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商务文化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非语言交际英语商务活动身体语言
国际商务活动往往涉及跨国界的商务沟通,这种沟通是通过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形式的完美配合来共同完成的。然而语言交际具有许多局限性,而“非语言”交际有时比语言交际更能达到交往的目的。据统计,一个人所得到的信息中有65%是通过非语言途径获得的。所以成功的跨文化商务交往更需要注意非语言交际的使用。
一、非语言交际对国际商务活动的意义
1.非语言交际的含义
非语言交际是指在传播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传受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或者说,非语言交际是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交际的所有符号。非语言交际不仅指人们的面部表情,手势,和其他身体语言,还包括许多其他信号,比如空间利用、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许多方面。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而且能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意念和感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David Abercrombie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而且如果在语言交流出现困难时,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就更是大大提升。比如当与他人进行准确的交流遇到困难时,便会很自然的转而使用非语言交际手段,如手势,表情等。而此时的非语言交际就成为有效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
2.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作用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语言交际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容易受到重视,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易受到忽视,结果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其实,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不可低估。Samova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交际传递的。”(Smaova et al 1981.155)。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或者说,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常说的‘仪态、举止、谈吐’中前两项都属于非语言范畴”。(毕继万1999.9)也就是说,人们交际时很大程度上都借助于非语言交际。一些研究还表明,如果甲文化的人们在对乙文化了解之后,与乙文化进行交际时,注意使用乙文化的非语言方式,他们会受到乙文化成员的加倍喜欢,商务交往就更容易成功。
二、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不同,交际行为就会有诸多差异,商务活动也各有不同的交际规范,举手投足之间反映出的非语言含义就不一样,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商务活动交际时,在听别人说某种语言的同时还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等所表示的意义,这就是说既要“听其言而知其行”,又要“观其行而知其言”。
1.身体的接触
身体接触是国际商务活动中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研究,在美国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2米的距离。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
其次,在商务交际中,人们应当注意体触的方式以及体触行为与人际关系的文化差异。在英语国家,一般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要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是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中国人的特点是体触频繁,而英语国家的人体触却较为少见。如果一方无意接触到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也会说“sorry”或“oh, I’m sorry”之类的道歉话。
其三就是当众拥抱的问题。在许多国家,见面时拥抱亲热是很普遍的现象。然而,在商务活动中,两个男人是否相互拥抱,各个国家的习俗不同。阿拉伯、俄国、法国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两个男人见面后采用热烈拥抱,亲吻双颊来表示欢迎。但在东亚和一些说英语的国家,男人见面一般只是握握手, 表示友好。作为国际商务交际者应谨慎对待,认真了解每一体触行为的含义及其文化差异。
2.目光接触
目光接触是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他们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根据美国习惯,同相识的人谈话时,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都应注视对方。任何一方不看对方,都可以表示害怕、轻视、内疚或漠不关心。而中国人却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一直直视对方。在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会为中国人回看时间过短而反感,认为他们看不起自己,或者认为中国人表情羞羞答答,目光躲躲闪闪;中国人却感到英语国家的人在交流过程中总爱死盯着人。所以,在这方面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范: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看、看多久等等。因此,商务人员在商务交往中应充分利用这种非语言,并要注意正确使用礼节。
3.手势表达
手势也是常用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打手势的动作稍有不同就可能会与原来的意图不同。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跺脚,汉语意思是表示气愤,恼怒,灰心,悔恨,而英语意义则是表示不耐烦。再如,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汉语中表示谢谢,互相表示友好感情,而在英语国家则被认为是不谦虚。又如,拍别人的脑袋,在汉语中对小孩这样做是表示疼爱;对成人,则会会引起反感,是侮辱人的动作。而同一个动作在英语中则认为是安慰;鼓励和钟爱。不仅如此,相同的意义,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动作来表示。比如,叫人过来这个意义,汉语中是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美国的肢体语言是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对此反感)。再如,“丢人”“没羞”(半开玩笑)这个意义,中国的肢体语言是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脸上划几下,象搔痒,不过手指是直的。而美国的肢体语言则是用一个食指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在日常交际和国际商务活动中手势表达可谓繁复,商务人员应细心观察、多多领会。
三、结语
