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运实训总结

货运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运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货运实训总结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现状;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33—01

一、课程开设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我国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发展,国际货运和报关行业在我国乃至得到了快速发展,报关与货运货运从业人员不断扩大,已成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80%的国际贸易货物运输和中转业务,90%的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业务都是通过国际货运企业完成的,所以,让学生实际掌握国际货运业务流程及相关出口单证的制作,熟悉企业货物进出口向海关报关的实际业务流程操作,将对将来的工作有一个良好的铺垫。本课程就是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满足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通过实训要求学生掌握进出口报关业务流程、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海关规则,解决企业进出口报关业务问题,掌握国际货运业务流程和出口单证的制作。通过报关与国际货运综合实训,学生要达到具备在国际贸易、国际货运和国际货运、国际物流、报关与报检部门的就业岗位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资源匮乏。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实操性与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并且开设课程的时间也不长,市面上可供选择的教材寥寥无几,笔者使用的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的报关与国际货运综合实训教材第一版内容编排过于复杂,教师与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均发现难于理解,报关实训部分内容过多,而货运实训安排内容较少,所以学生感觉学习过程中头重脚轻,第二版更新后,内容又偏向于习题性质,实际实训安排还是较少,所以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二)双师型素质教师受限。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绝大部分并未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授课内容仅能限于通过网络、朋友、其他教师获取相关实践知识,大部分还是处于理论层面的讲授,所以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报关货运的流程及相关单证的制作,很难用语言来完全描述,所以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

(三)校内实训室仿真性较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属于文科专业,在高职院校办学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很难加大对仿真实训室及实训软件的投入,目前,使用的报关实训基地的软件,并没配备货运操作方面的软件,所以,学生在实训室实训,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工作的场景,只能限于一部分内容的了解。

(四)校外实训基地短缺。由于报关与国际货运行业从业特点,报关行或者货代公司一般规模较小,而且均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相关的从业资格认证,学生在校期间,很多没有获得相关的报关或者货代方面的从业资格认证,所以很难去相关行业实习,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很难给学生联系到真正可以实训的企业。

三、解决方法与途径

(一)自行编排实训指导书。教师应结合学生前几学期学过的专业课程,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行编排适合本课程教学的实训指导书。内容可来源于以前本专业毕业生相关工作单位的情况,对毕业学生提供的资料加以总结提炼,根据实际企业的工作状况,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培训,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认证的学习要求,适当编排考试相关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又能为考证做铺垫。

(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所以只有理论的教师并不是高职院校中理想的教师,专业教师更应该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利用各种条件去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实践,学校也要为教师的下企业实践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尤其在政策上要给与大力支持。另外,还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去相关院校进行学习,同行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这样才能把最新的教学方法引进到自己的教学中来。

(三)加大投入,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学院要在教学软件及硬件方面均加大投入,切实保证仿真的实训环境,在没有实训性能较好的实训室之前,教师要克服困难,通过情景模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通过实际的角色扮演,给学生分配报关员、海关关员、还有货主、货代操作人员等角色,让学生在虚拟的场景下,尽量达到真实的工作场景的体验。

(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学校要加大力量为学生搭建企业实习的平台,可以以某种签约的方式,让学生去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毕业后如果企业和学生之间互评较好,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学生可以直接留在实习企业,而企业也不必为了招聘新人而烦恼。校企合作,属于互惠互利的选择,学校要多投入这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更多的企业能加入校企合作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张迎春.浅谈《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经济师,2008年10期

[2]刘健锋.高职《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改革的探讨[J].华章.2012年24期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各类进出口企业的迅速增长,社会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因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职业技术和岗位资格标准,全面推行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方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

关键词:报关;国际货运;人才培训

重视报关人才培养,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单设实训即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备相应的通用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

一、职业专业技能培训

1、专业技能课程训练

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课程的课内实训,即要求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如: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都设置了相应的课内实训。另外还有一些课程即将完成实训的配套建设如: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多式联运、国际货运专业英语等。

