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设计的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硫酸;有效性教学;创设情境;促使构建;指导应用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以“学习中心论”为基础和核心,我们认为有效教学的基本观念还包括如下几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惟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如何体现“以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本案例选择“硫酸”中的几个教学片段作为尝试,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转“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以达到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知识的“客观意义”向“心理意义”转化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实施及分析
背景性要素可作为环境氛围和前提条件影响学习实践,它的意义在于为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思考和实践的范围。学生自身学习时间中的六个有效学习的基本要素――动机要素、选择要素、建构要素、应用要素、计划要素、评价要素,统称过程性要素。
1.背景性学习要素的实施
[设计操作]创设情境:关键词:矾油;猫;储罐;黑发糕
猜一猜:这些词语和硫酸有何关系?
[预想效果]创设客观情境,为学生提供宜于学习的良好氛围。背景性了解和掌握为课堂上动态地把握和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心理的变化提供基础。
[理论依据]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及理想追求,并加以积极的正面引导和指导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
2.过程性学习要素的实施
(1)动力系统的启动
①激发动机:
[设计操作]教师演示“黑面包”实验:请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所体现的化学原理。[预想效果]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意愿。善于发掘和展示教材内容本身蕴含的新颖奇异和丰富多彩。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从追逐新奇发展到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理论依据]着力培养认知内驱力,正面引导自我提高内驱力,合理利用附属内驱力。激发和调动学习动机应贯穿教学过程之始终。
(2)操作系统的执行
①引导选择:
[设计操作]思考问题:a.古称硫酸为“矾油”,为何以“油”命名?
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及课本阅读法全面了解硫酸的物理性质。
b.从“矾油”到“硫酸”的命名实现了“质”的转变。硫酸是一种酸,回忆初中稀硫酸具有哪些酸的通性
c.浓硫酸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木屑硫酸铜晶体,在同种试剂中分别滴加浓硫酸和稀硫酸,观察实验现象。
[预想效果]引导学习的选择性注意,使学生明确学习指向。追寻化学发展史过程,沿着古人的足迹学习了解物质的性质。联系对比,以故引新,从教学目标和主旨出发,提出悬念性问题,导入新课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通过学生实验总结,比较吸水性和脱水性概念的差异。
[理论依据]注意就是学习的心理指向,明确心理指向是对学生进行选择性感知接受及选择性思维加工的前提。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意不是完全“自由”的,而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通过实践活动,教师制定的目标,被学生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目标,从而真正有效地导引行动。
②促使建构:
[设计操作](猫的故事)1811年的某一天,桌子上放有两瓶溶液,一瓶是海藻灰的酒精溶液,另一瓶是硫酸。突然,一只猫跳上实验桌,把这两瓶溶液打翻了。两种溶液被混在一起,顿时一缕紫色的烟雾冉冉升起,并且有一股使人窒息的气味弥漫整个房间。当这种紫色蒸汽凝结后,库特瓦发现它是暗黑色的晶体,并有金属光泽。
分析过程:海藻灰+浓硫酸紫烟+令人窒息的气体,回忆卤素元素的发现史,I―+H2SO4(浓)I2+?
巩固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基本原理,思考问题:
a.I―被浓硫酸中何种元素氧化?
b.如何选择合适化学反应分别研究硫酸中氢元素、硫元素氧化作用的体现。
c.选择何种金属作为与浓硫酸的反应物可研究硫元素的氧化性而排除氢元素的氧化性?
[预想效果]促进新旧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建构新知识意义。以历史偶发事件创设条件,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感性认识,形成感性经验。以氧化还原基本理论的旧知识为基础建构接纳新知识,这是学习建构的最根本的规律。
[理论依据]建构机制是认知系统中最核心的机制,是直接形成对新知识信息的理解,实现认知结构变化的程序和步骤。背景性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知识经验,这是决定建构能否发生,能否成功实现的基础。
③指导应用:
[设计操作]a.提问:浓硫酸具有三大特性,究竟用何材料制成储罐?(引出钝化概念)
b.举例说明脱水性和吸水性的不同
c.分析“黑面包”实验如何体现浓硫酸的特性?