关键词: 商务英语 翻译 文化差异 信息对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商务成为我国商务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国际商务英语是人们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时经常使用的英语。它是以国际商务为语言背景的应用性英语学科。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言的交流必须建立在文化的理解的基础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语言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语言中不仅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同时还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特征。因此,商务英语的翻译理论研究,重点在于研究英语在异国文化差异的条件下,使用过程中由于行业、团体、功能等因素而产生的变体及其规律。
一、跨文化意识的建立
在国际上的经济交流就意味着将与处于异国文化熏陶下的人们有着频繁的接触。而英语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已成为国际商务、国际通讯和互联网的最佳媒体。作为全球商务语言,英语却具备很强的多样性和易变性,这就导致英语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具有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形成的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动态环节中,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译者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桥梁作用。这样的编码、译码形式不同于机器译码,是建立在人对文化理解的主观基础之上的,包含着人的意识对文化的反馈。因此,建立跨文化意识对于商务英语的翻译准确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西文化主要是在对事物认识、对颜色和数字内涵的理解上存在着文化差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源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目的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使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出现文化背景差异条件下巨大的落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商务活动造成影响。比如,中国人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把“龙”看成是民族的图腾,代表着神圣、尊严,蕴含着希望、吉祥,因此,中国的众多商务品牌引用了“龙”。然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是魔鬼撒旦(Satan)的化身,所以,在翻译的过程要特别注意,不能使用“dragon”直译。
中西方在颜色上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尽管人们对颜色所蕴含的意义认识相似,但由于各国所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相异的缘故,因此颜色所蕴含的意义大相径庭。例如,蓝色在西方文化中有忧郁、消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郁闷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国是“没有价值”的意思,但蓝色在中国文化中却并没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与之类似,红色在中国是很被人崇尚的,它象征着吉祥、喜庆,然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相当贬义的词,它象征着残暴、血腥、灾祸等。不注重这些细节,必然会造成商务会谈中的不愉快,从而给商务交流带来损失。
在对“数字”含义的理解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不可忽视。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则没有这种特殊的文化含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与“久”同音,“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六”为六六大顺,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数字,然而“666”在《圣经》里却是魔鬼的象征。
可以看出,要想进行成功的国际商务交流,译者就必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了解跨文化及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构建商务领域的跨文化意识。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信息调整
商务交往往直接和经济效益有关,因此,翻译的准确性原则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文化差异而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的跨文化信息调整的重要地位也更加凸显。这就要求必须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具体体现在在目的语中寻找“对等语”的过程中。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提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宋华学者也认为,“多年来,译界学者提出功能对等、等值、传神化境来作为翻译实践的标准。而译者发现在翻译中遇到的真正困难不在于语法或句子结构,而是来自于不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活动中的负迁移……深刻理解各自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才能跨越语言鸿沟,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承载的思想与涵义”。为了达到这种文化信息的对等,就必须调整翻译中的跨文化信息,避免由于“文化冲突”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商业经济损失。
1.如果源语中的指称对象在目的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或罕见或被忽视,则通常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例如:汉语里有许多用数字开头的词语,像“三心二意”,就要译为“halfhearted”。
2.如果源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但译文有可能导致对源语文化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就十分重要。例如,“玉免”译成了“Moon Rabbit”而不是“Jade Rabbit”。原因在于“玉兔”是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在月宫桂花树下的兔子,所以,它已经成为月亮的代表。
3.和目的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例如,英语的black tea,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而英国人重点放在茶叶的颜色上。
结语
传统的翻译重点放在语言方面,集中在词汇、短语、句子等的翻译技巧训练上,忽略了文化差异方面所造成的问题。然而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成功的翻译绝不仅仅是了解了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后就能做到的,翻译时必须进行文化信息调整,尽力减少语言间“代码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丢失。只有这样才能使商务背景下的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自如地转换,才能把我国更多的商品推向国际市场,使我国的经济更快更广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去。
参考文献:
[1]帅建林.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等值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2]李良春.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J].现代企业教育,2008.
