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治理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R697+.3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258-01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简称CP)是发生于男性前列腺局部的非特异性感染,好发于20-40岁中青年男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目前已将慢性前列腺炎和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活动性克隆病等一起列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最为严重的慢性疾病[1]。本疾病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研究认为,心理因素在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和转归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因此,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正确的心理健康干预与社会支持将会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1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心理健康环境和健康干预
1.1 焦虑、恐惧感 由于社会上大多数人缺乏有关CP的正确知识,传统文化又使人们对牵涉到性的PS问题缺乏接纳、正视的心理准备,所以患者极度恐惧并害怕。还有人认为PS是一种生活作风糜烂的疾病,加上社会舆论和恐怖宣传,使人们歧视PS患者,这也包括部分医务人员。由于患者有过不良接触史,疾病经常反复,便以为自己患了性病,担心家属和朋友知道产生了病急乱投医的心理。有的患者担心影响性生活和生育不惜重金追求特效,再加上该疾病疗程长,需要反复检查前列腺液,化验结果时好时坏,患者容易受结果的暗示情绪波动。久而久之患者对疾病失去耐心和信心,表现出不信任和怀疑态度,甚至拒绝配合治疗。终日情绪低落、焦虑、恐惧。
1.2 心理健康干预:①创造庄重严肃的就医环境,消除患者疑虑心理。②对患者进行科学解释:将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流行病资料向患者详细解释,让患者知道该病是男性常见病,多发病,与性病完全不同。③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让患者能够进行感情宣泄。指导患者客观看待疾病,护士在讲解疾病知识基础上还要让患者知道这种疾病是不能完全根治的,但通过正规治疗对以后正常生活、工作、学习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1.3 敏感疑病 强迫感 患者常常以一点点身体不适就认为疾病恶化,反复到医院化验检查,但结果确是正常。有的患者认为自己是先天不足,有的患者担心自己的疾病影响夫妻生活而被配偶看不起,有的患者担心自己会将炎症传染给妻子,甚至有的怀疑自己会得癌症。所以四处求医,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久而久之继发出现失眠、自控力下降、感情脆弱、敬小慎微、依赖、自我中心等表现。对外倾诉时,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又想不暴露隐私,怕被人歧视和嫌弃,格外敏感,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自身症状加重,出现恶性循环,失去坚持治疗的信心、耐心,有的患者放弃治疗,使疾病迁延难愈[3]。
1.4 心理健康干预:①保护病人的隐私,维护病人的尊严。不将病人的私随便告诉他人。收集病人资料时最好在单独的房间内,不用轻浮、嘲弄的口吻和患者谈论有关性的话题。②鼓励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多看有益心身的书籍、报刊、电视,生活规律,少熬夜,保证足够的睡眠。③医生对于患者的疑问要耐心解答,正确引导患者认识自己的个性缺陷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让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教,是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医、患、家庭之间的沟通工作,重视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使亲人或家属帮助患者共同战胜疾病。
1.5 羞怯、负疚感:CP的发病多与不当的性事活动有关,未婚男青年常有的不良习惯,已婚男性也有或禁欲的的不良习惯,认为自己疾病拖累了家庭,内心长期煎熬。还有部分患者因为该病而影响,导致夫妻关系不和谐,甚至导致离婚。
1.6 心理健康干预:①邀请患者的妻子和医生共同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并向患者的妻子也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让其正确认识疾病,同情患者的境遇。②发现家属和患者有隔阂和冲突时,则应从有利用患者健康的角度,做好家属的工作,通过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作用,是患者得到安慰,重塑对生活的自信。
2 社会支持的开展:
2.1 大力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社会各地和个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社区、学校以及高危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为重点[4],开展全面的CP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社会各级人员了解到该病可防、可控、可治,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是社会正确对待CP患者,给他们更多关爱,使其不受歧视。
2.2 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患者恢复生活的信心。家庭和社区要共同努力,多对患者理解、关心和爱护。社区对患者提供心理辅导,协助患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帮助患者克服恐惧、焦虑感,通过心理辅导,情感支持来降低患者的自卑、负疚心理,树立积极的处世心态并融于社会。同时,社区还要扮演协调、沟通者的角色,努力化解患者与家庭的矛盾,降低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慢性前列腺炎治愈率较低,且容易复发,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的生活,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理问题增多。基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我们医务人员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患者解除思想顾虑,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正规的治疗和护理让患者早日摆脱疾病,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郑瑾,王爱平,苏兰若,等。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心理特征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59-660.