[预想效果]引发和指导应用练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迁移。
a.举出来的生活经济的实例达到全面知识的目的
b.所举有关概念,规则适用或不适用的例子
c.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
[理论依据]建构―应用―重建构―再应用这是一个知识应用,巩固和迁移的过程。尝试适应用已经正确建构了新知识纳入“长时记忆”形成巩固记忆,采用变式练习,发展为迁移性应用
3.控制系统的调控
诊断性评价:
①三大硫酸(盐酸、硫酸、硝酸)有何异同点?
②只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碳酸钠(a)和稀硫酸(b)两瓶无色溶液,操作步骤依次是
形成性评价:
①选择从盐酸、稀硫酸是非氧化性酸,浓硫酸是氧化性酸的角度加以讨论。
②写出实验室中5种由硫酸作为反应物制备的气体。
③浓硫酸滴在湿润的蓝色蕊试纸后,观察到什么现象。
三、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反思
着眼于整体教学系统,使各教学要素优化组合,以求得最佳的整体效益的原则,即最优化原则是本案例设计的核心及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主体的作用,重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等等,即主体化原则的体现。
教学设计的核心工作是处理教材,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避免“教学即教书”的观点,照搬教材和“教参”;避免“教学即讲学”的观念,按自身的理解对教材进行诠释;主张“教学生学”,教材是为促进学生形成有意义学习创设“客观条件”,即把具有“客观意义”的教材内容处理为对学生具有潜在“心理意义”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中读者体验的是文本,依托的是文本,离开了文本,对话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鉴于此,在主问题的教学设计上,可以从不同文本的核心特征入手设计“主问题”。现行的文本样式分类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这四类文本,突显这些文本样式的核心特征大体有诗歌的凝练含蓄、散文的感情基调、戏剧的矛盾冲突和小说的人物描写。抓住这些不同文本样式的核心特征,就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核心、关键的问题。以下举例说明:
一、凝练含蓄之于诗歌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必修(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发现学生对这首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容易感知,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却容易表面化。正好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写柳树,为什么写成“金柳”,而没有写成“绿柳”,为什么又写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涉及到了诗歌意象及其修饰语的选取以及对作者思想倾向的探讨。笔者因势利导,将这个问题设置成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让全班同学交流讨论这个问题。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康桥”在诗中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母校,康桥的美,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的美,这里的美和思想曾深刻影响过年轻的诗人,风光优美的康桥更是作者的精神依恋之故乡。
二、感情基调之于散文
如人教版必修(二)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教学,可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入手设计问题: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又是怎样表现这种心境的呢?从而让学生体味到作者在荷塘月色的描写中有着淡淡的喜悦,还夹杂着淡淡的哀愁。
三、矛盾冲突之于戏剧
如人教版必修(四)节选戏剧《雷雨》的教学。就矛盾冲突而言,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表现了两个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笔者在对这一文本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究竟是真情还是假意?”经过激烈的课堂辩论,大家认识到:们不能孤立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周朴园对当初的鲁侍萍是有过一份真爱的。但是周朴园怀念的并不是站在他面前的鲁妈,而是当年那个年轻貌美、知书达礼、贤慧体贴的梅小姐,是已投河自尽而不会对他构成威胁的梅小姐。当三十年后老得不成样子的鲁侍萍站到周朴园的面前,周朴园又表现出虚伪、冷酷、自私、假善真恶的本质。
四、人物描写之于小说
在人教版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林冲的思想个性的发展变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预习我们认识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是他特别能忍。请问林冲的忍表现在哪些地方?林冲为什么一忍再忍?林冲最后为何又不忍了呢?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踊跃发言,最后认识到:林冲原本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而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了封建社会中的被压迫者走上反抗的道路的必然性。
以上就如何根据不同的文本样式的核心特征,针对性地设计关键问题来引领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自我建构,进行了案例分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主问题”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发现,适宜“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大部分文本都是经典文学作品。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将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分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它们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性质、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等,都有本质性的分别。在“定篇”中,应学习经典的丰厚蕴涵;在“例文”中,应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在“样本”中,应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在“用件”中,不是让学生去“学”文,而是利用文中所涉及的事物引导学生从事与之相关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
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含义。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去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探索出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不把跟教学内容有关的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认知策略,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可见,探究式教学主张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2.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来理解科学探究概念和科学规律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体地说,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展开的。这个学习环境具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它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以自己的方式检验其设想。二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研究中能明确方向。这说明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与教学目标有关的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创造出一种智力交流和社会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发现规律。
3.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1)问题性。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探究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恰当的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使命。
(2)过程性。过程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点。爱因斯坦说:“结论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考虑到这些人的认知特点来组织教学的,它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亲身感悟。
(3)开放性。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难点。探究式教学模式总是综合合作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长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要面对大量开放性的问题,教学资源和探究的结论面对生活、生产和科研是开放的,这一切都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教学设计案例
1.教学内容:数字排列中3、9的探究式教学。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字排列的知识,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综合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认识客观规律的一般过程。
3.教学方法:谈话探究法,讨论探究法。
4.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教师:在高中数学第十章的教学中,有关数字排列的问题占有重要位置。我们曾经做过的有关数字排列的题目,如“由若干个数字排列成偶数”、“能被5整除的数”等问题,只要使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偶数,则这个数就是偶数,当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0或5时,则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9整除的数有何特点?
