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类专业实习报告

机械类专业实习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类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类专业实习报告

机械类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李清伟(1970-),男,江苏丰县人,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徐州 221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YGJ13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16-02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是近年来从专科学校升格后形成的,对于本科教学而言,由于办学时间短,学生生源、师资队伍、科研条件和学科平台等方面与办学时间较长的本科院校无法相提并论。但是,这些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这类院校大部分将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本身对实践环节要求高,学生不仅要进行理论学习,还要进行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而且大多数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均有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更适合采用产学研用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实现错位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产学研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运用的合作系统工程,是当前形势下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从高校来讲,产学研用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一、结合工程实际,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改革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都是直接就业,而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很小,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适应将来求职之需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具有与其他类型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竞争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强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增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针对性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必须开设外,其他公共基础课的开设完全可以由高校自主决定。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如将大学英语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液压传动等专业课结合起来设置。这样增强了公共基础课学习的针对性,使学生感觉公共基础课对专业学习很有用,从而激发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兴趣。

另外,公共基础课程具体讲授内容也应结合机械类专业的具体需求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来取舍。例如对于计算机这门公共基础课,其本身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有限的教学课时不可能把该学科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没有能力去吸收所有的知识,必须结合机械类专业来有重点地取舍,结合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行业中的应用,重点讲述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

2.突出专业基础课的实用性,精简理论内容讲解

直接适应性是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也是与其他本科人才区别之处。尽量开设一些与职业、行业相关的实用型、应用型课程,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及其内容,重点讲述“广、浅、新、用”的理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同时可以将一些课程合并讲解,以减少各自的理论内容,增加实用性内容。如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这两门课,每门课的内容比较多,理论性比较强,特别是机械原理中有些内容理论性很强,学生感到很难。机械原理主要是为机械设计提供知识支撑的,可以在讲述机械设计中各种机械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时讲述一些实用的机械原理内容,而对于那些纯理论的机械原理内容可不予讲授。

3.立足地方经济,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属于地方政府管理,生源大部分来自本地区,其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结合本地区行业特色,设置一些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课,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十分有利。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其地处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工程机械是徐州乃至江苏省的特色行业,是徐州四大千亿元支柱产业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仅徐州地区而言,工程机械整机生产企业将近上百家,如果包括与整机生产企业相配套进行工程机械零部件生产的企业,总数则达到上千家。其中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近年来跻身世界工程机械企业前五强,该公司每年吸纳的毕业生达到一两千人。作为徐州工程学院的机械类专业,紧密结合工程机械,开设一些工程机械方面的专业课,对学生将来的就业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徐州工程学院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开设了“工程机械CAD/CAM”、“工程机械设计基础”等专业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整体效果很好。

二、充分应用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下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建校时间不长,师资队伍数量少,特别是新引进的高学历青年教师,大多缺少实践经验,所以很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可以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加以解决,充分利用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人才优势,同时加强校内人才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培养。

企业和科研单位有大量的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产品设计经验,而且具有大量的现场实践经验,在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下要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人才资源以弥补校内师资队伍的不足。同时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可以利用假期到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锻炼和学习,深入到设计和生产现场,掌握大量的现场案例,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充实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使抽象枯燥的内容更加鲜活、生动、具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淡化理论、注重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也是与学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区别。机械类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比较大,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提高学生解决现场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结合现场实际,选好实践教学内容

机械类人才培养中实践环节比较多,包括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机械类专业由于就业前景相对比其他专业好,机械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在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都是比较多的,但是其师资数量少,出现一个教师指导很多学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需要学生在较短时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题目的选择既要覆盖课程的内容又不能涉及过多内容,每个题目由1~2名学生完成,不能出现多人完成一个题目的情况,那样会出现抄袭现象。因此需要的题目数量比较多,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每一台机械产品按照结构组成分解成多个子题目,也可按产品系列形成多个题目。例如,对于液压挖掘机这种产品,从总体上可分为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和轮式液压挖掘机两种,每种产品按照其斗容量又可分为0.2立方、0.5立方、0.8立方、1.0立方等多种型号。另外,液压挖掘机为了实现土石方的挖掘工作,不仅要进行挖掘动作,还要进行变幅及回转等动作。因此通过分解可以得到充足的来源于现场生产实践的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题目。

