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范文第1篇

智力资产和相应的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及与其相对应的智力资产(Intellectualassets)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企业创造超常效益的最基本的源泉。它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在管理会计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产与传统的作为管理会计师所熟悉的物质资产(Physical asset)与财务资产(Financialasset)有所不同,它们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生产价值很高的知识产品的基本生产要素。而与智力资产相对应的智力资本,则是智力资产创造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这两个范畴所反映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会计上表现为“借方”与“贷方”的关系。在这里必须着重指出,为了正确反映智力资产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必须把它同通常所说的无形资产区别开来。如前所述,智力资产是指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而无形资产则是他们的超常智慧已经物化了的部分,在现有文献中,对无形资产的相关问题论述较多,而对本文所说的智力资产则极少涉及。因而我认为,对知识经济中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智力资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周密的确认、计量与评价程序,将它们的价值同现有其他资产一样,以“智力资产”项目列记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同时以相同的金额列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项下,并同对企业投入现金或其他资产而形成的“资本”一样,参与收益的分配,以实现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的统一。这样做,也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精神。至于已入帐的智力资产的金额,则应视其寿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增值或减值情况,相应地进行调整或逐次摊销。由于这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内容上的一个新发展,目前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因而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新的专门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地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投资方案效益的评价要从财务效益向全方位效益转变。现行管理会计对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主要考虑财务效益,而且把重点放在寻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节约上。这种做法是导源于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条件,从知识经济的要求来看,无异于舍本逐末。知识经济既是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经济,自应以智力投资作为基本的投资取向。与此相适应,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就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国际大市场体系,从整体观和长期观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尽可能超前地在人才开发、科技开发和产品开发等方面投入足够资金,力争在这些领域超前地取得创造性成果。因为在知识经济体系中,人才的知识优势和创新精神,是企业的生命。依靠深厚的人才、科技积累,谁能最先推出具有独创性的产品(因为它享有专利权),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占领世界市场,从而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其竞争、发展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由此而取得投资效益,是属于高屋建瓴式的全方位效益,它是传统的、狭隘的财务效益根本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投资方案的评价与选优,应以方案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具体地说,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投资于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经营的电脑化、自动化水平,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可进一步区分为直接效益(如直接人工成本的减少、能源成本的节约、废料的减少、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存货的减少等)、间接效益(如减少占地面积、保障劳动安全、改善生产条件等)和无形效益(如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的弹性、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等)三大类。利用这三大类指标对先进技术设备的投资决策进行效益评价,如何量化它们,据以得出较具体的数据,是传统上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但对以上三类指标进行较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到,有些指标易于进行量化,并可直接采用货币计量的方式;有些指标只可从它的某一个侧面进行量化,据以得出的数据具有较大的不完全性;有些指标则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较确切地反映其可提供的效益。以下举例说明。

一般地说,上述第一类反映直接效益的指标易于进行量化,且可用货币计量其效益的大小。如存货减少,一方面可以减少存货的仓储费用,并且可以相应减少在存货上占用资金所需支付的代价(利息费用)。

上述第二类反映间接效益的指标,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只可从它的某一侧面进行量化。例如占地面积的减少,可以用由此而少支付的租金反映其效益,在经济发达地区房地产租金极为昂贵的情况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从保障生产安全、避免工伤事故这一因素看,其效益可以部分地用减少保险费的支付来反映。但人的生命是无价的,由此而避免了人员的死亡,其效益就无法用货币来计量了。再如,改善生产条件,使劳动者的健康不致受到伤害,虽可用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来反映,但劳动者在比较舒适的条件下进行工作,由此而导致劳动热情、工作效率和敬业、乐业精神的提高,其可能产生的效益就难于进行量化了。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开机管理体制;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16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032- 02

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在财政部门中设立会计核算中心,并在财务自以及单位资金使用权、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出纳予以取消,仅仅设置报账员,对各种会计核算业务进行集中处理,是集服务、管理、监督、核算为一体的会计管理形式,对于财政监管和会计监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价值

会计管理主要同方面的统计和计算等,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收支情况精准表现出来,对于事业单位的战略决策和日常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会计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会计控制机制、会计规章制度、会计法规以及会计法律。

