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教学方案设计

美术教学方案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教学方案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教学方案设计

美术教学方案设计范文第1篇

高中有效性美术教学方案即计划,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使教学质量的保证。在方案定制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在搜集、参阅资料的过程中会不断对自己的课题有新的认识和想法,因此可以根据情况对初定的课题做出适当的调整,使选题更符合研究实际与教学需要。在制定教学研究计划中,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确定自己教案面对的学生群体,如学生这一参与主体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等,如果涉及的学生群体总数过多,可以采取层次化教学的方法,进行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研究,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2.选择研究的方法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研究过程的方法与结果的检测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教育测量法等,而研究结果又涉及到各种评估方法。一线的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到一起,定期进行教学研讨。

3.确定方案的具体内容

美术知识比较杂乱,在搜集和参阅材料,不断了解研究教案的内容时,可以根据新的认识对研究方案做稍微调整,使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制定每一部分切实、可行的计划。

4.确定方案设计的变量

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其他不可控的干扰因素等。比如高中课程时间少,美术课题组人员较少属于不可控因素,美术教师需要清楚方案设计的变量中哪些是可控的因素,控制的具体条件,还有存在那些不可控的因素以及由此造成的误差等,尽量使变量造成的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确保有效性美术教学方案的科学和准确性。

二、设计科学、周密、合理的有效性美术教学方案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学研究都是从简便的、周期较短的、与教学实践结合密切的工作做起。广大一线的人民教师,在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下只要注意用心观察、不断积累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具体的教学方案有很多,我简单举几个例子。

1.课程目标细化分解

通过课前的预习能初步了解美术鉴赏的概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分组讨论,了解美术作品的类别和种类划分;学生通过学习能总结出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意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一件艺术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课下的交流,用“审美的眼睛”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认为针对高中美术鉴赏课,主要是采取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挑选大家都不懂的问题,然后分开讨论,最后再互相分享经验。事实也证明,这种方法的确实有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益。但是需要具有很强的课堂掌控力,不能白白浪费了课堂时间。经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摸索和与同行们教研的交流学习,不断尝试各种方法,也可以来个基于标准的教学。

3.把握好教学过程

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设成一个标准的、统一的模式,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对要学习的美术知识互相补充,而且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每个环节上又可以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有不同的发挥。

三、总结

美术教学方案设计范文第2篇

培训课程设计和培训主要方式

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基地根据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现代培训理念为指导,突出先进性、实践性与实效性,着眼于科技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教师设计分层递进的培训方案:有的着眼于高端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培养和打造基础教育的领军人才,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有的旨在培养坚持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有效促进基层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为科技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依托天津师大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室与中小学、青少年宫、科技场馆等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在培训中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强调问题情景下的深入学习,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师生研讨、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培训环境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坐落在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依托天津师范大学教学资源,环境优越、功能现代,有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培训案例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培训

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并实施的科普实践活动。

基于实验与实践基地的培训。

培训主要课程

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概述

课程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模式、类型和方法,使科普志愿者(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后备力量)具有从理论高度把握科学普及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教学。

优秀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案例评析

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我国科学普及教育改革中优秀的活动实例为案例,以“解读”的形式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什么是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原则,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一般格式等。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优秀案例成功的经验,达到使学生初步了解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基本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本课程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师生研讨等方式。

利用科技场馆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科技场馆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培训学员通过参观、研讨,学习如何利用科技场馆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方法。

教学方法:听取天津科技馆专家讲座,小组到天津科技馆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研讨如何利用科技场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天津中学科技教育理念、活动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是实施青少年科学普及教育的主阵地,本讲座对天津中学的科普教育先进经验进行了梳理,希望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从中汲取营养,能够站在较高的视角审视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

讲座主要内容:

四个基本理念:“向生活学习”、“自主学习和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活动体验中成长”。

目标系统:建立了以有责任感、会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会交往等12个基本目标为核心的目标系统。

内容体系:设计了“主题—专题—问题—课题”四题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习策略:形成了情境中学、体验中学、探索中学、交往中学、反思中学,五个学习策略。

基本做法:形成了“深度交谈、个别化指导”、“成果交流展示”、“出版研究成果集”、“高年级

转贴于

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小导师”等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六种基本做法。

