

2.2 河道治理现状

因人们需求和社会经济环境不同,我国的河道治理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依附自然被动阶段,该阶段基本是在原有自然条件下进行,河流防洪效益不高;与河争地的阶段,该阶段是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修建了提水灌溉、河道治理、堤防建设等工程,但治理方法落后、单一、不科学;经济治河阶段,主要是利用有限的资金进行河道整治以保护耕地、道路设施和排放污废水;和谐治理阶段,在我国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首先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考虑到提高生活品质和创造优美环境,河道治理工程保持了河道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坦白说,我国河道治理理念仍相对滞后,导致了我国的河道系统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防洪能力下降、堤防功能单一、基流减少、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可见,生态水利建设迫在眉睫。

三、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现实工程之中,河道治理工程当中已经涉及到一些生态方法,如构建水生植被、构建水生动物种群、种植水生花卉和机械除藻等。整体而言,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策略主要在生态河堤和自然化河流建设两个方面。

3.1 生态河堤建设

生态河堤指的是对自然河堤进行人工恢复的人工护岸,它保持了河床的原有功能,同时兼顾渗透性,充分保障河流与河岸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又具备足够的抗洪功能。一般生态河堤有以下几个类型:(1)自然原型护岸,通常采用植物保护河堤,如柳树、水杨、芦苇等;(2)自然型护岸,相比前者增加了天然材料护底;(3)人工自然型护岸,在前者的基础增加混凝土等材料增强防洪功能。

一般来说,生态护岸的设计有以下几个原则:经济性原则,即是保证相关功能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协调性原则,为美化工程环境,应尽量减少刚性结构;需要进行准确的水文分析,确定不同区域下的植被种类和数量;多孔性构造原则;自然性原则,即是尽量采用自然材料,避免二次污染;亲水性原则。在实际工程设计之中,应切实考虑岸边线的布置,因为它的布置直接影响着河流的整体形态和景观效果。另一方面,要考虑亲水性,如以低护岸制造近水的感觉。最后,相关材料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河流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注重护岸表面形态的多样化,主要有天然材料、叠砌块石、浆砌块石和混凝土等,具体做法本文不再赘述。

3.2 自然化河流建设

自然化河流建设是指河流治理既要保持、重现及创造河流原始的自然风情又要实现其相关水系功能。它不是简单的保护自然环境,而是在采实现防洪抗涝等作用的同时,降低人类对河流环境的损害,与自然和谐共存。在自然化河流建设之中,水边环境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包括空间环境、生物环境和水环境三部分。

自然化河流建设的原则主要在于在趋向自然的前提下创造丰富的环境条件,例如将河岸线设计成不规则型,彰显结构多样性;尽量顺应自然,例如分区域分阶段的治理河道,尽量利用自然动力进行治理,宜冲则冲,宜弯则弯;建设绿化网络,河流是较为孤立的生态系统,应将水和绿化网络化,使丰富和稳定生物物种;构造简洁的河流景观,尽量采用自然的植被石材,让建设的河流形态尽可能的接近原生态。自然化河流建设方法有以下两种:(1)河道治理,河道治理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善河道流路及河床的物理特性,从而构造出最自然状态,河流具有有不同的流速带,河底的冲刷不再那么大,即是河流有浅滩也有深潭,采用多孔化河床,保证水体流动多样性从而让生物物种具有多样性。如植石治理法常常将自然石埋入河床构造深沟及浅滩,营造出鱼类喜欢的栖息环境。但是这种植石治理法有一定的限制,适用于河床比降大于1/500,植石带不易被洪水冲走且不会被沙土堵塞的河道。为了提高抗洪能力,另一种常用方法为浮石带治理法,它是构造混凝土框架用来抵御洪水的同时又为鱼类提供巢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2)护岸治理,即是选用生态水利方案构造自然型护岸。

结束语

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将会加重环境负担,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水利工程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只有认识到水利河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河道治理中充分的应用到生态水利。

参考文献:

[1]李祥龙,陈廷涛.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