《会计法》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灯塔”,旨在社会环境高速变化的基础上,结合《会计法》的有关要求,不断的修正完善。《会计准则》是《会计法》的细化,对会计工作进行了具体描述。会计规章制度能够为会计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内容,主要涵盖业务发展现状、人员流动情况、岗位设置等方面。我国事业单位涉及内容繁多,业务处于动态性,无形中提升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的复杂程度。为了确保我国事业单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能够顺利开展管理工作,要求所指定的规章制度务必科学合理,并且有益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为此,如何有效改革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需要从事业单位会计法规条例的完善方面入手。

2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致方向

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需要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依据科学有效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会计,基于当前的时代要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确保会计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具体便是要求依据各种法律法规,让事业单位活动能够满足国家规章制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的监督职能;(2)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管理事业单位会计过程中,要综合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为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决策辅以参考,确保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我国事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主要是以经济集中作为核心的。该模式可以对事业单位使用的支票是否满足标准或者是应用不法行为予以报账的活动予以监督,然而,该模式也会容易致使账目发生混乱问题,不能够更好的明确每一笔资金的应用情况。为此,可以实行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深化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与此同时,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防止发生私吞资产问题,具体办法可以通过内部监督提高相关票据和统一审核的真实度,保证数据信息准确有效。

3.2 实行单位委派制,直接管理会计工作

委派制是国家所有者,兼具自身管理职能,统一对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予以统计委派。该管理体制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形成独立管理结构,专人专事,从根本上结合集中核算的内设机构现状,防止我国事业单位主体不明确现象发生。一般而言,均是单独设置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相关领导不对其进行干预,防止规定财务支出纳入财务统一核算中,实现直接管理事业单位财务行为。

3.3 强化会计预算控制,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传统集中核算的办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现状,仅仅将我国的财政资金转移到了核算中心,相当于事业单位的流动资金链被延长。所以,需要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预算控制予以强化,保证财政数据可靠真实,充分发挥管理体制价值。一方面认真整理工作人员的经费和工资,科学制定应用报告,另一方面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预算管理,最大程度上提升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3.4 强化人员素质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集中核算会计工作,一般安排报账员即可,部分事业单位领导普遍认为该工作较为简单,综合素质需求较低,所以并不对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所要求,事实上,看似简单的工作一旦发生纰漏,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为此,需要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鼓励其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与此同时,做好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避免事业单位财产外流现象发生,为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强化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有益于帮助其更好的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业财融合 管理会计 指引体系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2014年10月至今,财政部相继颁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企事业单位实践管理会计提供了依据。对电信企业而言,如何充分利用并贯彻财政部文件精神,在现有财务管理活动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去粗取精,由点及面,自上而下,构建具有电信行业特色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意义深远。

一、电信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搭建的政策背景及内在需求

(一)政策背景

2014年10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对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进行了评述: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迫切要求继续深化会计改革,切实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指导意见》在阐述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并明确了体系建设应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四个方面加以开展(见图1)。其中,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

2015年12月,财政部下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征求意见稿)》;时隔半年,2016年6月,财政部正式下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进一步明确了基本指引的角色定位:基本指引在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是制定应用指引和建设案例库的基础,指导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实践。(见图2)

(二)内在需求

从行业发展看,收入方面,网络质量提升、高流量业务快速发展,电信业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语音业务方面,语音收入降幅逐渐放缓,但是仍有刚性需求。成本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升级换代,网络成本逐步下降,电信业提速降费成为常态。用户需求方面,高带宽需求越来越大,移动数据流量也将持续增长。市场竞争发面,中移动在4G业务中取得了先发优势,但伴随中国电信和联通大力发展4G业务,行业竞争必将更加激烈。

从内在需求看,随着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化,资源投入压力日益增大,原有相对粗放的管理模式已难以为继,电信运营商需要以精益化管理为抓手,搭建低成本高效率的\营体系,而精益化管理的实施则需要管理会计数据作支撑,从量化的角度客观地衡量价值和风险。

