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典型案例;原因分析;理性思维;企业选择

一、前言

我国自1978年以来,国家开始了伟大的转折,已有三十多年了。实事求是地讲,我国从一个计划经济的国家,转型来搞市场经济,也仅有三十多年;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亚洲的一些不算太大经济体,比如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等,搞市场经济,时间比我国长,经历的事情,无论好坏,也比我们多,经验和应对的方法或措施也比我们更为丰富。单讲一个人的成长,从哇哇啼哭的婴儿到童年,再到风华正茂的少年、青年,步入中年,最后直至老年和暮年,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很多事情,其中不乏挫折和艰难,甚至险境,这才是完整的人生。人,往往是在吃亏中长大,在困难中前行,在磨难中成熟,大家常讲:不曾清贫难成人,未经打击老天真,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家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生存,谋得一席之地,必须具有抗风险能力;而一个国家,遭遇到比如天灾,就像我国前几年的地震、洪水、雪灾;人祸,像战争、大型事故,像2003年爆发的非典,当然也包括经济风暴,都必须具备应急机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当前,面对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人们在想什么,企业应该做什么,什么才是理智的思维,明智的选择呢?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论结出来的是“硕果”还是“恶果”,要想剖析它,必须追本求源,从“种子”植入土壤中的那一刻开始。

前面已谈到,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发展了上百年,经历了多次经济风暴,用他们的话来说:都习惯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性加剧,金融危机不断在一些国家出现。笔者重点谈谈在墨西哥、东南亚、俄罗斯及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

墨西哥自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不断恢复,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道理,但1994~1995年不幸爆发了金融危机。危机爆发前,墨西哥在政治上陷入混乱,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1994年12月之前,国内政治形势混乱,外国投资者信心不断动摇,资本开始大量外逃,墨西哥货币新比索的贬值压力加大。为维持对美的汇率,墨西哥政府开始动用国际储备干预外汇市场,但形势并未改观,而国际储备则大幅减少。至12月22日墨西哥政府被迫宣布允许新比索对美元自由浮动。同时,墨西哥股市也出现剧烈动荡,出现大幅下跌。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开始向墨西哥提供援助,美国推出了50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计划,但援助方案并未立即奏效,新比索对美元汇率继续大幅下跌,达到了53%,股市也下跌了40%,股市与最高水平时相比则最大下跌超过了70%。

二、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1.宏观经济失衡。它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的持续逆差、引进外资的结构失衡及经济泡沫成分增加等。

2.货币可兑换与政府有限的干预能力之间产生的矛盾。1994年墨西哥完全开放了国内的资本市场,并实施了货币的可自由兑换。居民将本币转换为外币减弱了政府动用储备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

3.过分依赖外币短期债权投资造成流动性风险。1994年墨西哥美元短期债券迅速扩张,总额达到240亿美元,占政府债务总额的50%,而随着新比索的大幅贬值,以新比索计算的外债总额所占比例上升到了66%,加剧了债权人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怀疑,从而拒绝在短期债务到期时进行续购,进一步限制了政府的融资能力,形成恶性循环,使危机进一步加重。

1997年,东南亚发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最严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波及了亚洲许多国家。东南亚金融危机始发于泰国,人们把由泰铢贬值所引发的货币危机作为其起点。但在此之前,危机已经显现。首先,1996年泰国股市达到顶峰,到1997年初股价已经下跌了40%;其次,金融机构的筹资出现困难,国际投机资本利用了这些弱点。1997年5~6月,由于以对冲基金为代表的投机活动的不断增强,泰国货币泰铢贬值的压力不断增大,投机者不断抛售泰铢、购入美元。为了稳定泰铢对美元的汇率,泰国政府动用大量的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但面对越来越激烈的投机冲击,迫于压力,泰国政府宣布放弃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体制,泰铢对美元实行自由浮动。这引起了东南亚外汇市场的连锁反应,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印尼盾相继受到投机冲击,也被迫放弃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并大幅贬值。此后,泰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协议,后者提供172亿美元贷款援助泰国,然而形势并未好转,东南亚金融市场继续动荡。泰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到1998年1月则分别贬值51%、80%、47%、41%。投机资金还在股市、期市进行大肆投机。之后,金融危机蔓延到了韩国,并加重了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经开始的危机。

三、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1.经济发展失衡。20世纪80年代泰国经济的年均增长达到了1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国家之一。但经济的快速增长掩盖了其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失衡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出口竞争力下降,经常贸易项目出现巨额赤字、基础设施投资不足、证券、房地产过热并聚集了大量泡沫等。

2.金融结构不合理。20世纪90年代以后,泰国经济泡沫化倾向加重,大量融资很大一部分资金流向了房地产、证券等市场,造成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随着投资不足的出现,以及因经济结构失衡而逐渐丧失的经济发展动力,泡沫逐渐破灭。

