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创新教育;历史;教育教学
在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之后,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由对受教育者数量的比较转向了对受教育者质量的要求,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高素质人才除了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人格结构,必须融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培养人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创新教育大背景下历史学科究竟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为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何在?笔者试图就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谈一点自己的设想。
一、教育观念的要求
专家指出,围绕创新教育,应树立四大观念:一是树立人本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三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学校无差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四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的毅力,创新的体力。[1]“‘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必将是新世纪人才培养领域被广泛认同的基本教育教学观”。[2]创新教育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应树立这些观念。
二、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面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由传授型向学者、科研、交流、特色“四合一”型教师的革命性转变,把自己造就成一种创新型全能型教师。[3]也就是说,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特色型“四合一”型的教师。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教师形象。一般来说,创新型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教育思想端正,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方面。
2.创新能力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具有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承及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文化素质的培养,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教师及其教法在教坛上仍可占一席之地,但已日趋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演进的需要了。历史教师及其教学应尽快实现由“传承”知识型向现代的“智能型”转变,即由“传承型”向“创新型”转变。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方法,现代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它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下载教学的图片和课件,能够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等等,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4.研究型的教师。历史教师应参与教改课题的研究,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步骤,并能对1~2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较有成效的指导。
5.复合型的教师。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还应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对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实际问题的了解,以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际知识,如科技、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成为复合型教师。打好学者的根基,每时每刻关注教科研的进展状况,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独具特色的教师,这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
三、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怎样学习,指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怎样思考,指的是思考方法问题。具体到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1.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当今正处于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人都要学会学习,所以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授学生终身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课堂上应努力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思想。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拯国教授说:“创造性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所谓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就是指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能将已学的知识作为方法和手段探究未知知识”。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注意力和探索精神,并且运用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并做出判断和选择,提出自己新的认识。这种新型认识的提出,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了。[4]学生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后,历史教师再有意识地进行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的诱导,历史思维能力就培养起来了。
3.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个体历史创新潜能的释放需要对已有历史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容忍,对历史概念外延的灵活性,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向的意志力。总之,需要健全的人格。有关专家也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主要不在于其专业知识,而在于其人格、其道德,这是建立于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目标。历史教育是要学生在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精华,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优秀遗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育教学方法的要求
既然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这就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教育教学的方法问题。笔者认为,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应该具备如下要求。
1.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要求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去学习,要求有现代化的教具相配合,即要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科技含量。在历史课堂上,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历史课堂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
2.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历史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承文明,这种传承文明包括传授知识、优秀文化遗产、优秀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也包括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教训的汲取,等等,这就需要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而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也意味着需要创新,因为实施创新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优秀教育传统和成果的发展。而且,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继承的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创新的继承,只能是机械重复,不会有生命力。历史教学应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现实,突出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注重实际运用,并在实际运用中创新。
3.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蕴“学法指导”于同步教学之中历史上有关重要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教材上一般都有现成的结论,但学生对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并不清楚。按照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应追求批判性的思维。要批判首先要学会怀疑,因此,他们已不满足于教师对事物现象的解释,不轻易相信教材上的结论。这正是历史教学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的心理基础。学习化社会的教学必须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对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有人提出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应做到:组织教学内容要想到学生的学;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学;教师的语言要针对学生的学;板书、投影片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检查教学效果要帮助学生学。[5]这一思想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课堂上应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蕴“学法指导”于同步教学之中。教师讲课应尽量暴露思维过程,优化思维品质,变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为主动探求历史问题,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和探求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
4.在加强学科教学的同时提高综合意识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多维思维的发展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要求具有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联系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知识,转变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努力探索不同知识交叉、渗透、综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有计划地开展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精神,发展个性特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正是我们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注释:
[1] 陈培瑞.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1(2).
[2] 林毓钅奇.2001年初给《教学研究》的贺词[J].教学研究,2001(1).
[3] 汤正康.由传授型向“四合一”型教师跃升[J].教书育人,2001(4).
