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字: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发展,实践策略

学校教育创新,指以创新为主导的学校教育,具有创造力的现代学校教育。也就是说,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行为来构建有变革创新能力的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学校教育创新目标的实现和价值的大小,最终在于是否使学校得到了在新的平台上的发展。其中最核心的应该是:是否使学生得到了新的、更优良的发展。教育创新的归宿,也往往是教育创新的主要依据和评价,即是否使学生得到了真正的、积极的、健康的发展。就学校教育创新的整体发展而言,课堂教学的构建是最基础性的建设,对学校教育创新的实现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也在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上实际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最终呈现结果。

一、研究教学模式的意义

美国著名师范教育专家B•乔伊斯和M•威尔在对自身及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之后,从100多种模式中总结出了25种模式,在1972年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规范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化学习;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二、教学过程及其理论

2.1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由三个最主要的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构成的。其主要关系如图1

教师

学生

教材

“三要素”说流传很久,影响深远。《教学论》就称:“学生、教师、教材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它被称为教学论的三角形,无论失去其中的哪一个,都不称其为教学。”日本教育家在《现代教育学基础》一书中写道,“一般认为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有三个:教师、儿童和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教学论三角形’。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学习者是儿童。教学是为了儿童的学习而展开的。第二,从学习的依据来说,学习是凭借教材进行的。学习的本题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教材。第三,协助和促进儿童凭借教材进行学习的是教师。”因此可以认为,教学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

2.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的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2.3教学过程的功能

教学过程具有很多方面的功能,全面的认识和开发教学过程的功能,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传递功能。通过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巧技能。因为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过程,所以它可以发挥出高效率、高质量的传递功能。

2.发展功能。通过教学过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发展,以及身体的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认识兴趣和探究能力等。

3.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知识增长、能力发展,而且思想情感、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也同时受到熏陶、发生变化。教师应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将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使教学过程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给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以有益的影响。

三、发展认识能力的教学模式类型

3.1奥菲贝尔的有意义言语接受学习

奥菲贝尔认为,教师在教授教材之前,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并能反应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从而能用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

奥菲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来自接受性学习,而这里知识又是用语言呈现的。只要呈现的言语材料能够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相联系,并且学生具有内部的学习动机或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致力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转化,言语接受性才是有效的。可见,奥菲贝尔是在运用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来改造传统的教授教学法,赋予了新的活力。

运用此法的关键是设计好“组织者”。在这里,它使用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新教材之前给学生一种引导,使以后的学习更加稳定、清晰。

总之,奥菲贝尔的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演绎教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为传统的教授法注入了新的活力,较适合目前中小学的教学实际,但也容易导致机械式学习。

3.2发现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是:

对假说进行反复验证

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况

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

转化成能力

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

(1)创设发现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通过假设问题环境,诱导学生从有关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建立假设。

(2)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在发现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诱导和学生的议论,对所发现的问题形成假定的说明和解释,使知识由分散、零碎向完整、综合的方向发展。

(3)验证假说。假说有多种,假设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在认识论上是完成由主观不确定性向客观确定性、理性的方向发展,从而完成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4)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布鲁纳曾举了一个发现教学的例子。在六年级的地理教学中,开始学习北方中央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地理。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幅绘有天然特征和天然资源但没有地名的地图上,找出这个地区主要城市的位置。最后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提出了许多假设——一个水运理论,一个矿藏资源理论。布鲁纳说:“这对于过去把城市现象看成想当然的市区儿童来说,这种发现是很有价值的。”

(5)转化为能力。发现教学不仅要求学到知识,而且要求由知识转化为能力,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有四个优点:一是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二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三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四是有助于学生保持记忆。但发现法也不是万能的,他要求有专门的教材,并且要求学生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不能偶尔使用之。

3.3系统教学模式

系统教学模式能够保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而有效的掌握书本知识和技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模式只是注重知识的接受、认知、记忆和再现,不利于学生创造才能和动手能力的发挥,亦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被指责为“填鸭式教学”或“注入式教学”。目前,人们正着手改变这种现象,出现了许多系统学习教学模式的变化。

3.4“1+4+1”教学设计模式的提出

北京师范大学乌美娜教授认为,“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使各要素有机结合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传统的教学设计将知识分成小块加以呈现,设计过程常常是“目中无人”,这种狭窄的视野很难把握课堂运行的整个系统。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时间、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等诸多要素,各要素关系错综复杂又瞬息万变。那么教学设计应从哪些方面人手把握住这些关系?