3.金融国际化过程中缺乏保障机制。1991年泰国取消了经常项目的汇兑限制,1992年放宽了资本项目的汇兑限制,并开放了本国的资本市场。在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的条件下,这引起了国外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而政府又没有加以正确引导,这些资金中的大部分流向房地产及证券市场,对经济泡沫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缺乏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机制,虽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有其基本面的原因,但其却是由国际投机突然触发的,并没有预先的征兆,或者说是有可能通过国内的主动调整而避免的,这也是危机发生后,当时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痛斥国际投机资金毁掉了东南亚国家多年来经济成果的原因。

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于1998年5月。到1997年,经济出现了1992年后的首次经济正增长,但东南亚金融危机也对俄罗斯金融形势产生了巨大压力。

1998年5月27日,俄罗斯金融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三”, 俄罗斯货币卢布对美元的汇率跌破1美元对6.2卢布,超过了俄罗斯中央银行公布的美元对卢布的汇率上限,同时引起其他市场的剧烈动荡。至8月中旬俄罗斯股市更是暴挫55%,国债收益率也大幅上升到160%,有的甚至超过300%。9月4日俄罗斯中央银行被迫宣布外汇汇率自由浮动,卢布对美元降至1美元兑21卢布左右,比危机前贬值70.5%。与东南亚金融危机不同,国际投机资金在东南亚套取了巨额投机利润,但在俄罗斯,由于其宣布暂停支付内、外债,造成投机资金特别是对冲基金的巨额损失,自此一蹶不振。

四、导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1.俄罗斯长期以来生产效率低下,结构严重失衡。俄罗斯经济结构的缺陷是重工业比较发达,而轻工业则比较落后,产量不足,处于长期短缺状态。俄罗斯的“休克疗法”进一步加重了生产率的下降及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2.金融体系严重不稳。俄罗斯中小银行较多,资本薄弱,金融监管不严,金融秩序混乱,整个金融体系孕育较大的风险。

3.政府财政出现危机、债务负担沉重。俄罗斯税制改革不畅,税收收入无法满足财政需要,外债总额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5%,大幅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加重了债务负担,削弱了债务偿还能力,限制了国际筹资,财政和债务危机进一步加重。

4.国内资金大量外流。由于改革混乱,俄罗斯经济转型初期造就了许多超级富豪,他们将其财富大量转移海外。财富的大量外流,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因素。

美国次贷危机始于2007年下半年,波及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并已演变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开始影响各国实体经济。美国的次级房地产贷款是美国房地产贷款提供商为了扩大市场而向不完全具备信用条件的次级贷款人发放的次级贷款。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次贷问题开始显现。2007年8月起危机开始集中爆发,许多与次级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宣布出现巨额亏损,一些金融机构因此倒闭,美联储进入新的“降息周期”;2007年底至2008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世界著名金融机构也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破产,市场开始显现流动性不足,美联储被迫联手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进行干预,并向市场注入巨额资金,同时一次降低联邦基准利率75个基点;2008年7月美国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陷入困境,美国政府再次注入巨额资金,随后接管了两家公司,同时这一时期美国股市也结束长期的上升趋势,开始大幅下挫。至此,危机因次贷而起,但已经不局限于次贷领域,股市的大幅下挫使信贷规模加速收缩,市场流动性更加不足;2008年9月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股市开始加速下滑。

五、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房地产次级贷款人违约的增加,导致住房贷款的大量坏帐。但深层的原因在于不适当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2001年初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年降息后,联邦基准利率仅为1%,达到近5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种极为宽松的货币带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仅此可能并不会导致此后的危机,但美国的住房贷款机构为了扩张市场,开始向缺乏足够还款能力的消费群体提供大量次级贷款,并且由于贷款对象包含大量的次级贷款人,美国贷款者为了分散风险就在世界范围内发行次级券,而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又极大地促进次级债券的发行规模,这促使房产价格进一步泡沫化。当次级贷款人因支付能力开始大量违约时,这些金融创新工具又成为危机最迅速的传播渠道。除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外,美国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当也是造成次贷危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实际上,美国此次发生的次贷危机也是有可能避免的,只是在20世纪90年末,当时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虽然对股市的泡沫提出了警告,但其对于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所可能导致的后果却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在一些人士对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使用表示担忧时,格林斯潘也拒绝对此采取更为严格的监督策略,而金融创新工具正是导致次贷规模极度扩张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当危机爆发后,现今人们对创造了20世纪90年代货币政策奇迹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质疑的原因之一。此外,次贷危机能够演变为格林斯潘所谓的“百年一遇”的世界范围金融危机,还在于期间股市大幅下挫,造成金融机构资产的进一步大量损失,进而导致世界范围严重的流动性不足。

综上所述,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其共同的经济背景就是长期的经济持续增长,培养了人们过于乐观的市场预期,而信贷资金的流入使股票价格的上涨进一步超出了理性范围,当泡沫无法为继的时候,危机也就不可避免了。中国目前出现了相似的经济背景,因而对于今天的中国就有了现实的借鉴意义。

