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的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陈述技术是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难点。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用“了解”“理解”“认识”等词语进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知识。例如“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和“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片的能力”等,都是较为笼统的,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果教学目标内容过于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就可以采用目标陈述法,为了避免出现歧义,必要时应该尽可能地简化陈述,可以适当省略一些内容。例如,在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教学目标时,首先提出相关依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其次,通过赤道周长、地球的表面积和地球的平均半径详细地说明地球的大小;最后,将地球的形状画出来,并且将地球的周长、表面积以及地球的半径准确地标注出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可以将一些内容省略,尽可能地简化陈述,从而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可量性和准确性。
虽然陈述技术是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开展教学的侧重点,合理地应用各种陈述方法。如果初中地理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内容,就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目标陈述法。例如,第一,对照墨西哥湾暖流图以及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海水盐度及海水流向图。说明洋流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第二,灵活地应用洋流形成的理论解释一下“旅游鞋失而复得”的现象。这种设计方法同样能够做到简化陈述内容目的,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是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主体内容,主要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解决教师怎样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在教学策略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活动开展的先后顺序,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选择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设计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过程中应该根据初中地理知识的属性。如果是陈述性较强的地理知识,可以采用精加工策略和描述策略设计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重要的地理名词、地理分布等内容时就可以应用精加工策略和描述策略。初中地理教师应用精加工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应用描述策略可以将相互独立的地理术语、地理名称等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描述性较强的句子表现出来,例如,可以将我国矿产储量位于世界第一的钨、锑、锌、钒、钛、稀描述成吾弟、心烦、叹息,这样学生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准确地记住这些矿产。
初中地理教师设计教学策略过程中对于初中地理程序性较强的知识可以设计地理概念和相关规则学习策略。对于概念和规则的学习,可以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自觉地建立学习体系,最后能够将地理概念和相关的学习规则成功地转变成技能。初中地理教师帮助学生将地理概念和学习规则转化成学习技能后,可以灵活地设计一些情境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地理概念和相关学习规则解决初中地理问题。
初中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设计方面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媒体设计
生活理念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地理湘教版教材地理优质课大赛,是一次高水平的教学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江苏徐州树人中学的刘剑老师获得了初中组特等奖的好成绩,同时该课还作为示范课例刻录成光盘随《教师教学用书》一并全国发行。欣喜之余,笔者更多的是对“什么样的地理课才算是一堂好课”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且重新梳理了整个备课过程,希望从中得出一点启示。
一、课堂重播
环节一:生活引领,预热课堂
一首歌曲:课前播放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叮当猫》主题曲配以和日本相关的图片展示。
一句问候:“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ねがいします”(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水到渠成:从播放的音乐和刚才的问候中大家肯定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国家。
环节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1:自我感知,整体把握
学生快速浏览课本,说出从哪些方面介绍日本。
探究2:查阅地图,认准位置
合作探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邻国位置。
纬度位置:北纬22度到北纬48度左右,东经130度到东经145度。南北狭长,东西狭窄。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邻国位置:北面隔海与俄罗斯相邻,西南以朝鲜海峡与韩国为界,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探究3:描画轮廓,记住地名
教师板画日本轮廓图,学生描绘日本轮廓图(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并标出以下地名:
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太平洋、日本海、濑户内海、津轻海峡、朝鲜海峡、东京湾、富士山、关东平原等。
探究4:研读地图,分析地形
日本地形图:看地形图颜色(图例中的海拔高度)探究出日本地形特点。
探究5:查找资料,归纳气候
提供世界气候、亚洲气候分布图,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图。探究得出日本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探究6:模拟防震,学以致用
(1)视频《3.11日本大地震》片段;
(2)板块学说分析日本多地震、多火山;
(3)讲清“十六字”防震口诀:“保持镇静,灭火断电,就近躲避,抱头闭眼。”
(4)防震演练。模拟地震发生时,学生在教室就地躲避的情景。
环节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日本自然环境诗歌
日本四大岛本州面积大
海岸曲折长人稠地狭小
山地丘陵多地震活动频
温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
森林水力丰矿产资源少
环境是基础要点要记清
环节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试题设计原则:(1)按照认知规律,面向全体,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2)尊重生活理念,设计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2.比赛规则:(1)采用快速抢答的方法,当老师读完试题后,说“开始”方能抢答,否则无效。(2)抢答时不必举手,只需站起或走上讲台作答即可。(3)评选出优胜小组和先进个人,颁发奖品。
3.试题设计:(1)日本是岛国还是临海国?中国呢?(2)日本领土主要有哪四大岛组成?(3)日本的最大的岛是?(4)日本地形是以山地丘陵为主还是以山地平原为主?(5)日本的气候具有大陆性质还是海洋性质?(6)日本的最高山是?(7)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就近演示?(8)“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可以看到广阔的原野,可是在日本却发现很多农田面积都很小,这是为什么?”日本人种地只能用一些小型的农业器具?这是为什么?”(9)“每年的9月1日,我国的中学生都背起书包进入新的学年,聆听老师的新学年的教导,可是在日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防震演习的图片):为什么?”