2.充分利用产学研用培养平台,做好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指导工作都是由校内教师完成,一方面学校现场资源不足,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实践经验缺乏难以完成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培养平台的作用,由现场工程师来指导学生课程设计,让学生深入到生产一线,以项目的完成为驱动力,这样才能使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现场为中心,增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3.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目前,实践教学的考核主要是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上交的实习报告、设计说明书等,然后进行简单的答辩,给出成绩。而对于过程考核很少,同时对于设计的可行性没有进行验证。因此应改变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强调过程考核,实习报告、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完全手工书写和绘制,防止个别学生直接复制。对于设计结果要进行验证分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生产现场进行验证分析,也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验证或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

四、结束语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能有效地整合与利用学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互补性资源,把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形成社会和学校共同办教育,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尤祖明,迟强,潘明财,等.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08-112.

[2]梁发周,江官星,谭险峰.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2,(2):62-64.

[3]朱科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04-106.

[4]宋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2010,(24):69.

机械类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工实习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1

1引言

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工科院校工程实践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金工实习是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技术基础课,实践内容和工种丰富、与社会实践结合紧密,学生从中可以看到产品真实的加工过程。通过金工实习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机械制造工艺方面的基本知识,得到各工种、机床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的锻炼,为今后学生从事工业设计、制造、改进创新、安装调试、维护检修和经营管理打下实践基础 。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以下简称中长院)是一所民办独立学院,形成了以地学为特色、工科为主体、理、工、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大学。中长院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金工实习,根据目前现状,金工实习存在以下缺点:

(1)教学对象太窄: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要》),金工实习的教学对象分为机械类专业和非机械类专业。中长院只针对机制专业开设金工实习,教学对象显得窄,教学资源过剩现象严重。

(2)教学内容传统且单一:《教要》规定金工实习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一)铸工(二)锻工(三)焊工(四)钳工(五)机工。中长院没有铸工、锻工,显然不符合教育部规定,应对教学设备和内容加以充实。

(3)教学方法传统:目前中长院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师傅带徒弟,师傅操作,学生模仿,过程较为传统、较为机械,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

(4)教学管理较为模式、松散。

(5)考核方式较为简单。

2 教学改革内容

2.1 教学范围扩大

教育部对金工实习的要求分为机械类和非机械类,而中长院只对机制专业开设了金工实习,对教学资源来说造成一定的浪费。有些专业比如电气、土木、安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有很多相似课程。现在的设备集合了机、电、光、气等很多专业,对这些专业开设金工实习,有利于专业的结合,为以后工业设计打下基础。

2.2更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车、铣、刨、磨、钳、铸、锻、焊等金工实习教学内容已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但作为最基本的教学设施应当具备。中长院应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增加铸造和锻造设备,这是符合高教部规定的最近本要求,否则应当视为教学条件硬件设备不过关。

工业在发展,一些新技术特种加工行业例如:数控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快速成型、电镀等在生产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和普及,激光加工、超声波加工、化学加工,粘接等等一些修复技术也初见端倪。这都对传统加工工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如果教学内容仍延续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校也无法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金工实习可以更改为三个阶段: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先进设备观摩和实训、创新设计和制造。

第一阶段:先讲解零件的加工工艺,讲解机床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对设备进行初认识,当熟悉操作技能之后再让学生按传统加工方法掌握操作要点,打破师傅带徒弟,手把手传授的方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阶段:让学生观摩一些先进的设备加工技术,比如常见的加工中心、数控车、数控铣、线切割、快速成型等,让学生了解以后设备发展的趋势,接受先进的制造技术,比如:CAD、CAE、CAPP、FMS、CIMS等,培养综合意识,为创新设计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创新设计和制造。指导学生利用某些软件例如cad、caxa等自行设计产品,制定加工工艺,选择加工方法,最后自己亲手操作,让学生了解整个生产过程的实施。这样学生会在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培养以后工作中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 。