[3]岳中生.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差异浅析[J].商业研究.
[论文摘要] 国际商务社交中语用失误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不同的语言有着截然不同的语用制约,但是语用失误却会造成错失商机。因此,了解英汉语用知识差异对减少误解、促进交际的正常进行才能成功地进行国际商务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国际商务交流日益频繁。彼此尊重、合作愉悦是国际商务交流双方的共同心愿。因而,语言的得体性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务交易的成败。然而,语言的得体具有相对性,在一种背景文化之中的得体语言有可能因文化的差异在另一种文化中就有可能是语用失误。因而了解语用知识、避免语用失误应引起中国涉外商务人才的高度关注。
一、语用失误
英国语言学者Jenny Thomas将语用失误定义为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的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他指出语言错误被看成是‘说的不好’,而语用失误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是行为品质有问题。
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前者指由于不了解目的语各层面上深层的语用含意而产生的语用失误,而后者则指因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语用失误。在国家商务交流活动中,社会交流的一种方式语言的使用都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语境不同对话语的理解也就会有所不同,因此两种失误没有明显的区分。
二、国际商务交流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文化的形成和维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们使用语言来组织社会合作的能力。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互相理解,顺利交流。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它由量准则、质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构成,它们都涉及到语用规约。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国文化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准则,分别为: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以及同情准则。
在国际商务社交中,由于文化的多元性上述这些准则具有相对性。如果一方死板硬套不加以灵活变通,造成的语用失误就会引发误解、摩擦,使交际中断。国际商务社交的语用失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欠得体准则的语用失误
在国际商务社交中,最为重要的是得体的称呼、问候以及告别的方式等方面:
在国际商务中,彼此之间用Mr.、Mrs.或Miss+姓互相称呼,如“Mr. White”、“Miss Brown”等。在这方面语用失误最多的一是Mr.、Mrs.或Miss+名的称呼法,二是用汉语的职业或职务加上姓来称呼对方。
问候言语行为大多是高度规约化的,甚至可以是仪式性。中国人易于用中国式的模式套语问候西方人,结果导致语用失误。如:“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会使对方误认为“我没有钱吃饭。你要邀请我吃饭吗?”。“Where are you going?”会使对方误以为你在偷窥他的隐私。比较得体的问候语应该是“Hello!”、“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
寒暄的功能是调节人际关系。在国际商务社交中,中国式的话题诸如“How old are you?”、“How about your income?”、“How much does that dress cost you?”或“Are you married?”等都属于西方人的隐私,直接提出会冒犯对方,属于语用失误。如若感觉有必要了解对方可以用比较婉转的句型,如:Would you be offended if I ask you a personal question?。
告别有巩固双方的社会关系的功能。传统的中国式英语的告别用语 “Welcome you come again.”也常常会使对方误以为对他进行真诚地邀请。英语中道别时常常是“Goodbye.”、或者“Thank you for coming.”等等。
2.不得体的回应导致的语用失误
西方人常把“Thank you”挂在嘴边,这符合经济又得体的交际原则。但是中国式的回应“It’s my duty to do so.”却会使外商联想到“职责”制约,这种语用失误容易使对方误认为“并非诚心诚意”之语用含义。诸如“Never mind.”或者“It doesn’t matter.”的应答方式也属于语用失误,因为它们经常用来回应对方表示的道歉。类似“It’s my pleasure.”、“You are welcome”、“Don’t mention it.”的回应就会使对方领会你的诚意了。
在商务社交中,中国人表示认同用 “当然”表达,但是却与英语的“Of course”有着不同的语用含义,使用不当便会造成语用失误。如下例:
(1)Foreigner:Mr. Wang, the meeting is scheduled at 2:00 this afternoon. Have you made the necessary arrangements?