评价方式:建立了“即时评价”、“成果作品评价”、“综合表现评价”课程学习的三种基本评价方式。

科技活动指导方案设计

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从中小学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实际教育环境中选取活动主题,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分小组研究制订科技教育方案。

实践教学

参与培训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收获

本次科普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也要深深地思考对于科学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

我们有过争论、有过困惑……活动结束我依然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我是否太过强势,是否应该让组员们发挥更多?是否限制了组内同学个性、优势的发挥?我们认识到在活动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有下一次活动,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

作为指导者的我们,更是感受到了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制作的乐趣,遇到一个个小问题,一起讨论解决,一起收获辛劳的成果。之前紧张的情绪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消失,尤其是当他们亲切地叫我们“老师”时,心里更是觉得暖暖的。

我们作为未来的科学老师应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并且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小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的新一代的青年。

2012年培训计划

“天文科学课程”培训班时间:2012年4月18-20日

培训对象:中小学科技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00人(其中全国各地区科技辅导员50名、天津市科技辅导员50名)。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培训班

时间:2012年10月下旬,计划5天。

培训对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50人。

培训团队

杨宝忠: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石增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原教学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水彩专业委员会会长。

杨书远: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原科学教育系主任。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工程”基地实践领衔专家;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小学科学课题指导专家。

张兆瑞: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宫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校外教育书画名师,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特聘专家,天津市和平区首席美术教师。

美术教学方案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81-02

一、课程概述

《园林设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是城市规划(风景园林方向)、林学、园艺等自然科学技术和建筑、文学艺术等高度综合的一门应用性课程。[1]对于职业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说,了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理论,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园林设计程序和内容,能够独立完成公园、广场、道路、居住区等绿地项目的方案设计、图纸绘制,说明书撰写、方案汇报等即为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与目的。

《园林设计》课程是在学生学习园林美学、园林制图、设计初步、花卉栽培、园林树木及养护、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教学组织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兴趣与否、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园林设计水平的优劣。由于该课程以“技能”“实用”为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教学安排及组织设计上,实践环节占教学比重较大。实践考核已成为《园林设计》课程重要的考核形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及诸多因素影响,实践教学也面临了一些问题与困难。

二、问题与困难

(一)问题

1.专业认知“雾蒙蒙”

《园林设计》课程开设学年为高职高专类第二学年,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有不少学生存在困惑,提出疑问,如到底园林是做什么的,园林设计是做什么的。很多学生依然与入学当初的想法相似,园林就是种花种草种树,园林设计就是把这些花草树木组合在一起。这类“雾蒙蒙”的专业认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业兴趣无法提升,甚至出现排斥抵触的情绪。

2.学习能动“慢腾腾”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基本为没有美术基础的普招生或对口生,在园林设计课程中则有大量的基础绘图,如单体表现图、平面图、剖立图、效果图等。部分学生在学习初期有明显的自卑感,不敢画、不愿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则画不出。整个学习过程需要一双强有力的推手,才能勉强完成。

3.实践动手“轻飘飘”

实践环节是园林设计课程的重头戏,所有的理论章节、设计方法、表现方法最终都要回归于实践环节的各项训练。学生经过日常训练积累了一定的方案设计经验,不乏佼佼者方案设计及各项表现都十分出色。但很多学生眼高手低,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发现很难将自己的创意表达在图纸上,或是方案的表现过于呆板单一,平面图与效果图难以对照。

4.综合素质“孤零零”

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培养专业技能,在涉及计算机软件的熟练使用、文献资料的熟练检索、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园林专业以外的其他背景知识的涉猎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应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2]园林设计考察的是综合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方案出色、制图规范、表现到位,更多的是往期课程的综合应用和文化的积累,转化。多数学生在实践中,无法很好的将文化要素抽象转化,方案设计直白,缺乏文化内涵,更有甚者连园林制图、园林树木、花卉栽培等课程学习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临时抱佛脚,手忙脚乱,张冠李戴。

(二)困难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岗位实践要求学生到园林设计的一线工作环境中,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口或相近的工作,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对接。[3]由于园林设计的技术性要求及其行业特点,目前只有少部分的学生通过老师的推荐能够到设计单位承担一定的实习任务,若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岗位实习目标仅凭校企教学基地建设远远不够。

