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范文第1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并首次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而为开启一个社会治理的新时代树立了风向标。

由于特殊的国情,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是“全能型国家管理”和“总体性社会治理”的重叠并行,致使社会严重依附于国家,社会治理与国家管理高度一体化和政治化。基于此而建构的“国家―单位―个人”的一元主体、单线条的社会治理格局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效地维控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秩序和稳定局势,但也同时窒息了应有的社会活力。改革开放后30多年由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利益群体的深度分化,我国社会结构已由“总体性社会”演变成了“多元化社会”,并在阶层结构方面表现出了某种“分化”与“断裂”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再次构建起较为有效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更新管理理念、改进治理方式、拓宽公共服务领域,对我国当前及未来的社会建设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社会管理实践向社会治理创新的转变既表明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积累,也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策略性、阶段性与能动性。通过回溯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治理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在单位制社会时期,虽然国家也非常注重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管理问题,但从总体上来看,国家并未针对社会领域的新变化而做出重大的管理布局,最终导致一直沿用旧有的思维框架来处理社会领域的新问题成为各项管理工作的“惯习”。而即使是在利益分化的单位制社会解体时期,由于诸种因素的羁绊,国家也未能建构起较为系统而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国家与社会的同构性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社会治理实际上被长期淹没在国家管理体系之中,因此对许多社会问题的治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新时期,党和政府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宗旨在于:试图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实现社会治理从“总体-支配型”的管制模式向“技术-治理型”共治模式的转变,以实现治理效能和服务效果的显著提升。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以往突出强调的“社会管理”改为了“社会治理”,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明了党和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一种变化。“社会治理”不同于传统的“社会管理”:(1)从主体构成上来看,传统的“社会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国家,一般带有强制性,而“社会治理”除了国家和政府之外还特别强调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体等社会力量的参与;(2)从方式上来看,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一般都以带有行政性的管制方式为主,而“社会治理”的方式除了行政方式以外还强调法律、市场、社会自助互助、思想道德建设等多种方式和手段的运用,强调各主体之间的协商合作,倡导公开、透明、法治化的管理活动;(3)从方向来看,传统的“社会管理”一般是单向式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比较多,而“社会治理”强调的是双向的多元主体间的平等互动;(4)从内容来看,“社会管理”多以行政管控的内容为主,而“社会治理”则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5)从目的来看,“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维稳”几乎成了其最终归宿和最高要求,而“社会治理”则是为了培育更大范围的公民社会和提供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渠道;(6)从权利配置来看,传统的“社会管理”多是以政府的集权式管理为主,以单纯的强制性秩序维持为核心目标,而“社会治理”则强调政府管理要多给社会放权,并为公民的增权提供机会和便利。针对社会治理的这些特征,笔者认为,其相关的策略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现“为民服务”思维向“与民服务”理念的转变。社会治理创新需要从自身的优势视角出发来进行思考。以基层社区为例,可尝试改变以往的“社区需求或社区缺失”为取向的“需求模式”,而替代以社区优势或社区强项为取向的“优势模式”,强调应该用一种“优势视角”或“能力镜片”去了解基层居民的实际需求。

二是寻求社会治理方式的柔性化转变。社会稳定的“刚性”思维必定会导致“刚性社会管理”,这种管理的缺陷在于无法发挥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动性,甚至会导致社会矛盾的积聚。而柔性社会治理则是“以人为本”的治理方式。它采用的是以理解和把握社会治理客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而施以的、非强制性的治理手段,其主题是“规律、非强制、潜在以及自觉”,即治理依据是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方式方法是非强制性的、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以及最终目标是让民众自觉行动。

三是以“协同政府论”促进社会治理体制的优化。基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运用“协同政府论”,至少可以达成四种目标:一是综合考虑消除治理体制内部的矛盾和张力,提升治理系统的整体效能;二是通过消除不同治理项目方案的重复与冲突来更科学地使用各种资源;三是在相关治理部门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和传递优秀理念,从而形成一种“协同性”或更加明智的治理方式;四是从服务民众的角度出发,提供一套更为完整或“无缝隙”的服务方式。