以中移动为例,“十三五”战略规划下,中移动以“十大重点工程”(见图3)为抓手,推行“战略―资源配置―行动计划―考核―反馈调整”的闭环管理,通过集团总部牵头、上下联动的有效执行,将“大连接”战略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明确资源保障,建立战略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战略落实的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战略执行的端到端闭环管理体系。那么,财务部门如何融入业务一线,发挥自己在闭环管理中的作用,值得深思。

二、电信业管理会计职能与目标

(一)管理会计职能

(1)决策信息的融合职能。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接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多式多样,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其中,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预算、收入、成本、内控、风险等),也包括宏观政策、行业政策、财税政策、市场经营情况、消费习惯等非财务信息。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组织层级复杂,部门职责清晰,岗位分工明确,如果分头汇报,各部门仅仅从单一角度向上传递信息,出发点不同,势必将管理层置于信息的海洋中。管理会计则能够有效融合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多角度、多维度展现信息的内涵和外延,为管理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有效避免管中窥豹的情形。

(2)决策信息的支持职能。除了信息的碎片化特征外,信息本身的可靠性与实用性也对管理层的决策至关重要。管理会计通过全流程的信息的分析、删选和融合,最大程度地做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支撑管理层了解企业全貌,掌握市场动向,明晰政策动态,进而基于可靠的信息做出决策。

(3)经营活动的管理职能。管理会计是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但是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仍然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财务会计的核算与监督。电信运营商目前涉足的业务领域极具多样性,如何通过政企、市场、投资、维护的角度或者从产品、客户、营销和网络运维的角度去做好信息归集与使用,管理会计的经营管理职能有待发挥作用。

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前置到业务一线,通过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寻找资源投放与预计目标之间的差异,提出改善经营活动的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提升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

(二)管理会计目标

根据管理职责,管理会计分为面向公司战略的管理会计和基于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

(1)面向公司战略的管理会计。围绕公司战略,制定经营业绩规划,对企业发展所需资源进行筹划,优化资源配置,并以经营绩效考评为抓手,确保公司战略规划的达成。

(2)基于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业财融合是把传统的相对割裂的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体系,通过业财驱动关系,依托业财系统自动对接,实现业务、财务信息的超细颗粒、超细匹配的业财信息归集和融合管理体系,支撑管理会计信息需求。通过以具体的业务活动为管理对象,通过深入业务前端,细化整合业务和财务信息,为业务活动在价值提升、风险管控等方面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全流程支撑。

就中移动而言,“十三五”规划下的“大连接”战略对资源配置、战略落实、绩效考评等已有清晰的规划和指向。因此,本文考虑,利用业务与财务数据信息之间的驱动关系、因果关系以及丰富内涵信息,通过加工、计算和整理等,形成满足公司内部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和数据报表,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支撑依据,进而推动十大工程的顺利完结更有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所指管理会计的目标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促进业财融合,助力业务发展,实现持续财务支撑和动态业务优化的统一。其中,业财融合是管理会计的基础和前提,管理会计是业财融合的产出和应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电信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思路

本文笔者认为,基于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构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理论学习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如要在财政部指引体系的政策背景下推动管理会计的运用,前期的理论学习必不可少。

管理会要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缺乏理论基础必定无法长远,也无法带来预想的经济效益。电信运营商如要缩短在实践中探索的时间,势必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实践活动以扎实的理论体系为前提,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学习,才能将其核心思想、方法工具等与电信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结合。

(二)政策研习

从《指导意见》到《基本指引》,财政部作为我国主管会计工作的政府部门,近几年大力推动我国管理会计工作的发展,为企事业单位践行落实管理会计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因此,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尤其是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三大运营商来说,应当与时俱进,将政策学习作为构建具有电信业特色管理会计体系的路径指引。

(三)体系建设

如何在传统的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体系下,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是摆在电信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基本指引》出台后,电信运营商应考虑结合当前财务工作的架构体系,搭建自己的基本指引,形成统一的管理会计制度规范。将指引体系建设作为推行管理会计的先行者,一方面可以形成向心力,明确管理会计工作落实的目标和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基本指引的统领作用、应用指引的指导作用,规划工作开展路径,同时做好管理会计实践和应用的推广工作,以点带面,从下至上输送优秀成果。