2、专业技能单设实训

应该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让学生了解报关和货运企业运营的各个关键环节,工作流程,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目前开出的专业技能单设实训项目有:货运操作实训、报关实训、报检实训、进出口模拟实训。

二.加强社会实践能力

1、假期社会实践

学生们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们的了解了社会、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思想觉悟。

2、毕业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企业里进行的。学生们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实习。为将来真正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独自完成毕业论文

在收集资料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出毕业论文或总结并进行答辩。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并能综合起来实际应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三、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

为适应报关与国际货运课程教学的特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重视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及专业教学软件。至今为止,绝大部分的专业课程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并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方面改革传统的手段,进行探索与革新。

1、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比例

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实训、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其中课内实践课主要是专业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又分为专业技能课程训练和专业技能单设实训。

2、以应用为目的,对基础理论进行了处理。

高职教育中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所以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基础上对部分理论课程进行了调整。如:把<<会计学原理>><<经济应用数学>>由职业基础课改为限定选修课。并对<<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的上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进行了改革,使之更适合高职学生。

3、加强实践教学

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课程的课内实训,即要求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都设置了相应的课内实训。另外还有一些课程即将完成实训的配套建设。

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的。要求教师在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概况

在教学中,为了让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信息量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效果,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积极进行现代教学手段改革,采用了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体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端正学生学风,学校制订了学生奖励条件、奖学金评定办法等,利用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学习,建立优良的学风。

1、完善的学生激励政策

每个学期开学时候,对上学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表现突出同学进行表彰,并且按时以奖学金的形式放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奖励,以激励全校学生努力学习,争创先进。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专业用学分制的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学风建设卓有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进行全体动员,在各班级落实。通过不断努力,学生精神风貌良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氛围较为浓厚。

1、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学风建设,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时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为学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学院相继修改了《学生手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等。

2、发挥班主任、学生干部重要作用

强调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班级学风建设与班主任工作考核挂钩,为学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3、加强学生考勤制度

通过严格学生上课考勤制度与强化晚自修出勤考核、管理制度,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广大同学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加强新生学风建设引导,开展各种学风建设活动

对新进校的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参观先进行业先进技术,举行讲座如现代物流知识讲座,国际货运行业知识讲座,等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拓宽同学们的专业视野,增强同学们的专业兴趣,推进学风建设。

5、组织课程知识竞赛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物流专业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60-02

课程建设包括找准课程定位、确定课程目标、选取并序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等环节。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试从找准课程定位、确立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建设思路、合理选取和组织课程内容和完善教学设计等方面对物流专业国际货运实务课程建设的路径进行探讨。

一、找准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是指该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课程建设的总领。

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及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国际货运实务课程定位为:针对有一定的运输管理和国际贸易基础技能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国际货运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培养物流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确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某一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者应掌握的知识、能运用的技能以及能形成的职业素质。教学目标应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专家(兼职教师)在共同调研行业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分析企业各个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的基础上,以培养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人才为着眼点来确定。货运实务课程目标的确立,首先基于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所需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分析(表1)。

在相关分析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见表2)。

最终确立出国际货运实务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为: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良好职业素质和一定职业发展潜力的国际货运相关岗位从业人员。

三、明确课程建设思路

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确定后,要明确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即如何建的问题。国际货运实务课程的建设思路是:

(一)坚持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联合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全过程。国际货运实务课程建设中,我们邀请多家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开展实训教学和实施顶岗实习。

(二)创新教学模式。企业对新员工的培养因其“培训内容”就是业务,培训环境真实,培训方式切合实际,因此培养效果好,这对于课程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营造职业氛围,引入企业业务,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四、合理选取和组织课程内容

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门好的课程的必要基础。课程内容选取原则:服务于课程定位,能有力支撑教学目标,体现实践性和职业性。

