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PICC;血栓形成;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8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81-02
PICC置管术为肿瘤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避免反复穿刺,防止化疗药物外渗,使化疗疗程得以顺利完成,减轻患者痛苦,同时减轻护士工作量,所以在肿瘤化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我科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共置管8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117%,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3岁,乙状结肠腺癌术后,需行化疗,化疗前一天选择左贵要静脉成功置入PICC管(美国巴德公司三向瓣膜式型号4Fr导管)。置入后第二天未行化疗,患者出现左上肢肿胀疼痛,皮温高,左上肢麻痹,患肢臂围比健臂围大3cm。行血管彩超检查示:左贵要静脉血栓形成。
2治疗
21溶栓血栓形成发生在3天内使用生理盐水100ml+25万ü尿激酶静滴,连用5天。
22抗凝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üBid皮下注射,连用一周。
23祛聚肠溶阿司匹林100mg口服qd,连用三周。舒血宁注射液,用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点滴二周。
3护理方法
31心理护理病人患有恶性肿瘤,若再次出现并发症,会导致思想负担加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我们要主动与病人沟通,详细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对此并发症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安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32患肢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体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C左右,患肢制动,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以免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严禁冷热敷,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同时增加动脉血流,引起肿胀加重;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侧支循环。红肿处用50%硫酸镁湿敷或外涂喜疗妥霜,可减轻疼痛肿胀症状。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肘上10cm的周径),观察对比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博动,做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同时避免在患肢静脉注射和静脉输液。
33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监测病人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观察病人有无皮肤粘膜出血,牙龈、鼻腔出血,有无血尿、血便等。如病人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考虑有肺栓塞的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4结果
经溶栓和抗凝治疗5天后拔出导管,拔管后一周症状逐渐缓解,一个月后彩超检查示血栓消失,没发生肺栓塞和出血。
5原因分析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
51血栓形成与留置PICC管有关进行PICC穿刺置管时,导管送入上腔静脉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内膜,加上其管道对于静脉毕竟是异物,导管管壁会对静脉产生机械性刺激,从而引起局部血管内膜炎性反应,引起血小板聚集而诱发静脉血栓。
52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肿瘤细胞可直接活化凝血系统,通过机体细胞相互作用而产生或表达某些促凝血因子,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53血栓形成与血流缓慢有关由于肿瘤患者在化疗后频繁出现恶心,呕吐,纳差,疲乏,无力等反应,自主活动时间减少,卧床时间增加,都可以造成血流缓慢至血液淤滞。同时置管后患者担心导管会滑出,置管侧手臂随意性的自主活动减少,使血流缓慢,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
6预防措施
对于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置管前与病人充分沟通,缓解病人紧张心理,避免穿刺送管过程发生血管痉挛。置管操作时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有粉手套,一定要用生理盐水冲净滑石粉。送管动作要轻柔,缓慢匀速,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内膜。导管类端最佳位置应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接处(即胸5、6椎体),此处血液回流较好,不易发生静脉血栓。置管后嘱患者多饮水,每日不少于2升,置管侧肢体可适度活动,如握拳、松替运动,但不可过度外展,上举,旋转运动,勿负重。置管后一周内每天在穿刺点10cm处行湿热敷,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如患者主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观察沿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疼痛等类似静脉炎症状及置管侧肢的皮肤颜色,皮温有无增高,如出现上述症状,应行血管彩超检查以排除静脉血栓形成。
7体会
通过这一例PICC置管致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我们应加强置管后发生静脉的血栓的警惕性,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做好置管后健康宣教,提高穿刺置管技术,做好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维华,曹岳蓉《PICC置管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72例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前给予健康宣教,术后注意观察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隐患,以便及早发现,及早处理;保持病人正确;鼓励病人早期功能锻炼,并采取机械性预防措施等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结果]7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中,无一例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熟悉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能有效降低甚至避免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发生dvt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经济负担,还给病人带来痛苦。