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范文第1篇

法律文化的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法律文化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反映和表现。任何一种法律文化,都有其产生、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地域的民族的土壤,因而形成不同的法律文化类型和模式。各种法律文化体系所内涵的价值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时刻反映在其各自不同的法律文化制度体系中。由于中西方在历史、地域、社会、道德价值上存在着复杂性,于是产生法律文化差异。当这种法律文化的差异相互遭遇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异质异构的西方法律文化就会依照自己的传统和思维模式进行解读,并且产生一种排外的倾向,因此中西法律文化发生冲突不可避免。

二、中西法律文化的融合

法律文化的融合是指不同性质的法律文化之间发生的从内容到形式持续的选择与整合的过程。法律文化的选择与整合是中西方法律文化融合的基本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法律文化的分化。法律文化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新变化了的社会的一种价值选择和重新适应过程,而新的法律价值观念以及新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体系的建立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法律文化选择的过程。法律文化产生分化后,必然会要经历一个法律文化整合的阶段,从而形成新的法律文化。但是法律文化的选择和整合是相互连带的,是在法律文化选择的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因而,法律文化的整合,不仅使原有的法律文化在内容上发生变化,也使其在法律形式上发生变化。法律文化就是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选择与整合的过程,促使不同性质的法律文化之间发生融合,从而创造新的法律文化。

第一,中西法律文化融合的前提。

按照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首先要做到经济基础上的融合。因为法律制度是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所以,经济基础上的法律文化融合才是成功的关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而西方的法律文化是建立在关于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这两种法律文化属于异质异构的两种法律文化体系,二者之间的差异折射出了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别。因此,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不同决定了中国第二次法律文化转型必然失败的命运。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教训,别国模式,是不能够成功的。所以,中西法律文化融合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共同的基础条件,要把以封建政治权力为特点,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资源与西方传统法律资源相结合,加以变革。同时我们在制定新法时,也要尽量避免再犯“泼洗脚水也把孩子倒掉“的错误,要认真吸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第二,中西法律文化融合的标准。

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道德因素的相互融合,是中西方法律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西方的法律与中国的法律相比,并不是没有道德,而是道德的标准不同。在西方法律文化中,道德重权利、重平等、重制约、重博爱和重正义,其不足之处是将灵魂、情感推到了商品化、契约化的境地,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重伦理、重亲情、重和谐、重仁爱、重道义,其不足之处是过份强调“亲疏有别”与“尊卑等级”。西方法律文化“以理服人,平等待人”与中国法律文化“以德服人,坦诚相待”,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法律中包含的道德因素,并使之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新的道德标准,通过法律的实现来确认这个新的社会道德标准,更好的促进中西方法律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三、中西法律文化融合的路径

纵观近代中国法律文化的进程,发现时刻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种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和价值取向上。中西法律文化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相互代替。因为现代法律文化较之传统法律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以及价值功能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更适应现代生活。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法律文化转换是中西法律文化融合的根本路径。

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文化差异商务谈判影响

人类的生活都处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当中,人们的生活处处体现一定的文化。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处世态度、价值观、社会结构、信仰、宗教、社会角色、时空观念、宇宙观以及物质财富等的积淀,因此,一个人得行为和心理方式都被一定的文化影响着。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对谈判活动的影响

不同文化特性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可以清楚的看出他们各自的特性。因此,他们的交往也往往可以看做两种文化的互相碰撞。这在中西方商务谈判中,可以非常明显得看出。

1.国际谈判领域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1)法制和伦理观念的差异。法制和伦理观念都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中西方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

①回避是国人的根深蒂固的习惯。中国是国,一般都从伦理的视角进行考虑问题,考虑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习惯于通过“组织”、通过舆论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认为法律手段在解决问题时要慎用。;而西方与此相反,他们大部分都有着尚法的观念,喜欢从法律上考虑问题。