金融安全是一国金融的良性运转及对于其国内金融的有效控制。因此,其表现的是金融体系的运行状态,这种状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人们也往往从可能导致金融不安全的方面考察金融安全的形势,金融安全同金融风险即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一定的区别。金融安全首先应当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金融、国内金融环境,应具备“应对”能力的状态;其次,金融安全是基于各类经济及金融信息的不断反馈,采用特定的应对机制及政策措施,并在维持金融体系良好运行的基础上的动态均衡。金融资产相对于实物资产的高度流动性,使金融体系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容易受到冲击的部门,而其他行业的风险最终往往汇集于金融,因此较之其他企业,在风险冲击面前更显脆弱,从而引发金融安全问题,即金融体系本身包含固有的脆弱性,银行业脆弱性、金融市场脆弱性、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金融体系脆弱性是其具体表现。在墨西哥、东南亚、俄罗斯、美国及世界其他地方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也不断提醒人们应对本国的金融安全形势保持足够的警惕。

一般来讲,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景气循环”的周期现象:大体上,每5到7年,有一个周期,称为“主循环”;每10到15年,有一个周期,因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火车头,能够带动很多行业,故称为“建筑循环”;而在经济发展中,则每20到30年,会有一个“拐点”。在很多年以前,经济风暴一来,往往伴随着破产、自杀、动乱,甚至战争等混乱现象。可毕竟市场经济发展了这么久,各国政府的积极应对措施也逐渐变得老练和成熟。

六、企业遇到金融危机或经济衰退的选择和做法

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就像我国传统的阴阳文化,要从两边来看,很多事情,好与坏,要看不同的角度和时间,要到最后才知道结果。2003年,香港爆发非典,进而传播到内地。作为一个自由港,香港的贸易一落千丈,大多的公司都接不到订单。可是,有个精明的香港商人看准时机,把生产线迅速改制成生产口罩和防毒服,并大量产出预防非典的中药剂。公司的经营不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超出非典传播前的业绩。故而,“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归根结底,还是看人的智慧和谋略,此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市场经济是无情的,但无论是“洗牌重组”也好,还是“大浪淘沙”也罢,我们应该从正面理解它的意义:危机过后,市场产销秩序可以恢复理性,停止了恶性竞争;而国家的资源可以更为有效地集中利用;优质的企业可以更好地正常发展,比如在技术、品牌、客户方面;薪酬、土地、原材料的成本可以下降;还有,企业可以趁机网罗人才,兼并弱者,并打进以前没有机会的地盘等。

一个聪明的企业家,应该把问题看做机会。当经济风暴来临的时候,有个美国企业家不但没有忧愁,反而欣喜地对下属讲:“诸位,我们的机会来了!”的确,经济风暴也同时带来了很多好时机:同行关门倒闭,竞争对手少了;可以引进失业高手;低价购买资源,投资原材料工厂;趁机兼并;整顿公司内部等。一个优秀的企业,风暴来临时,应争取做最后一个走下滑路的;风暴过后,又争做第一个回到高峰的。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并不如发达国家的影响大,毕竟我国是一个生产面较大(占70%),而金融面较小(占30%)的出口导向的国家。应对危机,我们政府拿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当然,要看到投资的效果,还要假以时日。事实上,我们应有所侧重,先投资那些能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行业,比如钢铁业、机械业、电子业等。我国政府还可以趁机聘入那些高端的国际人才,投资国外资源等。

当市场衰退时,企业要保持体力,储备能量,及时进行内部调整,对以下的各项产品首先剥离:对公司的收入或利润贡献很小的(小于5%);占市场份额的比例很小的(小于2%);本公司掌握的技术很有限的;在预期的未来成长很有限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是负担的。还可以对产品线的结构进行调整:以效益、设备、仓储来考量,宽度不要太大;以装备、维修、市场来考量,深度不要太长;以技术、资源、竞争来考量,关联度不要太小。凡事不符合的,就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对于规模大一些的公司,企业管理者可以考虑对下列分子公司、网点、部门进行裁撤或重组:不好监管且补给线太长的;效益不好,无竞争优势的分子公司;相距太近,造成市场重叠的网点。还有,降低位阶,没有必要设立太多的高管、经理,让他们拿高薪,规模缩小,可用物流来支应。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随着经济全球化成为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跨国商品、服务商贸、流动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规模和形式增加,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频繁,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这也使得金融危机在全世界或多地区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近年来金融危机呈现出多种形式混合的趋势。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和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地冲击,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秩序在这两次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因此,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危害,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示,适当调整国家的经济政策和金融秩序,对减弱因金融危机产生的危害,维护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金融危机与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

(一)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金融运行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既有机遇,又有挑战。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也遭受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资本依赖性很高,对外币市场的依赖性也很大,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发达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从发展中国家撤回资金,从而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流动性紧张。此外,发展中国家是国际市场的主要原材料和能源供给国,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使得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下滑,外汇收入缩水。此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也因金融危机的原因减少或搁浅。这些原因造成了2009世界经济首次出现自二战以来负增长的一年。为了应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发展中国家及时调整国内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金融危机也促使了国家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一段时期内,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达国家经济也会出现增长,但是增速不会太快。

(二)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外资、投资等方面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经济和金融实力不强的问题,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较高。目前,发展中国家已然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加工厂和原材料供应地,出口商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变缓,受到直接影响的是国际贸易,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收入效应和影响相对汇率水平的价格效应。