2.3改进教学方法

近年来,高校都在增加办学规模,扩大招生人数,但是相应的教学设施却没相应的增加到位。例如中长院机制专业每年都在6个自然班,且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由于设备台数少,每台车床最少安排10多个学生,共有4台车床,老师在中间讲解,学生围在一起听,大厅还有其他设备的运转声,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操作的时候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以设备少为理由来逃避实习。因此建议在金工实习场地单设一个多媒体教室,供授课使用,随时讲解随时总结。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一些国内外先进的制造加工设备、生产方法和加工工艺,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可以增加开放式训练内容,除完成金工实习任务以外,增设开放型训练内容,以开放式服务于学生,鼓励学生课外自主选题,以满足那些有创新想法的学生 。

2.4 强化教学管理

由于设备少,人数多,教师少,部分学生存在懒散甚至逃课现象。针对以上情况,在增加设备增加师资的情况下,加强管理。具体措施,一是在金工实习成绩中加入态度分,并占一定的份额,对于中途退场的学生一经发现可以当下扣除态度分;二是适当安排学生们的工作量,给学生们一定的任务,例如规定每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多个符合要求的零件,这样有了任务在身学生便不会再偷奸耍懒。

2.5 更新考核方式

金工实习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是操作,包括从金工实习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因此应增加理论考试,并占一定份额,以取代实习报告所占份额。

3 总结

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工科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金工实习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机械制造基础的重要的实践课,做好金工实习工作有利于学生对以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 (1):5.

[2]宋成亮.金工实习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 (6):6.

机械类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 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对保持工业持续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机电专业的本科教学是以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使其具备应用机械、电子、传感、测试和计算机技术,从事机电设备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能力[2],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尽快实现这一重大转变,人才是关键。培养大批适应制造业发展急需的机电专业人才,对我国机械工程高等教育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3]。工科领域人才培养有别于其它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知识是可以传授的,但实践能力是无法传承,必须经过不断实践和积累才能获得。

根据社会发展,我们探索出一套适应机电人才分类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实践环节的“短板效应”难题,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种满足个性培养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对学科专业和科学研究的兴趣。

1. 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定位

坚持用产学研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导向,兼顾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兼顾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冶金企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特色将相应的科研经验引入到教学中来,并建立相应的产学研基地,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相关的企业发展密切合作关系,构建良好的产学研运行机制。

2. 打通多样化机电人才培养通道

人才培养方案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宽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前提[4-6]。以人才终端市场对人才的期望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毕业的去向市场做调研与考察,以他们对毕业生的期望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让教师的科研尽量与这个目标吻合,学生的实习场所也以此为据进行取舍。了解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教学改革的意见,调整培养方案适应市场需求。解决目前教学中出现的高分低能的问题,让我校培养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与人才终端市场形成无缝连接。

2.1 建立教学科研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校内的科研平台与实习基地,将实践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建立教学与科研资源共享的平台。并探索渐进性实践模式:先开始校外实习,接触科研环境,培养科研兴趣,夯实基本功;接着增加校外实践,提高理论结合实际能力;最后加强专业与科研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2.2 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教育实践模式

开展符合学科特点的多种方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走出去到企业与研究所等生产第一线实践;将企业与研究所的专家请过来讲学;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创建实习基地,可以同时培训在校生与员工,并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等。

3.构建多元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在学院拥有机械基础实验国家示范中心、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电路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PLC控制实验室、控制原理实验室、机械测试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气压传动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电液伺服控制实验室、数控加工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等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

本专业依托钢铁行业,在冶金机械、智能机械、数字制造、机-电-液系统及其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建立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及产业开发有机结合的科研体系。提倡学与用相结合,得到全面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教学上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并对参与教学实践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教师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科研项目,让教师做到学用结合,提高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品质与个性发展。