故术后早期对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我们对本组72例病人术后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2例病人中,男50例,女22例;年龄62岁~89岁,平均74.6岁;其中股骨颈骨折58例,骨性关节炎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9例;术前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冠心病2例,合并脑梗死2例。术后经过护理干预,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2 dvt产生的相关因素
2.1 血管内膜损伤
①创伤:病人多数因车祸、自己摔倒等引起,这些损伤直接导致血管挫伤、撕裂甚至离断。②手术:手术对于病人来说本身也是一种创伤,手术中长时间的被动,术中使用止血带,骨水泥聚合产热,过度旋转、屈曲,下肢过度牵拉,以及伤口长时间暴露均有可能导致血管损伤。③药物:病人受伤后大多数软组织肿胀,需用甘露醇、七叶皂甙来消肿活血,这些药物本身对血管内膜有一定程度的损伤[1]。④静脉操作:有部分病人需长期输液,而下肢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药液,这些操作会直接导致血管内膜损伤。
2.2 血流滞缓
病人由于手术、麻醉和肌松、镇静药物的应用,使肌肉暂时丧失了“肌泵”的收缩功能,加上患肢长时间处于制动,导致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促进dvt的形成。
2.3 血液高凝状态
病人在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或术后失血较多的情况下,血液浓缩,血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其他凝血因子的含量会增多,其黏性会增加,易形成血栓。另外,病人为防止出血而使用止血药,也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2.4 其他
病人伴有慢性心肺疾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糖尿病、静脉曲张、小腿溃疡、既往血栓病史等,dvt的危险性会更大[2]。高龄(>50岁)、肥胖、吸烟、妊娠和口服避孕药与dvt的形成也有着密切关系[3]。长时间乘坐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也易形成dvt。
3 护理干预
3.1 术前护理干预
手术前根据dvt产生的相关因素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让病人了解dvt产生的原因、症状及预防方法;向吸烟的病人讲解戒烟的方法和必要性,建议病人戒烟;饮食上指导病人进食低脂、低盐、易消化、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向病人讲解术前注意事项、教会病人作股四头肌收缩运动及踝泵运动。积极治疗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积极预防并发症。
3.2 术中护理干预
术中保持合适的,避免髋关节长时间内收及过度牵引。术中避免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手术动作要轻柔,注意保护好术野中的血管,止血要彻底,保持充足的血容量。
3.3 术后护理干预
3.3.1 早期密切观察病人是否有dvt症状和体征
术后注意观察患肢颜色、皮温、周径,浅静脉情况,如病人突发下肢肿胀、疼痛,足趾皮肤发绀,及腹股沟等处压痛,浅静脉明显充盈,患肢与健侧相比明显增粗,提示已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如果病人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咳嗽、咯血等症状,应考虑肺栓塞,应立即进行抢救并通知医生。
3.3.2 术后和功能锻炼
病人术后要抬高下肢15°~30°,膝关节屈曲10°~15°。这样可以使髂内静脉处于松弛状态,有利于静脉回流。病人清醒后鼓励其在床上进行跖屈和背屈运动,发挥小腿肌肉“泵”的作用。次日鼓励病人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运动,利用肌肉的收缩作用挤压血管,促进静脉血液流动。术后第3天开始用cpm机进行膝关节活动锻炼,从45°开始,每日2次,每次1 h,每天增加5°,但不能超过90°。持续使用1周~2周能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3.3.3 药物治疗
预防术后dvt形成的主要药物有低分子肝素钙,用2 500 u~5 000 u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7 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输注,每天1次;肠溶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天1次。用药过程中,病人易出现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护士应及时巡视病房,检查病人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有无瘀斑,口腔和鼻腔黏膜及消化道有无出血,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等。若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3.3.4 长期输液者的护理
对于长期输液的病人应注意保护静脉,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不在下肢反复进行静脉穿刺,以减少静脉损伤。输注刺激性强或高渗药液时,应注意保护血管,避免药液外渗。避免长时间静脉输液,连续输液尽量不超过48 h[4,5] 。除非必要,不应采取加压输液,液体输入不畅时不可挤压,以免损伤静脉内膜,要注意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3.3.5 机械性预防措施
①使用循环减压弹力袜来限制静脉扩张,改善血液淤滞状态,减少下肢dvt发生几率。②使用小腿充气压力泵来对小腿实施加压减压,产生搏动性血流通过下肢深静脉系统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防止血栓形成[6,7]。③使用足底泵静脉的间歇性加压使产生血栓的静脉瓣处发生湍流,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形成。
4 小结
dvt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要加强相应的护理干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使病人尽快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zakariael r,hunt cm,li n,et al.disparityinosmolarityinducedvascularreactivity[j].jam soc nephrol,2005,16:29312940.
[2] 程凌燕,耿莉华.骨科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8b):20862088.