Mr. Wang:Of course.
of course易使对方产生“多此一举”之嫌,使对方听起来觉得口气生硬,与礼貌原则背道而驰。表达“Exactly”,“Yes”,或者“Certainly”就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了。
3.道歉方面的语用失误
“I’m sorry.”似乎可以包罗所有的道歉之意,但是它在一些具体的语境里却会使对方感觉粗鲁与唐突。看如下例: 转贴于
(2) Foreigner:Would you mind us having lunch together?
Chinese:I’m sorry.
语用失误中“I’m sorry.”违反了礼貌原则。令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应为“I’d love to, but I …”。
在商务社交中,麻烦他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是中国式的表达法“I’m sorry to have wasted your time.”易使对方误认为你“故意而为之”,因而就成了语用失误了。比较恰当的表达法是“Thank you. I appreciate your time.”。
4.赞誉与谦虚冲突所导致的语用失误
赞誉准则是礼貌原则的一个方面,得体的赞美有助于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工作环境。中国人的谦逊原则与之发生冲突。如下例:
(3)Mr. Jacobs:Ms. Zhang, You’re doing a great job. The pision’s finances are in top shape.
Ms. Zhang:Oh, no, Mr. Jacobs. I should have done better.
中国人谦虚的否定是个语用失误,它使西方人误以为他们在说谎或者他们没有辨别好坏的能力。西方人对别人的恭维和赞美通常会愉快地接受说“Thank you.”
5.缺乏以言行事的技巧所导致的语用失误
英语中,祈使句和命令句远远少于汉语。Searle(1965)认为所有的语言交流都涉及到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的主要动机是礼貌的表达所要说的话。
在国际商务社交中,西方人往往在交际中借助于疑问句来表达请求或者命令,达到以言行事的目的。“Will you please answer the door?”这一疑问句间接、含蓄地表达了命令,而“Answer the door,please!”在此语境中显得唐突,就成了语用失误了。
在商务社交中的祈使句“Repeat!”也是一个发生频率较高的语用失误。比较得体的“Pardon”或者“I beg your pardon”是对方乐于接受的礼貌的请求用语。
三、结语
语言的得体是国际商务社交中的一面镜子,是维系商业合作的桥梁。员工的语用失误容易被对方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甚至工作与交际能力,无形中会给商务交流制造障碍。因此,涉外企业应注重员工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员工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瑞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89,3
[2]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Linell Davist:中西文化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徐力生: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产生的影响;对策分析
一、文化的含义及内容
所谓文化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涉及到信仰、知识、艺术及道德习俗等各个方面,其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拥有的特定的价值观念和体系,在历史和地域的发展和变化中逐渐形成的独有的文化模式和传统。在商务谈判中与之相关的重要文化组成有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是语言,语言是体现文化差异的重要元素,具有直接区分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差异的特点。人们通常是通过语言来取得相互的认知和认同的。
其次是宗教,尽管宗教没有地域国界之分,但世界上几个大的宗教都尤其固定的地域和国别,如,印度教主要以印度为主 ,伊斯兰教主要在欧美国家占主要地位,而佛教主要在中国较为盛行。
第三是文化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在不同的文化中差异很大,或许在一些文化中无足轻重却在另一些文化里却弥足珍贵,在商务谈判中可以说掌握了对方的价值差异就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例如在西方国家就比较避讳年龄这个话题,而在中国常常视年龄为一种资本。
第四是习俗礼节,礼节习俗在文化差异中也是较为重要的,例如有些国家对于身体接触在多大尺寸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在有些国家是需要留有空间的。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谈判双方人员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谈判过程中可以说人的思维始终在发挥作用。由于谈判双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谈判人员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同,例如欧美文化偏重抽象思维,他们通常是根据事实进行归纳概括,从而得出相关的理论。而东方人比较中重视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习惯将形象的属性和联系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因此,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谈判双方的决策方法和决策顺序有所变化和不同,当面对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谈判任务时欧美人常将其分为一系列的小任务,并各个击破,分次解决,最后的协议就是一系列小型协议的总和。而东方人注重通判决策的方法,很少存在明显的层次之分,直到谈判进行到最后才达成一揽子协议。
(二)文化差异对谈判的群体观念的影响
在现代的谈判中大多数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小组成员的群体意识和相互配合能力都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文化差异在谈判中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谈判人员的群体观念。例如日本人的群体观念是非常强的,这是由其价值观念和精神取向所决定的,一般日本人在谈判决策中所用的时间最长,这就是他们注重集体主义的群体观念所致。而欧美人比较看重个人的力量,实行个人负责制,个人权利很大,因此他们的谈判效率极高,往往一个人可以独当一面,在谈判过程中如果发生大的争执,日本谈判小组的所有成员全力支持首席代表一人的观点,表现出极强的的整体性和凝聚力,而欧美各代表往往会竞相发言,较为松散。
(三)文化因素对谈判结构的影响
谈判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参与方数量,参与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及谈判过程的透明程度。例如在中国的商务谈判中,外方代表往往是6人左右的代表团,而中方代表可能会高达15人以上,在权力分配方面中国代表方往往认为谈判中买房处于优势地位而提出有利于本方的提议,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他们认为谈判双方是平等的,谈判的内容和方式也是公平的。
三、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中影响的对策分析