②中西方处事风格大相庭径。西方人喜欢把一切问题放在法律框架去解决,因为法律在他们心理是理智正义的化身,而难以捉摸透的良心和道德的作用是不足于正确解决问题的。因此,在西方有很多个人和公司都聘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和律师,遇有纠纷时则由他们去解决。

(2)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中国自古有“天朝”自居的心理,极易培养国人的自尊心理,同时也是产生“自傲的偏见”, 形成一种爱“面子”的心理,使自己心理背上一定的负担。在谈判中, 中国人无论如何都不要丢失面子。西方国家的国民性,崇尚奋斗和独立行动,性格外露, 热情奔放,充满自信,表面的、仪式性的东西他们一般不着重考虑,而把心思都放在对实质性的问题上。

2.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1)“面子”心理对谈判的影响。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十分看重“面子”或者说“体面”。在与对方谈判中,他们宁愿选择在“体面”方面取胜,而牺牲“利益”。中国人的谈判心理应及时调整过来,强化自身的优势,避免自身缺点被利用。中国人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较讲究以和睦为贵,喜欢保持友好的环境,甚至在谈判不愿与对方有直接冲突,他们认为冲突可通过竞争、合作、妥协、回避、和解的方法解决。如果双方在谈判中发生冲突,中国人则立刻强调双方合作的成功方面,以此消解冲突给双方友好关系带来的消极影响,并避免矛盾夸大。

(2)“伦理至上”的观念对谈判的影响。在谈判过程中,中国人习惯于从道德视野来解决问题,他们喜欢把道德的作用夸大,希望道德能够起到社会舆论的作用,并通过舆论谴责不道德的行为,使自己是道德的获胜者,并以此获得谈判成功。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下,国人不崇尚法律,而是道德的作用。美国学者帕伊感慨地在其著作中写道:“许多我们会见过的美国工商业者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学会,在中国人中间,只需用口头约定,点一点头或者握一下手,来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西方社会是法制发达的社会,他们喜欢在法律的框架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商务谈判中,必定有律师,律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我们应采取的基本对策

1.重集体还是重个人

中西方在谈判过程中,都是既重集体又重个人的。但相比较而言,由于西方人比较崇尚自由主义,一方面强调集体的权力的必要时,也强调个人的责任,个人应当有足够的权力。中国人则相反,强调集体的责任,个人的权力,把最后的决定权让给集体。在商务谈判中,西方人的谈判代表只是一两个人,但他们身后是有一个决策机构指挥的,谈判者的权限是决策机构事先赋予的;而集体出现的中方谈判代表,却是一个人做最后的决定。个人的意见毕竟是比不上集体的意见的,它或者有考虑不周的时候,或者有失误的时候。在商务谈判中,谈判小组应该有足够的权力,他们经过集体的理智考虑,做出的最后决定会比个人做出的更加科学。

2.重结果还是重关系

在价值观方面:西方人对表面的、仪式性的东西看得很淡,而对实质性的问题却非常敏感。中国人则着重和谐谈判,希望在谈判过程中保持友好的环境背景,得到双方的信任。

在谈判中,中国人不愿与对方发生直接面对冲突,影响友好局面;冲突在中国人看来是非常严重的。中国人宁愿牺牲利益,也要保持友好的局面。他们认为,友好的气氛是谈判的一个胜利标准。这样一来,他们会为了和对方保持友好关系,而在利益上不断选择让步和妥协,这对集体的利益将会造成损失。所以,在谈判中,我们在保持友好环境时,应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3.先谈原则还是先谈细节

中国人喜欢讲原则,在谈判时,一般注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恰恰相反,他们比较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往往意见分歧很大。中国人喜欢在处理麻烦的细节问题之前先就确定原则。西方人由于对中国人的这种谈判方式不够适应,结果谈判的结局往往是比较有利于中国人。细节是西方人思考问题的本质,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问题上多动脑筋,而对于原则性问题的讨论显得没有很大的兴趣。显然,原则的提前确定,对细节有制约作用,这也因此让中国人在谈判桌上占有优势的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要从中分析文化差异的具体情况,在谈判中,避免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Indaba Beam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Global Workplace[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价值观差异