二、金融危机与我国国家金融开放现状

我国的金融开放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遵守《服务贸易总协定》以及申贸之前的承诺,逐步对银行、保险和证券业采取市场准入,但是还存在着金融服务贸易规则层面开放度较高,实际开放度较低的现状。在资本账户方面,总体上看我国资本账户管制的程度还很高,导致了我国金融市场效率较低和金融机构缺乏真正的活力和竞争力。此外,在持续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出口产品只是产权和科技含量较低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尚存在众多的限制因素。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危机开放的启示

(一)加强、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扩内需、保增长

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保证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其中包括扩大投资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信贷投放,同时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增加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依靠国内需求的增长来拉动经济发展。在积极利用外资的同时,确定国家金融观念,保证银行、证券、保险业在金融开放中中资金融机构处于主体地位,加强金融监督力度,使金融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实行有限度的竞争。

(二)实行金融业务为主、自营业务为辅的模式

金融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作为中介为实体经济提供并购、融资和理财等服务,而自营业务则是金融机构依靠自有资本金从事业务经营的模式。金融行业诞生之初就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实体经济的客观需求,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综合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水平还不高,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业应该以业务为主,避免以自营业务为主时出现的行业内部逐利而舍弃金融业服务宗旨的本质,防止虚拟经济过度反应和经济泡沫现象的出现。

(三)加快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金融业的国际化和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

金融体系效率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总量和规模,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结构和效率,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金融体系效率不高,金融服务业和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当前,我国应该加快金融业开放程度,转变和深化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投资关系,提高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开放金融市场,在创新和开放中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即开放和保护的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能够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得到一些启示,在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发挥金融行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素华,胡胜德.对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自由化的思考.商业经济,2011(04).

[2]吴浩.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借鉴意义.科技信息,2011(29).

[3]黄方亮.金融危机、金融开放与金融产业的规范发展.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10(01).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第3篇

对于金融危机的成因,通常认为包括以下几点:房价的下降、利率上升、抵押贷款条件过于宽松、贷款者的过度借贷以及监管不力等。在所有这些因素中,贷款者的还款能力超出自己的收入水平是个最基本的原因,而贷款者还款额超出自己能力的原因除了还款数目过高外,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贷款者支出扩大也是个重要原因,因而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最近几年能源价格总体大幅上涨,而随着能源价格上涨,能源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2002年美国个人消费总支出为73507亿美元,其中能源商品与服务支出占4.51%,2007年这一数字升至6.03%,能源消费的增幅为76.8%,而消费总支出的增长比例只有32.1%。能源消费因而成为美国人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再考虑到能源价格上涨是这些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那么能源问题对消费者收入的销蚀作用就更大,能源问题成为除过高的房贷负担外,又一个造成贷款人无力还贷的主要原因。

美联储提高利率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这也表明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具有内在的联系性。自2004年以来,随着能源价格大幅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这导致美联储在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连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至5.25%。同时由于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的形式,随着利率提高,贷款人还款数额也大幅增加,最终导致贷款人无力还贷。制止能源危机的政策却导致了金融危机,这表明二者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并且在政策上也是互相关联的。

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解决措施及其效果

尽管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政府陆续出台多个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然而金融危机仍然不断恶化。这固然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政策的效果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2008年以来能源价格暴涨也是金融危机恶化、政策难以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2008年以来,能源价格暴涨,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从2008年1月份的每桶92.97美元升至6月份的133.88美元,所有等级汽油零售价(含税)2008年1月份为每加仑309分,6月份升至411分,居民用天然气由每千立方英尺12.12美元增至7月份19.83美元,居民用电由1月份每千瓦时10.2分增至8月份11.9分。能源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例继续上升,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能源商品和服务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为6.33%,2008年第二季度这一数字升至6.69%,多支出517亿美元,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如果把食品也计算在内,则能源和食品消费支出在这半年内增加了1082亿美元;对于所有商品和服务而言,通过计算可得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的CPI上升了大约3.36%,即在2008年第二季度仅要维持2007年第四季度的消费水平就要多支出3300多亿美元。与此相对,2007年全年的CPI涨幅只比2006年上升了2.85%,物价的过快上涨导致更多人收入缩水及无力还贷,恶化了宏观经济形势并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美国救市计划本应具有的作用,因而金融危机的恶化和油价暴涨几乎同时发生决不是偶然的。

另外,解决金融危机需要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而解决能源价格上涨则需要实行紧缩政策,处理不好,则可能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引发或加重另一个问题。事实正是如此,金融危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实行紧缩政策的结果,而2008年以来的油价暴涨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为应对2007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实行扩张性政策的结果。目前,美国仍在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但扩张性政策会导致流动性增加,可以预见,如果美国经济状况得以改善,大量资金将涌入石油期货市场从而推动油价迅速上升,反过来又导致经济的衰退。由此可见,能源问题的存在加大了解决金融危机的难度,如果在解决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二者之间无法取得平衡,美国经济有可能陷入复苏—油价上涨—衰退这样的恶性循环。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