(一)课程内容构架的建立。由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团队,通过调研,概括和归纳相关行业企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以及每个流程中的具体业务工作,把它们分别转化为学习情境、学习单元和学习任务,并以此作为整个课程内容模块(情境)、单元和任务三个层次的基本构架。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引入企业业务,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根据企业岗位从业人员完成某项业务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为着眼点,来设计课程教学应设置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在国际货运实务课程班轮出口业务模块(情境)中,引入某企业班轮出口的真实业务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见图1)。

(三)教学内容的序化。为了更好地体现各业务流程以及业务流程中各业务工作的完整性和前后工作的连续性,需要将上述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序化。以一笔完整的业务(项目),从业务(项目)的启动到最终完成(评价)为载体,把基本的流程和业务工作整合到完整的业务(项目)中去,是比较可行的方法。企业真正业务中可能并不包含所有我们设计的流程和任务,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加工,增加相应的业务背景和学习任务。序化之后,业务内容明确,学生的业务角色明确,前后连贯,在教学中效果较好。

(四)选择或创建适当的载体。课程建设中需要适当的载体来展现选定的课程内容,以便在教学当中方便、灵活使用。选用实践性强、内容权威的教材。但教材能提供完整业务过程供学生训练的较少,有必要自行编写讲义。讲义应与PPT课件同步,为学生跟上讲课进度、理解课程内容和做好学习笔记提供了便利。如有条件,可以自编教材,把完整业务过程整合到教材实训当中。配套多媒体课件应充分运用业务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源。对业务单证等技能训练,可采用人机交互设计,提供业务背景、问题、说明提示、参考答案供学生反复训练。

五、完善教学设计

好的课程内容还需要好的教学设计与之配套,教学设计关乎如何合理使用课程资源,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国际货运实务课程的主要教学设计如下:

(一)采取“新员工培养式”教学模式。“新员工培养式”教学模式基于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企业新员工培养模式的实践基础。就是将学生视作企业的新员工,仿照企业培养新员工的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创新等能力,掌握企业业务操作技能。其基本教学过程是:一是情境创设。通过教学场所职场化布置、组建虚拟公司、业务情景再现、岗位角色模拟等方式来实现。二是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每次教学活动的内容,并以完成该项工作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掌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完成工作任务的业务技能。三是知识准备。了解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理论知识,为完成任务做必要准备。可由教师讲授,或由学生自主学习。四是独立尝试。学生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探究、讨论和实践,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要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五是汇报点评。配以辩论、点评等活动,通过演示、展示、陈述等方式陈述团队或个人完成具体任务所形成的成果或结论,以提高每名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六是课业任务。提出新任务供学生独立解决,以巩固和加强知识技能,学生完成任务并提交课业,教师批改点评,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二)教学方法设计。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在不同教学环节灵活使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探究研讨法等教学方法(见图2)。

(三)实训教学设计。实训教学设计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起到决定作用。国际货运实务课程实训教学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校内实训分为理实一体化和专项实训两部分,校外实训包括顶岗实训和实习实训两部分。理实一体化实训在课程教学中同步进行,“讲练结合”,“做中学,学中做”。专项实训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是系统化的项目实训。顶岗实训是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短期实训,实习实训实际上就是实行“2+1”的教学安排。理实一体化实训的实训教学课时占比不低于50%。

(四)考核方式设计。实施过程性考核并引入企业评价。国际货运实务考核方式分为课程考核和企业评价两部分,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表现(20%)、课业成绩(30%)和考核成绩(20%),企业评价包括顶岗评价(20%)和实习评定(20%),具体考核方式可按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2006(8)

[2]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苏绪林,蔡兴东,秦建设,等.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能力单元实施高职课程建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引入企业业务与工作过程,优化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2010C206)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货运课程 改革 探讨

一、国际货运课程改革理念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因此,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技术知识、技术能力的高低,一个任务或项目的完成须基于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将这个实际的“工作过程”引入“教学过程”,使两者实现有机结合,才是高职教育真正需要的“工学结合”。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的主流思想是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即根据职业工作内容,分析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再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