四是努力提高广大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投入度。相关经验研究表明:参与相关决策过程能够赋予参与者对自己的生活方向和周围环境一定程度的控制权,有助于参与者成为负责任的行动者,并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就当前我国社会建设而言,社会治理多依靠政府的宣传与推动,并通过行政手段来动员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参与,社会参与始终处于浅层化的初级阶段。对此,必须予以改变。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范文第2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系统论述理论的学科,主要通过《基本原理》等课程对高校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环节,贯穿课程始终。然而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道德教育受到诸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

从道德教育的自身来看,它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第一,道德教育内容的失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教育内容的陈旧。教材的修订常常也只是在原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精编,内容实质上仍是当初那般模样。其次是教育内容的空泛、教条。本该为基础教育所该强调的一些道德规范又出现在了大学课本中。其次是道德教育方式的失当。即教育者更多时候仅是在将书本的知识简单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再者,高校理论课学时的分配上也存在不合理之处。理论课的学时远大于实践课的学时,多数教育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将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授。

从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它又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冲击和挑战。首先,道德相对主义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以尊重道德差异与多元为核心的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教育的影响日益明显,它反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强制灌输的方式,而是突出多元共存和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其次,应用伦理学的质疑。综观目前的德育研究与实践,相当一部分还是游离在现实之外,以固定的理念去套千变万化的实践,而应用伦理学则希望学生能从“美德袋”中跳出来,提倡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教育方式去替代灌输的教育方式。再次,网络时代的挑战。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新兴媒体盛行。电子媒介将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主体的行为在虚拟的世界中以电子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这些行为是否与学校理论课中所欲极力培养的道德行为一致,我们无从得知。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国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德育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不仅培养大学生人格,而且奠定的是国家基石。

家庭、社会、学校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发挥着道德教育的力量。聚焦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大学是他们形成正确“三观”的黄金阶段。从学校来看,若教育者在课堂上的教学热情饱满、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与受教者之间能形成良好互动,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反之,若教育者以强制灌输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则可能使学生滋生叛逆心理,这个隐性的一面。教育内容、方式、手段则是显性的存在。此外,道德教育也有强制性的特征。《原理》等理论课程为必修课,这是学校培养计划的要求,亦是传达党和国家思想,保持优良传统的表现。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传播速度加快,西方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传入国内,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再者,在新媒体日趋流行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快速,常常是毫无防备就被带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大染缸,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三观的畸形。因此,急需高校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畸形的价值观、道德观进行矫正,培育健全人格。高校思想理论课程在系统论述理论的同时,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灵魂,贯彻课程始终。这些课程有利于凝聚共识,形成共同信仰,自发地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坚定学生拥护党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心,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更符合社会正向运转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和体,这些都是家庭和社会教育力所不及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道德教育的出路

(一)完善德育内容

1.走心

时下,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等多档综艺节目深受观众喜爱,这些节目以“走心”打动了不少观众,无论是于其自身,还是于观众而言,它们俨然已达致双赢的局面。高校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内容“走心”实为上策。专家进行教材的修订,这本无可非议,但人无完人,在修订过程中,必有疏漏之处。因此,应让更多的人参与内容的修订,集思广益,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及民主性。

2.升级

原有的道德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层出不穷的新的道德问题,改进道德内容是十分必要。为此,高校德育内容在呈现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同时,需对其升级,注重知识的深度。让学生从学术的高度去解读核心价值观,使其内涵更为具体详实,引导学生从对概念的认识上升至理性思考的高度,增强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改进德育方式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时代在前进,中国在发展。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面临机遇、富有挑战性的世纪,这必将改变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无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第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我国将在更广阔的范围更密切地融入世界经济中,世界多元化经济和多元文化必然影响到我国。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拓宽文化视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所有这些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学生思想特点变化提出的挑战。高校历来是思想理论战线不同学术观点交汇、融合、撞击的阵地,也是文化开放的窗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性,使人们的社会联系、社会流动日益频繁,各种各样的媒体、精神文化产品、娱乐方式等对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思维方式、接受能力、欣赏水平也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主体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日益增强,而在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和心理素质方面趋向弱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