二、备课历程
第一环节:“三路”合一,自主备课
备课首先要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即“编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学路”;凸显自己的教学特色,即“教路”,做到编路、学路、教路“三路”合一。基于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研读课标,领会精神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课标是根,教材是树,无论大树怎样枝繁叶茂,始终是和根相连的。关于课标认识国家自然环境部分的内容标准:
(l)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课标精神:第一,厘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第二,无图不成课,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图是学习的重要工具。确立本节课要以地图为探索主线;第三,明确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国家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2.钻研教材,突出重点
教材是个例子,教材内容不应该等于教学内容,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必须对教材进行必要地增删、取舍、重组、包装和加工,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生活性、实用性。我们对教材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第二环节:构思环节,创新备课
有人说,课堂教学就像一部电影。结构上要有起伏:铺垫、过渡、、结局等。而教学重在思考,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有人硬是说课堂像电影的话,那么我想课堂的演员应该是学生,教师是跑龙套的服务生,课堂当中的结构就是教学场景的组合和变化。教学中心问题是逐层展开的:有引入、有铺垫、有深入,是逐层展开的过程。过去讲授国家地理时,就是按照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从位置与范围、地形、河流、气候、自然资源与灾害,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民族、地区文化等方面逐一分析,分析的时候大多的情况就是拿一幅地图让学生阅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人归纳为“地理八股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地理八股,我认为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错就错在严格按照以上罗列的几个方面逐一分析,学生们不爱学习地理的主要原因就是内容陈腐,与生活关系不密切,体会不到知识的价值,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这节课我在内容上虽然基本上是按照上面呈述的几个方面来考虑的,但是出现的先后顺序,轻重详略,而是按照日本国家的具体特点有所侧重取舍的。起初我们设计三个环节:环节一:地理观察;环节二:地理探究;环节三:地理新闻。后来经过斟酌,我们改为四个环节,六大探究主题,从逻辑上讲是合理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环节:课堂演练,反思备课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备课因反思而永恒。课堂是天然河,而不是人工渠:基于教案,高于教案。教案是预设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还没有发生,教师按照对学生的分析,对教材的分析,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然后在假设的情况下制订的教学方案。教案是教师上课的基本要求,没有教案不能上课,因为编制教案的过程就是充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的过程,无论是在知识的准备上,重难点的处理上,还是在教法的的设计上都事先精心考虑,周
密安排。如果你把教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都原封不动的在课堂上实行,这样就僵化了师生的思维,肯定是失败的课堂。很多经验欠缺的教师不是他教案设计得不好,而是教案实施的不好。只知道忠诚地完成教案,不关注课堂的生成。如在探究日本位置时,惯性思维是,大部分学生说纬度大约是从30°N~45°N,经度大约是130°E~145°E。这时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是30°N~45°N,而是24°N~45°N,琉球群岛南端在24°N左右。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鼓励其他同学要向他一样要仔细认真地看图,不放过任何死角。学生的及时发现,老师的简短表扬,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在教案的再设计过程中我就注意这一问题。另外,在课堂演练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简案的书写问题、姿体语言的运用、教师的站位、走位、时间的调配问题、教鞭的使用、主板书和副板书搭配问题、彩色粉笔的使用、课堂气氛的调控、抢答问题的组织等这些细节,我们都做了认真的准备和调控。
三、心灵感悟
1.“虚实”结合,“色香味”全
评优课也好,家常课也罢,我们既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掩饰下,我行我素;也不能在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下,固守着知识的本位;地理课既要有“恋人”般的浪漫,还要有“夫妻”般的朴实;既要一招一式“练武”,还要扎扎实实“练功”,即“虚实”结合,“色香味”俱全。做到尊重生活理念,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识、有智慧、有亮点,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知识技能――学生学会了吗?过程方法――学生会学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得愉快吗)的和谐统一。
2.“声气”和谐,“喜烦”明显
无论什么类型的地理课,“四声、四气”不能少,“四声”即师生的掌声、笑声、讨论声、质疑声不能少,老师的勇气、底气、大气、精神气即“四气”不可无。不论什么地理课,都有“喜烦”之别。即喜现代,烦传统;喜生成,烦教条;喜动,烦静。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合作教学
一、合作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基本概念
“合作学习”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推广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合作学习”的教学观念,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地理学科属于文科教学中的老大难学科,被称为“文科中的小理科”。在地理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往往要涉及大量的公式计算。在“等高线”“等深线”等相关计算中,必须要采用一定的理性思维。新课程标准形势下的高中地理课教学模式下,开展合作教学模式的教育创新,是对高中地理课堂的一种高效创新。复杂的教学环境对广大的地理学科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效展开“合作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可行性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包容度
在我们国家的新课程标准下,开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合作教学模式下的教育工作创新,很有必要。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自我意识”加以尊重和理解,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布置与之匹配的课后作业,从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预设更大的包容度。
对于偏科较严重的“理科男”,高中教师可以在课后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在课后针对学习效果较差学生学习方式的进行分析,对症下药,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差异化教学,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将地理课程中的“地球自转公转”“时区计算”等教学难点开展多媒体教学,将互联网教学方式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2.立足教学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内容重点设置
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摩擦。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吸收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建议,在合作教学的模式下,弄清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最大难点。然后,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重点的具体设置。
3.安排小组和活动,开展“预见性的”地理教学设计活动
对于新形势下的教学环境来说,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开展“预见性的”地理教学设计活动,将地理学科中的教学难点设置成一个课题,有序开展各种各样主题的地理实验。
教师在解答地理难题的时候,还能够把各种抽象的地理现象,转变成具体的物体运动规律,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找到相关地理课题实验性学习的最后答案,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最大成功。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迅速,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和工业化大生产蓬勃发展。在全日制中学中开展地理学科的课程教学设计工作,重点是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划分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合作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应该从最大程度上深入挖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已知条件,进行定向思考,从而找出解决地理难题的普遍性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全科.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04):115―118.
