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思想政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52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
(一)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4月8日,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由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被正式提出并委以重任。那么,又该如何界定这个“新名词”呢?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而成,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需先正确认识“学科素养”。目前,关于“学科素养”的界定缺乏较为统一的意见,有侧重于能力层面的,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了解学科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科学的世界观,以及能用科学态度与方法判断与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也有综合性要求的,如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性要求;甚至还有侧重于心理素质方面的,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学科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为此,必须追本溯源——首先正确理解“素养”的含义,才能准确把握“学科素养”,进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一般来说有两种含义,一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二是通过实践或训练获取的技巧或能力,如军事素养等。笔者认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素养”应指后者,即希望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并使之终身受用。当然,“素养”有很多,在此,我们只讨论“核心素养”,即最重要的最具价值性的最符合时代要求的素养要求。而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即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择要挑出具备鲜明学科特征的素养要求。
正如前述,素养需经过大量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因此,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侧重于能力层面,但绝不止于能力,更需将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与自觉的行动。当然,能力内化为素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更要教师的引导。为此,我们应把“学科核心素养”的着眼点放在素养内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能力培养的过程,且这种“关注”在基础教育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可能不丰富,能力可能不突出,但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旧是美好的。为此,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传导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如何使学生将能力内化为素养,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所谓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顾名思义就是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学生发展方面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要求。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只是简单拼凑现有的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的相关表述,有的则是照搬其他学科核心素养表述,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为此,有必要从现有的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教材等教学资源入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代背景,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鲜明特征等基础上建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此,很多人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如罗燕芬还尝试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出了新的定义: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笔者认为,这样的概念界定虽然呈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外延,也指出了几个必要的环节,但仍没有突出把握“素养”的要旨——既要讲求知识的传导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如何使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服务于终身学习。
既然缺乏必要的权威性的界定,那我们能否尝试用几个关键性词汇概括,并以此为基础窥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准确内涵。在这个方面,嘉兴市教育学院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员沈毓春做了大量探索,他认为可用“经济参与、公民实践、国家认同、文化自觉、国际理解、法律意识、思维训练”等加以概括。笔者认为,首先,这个概括基本涵盖了现有浙江省使用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如“经济参与”主要指代经济生活(必修1),“法律意识”主要指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5);其次,这个概括立足学科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公民实践”既突出了“公民”这一主体,也展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再次,这个概括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如“思维训练”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断培育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最后,这几个词语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国家认同包括了文化认同,而只有做到了文化认同才会有文化自觉,所以文化自觉是国家认同在文化层面的重要体现。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讲求课堂引领策略
正因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德育属性,教师在教学上需要更为重视课堂的“思想引领”作用,如在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时需更多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要求在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引起学生思想共鸣,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因此,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仍要讲究课堂引领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课堂引领的模式有很多,下面这个模式就较为完整,值得借鉴。 思维引领多用在课堂导入环节,或以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入题,或以新近时事入文,用以引发学生感性思考相关知识乃至人生道理。问题对话引领和情感素材引领主要用在推进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如问题对话引领可用于师生对某一话题的互动环节,在你来我往中进行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进而厘清材料主旨,落实相关知识,引领学生思想;情感素材引领就是强调教师在选择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考究,既能满足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素材有自己的多元体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还得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教师要自主设计一些“新”作业,如可把题目的背景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抓住教学关键问题
所谓教学关键问题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为紧要的教学困难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认为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但更多的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当然教学困难问题也许很多,这里指的是最典型的师生反映最多的教学困难问题。只有抓住并妥善处理了教学关键问题,学科核心素养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唯物辩证法认为:“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时,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要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抓住教学关键问题并妥善处理之。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教学关键问题。为此,可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在各自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教学关键问题,同时经教研组全体教师讨论确定本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关键问题。遵循以上原则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扬民主,发挥集体的力量,使讨论的结果尽可能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尽可能接近学生实际情况。在对教学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时,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柏彬提出的四条判定原则,即源于自己教学实践的;自己提出并想解决的;对改善自己的教学状况有帮助的;自己力所能及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广泛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崇尚科研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出、确定教学关键问题,使学科核心素养也能“接地气”,适应本校情况。