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应当明确自身在提升教育实效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给大学生以人文关怀,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懂得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构建全新的、立体的、充满生机的教育创新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生活

以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分注重理论,而忽视了理论运用的过程,使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分离。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决定了他们对是非的判断和价值取向。他们眼界较开阔,崇尚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功利意识和行知背离倾向,对现实容易抱怀疑态度。这就要认真注重政治导向和思想性,引导学生关注时展和社会变迁。这样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是非鉴别力、增强思辨能力,使其走上社会后能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中保持正确的方向,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重要手段,既要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要帮助他们消解成长中的各种烦恼和困惑,培养其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使他们成为全而发展的完整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同时更要贴近学生的心灵。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惑和难题,比如人际交往、择业、消费以及恋爱观等。这需要政治辅导员和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起学生心理疏导者的责任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之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科研化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停留在"传授理论"、"说服教育"层面,而对于所阐述的理论缺乏深入研究,结果是教学缺乏吸引力、说明力,没有深度。这就要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研含量,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强大的学科支持,把科学研究与思想理论教学实践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内容更有深度,使理论更有启迪。

首先,教师要用科学研究中的成果去支撑教学。教师要努力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自己深刻理解、把握的理论才有深度,才能启迪学生思维,说服学生、打动学生,真正实现使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其次,要把科研成果与教学结合起来。如果能将所承担的研究课题融入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的理论内涵,还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及搞科研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科研化教学能实现学科与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与跨越,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最后,设计一些课题项目指导学生去做。教师指导学生做课题,不仅配合了学工部门的大学生科研活动,更重要的是师生建立了可贵的信任与友谊,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可亲可敬,能学到东西,能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教师只有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胜任科研化教学。

3、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提升教学的信息化程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吸收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技术,做到:

第一,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这就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力求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组织和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性、协作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变课堂灌输为专题讲授、原著辅导、自学研讨、论文报告、答辩竞赛、实践考察等形式;要切实围绕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寻找贴近学生实际的、能为学生接受的方式。

第二,重视多媒体教学,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传统教学手段费时费力、节奏慢、效率低,知识容量少,积极思维少,往往是教师讲得辛辛苦苦、口干舌燥,学生却云里雾里,心不在焉。思想政治理论课阐述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既难以直接观察,又无法实验,要取得好效果,仅有教师生动的语言还不够,还需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声、光、色、像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增强课堂的现场感、新鲜感、真实感和趣味性。

4、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加强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确定具体的实践活动项日和方式,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建立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基地。

一种形式为课外实践。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构成,划出一定学时作为课外学时,用以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如课外读书活动、文明工程、爱心工程等,再辅之以讲座、辅导、咨询、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和专题报告等形式。依托这些有效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它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使他律与自律有机的结合,塑造理想人格。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另一种形式为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专题采访、参观考察。低年级学生可参加社会调查与考察,如深入城镇、乡村、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考察和社会调查活动。高年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参加一些创业活动,或到企业实习、搞技术服务、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社会实践课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这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建立科学化的考核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学习成绩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是长期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大难题。因此,构建学生综合考评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偏重知识掌握,考的是学生的"背功"、"应试技巧",过分注重知识掌握,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则无从评价,这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的意义。这种考核方式需要改革,比如可以采用"综合考评法",即平时(占20%)、期末(占60%)、社会实践(占20%)三结合。"平时分"是考勤、提问、讨论、作业的综合;"期末分"是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社会实践分"主要是社会实践的综合表现与实践报告。综合考评法有利于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改革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能较真实地测试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着眼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能力发展,做好日常操行、好人好事、奖惩记载和实践活动的评价,期末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做到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准确,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自尊、自信、自律、乐观向上、团结协作的生活态度与工作作风。另外,在教学过程评价中,还需要积极探索课堂讨论法、作业评价法、参观体会评价法、社会调查评价法等评价方式,在课程终结评价中,可以采用论文法、知识竞赛法、专题征文获奖加分法,平时成绩与期考成绩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互动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尹艳秋、叶绪红:主体间性教育是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

