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教学特色

初中数学教学特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教学特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教学特色

初中数学教学特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因材施教 初中美术 特色美术

特色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具有独特特点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特色教学的设计探索一直是教师研究的主题。笔者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分析“因材施教”与“特色美术”的开展背景,提出“因材施教”彰显初中美术特色教学魅力的实施对策。

一、“因材施教”与“特色美术”的开展背景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受教育者领悟,即孟子所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初中美术教学一直受中考的直接影响,在应试教学的环境下,学校、学生、家长等都忽视美术学习,导致初中美术教学活动的创新、特色教学活动等很难开展。在这个实际的情况下,初中美术教学必须立足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实现初色美术教学。每一个初中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活脱脱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特点爱好。特别是对于美术学科而言,艺术感受力、艺术悟性等都是直接影响初中生美术能力的关键。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开展有效的特色美术活动,也就是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二、“因材施教”的基础准备

1.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美术教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每位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诸如形、色、构图等,认知能力和掌握情况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和分析每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的认知层次“因材施教”。

学生在完成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他们的分析动向及作图轨迹,从而找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比如笔者在教学素描时,就设置如下基本练习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基本功:(1)画出一件物品;(2)利用平面形象进行组合、设计;(3)用素描表现物体的空间、立体关系。

经过测验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每位学生的缺点和优势,就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设置“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2.分层次教学。

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因材施教也很难做到一对一。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美术基础,将他们划分为几个认知层次。分层教学法在遵循整体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为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创造因子提供选择。

(1)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划分成三个能力层次,然后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学情,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地培养每个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

(2)内容分层。同一教学问题,学生认知需要从难到易,美术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划分几个不同的层次,这样才能契合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繁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审美客体的感悟、表现。

三、“因材施教”彰显初中美术特色教学魅力的实施

1.贴近生活,丰富美术教学形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转变学生的应试观念,教师要开展贴近生活的美术教学活动,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的艺术感受力。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班级板报、园地、图书角的设计,可以要求学生定期转变设计样式,并组织各小组进行设计竞赛,对全班评价出的优秀设计给予相应的奖励。另外,这种活动要有延伸,将有优秀设计才能的学生推荐给学校,联系校方,让学校允许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完成美术设计工作。这种教学内的设计目的包括:一是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美术内容能够应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之中,全面提高他们的自觉性;二是从班级设计到学校设计,让有设计才能的学生凸显出来,形成因材施教的格局。

2.活用材料,开拓艺术表现手法。

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要活用多种材料,让各类有艺术才能的学生都彰显自己的长处。首先,要活用教材。初中美术教材是一种学习的载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合理的调整转变。例如《画校园》这节课中,很多学生认为校园内的设施大同小异,没有创新点,因此绘画兴趣较低。为了转变这种情况,笔者活用教材,让学生进行《我爱我家》主题的绘画活动。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个个认真地将自己的家画在纸上,呈现给大家。同时,笔者让学生在绘画后,总结美术创作过程中点、线、面的运用。可以说,一方面提高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拥有绘画构图的能力。其次,要活用艺术材料。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可以灵活应用的艺术材料,例如进行多种材料的粘贴画,学生采用树枝、树叶、布、贴纸等进行综合设计,学生兴趣浓厚,又不需要有高超的绘画能力,只需要有独特的创造能力即可,学生的才能得到全面激发。又如进行盘画教学,起初以绘画的方法在真实盘子上创作,接着引导学生用泥塑的方法造型,然后引导学生用纸浮雕的形式表达,呈现出不同的立体效果。总之,采用活用材料的模式能够创新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都参与其中,彰显能力。

3.结合时代,拓展课堂美术空间。

为了缓解应试教育现状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冲击,教师要结合时展的实际情况,拓展美术教学空间。为了实现这种目标,教师要利用视频教学。很多学生都喜欢观看《国宝档案》、《鉴宝》等活动,主要是这种艺术教育形式活泼生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播放,让初中美术欣赏课变成学生乐享艺术的空间。教师要尝试探索课堂教学和电视节目的共性,促进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实效。这样美术课能像电视节目那样,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最终满足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4.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组织教学活动。