一、引言

新时期对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双语的(bilingual)人才,而且要培养出双文化的(bicultural)人才;人才不仅要具备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和交际能力,而且应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类文化的共性决定了各民族间的可交际性,但是,各自的个性却无时无刻不在给跨文化交际设置障碍。为跨越这个无形的屏障,使交际顺利、通畅,研究者们一致认为价值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不掌握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价值观概念

Clyde Kluckhohn 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一种显形或隐性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种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模式、方式和目的中作出选择”(转引自Prosser,1998:176)。值得注意的是“观念”、“可取的”和“选择”这三个词。既然是“观念”,就说明价值观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抽象的看法;“可取的”隐含着还有“不可取的”,就是说这是一种文化的规范,指导人们的行动;“选择”说明人们的行动存在各种模式、方式和目的,而人是可以作出选择的。

通俗地说,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的支配的。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用肉眼无法看见,人们很难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

三、在跨文化交际中研究价值观的意义

从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跨文化交际中研究价值观的意义。这两者的关系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

(一)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

无论是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还是社会交往,无一不受到价值观的支配。

例如,当一个小孩看见邻居家的果树上结满了苹果,而不去摘,问他为什么不摘别人家的苹果,他会怎么回答呢?如果是信奉基督教的欧美小孩,他会回答说:“我不能去摘,因为上帝在看着我。”如果是中国、日本等东方的孩子,一定会回答说:“那是人家的东西,我们不能要。”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自己是上帝之子,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上帝的监视与庇护。中国人大多数不信上帝,但我们亦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说,金钱和地位,这是人人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他们,君子不享受;贫穷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们,君子不摆脱。另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样的古训,大多数中国的家长都会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显然,不同的价值观决定着人们怎样去交际。

(二)交际反映人们的价值观

这种反映可以是直接或间接的。例如,从人们言谈中经常强调什么可以大致看出他们的价值观。这是直接的反映。从人们不谈什么和谈话的方式也可以看出人们的价值观,这是间接的反映。

有一项研究可以说明交际是如何反映价值观的。研究者们曾经使用完成未说完的故事的方法研究美国和中国儿童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美国儿童完成的故事比中国儿童完成的故事显示出他们更突出身体的侵犯和经济上的倾向;而中国儿童的故事更强调自然的力量、群体倾向、感情成分、道德―伦理的正确,以及对于权威的重视。

通过这项调查可以看出,儿童在11―13岁这个阶段就已经表现出他们的价值观。他们所完成的故事是他们的一种交际活动,是他们作为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他们在这一交际活动中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

总之,价值观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其他因素(语言、身势语、对于空间和时间的使用、习俗、社交往来的规范、人际关系等)之间的关系是“纲与目”的关系,价值观是纲、其他是目,抓住了价值观这个纲,就抓住了关键。也可以把价值观比喻成一根线,其他犹如许多分散的珠子,用价值观这根线就可以把所有珠子穿起来,把分散的似乎没有关联的东西变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四、在英语教学中怎样研究价值观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研究不同文化下价值观的差异,其目的说到底是为了消除文化差异对交际带来的障碍,使得跨文化交际能顺利进行。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于价值观差异的认识呢?