随着陷入金融危机,美国许多经济指标都在恶化。在私人国内投资总量中,除了住宅建设大幅下降外,固定资产投资也连续出现下滑,非住宅建设增幅出现下降,使2008年第二季度私人国内投资总量下降达11.5%;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第二季度降幅达2.2%,是2006年第一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并且是198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却大幅上升,2008年第二季度增幅达6.2%,每小时实际收入自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制造业国民收入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一直在下降,到2008的第二季度降幅达7.89%;物价持续上涨,2008年上半年美国城市消费者CPI增幅为4.24%,远高于2007年同期1.02%的增幅,2008年8月份制成品的PPI同比上升9.69%,而2007年8月同比只上升了2.34%;失业率也不断上升,2008年8、9两个月的失业率均高达6.1%,2008年9月份美国共损失15万9千份工作,是5年多来就业机会减少最多的一个月,也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就业市场的第二大单月降幅。

当前金融危机已蔓延到实体经济,其解决尚需时日。这些指标还表明,能源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比如在各产业GDP的变化中,汽车生产从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下降达25.7%、14.2%和33.8%,成为拉动GDP增幅下降乃至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8年上半年与2007年上半年相比,除食品和能源外的其他商品CPI增幅只有2.35%,这表明食品和能源对CPI上升的贡献达45%,而2008年8月能源类制成品的PPI同比涨幅高达27.4%,远远高于制成品的平均涨幅。目前油价已回归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从而使油价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有所削弱,同时,随着美国政府承担起更多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责任,金融体系将重新获得稳定,金融机构也将得以正常运转,由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体系混乱局面将逐渐结束。

然而由于金融危机已蔓延至实体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并不表明金融危机的结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会持续存在,市场信心难以在短期内恢复,美国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也阻碍着经济的复苏,美国经济困难局面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同时能源问题持续存在,并且由于美国经济的任何复苏迹象都可能带来油价的迅速上涨从而使美国经济重返困境,能源问题将因此而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能源问题,金融危机最终将会转化为能源危机。

结论及启示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在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二者中,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偶然性和暂时性的历史事件,能源问题则更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能源问题引起了金融危机,并影响和制约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就象能源问题引起粮食危机那样。这是因为能源是世界经济的基础,能源领域的变化是根本性的变化,必然要求对世界经济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人类不主动进行调整,经济自身就要进行调整,在当前就表现为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目前调整仍在进行之中,未来世界经济还将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因而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并采取措施应对,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世界经济困难局面将会持续更长时间,过程更曲折,代价也更昂贵。

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一定影响,但相比之下,能源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根本性。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消极影响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能源问题,并采取诸如严格厉行节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能源利用强度、积极开发新能源等措施积极应对这一挑战,从而使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区域一体化,亚元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进入到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阶段。从拉美债务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到爆发于本世纪的次贷危机、美国债务危机以及欧债危机来看,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政府债务规模是治理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关键所在[1]。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国家普遍出现了高额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以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希腊四国尤为严重,其中希腊于2009年12月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一场波及多个欧元区国家的债务危机开始不断的发酵和蔓延。目前,欧债危机问题就成为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于在亚洲成立最优货币区以及亚元的呼声不断高涨,甚至在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以前,许多金融专家和学者认为欧洲是亚洲可以借鉴的模式,这次爆发于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暴露出来欧元货币体系的一系列缺点,为亚元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欧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于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部分国家高额的财政赤字是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余永定(2010)认为,欧元区国家之所以会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主要是源自欧元起国家长期以来比较僵化的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福利体制导致的财政赤字过高,同时当这些国家发生财政问题时,由于欧元区内部的经济治理机制不完善,并缺乏有效的货币政策手段,再加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比如德国和法国迟迟不愿伸出援手,最终导致了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2]。

    (二)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下调欧元区国家信用评级是欧债危机起着助推作用

    据imf统计,美国、日本以及英国的财政赤字率均和希腊12.8%的财政赤字率水平相当。但是为何仅有希腊爆发债务危机?我们认为正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降低了欧元区国家的信用评级,导致这些国的融资能力下降和融资成本上升,最终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徐明祺(2010)认为,正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调低希腊的信用评级,导致希腊市场融资能力的降低,才引起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3]。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难以形成科学合理和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助长了全球信用风险的积累和资源的严重错配,由此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

    (三)欧元区经济制度缺陷与欧元区内部经济结构不平衡是欧债危机爆发的内部原因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许多学者认为欧元区经济制度的缺陷是主要原因,即货币政策统一,财政政策不统一。费尔德斯坦曾经预言,欧元区的这种缺陷有利于长期处于财政赤字的国家,但最终会导致欧元区的解体,其内在逻辑是:欧元区内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统一,财政政策归各个成员国所有,货币政策归欧洲央行所有。但是,在当前的国际经济中,不管是经济主权完全独立的国家,还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国家的最基本利益仍是民族利益[4]。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首要目标,但在欧元区,欧洲央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物价和汇率稳定。因此,当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不一致的状况时,部分成员国必定会出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错配。