构建多元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多种教育资源,创造开放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位置,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4. 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及方法

让课程内容具有“广范”、“浅显”、“新颖”、“实用”的特点。“广范”是指学科知识覆盖面要宽广;“浅显”是指将理论深度适度,贴合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环境;“新颖”是指授课中不断将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相关的最新知识加入课程,且所用案例也不断更新;“实用”指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科知识的传授要以应用性为导向。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案例、模拟训练、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注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办法,如课程笔试、口试、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科技创新、职业证书等方式。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达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5. 结束语

改革措施实施后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素材,教学更贴近社会和技术发展,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融入生产和科研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几年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探索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龙腾发,李明顺,陈孟林等. 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2): 88-91.

[2]Wang Y,Yu Y,Xie C,etal.Mechatronics education at CDHAW of Tongji University:Laboratory Guidelines, Framework,Implementations and Improvements[J].Mechatronics,2009,19(8):1346-1352.

[3]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研究组.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梁燕.对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9(4):2-22.

机械类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工程背景;工程教育;教学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144-04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raining Tea-ching Base based on Large Projects//HUANG Hailong, ZHOU Liang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positive exploration for how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base to meet the need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pro-

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Jili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training tea-ching, then from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target of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hardware platform construction, software platform construction, teacher staff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nd service plat-

form construction and so on six aspects to introduce in detail.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raining teaching base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raining teaching base has the very good radiation effect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large projects backgrou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tea-ching base

1 引言

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构建具有吉林大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主体的创业素质为目标,使其具有创业所必备的知识、意识、心理品质和能力。通过建立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基地这一途径,可以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搭建起一个发展的平台,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提高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1-2]。

2 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大工程观为指导,工程教育与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辅助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工程观 大工程观思想是指现代工程在传统工程的基础上以工程链的形式集成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经济、管理、伦理、道德、法律等内容。大工程观下的工程素质包括6种能力:独立获取工程知识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3]。

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吉林大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实施通识教育阶段与专业教育阶段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拓宽口径,强化专业特色进行专业教育。在通识教育阶段,通过对工业发展的了解来认识科学与工程的关系;通过对现代工程背景的了解,结合经济、管理、人文,掌握与大工程观相关的知识;通过对典型工程与工艺的训练、典型工程情境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获得大工程的意识和观念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4]。同时,通过多样的集中实践环节,如各类项目教学,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是一项贯穿于工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从最初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大工程背景知识到初步的工程认识、体验,再到基本的工程训练,最后到工程的实际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5]。基于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工程教育改革,充分满足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工程素质要求。

3 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基地建设目标

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基地建设以大工程意识为指导,以先进性、综合性、开放性樘氐悖以培养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核心,大力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一流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立一个面向全校本科生(包括理工类、经管类、人文类等相关专业)进行工程训练、自主学习、课外科技活动、创新训练计划、毕业设计、工程项目实践的现代化公共教学实践支撑平台。通过机械、电子、控制、环境、信息、管理、人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组建多层次(认识教育、基本训练、技能训练、综合创新训练)、多模块、柔性化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一个集机电工程技术训练、电工电子技术训练、材料化工、工业环境模拟训练、企业及工程策划与管理训练、科技创新制作与综合工程训练、对外服务与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一个基本涵盖现代工业体系内容并能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的工程训练教学基地[6]。

4 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基地建设任务

教学硬件建设 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工程训练教学基地的硬件建设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除常规制造技术训练外,还必须有相应数量供学生演练的新技术、新工艺装备及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硬件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块建设、设备配比、教学指导人员配比、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学分学时分配等方面[7-8]。

1)教学模块建设。吉林大学工程训练教学基地教学模块建设从冷加工、热加工、特种加工、生产及质量监测、控制工程等五大方面规划及建设24个教学模块,教学体系图如图1所示。加强现代制造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比重,通过传统制造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现代管理方法有机结合,实现由常规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向现代工程实践教学的方向转化,尽可能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