(2)提出问题。
问题1:在用1、2、3、4、5、6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是9的倍数的共有( )
A.36个B.18个C.12个D.24个
问题2:在用0、1、2、3、4、5这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能被6整除的五位数?
(3)探究思考。点评:乍一看问题1,对于由若干个数字排列成9的倍数的问题,如:81、72、63、54、45、36、27、18、9这些能够被9整除的数的个位数字依次是1、2、3、4、5、6、7、8、9。因此,要考察能被9整除的数,不能只考虑个位数字了。于是,需另辟蹊径,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师:同学们观察81、72、63、54、45、36、27、18、9这些数,甚至再写出几个能被9整除的数,如981、1872等,看看它们有何特点?
学生:它们都满足“各位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
教师:此结论的正确性如何?
学生:老师,我们证明此结论的正确性,好吗?
教师:好。
学生:证明:不妨以n是一个四位数为例证之。
设n=1000a+100b+10c+d(a,b,c,d∈N)依条件,有a+b+c+d=9m(m∈N)
则 n=1000a+100b+10c+d
=(999a+a)+(99b+b)+(9c+c)+d
=(999a+99b+9c)+(a+b+c+d)
=9(111a+11b+c)+9m
=9(111a+11b+c+m)
a,b,c,m∈N
111a+11b+c+m∈N
所以n能被9整除
同理可证定理的后半部分。
教师:看来上述结论正确。所以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9整除;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3整除。
教师:利用该定理可解决“能被3、9整除”的数字排列问题,请同学们先解答问题1。
学生:尝试1+4+5+6=16,1+3+4+5=13,2+3+4+5=14,2+4+5+6=17,1+2+3+4=10,1+2+5+6=14。
教师:启发学生观察这些数字有何特点?提问学生。
学生:可以看出只要从1、2、3、4、5、6这六个数中,选取的四个数字中含1(或2),或者同时含1、2,选取的四个数字之和都不是9的倍数。
教师:请学生们继续尝试选取其他数字试一试。
学生:3+4+5+6=18是9的倍数。
教师:因此用1、2、3、4、5、6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是9的倍数的数,就是由3、4、5、6进行全排列所得,共有 =24(个)。
故应选D。
(4)学以致用。
问题2:在用0、1、2、3、4、5这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能被6整除的五位数?
教师:从上面的定理知: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3整除。同学们对问题2有何想法?
