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学教学思考

初中化学教学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教学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化学教学思考

初中化学教学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学案教学 思考 探索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在学案指导下,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当学生拿到“学案”后,他们就能对课堂学习有所准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了主动权和参与权。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讲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及问题的排除者;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被动听课的人,而是学习的展示者与参与者,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对初中化学“学案教学”的思考

1.思考初中化学“学案教学”的目的

首先,实现师生平等。“学案教学”在实践中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了,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学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这样他们亲自加入到课堂学习中,确立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做到了教学中师生平等。

其次,教会学生学习。每课学案中都有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自我测评等内容,所以,有了学案学生在学习时就有了计划和目标。尤其在自主探究中,更启发学生学习时要实现的目标,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了学习和创造。

再次,转化教师角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面对新课改,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与启发者。而“学案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把教师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移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进了教师角色转换,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编者、导者与拨者。

2.思考初中化学“学案教学”的意义

首先,“学案教学”方式使教学双方都获益。在“学案教学”的要求和指导下,教师在课下必须精心准备,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只有做好充足准备,才能应对学生随时而来的“问题”,才能充分调控和驾驭化学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做题的机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进入良性学习轨道,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化学素养。

其次,“学案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流,但是“学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沟通模式,在这种模式指引下,课堂交流的信息形成了立体式网络。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展现了学生知识发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最终,在“学案教学”的激励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效益将再上升一个台阶。

再次,“学案教学”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了学生。在这样学习方式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自己学习、自己探索,同时学会了创造。学生在课堂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位置,这是因为我们学会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因材施教和扬长避短。

二、对初中化学“学案教学”的探索

1.编写学案

编写学案是“学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学案的编写要在研读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准备工作做完就是编写学案了。编写学案时,应把以下内容纳入: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自我测评三大方面内容。其中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自主探究应包含探究的知识点、探究的过程、探究的现象、探究的结论及对探究问题的思考与交流。自我测评主要是教师在编写学案时编写的一些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试题,这些题目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下面展示一部分学案的内容:

金属的化学性质(1)――自主探究部分

探究内容:金属与酸的反应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以下题目:

完成下表

小结:(1)比较上表反应现象,可以说明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面反应方程式的特点:他们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反应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思考与交流

为了探究金属镁、锌、铁与酸反应的快慢,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浓度相同的稀盐酸;

②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足量的、质量相等的镁、锌、铁,立即把三个相同的气球分别套在各个试管口上。

观察与分析

(1)写出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球膨胀最快的是放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的试管。

(3)通过该实验分析,实验室一般用锌而不用镁、铁制取氢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织展示

当学生把学案中的内容学习完了以后,就是展示环节了,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选择一名代表把学案中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汇报,做汇报的目的就是展示自学成果。接下来,针对展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把学案中的问题及学生的疑难问题一一解决。在展示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启发和指导,以推动课堂讨论进程。

3.解答问题

学生在展示环节及讨论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候教师就要以适当方法给予讲解,尤其要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关于问题的讲解不在多而在精。讲解完重难点内容后,教师还应对本章节内容进行针对性精讲、归纳和总结,提出学习要求与注意事项等。

4.布置作业

上面已论述过,学案中已经设计了一部分基础训练题与能力训练题,所以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要适当留白,数量太多会陷入题海战术的怪圈中,太少又起不到巩固的作用,所以,教师要精选作业题,让学生按照既定标准完成。如果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且课上学生掌握得都很好,则可以不布置书面作业。总之,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教师要按照具体教学实践安排,做到合理、适度、恰当就可以。

参考文献:

[1]林杰.浅谈“学案导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2(08).

初中化学教学思考范文第2篇

一、隐性分层教学的概述

跟传统的校内分班、班内分组的分层教学模式不同,隐性分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现有班级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差异、个性特点,进而具有指导性地进行分析. 在考核过程中,常常会进行附加题或选做题的方式的分层进行教学,该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全班进行授课,小组跟个人辅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同时还有效地将兴趣小组、特色小组以及基础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的动态隐性分层教学方式,该类分层教学的基础为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再结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而充分体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方式. 隐性主要是指对于学生的分层方式,只有教师知道,并不向学生公布出去,教师在进行完隐性分层后,要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指导,并且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会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的不同而不同,确保学生在隐性分层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初中化学隐性分层教学的分层方式