2)设备配置。在教学设备配备上为保证优良的实践教学效果,各个教学模块应配置合理的人机比,且机床主要附件及工具、量具等要按设备进行配置。设备的人机比应不低于“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中的规定。

3)教学人员配置。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安全,各个教学模块应配备相应数量的教学指导人员,师生比应不低于“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中的规定。

4)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提高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工程训练基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与应用,建成多个多媒体机房,建设加工过程实时监控与展示平台、触摸屏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实现个别教学模块的虚拟仿真操作环境和所有教学模块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5)学时学分分配。工程训练教学基地面向全校机械类、近机械类、非机械类学生开设工程训练A、工程训练B、工程训练C三门课程,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工程训练A课程、6学分、240学时,对工程训练各种工艺进行熟练掌握;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工程训练B课程、4学分、160学时,熟悉工程训练各种工艺方法;非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工程训练C课程、2学分、80学时,一般了解工程训练各种工艺方法。

教学软件建设 在拥有先进丰富的教学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建设教学软件平台。工程训练教学基地软件建设包括中心主页建设、教学文件建设、工程训练系列教材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管理制度编制、物联网数字化工厂建设等几个方面[9]。

1)中心网站建设。工程训练教学基地主页是宣传工程训练文化的重要手段,让外界了解工程训练教学,让学生及时关注工程训练动态,并且通过网站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交流、学习和分享平台:网站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补充学习的可能,使工程训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站论坛为学生提供交流、答疑解惑的平台;在线考试系统为工程训练提供网上测评和网络在线考试平台。

2)教学文件建设。工程训练作为工程教育的系统课程,应具备严谨的教学大纲、教案、实训指导书和实习报告、考试大纲、实训图纸、工艺卡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文件,并认真贯彻执行,且所有教学文件要每三年修订一次。

3)教材建设。工程训系列教材是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内和课外、教师和学生必备的教学材料,工程训练中心近几年修订并编著工程训练系列教材,包括《工程训练》《工程训练新技术》《现代工程训练》《工程训练实习报告册》《工程训练实训指导书》等。

4)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发与实训教学内容相关的挂图、数字化教具、PPT、CAI教学课件以及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支撑工程实践教学。

5)管理制度编制。要保证工程训练教学基地正常运行,必须具备安全、防火、设备管理、教学档案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健全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指导人员岗位职责文件,并能认真落实和贯彻执行。

6)物联网数字化工厂建设。通过建设物联网数字化工厂,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全方位管理,建成数字化教学平台、学生成长过程管理平台、数字化实训工厂等三大平台。其中数字化教学平台包括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数字化物料管理、数字化工艺设计与实施、数字化资源共享等;学生成长过程管理平台包括对学生的管理、评价、培养计划和教学评价等。数字化工厂的建设使教学基地实现集设备管理、物料管理、工艺管理、学生成长计划、教学评价于一体的全方位现代化管理。

师资队伍建设 在工程训练教学基地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建成一支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师资队伍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组成和激励机制等。学历结构上建成含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于一体的各占合理比例的学历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上建成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各年龄段区间比例合理的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可持续性;职称结构上建成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技术工人等于一体的各占合理比例的职称师资队伍[10]。

在师资队伍结构组成建设的基础上,有计划合理地引进人才,不断壮大工程训练师资队伍;对师资队伍的成员进行定期的岗位培训,提升教学人员的教学水平,并制定人员考核办法,定期进行岗位考核,竞聘上岗,提升教学人员的岗位职责;通过教改立项和教学成果奖励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教改研究,提升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同时又稳步推动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前进步伐[11]。

创新型服务平台建设 创新型服务平台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基地建设的核心,是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吉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型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开放性创新训练项目建设、创客基地建设、工程训练+计划三方面[5]。