(三)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应关注学科特殊属性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在阐述本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就是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般功能,更有进行德育的特殊职责,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培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特殊的学科属性,而不仅仅只关注某些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样可能会使具有德育性质的特殊学科沦为“普通学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也是我们在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时不得不关注的要点。又如新课标关于政治生活(必修2)的总体目标中也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政治生活共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的内容,均可视作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素材。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属性,在利用现有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公民意识内涵,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为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着力点,同时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做一名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结语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笔者坚信,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认与培育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关键词:高中政治;政治素质;政治学习
G633.2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逐u频繁,且联系较为紧密,社会发展需求大量通识型人才。只有在各个知识领域都有较高修养的人才被称为“通识型人才”,各个知识领域的较高修养也包括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高中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最主要途径是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政治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里指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高中生讲授一些的政治思想及社会价值观,以培养起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在高中阶段如何学好政治,成为了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必要前提。
一、引导学生走出学习误区
日常的政治学习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误区,部分学生把政治看得过于简单,又有一部分学生把政治看得太复杂,这两种看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对学生的政治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做好高中政治的教学工作,要先把学生从误区当中引导出来,使其顺利的进行政治学习。
误区一:把政治看得过于简单。部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理解不够透彻,认为政治学习的关键在于简单的机械记忆,只要背过书本中的条条款款,就能够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有这种看法的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往往忽略了知识的理解、运用,只是在上课时对老师说的所谓的“重点”划上标记,然后进行死记硬背,一旦考试遇到题型稍有变通就摸不着头脑。这样的结果是努力了但是效果不佳,导致学习的信心全无,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打击,最后更有甚者直接“破罐子破摔”,放弃了政治的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就应当对学生进行说明,通过在正式进入高中教学前专门用一堂课对学生进行指导,告知其初中政治与高中政治的不同特点,同时向学生强调高中政治的学习要点,从而将学生从误区中引导出来。
误区二:把政治看得太复杂。还有一部分学生对高中政治学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畏惧感,潜意识中认为政治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习,其中的知识过于抽象,脱离于现实生活,大有一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感觉。持有这种看法的学生往往对政治学习的信心不足,学习显得过于被动,几乎到了只要教师一提政治,其就觉得头痛的地步,这样一来政治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无法提高。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教材次之,并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将书本中政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对应的现象找出来,用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也有政治的影子,政治的学习其实并不难,使其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觉得政治学习也是一件极为有趣的是,从而走出这一学习误区。
二、用分析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政治学习
思想政治课是对社会发展常识的真实反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将课本中的政治知识同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使用政治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将政治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政治知识解决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并促进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一,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学会运用辩证的眼光全面看待问题。任何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二者之间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为存在的条件,离开其中一方,另外一方就不存在。因此,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必须对矛盾双方都进行考虑,坚持辩证法看待问题的全面性。如在讲课本上《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离开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片面的谈论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的全盘否定,会导致一些不稳定因素的滋生,造成生产力难以为继的局面;离开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单纯的来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那么生产对于社会的发展就变成了“一条平滑的直线”。这是不辩证的,也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运用普遍原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任何事物的矛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事物与其他矛盾之间有相互联系的共同本质,又与其他事物矛盾有相区别的特殊本质。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的方法就是哲学的核心要件。
例如,在讲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章节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市场经济下,市场对经济的调控具有滞后性;有的同学认为市场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所以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显得十分重要。首先,需要明确确定一种经济体制的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其次,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整个中国社会来讲是有利的,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性、盲目性,会一定程度的造成资源浪费。由这些可以看出,对于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来看,不可以一概而论。