[3] 侯黎升,崔洪鹏.骨科病人静脉血栓疾病的预防[j].临床骨科杂志,2007,10:183185.
[4] 郭银彩,于文利,王小霞.下肢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和预防性护理对策[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2:98.
[5] 刘丽,吐尔逊汗·乌拉孜,艾月琴.下肢深静脉栓塞病人围术期护理的探讨[j].新疆医学,2007,37:140141.
【摘要】目的:对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临床分析。方法:以我院妇产科进行剖宫产的产妇60名为例,分为两组,每组为上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预防和积极护理措施。针对在手术期其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积极干预和护理。结果:采用积极的护理干预后,干预组中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然而导致该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又有高龄、经产、多胎等。为了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应用护理措施进行积极干预,既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又能保证产妇生命安全,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剖宫产;预防;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血栓性深静脉炎,当血液在静脉系统凝结时,形成了血栓。血液黏度高、血流缓慢及血管壁的损伤是造成静脉血栓的三大主要原因。它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患病后易造成肢体病残,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对于剖宫产而言它是剖宫产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当静脉血栓脱落时,血栓一部分严重者甚至是全部随着血流到达肺部,引起急性肺栓塞,导致呼吸困难,使产妇生命安全严重受到威胁,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学界对其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为了对剖宫产围手术期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预防剖宫产围绕手术期静脉血栓的形成,我科对2010年3月-2011年6月在实施剖宫产手术的产妇,积极采取手术期护理和预防的措施。现将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选择了本院妇产科剖宫产的产妇60例,年龄为20-38岁,平均26.1岁。其中妊娠期产后感染14例,妊娠糖尿病5例,妊娠高血压产妇3例,其他产后(如感冒)疾病6例。
1.2 方法: 将60例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干预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中对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对于剖宫产后的产妇进行临床上的观察和护理,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避免静脉血栓的产生。在干预组中,对已形成静脉血栓的产妇加强关注和治疗,在临床上对这类产妇形成深静脉血栓进行分析和观察。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1.3.1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临床预防和护理情况 剖宫产后5天后两组产妇的情况干预组预防效果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4 结果 干预组在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产妇患静脉血栓的风险低于了对照组。通过对剖宫产围手术深静脉血栓产妇的临床观察和对其病因的分析,了解了该怎样预防和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经过该临床分析,深静脉血栓的产后复发得到了抑制,护士在护理中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专业意思得到加强。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2 护理措施
2.1 手术前期护理
2.1.1 术前评估 重点关注高危患病人群,在干预组中,对产妇有针对性的宣教。详细询问吸烟、糖尿病、高龄、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小腿肿胀、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患者其病史,同时测定其血糖、血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
根据WeHs评分法进行评估,Wens评分≤O分为低危,1~2分为中危,>=3分为高危患者。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护理计划。
2.2 术后护理
2.2.1 环境 干预组中的病人,我们积极对其进行剖宫产后的教育得到了产妇积极地配合。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对患者的恢复十分重要,我院为产妇提供了室内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创造无烟环境,防止尼古丁对血管的损害。室内温度的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5℃左右。
2.2.2 观察护理 手术后48 h内DVT多于发生于左下肢的腓肠肌静脉丛,症状隐蔽很难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腓肠肌隐痛常为手术创伤反应所掩盖,直至血栓蔓延至主干静脉时,才表现为患肢肿胀、皮肤温度增高、浅静脉扩张、疼痛、皮肤发白或轻度发绀,沿静脉走行有明显压痛。干预组中的护士护理时密切观察产妇情况,对比产妇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术后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做好记录,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提高了DVT的早期诊断率,降低产生DTV的几率。
2.2.3 术后活动计划 鼓励卧床病人勤翻身,对于恢复良好的产妇再无禁忌的情况下早下床运动, 以促进肠蠕动。主动让病人积极运动。产妇在运动工程中,其血液循环良好,增加膈肌运动,促进了血液的回流,深静脉血栓可以得到很好的避免。
2.2.4 饮食 干预组中的产妇,对她们进行了饮食上的详细指导。让她们认识到少量多餐的半流质能促进肠蠕动,禁食糖类及牛奶等产气食物,避免高胆固醇饮食例如鸡蛋等食物,多食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2.2.5 药物的预防 剖宫产围手术其深静脉血栓的产生的可能性很大,在积极护理和临床观察的同时药物的防治是不可缺少的。按医嘱服用肝素、华法令等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干预组产妇出血倾向,注意有无牙龈出血、鼻衄、注射部位出血,泌尿、消化道出血,手术切口的血肿出血及皮肤发绀、瘀斑等,对出现上述症状者及时进行血液凝血分析检查,有利于医生做出及时处理。
3 讨论
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的三大因素。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引起产妇急性肺栓塞,导致呼吸困难,使产妇生命安全严重受到威胁。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因此对于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观察十分重要,要及时诊断和观察产妇产后情况。临床分析产生深静脉血栓的病因,针对性的制定应对的护理措施,并且使产妇积极的配合。我们通过对60例剖宫产围手术期分组,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和干预组的优质护理及临床分析,干预组中取得满意效果,通过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说明了规范化的护理能有效预防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胡雅萍,罗玉贤,顾福杭,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48.
