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一、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之问题

自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总量持续扩大,相关法律制度相继完善。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在《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中建立了风险预警制度。2015 年实施的新修订《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出口食品监管的主体地位,厘清了尚无国家安全标准的进口食品检验程序,明确了境外出口商和生产企业、进口商的义务,并规定了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的应对措施,同时建立了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进出口食品危机监测预警制度、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及信用管理制度等。

此外,TBT 协议和SPS 协议都规定了各成员国在制定和修改相关食品安全贸易措施时要告之利益相关国,并允许其提出质疑。如利益相关国提出要求,该成员国还应提供制定和修改的理由。对WTO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限制条件的利用,原本可以有效减少我国食品进出口企业在面临食品安全危机时遭受的损失,但是我国在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应对措施中却缺乏与以上两个协议的衔接,往往避开WTO 另辟解决途径。这样不仅耗时耗力,不利于危机的顺利解决,也让WTO 的相关规则在实际操作中成为了一纸空文,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发达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之分析

在机构设置上,日本设立了独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以此为核心,协调与农林水产省、厚生劳动省针对进出口食品安全的危机管理的工作。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负责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同时通过搜集、分析国内外食品安全危机信息,向国民提供科学建议。在制度保障方面,通过修订《食品安全基本法》和《食品卫生法》,规定了政府的危机应急管理体制的事项,设立了进出口食品身份认证制度。美国采取由中央政府各部门按照食品类别或环节进行分工、共同管理的模式,由多个部门组成的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来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食品安全检验署(FSIS)和动植物卫生检验署(APHIS)及环境保护署(EPA)则分别负责食品的安全管理与执法,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督处理外来动植物疫病传入和残留农药标准的制定。在法律体系上实行权力分立,使立法、司法、执法机构在出口食品安全体系中均承担责任。同时重视出口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建立了预防、处理和食品召回制度。

三、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之改

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涉及准入标准、检验检疫、贸易壁垒等问题。改进与完善我国出口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应当立足于出口食品安全危机的特殊性,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特殊的食品经济体系与具体国情来设计。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平息之后,通常会出现危机受害者的经济损失问题、食品进出口企业如何重新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等一些衍生性问题。我国虽然经历多次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但却没有形成危机的善后管理体系。因此,有必要对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客观评价,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此外,由于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有时会持续较长时间,对进出口企业而言往往要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形成以企业出资为主、社会出资为辅,行业协会主管、政府监督的专项危机管理善后基金,通过该基金对进出口企业予以经济安抚,减轻物质损失。

同时,对损失严重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一定的扶持,帮助其反思食品安全危机发生的原因,扶持企业重新进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我校医务室承担全校师生员工的卫生宣教、预防保健及部分离退休职工的日常护理工作,为了解离退休职工家庭对自储药品知识的认知和实际药品保存情况,笔者利用学校教职工体检及随访机会,对景德镇教育学院离退休职工家庭自储药品的使用及认知情况进行调查,为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0年9月至10月,选择我校离退休职工常驻人口户型、户主无认知障碍且愿意合作的家庭156户进行调查。

1.2方法 利用重阳节对我校离退休职工进行体检的机会,采用对家庭自储药品的管理进行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由医务室主管护师对本校离退休职工家庭进行访视、询问并记录。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和医疗保险形式,家庭自储药品使用现状(包括药物种类、标签、有效期、存放环境等),家庭成员对药品储存相关知识的认知及实际存放情况。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97.5%,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自储药品存放和使用情况

2.1.1自储药品种类 被调查的156户家庭中全部有自储药品,储存药品种类为各种内服药、外用药、注射用药品,平均每户储存药品14.50种,其中储存最多的前3类为口服抗感冒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消化系统类药物,有20户家庭储存了6种以上不同名称的抗生素。此外有45户家庭还备有1—3种镇静催眠及通便类药品。