为了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组织分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有所收获。例如《梅竹精神》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有关国画的基础知识、名家名作及他们的历史背景,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梅竹的绘画学习活动。分层目标包括:优等生进行中国画之中“梅”竹“的绘画指导;中等生进行了中国画画法的指导;后进生只需要了解中国国粹内容即可。分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最好绘画活动,这样能够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激发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特色教学模式的开展要重视“因材施教”理论,组织分层教学活动,结合时代拓展课堂美术空间,活用材料开拓艺术表现手法,贴近生活,丰富美术教学形式,通过多途径因材施教模式彰显美术特色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特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特色 美术 模块化 自主学习

多年来传统的教育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参差的教学水平、脱离实际的课程内容,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坚持以学前教育专业名师工作室为纽带,以实习实训基地为交流平台,以学前特色美术课程及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不断研讨实践的意义在于:建构以实践课程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美术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毕业生质量为评价标准,以模块化教学模式为主导,提高专业建设。

我们通过对2011年123名毕业生就职的金州区吉地堡、樱花等13家幼儿园,2012年115名毕业生就职的金州区中长街道、拥政街道等15家幼儿园,2013年106名毕业生就职的开发区格林、金石滩等23家幼儿园的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走访得知:教改后的毕业生直接上岗并能独立带班上课的毕业生由改革前的38.6%上升到现在的78.5%;毕业生的保育合格率由改革前的69%上升到现在的93%,节约再培训人力成本79.1%。实践证明,如何解决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供需的矛盾,提高办学质量并服务社会任重而道远。

我们因地制宜,特别是在传承传统特色美术教育中,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为抓手,反复实践形成自己的特色模式:坚持职业能力形成模块;选择传承内容主体模块;形成自主创新合作模块;拓展全面多元评价模块。

一、坚持职业能力形成模块

借助见习、实习实践课程,利用美术课在幼儿园教师指导下“做”专业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幼儿园人才需求标准,结合职业与专业特点,通过幼儿园实践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习得职业工作能力,积淀职业素养和知识经验,解决实践课程中幼儿美术的显性问题,储备“职业”能量。

二、选择传承内容主体模块

在实践中融合传统特色传承内容。

1.采取行动研究法,在美术活动中不断实践研究,及时调整教育内容方法。

2.践行体验法,实践对接,形成有效、可行的模块化活动方案。

与幼儿园园本对接形成特色校本,筛选剪纸、扎染、陶泥、国画内容。我在《扎染》课程中,尽可能利用一切资源平台,结合艺术教育的开放性与宽容性特点,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层次化。在园本中采取介入式,重在简易认知体验。在校本中采取深入式,系统学习与传承传统体系,有序地运用“双做”理念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模块,课前形成初步的理论与感官认知,课堂中将知识与技能层层深化推进形成统一认识,课后积极拓展,完善体验扎染的惊喜与奇妙。

在体验中、在活动中、在探究中,形成特色继承与发展的模块,能更切实地解决师生、师幼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形成自主创新合作模块

通过我们校内外调研实践看到,幼儿园美术教学的一般方法即观察法、范例演示、游戏练习、语言指导。而且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别注重幼儿对事物有自己特殊的观察方式和独特的认识感受的培养教育。因此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主要坚持实践性、启发性、自主性、创新性的原则,要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造的余地。例如在国画《金鱼》的教学中,把国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传授给学生,把表现形式留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手创作。通过反复实践,启发学生学会剖析问题,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语汇去说明表现,大胆释放与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定具体形象,通过形态、动势、颜色的认知复述,我再把金鱼的画法分步示范讲解给学生,强调传神达意的笔法与墨色、水分与墨色、笔锋与形象的处理关系等,最后布置学生临摹并思考:怎样使你画面上的金鱼更生动?让学生注意总结,自行发挥,体验创作。而幼儿教师在应用水墨教学时则要时刻鼓励幼儿大胆绘画,一步步清清楚楚地演示讲解---先把羊毫笔蘸清水后笔尖蘸浓墨,侧锋画出金鱼的头和背;再蘸淡墨画鱼肚鱼尾、鱼鳍。待全干后用浓墨勾画出嘴、眼。要尊重稚幼的表现手法画出的各种有趣儿的、不规范的个性形象。