[关键词]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预防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导致纤维蛋白、红细胞以及不等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在静脉内形成凝块的过程,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血栓的脱落继发肺栓塞,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警惕。近年来通过整体护理,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的同时配合加强早期预防措施为主的下肢功能锻炼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2003年12月~2005年1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7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72洌,其中男43例,女44例,年龄50~90岁,平均65.2岁。其中高血压41例,冠心病9例,慢性支气管肺气肿5例,肾功能不全3例。
2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
2.1高凝状态: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为凝血机制活化后所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的瘀滞和静脉内膜的损伤。
2.2血液凝血平衡机制遭到破坏: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在手术创伤刺激下,细胞因子释放,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术中止血带的应用,可导致血管内膜损伤,组织损伤时释放的细胞因子也损伤内皮细胞,所有这些均可激活凝血途径,诱发静脉血栓。术中血管损伤也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最多见于下肢,主要症状为疼痛、患肢无力、肿胀、压痛、苍白或紫绀;甚至出现胸闷、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若发现以上情况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继发性肺栓塞。
4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4.1药物预防措施:低分子肝素是通过化学方法或酶从普通肝素解聚而得的,其半衰期长,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同时不增加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我们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药。一般术前1天开始用药,及术后立即给药有非常明显的预防效果,而且术前用药还会减少出血的发生。一般使用量为3000~5000u,皮下注射1次/dE。
4.2机械辅助预防措施。
4.2.1主动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症,预防宣教教育大为重要。首先要提高病人及护士对深静脉血栓症发病的认识,重视评估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如病人伤口疼痛担心早期活动会加重骨折,避免病人不合作的危险因素。注意保暖,鼓励患者术后早活动患肢,促进血液循环如作患肢踝关节屈曲,旋转活动及股四头肌舒缩等活动。活动前患者取平卧位,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肌肉收缩功能锻炼每天3~4次,每次5~10min。关节活动每次10~15min,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及活动幅度。
4.2.2被动活动:术后第2天病人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使用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从小幅度30开始逐渐增加幅度。但髋关节置换不能超过90°病人持续使用功能锻炼器1~2周,有条件病人最好穿上弹力袜。以上方法能有效地加强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总体发病率。
5 护理
5.1术后护理:其主要问题是有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的危险。针对这3个问题,我们实施了一套护理措施,如术后3天内切口负压引流血性液体,加上局部消毒换药,应用抗生素7~10d,感染是可以控制的。为了避免假体松动,护士严格执行床头交持班制度。每班护士均要检查病人患肢是否保持外展、中立位并给予抬高,但膝关节置换,膝关节下要垫软枕,保持膝关节屈膝15~20°观察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发生,下肢是否有水肿、紫绀、足背动脉减弱、皮温升高等循环障碍现象。若发现患肢肿胀,足趾皮肤颜色紫绀,自觉呼吸困难、胸闷、口唇发绀,均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对于下肢循环差,并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不宜选用下肢静脉穿刺,并嘱病人忌作患肢热敷止痛。
5.2出院指导:卧床2周,坚持患肢功能锻炼,并教会病人各种时患肢的姿势,保持外展位,避免患肢屈髋超过90°或并拢下肢下蹲动作或内收盘腿动作的正确保护方法。膝关节置换,避免膝关节过伸过屈位动作的正确保护方法。术后3周可扶拐下地活动,6周内不要驾驶汽车,术后3月时患肢行走等功能良好无疼痛,但要避免患肢受外力撞击或持续剧烈活动。出院后1~3周定期复查超声多普勒或静脉造影。
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随即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34例下肢骨折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对患者实施情志、饮食、患肢、康复期等护理措施,根据患者情况总结护理经验。结果:通过调查34例患者护理后的舒适感、预定时间与实际治愈时间的对比,34例患者反映良好,且治疗时间均被缩短了。结论:由于患者下肢骨折,下肢中小动、静脉极易引起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如果能对患者采取合理的护理,不但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还可以缩短治疗时间。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临床护理 报告