[2]袁银传:中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邱柏生:生态视野中的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4-5。

[4]胡军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J].教育评论,2007-4。

[5]孙体楠:新时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7-8。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范文第4篇

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一要把好导向。导向是灵魂,是关键。我们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创意策划,延伸宣传半径,努力形成正面宣传的大合唱。二要改进创新。管住了不等于管好了,内容正确不等于效果就好。我们要下大力气创新栏目节目内容,改进表达方式,切实增强正面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三要建强阵地。阵地强才能传得出去、落得下去、深得进去。我们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旺盛活力和强大竞争力的传播主体。四要建好队伍。队伍强才能工作强。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管媒体原则和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的要求,确保各级各类媒体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五要健全制度。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我们要进一步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联动机制、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和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工作机制等,加快形成互联网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确保各级各类媒体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庄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当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要求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

为什么必须用“看家”?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的价值理想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改变世界”的思想理论武器,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为无产阶级政党站得高、行得远、走得稳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前进方向,也提供了看家本领。

领导干部如何提升“看家”本领?作为执政的骨干力量,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的理论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做到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走群众路线,不断深化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始终坚持学风,提高执政能力;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中求主动、在创新中占先机,把“看家本领”落实在执政实践中。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当前,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主导权,关键是改进创新。

创新构建调控体系。把握媒体变化发展新趋势、舆论生成演变新特点,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强化新闻与政策解读,建立重要舆情沟通共享、效果评估通报等制度。

创新打造主流媒体。加快传统主流媒体在内容、技术、工作平台、传播终端、人才和管理上与新兴媒体全面融合,积极推进全媒体、一体化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创新发展网络运用。转变传统媒体新闻信息上网传播的方式,实施政务微博微信全覆盖工程,探索建立网上党群组织,构建覆盖广泛的网络信息内容传播体系。

创新改进手段方法。树立现代传播理念,注重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传播,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提高引导艺术,善于“把远的拉近,把硬的说软,把虚的靠实”,在讲故事中感染人、打动人,让正面宣传有机融入日常工作生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我们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和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不断提高能力水平。

要围绕“两个巩固”加强舆论引导。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对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辨析引导,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根基。

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舆论引导。着眼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党的建设各方面,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要围绕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加强舆论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宣传和专题宣传之中,利用一切宣传教育资源、一切传播手段和渠道,开展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宣传教育,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生动局面。

要围绕提高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加强舆论引导。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掌控宣传思想阵地,把握时、度、效要求,切实改进社会热点问题引导、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更好地内聚力量、外树形象。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的固本工程。河南省委作出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决策部署,把它作为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列入河南省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

文明河南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道德建设、法治建设、诚信建设、服务型机关建设四个方面。工作措施是:抓宣传教育,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抓实践活动,丰富人们投身道德实践的载体平台;抓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抓教育治理,解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行业道德规范普遍建立,公民文明习惯广泛形成;法治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识,遵纪守法成为全省人民的自觉行为;诚信建设长足进步,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社会信用体系;机关工作人员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政风行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实现中原崛起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燕平:贯彻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着眼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是要强化三种思维。

一要强化战略思维。着力抓思想理论建设这个基石工程,夯实理论武装,深化研究阐释,排除杂音噪音。着力抓话语权提升这个基础工程,建强传播体系,改进话语体系,抢占时机、道义、表达制高点。着力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基业工程,确保“三个倡导”家喻户晓、人人践行。

二要强化创新思维。继承传统,深入推进各项工作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吸收外来,广泛借鉴发达国家的新思想、新经验,为我所用。紧跟时代,善于运用新科技、新载体,创造新的形式手段,解决好有想法没办法的问题。

三要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确保正确导向这一生命线不出问题。实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做实文化惠民工程,确保服务民生这一根本点不出问题。建强队伍,管好阵地,善于发声,敢于亮剑,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这一要害处不出问题。