[2] 薛慈民,李进红。心理因素对慢性前列腺炎发病、治疗及预后影响的研究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9)46-48.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物。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形态,这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在中国,由于长期存在的分割城乡的户籍制度以及“剪刀差”经济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的表现更为突出。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现代化进程中污染问题的加重,一方面是由于发展方式不当:过于注重经济目标,因此在农业集约化生产、乡镇企业发展之初基本不考虑环境约束;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与社会未能协调发展: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而农村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等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制度缺失,导致农村极易“小污成大污”和“小污成大害”。
具体来说,可以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现代化的特点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居民集中使得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以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为例,其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天气等),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制品(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情况。三是不易监测性。这是指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等情况。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必须注意到,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由于政府缺位,导致在农村聚居点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上存在一种悖论:根据亚当?斯密的“市场大小决定分工”理论,可以推出“市场大小决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和运营的最小规模”。农村聚居点和小城镇由于单体市场规模小,其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因而必须依赖财政资金。而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连应付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够,更难以估计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这种悖论造成了农村聚居点污染日趋严重并将继续严重。新晨
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话语体系 教学实效
[作者简介]李桂环(1973-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尹春芳(1966-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33-0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实效性,是众多研究的基本方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实效性,不同研究者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我们的研究从课程教材及教学目标特点入手,调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由教材话语体系向教学话语体系的转化,构建符合教学实践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
一、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一)教材特点分析
我们知道,教材话语体系与教学话语体系是不同的,前者是固定的文本话语,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根据,经过编者字斟句酌的编撰、专家审订和教学实践的检验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具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特点。后者是对教材个性化解读的实践话语,是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具体方案,具有具体化、灵活性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经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教材话语体系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话语体系,是对理论的解读,虽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吸收一些新的、体现时展变化的话语资源,但体现在教材话语体系上,其最大的特点仍然是理论化和系统化。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使课程真正受到学生喜爱,并因教育而使其终生受益,就要按照人才培养规格,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将抽象、范式的教材话语体系转变为具体、个性的教学话语体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科学性、思想性和方向性的内在统一,它决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一,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教育过程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在重大思想和政治原则问题上立场要坚定。其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与精神动力,强调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指导意义,将其作为教育的核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指导思想、内容、方法论上的真理性和正确性,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用科学的方法吸引人,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输送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能否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关键在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接受程度。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注重理论认知,更注重理论应用。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自我选择意识强,不愿接受别人灌输的观点。他们追求时尚与新潮,崇尚创新与探索,愿意接受新事物,主动关注、追踪社会热点,尤其是与自身相关的问题。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排斥单纯的理论教学、厌烦空洞的政治说教。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摆脱教材话语体系的束缚,避免照本宣科,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话语体系,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一)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根据“05方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由“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三门课程构成。这三门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学校,甚至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理论的难易、深浅掌握不一致,教学随意性强。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紧扣教材,注重系统的理论讲述,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教学过程过于随意,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为借口,忽视理论教学。
其二,“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干课,但教材与高职院校的教育层次、教育要求不匹配。在内容的编排与取舍上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不利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大纲中对本、专科教学的课时安排有不同要求,专科院校不可能也没必要把全部内容讲精、讲透。
其三,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缺少具体的量化标准。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效果缺少统一考核标准,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存在着较强的随意性。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为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对我校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状态方面,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习目的为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的学生占62.9%,为应付考试的占37.1%;学习兴趣方面,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生占31.8%,感觉一般的为36.2%,明确表示不喜欢的是33%。学习目的与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的占35.3%,只听不记的学生占30.6%,只在感兴趣时候才听的比例为34.15%。
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是认为课程内容脱离当前实际,与学生距离太远,学了也没用。二是认为教材说教意味太浓,理论性强,缺乏趣味性。三是认为教师上课形式及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根据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能说,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打破教材的条框限制,让理论教学更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体现专业特色,搭建平等对话、有效沟通的教学话语体系。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增强教育实效
(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三贴近”原则。认真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切实回答、解决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立足不断变化的新实践,释疑解惑,着力把道理讲透、事实说清。
2.坚持知行统一原则。既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理论教育,又重视引导其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3.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其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基本思路
1.整合教学内容,组织专题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整合上,注意做到针对课程特点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内容选取与整合,弥补本科和专科院校使用同一本教材的缺陷。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教育的重点放在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的指导上。
2.注重学以致用,关注社会实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是重点,重要的是理论掌握基础上的应用与实践,科学理论指导下对社会现实的准确认知,对国家政策、制度高度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际,学以致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
3.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设计的计划性与实施过程的灵活性相结合。突出课程的时政性与实效性,使教学内容的设计适应社会变化,能够根据形势变化及发展及时调整并付诸实施。做到突发事件,应时讲解;持续关注,了解变化。突出课程的思想性与理论性特点,及时反馈,把握方向;正确引导,科学认知。
4.注重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实践为载体,师生互动,进行理论学习与应用”的教学模式。围绕“一个核心”,体现“两个特征”,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核心,通过师生互动传递教学内容,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中展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学锋.“两课”教学的性质和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
[2]洪波.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J].教育评论,2011(1).