四、拓展全面多元评价模块

利用课外拓展,注重对我们学生和幼儿们的兴趣培养与能力体验的全面多元化评价。

设计方案:我们的学习任务以生活、学习、归纳、表达四大块为着陆点,设计方案的全面、系统、规范更能满足学生职业成长的需求。

行为实践:紧密围绕职业教育“三贴近”原则,把学生未来实际工作的可参内容植入到课堂动态检测评价中。

分享感受: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在学生角色转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中,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环节,有目的地进行故事插图、课件制作与语言表述的教学能力培训,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地发挥美术专业优势,因材施教形成“新”的综合技能,以满足“准职业人”学岗结合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发现,还有幼儿教学的实际工作有待于完善与细化。所以我们力求把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化岗前培训常态化,打造出更多“做人讲忠诚,做事肯吃苦”的高品质毕业生,为用人单位输送倍受社会赞誉的实用型人才做出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布鲁纳.教育的适合性[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1.

[3]杨景芝.启迪儿童绘画[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初中数学教学特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荆楚特色文化;艺术设计;课堂教学;荆楚符号

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在21 世纪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及全球化文化背景下,本着结合湖北当地文化的同时,如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将荆楚服饰文化整合并应用在设计的各个专业里,这一直是值得探讨和发展的思路,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这样可以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2.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锻炼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3.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4.提升荆楚文化的认知度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行业来发展。基于上述几点,本文将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要了解何谓荆楚文化,其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楚文化,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靠着独特的楚文化精神底蕴形成了符合本地区审美标准的服饰色彩、款式风格、面料材质及图案的楚文化,这些鲜明的特色都将作为本课题的重点推广理念。当下,随着在各地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好形势下,如何推动及带领地方经济是我们地方高校应思考的问题,高校现在的设计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设计的教学了,我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中民族艺术传承的重要性,设计的任务不仅仅要满足个人需求,它同时需要兼顾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情感的、审美的需要。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是设计专业与企业结合的目的所在,在设计课教学中如何积极运用荆楚服饰艺术和图案艺术在课堂教学里相互融入是此文章的重点。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楚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具有多元色彩,在西风东渐的当下,设计潮流的本土化操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楚服饰文化的美学、哲学、社会价值及如何渗入教学的具体课程、具体方法方式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和出发点,在此我想从以下三点来进行对策思考。

一、加强学生对荆楚服饰发展历史的了解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服饰有两种基本的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注:古制上为衣,下为裳)。在楚国,这两种服式是交互使用的。那么,历史上曾冠以“楚服”和“楚制”专称的楚国服装是什么样式呢?据考古资料和史料记载,楚国的衣有单衣(楚人称为褋)和夹衣,单衣即有面无里的衣服;夹衣即面和里夹合而成的。但若按照季节分,夹衣可细分为春衣和秋衣(写作[纟秋]衣)。而裳按照《说文》的解释为“下裙也”。裙的实用功用是遮羞,而不能防寒。因为裙内穿夸也就是古文献所说的“胫衣”,即穿在两腿上的筒套,两裆不相连,在背腰处开衩,类似于现在小孩穿的开裆裤。正因夸有开衩,因此夸上要加穿裙。显然夸是裤的雏形,楚服袖子的上部也收得很小,因而袖口和袖底非常大,袖等主要部位缘一道厚实的锦边,以便衬出服装的骨架。楚服收腰,它的裙摆一般相对很小,不会比腰部大很多,楚服给人的感觉,是紧凑、健美、有力的感觉。如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衣袍,其服饰的色彩变化非常细微精妙,不仅有深有浅,或鲜或灰,同时其丝织刺绣工艺的造型、勾线、设色等匠心独运,五光十色,令人叹为观止让后人所不及。面对这些鬼斧神工式的艺术绝品,我们不仅领略到楚人灵动飞扬、自由浪漫的艺术精神及人文知识,更有待于我们去创新,努力使现代艺术设计焕发新的活力。

二、重视设计课堂教学中运用“荆楚符号”