三、解决办法与实践探索

(一)解决办法

1.加强入学专业教育

针对学生“雾蒙蒙”的专业认知导致的种种不利影响,积极开展入学教育。在入学教育时重点介绍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设计,列举行业内及往届毕业生成功就业良好发展的案例,针对专业鼓励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各个阶段的学习,使新入学生及早了解行业特点、发展情况及其岗位情况,强化专业认识,激发专业兴趣。

2.推举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学习能动“慢腾腾”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多耐心多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其次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运用讨论法、实地参观法、启发法、参与法、角色互换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能动性。作为园林专业,基本功绘图作业不能忽略,教师要做到激励式引导,从易到难,从少到多,逐步加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手头作业融入到每一个项目训练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自动强化练习。

3.强化实践练习力度

实践动手环节即教学知行统一的体现,该环节中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比较常见。利用“讲―演―练―评―练”的教学模式,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单独处理。需要大量练习才能解决的问题就设置同类型题目强化练习,以期熟能生巧。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微妙的哲理,教师在解答问题、纠正图纸规范的同时特别注意要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和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方法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倡导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4.开展多元文化交流

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内涵深厚。在开设园林设计课程之前应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外美术、文学等一系列基础教育,开设相应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增强学生文化素质底蕴,以利于在处理方案时深挖内涵。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参观画展、艺术展等,阅读相关书籍,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以学生为主角的专题报告,增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5.校企联合项目营收

运用“教师―往届毕业生―实习就业单位”链条模式,与往届毕业生的实习单位、就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学校宣传和新老生交流增加实习单位的数量,扩大学生实习规模,在一线设计岗位上得到真枪实弹的训练,缓解只能满足小部分人实习的尴尬。

(二)实践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与困难所制定的解决办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后,初显成效。如学生效果图表现较为薄弱,在日常教学中加大了这方面的训练,搜集大量图纸和表现技法教程与学生分享交流后,兴趣盎然,积极性明显提高,后期方案设计配图时较为得心应手。

在园林设计实训课程中,引入实际项目,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场地分析、方案设计、图纸绘制等,中间插入以小组为单位的方案讨论、修改、汇报环节,教师参与讨论、负责辅导、答疑。整个过程与实际工作流程相同,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设计表达方法,并且感受到实际的工作氛围。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参与性,尤其是方案讨论与汇报阶段,学生兴趣十分浓厚,积极性很高。经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较快的适应实习单位的工作模式与节奏,目前反映对接良好。

四、结论

如何在园林专业职业教育中培养合格的、顶尖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倡导职业热爱,学而专,专而精是教学中必须深思的问题。推行“讲―演―练―评―练”的教学模式,导入真实的工作项目,以学生为主导,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等一系列措施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及师生广泛交流中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多元文化的交流、校企联合等措施还在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王乾宏,朱献辉,尚存.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3).

美术教学方案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场景教学法角色模拟色彩构成

引言:

在美术教学中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现在职业学校美术课的要求。为了能更好的与职业对接,我决定在色彩构成课上尝试使用场景教学法。问题:由于是为了高考服务,所以我校美术专业课也是以几项基本的美术基础课为主,例如素描、水粉、图案、速写,上课也是按照高考模式,老师讲课、做范画,都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几乎没有。我国的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也都是学院式教学转化而来,所以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转型后,为了改变这种填鸭式教学,习惯了高考教学的师生们也在努力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改变课堂教学的沉默现象,使课堂教学呈现生机盎然的新气象。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我们为了能够改变美术课堂的沉默气氛,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本次实验希望能够通过在色彩构成课上使用场景教学,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专业知识对工作实践起到的重要作用,课堂学习与职业技能的息息相关。

(一)前提:

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好的应用色彩知识,第一步,我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色彩的联想。如对红色的联想,红色联想到火、太阳、热血、红旗、婚礼、印章等,使人感觉热情、温暖、兴奋、喜庆或者恐惧、血腥,象征着革命、喜庆等。色彩的联想与色彩的心理效应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有所感触的。但是学生在进行色彩联想时只是简单的泛泛的联想,感觉不到色彩知识在设计师职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场景教学准备:

在知识重点讲解完后,我创设一个化妆品公司的经理和设计师针对一个色彩方案设计的项目进行沟通的场景,在场景教学过程中,运用角色模拟法进行知识的应用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为了适应课堂教学,设立了甲方经理和乙方设计师这样两个简化的角色。然后请同学们自己报名,经过一番角逐,产生了角色一:一位甲方经理邓俊鹏同学,其他同学自我组合成为四个小组,充当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乙方。