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开设课程,举行讲座,举办展览,开展课外活动,等等。最为有效的是结合日常的外语教学进行价值观比较,使得学生不仅在理性上对于目标语国家的价值观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自觉地在交际中汲取不同价值观的信息,从而消除障碍,提高使用英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一)让学生了解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是文化中的深层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首先是家庭教育,之后是学校教育,同时邻居、朋友、兄弟姐妹也会给予各种影响。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以及信息时代的各种网络也时时刻刻潜移默化。所有这些在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都起着很大作用。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价值观形成以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一般说来,一个人学习异国的语言、习俗和社交规则等虽然不易,但并不是不可达到的目标。只要花上足够的时间,具有一定的条件,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真正了解另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却是极为困难的。一个人可以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很长的时间,掌握其语言,了解其习俗,但是,仍然可能不了解其价值观中的某些部分。

当然,价值观虽然相对稳定,但却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

(二)进行中西文化的价值观对比

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随着各自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面对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肩负着价值观对比的重任。

1.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的差异

思维模式差异与语言表达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受到思维的支配,思维活动受制于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又与文化价值观密切相关。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必然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这种思维差异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之中,可见思维模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它们各自反映出本民族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就形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选择、句式结构、修辞方法、谋篇布局、语体风格和语法规律等方面不同的基本规律。

比如词语选择的差异。生活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历史背景和文化起源各不相同,词汇层面上的内涵意义也不同,因而词语选择也大相径庭。例如:汉语中,“龙、虎”都是吉祥物,“龙”是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光明的象征,故有“望子成龙”、“乘龙快婿”;“虎”是指事业发达,蒸蒸日上,因此有“龙腾虎跃”、“龙盘虎踞”。而在西方文化中,“龙、虎”的内涵意义为“terrifying monsters”。一位中国学生在一位55岁的外国教授的生日晚会说道:You are fifty-five.You know you are a tiger coming out of the mountain.此学生是想用中国习语“五十五,出山虎”来夸耀教授正处于事业发达,力争上游的黄金时期。殊不知,在西方文化中,“虎”是一个内涵贬义的词。该学生的中式“赞扬”显然不能为西方教授所接受。

2.行为模式的差异

思维模式的不同,使得中西方人的行为模式也有其相应的特色。首先,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国家表现出直接、果断和有野心。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

中国人向来推崇的是做事“三思而后行”,考虑问题一定要周全,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尤其是将有野心视为不良的行为。交际时要替对方着想,选择恰当而委婉的言语表述观点。

3.家庭观念的差异

由于个人利益至上,家庭观念淡薄。在英美家庭,“家”是高度私人的领地,更享有法律上的保护。各人的卧室其他人必须经过敲门获准才可进入。另外,造访他人时必须提前约定,做客时不可在主人房内擅自走动,四处张望,或随意翻动屋内的摆设,否则便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之间的冲突尤为明显。中国人特别珍视家庭的亲情,喜欢不分你我,对父母做到百依百顺,兄弟之间要同心协力、情同手足。家人之间没有任何隐私,“亲情”氛围尤为浓郁。中国人历来喜欢宾客满堂,对待客人像自己家人,做客时也可较随意。

这种差异更体现出西方人“利己”、中国人“利他”的思想。

4.人际关系的差异

人类的关系的复杂程度有时无法理解,由于地域之间的差异,中西方的人际关系的差异也就显而易见。

一般而言,西方的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主。西方人认为,社会是按照社会契约组成,个人自由独立。当然,自由和平等从来就是无法根本解决的两个问题,其两者间,任何一方的强势都会一起另一方的矛盾突出,西方的自由并非真正的自由,或是其平等同样是不可苟同,因此,人人的自由是建立在保证自由得以进行的保障――繁杂的法律――的基础上,从而西方人的人际基础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平等、独立。

中国的人际关系以社会伦理为基础的,中国人认为社会固然由个人所构成,但是个人却很难离开社会而生存,个人的自由实际上必须依附在对社会伦理的遵循上的基础上。人与人的互动,法律并不能起着一个根本性的作用。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以伦理来弥补法律的不足,才是我们的人际基础。

五、结语

价值观是蕴涵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有的、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在世界的崛起,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价值观差异对避免和解决交际中的冲突与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2.