哈尔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丽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地方宣传部门关键是要大胆的管好、有效的用好、科学的建好媒体。

大胆管好媒体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在管班子、管队伍、管导向上“三管”齐下。要在思想、理念、制度、机制上,确保建设一支敢担当、能担当、会担当,有理想、有专业、有追求的新闻编采队伍。导向问题是灵魂问题。要激励媒体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激发社会团结向上的力量。

有效用好媒体就是要务实创新地占领舆论制高点,通过媒体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主张,快速回应人民关切。随着人们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利益诉求逐渐分化,不断改进创新舆论引导方式是我们的课题。因此用好媒体,不仅是要在“用”字上下功夫,还要在“好”字上有创新。

科学建好媒体就是要做强做大传统主流媒体、勇于进军占领新兴媒体。宣传部门要在政策、机制、技术等层面上引导、鼓励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搭建新平台、运用新形式,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上的有效传播和广泛覆盖。

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叶重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观点,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也对我们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实效性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05课程方案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迎来了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机遇。如何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方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明显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是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进一步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树立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提供理论基础。理想是精神的支柱,信念是前进的动力。正确的理想信念来源于科学理论的武装,来源于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生价值的清醒认识和把握。当前,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唯有强化理论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正确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观点,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思想源泉。牢固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坚定不移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思想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在学生中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提供精神支撑。良好的道德情操是立身之本,自觉的法律意识是成才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传授传统美德和道德修养,阐述国家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启迪大学生认识什么是高尚、卑劣、善恶、美丑等,引导学生提升精神境界,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保障。全面发展需要具备科学素质,健康成长需要掌握思想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既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又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发展智力因素,又发展人格因素,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做到知行统一,德才并进。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原则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避免空洞说教。一是要联系国内外的社会实际,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二是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思想上的困惑,澄清学生认识上的误区;三是要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用生动详实的背景材料丰富教学内容,解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

2.坚持科学性和导向性的原则

是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离开理论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丧失其价值。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旗帜鲜明地用当代中国的武装学生头脑,突出理论的科学性,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着力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理想和价值取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路和对策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创新,探索新思路,寻求新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就是要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牢固树立“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人文关怀和指导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逐步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学生被动接受向主动探求转变,由以强调学科专业系统性、理论性向讲求针对性、实效性转变;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提升,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在对社会现实思考中选择真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把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促进其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以学生本位标准反思和评价教学效果。同时,既要坚持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又要尊重、关心和帮助学生;坚持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完善课程体系,精心编写教材。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按照“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专题讲座课程”的思路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主修、辅修相配套的系列课程,再辅之以专题讲座课程,从而形成立体交叉式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及时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其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入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的课程教材;同时,适应教学需要组织编写有关辅助教材,形成包括基本教材、配套教材和电子音像类教材等在内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3.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实效性。

探索适应实施新课程方案及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第一,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贴近学生实际,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单向“注入式”教学引向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认真探索、灵活运用启发式、参与式、问答式、探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建立教学互动网站,把课堂延伸到网上,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表现形式,构建一个全新开放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有条件的高校应尽快组织研究制作“精彩一门课”全程教学示范片和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具有浓厚的情感性和强烈的吸引力。

第三,实践教学规范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主动引入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激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长效保障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教学实践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建立和发展实践教学基地,促进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第四,教学考核综合化。打破传统教学考核的程式化,改进和完善现行考核评价方式和手段,逐步建立一套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平时作业与期末测试、理论道德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的科学评价体系。同时,要改变只关注考试成绩,不考虑日常行为实践的学用分离现象,要把理论知识的考核与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表现结合起来,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4.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

高校要鼓励、支持和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重点加强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加强各门课程之间以及与中学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紧紧围绕新教材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教学重点、社会热点、理论难点等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丰富和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与科研搭建信息资料服务平台。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教育者和传播者,也是大学生思想智慧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更是人格的影响者、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对待只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开拓教学新思路,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苦练“内功”,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基础理论学科的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把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以科研成果提高教学层次和丰富教学内容,以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升科研的层次和水平。高校要重点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努力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骨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