(三)项目设计:

“美白化妆品的色彩方案”。首先,针对项目“美白化妆品的色彩方案”,与甲方经理沟通后,请他根据自己的产品市场定位和主打方向来思考自己的具体需求。而设计师则通过甲方的要求进行色彩方案的设计。老师要求设计师组成团队进行讨论、研究和绘制,拟定色彩方案后与甲方进行谈判的方式,这样既能把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又能把同学作品放到一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更使学生体会到场景教学的乐趣,达到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的重要作用。

(四)项目实训过程:

在设计公司现场,甲方经理邓俊鹏同学提出自己的具体要求:本款产品是针对年轻女性来推广的,要求产品颜色符合年轻女性的消费群体,能够体现甜美、干净,并且让人从颜色上就能感受到产品美、白的功效,吸引年轻女性的目光。希望乙方设计师们能够本着这个原则来进行设计。当他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我注意到要及时给学生提示和补充,尤其要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颜色的联想得以运用,这样会使要求更具体可行。邓俊鹏同学落落大方很有成功人士的气势,我对该同学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以便增强他的兴趣、提高他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设计师们听到要求后立刻凑到一起进行讨论,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每个设计团队都确定了自己的方案,进行了精心的绘制。我决定等到评价总结的时候对他们进行点拨和辅导。当然,我特地嘱咐他们也进行竞标,看甲方经理和同学们的反应。最后的谈判的过程也是交流沟通的过程。在项目完成后,我运用色彩知识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了一番点评和引导,同学们对色彩的运用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都觉得特别有趣,希望还能有机会进行这种场景教学的练习。课后反思:场景教学在美术教学尤其是设计课上可以广泛使用,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并且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和方法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场景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效果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过程方法和能力目标也基本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美]乔尹斯•P.高尔M.D.高尔沃尔特•R.博格.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指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美术教学方案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建筑设计课程 理性思维 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建筑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对本专业其他课程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为艺术类招生,学生美术功底好,有一定的艺术和审美修养,但普遍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因此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为引导学生在认识建筑的过程中,培养其对建筑空间、建筑构造等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其形成严谨的设计思维方式。通过课程学习,熟识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及涉及的学科、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完成市场调查、资料收集、设计构思、方案选择、设计分析、评价及设计的能力,加强对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认识,从而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能够发现的问题

1.理论知识掌握较少。

在本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开设一门系统的环境设计理论知识课程,更不用说开设建筑史课程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甚少。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中,就大二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他们对建筑/设计发展史、风格流派等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不够。以至于教师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时,不得不花三分之一的时间补习建筑的发展史,帮助学生对古今中外建筑的有所认识,然后才展开讲解建筑空间的基础知识。如此,课程实践时间和课堂答疑时间减少,不能及时解答学生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弱。

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是建筑设计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中,感性过多,喜欢任意发挥。如在设计楼梯时,还停留在构图画面是否完美的阶段,而没有考虑楼梯在整栋建筑中所处位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室内外空间通行的功能,楼梯踏步过窄、踢步过高现象很是常见。学生时常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评阅设计稿时,总要说我设计的楼梯不合理?明明我已经把图画得很漂亮了。”追求构图的完美,过度画面,构图和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之间欠协调,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方案设计中占了很大比重,显然忽略了建筑设计不仅是一门讲究审美的学科专业,还要强调其实用性和功能性。

依照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设计表达及方案构思仍然是薄弱环节,得分率比较低。尤其是建筑空间尺度的把握方面情况不理想,忽略了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另外,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设计类学生有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在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中虽然发挥了一定优势,但这种感性的思维方式在部分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空间的理性表达,以至于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

3.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欠合理性。

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的安排,建筑设计课程定于大二下学期开设,为本学期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比较合理的。这个时候,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人体工程学知识,对建筑室内空间也有了解,软件操作、手绘制图能力可满足建筑方案设计的需要。但在我校的课程开设过程中,建筑设计课程之后安排的才是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方案最终的效果图只能依靠手绘完成,只有部分课下自学3Dmax软件的学生能够做出基础的建筑模型,和方案草图的设想相差甚远,远不如大多数学生手绘的效果图表达得更全面。