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西方国家;东西方文化;差异;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电影可以说是当前社会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普及方式,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可以说是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在同一个文化氛围中是不相同的,那么如何让输入国家的受众接受电影的片名,这是作为翻译者需要注重的问题。在电影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习俗、民族文化等特征,可以说电影翻译能够被当作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之间进行的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过程中,随着我国电影与世界电影文化交流频繁,不只是电影的内容,就连电影片名的翻译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一部优秀的电影有着吸引力十足的名字,能够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而劣质的翻译名称能够降低受众的观看欲望。但是基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与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影响,东西方文化也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电影片名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让电影能够更容易获得潜在观众的认可与欢迎。本文立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通过研究差异来解读对英美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并且提出一些使用的翻译策略。

一、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

社会学家认为,文化指的是社会中人们能够具有的共同的传统、民族信仰与价值观的总和。而其中最主要的三大要素,也就是价值观、规范和符号。我们在文化研究中,人们一般都会用自己民族文化的标准来看待与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所以当两种民族文化在交流中接触时,就难免由于两者的差异而发生激烈的碰撞。由于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加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种事件等因素,让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人们的等级观和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思想,主张建立以家庭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以人们等级观念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与思想意识形态。孔子主张“礼治”与“德治”,在礼与法的关系中是强调礼治的。在德与法的关系中是强调德治的,在人与法的关系中是强调人治的。人们受到等级观念与价值观念的多重影响,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会十分谦虚谨慎,为了顾及人情在交流中表达得十分委婉。在个人价值观念中也更加倾向于对社会与国家的共享,因此在中国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念中,集体的利益是高于个人利益的,人们不但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其他人与社会负责。

但是在西方国家是以个人主义为基本文化构成的,在西方国家个人主义能够对国家的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成为西方国家文化的价值核心。在西方国家人们信奉个人尊严,崇尚个人的独立思考与判断以及靠着自己的力量来实现个人利益。

(二)人们的伦理观与道德观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伦理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通过礼为仁的体现形式,将伦理道德与修身济世相联系起来,对人们的伦理道德的自觉性与社会功能进行强调。中国民族文化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坚持诚信、忠诚等道德伦理准则,并且根据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每个人都要坚守礼数,尽到自己的职责。

但是在西方国家会更加注重依法治国,多种法律都可以说涉及到社会的多个领域。在这个注重个人自由与权利的法治国家中,人们的平等让每个人的等级观念与地位变得十分淡薄。以西方国家的家庭为例,人们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只是感情关系,而不是道德义务的关系。孩子们在成年之后就会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在父母年迈之后,孩子也没有赡养的义务。

(三)社会文字符号的差异

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考虑到符号的应用与象征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同国家的、社会传统习俗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符号的象征意义与使用的方式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颜色为例,西方国家与中国文化中,颜色的象征内涵就有着巨大的差异。例如:红色给人一种热情与积极的感觉,因此中国人一般将“红”作为喜庆的指代词。但是在西方国家,红色一般与恐惧与等词语相联系。还有数字13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指的是不幸的意义,但是在中国就没有这样的忌讳,人们往往更加避讳数字4,因为它与读音“死”相近。

二、文化差异在电影名称翻译中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电影的发行数量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较多差异在电影名称翻译中能够体现。

第一,价值观念差异在电影名称翻译中的体现。冯小刚的著名贺岁影片《大腕》,这部电影被翻译为Big Shots Funeral,我们翻译回来是《大腕的葬礼》。由于中西方人的思想有着基本的分歧,东方人注重综合与归纳,而西方人注重细微与曲折。“大腕”这个词已经能够暗示出电影的主题,而在翻译成英文中也补充出来“葬礼”,能够方便西方观众更加明白电影的内容。我们再来看美国电影Shrek,电影名称中只给出了男主角的名字,却不对他做出任何的评价,但是中文却没有音译成为《史莱克》,而是翻译成为《怪物史莱克》,这样可以看出相对于西方人,中国人更加注重对于影片的归纳与综合,让人与事物更加形象与具体化。

中西方两者的差异导致双方在思维模式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中国人具有的传统思维形式更加单一与抽象,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显得更加部分与具体。