1)开放性创新训练项目建设。工程训练在原有24个教学模块基础上,在完成本科生实践教学内容基础上开设钳工制作创新实验、车工制作创新实验、铣工制作创新实验、铸造成型创新实验、锻造成型创新实验、焊接工艺创新实验、电火花成型创新实验、气液压传动创新实验、电子元器件焊接组装实验、3D打印开放性创新实验、机器人运动控制创新实验、激光雕刻创新实验等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12项[12],

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基本能力提升训练和研究性实验。

2)创客基地建设。为进一步推进吉林大学创客教育的发展、创客的培养和创客空间的建设,工程训练教学基地建成3000平方米创客基地,其中大学生活动室、微机室、资料室、展览室建设成为创意激发与产生的空间;将加工设备室、电子设备室、材料库、工具库等建设成为创意原型的实现区,综合构成吉林大学创客基地,服务于创客的培养和创客教育的发展,并面向所有高校进行创客教育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13-14]。

3)工程训练+计划。工程训练+计划是工程训练平台定位为开放型平台的具体应用。工程训练教学基地在完成本科生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以工程训练教学平台为基础,面向全校本科生进行工程创新训练、工程训练竞赛等,面向研究生进行实验研究,服务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面向全校青年教师和社会人员进行工程技能培训。

5 总结

本文介绍了吉林大学工程训练教学基地在以大工程观为指导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教学软硬件及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训练项目及创新型服务平台建设,建成现代化工程训练教学与管理平台,并逐渐达到国家级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在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结合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模块化教学实现集机械、电工电子、控制、管理于一体的教学基地和工程训练体系;通过教育技术支撑下的以学生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基于能力的考核方式,实现教学方法改革;工程教育教学展柜、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加工过程实时监控系统、触摸屏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的变革;在服务于本科生工程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建成的创新型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中心主页和物联网数字化工厂的建设实现教学基地的现代化管理。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基地建设整体上达到国家级示范中心的水平,对其他高校工程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具有很好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J].江苏高教,2009(6):107-108.

[2]曹中一,⑺匆.工程训练中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3(3):81-84.

[3]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5-38.

[4]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3):6-11.

[5]陈国松,许晓东.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43-48.

[6]周郴知,丁洪生,冯俊,等.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76-78.

[7]郑敏利,谭光宇,毕耕.以大工程意识指导工程训练教学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6):4-7.

[8]于兆勤,郭钟宁,吴福根,等.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101-103.

[9]周郴知,丁洪生,冯俊,等.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76-78.

[10]杨林丰,徐忠阳,陈毓莉.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10(3):112-113,116.

[11]张玉洲,鲁璇璇,张燕.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新探[J].实验室科学,2014(2):165-168,172.

[12]臧立娟,王凤艳,夏自进.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4):207-209.

机械类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机械制造;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77-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我校获批第二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赫然在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本课程为我校校级重点课程,以江苏省重点专业和重点学科为依托,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较多的理论探索和研究工作,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我校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为主线进行探讨,可为同类院校该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教学改革的定位及目标