以立足荆楚文化、融合中华民族文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为出发点,从科学的角度对教育体系中课程设计缺乏历史文化底蕴与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为突破口,将有效地运用地域图像符号来传达观念,把传统内涵灵活渗入到设计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里,牢牢把设计回归到传统人文意境当作现代对传统文化研究的视点去推广,从这个意义上说,荆楚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显性”文化体系,是传授学生人文知识的重要阵地。要激发学生丰富的创造灵感和创新思维,就需要培养学生拥有深厚、扎实的科学人文底蕴。因此,设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创新理念,构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新体系。对荆楚特色服饰文化的拓展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收集资料上,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收集资料是为了让自己重视及熟悉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了更好的创新。熟悉及临摹荆楚特色服饰的过程中不需要还原或与临本相像,而是培养学生有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去发现、去分析、去寻求用多形式的方法挖掘传统的、典型的荆楚式的表现语言,发现旧有的表现形式以外的可能性,区别出传统服饰什么地方优秀,什么地方还有欠缺,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用继承的眼光去改进、去创造,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努力使现代的服饰设计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荆楚符号。

三、强调学生对荆楚特色服饰艺术形式语言的研究

市场的瞬息万变会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人才竞争为根本目的,现代的艺术设计强调的是设计的创造性、功用性、自主性,为了充分表达出优秀设计作品的这些特性,必须借助有别于其他的地方特色艺术文化,由于楚服饰的着装模式及制作技巧丰富多元,这就更大范围的提供了设计素材,比如,在材料上可以首先通过新科技的方法将传统的工艺接合到现代人开放的观念与新的媒材中,设计出拓宽视觉的各种类的现代设计。从已有的服饰穿着资料来看,楚人使用的服饰主要有佩剑、佩玉、花卉及带钩。装饰上以花草的图形作为佩饰,这是楚人佩饰的一个鲜明的地区性特点。男女佩饰香草,除起装饰作用外,还可以避邪等。那么,从这一点上来看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无比的展示空间,带来了创新思维的变化基础,我们可以在某一个设计课题里,运用其色彩及图形符号的内在含义表现在需要表达的媒介物上,例如色彩搭配、服饰图案设计、款式设计等设计的教学和实践环节里,使设计课程除了具备紧随潮流的前瞻思维,还体现出地方区域文化特色。在设计中可以运用现代材料的多样性把借鉴中的具有单纯直接的荆楚色调进行分割布局,并且将其浓厚大气的装饰性进行夸张,直接展示其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风格,从荆楚地域特点及民风民俗中汲取和提炼设计元素。在教学中整合资源、壮大规模,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支柱产业,努力解决在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客观存在,通过以图像符号为媒介的传达路径,带动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深入挖掘荆楚地域特有的区域文化元素,提炼荆楚服饰(形、色、纹样)的符号特征以及图式语言的象征意义,更新观念实现文化经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结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人才竞争为根本目的是我们教学的职责,只有学生改变固有的设计思路,开拓思维,重视对荆楚特色服饰艺术的形式语言的研究,才能实现现代设计的丰富多样性,有力地推动地方高校设计创作教学的发展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

[2]周秉高.楚辞服饰研究[J] .职大学报,2008.1

[3]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4]张晓萍.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M]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初中数学教学特色范文第4篇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评价的基本准则,只有具有超前和创新的教学理念,才能使教学创新得到有效的落实.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广大初中教学都高度重视教学创新工作,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最为突出的就是教学理念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很多时候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科学,难、旧、偏、繁的问题仍然比较突破,这就直接导致一些学生无法更好地接受数学教学,甚至一些学生对数学存在着“惧怕”心理.比如目前一些数学教学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倾向于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定理定义和公式,并通过“题海战术”进行强化和巩固,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和理解.

2.存在着教学方法简单的问题

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创新,采取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使初中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我国初中数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个别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学方法简单的问题,导致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无法取得成效.比如目前有个别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因而其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再比如目前个别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方面方法简单,“题海战术”仍然是应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尽管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学生的思考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

3.存在着教学载体匮乏的问题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只有更好地应用教学载体,才能使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特别是在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应用科技信息化能够有效的推动教学创新.尽管目前我国一些初中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学工具也更加智能化和科技化,有效地促进了数学教学创新.但从目前我国一些初中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尽管一些初中购置了很多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教学工具,但数学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不高,而这方面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则更为显著,“粉笔+黑板”仍然是其主要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将多媒体广泛地应用于数学教学,制约了教学质量.