建筑设计类课程安排松散、授课周期较短是影响授课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按照其他专业发展较为成熟院校的情况,建筑设计课程开设56学时,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但是就我校本专业的实际来看,课程结束以后,学生尚且停留在对建筑空间的懵懂认识阶段,更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

4.课程实践环节缺失。

因课程学时安排较少,无法安排课程实践与测绘,同学们日常接触最多的空间都是宿舍和教室,加之上述建筑空间理论知识少等原因,学生无法全面地认识某一个或某一类建筑。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学生对人体工程学、建筑空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掌握。但在做方案设计时,仍然有部分学生无法准确把握空间的长、宽、高尺度,如有的同学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也做特别的概念性设计,在普通居住空间中设计了面积近60平方米的卧室,而此卧室的高度为4.5米。无论是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居住空间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过大或过高的空间,都不适宜人居住。另外,开窗面积过大或过小、窗户高度过高或过低等也是常见现象,窗地比例严重失调。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索

1.设计选题,考察基地,拟定设计对象。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根据拟定的设计任务书及选题,可增加基地考察的环节,做足功课指导学生勘察建筑所处场地的地形、气候、交通、人文和历史条件;同时让学生了解该空间的使用者和家庭每一个成员的需要、嗜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将这些作为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可使空间设计更合理,住起来也觉得舒服。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到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做出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间设计,同时创造宜人的居住空间环境。利用此教学方法,既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习惯,又可达到激发专业学习好奇心的目的,体现了设计课程教学的生动性与灵活性。在这一授课环节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需要提前找到环境优美的场地作为勘察基地,做好选址的自然、人文环境的材料准备与分析,多角度指导学生进行考察。

2.分组合作,进行建筑空间测绘。

建筑测绘是认识和调查研究建筑的重要途径,通过测绘了解建筑的构成、空间尺度和细部构造;旨在通过实践提高认识,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三维到二维的训练过程。让学生测绘自己熟悉的建筑空间如教室、宿舍等,体验该类空间的使用状况,并对室内家具尺寸、灯具及插座位置等进行测绘,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平立剖面图及三维效果图。这样直接、方便的空间体验,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解决测绘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对空间与形体的初步认识,了解人体的基本尺度,在方案设计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建筑尺度,设计理想空间,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

在测绘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合作,3―5个人为一组,每组选择不同的空间进行测绘,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测绘任务。任务完成后,组织阶段性成果讲评,采取小组之间互评与指导老师讲评的方式,加强设计资料、方法的交流,在频繁的交流与讨论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创新。此外,分组合作,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创设问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各教学阶段的讨论题,在阶段任务开始前向学生公布,过程中可向学生提供查找问题的线索和部分资料。这些问题应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并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对问题的探索与创新意识。这些问题应与当前学生的能力相适宜,所探求的答案可具有多样性,对所创设问题的各部分能够层层深入,如能引出新的可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则更妙。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自由,更多地提供展现学生个性特点的舞台。另外,选择学生易于接受、感兴趣的、合乎实际需要的问题,也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4.成果展示。

在课程结束时,安排课时展示学生的测绘作业、方案设计成果及课程学习心得;最终的设计结果汇总成A2图纸大小张贴在教室,要求图面表达清晰完整、制图规范、板式富有创意,有适当的文字分析、设计说明,并将上述内容制作成PPT,逐一汇报。成果展示与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讲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的模式,摒弃传统的由教师一人评价模式。通过讨论与成果分享,可增强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学习效果;也是改善当前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习惯自顾自做作业、课上课下专业学习欠交流、合作意识不强等现状的有效手段。

5.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加强课程间联系性。

在环境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先修课程应为透视学原理、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完成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在空间表达中,若效果图形体表现准确,则可提高学习热情,提高理性知识学习兴趣,从而借助课程达到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课程中人体的动、静态尺度及心理空间尺度、家具的尺寸等数据,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规范和约束,是设计功能、尺度合理空间的基础。

与建筑设计后续关系紧密的课程是建筑模型制作,若能紧跟着开设此课程,要求学生将建筑设计课程的方案制作成三维模型再次展现,发现从二维图形生成三维空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方案设计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完善建筑模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组合能力,从而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性,延伸和巩固课程价值,达到开课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2]吴恺,王蔚忻.关于环艺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1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