    此外,欧元区内部的经济结构不平衡也是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内部原因。这主要体现在:首先,欧元区并不具备蒙代尔(1961)所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条件。蒙代尔(1961)认为,在一些商品、劳动力和资本一体化,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政策比较一致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组成独立的货币区。在这个货币区内,各个成员国可以实行统一的货币和货币政策,对内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对外采取浮动汇率制度,这样可以实现各个成员国的内外部均衡。但目前,欧元区各个国家之间的通货膨胀率、经济结构、经济周期以及劳动力成本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差异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同时,欧盟各个成员国也具有不同的生产结构,它们对原材料的进口和依赖程度也有所不同,再加上各个国家之间具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国家之间的劳务和产品

价格竞争趋势依然存在。其次,欧元区各个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呈两极分化的态势[5]。主要体现在欧元区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经济体系差距不断拉大以及经济结构明显失衡,同时核心国家不断向外围国家出口并输出贷款,外围国家的负债比较严重。

    (四)僵化的劳动力市场以及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首先,欧洲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缺乏必要的弹性。虽然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国家之间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但由于文化和语言方面的障碍,以及社会和教育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劳动力缺乏必要的流动性,再加上欧盟内部普遍存在的工资刚性也限制了劳动力自由流动。此外,劳动力在工会组织强大的保护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比较困难。其次,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扩大了财政支出,也推高了政府的债务,并使其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逐渐丧失了区位优势。

    二、欧债危机对区域一体化的经验借鉴

    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而言,如果说欧元区处于金字塔的顶部,那么北美自由贸易区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而东亚地区仅处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因此,从欧债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得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借鉴,从而对亚洲地区货币金融的合作前景进行分析。

    (一)建立区域范围内的金融监管和救助退出机制从而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

    在目前的“清迈协议”框架下,各国财长在同意建立共同基金的同时,还倡导成立一个对各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监测的支付系统。但东亚地区内各个国家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也有可能出现类似欧元区的“道德风险”。因此在建立这种监管与救助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建立一种退出机制。

    (二)扩大共同基金的规模,积极推动区域间货币与金融合作

    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及演进可以看出现有的国际经济组织和货币体系不足以有效地解决东南亚的区域性问题。从欧债危机、迪拜以及冰岛的债务危机可以看出,在区域间建立共同货币基金才是有效的解决区域间金融风险的途径。在欧债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区域内缺乏共同基金,而基于各个国家独自的利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区域内的德国等成员国未能实施及时救助,从而导致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扩大。因此,加强区域内的货币金融合作,利用区域内共有的金融资源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可能产生的金融危机。

    (三)加强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稳步推进区域间货币金融合作

    目前,货币合作共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元化;二是类似欧元区的共同货币。一些学者的观点认为,欧元区的货币合作模式更像是政治合作的产物,而美元化才是市场化的结果,正是由于欧元区的这种非市场化的合作方式才导致目前危机的产生。因此对于东亚区域一体化而言,如果强行通过政治合作来推动,区域内各个成员国经济条件和经济政策的差别可能会给区域一体化乃至货币区的稳定带来重大挑战。

    (四)建立独立的信用评级体系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美国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一直扮演着推波助澜作用。美国正是通过对国际评级长期话语垄断权来保持自身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因此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建立属于自己区域内的信用评级体系,有利于维护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金融稳定。

    三、欧债危机对建立

    亚元的启示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关于推出“亚元”的呼声不断,但亚洲各国的政治合作意愿、经济发展水平等差距预示着推出亚元的道路还比较漫长。欧债危机的爆发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亚元的前景,并为构建亚元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统一欧元区统一

    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财政政策是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亚洲,由于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亚洲各国间的隔阂和差异更多,对主权看得更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施一体化的货币政策,在缺乏必要配套措施的情况下,当类似欧债危机的事件发生时,亚洲各国面临的压力和威胁将更大。所以,如果要推行亚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统一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二)政治和经济要相辅相成

    虽然超主权货币是一种革命性的创建,但欧洲货币联盟毕竟是在缺乏政治联盟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导致危机爆发后,救助措施寸步难行。这要求亚洲各国在推行亚元时,必须首先考虑政治联盟。虽然亚洲的历史发展表明,在亚洲实行政治联盟是一件非常困哪的事情,但这次欧债危机充分说明,只有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相辅相成,才能有利于陷入危机的国家迅速恢复经济。

    (三)构建亚元要稳定推进

    在亚元的推进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条件,即只有各个国家在要素流动性、经济互补性、市场一体化、经济开放度以及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趋同的情况下,组建最优货币区才能带来最大的市场红利。如果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勉强加入,就有可能得不偿失。亚洲各国应以欧债危机为借鉴,循序渐进地推进亚元,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决不能强行推出亚元,否则就会陷入比欧元区更加严重的危机中。

    (四)增加货币金融合作的透明度

    相对于欧元区,亚洲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要求亚元必须要在一个货币金融合作更加透明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投机者的供给。同时也要建立一个具有更多话语权、信息高度透明以及交易比较便利的金融稳定组织。这个组织的建立也需亚洲各国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总之,当前欧债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欧元未来的命运也很难判断。亚洲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欧元的动态,积极研究欧元在运行过程中的优缺点,并吸取欧债危机的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为区域一体化及亚元的构建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安国俊.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的反思[j].中国金融,2011(18).