(四)系统构建

相比一般中小企业,电信运营商在客户关系管理、业务受理平台、网络运维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税务管理系统等方面均较为完善,且形成了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集成。电信运营商应该考虑如何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管理会计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互通,更好地实现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融合共享,提高管理效率。

(五)人才培养

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需要综合型人才的加入。一方面,需要有一般财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了解电信运营商在财务核算方面的基本常识并对业务知识和流程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需要掌握管理会计的工具和方法,能够将管理会计理论和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进行结合。考虑,电信运营商业务的复杂性以及收入、成本的独特性,因此,电信运营商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优先从内部培养入手,通过CMA考试、定期培训等形式提高有志于从事管理会计工作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

四、电信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应用

(一)应用现状

目前企业会计工作依然将重心放在财务会计,财务人员并未及时转变角色和思想,仍将核算和报账(审核)作为财务工作的全部。财务人员极少运用管理会计的思维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将财务部门和人员的作用后置。因为出发点不同,对于业务和方案等理解上势必存在不同,在业务和财务的交叉点上,因财务人员的滞后评价(或因为业务部门的滞后协商)极有可能造成业务和财务部门的矛盾且容易错失决策的最佳方案。在基本指引的基础上,搭建应用指引并形成可共享的实际案例,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不失为可行之举。

(二)应用方向

以中移动为例,基于前期对多维度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全过程标杆体系等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通过系统化的梳理,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可在调研及试点推行基础上,对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对标管理、价值链背景下的成本控制与部门间合作等工具方法进行预判和评价,制定具有中国移动所属电信行业的行业特色的应用指引。面向关键管理应用专题与场景,做到嵌入业务运营的端到端全过程。

实践案例方面,可在基本指引的框架范围内,在应用指引的具体指导下,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的方式,结合IDC、ICT、电子渠道、营销案等业务活动的管理特点和实践工作需求,及时总结、梳理管理会计实践经验,提炼、总结具有电信业特色的管理会计应用案例,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

(三)应用案例

IDC(International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是具备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Internet接入能力的电信级数据机房,以丰富的计算、存储、网络和应用资源向各类客户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主机托管、网络接入及增值业务等一整套信息服务。在宽带中国、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IDC市场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为更好地以业财融合为基础进行管理会计应用的理念,本文未考虑前期的投资建设期,而以IDC项目的业务流程为例,结合财务作用进行阐释。IDC项目的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

在当前的业务流程下,责任人基本为政企客户部的项目经理、产品经理、客户经理等。即使在收入确认环节,也是依托于ESOP系统,根据报表进行入账确认;如存在录入滞后、错误等情况,收入确认势必存在问题。尤其在营改增情况下,在业务洽谈、合同签署和业务受理等环节,如忽视税务风险,在后期计缴税金、专票开具等工作中将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基于业务流程,财务可在以下业务流程中进行融合和前置,做好风险管理、价值评估的工作。

(1)业务洽谈。根据洽谈环节客户的需求(产品/服务、数量、金额等),运用价值评估模型,做好效益评估,避免业务部门单从收入视角考虑效益的情况。

(2)合同签署。在合同管理员的审核基础上,嵌入经办会计(政企会计、税务会计等)的审核环节。

(3)业务受理、收入确认。在业务受理或收入确认的环节,经办会计应对录入的准确性和收入分摊的及时性负责,做好系统数据与合同内容的稽核匹配工作。

(4)资金回收、欠费催缴。借助系统平台,对合同约定的收款时间进行提示,从资金的时间价值角度出发,做好资金回收和欠费催缴的通报考核。

(5)坏账确认。IDC主要面向政企客户,即使账面已确认坏账,仍应做好资金的追踪回收工作;同时,针对产生坏账的客户,建立全集团信用库,纳入后续业务关系的考核之中。

五、结语

本文在政策背景、内在需求、职能与目标的阐述基础之上,引出电信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思路,并以中移动为例,提出后续可能的应用方向。如前所述,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作为始终走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前沿的国有大型企业,电信运营商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角色转变,从而更好地形成财务共享服务、业务反哺财务的协同精细化管理模式,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谭洪益.新常态下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12).

[2]季光伟.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研究[J].财会研究,2015(1).

[3]李晓燕.关于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5).