笔者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结合系统论观点把课堂看作有活力的运行系统,提出课堂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六大要素三大系统,即“目标导控+(资源整合+结构布局+行为优化+信息反馈)+问题驱动”,简称“1+4+1”模式,该模式概括提炼为如2所图示。

目标导控

问题驱动

资源整合

结构布局

行为优化

信息反馈

“导控+运行+动力”三大系统

图2“1+4+1”模式

“1+4+1”教学设计模式以现代教育及心理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支撑,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情、学情和教学资源,进而明确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良好的课堂生态应该是一个自然、开放、平等、各要素共生共长和谐平衡的系统。“1+4+1”教学设计体现了目标引领,从资源整合、结构布局、行为优化、信息反馈等要素进行系统策划,实施有效运作,以“问题”激活思维提供学习的动力,形成导向目标的课堂运行机制,形成互动生成课堂运行系统,使教学效能呈最大化。

教学设计是以追求教学效能最大化为出发点,“1+4+1”教学设计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最优化原则,即教学的有效设计是以较少的成本消耗获得教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导向;系统化原则,即运用系统分析法,把教学过程看成动态交互系统,以目标为导向,综合分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各要素间的关系,形成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问题化原则,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概而言之就是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主体性原则,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其过程始终目中有人,以学习者为中心,把调动学习者积极有效介入学习为立足点;理论性原则,教学设计是凭借大量感性经验、根据目标任务对教学过程的理性分析。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韩桂风,现代教学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设计技能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属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要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接受一些系统性设计知识。学习的内容有一般为教学设计、教学学科和教学方面的内容。此外,教师要不断付出努力,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并且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对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构成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意义深远。

1.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设计活动和行为对教学设计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数学的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结构性和层次性。小学数学知识可以螺旋上升,从而逐渐向着“数学化”方向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前期、对每个单元教学之前等对教学进行科学设计,主要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设计过程。站在教学过程上分析,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分成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单元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等等。站在阶段性的角度对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进行分析,可以顺着分析——设计——评价——调整这一顺序进行[1]。对于每个阶段而言,教学设计的能力上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但是在设计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侧重点。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要素

2.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这一学了并不是十分复杂,其内容是介绍数学这种工具性学科的,也就是说小学数学内容十分简单,但教学上比较单一。因此,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知识,而是通过趣味性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式,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内容的阐述,充分的了解到了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但站在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心底的热爱。因此,开设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是对教学进行设计,需要围绕“趣味性”这一因素;第二方面是教学的设计具备相应的“多元性”,通过“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提升,再利用多元性提升学生对学生的喜[2]。其次是对教学的进度进行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7-12岁之间,这一时期的孩子对于较为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大的兴趣,可以说新鲜事物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很容易丧失对事物的持久喜爱和追求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如何可以持久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认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需要围绕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和生活经验开展。

设计时,将小学数学教材中过于抽象的内容,通过相对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够更加容易,避免学生陷入复杂的数学知识当中。此外,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注重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和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逻辑相符合。另外,提出的问题需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考虑,可以使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形象化,并且培养的孩子的思维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又涉及了具象性和差异性,教师要分析如何让组织的差异性得到扩展,使孩子学习能力被提升,这一问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性问题。例如,教师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具体提出的教学设计进行对照并分组实验,按照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选择,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掌握学生的需求。最后,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数学和认识数学,这一内容和教学目标还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对可以提升孩子快乐程度的任何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提炼,应用在课堂教学当中。

2.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包括设计技能

设计技能主要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整体设计,也就是具备设计方案的前瞻性。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素有学生对课堂作业的不知、遇到问题之后的反应、对课后作业的审批等。这些环节均包含着整个过程当中[3]。此外,还要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怎样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并且使课堂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如何将相应的情境带入课堂当中等。最后是对教学的媒介进行选择和设计,现有的媒介中有教师、书本和黑板等。教师应当明确如何对这些媒介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如何对这些媒介进行正确理解。此外,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这些媒介的重要性。这些内容也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2.3课后调整和发现教学问题的技能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问题,并进行课后调整的技能主要有对课后进行科学总结并进行客观性评价。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属于一个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前,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进行科学重组和调整,进而实现对整体的优化。在课后,教师需要对整堂课进行客观性总结和评价,找出这一设计中缺失的部分,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小学生以及教师得到全面性的发展。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进行预设,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堂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后的调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后补救,进而结合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接下来课程的设计。与此同时,针对教学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或者经常出现的问题作出较为深入的分析,最终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结束语:

以上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可以被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性条件,也就是数学学科知识和小学数学教学教育知识;第二类是支撑性条件,也就是教学设计知识和技能。第三类是发展性条件,也就是教师的意识和态度。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科学理论和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并且不断实践,才能最终摆脱随意化以及经验化,使教学实践得到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梅赞.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及其对策研究——以参加广东省高州市2015年教育技能大赛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25-26.