1、研究与设定目标职业群

国际物流专业的目标职业群是国际货运公司的单证员、报关员等基层操作人员,货运操作部、销售部是国际货运公司重点关注的部门,人才需求最大,也是货代从业人员集中的两个部门。在工作岗位定位方面,除重点培养毕业顶岗实习的岗位,还要考虑预期的发展岗位,即学生毕业3―5年后升迁岗位,该课程重点培养业务员和该职位的上一层职位即操作主管,课程改革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后达到的技能要求及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2、根据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设定典型工作任务

国际货运业在社会产业结构中属于第三产业,性质属于服务行业是运输辅助行业。国际货运本质上属于运输关系的人,是联系发货人、收货人和承运人的货物运输中介人,在其工作过程中,他既代表货方,保护货方的利益,又协调承运人进行承运工作。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运输方式的不同,货运人所从事的桥梁作用也有所差别。国际货运工作过程是以运输方式为载体,分为:海运、空运、陆运以及多式联运等四个载体。根据工作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前提。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所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并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在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时,须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即在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这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实施以及工作结果的检查和评价等步骤。在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不止一个,我们将之进行恰当的归类,形成行动领域。根据载体的选择,我们选择的国际货运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海运进出口货运、空运进出口货运、陆运进出口货运、国际多式联运方案设计等四个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定位在国际货物出口货运和进口货运两个大的行动领域。

3、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并确定学习情境

(1)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以工作过程的顺序串行知识点,形成以工作为导向的知识体系。考虑合格社会人应具备的素质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具备不断开发自身潜能的本领,向职业继续教育延伸和扩展,具备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本领,进而确定专业的教育任务和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为达到培养目标所要进行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构建学习领域。职业能力方面,排在前几位的是独立揽货能力、整箱货海运进出口货运操作能力、航空货物进出口货运操作能力、拼箱货海运进出口货运操作能力、国际多式联运方案设计能力、租船货运操作能力等;职业素质方面,企业非常关注学生的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吃苦耐劳以及团队精神。

(2)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的二级培养目标,分担一级目标中的能力。根据调研情况汇总,货代操作类岗位职责主要是订舱、制单、联系装箱、一关三检、费用结算、协助索赔等。最终确定“进出口货运操作”这个学习领域。从而分解出六个学习情境。每一学习情境都为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情境应该为同一范畴的事物,学习情境呈平行、递进或包容关系(见图1)。

除了国际货运的知识导入与平台业务之外,各学习情景在每个货运作业流程方面具有一致性:接受委托―计划流程―执行计划―缮制单据―结算费用―业务存档―处理开船后事宜,但是每个情境又有区别,为使高职学生从经验的积累达到策略的提升,通过在以上的几个情境学习与训练,使之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重复过程、步骤和方法,积累经验,不重复的是内容,找出差异性,使学生能够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货运课程教学方法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具体教学实施以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法、六步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现就国际海运中的出口业务这个情境,以角色扮演法、六步教学法的结合使用为例说明一下。

1、角色扮演法

教学内容:海运货运出口业务。教学目的:能够熟练按照海运货运出口业务流程操作,缮制相关单据。能力训练目标:缮制相关单证,能根据货主的要求熟练完成整箱货出口操作,充分考虑订舱、做箱、报检、报关、提单确认等环节的衔接和订舱截止时间、正确资料提供截止时间、重箱进码头截止时间、申报截止时间、报关截单时间、码头截单时间等约束。正确核算各项费用及处理开船后事宜。场景设置:虚拟海关、商检、货代公司、船公司、外贸公司、集装箱码头;利用网络资源;实训室或真实货代公司;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学前准备:模拟环境、模拟各方工作过程,并在课后互相评分。

2、六步教学法

根据学习情境,按照行动导向“六步教学法”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6个步骤完成学习情境的教学进程设计。海运货运出口业务的教学案例见表1。