所谓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指的是在根据当地城镇化过程中新产生的农村社区,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的条件下,结合社区治理的特殊性,通过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的创新变革,从而实现社区良好治理的过程。具体来说,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
一、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站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高度,有序变革新型农村社区治理。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标。但城乡发展一体化并并不是城乡发展一样化,而是通过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和农村治理变革,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造新型城乡关系。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投入力度,特别是在水、电、燃气等基本生活设施公路、绿化、社区卫生、安全保卫等公共实施建设方面,要按照不低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平均水平的要求为农村社区配置资源,以保障其生活的基本运转;结合新型农村社区现有的社会发展条件,考虑农村社区居民公共需求的多元化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商贸、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健身、娱乐等服务,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从实际出发,按照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特殊性要求,逐步健全组织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探索适合新型农村社区特征活设施以及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二、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各自本身的特点,重置农村社区治理体系。
社区管理体制是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资源配置、社区事务管理、社区关系调适等领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关系、运作方式。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三个主体:村居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乡政府。
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探索构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和社区社会组织等组织框架,形成以社区服务中心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主导社区民主协商和社区自治、社会组织参与自治和社会协管为内涵的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融合。
三、理顺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关系,实现政府社会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良好而有效的衔接。
乡村关系是村民自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要坚持以社区自治为基本原则,首先要调节好好村民自制体系与行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依法完善关系定位,理清乡村关系。其次,新型农村社区是介于农村和城市社区之间的特殊形态,其自治到底是依据哪项法律尚未明确。但在群众自治与政府管理的关系问题上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就是乡镇政府与社区之间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这意味着政府对社区负有指导和服务的义务,社区则代表居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工作予以协助并进行监督。据此,实践中要对乡镇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所有相关工作进行明确的清理,划清在这些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乡镇政府及其部门与社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严格分清政府与社区的各自
职责。
在理清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基础上,要以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为纽带,建立起政府社会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体制。这就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促进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加快公共管理社区化步伐。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做好农村社会管理,而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有效的社区治理。乡镇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工作在这里有农村社区治了交集,为理顺乡村关系,构建政府与社区的衔接和互动提供了可能。
四、注重社会组织的培育,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善于引进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是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极其主要的一个环节。社会组织能够凝聚社会力量,引导居民参与联结,实现利益表达有序化,能够在反映民众诉求、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满足公共服务多元化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基层政府要努力培育并发展公益类、慈善类和服务类为重点的社会组织,使其与政府管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农村社区治理离不开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但市场和人民的力量也不应该忽视,在发达地区的社会管理实践中,市场和人民的力量不仅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中,而且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社会力量隐藏在广大群众之中,积极依托和运用社会的力量包括市场力量进行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治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动员社区居民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构建民众表达和联结的载体,形成广泛持久的社会合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程乙悦(199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基本原理专业。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悄然而至。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必要性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媒介之话语,凭借其背后所蕴含的“力”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媒体时代语境下,大学生突破以往的单向主体性,多渠道、多维度信息源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权威性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具有人文性、社会性、思想性、广泛性、易变性等特点,这就使得信息技术对它的影响比对其他课程的影响更为深远和广泛。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不再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途径,从而降低了大学生对教育主体的依赖。除此之外,适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网络流行语言的出现,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跟上网络的步伐,了解、熟悉、运用网络语言,就必然造成师生之间话语交流的障碍,教育主体难以掌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话语表达的方式、方法对于增强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的目标是通过具有感染力、说服力、渗透力的话语表达来掌控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话语权。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和话语优势,理性运用“微媒体”和“微工具”,在平等互信的主客体关系中,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的话语表达能力,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不断丰富和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在理论内涵、平等沟通、互动交流、生活关怀、情感共鸣和实效指向等方面的转向成为必然。
2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内涵、特点及原则
2.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话语内容,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技术,转换为能满足学生现实需求和反应时代新变化的话语内容,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话语言说方式。其教学话语表达的实质是话语的解读和再创造问题,就是借助一定的方法,如教育方法、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绘画(留白)方法等技术和手段,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话语具有高度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严谨性,话语表达就是要将这些具有高度的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严谨性的教材话语转换为生活化、多样化、生动性、形象性的教学话语[1],并通过言说方式表达出来。