【关键词】中学 历史教学 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67-01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是依据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和历史教学内容特点,借助历史学科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通过历史教学促成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构建,在促进学生知识生成和能力养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历史人格教育具体表现为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感、历史意识、成就动机,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提升和发展的教育。
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按照历史学科的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是依据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借助历史学科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在促进学生知识生成和能力养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1、中学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关系
《历史课程标准》把人格教育放在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让我们明确了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知道中学历史课程并不是定位于历史的专业教育,而是公民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更好地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作为基础教育历史教学,其总体功能是要从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转变,教育目标则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现出来。历史之所以能育人,其一切要素,皆围绕着养成人格这个核心命题,历史知识是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依托。
2、实施人格教育方式的途径
2.1 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进行人格教育的。选择人格教育的内容既要考虑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性,又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对历史教材的处理,只有从本质的角度挖掘教材,使学生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学会价值判断,养成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才能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
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中人格教育资源,挖掘教材的优势,弥补教材的缺憾,填补教材的空白。教材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予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2.2 创设教学情景
进行人格教育,良好的情境是必不可少的。所谓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出类似史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或由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联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3 描绘情景
运用语言创设历史情境是历史教学人格教育中最简单便行的途径。它通常运用的有讲述法和谈话法。讲述法要求教师,讲述语言富有魅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讲述是情感单向传递,而谈话则是情感双向交流。通过师生对话,教师一方面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一方面从学生的话语中了解对方情感发动的程度,因势利导、一步一步地运用谈话把双方的情感推向。如在人物评析课上学生对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评价。师生通过讨论达到共鸣。
3、营建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充满活力的课堂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同时受到激励、鞭策、指导或建议。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交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宽容学生的失误,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中自由地成长。同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拥有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甚至反驳教师的看法,教师对自身的不足要勇于承认并改正。这样的课堂,才能搭起师生之间理解的桥梁,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
4、提升教师人格
在整个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贯穿始终,而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至为重要。渊博的专业知识与高尚的情操是造就教师人格魅力的两大基石。
历史教师的人格是影响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老师站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本教材。老师的言谈举止、仪表风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情感意志。当老师成功地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时,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基础就建立起来了。
论文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国际意识教育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这一点正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知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师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国际意识,又称全球意识、世界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历史上,我们曾经因世界意识的缺乏而吃尽了苦头。当今全球化不可逆转,国际意识蓬勃兴起,中国并非一块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历史绝不能被人为地隔绝在世界历史之外。历史学科在渗透国际意识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一点恰恰又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的培养也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中学历史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国际意识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基础。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发展过程、发展特征全面了解,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才能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只有这样,中学历史教师才能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地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过程,公平、客观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的同时,让中学的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所需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往往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必须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另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具有人文知识;具有事实性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方法论知识和价值观知识。只有具有综合性的、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国际意识教育的广阔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培养国际意识的人才服务。
三、中学历史教师应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不但可以丰富国际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我们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益的启发。
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更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
四、中学历史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构建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四是注重探究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其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及国际意识。
五、中学历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需要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各个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具体地反映出国际意识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知识结构重组;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从传授型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面对机遇与挑战,大胆进行教育教学创新,重组知识结构,进行创新,不拘一格地选题,独特新颖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合理地处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六、中学历史教师应增强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以博大的胸怀、世界的眼光、自尊理性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体化和多样化;认识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容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逐步提高自己的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国际意识教育领域,以适应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学。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展开之际,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一定要行动起来,为历史教育做贡献,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培育青少年的国际意识,落实课程改革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赵克礼.历史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水平;多媒体;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32-02