[2]李孝诚,綦春霞,史晓锋.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网络研修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3:56-61+67.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游戏;汉字学习;教学设计

1.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的日趋普及,网络游戏这个产业已经风靡全球。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随着校校通、校园网建设、数字化校园等工程的不断完善,互联网的娱乐特性加大了其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渗透率。新课改一轮又一轮如火如荼地展开,教育改革理念也步步深入人心,新课改注重开放性和灵活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而此特点恰恰和注重团队精神、激发竞争意识的教育游戏相一致。因此将教育游戏运用到小学生汉字学习课堂中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新境界,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

汉字学习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虽然汉字的使用总量很大,但常用的汉字使用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1000个常用汉字己经覆盖了90%的汉字使用情况,2400个汉字已经有99%的覆盖率,这就充分说明常用汉字比较集中,数量也不大。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汉字大约有3200字,因此汉字学习在小学学习阶段的重要性十分重要[2]。

游戏化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借鉴游戏的悬疑、挑战、自主等有关理念,把教学目标隐蔽于游戏活动中,不仅丰富了教学的手段,而且更加符合小学生生性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使汉字的学习更有效率[3]。

2.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1)教育游戏

关于教育游戏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游戏软件本质上是电脑游戏,只是其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意义,游戏内容具备趣味性和知识性,玩家在游戏情境中,要运用各种知识来完成任务。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游戏软件本质上是教育软件,其中的内容和任务都是与课程相关的,而且它具备了电脑游戏的某些特征,充分利用电脑游戏的内在动机。本文所探讨的教育游戏软件属于上述的第二种观点,即教育游戏软件是一种教育的软件,它充分利用电脑游戏挑战、目标、情节、竞争、合作等内在动机,把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融入到游戏情景中,让学习者通过玩游戏的方式习得知识,锻炼技能。

(2)汉字学习

任何一种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一种工具,那么汉字也是记录汉语的工具。汉字应该起源于“结绳记事”。“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汉语得以交流的重要辅助工具,它有形、音、义三要素[4]”。因而,汉字学习“是一项主体(人)和客体(汉字)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的活动,不仅要认识字形本身的结构关系,还要建立形、音、义三者之间的统一联系”。

2.2 相关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为学习它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意义构建、再加工形成自我知识储备的过程[5]。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而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的四大支柱,也是必不可少的四大环节。

(2)情景学习理论

情景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中要清楚自己的目的,然后自觉的进行实践达到自己的目标。感知和自觉地思考、有意识的反思是紧密相连的。与情景创设相关的原则包括学习环境中的语言、群体和个体的活动、文化意义及差异等相关因素的互动。结合本游戏其原则具体包括:情景中的学习原则、积极参与的学习原则等等。

(3)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的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博士提出的,他描述了人在完全沉浸某种活动时,注意力绝对集中情况下,除此活动外无意识地完全排他现象[6]。一款教育游戏设计的成功与否,不是游戏本身融入多少文化知识,也不是参与玩家的数量可观,而是学习者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干扰,完全沉浸其中,在虚拟的环境里产生现实生活里无法拥有的自由,这样才具有可玩性。

(4)教育游戏理论

教育游戏是集教育和游戏二者于一体的,让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个性化发展,借助互动性和游戏的娱乐性给学习者一种寓教于乐的全新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它利用学生天性好奇、爱玩游戏的心理,借助游戏这个互动的沟通平台,达到传递信息和知识的目的[7]。这样新的教学模式完全跳出传统教学的樊笼,给学习者非同一般的感觉,兴趣使他们达到意料之外的学习效果。

3.教育游戏在小学汉字学习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3.1 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如果再继续延伸要素则增加了教学媒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等。目前关于教学设计过程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式,不同理论模式都包括一些基本组成部分,如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以及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8]。这几个过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上一步是为下一步作准备,同时也引导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3.2 教育游戏在汉字学习课堂中的教学设计流程

此设计是根据狄克-柯瑞模式进行设计的,然后根据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的七个基本组成部分设计出汉字学习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图1基于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框架