2.1.2药品的标签、有效期及失效期 101户家庭的药品标签完整,并与药品相符,且在有效期内;55户家庭药品无标签或标签不完整(没有外包装盒);40户居民家庭有过期药品,其中含有中成药。

2.1.3药品存放环境 76户家庭药品储存环境较好,统一存放,并放在避光、干燥、透风、阴凉且儿童不易拿到的地方,内服外用药及消毒剂分开放置;有的药品需要低温保存,例如:双氧水、干扰素、疫苗、各种免疫制剂、胰岛素等能注意存放在冰箱保鲜层内;80户家庭储存环境不符合要求,例如:放在阳光直射或床头柜、桌面等随手可取的地方。

2.1.4自储药品使用情况 48户家庭因有人患慢性疾病正在服药中,平均用药3.50种,其中26户家庭中老年人平均每日使用4种以上药品,常用药品有降糖药、降压药、助消化药、中成药,其他还有维脑路通、阿司匹林、前列康、外用开塞露等。

3 讨论

3.1家庭自储药品使用中存在隐患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离退休职工家庭中普遍自储药品,在给日常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因药品知识的缺乏、思想上不重视等因素,在药品储存、保管、使用等方面存在很多隐患,主要表现在:①药品存储混乱,未曾分类及统一存放,储存环境不符合要求;②存储的药品无标签或包装不完整,药瓶标签与盛装的药品不符,无生产日期及有效期;③存放和使用过期药品,特别是对中成药的认知存在误区。

3.2对策 针对自储药品存在的隐患,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医务室医务人员要加强药品知识的宣传,参与自储药品的监督和管理。

3.2.1广泛宣传药品的相关知识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一定要凭有职业资格的医生开具的处方方可购买使用,其存放和使用等有严格规定,否则很容易造成不良后果,甚至致残、致命。医务室医务人员要采取多种形式定期进行药品使用和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1],并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利用体检机会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出宣传栏等,使用小药箱的家庭成员都能了解,如何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了解常用药品的存放要点、不良反应、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确保不误服、不乱服各种药品。

3.2.2定期检查自储药品 家庭储存药品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和应急,但不能因此对人体造成伤害。医务室医务人员应督促各家庭每3—6个月整理1次自储药品。高校离退休职工的知识层次较高,但对药品的存储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成员应了解自储药品变动情况,避免家中老年人平时自己管理药品,当突然发病时,家人不知道药品与标签不符,导致不能及时服药或服错药,不但耽误治疗良机,还会造成毒副反应[2]。对有些老年人要引导其转变观念,不能因为怕浪费而使用过期药品,对虽未到期但因储存不当或药品质量问题等导致药品变色、变质也不能服用,并告知辨别方法。另外,对中成药也应全面了解,正确认识,而不能忽视其副作用。

3.2.3医务室医疗人员参与自储药品的管理 医务室医务人员要利用门诊处方、家庭访视等机会参与自储药品的管理,定期走访和检查自储药品存放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出现的问题,规范合理储存,设立用药咨询热线电话,帮助离退休职工家庭答疑解难。

参 考 文 献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装材料 课程改革 专业应用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34-02

材料是服装的根本,服装材料学是服装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也是服装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如何在这专业第一课中,以专业和能力为导向,切实让学生不仅要掌握服装材料学理论知识,而且要认知服装材料、了解服装材料市场和服装材料的品质管理,同时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材料,是值得我们服装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和探讨

一 前期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教学跟服装行业和专业需要脱节

我国服装材料学内容上较好地处理了掌握服装材料基础知识、服装材料应用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但是我们的授课教师由于受早年知识结构(纺织材料教育背景)、前期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延续的是纺织材料课程的理论授课模式,即按照纤维DD纺纱DD织造DD染整的工艺流程逻辑顺序和工艺内容授课,不但没有将教材内容完全融入教学,更没有从教授学生面料(织物)认知和应用的角度出发,融合服装行业和专业的背景知识,使得理论教学跟行业和专业的需要脱节严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当今纺织服装科技日新月异,新的材料不断涌现,服装时尚不断变幻。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能够站在服装行业的视野下将材料学基本理论与最新科技成果、新产品流行及发展趋势等内容之间很好的衔接。