三、对课外时间进行充分运用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政治的时间十分有限,学校一般每周只有2―4个课时的思想政治课,这点课时对高中政治的学习来讲是捉襟见肘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要使学生把政治学好,就要激励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联系实践,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践活动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可以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第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在课余观看《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海峡两岸》等新闻类节目,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上冲浪来关注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评论,使学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并定期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撰写相关热点的时政论文,由教师组织批阅,并将优秀作品在班级予以张贴展示。
【关键词】校园欺凌;思想品德;核心素养;治标治本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64-02
【作者简介】李朝宝,江苏省宿迁市南蔡实验学校(江苏宿迁,223800)校长,高级教师,宿迁市政治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而且这一现象不仅仅发生在校园内,也常常发生在校外,规模越来越大,后果越来越严重,有的学生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要彻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学校教育必须有所作为,而思品学科的教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更应发挥重要作用。
1.文化引领,在思品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学校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初中开设优秀传统国学课,并结合思品课制订具体的教学要求,编写简明生动的教材,开设国学大讲堂,把思品基本道理融合于《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之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引导学生放大“家”的概念,积极求真、向善、审美,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做一个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且懂得感恩与知恩图报的好少年。如果把国学与思品的深度融合,就能将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内心感悟,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2.价值引领,在立德树人中培养学生公民素养。
初中思品学科对学生公民素养的培育包括对诸如国家认同、民主精神、价值倾向、理性人格、宽容与合作能力等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公民素养?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不朽“三立”,“立德”为先,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以“立德”来“树人”,欲立何德,培养何人,教育是关键。思品学科培养学生公民素养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聚焦在“立德”与“树人”上。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价值引领,可以把“感动中国”人物随着视频拉进课堂,通过一个个感人的细节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知恩报恩等品质慢慢养成。
3.特色引领,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身心素养。
品行、道德、习惯都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体验和形成的,因而思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立足于学生生活实践,强化于生活体验,提升于感性认识,因为核心素养形成与社会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得科学的核心素养的源泉。学校要广泛开展各种特色文体活动,每位有特长的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星光大道”的小明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学生都应该快乐地“闹腾”出汗,嬉戏奔跑,场面激情飞扬。由此联想,健康身体、平和心态、积极情感和健全人格对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4.情感引领,在温馨校园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德洛尔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榜样。”的确,教师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因为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日本教育理论家小原国芳说:“只有不断努力、具有进步的热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灵化,迸发出感人的火花。这就是唤起他人的自觉与引发他人的灵感。”培养学生具有思品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有学科核心素养,而且这种素养还要贯穿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培养学科素养的积极性。
5.责任引领,在网络环境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有人说,当前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四位老师分别是:父母、教师、社团组织、网络。然而,一段时间来,消解神圣,亵渎经典,网络上“恶搞”英雄的信息愈演愈烈,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有震撼力、有感染力、富有正能量的优秀文艺作品,让青少年在文化娱乐和艺术享受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核心素养”。
中学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校园彻底根除欺凌现象,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教学中注重思品核心素养的养成,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人格,才是根除欺凌现象的治本之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高中政治教学,必须寓于新课程理念,应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于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高中生,因其经过初中时期的政治学习,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基础,因此针对高中生的学习特点,高中政治教学必须结合现代化课堂教学理念,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从业经验,对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1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组建机构合理、互帮互助的政治学习合作小组。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现代新理念的提倡下,不仅老师是学生的传教者,学生之间也能成为老师,组建合作小组,对于学生的政治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小组里既有成政治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又有政治成绩稍差的后进生,小组的成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互相学习和鼓励,对政治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促进作用,也使学生在互相的政治学习中,从情感上保证政治学习的质量,反过来学习又能加深合作情感,是人与人的交流、交往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进行,从而提高合作广泛性。并让学生在学习合作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其次,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小组之间进行竞争与合作。紧张的学习氛围确实在一定程度有利于政治学习的提升,而和谐、轻松的环境对学生的政治学习是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学习政治知识。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组织一些小组合作的游戏,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不仅可促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也可以发展学生的灵敏性,积极思维的心态。”在实力对比上,各个小组是相当的,在班级学习的氛围中成长,就会存在竞争,高中生的情感是比较单纯的,各小组以相互竞争与合作的精神,会使政治的教学、学习事半功倍。
2 转变教学观念 发掘学生思考潜能
处于新时代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不仅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发觉学生的思考潜能。
首先,政治课程理念在革新,老师的教学理念也要随之改变。中国旧的教学理念提倡言传身教,即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新课程改革后,其主体已经改为学生,老师必须树立“政治教学新改革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新观念。
其次,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发掘学生思考潜能。宋代张陆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为进”。学生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思考的潜在能力,在政治教学中,老师的任务就是根据新教材教学内容和目标,设定合适的教学环境,把教学过程发展为学生存在疑问到解疑答惑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老师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政治课堂中“矛盾分析法”内容进行讲解时,在矛盾分析法章节中,如果学生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分析”不是很了解,那老师就应该对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深刻、重点的讲解。而且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讲述并不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要注意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在讲解的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跟学生保持同步和互动,引导学生向本堂内容深入,最后让学生给自己进行讲解,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拓展了学生了知识面。