二、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的对策

1.要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取得突破

要想更好地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方面狠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数学教学更具效果.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形式,特别是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出发,大力开展“指导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做好学习计划,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初中数学教师有了良好的基础,进而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创新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2.要在创新数学教学方法方面取得突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充分说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创新,特别是要改变传统的、枯燥的、落后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中学校来说,应当积极引导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创新,既要鼓励创新、又要宽容失败,这样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方面形成创新的氛围.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更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创新,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融合,比如应当将反思教学、互动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游戏教学等诸多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融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将“统筹教学、分类推进”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教育,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3.要在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方面取得突破

初中数学教学特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对策分析

初中生处在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数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主要科目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绝对的地位,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中,会出现有的学生学习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落后的现象,学习成绩明显低于班上学生的整体水平,就是所谓的数学“学困生”。造成初中数学出现“学困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初中数学的知识结构本身,初中数学较之于小学数学有其自身的难度,使得很多小学生很难适应这种转变,导致了学习成绩的下降。对于初中教师而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能够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就教学目标的过程而言,还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有效性。

一、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形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受到外因的影响,周围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教学质量、家庭因素等;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本身,这是内因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内外因素出发,探讨“学困生”出现的原因。

1.内因

(1)初中数学“学困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的现象。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很多的“学困生”出现对学科的认知不足以及学习兴趣低下的现象,尤其是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认知上的难度。(2)学习方法不当。造成“学困生”学习障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困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注重科学的理解而偏重于书本上生硬的定义、概念、公式的理解,对知识的记忆、理解相对机械,只会一味地死记硬背,再加上不注重学习拓展与延伸,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停滞不前。(3)考试的心理障碍。数学“学困生”在考试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出现考试过程中掌握不好时间,造成考试过程中速度慢的现象,审题时过于马虎,不看清楚题目就答题,他们对题目难易的取舍存在认知的缺失,考试障碍使“学困生”得不到满意的数学成绩。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

2.外因

(1)受到教师的影响。尽管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地深化,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但是初中数学教学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面对激烈的升学压力,教师在教学中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只重视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2)来自教材本身。和以往小学的教材结构相比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更强,使用的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特色和优势,但是,有的知识结构设计不太合理,使得“学困生”对知识存在相应的难度,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积累,跟不上整体教学的进程,导致学习的分化。(3)社会的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另外,受到社会某些负面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读书无用论”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很多中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存在偏差,使有的学生认为读书没有大的用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学习不认真,这样自然也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改进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的措施

1.改变教学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应该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成长,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

2.理论结合实际

初中的数学教学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教学的支撑,我国目前的数学学术水平较高,拥有大量的学者和专家,理论建构相对扎实。但是面对“学困生”的学习困境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自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进行科研实践;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数学的运用较为灵活,许多领域都涉及数学知识,教师可要求学生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和思考。此外,对于学生而言,自我学习的意识要不断加强,不能只为学习而学习,应把知识拓展到书本之外,鼓励学生进行创造。

3.坚持教学创新

创新是教学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有效保障,对于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的初中教学来说,教学创新也是改变“学困生”学习困境的有效方法。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创新体现在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上,教学创新的前提在于要求教师把握教学的内容以便合理地安排课时才能有效地进行创新。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十分关键,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学习既要有理论的基础,又要注重实践,教师的理念创新就体现在理论与实际现结合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不仅需要课堂的理论讲解,还需要超越课堂本身。此外,要注重教学互动,初中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也可以有想法和质疑,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允许学生当场提问和质疑,在课堂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允许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综上,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学困生”的教学问题,无论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进展,给教学带来相应的压力。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坚持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手段,师生之间注重教学互动,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依据,全面把握教学整体创新,促进“学困生”学习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初中数学“特困生”形成因素及对策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