(二)实践教学跟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脱节

由于受师资力量和办学客观条件等因素影响,当前仍有很多高校的服装材料实践教学主要还是停留在实验室教学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在授课形式上是教师示范,学生验证,在内容上更多还是停留在纺织材料实验上,主要包括纤维的微观形态和性能、纱线的技术规格和性能、织物的物性测试等,而不是强调和培养学生对服装材料构成要素对材料风格和性能的影响,服装材料(面辅料)类别、风格了解和认知,以及服装材料性能特征对服装版型和加工工艺的影响。可见,前期服装材料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培养相脱节,这也使得服装材料学课程无法与后续的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构成以及服装工艺等课程之间更好地衔接。

(三)成绩评判方式较为单一,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服装材料学课程作为考试课,其成绩评判长期以来却存在着把闭卷试题的回答作为评分的主要标准的现象。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自信心、好奇心和进取心,也与真正意义上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较大的差距,专业化水平低下,缺乏就业优势和专业竞争力。

二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措施

近年来,服装材料学教学改革提出以“以专业和能力为导向,切实让学生不仅要掌握服装材料学理论知识,而且要认知服装材料、了解服装材料市场和服装材料的品质管理”为目标,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具体有:

(一)理顺和更新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理念

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专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表现为理论教学内容不仅需要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也需要包含服装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融合最新纺织科技知识和服装时尚信息。实践教学除了常规的实验教学,还需要有材料认知的实践教学、自主实验以及校外实践,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成绩评判应该包含多元化指标内容,降低理论成绩比例,提高实践成绩比重。

(二)注重“三结合”,多元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应用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主要是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内实验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实验相结合;课程内容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和部分课内时间,直接去面辅料市场认知和选购衣料,去专业实习基地参观和实习衣料的品质管理,让项目组的服装设计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告诉学生衣料与服装类别之间的适应性,以及让服装工程教师跟大家讲解衣料特性和成衣技术之间的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并组织在课堂报告和讨论。

课内实验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实验相结合主要是指除实验室常规验证性实验外,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如探索服装材料技术规格与性能之间的规律关系,设计服装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实验服装材料与服装造型、服装版型以及服装工艺之间的模型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同时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服务。

课程内容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主要是指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契机,服装材料学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服装工程学生参加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项目,以及学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三)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

将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由原来的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80%),变更为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40%)+实践成绩(40%),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出勤率、答疑情况、学习主动性、期末考试,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适当加大实践成绩考核比例。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1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IE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服务于相应的课程或课程群,但在对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形式、要求、时间安排等方面的设计上,较少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总体来看,目前本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各实践教学环节独立,没有形成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有效性,主要是因为实验、实习条件限制,很多实践教学内容脱离科技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要[1];

(3)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

(4)实验多以演示性、验证性为主,缺少系列化的综合性、创新型、设计性、开放式的专业课程实验,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另外,根据对制造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发现,目前该专业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仍停留在制造业产业链的末端,基本上都是从事基础工业工程、品质管理、库存管理和生产计划等方面的工作,培养出的学生就业后还不能较快地适应岗位,与企业用人要求的期望值,存在相当差距。

因此,本文力求结合大连海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开办7年来的办学经验,探索一种既能结合IE专业特点,又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IE人才,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可就业性的工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2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原则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机械工程素质教育背景。大连海洋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设在机械工程学院,该专业的IE工程定位,主要依托机械工程背景,并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机械CAD/CAM、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等多门相关课程,进一步强调了该专业的工程特性。