3 注重科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严谨的人生态度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遗传与变异的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遗传学本本质的认识是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基本出发点。从“唯物主义辩证法”一节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思想家在探究过程中的艰辛。从思想科学史的角度来学习本节的知识,让学生不仅学会了科学史的一些知识,还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方法,体会到了科学在探究时,特别注重教材的科学性、科学实验的严谨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技术应用的巧妙性。同时我们还从物质变化本质认识到本质变化的曲折,充分展示了科学家敢于作出批驳,追求真理的精神。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学习到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世界观。更加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学生在探究学习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
4 评价机制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教学活动必然有评价机制,但随着新课程改革,为评价机制的创新提供了一个相当良好的氛围。政治教学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建立于学生相配套的评价机制,能够加强学生的紧迫性,让学生政治学习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在原有政治知识的水平上继续发展。
其次,采用科学的类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许多政治现象用肉眼无法观察,知识点也非常的抽象,这是高中政治的一个特点。学生如何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将现象其转化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的知识来讲解,把其比如成看得着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理解上更为简单。科学的类比法不仅在政治教学中教学效果非常好,让原本难得政治知识变得简易。同时,也使得政治的教学更具乐趣性。
5 结语
以新的理念为导向,以新教材的必修模块为背景,不断充实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为探究武器,在高中政治教学寓于以新课程理念,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是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6):265.
[2] 余春梅.浅谈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B,2011,(9):39-39.
[3] 韦家政.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2):355-356.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优化;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被简单地看做是说教课,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厌学。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让思品课充满生机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行为习惯一般不够理想,注意力很难集中,并且集中起来的时间也不长,所以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吸引他们的兴趣。所谓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整合相关的因素,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课堂导入在形式上要多种多样,在设计上要丰富多彩,在内容上要紧扣教材,主要是以激趣为主。
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使教师有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学程序也是严格按照教学规律一一制定。由于初中生想象力最为丰富,而且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会充满好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部分学生问出,或者是表现出在教学设计之外的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仅不应该压制,相反的还应该对其合理利用。这样做,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证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增强课堂民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做好相关的备课工作,实施梯度授课
分层教学涉及的范围较广,有课前预习分层,有课中教学分层,有课后复习和练习分层,其中最为关键的,也是难度系数最大的就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层次化设计,这也是实现分层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分层教学重在“层”而不是“分”,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把握住课堂的节奏,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掌握住基础知识,对于中等的学生要尽可能的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应用,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则是要深政治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习惯也不会太差,所以在课堂管理上,可以适当的采取“放养”的方式,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强政治学习习惯的引导,多采取鼓励的方式,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鼓励他们进步。
四、使用多媒体技术,增添课堂的感染力
初中生对于不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很难给予关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喜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吸引他们学习的东西。至于兴趣主要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感兴趣。多媒体以图像、动画、声音等优势,全方位的给予学生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可以在政治的教学中创造既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辅助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扭转了以往那种依赖教师口述、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生动和直观,也使得课堂由静态变成动态,优化了教学过程,提升了教学效果。
五、利用生活化的教育形式,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在初中思品课教学的过程中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争取让教学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而初中思品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面对纷繁多变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会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这些学生所关心的事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适时的加以引用,最大限度的启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不妨在思想上避虚求实,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子。如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同工不同酬,贫富差距等问题先让学生说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让课堂变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并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六、抓住学科特色,采用恰当的方式启发
初中思品作为一们德育学科,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通过知识的熏陶进行自我的鉴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品课的教学强调的不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惯,塑造高尚的品行,最终成为拥有高素养的人。在开展启发式授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情和教学内容,把握政治学科的特点,由此革新观念,采取适当的启发式授课策略。比如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采取问题设疑的方法,在新课之前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如果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遇到困难,教师可以给与适当的引导,或者从知识迁移的角度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