第二,伦理观念的差异在电影名称翻译中的体现。中国电影《霸王别姬》的名称能够映射出主人公的关系与最后的结局,因此名称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但是英文翻译成为Farewell,My concubine,我们翻译回来就是《再见,我的爱妾》,只有了别姬,却忽视了霸王,这是由于西方人的等级观念薄弱,因此反映出对电影内涵与主题的理解。

西方电影Meet the parents的名称翻译成为《拜见岳父大人》,可以说美国人讲究自由与平等,因此尊卑观念淡薄,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融入了“拜见”与“大人”两个词语,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三、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原则

如何在翻译中协调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具体方式分为“归化”与“异化”。异化的方法需要翻译者靠近作者,忠于原著的表达方式进而充分表达出原作品的内容,保持原作的语言习惯与跨文化之间差异产生的理解错误。而归化是跨文化差异化解的重要途径,归化方法一般要求翻译中在各国文化积淀和语言习惯中,注重吻合中文的语法规范与文化习俗,逐步弱化原文感,增强翻译的可读性。在另一方面,电影名称较强的商业广告价值,目标是为了触发观众的行为对于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电影的名称翻译需要将目的语言和观众放在首要的位置,规范化的翻译策略无疑能够吸引大量影迷的兴趣。

就像其他文化作品翻译一样,电影的名称翻译中有不能翻译的情况存在,我们需要承认在有限的翻译可能性的同时,要努力去探索有效的翻译方式。为了促进跨文化交流进而达到充分与准确的目的,电影名称的翻译工作不能只是简单地采取归化或者异化的单一方式进行翻译,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要最大限度上吻合目标语言的主流价值观,迎合受众的心理和文化需求,尽最大可能关注到原有语言与文化意象。我们在具体操作的翻译中要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直译法

也就是我们不需要考虑太多的文化差异的电影名称最佳的翻译方式,可以说音译法也是直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电影依靠这种翻译方式,例如Beauty and Beats——《美女与野兽》,Brave Heart——《勇敢的心》,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等。如果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名称是人名或者地名时,就可以采用音译方法。例如Ryan——《瑞恩》,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二)意译法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当遇到直译方法已经难以准确表现出电影内涵的时候,如果一些电影名称涉及跨文化差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就需要根据电影内容来对原有的名称进行意译。在进行意译过程中,我们同时要考虑到英语的表达习惯与中国受众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例如,电影Seven讲述的是天主教中的七种死罪,而接着出现了一场离奇的连环杀人案,死者都是死于这七种罪中的一种。如果我们直接翻译为《七》,那么就会让观众感到空洞,甚至难以体会到这个名称的含义。如果我们翻译为《七宗罪》,那么就避免了我国观众对于西方宗教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与地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困惑。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例如Sleep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之夜》,The Net——《网络情缘》等。

(三)换译法

如果我们在翻译过程中,直译与意译都难以充分地表现出电影名称的内容与意图,那么我们采取换译的方式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彻底地改变原来电影的民称,根据电影的内容与内涵通过不同的名称来代替,例如Top Gun——《壮志凌云》等。

四、结 语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对于片名的翻译影响到观众对于电影主题的理解与体会,甚至可以称之为翻译艺术,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是各国之间信息传播的载体与纽带。电影的片名翻译不只是语言之间的简单切换,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的充分体现。我们在翻译中不能忽视文化差异的影响,要真正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创造性的融合,这才是实现正确翻译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注重,要努力克服电影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阻碍,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翻译电影片名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注意多方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英进.简述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J].电影艺术,2005(02).

[2] 冯学民,王珍.电影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解读[J].电影文学,2007(08).

[3] 杨胡宏,徐丽娜.浅谈影片名的几种翻译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0).

[4] 刘利艾.从目的论析电影字幕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

[5] 佟磊,沈秋敏.浅谈西方文化与西方电影片名翻译[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04).