目前,该专业实施实践性教学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

其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模拟现代制造的全过程,体现机械工程背景和IE的特点,并准备进一步完善相关实验的平台建设,使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现代工业工程方法和实验平台,强化学生应用现代工业工程方法和工具的能力,并通过制造工程实验,增强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机械工程背景。通过各种综合实验,来提高学生从事制造系统规划、设计、优化、运作、评价、创新的能力和素养;

其二,是加强技能培养和实践环节,制定不同阶段的实验题目、课程设计和实习内容,保证实践课的教学时数,形成一个目的明确、层次分明且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教学环节[2~3]。

(2)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研相结合;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注意个性发展的原则,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一方面要求本专业高年级学生主动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中,在加强技能培养和实践环节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式。

3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设计

构建“面—点—面”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在该体系中,综合考虑各个实践环节,体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原则,以课程实验知识点为基本要素,以课程设计、学生科研等集成和衔接基本要素来构成专门技能,以生产实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综合多种技能,实现专业知识的全面综合”的实践思想。由于IE专业必须要始终保持与社会企业需求相一致,因此,图1中所示的各项目标,是一个开放的闭环系统[4]。在这一系统中,如果培养目标或其子目标发生改变,或者教学与目标出现一定偏差,则应及时对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予以修正和调整[5]。

3.1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环节间的联系

在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强调将实践融入到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认识到实习的涉及面广(学校IE专业目前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并且能够为后续的专业课及实践课奠定基础,因而在该模式中起到“面(综合)”的作用;由于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及实验教学等,服务于相应的课程或课程群,因而起到“点(分散)”的作用;而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基本上涵盖了相应的课程或课程群,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所有知识(包括金工实习及实验教学),因而也起到“面”的作用。如图2所示。当然,该“面—点—面”实践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离不开其各组成环节的优化。

3.2开发综合网络平台,整合多维资源

开发涵盖图3所示主要功能模块的综合实践教学信息平台。该平台整合工业工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实践素材,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方便地与教师交流、互动,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其中,实践素材部分的内容,是对接地方企业生产实践和学校所签订的实习基地(企业),采集典型企业生产素材,作为理论课程案例、实验、课程设计的实践素材。通过摄像机拍摄,采集典型行业代表企业的生产实践,用Premier编辑、制作成视频素材库,并根据素材内容细分为理论教学素材库以及实验教学素材库两类。理论教学素材用于课堂案例教学,理论讲解之后,播放视频案例材料,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实践环节的具体开展

4.1实验环节

根据IE学科的发展过程,进行总体规划。我们将IE实验划分为两大块,即基础IE实验和综合系统仿真IE实验。其中基础IE实验,包括基础工业工程的全部实验(如动作分析、时间测定、方法研究)、生产管理的生产线平衡实验、人类工效学等实验。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为完成“基础工业工程”和“人因工程学”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实践基础。

综合系统仿真IE实验项目,主要包括物流综合实验、可编程自动仓库实验、Flexsim、ERP和生产计划与控制仿真实验。综合系统仿真IE实验主要是采集、分析并优化销一体化企业中人、财、物、设备、方法、信息等资源的运行状况,进行整体分解并实现优化组合,并对整个系统进行模拟。综合系统仿真IE实验室,主要包括ERP系统、Flexsim物流模拟仿真系统以及与大连华铁海兴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实践教学软件系统等。

另外,规划设计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系统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知识及相关技能,巩固课程知识。要求学生对一个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测定企业生产能力,预测产品的需求状况,并对企业现有的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及生产作业计划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实验内容包括生产过程的规划与设计、生产计划改进、编制物料需求计划(MRP)与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优化生产作业计划、生产成本核算等。

4.2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掌握了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知识完成设计要求,目的是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IE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目前,学校IE专业课程设计,通常采用集中的方式,由指导教师指定一组课题,内容主要有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品质工程课程设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等,分别针对工业工程4门主干专业课和毕业设计前的一次综合实训活动。