(一)首先要正视文化的差异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没有优劣之分,其反应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斗争史和文明史。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学着适应它,正视它,学会与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相互融合。,采取积极的真挚的态度接受而不是蔑视和拒绝。
(二)谈判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谈判前充分的了解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其准备工作包括对方的背景,对象和环境的评估,议事日程及让步策略等都应该是准备的对象。其中场地布置方面最能体现文化的差异,如有不慎可能造成消极的影响;房间的安排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因素,在等级观念较重的文化里若房间的布置不当的话也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和不安。另外谈判的时限也很重要,美国人就比较重视时间的观念,他们视时间为金钱,而在中东和拉美文化里时间观念会较弱,他们认为时间是用来享受的。因此,在谈判中我们要在研究对方的文化方面多下功夫。
(三)尊重对手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逐渐约定俗成的生活模式。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我们要认真对待对方的它,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可能会抑制谈判的进程和谈判的效果,适时把握入乡随俗,客随主便的规律。
(四)在谈判中要恰当处理文化差异
首先是在谈判的过程中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例如西方人的交流简单明了,坦率直观,不会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而东方人重面子,讲话委婉间接,很少出现直接的拒绝和反驳,往往会通过迂回曲折的陈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其次是在谈判方式上,东方人通常以整体着眼,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的指导原则来解决问题制定方案;而西方人做事重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谈判开始就直切要点,重视具体的条款而轻视整体的思维模式。因此在谈判的过程中要区分对待,因人而异。
总之,通过上述对文化差异及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的分析,我们应该明确任何从事跨文化商务活动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文化差异,并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能适应谈判双方的经济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务英语 文化差异 不对等 翻译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尽量按照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做到文化信息对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导致文化差异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对待事物认识方面的文化差异
例如,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再者,tiger一词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增补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释义: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East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个在经济上较为成功的东亚小国或地区,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二、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
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某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发给他“红包”。
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入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在马来西亚,绿色被认为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三、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
“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是个普通的数字。
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是名牌产品,翻译成英语Three 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贝宁等地,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 Guns,因为在乍得像“三”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
文化差异还受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等的不同因素的影响。文化差异会引起几种不对应的情况: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罕见或被忽视。例如,汉语里有许多用数字开头的词语,如“三心二意”译为neither offnor on.“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些词语通常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
2.原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例如,英语中的armchair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软的椅子,但在汉语中我们却分别有“扶手椅”和“单人沙发”。
3.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例如,英语的black tea,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而英国人重点放在茶叶的颜色上。
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过翻译了解他国文化。文化信息的对等也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遵循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这里的“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功能对等接近程度为依据的近似。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这些对等,必须在翻译中进行调整。
各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东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所以,文化差异就必然存在。此外,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异,有时很难找到切合点,这时,译者就必须就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刘醒吾:《经贸英语口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李平:《国际经贸英语教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