[4]张娜.当前形势下企业如何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16(1).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双语; 应用型目标; 路径和方法

引 言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发展的步伐越快,越需要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对国际水平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要求就越高和更为迫切。管理会计的“决策、规划、控制与考核”的职能决定了管理会计信息是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决策信息和实施方案的关键角色,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迫切需要“拥有先进理念、与国际接轨,懂得经营和企业管理流程、能够帮助企业作出更好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所以,培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较高的决策和规划能力、能够推动企业整体绩效不断提高的管理会计人才,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财政部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十年规划》中提出了“着力培养造就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队伍的要求。2010年及2011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要求央企国企选拔财务人员参加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的认证培训。这反映了我国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已经就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会计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并加强了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培训方面的举措,而且强调了国际化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教育教学对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可以为其更好地投入到管理会计角色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作为管理会计知识普及的重要场所和培养会计人才的前沿阵地――高等学校,更应该适应国际环境和社会发展对管理会计知识国际化和应用型要求的提高,促使管理会计教学目标由注重理论体系向注重实际应用性转变。而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以其鲜明的国际化的优势,必将受到现实环境的更大需求,也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根据环境的需求明确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实现路径、原则要求、保障机制等,是构建应用型导向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体系的重要考量,也是实现国家对双语教学政策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策略的重要教育机制。

一、金融危机环境对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改革诉求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危机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了机遇,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金融危机促使企业爆发了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促进了管理会计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定位,企业迫切需要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来支持业绩目标的实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形势恶化的环境中,纵观处于竞争优势的全球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无非就是从战略的高度来把握企业总体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等,将创新、成本管理和竞争战略进行有效整合。使用科学的管理会计,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价值,已经是企业迫在眉睫的事情。2011年5月8日,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主席Frederick E,Schea认为,在全球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实际上是连接企业、运营和财务的纽带,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而金融危机更加突显了管理会计这一纽带的重要性。管理会计是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推动企业价值创造的利器。如何将管理会计信息用活,使管理会计人员能够围绕公司战略作出提高企业效益、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强有力的决策,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在企业发展中所扮演的“参谋长”的角色?这是当前国际环境下对管理会计人才提出的挑战,也是对管理会计教学“如何从理念、方法和技术上提供支持和引导”的现实需求。

环境的变更要求我国管理会计教学需要及时适应企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管理会计更具战略视野,应着力于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关注的视角扩展到国际不确定性环境的需求,将关注的焦点从理论知识转移到实践能力。适应这种环境需求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采用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管理会计是起源于西方的,我国当前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水平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同时,经济全球化、企业发展战略的全球化也促使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在接受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并能够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加以应用。这种现实的需求是直接催生我国不断完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体系的土壤。

二、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特点

引入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对于学生知识架构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则与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培训对于企业财务人员的影响力一样,既有利于学生接受最为先进的知识体系,又能够培养学生国际化的思维、国际化的视野和在国际复杂的环境中作出分析和决策的能力。这种功效是由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英文原版教材保证了先进的国际性视野和思维

英文原版教材保证了与国际知识体系的一致性,能够引导学生直接用国际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与国内的管理会计教材相比较,原版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案例、情景性分析和多样化、由浅入深的多层次的模拟练习。英文原版教所引用的案例非常广泛,既有大型的跨国公司,也有政府、非盈利机构,比国内的教材具有更为宽阔的拓展空间和应用性,而且,原版教材版本更新比较快,并根据实际内容的重要性或者实际的需求来决定章节。比如,阿特金森、卡普兰等编著的《管理会计》(第五版)就将平衡计分卡作为单独一章进行讲解。

(二)注重运用知识点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以笔者所用的阿特肯森、卡普兰等主编的教材为例,每一章是从情景案例开始,提出现实中遇到的困境是什么(即,提出问题),然后是比较详细并辅之以小例题的内容讲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融入到现实中的问题和解答之中(即,分析问题)。本章结束的时候,重新返回本章开始的情景案例,让学生综合本章所有的知识点来分析这个案例,找出案例中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转变观点和方法,让学生知道在什么环境下应该运用不同的概念和方法(即,解决问题)。这种点面结合、融会贯通的教材体系能够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性,同时又能让学生准确了解不同章节所学的内容究竟是怎样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