2.2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的特点
第一,话语表达主体高度分散化。新媒体时代下,话语表达凸显了多元性、不规范性及不稳定性等特点,既有拥有较高知名度、公信力的专家学者和智慧“草根”的理性思想及积极态度传递给大学生群体,也会有消极片面甚至偏激的负面信息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因此,新媒体话语表达的多元性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固化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容易引起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逆反。第二,话语表达“去中心性”。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结构中的话语单向表达逐渐解构,越来越向权力边缘化方向发展,这对教师的“话语霸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越来越多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选择教育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也无形中创造出了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话语体系。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话语权利双主体的特点打破了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垄断地位,消解了教师话语霸权。第三,话语表达的“平等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形成了以单向灌输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处于主导地位的话语表达方式往往是控制式、劝导式和灌输式话语。而新媒体时代下,学生网络话语表达趋向于平等、独立、自由发展,直接表现为话语主体的意志表达可以通过网络形成强大的影响力,甚至产生巨大的社会性力量。由此,在新媒体语境下话语表达的“平等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挑战了传统话语表达方式。第四,话语表达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较为单一,现实生活是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环境。新媒体时代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新媒体既是教育工具,也是教育载体,具有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显著特点,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主要体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表达更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它不仅使得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变迁,教育内容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而且还使得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教育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2.3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原则及方法
从话语表达的角度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重要的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再是以往传统的单一的灌输教导,而是伴随着新媒体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冲击,选择和创造出一种既能把握、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又能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话语形式,从而使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认同、接受和传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2]。这就需要把握以下原则:话语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要不断进行话语创新。这一创新不是要完全放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话语,而是在吸取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精华的同时,结合时代新特点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接受程度,进行不断改造和创造性转换,使得话语表达更具有时代气息。同时,新媒体环境下话语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3]。比如,创新中融入时代话语、网络话语、生活话语、情感话语和平等话语,才能增加话语对现实的解释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当前,一些时代话语,如中国梦、正能量、最美等等,提高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在融入网络话语上,如3H学生、挺、赞、杠杠的等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融入生活话语,从生活世界中寻求资源、汲取营养,有利于学生对话语的理解和接收。融入平等话语,可满足学生渴望尊重、获得平等对待的需要。话语主导权与多样化相统一原则。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握话语的主导权就必须坚持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凝聚、整合,统领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作用;此外,要在新媒体时代多重网络环境的影响下,结合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形成百花齐放式的话语系统,以达到多渠道、多视角、多层次性地传播其政治态度。在主导性和多样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片面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减弱。话语方式与语境相统一原则。任何话语的表达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下才能实现,而任何话语都有自己特定的话语环境。从语境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形式要灵活表达、因境致用。一旦话语脱离了它所在的现实语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失去它的实效性。如,对一些事实评论则应结合特定的语境采用相对严肃或是幽默风趣的方式来表达。同一知识点的话语表达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语境下,应该选择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在语词的选择方面,在坚持严肃性与政治性的前提下,可适当使用学生、大众中较为流行的词语,形成青春朝气的风格。话语严肃性与生动性相统一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宣传理性精神的部分,教师在维护其严肃性的前提下,应尽量避免用“冷冰冰的理性语言”的灌输。要学会将“理性”内容融入生活化的情感语言,尽量做到生动,达到“情”与“理”有机结合,恰到好处,在感官上使大学生振奋的同时,精神上产生极大的神圣感和崇敬感。
3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具有意识形态性强、价值导向性强、内容契合性强等特征,需要从尊重学生话语权、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加强话语表达导向、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延续性等方面进行策略引导,使其表达具有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平等性和正当性。同时,将新媒体时代元素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结合,更新观念,紧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旋律,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调动大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性,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和认同度,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更新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新媒体时代下,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特别是在话语表达上尽量避免严肃、刻板、官方话语、政治话语、套话。谨防师道尊严的潜意识影响,防止话语霸权。
3.2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要加强对理论素养的提升和学术积累。要有吃透教材、抓住教材话语的实质和精神的理论功底。这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只有拥有扎实深厚的知识底蕴,才能在教学中随心所欲地信口拈来,轻松自如地运用自己的话语。同时提升自身的话语素养,从历史长河中吸取丰富的话语(如文章、诗词)。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话语,不断更新自己的话语体系。
3.3学科交叉相融
将其它相关学科的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如传播学、科学方法论中的隐喻、类比、修辞学等方法,心理学中的共情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做到学科相通相融相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内在需求的“耦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引领与指导作用,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创新[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