另外,学校该专业从大二年级开始,就在各个学期开设了一些课程设计,以此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使学生从二年级就能开始认识工厂及其运作模式。教师指导学生先深入现场去观察和了解,要求学生能初步发现一些问题,然后请一些企业中的工业工程、生产管理、工艺、品质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的专家讲课。讲课结束后,还安排学生与专家就所发现和想到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然后再到现场实习,要求学生发现一些比较有实质性的问题,并提出符合工程实际和工艺原则又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

在课程设计的安排方面,开设“数据库原理”、“电工电子”、“机械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和“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设计”等课程,使学生在机、电、IE专业得到全面训练,其中的生产流程设计,是将工艺和工业工程结合起来做。同时,还力求组织一些专业课程的专题项目训练,如在各门专业课程中后期,开设专题项目(Project)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集体协作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3实习环节

实习教学资源,是为完成实习教学任务所需要的关键要素,包括金工实习中心、专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场所等。IE专业实习教学基础资源的建设,应与学科建设、理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还要充分考虑工业工程和现代企业的一些实际应用情况,如应涵盖工作研究、作业测定、现场管理、技术管理、品质管理、生产线分析、装配作业仿真、库存管理、设备管理、零缺陷控制、设备监控等方面内容。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高度融合,实习教学资源的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学校金工实习安排,在校内实习工厂,要求学生对车、铣、刨、磨、铸造、钳工等工种进行实训,熟练掌握众多机器设备的操作,完成若干指定零部件的加工,最终以实习产品的形式,作为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考察。

校外生产实习,要求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和深入了解制造企业实际情况,应用所学的IE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的生产运作系统中的规划、设计、评价及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解、分析并力所能及地提出一些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主要实习内容包括:

(1)方案评价及优化;

(2)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3)质量管理;

(4)生产现场管理;

(5)制造瓶颈分析;

(6)生产线平衡设计。

毕业实习是高校本科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接触生产实际、开阔视野以适应未来工作的一次极好机会。工业工程既具有工程属性,又具有管理特征,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工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不能完全照搬机械类或管理类专业的实习模式,应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利用有限的实习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为了提高毕业实习效果和品质,IE所属的机械工程学院,通过向学生做思想动员工作,使学生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明确实习的目的、目标和要求。实习时不仅要了解加工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工厂(车间)布局、生产计划的编制,以及其他经营管理情况,关键要运用IE知识和技术,从IE的角度去考察、分析和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运用IE知识和技术去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参观实习和生产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实习中尽可能介入厂方实际操作的实习内容进行参观实习,通过参观、听报告或走访的形式,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加工方法和管理方法,然后进行分析、讨论。

4.4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设计,既是本科教学历时最长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综合性最强的一个环节。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毕业论文品质。工业工程专业的选题上,应注重管理科学原理、方法的应用实践:

(1)课题方向与社会需求一致。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工业工程专业技术以基础IE的应用最普遍,其次是品质管理、生产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设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也有一定需求比例。因此,学校该专业在设置毕业设计选题方向时,力求与此社会需求一致。

(2)避免理论探讨类的课题。由于本科生对本学科的理论掌握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而且完全缺乏实践经验,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可能性极小,这类题目的最后结果,往往难以操作和控制。

(3)注重管理方法应用型的课题。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应用型人才,这类题目方向明确,内容具体,题目大小、深度容易控制。并且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理论应用过程的反思,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选择企业生产运营存在的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应用工业工程的知识领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问题。因此,实用性或应用性,是选题的第一要求。

(4)与课题相结合的科研型课题。对于那些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的部分同学,根据指导教师承担的在研课题、横向科技开发、技术改造等科研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紧密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方向,体现专业特点的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