脉管炎全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发生于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导致中小动脉节段性狭窄、闭塞、肢端失去营养、出现溃疡、坏死,是一种较顽固的血管疾病,并不是血管壁本身的一种炎症表现,与细菌感染没有关系[1]。本文选取下肢骨折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34例,在临床上实施情志、饮食、患肢、康复期等护理,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即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34例下肢骨折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其中男28例,女6例,年龄20至62岁,平均年龄为39.5岁。患者病史2.5至8年,平均为5.2年。其中6例患足坏死或溃疡,患足皮温为25~30℃,间歇性跛行距离10-100 m,平均80min;16例夜间静息痛;术前动脉造影和下肢CTA显示胭动脉及胫前、胫后、腓动脉闭塞1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远端流出道不良现象。
1.2 方法
对下肢骨折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采取护理。重视患者肢体功能的保暖和锻炼,抬高患肢并禁烟,加强患肢肿胀、皮温、疼痛、血运的观察和记录,同时加强患者情志、饮食方面的护理,促进患者早日恢复[2]。
2 结果
34例患者通过医护人员的密切护理,不但减轻了痛苦,还缩短了整个治疗时间,详细如表1所示:
3 讨论
3.1 下肢骨折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情志护理
告诫病人要树立乐观的态度,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避免忧郁悲愤,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4]。尤其是毒热症患者,在入院钱对由于剧烈疼痛或长期疾病折磨,使其陷入极端痛苦状况,照成精神上的极大负担,此时患者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作为医护人员一定要态度和谐,关心体贴病人,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有关护理的问题,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鼓励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5]。
3.2 下肢骨折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饮食护理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知道饮食护理,体现药物与食疗的有机结合,患者由于肢体疼痛而睡眠不足,食欲下降,加之肢端溃烂坏死、发烧,身体消耗量很大,膳食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热量及高维生素类为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豆类、尤以绿菜、海带、海蜇、紫菜、木耳、洋葱、大蒜等对本病有益。中医认为膏粱厚味、辛辣煎炸之品,易损伤脾胃,使之运化失常,加速病情发展。因此即食辣椒、胡椒、酒类、肥肉、动物油、动物内脏、奶油、巧克力等食物。
3.3 下肢骨折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患肢护理
由于患者下肢骨折,活动极为不便,如果患者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更要注重患肢的护理。应避免患肢皮肤受损、防寒保暖,忌穿过紧鞋袜,避免患肢受压,加深病情,在护理期间将患者患肢抬高20~30度,定时观察其皮肤的温度、颜色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做好记录,如果患者皮肤有破溃情况,应及时进行无菌换药,预防患肢感染。
3.4 下肢骨折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康复期护理
下肢骨折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情稳定后,即康复期,也是治愈的关键时期,该段时间内,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从多个方面出发指导、督促、护理客户。①为患者讲解相关下肢骨折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相关资料,让患者了解该病的治疗情况,让患者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保持稳定的情绪,以愉悦的心情正视治疗。②提醒患者家属注意患者的饮食调养,多为患者准备新鲜水果和蔬菜,尽量不吃或少吃高热量、脂食品,多食高蛋白食品。③鼓励患者进行适当运动,切记避免长时间行走,运动不宜过多,同时提醒患者注意全身保暖,尽量穿松软保暖的鞋子,避免下肢寒湿,加深病情。④督促患者定时检查,按时服药,今早康复。
综上所述:作为医务人员应在下肢骨折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治疗期间,给予适当的护理,从患者精神、饮食、患肢等方面采取护理措施,进而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 马和平,欧阳墉,张学军,等.血管内局部溶栓的疗效与影响因素.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105
[2] 赵文慧,张淑艳.人文关怀护理理念一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全科护理,2009,7(6):1463.1465.
[3] 皮红英,王建蒙,张黎明,等.开展护理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护患关系.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14(24):2584-2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