根据学校定位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从“应用性、工程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定位。通过以工程项目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推案例法、项目法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推广以赛事为导向的创新训练活动;强化实践教育及工程实际应用,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树立工程和创新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加强职业素养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1.教材和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教材的建设应该紧跟学科的最新发展,贴近行业需求,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及“卓越计划”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基础上编写了“卓越工程能力培养系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编写过程中以精、新、宽为原则,采用最新国家标准、构建符合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强化案例教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工程的分析和理解。以机制工艺过程为主线,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工程应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各章节均以案例导入开篇,启发学生,循序渐进,抽丝剥茧,使学生掌握工程实质。章节后配合大量习题,学生可自我检测,强化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将教学活动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学习成效。传统的“填鸭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弊端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而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和师生互动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项目实践过程,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教学的动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兼顾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多媒体教学手段可通过文字、影、音、动画等方面创设教学情境,增强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针对课程特点,本次教改采用了多媒体与CAD/CAE/CAM软件集成式教学手段。如:讲解机床结构和传动系统时,多媒体教学一般采用机床剖切图或录像进行演示,但学生无法看清机床内部结构,教学效果不明显。为此教学团队基于Pro/E软件建立了CA6140整套机床的3D模型,并进行了运动仿真。可将机床各部件构成、空间位置关系、传动过程等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迅速掌握知识要点,并增强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在讲解钻、扩、攻丝、磨削等加工工艺时,将小型手工钻、抛光机、磨平机等带进课堂,现场在铝板上进行钻孔、攻丝,对板件进行磨边、抛光等,让学生的学习更为直观。后续将知识点扩展到各种机床设备上,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将问题提炼出来以项目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研究。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和综合性较强,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对专业前沿技术的准确把握,又要具有大工程意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我校为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构建理论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出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暂行办法》。从学校层面鼓励和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目前本课程教师的“双师型”比例为2∶3,为本课程的深入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优秀师资基础。

4.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工科课程来讲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教学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课内实验充分考虑实用性设置了车刀几何角度的测量、普通车床传动及调整机床、夹具拆装与调整、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等。实验分组确保3~5人小组形式,要求人人动手操作,并增加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对于课程设计教师选择实际生产中的典型零件让学生完成零件图、毛坯图绘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编制,工序卡编制,夹具装配图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为控制设计质量任课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对每个学生进行答辩,从图纸、说明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严格把关。生产实习环节集中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实施了“企业导师讲解+校内导师讲解+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报告撰写”的实习模式来保证实习效果。企业导师讲解完毕后,校内导师必须将重点问题逐个讲解,分厂实习结束后在非生产区分组讨论,实习报告当前完成。

5.融入课程体系,贯通实践环节全过程。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存在共性问题:无法与先修课程有效衔接,对于制造环节不具备标准意识和精度意识,不知道零件如何选材,甚至不能完整绘制一张合格的工程图。究其原因,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工程材料》等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环节将本课程知识点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随时告诉学生该知识点与先修课程间的联系。如讲解装配工艺时,除讲解本课程知识点外,要进行外延拓展,提问学生装配环节需要用的螺栓如何选择,不同场合螺栓及与之配套的螺母性能等级如何确定等。课内及时补充相关知识点,课外要求学生查阅专业书籍,逐步培养工程意识。此外,传统教学中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较为孤立,彼此间缺乏联系,没有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即使做完夹具实验,后续课程设计依然不会设计夹具。此次教改过程中贯通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全过程,课程设计任务书提前下发,学生在做“夹具拆装与调整”课内实验时就有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更为深入地拆装各种夹具。在后续课程设计时对于每道工序需要自主设计的夹具就不会陌生,课程设计环节可以随时返回开放实验室查看夹具结构。在做课程设计时告诉学生往年毕业设计的相关工艺工装设计题目,深度和要求。学生知道自己做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相关就会更为认真地设计。此外,毕业设计选题要求必须选择具有工程背景的典型题目,有效承接学校到企业和理论到实际的脱节。教改过程中还实行了培优式做法,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6.强化科技创新训练,以赛促学。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和应用层面,而是明确指出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要求基本的工程设计、制造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嫁接后续实际工作的桥梁。因此,除满足正常学习要求外,任课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给优秀学生配备科研导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各大赛事,以赛事为导向,不断形成科技创新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学生将课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提炼,通过创新平台加以解决。指导学生进行专利申报和科技论文写作,培养其科学素养。科学的培养可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2014年我院学生在各大赛事中均获佳绩,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营造了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使科技创新活动常态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反哺了教师教学,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所具备的工程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使其对后续专业课程轻松驾驭,既提高了学生自信心又使教师课堂教学压力减小,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非常重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更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学校自身定位,学生综合素质等因素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断丰富理论,不断探索和总结、勇于实践。实践表明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技术水平都能得到较大提升,为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树勇,赵立红,张艳秋,等.大工程观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