(1)学习目标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分析学习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是对教学活动开展后需要达到的目的的整体描述。教育游戏运用的汉字学习中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汉字,改变传统枯燥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需要掌握的汉字。

(2)学生者特征分析。学习者分析包括认知发展分析、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分析等方面。小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围坏境的影响。小学生的记忆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能很好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有时会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忘记或者当他们去完成作业时却感觉比较吃力。

(3)学习内容分析。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汉字学习的要求,这里探讨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汉字的学习与传授及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中的内容分析。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汉字笔划数、偏旁部首和结构方式等几个方面的学习。因此教育游戏应该包含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4)教育游戏的选择。选择一款好的教育游戏对于用教育游戏进行汉字学习十分重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教育游戏必须保持游戏性和教育性的平衡关系。如果只强调教育游戏的游戏性,那么它在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就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相反太过重视教育性,就会使得整个游戏变得死板,缺乏趣味性,也会使学生对游戏产生厌烦的情绪,同样也不能达到很好地教学效果。总之,教师一定要注重教育游戏的游戏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5)教育游戏辅助汉字学习的教学实施过程。教育游戏辅助汉字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阶段,另一个则是在学生进行游戏练习阶段。对于第一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阶段,此时教师是重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合适的操作,首先是进行游戏的基本操作,教师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然后就是依据教师的引导对学生提出任务,即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第二阶段主要是学生进行具体的游戏的操作,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完成游戏任务。最后就是对游戏进行探索和总结。

(6)评价。评价一般是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评价一般分为两种:课堂中的评价和教育游戏自身带有的评价。利用教育游戏结合汉字学习的方式,那么评价也将会是全方位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如果游戏能够科学地设计,那么它来自于内部的自我评价和系统给予的积极评价有助于游戏者形成正向的自我欣慰感。游戏者从游戏中获得肯定,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这些活动,能够从中获得满足,所以在利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学,游戏内外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一定将有助于学习。

4.结语

教育游戏应用于学习过程,倡导的是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方式。将教育游戏运用于小学汉字学习课堂,更好地实现与现有课堂的有机融合,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然而在实践操作运行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实施方案,适时地调整教育游戏的难易程度,否则学习者将关注玩乐因素而忽视核心内容的学习。

本文提出了在小学汉字学习课堂中运用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流程,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但是对于流程的部分环节缺乏更详细、深入的阐述,此模式尚未接受实践的检验,还需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完善。(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12

[2]邢红兵.现代汉字特征分析与计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73-194.

[3]肖少北.论汉字学习在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作用[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1):13-16.

[4]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10-19.

[5]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0,(12):33-50.

[6]吴冬芹,周彩英.浅析沉浸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4,(12):18-21.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第4篇

一、引言

翻转课堂独特新颖,学生可以坐在家中或者利用课外时间来观看教师精心创建的视频,来学习各种知识,做好笔记,回到课堂的时候,老师再答疑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从而消化所学知识,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各种知识点,学生可以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提高了学习效率,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翻转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拉近了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翻转课堂随着教学的深入,也暴露了它自身的一些缺陷,它为教学选取的教学视频促使学生们自主学习,但是怎么能延续视频的目的性、怎么能把现有课程和现有资源有利相结合、怎么能在这种模式下确保教师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应该加以重视。与此同时,微课程所特有的课程属性、资源属性恰恰可以解决翻转课堂自身的弊端,它不仅可以为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可以互相弥补自身的不足,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学习模式的发展。

二、翻转课堂中高职语文微课程教学的设计模式

探究高职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施过程,可以发现该教学设计模式包含教学目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媒体等等基本要素,这些基本的教学要素构建了一个完全的高职语文教育设计模式体系。微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所以该文参照以学为主的高职语文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以构建主义学习为理论,从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微课程设计的原则、等等这些方面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为翻转课堂提出一个得体的教学设计模式。

1.高职语文教学目标

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前提,接下来还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探究。归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ISM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是教学目标分析的最常用的几种分析方法。对教学目标的深刻分析,可以使教师制作规范的微课程标准、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促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和睦相处和交流。

2.高职语文学习者特征

翻转课堂对学习者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知能力特征、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者的特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计算机技能、网络环境,从以上几个方面深入分析,能够使微课程更加贴合教学,更能促进翻转课堂的发展。