    [2]余永定.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启示及中国面临的挑战[n].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月报,2010(6).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第5篇

但是,当我们回首却惊奇地发现,对于亚洲为什么爆发金融风暴,如何避免下次危机的发生,人们似乎并没有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更多的只是技术层面的探讨。而当世界经济一体化把地球变成平的,亚洲新的危险已经来临。

药方与疗效

上世纪90年代,亚洲经济迅速崛起,引起世人瞩目,被称为亚洲经济奇迹,学者和政客开始讨论东亚模式,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光环之下,制度性、体制性的缺陷被遮盖了,直到金融危机以总爆发的形式,暴露出制度、体制所长期积累的问题。

亚洲金融危机是东亚发展的转折点,历时一年多的这场危机,不仅使泰国、韩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重创,同时因为国内矛盾的空前激化也使国家政权陷入动荡,泰国和印尼政府更替,日本首相下台,俄罗斯则在一年之内更换了6任总理。

关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很多学者作出了探讨,内因主要是:房地产业的长期过度发展、投资过度、对短期外国基金的过度依赖、过高的固定资产价格、外汇储备不足、筹措使用外债外资不当、产业结构调整不及时、对外开放金融市场但监管不力、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等。外因则是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机商利用东亚国家的这些弱点进行攻击。

但究竟是什么导致亚洲国家形成并一直忽视这些制度漏洞,才是形成危机的根本原因。一场金融危机,引发了这些国家对自身发展的反思,从而引起一场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已经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除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之外,还要有相应的社会政治体制的配套发展。

金融危机爆发后,首先是头痛医头,各国开始健全金融体系,马来西亚修改了银行的破产法规,泰国建立了专门的破产法院,韩国简化了公司破产程序,印尼实施了简化银行破产的规定等等。随后,新一轮民主化浪潮开始席卷东南亚,印尼、泰国、菲律宾都加速了民主化步伐。

在民主进程中走得最远的是印尼。在苏哈托执政的30多年时间里,印尼实际上一直处于军人政权统治2-T,在苏哈托的集权统治2-T,印尼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家族统治、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并未得到解决,而是愈加突出。亚洲金融风暴直接导致了苏哈托威权体制的,印尼从此走上民主化进程,这个民主化进程是痛苦的、颠簸的,印尼民众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民主化没有逆转,以2004总统成功直选为标志,民主制度在印尼基本固定和成熟。印尼的经验似乎预示着亚洲国家的转型模式很可能是危机导向型的,而不是威权领导层所主导的强制型变迁。

韩国则以金融危机为拐点,完全改变了原本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从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就着力于培植财阀集团,逐渐形成政府掌控财阀、财阀引导市场的体制,韩国的产业政策主导是国家,通过企业、政府与研究单位产官学三者的合作,研究出涵盖全球竞争大方向以及实际可行的政策,由企业着手执行。这种高压政治加市场经济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一度创造了令人炫目的韩国经济奇迹。却不料正是这一模式导致韩国在这次危机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韩国金融危机始于企业倒闭,企业倒闭的原因是负债过重,资不抵债,而企业负债过重的原因是经济急于求成,政府干预过度。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两年内,韩国进行了较为彻底的经济结构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

泰国是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救助方案最全面和彻底的国家之一。IMF有个很简单的模型:每个面对危机的经济有两个逆差,即贸易赤字与财政赤字。改革药方是货币贬值、提高利率、加税、减少财务开支,以及最大限度私有化。

与其他国家实施的所谓IMF型策略不同,马来西亚采取了当时被指责为逆时代潮流的资本管制措施。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受灾国”2_--,但也是它们之中恢复最快的国家。危机发生后,马来西亚政府迅速而果断地切断危机通过金融系统向国内产业体系传导的途径,以严厉而有效的资本管制阻滞资本外逃。从遭受危机的打击到目前基本恢复,马来西亚经济经历了持续的调整,但实际上基本发展趋向并没有大的变化。政府采取的危机治理措施没有改变经济结构的基本格局,对外依赖仍是马经济的主要特征。

虽然亚洲经济危机后,东亚各国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尤其在改革金融制度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韩国改组了银行体系和家族公司制度,印尼和泰国建立了更加稳定的金融产业等等。但是,和马来西亚类似,亚洲金融危机后,除了韩国,许多亚洲国家基本没有对本国经济结构做过根本性的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只有印尼建立了民主制度,也因国内政局动荡,尚无力顾及经济体制的调整。日本则因缺乏政治意愿而基本维持旧的经济体制。而随着亚洲经济的恢复和再度崛起,危机刚发生时引发的思考和改革锐气已经逐渐淡去。1O年后的今天,东亚发展模式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东亚模式与华盛顿共识