学生讨论:
学生1:被6整除的五位数必须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故能被6整除的五位数,即为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五位偶数。
学生2:由于1+2+3+4+5=15,能被3整除,所以选取的5个数字可分两类:一类是5个数字中无0,另一类是5个数字中有0(但不含3)。
学生3:第一类:5个数字中无0的五位偶数有。
第二类:5个数字中含有0不含3的五位偶数有两类,第一,0在个位有 个;第二,个位是2或4有,所以共有 + 。
学生4:由分类计数原理得:能被6整除的无重复数字的五位数共有 + + =108(个)。
(5)概括强化。
重点:了解数字排列问题的特点,理解掌握数字排列中3、9问题的规律。
难点:数字排列知识的灵活应用。
关键:证明的思路以及定理的得出。
新学知识与已知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已知知识“由若干个数字排列成偶数”、“能被5整除的数”等问题,只要使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偶数,则这个数就是偶数,当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0或5时,则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新学知识“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9整除;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3整除。都是数字排列知识,要学会灵活应用。
(6)作业。请同学们自拟练习题,以求达到熟练解决此类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36-01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摘 要:本文提出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通过“课题作业”这一重要创新载体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总结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题作业设计与实践案例,以解决目前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中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弊端。
关键词 :专业教学 课题作业 教学改革
一、职业能力不足是职业教育落后的根本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传授知识常常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是尽可能地把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没有建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间接的知识传授和积累,而忽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这将导致毕业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要按照职教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二、综合能力目标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是课堂教学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而综合能力指标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实战”能力,它不是单纯掌握专业知识体系,甚至不仅是掌握单纯的专业技能,它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实际工作。
所以,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选择适当的课题项目为载体,通过课程的不断深入,以任务为导向,逐步解决课题中的各种问题,用实际操作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题作业是课程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创新载体
综合能力培养通常是以综合实训项目来完成,但综合实训是目前职业院校当前课程教学的弱项。学生一般毕业设计或顶岗实习时才得到训练,这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应当在每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表明,运用“课题作业”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它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课题作业法是基于任务驱动、心理暗示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是任务主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它强化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应用性。每位学生课题可以相同,但参数各异,课题作业完成的基本内容统一却无上限,学生可根据自己不断的内容争取更高的等级分。课题作业一般采用5人一组的分组合作机制,学生在教师辅助下学习综合运用教学资源、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运用。
四、能力本位的专业课题作业设计与实践案例
1.课题作业的设计过程
课题作业的实施,必须立足课程选用的具体教材及教辅材料,在明确课程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后,再分以下几个步骤有序推进。
(1)明确课题任务。课题作业选择必须紧贴生产实践,必须联系教材各章节的基本要点,必须以图表等形式加以展示。
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两大部分:一是研究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类型、运动特点、功能、设计方法及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并简要介绍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二是从承载能力出发,研究一般工作条件下,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选用及设计问题。
由于课程属于机械类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需要运用多课程所学知识解决机械设计中的问题,综合性、实践性很强,所以课堂设计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创新,笔者为该课程设计两个主要课题作业,一是机械系统方案设计,二是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每个课题作业的子项目均能密切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通过照片、视频(微电影)等多媒体再现或展示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多练习、多实践,举一反三,不断积累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2)设计课题实施步骤。为循序渐进完成既定任务,保证学生既能快速上手,又能主动思考,课题的子项目实施步骤必须精心设计,课题作业进程图表必须与课堂教学图表相一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根据作业任务探究解题的理论依据,积累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与其类似的工程实例。合适的梯度设计可以有效保障课题作业的顺利完成。
在“机械系统方案设计”课题作业中,笔者以牛头刨床执行机构类型设计为实例(见下表及下图),需要解决三个子项作业:刀架切削运动执行机构、工作台进给运动执行机构方案设计和绘制牛头刨床执行机构运动简图。通过简图或图样、实物照片和生产现场视频(微电影)等多种方式加以佐证,还可以列举其他类似机构简图,作业内涵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自觉拓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成就感。
2.课题作业实施过程及评价体系
(1)课题作业分配的原则。课题作业在布置时,一定要分配到人,基本任务可以相同,但拓展的内容可以不同。
(2)课题实施过程的跟踪。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通过熟悉生产设备、设施,步步深入获取教材相关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的适当启发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作业中的具体问题。
(3)课题作业总结与评价。课题作业完成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小组间要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要帮助学生改进、优化作业方案。提交作业时,每位学生均要参加作业答辩,答辩的成绩按照20%折算纳入学期考核总成绩,特别优秀的作业要公开展示表扬。
五、实际应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不同于专门的课程设计,没有设计说明书等繁琐内容,它是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知识体系的一种手段和载体。
二是在实际应用中,要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教学过程要加以引导,课堂教学要适当穿插、补充;考核评价在得到上级教学部门的支持下,才能采用考核手段加以约束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