[2]旋晓伟,王 林,王晓青.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01):125―128.
[3]孙丽君,周申立,卢 敏.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2(12):125―126.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地理教学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为主体,更加注重学科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地理教育教学潜力的挖掘,促进地理教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于地理教学,既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效率提高的手段之一。
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概述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概念是维果茨基在1931一1932年将一般的发生律应用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问题时提出来的,他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2.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2.1挖掘学生潜在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是分析学情,通过与学生交流互动、分析学生作业、实施阶段测试等方式正确判断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认知发展水平,正确认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教师应该提供学生知识储备中没有的新知识,新的知识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自身努力可以学会的知识,而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形成螺旋交叉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有兴趣主动探究学习,学生把新的知识内化并获得成功体验,更能激发其学习知识的欲望,不断得发展进步。
2.2引导学生互动合作的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互动合作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有效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同学互动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最终完成对新知识的储备。互动合作的教师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与同伴合作互助的情感态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动态评估的教学评价
动态化评价是由针对知识与技能的准确评价、针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适时评价和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按需评价等多维度评价方法与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主体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 [2]。在动态化教学评价时首先要求教师去了解学生的过去,对学生以往的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全面的分析,才能对学生现在表现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其次是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认真分析。第三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重视学生发展的潜力和趋势,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地理教学设计
下面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选取第一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认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的学习中,依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图片、视频的展示,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让学生体会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更好的认识祖国。
[教学实施方式]
本节课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作为教学实施方式。问题探究式教学以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的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3]问题探究式教学需要的时间较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对教师在设计问题、掌控教学全过程、判断学生行为等方面要求更高。
[课堂实施过程]
课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看课本第二页,图5.1四位同学分别描述了自己家乡的特征,提问这些地区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划分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区、工业区等?思考、交流图片中四位同学家乡的特点是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形成的,并且根据人们的需要划分成不同的区域。
2.展示一个填好的信封,说明信封上邮政编码的编写原因,提问一个地理区域还可以再划分成多个区域吗?互动、交流邮政编码由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构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可以划分为多个市级行政区域。通过两个递进的情景,一步步引导学认识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
确定问题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推理论证
(一)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地图,提问: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什么?通过读图,比较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讨论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二)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地图、1月份气温分布地图、年降水量分布地图,提问:确定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分界线还与哪些地理事物相一致?南北方地区分界线与1月份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相比较,讨论南北方地区分界线与0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关系,并讨论其他地理事物与分界线的关系。
(三)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地图和我国的三级阶梯地形图,提问:确定青藏高原地区与其他地区分界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比较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我国三级阶梯与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交流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分界线确定的主要因素。通过设计一连串的读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讨论得出结果,老师适当加以分析和纠正。
深化总结总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主要因素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与许多地理事物的分界线相似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划分有不同的因素主导。建立本节知识结构
[教学反思与评价]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但是同学们大多对于这些现象的认识仅限于课本资料和一些视频,缺少直接经验使得这个内容的学习始终停留在想象阶段。若条件允许,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到不同地理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4.结语
“最近发展区”理论具有历史唯物论的思想,提出的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系统地说明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对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过程、实施、评价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城环学院学院)
参考文献:
[1] Das.Some thoughts on two aspects of Vygotskys work[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5,30(2),993-997.