一、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在于使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更具有时代特色。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设计、开发、评价与管理,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和内容。
1.在历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将成为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准。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是关键。因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方法,最终都要靠教师去实施和运用。如果教师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就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都难以发挥作用。历史教学过程中想让更多历史情景再现,使课堂效率最大化,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就必须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时代的发展。
2.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历史教师注意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历史课堂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完全不适合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要把传授知识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的机智为主要任务;注重学生识记知识转变为注重学生创造、运用知识;从封闭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到开放式教学形式。
3.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代教育技术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按照新型历史教学模式,把德育、体育和美育统一在各个历史教学环节中,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综合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而这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在历史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施创新教育时应把培养创新能力要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动手和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创造性的实验中,学生可通过多样性的实验得到内容要点和不同的思路方法,在查资料、动手编辑等过程中,能使历史情节和情景再现。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3)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创造性认识的灵魂。现代教育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接受”变“获取”,特别是通过交互学习方式,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动力。
二、刻苦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条件
我们农村学校条件不是很好,基础条件比较差,很多多媒体教学设施都不完善,这就更要求我们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刻苦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己的历史教育教学水平。
1.学习历史媒体素材的加工方法和掌握信息资金源的获取方法,刻苦钻研能够掌握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方法。
2.研习教学设计案例,设计与编制教案,教师能够初步了解指导型教学的含义;掌握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选择的一般方法。
3.研习探索型学习方案,在研习过程中,能够初步了解探究型学习的内涵特点;掌握探究型学习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4.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技术整合的常见问题与策略,能够归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常见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1.多媒体的正确选择。应选择真实的多媒体材料。利用多媒体提供一些与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情节、景色、现象的真实的或模拟的历史画面,使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气氛与共同的经验。
2.准确定位自己的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反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与主要方法。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保持动态平衡,就必须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调控才能实现。首先,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双方必须保持动态性的平衡,才能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畅通无阻。如课堂上教师在演示、讲解,或是分析、归纳时,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或点头首肯,或会意微笑,这表明学生可能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内容。相反地,如果有相当部分学生迷惑不解或茫然不知所措,这表明已失去教学平衡,有部分人没有跟上教学进度。教师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步骤。
3.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实现多媒体的优化组合。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一般都是通过多种教学媒体来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多种教学媒体作用于教学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在选择了适当的媒休类型之后,就要进行多种媒体的组合工作,努力实现多种媒休组合的优化。扬长避短,适时适度,电教多媒体的运用是否适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正确认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1.通过多种教学媒体可以提供能够引起学生必要反应的刺激材料,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通过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强化刺激的材料和条件,使学生建立起刺激与反应间的牢固联结,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审美教育创新思维联系生活
一、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
1、教师应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形式美,从而加强学生审美教育。所谓美,就是既要使人愉快、舒畅,又要让人为之而去追求和奋斗的。人最初的美感是对外在形式悦目的色、线、形、悦耳的声音引起的生理。教师应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形式美,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⑴把握教材形式美,加强审美教育。现行历史教材以它的和谐性、统一性、奇异性等特性表现的美。教师可以从教材中五彩缤纷的图画图案、各色的大小文字等让学生获得最初美的;然后从完美体现内容的形式结构让学生产生生理,如课文结构严谨,排版有序,布局和谐统一,匀称又多样化,让学生感受美;再后从课文字体、层次结构等方面让学生感受美。这些美使学生塑造自身人格美有了丰富的土壤。
⑵设计教学形式美,加强审美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艺术性越强,审美价值就越大,对学生感染力也就越强。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形式美,而设计教学形式美,主要体现在课堂的艺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导入新课的新颖话语、新颖的课堂设计、生动活泼而又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幻灯、图画、电视、多媒体电脑、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使学生心动,使学生欣喜,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感受到历史教学中的形式美,加强审美教育。
2、教师应挖掘历史教材内容,让学生感受内容美,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能力。 所谓内容美就是指内在美,是人们审美中重点欣赏的美。历史课美育的重要任务是思想教育。内容美就是内容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因为内容的趣味、格调符合自己志趣、情操,是积极向上的并能使之升华,从而感到情投意合、心情舒畅,进而获得高级的心理美感,受到思想教育。历史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直接加工提炼,让历史内容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得到尽可能的发挥,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具体表现在:
⑴从历史教材中展示的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典型人物、楷模的事迹和精神品质方面,加强学生审美教育。历史教学渗透的美育,总是离不开事实和人物,总是依附于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认识、理解、评价之上的。它不像"政治"凭科学理论说服人,也不像文学依藉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而是以事实为基础,以人物为楷模来启迪人。因此,历史教学中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各个时代的重要人物身上,研究他们如何表现出主人翁责任感和在历史上如何显示种种美德而成为伟大的楷模,从而使历史教学在准确地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上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美、人格美。
⑵从民族美德和文化遗产方面,加强审美教育。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民族美德,她重礼仪,重道德;她勤劳,善良,自尊自爱;她热爱祖国,爱好和平;她自强不息,发奋进取,努力创造;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美德。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分析教材内容中的民族美德,把那些与无产阶级的美相一致的继承下来,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正确的方法,把课本中所蕴含的美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到学生心田,让学生轻松地受到审美教育。
⑶展示教师示范美,加强审美教育。一个人的穿着、仪表、言谈举止的风度是其思想、道德、情操、意志、智能的外在表现,是人的性格和气质的自然流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美对崇尚美、追求美的学生影响巨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展示示范美,加强审美教育。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进行认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和途径:
1、重视课堂教学的"角度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同一个历史现象,很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重视"角度创新"即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先对历史教科书中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观察得出的,然后启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历史现象,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