[6] 陈亚明.《卧虎藏龙》字幕翻译策略探析[J].电影文学,2007(15).

[7] 苏远芸.关联理论对西方影视剧字幕翻译的阐释[J].电影文学,2010(04).

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范文第5篇

中西方媒介制约机制的不同

1 中国:控制本位

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在媒介控制力量问题上主要表现为:以执政党及其政府的日常行政命令为主体,辅以广告主即商业性力量的影响,普通民众的要求次之。

2 西方:规范本位

西方媒介奉行“受众至上”,在媒介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同时受背后支持的财团影响较大,执政党及其政府在整个管理机制中并不直接干预媒介,而是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范约束。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不同

1 中国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管理、调节人际关系上。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避免冲突的过程,而目的则是为了求“和”,即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流。时期的急剧变化,迫使人们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方法寻求政治管理、经济管理。

对于中国社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一是《》,吸取了西方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其核心是“天下大同”的绝对平均主义。

二是的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最精髓的地方在于他提出了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论断:在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集体领导。

2 西方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从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及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当代管理理论和文化管理理论四个阶段。

3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中西方的管理思想各自有其民族的精神标志,它们不同的特征和内容来源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类的管理思想起源于“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自然地理环境是生产劳动的前提条件,自然也就成为管理活动的前提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思想的性质和特征。

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东亚太陆,对外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自然环境,使中国的管理活动具有典型的大陆民族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

一是向心。主要表现为:讲集中,求统一,力求实现“协和万邦”的理想。

二是求稳。中国的地理环境使得管理活动获得了一个完备的天然的“隔离机制”,这种稳定的社会生活也使得管理活动把重心放在维护其稳定上。

三是重人。大陆民族血缘宗法关系非常紧密,因此管理活动的中心是“人”,以伦理关系为基础,以道德和教育为轴心,是一种人文主义型的管理。

作为西方管理思想源头的古希腊,有漫长的海岸线,内陆交通却极不方便,这也促使商业和航海业较为发达。这种海洋民族的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是外向。海上交通的发达、人员交流的频繁造就了一种外向型的民族心理。

二是求变。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发展生产管理模式,使之与新的需求相适应。三是重功利。商业的发达使得他们重利益,讲功效,追求现实的成功。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管理可以说是一种科学主义型的管理。

(2)经济基础的差异

中国一贯“以农立国”,社会是由大量分散的、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村落和城镇组成。要维持这种社会结构的稳定就必须有一个君临一切的集权管理体制和万众臣服的管理思想。这种体制在组织上层级森严、上下有序。在领导上强调绝对服从,抹杀个性,强调严格统一,忽视差别。在控制上重视总体效果,忽视个体利益,重视自上而下的控制,忽视自下而上的反馈。

西方的管理思想则是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它围绕着如何使工商业主和资本家获取更大的利润而展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管理思想有重个体轻群体的倾向。他们重视企业的微观管理,不太重视社会的宏观管理。重视个人劳动能力和技术的最大发挥。不太重视群体间的协调;重视短期效益和单个经济单位的利益,不太重视社会整体的长远目标。

(3)社会制度的差异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宗法血缘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并积淀为一种极为强固的文化结构、心理力量和组织形式,表现为:家族型的管理组织、伦理型的管理机制和言传身教型的管理方式。

西方的社会制度则与中国的大相径庭。近代工业文明兴起之后,工商业经济的发达使得西方的管理是以利益为纽带进行组织的。西方管理思想撕毁了人与人之间温情的面纱,以明确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作为管理的纽带,以经济效益作为管理的动力,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管理的方式和手段。

4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优势与不足

中西方管理思想是在各自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发展起来的,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国的管理思想主要优势在于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但也正是由于太过于强调“人”的作用,才使得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而有失公正。

西方管理思想胜在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不断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评判管理效果。同样的,这种对于法律和契约的过分强调,使得在管理过程中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人的心理情感,有可能导致管理活动的失败。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