金融全球化受到各个方面的青睐,特别是受到IMF以及财经媒体等机构的推崇。在80年代的债务危机之后,金融自由化的进程进一步得到推动。针对拉美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美国学者威廉姆森1989年提出了“华盛顿共识”,其核心思想就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加上财政稳定化,首先是放开重要商品的价格,然后是拆除所有影响市场发挥作用的壁垒,通过启动市场机制,国家经济就会获得稳定的增长。而东亚发展模式比较明显的A是政府较强的干预,多是威权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

也正因此,东亚发展模式多为西方学者所诟病,特别是新加坡的威权主义,已经到了西方完全无法接受的程度,但正是这样的亚洲模式,造就了这些亚洲国家“惊人的经济成长”。英国花58年,美国也花了47年,才把个人平均产值增加一倍,但日本在33年就办到了,印尼只花了17年,韩国11年,而中国则只用了10年。亚洲经济奇迹不断挑战西方学者的思维,也在不断嘲弄着“华盛顿共识”。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西方学者及媒体终于找到了充足理由纷纷指责“亚洲经济成长模式”的谬误,但是,通盘研究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亚洲金融危机不仅证明了亚洲模式的谬误,同时也证明了华盛顿共识的错误所在。

在这场危机中,人们习惯于把受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但其实东亚各国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不尽相同。泰国等国家危机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被索罗斯们攻击,

因为本国货币被高估,又要维持和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这个明显的体制缺陷是索罗斯们所喜欢的。当时亚洲国家货币普遍存在高估现象,包括中国,但中国并没有被攻击成功,不仅因为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更因为中国没有放开资本项目,货币不可以自由兑换,使金融投机家无法对人民币进行攻击。不顾本国发展情况过度市场化,这是泰国等国家在攻击下溃败的主要原因,造成过度市场化的,正是华盛顿共识。

而韩国危机发生则主要是因为内因,因为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走到了尽头,即使没有外界的攻击,危机也终会爆发。因为威权体制或后极权主义的政治体制和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在东亚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国家政权这只“看得见的手”成为现代化的策划者、推动者与组织者,虽然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但也造成了诸多弊端。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印尼的体制非常明显,苏哈托政权甚至通过内务部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把所有的政府公务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拉入自己控制的“专业集团”。泰国的政商关系也日趋紧密。韩国更是主要靠国家扶持大企业发展。马来西亚则出现了执政党大办公司、政府大搞巨型工程以及政府加强对市场的“指导”等现象。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难解难分,获取超额利润,很大程度上是东亚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东亚金融危机后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这场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是“东亚模式”直接或间接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相关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持久动荡。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民主化浪潮席卷东南亚的根本原因,他们认识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当被有效限制。

如何处理政治民主化与经济现代化的关系,政府应该摆在一个什么位置,尤其是权威政治体制对政治民主化与经济现代化的影响,对于许多东亚国家来说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体制的焦虑

华盛顿共识和东亚模式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但这两种方式似乎都不同程度地被证明失败,当各国经济发展已经密不可分,我们需要一种超越于这两种方式之外的新方式。亚洲金融危机刚刚爆发的几年,对于亚洲如何发展有过各种争论,但是,随着亚洲经济的再度崛起,这种争论渐弱。

世界银行名为《危机十年后》的报告称,东亚新兴经济体已从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复苏,成就令人触目。数据显示,东亚新兴经济体去年的增长速度高达8.1%。报告中指出,亚洲金融危机10年后,东亚各经济体不仅更富有,而且在全球扮演比过去更重要的角色。报告列举的数据显示,日前东亚新兴经济体的总产值已超过5万亿美元,经济规模比金融危机前扩大了一倍以上,人均实际收入增加了75%。和10年前一样,这样的经济奇迹再度让世人兴奋,一度被人质疑的东亚模式中的弊端已很少被人诟病。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近期的一份名为《2007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经济和社会概览》的报告中指出,最可能因资金大举撤出而重演金融危机的国家分别是印尼、韩国、泰国与菲律宾。这4个国家正是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受创最深的亚洲国家。除了马来西亚外,上次受到危机肆虐的相关各国,去年开始又浮现危险的端倪。

有专家公开表示,1997年金融风暴之后,亚洲国家并未有多少根本『生的改革,关于国际金融架构改革提案的声音也正在点滴淡去,至今并未促成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也没有巨额的资金来协助解决危机国家的货币流动性问题。亚洲一切的基本面、管理组织与规则都未有实质性改变,与10年前相比,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因素今天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加重了。

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亚洲各国一个共同的明显的改善是,大力储备外汇,以备不时之需,但正是这点造成了更大的危机因素。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目前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已远远超过了用于防范目的的最佳水平。报告认为,大量外汇储备可能产生不良副作用,例如引发信贷过度扩张、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上升或资产市场投机泡沫等。

现在,东亚的新兴经济体大多成为债权国。截至今年2月,东南亚国家的外汇储备总量已经达到3.28万亿美元,较1999年初增加了2.49万亿美元。在大多数东亚经济体中,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4:1或5:1。虽然在危机之后大量积累外汇储备似乎是个合理的保障方式,但如今的水平看来过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