1. 化学教学的隐性分层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优秀层,该层次的学生主要专注于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方面的培养,使他们具有更多的自由思考、动手实践的空间,从而促使他们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对于这类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对化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第二层为中等层,该层的学生介于优秀跟较差学生中间,对于这类学生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谨慎选择教学方式,这主要是由于如果没有运用好教学方式,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当中一部分学生跌入到学习能力较差的水平当中,因此,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对这层学生进行教学时,更多地是起引导作用,帮助他们找到学习化学的规律和动力,对课本上的化学内容要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并且还要要求他们多进行自我练习; 第三层为较差层,这层的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差一些,所以教师要适当地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更多地是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多做一些简单的化学试题,从而使他们能够体会到解决化学问题的快乐,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化学充满兴趣.例如,在讲CO2和Ca( OH)2反应时,教师可以层层递进,逐渐加深难度,进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兴趣. 如,2. 2gCO2通入含有3. 7gCa( OH)2的澄清石灰水中,可得沉淀多少克? 当学生计算出该题后,教师提问: CO2变成3. 3g 得到沉淀多少克?教师再问: 当CO2为4. 4g 时,最后得到沉淀多少克? 这个题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充分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2. 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隐性分层

兴趣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的事物都首先需要有兴趣,才能促使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且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尽可能地跟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要充分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兴趣. 一个班级体的学生人数都很多,不同的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也很大,而且班级内学生之间的化学差异也非常大,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还充分照顾到了成绩较差、性格内向学生的自尊心,从而能够从整体上提高班级的化学成绩. 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然后通过隐性分层的教学方式,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辅导,这样就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深刻感受到教师的辛勤努力,对教师充满感激之情.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将班级学生分为自信、不自信、内向、外向等类型,然后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情感关怀,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思考范文第3篇

在现行化学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没有及时得到更新,思维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得当,实验教学和探究活动开展得不够彻底,都严重地妨碍了新教材实施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结合我州民族地区农村的化学教学实际谈几点意见。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1.强化育人意识

实施新教材的教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转变育人意识,要站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任务,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教书育人双向发展。

2.服务意识

教师是学生创造性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研究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应根据化学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学会”和“会学”,给学生以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要运用形象化、直观化的手段,特别是实验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分析、观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等能力。

3.目标意识

应该说,一切教学都应该是“目标教学”。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到“导航”作用,它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对其它因素(教学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策略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达标训练等)有着不可缺少的制约作用。只有教师制定出合理、具体、确切、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克服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活跃而不放任、和谐而不偏爱、紧凑而不勉强、新鲜而不造作”,使课堂教学“活”而有“序”。

4.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个性化地探究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积极地实行启发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精神,重视学生的主体人格,允许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沏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沏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这样,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而且会学会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初三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食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NaCl和NaHCO3的鉴别。

初中化学教学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是“育人”而不是“育分”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结合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化学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适时地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熏陶与感染,产生体验和共鸣,这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化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借助化学实验,有效渗透团结合作精神

当代学生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在实验分组中,让小组内学生自己分工,共同讨论问题,设计实验,相互配合,观察分析实验现象。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分组实验中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切实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结合化学发展史,有效渗透热爱科学教育

德育并不仅局限于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勤于钻研等品质教育也应是德育的一部分。在“绪言”课上我给学生指出,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探索化学的活动。古代中国人的炼金、炼丹,虽带有些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但他们的研究传入西方后,大大地推动了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在讲解空气的组成时,学生们会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的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起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到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实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我们要考虑到当时的物质条件及科学的发展水平,而不能否定他们的劳动。但前人的劳动与成果永远给后继者以借鉴,后人正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和发现真理。

三、挖掘教材中德育素材,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如政治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例如上化学《绪言》部分里讲到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是我国人民在化学史上取得的辉煌成果,可以补充介绍“蔡伦纸”的造纸技术(改用便宜的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以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后人称他为造纸技术的发明人。1000多年来我国的造纸技术都是依蔡伦的技术推广的,直到公元751年,唐军与阿拉伯打仗,唐军被俘,俘虏中有造纸工人,将造纸技术传给阿拉伯人,然后传给埃及、摩洛哥、西班牙,直到欧洲。上到《H2 的性质和用途》时,我联系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载人上天,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说明高科技方面已挤到世界前茅。通过学习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四、夯实化学基础知识,有效渗透科学的世界观