3.高职语文学习内容

设计和开发微课程要重点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定位学习的难度和深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掌握学习方法,选择的内容要有特色,把学习内容微型细化,设计一个内容少但是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内容吸收上有一个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应该充分重视选用的媒体类型,这对微课程的设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高职语文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含义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的总和,提高学习的效果,它有三种层次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答理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翻转课堂的基础,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是翻转课堂的目的,因此,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策略是学生自动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5.高职语文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翻转课堂迅速发展的前提是要设计和制作一个好的微课程。设计好的微课程的必要元素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主题鲜明要用系统的方法和观点进行整体设计,质量高的微课程要从选题、时间、教学过程结构、资源、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多方面设计。微课程制作具有难度大、技术高的特点,微视频是微课程的主体,翻转课堂快速发展的前提要有高质量的微课程。

6.高职语文微课程设计的原则

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程有自己独特的特性和新颖的教学原则,它是和翻转课堂相结合,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课程简单易懂,以整体设计和问题设计为原则。

7.高职语文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是微课程教学效果的评判,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主动积极的接受新知识,成为了知识意义建构的主体。在上完微课程以后,教师就会在翻转课堂中,和学生积极交流互动,对学生不理解的进行答疑解惑,进行全班辅导或者对个别几个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充分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老师就会对接下来的课程进行客观地修改,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理规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060-01

一、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身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而物理规律课是作为主导的教师和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对物理规律的教与学。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物理规律课与其他类型的课有什么区别呢?也就是说物理规律课的特点是什么?

1.根据物理规律的类型不同,将物理规律课分为以下几种

1.1实验规律课: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对实验规律的教学称为实验规律课。

1.2理想规律课: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对理想规律的教学称为理想规律课。

1.3理论规律课: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对理论规律的教学称为理论规律课。

2.根据物理规律的不同类型课,就有不同物理规律课的教学方法。实验规律课的教学方法有

2.1探索实验法:探索实验法就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采用探索实验法,不但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是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2验证实验法:验证实验法是采用证明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具体实施时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将物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下起通过观察分析有关现象、实验结论,验证物理规律。验证实验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十分主动.这是因为在验证规律时,学生已知问题的答案,对于下一步的学习目的及方法已经清楚,所以更加有的放矢。

2.3演示实验法:演示实验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二、中学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要素

1.学习需要分析

所谓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期望所达到的学习状况与目前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其表示为: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目前学习状况=差距(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学习需要从而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并辨明教学设计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分析问题的重要性,以确定优先解决的教学设计课题。

2.学习内容分析

由于学习需要的范围、大小不同,学习内容分析就有了不同的层次。这里主要介绍学校领域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的学习内容分析的具体步骤。⑴选择与组织单元;⑵确定学习任务;⑶评价内容;⑷分析学习任务。

3.学习者分析

1982年7月,在全国中学特级物理教师会议上,雷树人先生指出“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来考虑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因此对学习者分析必定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者一般特征的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学习者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的确定。

4.教学目标的阐述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所提出的概括性要求。它是整个教学计划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设计的。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倡三维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统的教学中,知识被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又主要是通过知识层面的考查上。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不再作为中心。对新课程的三维教育目标的理解,应该是有机的整体的,而不是刻意的去追求。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不是孤立于知识、凌驾于知识之上的,三维目标与物理知识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5.任务分析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一系列按时间顺序发生的教学活动构成。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把一项复杂的教学任务转化为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顺序的教学阶段。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它们有不同的类型,属于不同的层次,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或条件。

6.教学策略的制定与选择

好的教学策略应是高效低耗,能够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并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愉快地进行,总的来说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并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所使用的方法或方式的总称。

7.教学环境的设计

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且受到环境的影响。学习环境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主动地学习知识、真正地理解知识而进行的一种支持性条件的设计。

8.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老师的评价,这里主要介绍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教学活动之前的诊断性评价和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常用的评价手段主要是观察、课堂提问和随堂练习。对于观察,教师通过学生的外部表现,如表情、动作等大体判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三、中学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一般过程

经过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的阐述、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已经准备就绪,课堂教学设计的框架基本构建起来。从理论和程序上越来越清晰了,然而这些成就最终将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去实现我们精心构制的设想。如何上好一堂课,让学生在最宝贵的课堂教学中收益最大,即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设计愈将显示其重要性。

物理规律的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就要有更高的要求,通过物理规律的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上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自2004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来,在对物理规律教学设计上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根深蒂固使我们师生很难进入到真正的角色当中,所以,改革的路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是只要我们严格遵守物理课程标准和《纲要》的要求,在物理规律教学设计过程中,遵守本论文所涉及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并付诸于实践,我相信经过若干年后改革的成果定会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