3、课程教学实施的条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思考、总结、提高,通过过程完整的具体工作活动,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要使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做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这就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学校必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景实施教学,同时也必须大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和国际货运报关实训室的建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是学校课程改革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运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开发理念,我们对《国际货运》课程做了初步探索,为了更好地贴近国际货运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学校已经建设并完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室,邀请国际货运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并让学生顶岗实习,实现真实工作过程进课堂,学生在工作中技能得以提高。然而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与企业互动中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实践性课程,传统的讲授方法早已无法适应现代大学培养具有综合性素质的大学生的目标。在理论授课的同时适时加入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点运用于实践。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国际货运实务》课程;应用

现代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理应是让学生学以致用。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以及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货运实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国际贸易、国际运输、国际商务以及法律等多学科的理论和实务知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理论和实践想脱离的感觉,而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培养角色意识和角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将实践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判断,通过学生独立研究和讨论,有效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案因此在《国际货运实务》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实属必要,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何让老师和学生“各司其职”,避免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老师处于主动地位,以教材为中心,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只注重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没有积极参与的兴趣和动力。第二种情况,老师完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得学生放任自流。如何确保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让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相对冗长、枯燥的授课过程中,穿插案例分析和讨论,以便加深学生对相关章节内容的理解。

1 《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内容覆盖广泛

国际货运概述、国际货运与国际贸易、海运概述与租船运输实务、班轮运输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航空运输实务、国际货物铁路运输实务、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实务、报检与报关实务以及国际货运法律实务等内容。

1.2 缺少实践环节

《国际货运实务》实践性强,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将大量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实践环节,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相互脱离。

1.3 理论知识与案例教学分配不当

如何分配理论知识和案例教学之间的授课时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利用案例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常情况下,老师都是在讲授完相关知识点后给出案例,然后进行案例分析,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冷场情况屡见不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很少能够主动加以分析,这种情况在最终考试试卷中的案例分析答题正确率中也得到印证。

1.4 案例单一

《国际货运实务》案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单一,而且案例往往陈旧。案例选择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结果。如果涉及的知识点无法贴近实践,内容不够丰富,无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思考。此外,选择案例的时效性也是极其重要的,应当予以重视。

1.5 考核方式单一

《国际货运实务》的考核方法通常是闭卷考试,主要分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问答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等题型。为防止学生在较短的考试时间里顺利答题,老师在选择案例分析题时往往会选择难度较低的案例或者书本、课堂教学过程中早已讲授的案例,如此一来,确实能确保大部分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但无法达到全面考核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 应对建议

2.1 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精选授课内容

针对内容覆盖广泛的内容,需要从中精心选择最重要的内容,例如,租船运输实务、班轮运输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航空运输实务、国际货物铁路运输实务、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实务等章节。

2.2 通过货代实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水平

通过货代实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操作水平,并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能力。

2.3 提高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需要明确是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关于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2.4 精选案例

案例分析法需要注重恰当的运用,而不是简单地编造一个故事来阐述理论知识,而且并非所有案例都适合用于教学案例。老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准备与教学目标相符的案例,最好选择近期发生的真实案件。但案例的选择需要“精”,而非“多”。案例分析趋势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如果滥用案例,反而会使得学生感觉疲劳,也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尽量选择典型案例,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

2.5 老师及时引导、总结和点评

老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给予学生多元化的引导和解读,老师无需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打断,让学生毫无后顾之忧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并且鼓励学生用于挑战现有理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了老师的适时引导,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比老师纯粹“满堂灌”的效果好得多。对于最终讨论的结果,老师需要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再分析,发现新问题。当然,这对老师的素质要求很高,

2.6 丰富考核方式

在考虑考核方式时,需要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重点,更加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从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踊跃程度、见解的独到性等方面进行考核,一方面鼓励学生看重过程,而非最终结果,另一方面也能更为客观地给予学生正确评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