[2] 常凤,周本伟.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课改新世界,2009,01.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第一课时由《水资源及其分布》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二部分组成。在第三章中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水圈中各水体的构成及水循环的原理,为理解本课时水资源的概念和水资源的分布打好了基础。同时,本课时知识的掌握,对理解第二课时《合理利用水资源》中所采取的“措施”起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分布及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能力目标:联系水循环原理,理解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成因;搜集资料,通过讨论、交流、探究等。与他人合作,尝试提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情感目标:了解全球水资源问题,关注我国水资源现状和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发展和影响。难点: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成因
2、重难点的突破: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复杂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案等。
二、学情分析
鉴于农村中学初中地理科不够重视,存要初中地理基础差,学生的读图、综合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外,还要注意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选择及理论依据
1、分析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层层设问,由浅入深,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发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4、探究法:发现地理问题,研讨、探究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增,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应用讨论法、归纳法、图表分析法等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学会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导入新课(2分钟)――讲授新课(28分钟)――能力拓展(11分钟)――课堂小结(3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设问:地球上的水圈由哪些水体构成?(海洋水、冰川、河水、湖泊水、地下水等)。水圈的主体是哪种水体?(海洋水)。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种水体?(冰川)。海水是咸水,不直接利用,而冰川又是难利用的水体。由此自然地导入水资源的概念及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
(二)讲授新课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狭义之分。如果把地球上的水比作一杯水的话,那么陆地上的淡水就相当于一匙水,而目前较易利用的就只有一滴水了,因此易利用的水是相当有限的。
2、水资源分布不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展示“降水状况分析图”。分析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所以,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全球上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水资源贫乏。
设问:我国水资源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径流带,学生分析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三多三少一大的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多大河东流;夏季风影响;雨季长短等有关)。多媒体再次展示中国水资源、土地利用类型图等,得出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多水少的结论。
再次设问: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大的区域在哪里?为什么?(华北地区。降水少、径流量小;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为介绍和了解“南水北调工程”作铺垫。
活动:课后完成教材“活动”
过渡: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水资源与人类社会: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分组计论、发言。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多媒体展示图片(南方与北方农业生产方式等),说明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别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和效益。
(2)生产力发展对水资源数量、质量的影响:多媒体展示“水资源利用的进步”。结合图“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得出结论:科技落后的古代、人类主要开发的是地表河、湖水。科技较发达的近现代,人们不仅开发利用地下水,面且还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人类还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和大型蓄水工程,来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大大拓展了人类生存的发展的空间,并介绍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及其他调水工程;大型蓄水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多媒体展示),是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海水淡化――21世纪将是解决沿海城市和地区淡水资源的一条重要出路。天津海水淡化技术国内领先(图片展示),厦门将建国内最大海水淡化项目。
(3)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教材“活动”引入。阅读“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结合多媒体展示“以色列的咸水海水淡化”及图3.13、3.14,讨论并回答问题。
(三)能力拓展
分析完以色列利用水资源的成功案例后,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我国西北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多媒体展示“坎儿井”“西北降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讨论,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问:假如你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长,你将如何解决当地水资源问题?(只有说得有理,就给予充分肯定)
老师总结归纳:①开源:合理开发地下水(坎儿井、机井);②节流: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滴灌技术,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价,还可结合植树造草,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等。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一课时)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狭义)
2、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总量大,人均量少
时空分布不均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生产力发展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3、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五)布置作业: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