在学习物理变化概念时,列举水的三态变化、汽油的挥发都是揭示了物质内部分子运动,水三态的变化与外界的温度有关系的,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内因与外因(如碳与氧气生成CO和CO2)、现象与本质(指示剂的变色与溶液的酸碱性)、共性与个性(酸的通性与酸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永恒运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核电荷数引起元素种类的改变、由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或单质中、由于相互作用的原子个数不同使物质性质各异(如金刚石、石墨)、在浓硫酸与稀硫酸中(由于质量分数不同)引起质变等内容,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规律。通过H2―H2O―H2、CO―CO2―CO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融于教学中,可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用变化、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五、利用教材及结合周围环境,有效渗透环保意识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号“杀手”CO,在初中课本中都做过初步和系统地学习。在讲授该节内容时,给学生讲清的CO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观看有关CO毒性电影、录像等及有关中毒后如何处理。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2.在化学试验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其一,我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我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污染活动调查,组织学生到附近小河、铁矿选矿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和蒸馏水的ph值。其二,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SO2等CO)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总之,只要利用化学学科特点,有很多的例子可作学生德育教育的教材,但是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思考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强调实验都不过分。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基础教育的投入,为各校添置了许多实验器材和药品,尽可能地满足教学对实验的要求。但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开展仍不尽如人意,实验这一学习化学的重要学习手段和方法没有得到高效的运用。

一、初中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不少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在课堂上不做实验,用大量的讲授和练习代替实验。这不仅剥夺了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打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忽视了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方面的作用。还有不少教师抱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态度开展实验,对实验应达到的目的和其潜在价值没有进行认真思考,使实验沦为形式。

2.指导思想发生偏离

初中化学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大类型。验证性实验主要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性实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设计、预测、质疑,促进学生推理、归纳、思维能力的形成。目前教材中涉及的验证性实验较多,而探究性实验较少,试卷、教辅上设计的实验题目往往通过听课和阅读教材都能够得出答案,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即可完成纸笔测试中对实验的考查。久而久之,教与学就会停滞在应试作答的模式上。这却被大多数教师认同为获得高分的法宝,“动手做实验”也因此变成了“动笔写实验”。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知识和实践是完全脱离的。

3.迷恋多媒体模拟实验

科技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化学课堂。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多以多媒体演示实验取代实验操作,学生眼看手不动,完全不能体会动手实验带来的真实感受,缺少对实验过程的理性分析。例如,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粗盐提纯的过程,视频内容完整准确。当问及实验的过程时,由于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所以他们不能完整地回答出来;而对于过滤后液体浑浊的原因,学生的回答更是五花八门,完全没有围绕实验过程进行思考的意识。

4.忽视实验在知识学习中的重要载体作用

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缺乏对教材编排内容的整体性思考,片面强调某个实验内容而忽视了该实验在整个教材中的作用,对实验目的及实验的内涵进行片段式的解读,导致教学内容零散分裂,不能形成系统的渐进关系。如制取氧气的实验,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确立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初步感知原理、装置之间的关系;而制取C02的实验,是在制取02的基础上感知原理选择的原则,装置选择的依据,明确原理、装置的制约关系,并推知制取其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不仅关系到初中有关气体的制取,而且这种思路和方法一直延续到高中Cl2、C2H4等气体的制取。因此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不能简单看成是O2、CO2两种气体的制取,而应该站在学科的角度理解其深远意义,并做出相应的渗透。而很多教师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依然是以零散的、片段的内容进行,使教材的思想无法落实。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

1.更新实验教学观念,真正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实验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观念有关。要促进实验教学现状的改变,转变教师观念是根本。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不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育,认真分析各实验在不同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从培养人的角度去认识实验教学的意义。

2.将实验由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过渡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主动进行一些实验创新活动。比如,对将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进行实验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探究各种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让学生确定最优的实验方案。同时,适当分散实验的关注点,以拓宽实验研究的思路,寻求实验改进的途径。如要求学生设计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案,或设计实验方案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等。

3.正确认识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实验教学具有极强的直观性和示范性,能使演示装置放大,提高细微现象的可见度,使学生清楚地进行观察,并具有保障安全和节省药品等优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而教材中提供的实验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经典实验,这些实验现象明显,易于操作、最有说服力。在教学时,教师要守住“能现场实验的绝不采用多媒体”这一底线。

4.认真挖掘每个实验背后的功能

实验教学的目的并不止于完成实验,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通过实验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角度思考实验,不仅要考虑如何完成实验,更要考虑如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维。具体而言,要重视实验中隐含的化学原理及实验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经历实验内容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体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5.建立实验考核机制

化学实验课的考核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一环。如何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课成绩,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学生实验考核可采取平r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将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结果纳入成绩总评中。期末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水平。具体办法如下:平时成绩占40%;设计性实验占30%;期末实验操作考查占30%。平时成绩由实验操作、实验报告、随堂考查、原始实验记录和综合素质几个部分组成。期末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