目前,大连海洋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与大连华铁海兴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操作系统》,编写了实验指导用书、习题、随堂考试及说明,并提供了系统演示的Demo版。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同学积极参与了该系统的测试和试运行工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通过与企业人员的沟通,也使学生学到了许多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系统的操作技能。这一尝试,还将在学校工业工程专业其他实践环节中,得到延续和扩展。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现实意义 就业难 逐步解决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26-01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日语专业。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迟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比较合适的工作。通过分析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1盲目扩招,随波逐流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开始吸引日资企业对华的投资。涌现出对大量的日语人才的需求。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日语专业, 但真正有多少日资企业需要会日语的毕业生呢。其实,看似日资企业很多, 实际每年要录取的岗位并不多。这种盲目开设并扩大日语专业招生就造成了日语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难。日资企业在招聘日语人才的过程中,整体上最需要的是本科日语人才, 适合于高专日语毕业生的岗位并不多。而且对于日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具备流利的日语,还应懂得该行业的专业术语、商务礼仪、企业文化等。

1.2学习时间短,实践能力弱

目前,高职院校的日语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现在有的院校为了让自己的毕业生早点抢占有限的就业市场,实际上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零三个月,大多数的学生是从零基础开始学起,在这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算起来用到学习的日语的时间很有限,毕业之际很多学生学到的东西都不精,所以专科的日语专业开设时间短,学生学的不够深,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3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日语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掌握一门新的语言基础知识并达到实际应用,培养具有职业特色的“技能型”、“ 复合型”人才,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尤为重要。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虽然不断地进行调整,但是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存在课程体系不够合理,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很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过多开设精读、泛读甚至文学等类型的课程,而很少开设职业性、应用型的课程。以往的日语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忽略了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虽然取得了国际日语能力测试N2证书,但在面试和日常交流中往往语无伦次,尤其是见到日本人时更是不知所措,最终无法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改变以往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寻求适合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学体系和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在教学中逐步要解决的问题。

2 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2.1 分析现行高职日语专业教学内容的利与弊,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以“日语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能力为宗旨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根据应用型专科日语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同时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今后的发展需要,科学设计和整合理论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备较为厚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必要的日本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2打破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更加宽泛化

日语专业毕业生主要是从事日企翻译,文秘,跟单员,产品销售等工作。但是随着这些岗位的迅速饱和,岗位定位应转向国内市场劳动力需求更大的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放宽至酒店、餐饮、旅游、营销等服务行业。为此,日语专业应与其他与服务行业相关的专业建立起专业群,扩大专业的概念,学生可以选修更多范围更广的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2.3 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原则

高职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密切联系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日语专业所对应的就业部门涉及多种行业,长三角地区日资企业和对日经贸企业,主要集中在机电、电子服装和新兴的服务外包产业,以及国际商贸公司。它们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集中在企业文员、行政管理、电子商务、营销、品质管理、外贸业务员、IT外包等岗位。

2.4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外合作,为毕业生实习就业搭建平台

学校应与企业多进行交流与接触,密切了解本地区日资、合资企业人才类型的需求,进行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可以和日本的学校联合办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给学生创造锻炼听说能力和翻译实践的机会。尤其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完善,使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与商务交际能力达到日资企业的要求,同时,切身体会并深入了解日资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管理特色,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日资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5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的力度

学校要舍得花费人力物力去跑就业市场,尽可能多为毕业生找到与日语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就业指导教师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方法,加大就业指导与推荐工作的力度,将职业生涯中最新最前沿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要求相衔接, 组织学生到日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职业技能。

3 结语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解决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此,明确高职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适应社会能力的新型日语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日语学习,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今后在就业道路上有理性上和感性上的双重认识,这样, 就业时就能使自己更加自信,就业情况能够进一步得到提升。探索形成一套适合培养高职日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构建培养日语创新型人才所需的新课程体系,大力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从而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树立起新的教学意识,使高职日语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再上一个台阶。这样也许才是解决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日企人才需求与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职业时空,2012(8).

[2]王香丽.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思考[J].教育探索,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