(三)运用多样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双语教学除了要具有优秀的教材体系和知识架构之外,还需要用有效的方法将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思维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输给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分析等不同的方式,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聚焦应用创新型目标,完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模式

虽然近些年我国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整个教学体系还不完善和完整,配套的措施还没有完全跟上,还不能完全实现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应用型目标的要求。为了使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结构内发挥最大的效用,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应用环境、发展现状,在明确管理会计发展目标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实现路径和方法,加强师资力量,完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

第一,明确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目标。目标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以及相关激励措施的采用。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目标应是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在多元化的目标体系中,系统掌握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是基本目标,而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综合运用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现实环境下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综合分析,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是最终目标。这些多元化目标价值的体现最终聚焦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即要求学生在面临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够运用专业业务知识和能力去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在管理会计目标的国际化方面,我国可以借鉴IFAC《国际教育白皮书》(2003)的观点。IFAC指出,会计教育和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职业会计师,能力包括:态度、行为技能、广阔的企业视野、功能性技能、技术知识、智力能力(如知识、理解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

第二,基于学科特点,探寻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路径和教学原则。在实现路径上,需要根据各个学校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以及师资力量,作出合理的规划。基本而言,应以管理会计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为主线,分解、提炼、设计出服务于不同章节目标的知识群;同时,设计这些知识群所对应的阶段性任务、问题串和综合案例。在教学路径上,要贯彻“学生参与、方法多样、点面结合、综合运用、科研渗透、学用结合”的教学原则。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师讲解、问题解答和综合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系统掌握不同章节的知识群,同时也保证了在系列任务解决中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第三,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目标的关键。管理会计是运用会计的方法、理念为业务运行提供服务,所以,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原版教材的优势,充分借鉴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将书本知识与实际业务结合起来。当前,中外在管理会计教学上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有问题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地教学等方式。在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所采用的原版教材中已经包含了大量的国外案例,但是,为了更细地提升这些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在中国当前环境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可以查找中国的案例并补充讲解。为了解决管理会计教学和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哈佛大学商学院卡普兰教授提倡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实地研究在我国管理会计教学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低,要想真正了解企业组织的管理决策者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实地研究。这不仅可以增强其探究的兴趣,也会促使学生对管理会计课程中的问题作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

第四,师资力量是双语教学质量的保障。会计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生产函数,选择会计专业的新生为生产原料,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是产成品,而教师是生产工程师或管理者,直接决定产成品的质量(于增彪、赵晓东,2004)。为此,学校可以制定双语教学队伍培养计划,采取去国外合作院校进行短期培训、交流,或者请外教集中培训,或者增强国内开展专业双语教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引导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实现案例的共享。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使教师在知识储备、国际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建立独立、客观、科学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斌,吴应宇,张日方.“金融危机与中国管理会计――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0(2):86-88.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范文第5篇

    CMA认证是对会计和财务专业人士的权威鉴定,其所侧重的预算预测、内部控制、决策分析、风险管理等内容非常符合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被企业财务高管所广泛认可。CMA 认证坚持用最实用的知识体系培养管理会计精英,用最严格的测评标准保证认证的权威性,是全球财务的黄金标准。

    CMA认证提供英文和中文两种考试语言,是唯一提供中文考试的管理会计认证,帮助中国会计和财务人士掌握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2009年11月18日,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与IMA签约,将CMA认证列为国家人才重点培养项目,在国资委和大型央企的支持下,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的管理会计人才。2012年12月2日,双方举行中文CMA合作项目第二轮签约仪式,继续合力推进CMA认证在中国的发展。

    目前,中国有接近2,000名CMA持证者,IMA 2012年中国区会员薪酬调研显示,这些持有CMA认证的会员平均年薪为27.8万元,比非持证者高34%。IMA全球会员薪酬调查也发现同样的差别,持有CMA认证的会员2011年平均薪酬总额为13.9万美元,比非持证者高32%。

    2011年8月,IMA宣布对中文版CMA考试内容进行改革,两门考试内容更加贴近当今企业财务团队的实际需求。

    2012年12月1日,两门结构CMA中文考试正式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