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方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所谓会计集中核算,主要构建统一的会计核算中心,在保持原有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自的前提下,将企业的内部会计机构及相应会计岗位撤销,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处理各项会计核算工作,落实会计监督职能。经大量实践经验表明,企业通过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可有效提高资金流动效率,合理规避企业会计风险,提高管理质量水平。因此,本文提出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方法与路径,对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一、加强对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视程度
通过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可有效强化企业的资金管理与会计管理效率,发挥企业资金利用的最大价值,也可从源头杜绝腐败行为,消灭企业内部的不正之风。首先,企业实行核算管理,必须加强宣传工作,确保各部门意识到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了解会计集中核算的职能,配合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不断增强会计集中核算的认知能力,积极学习国家的财经制度、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将会计集中核算视为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再次,企业严格遵循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开展工作,强化日常管理,确保各环节的稳定运行。
二、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若想顺利实现会计集中核算目标,离不开内部控制制度的支持与约束作用。无论是认定损失、确定公允价值还是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都需要构建一个完善、有力、公正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系统来说,除了贯彻落实会计准则以外,还需要进一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杜绝会计信息造假行为。这就要求企业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与核算意识,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会计集中核算过程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当企业获得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就可以指导会计工作水平的逐步提高,实现盈利目标。
三、强化预算管理的落实
若想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构建一个完善、与实际相符的发展标准,对预算支出科目进行优化,做好预算的编制工作;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采取提前编制预算的方法,适当延长预算编制的时间,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完整化,深入到企业发展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及各个环节;对于预算单位的各项财务支出来说,必须严格遵循规定和标准,将相应的科目列入到预算中,严格审核并批准,要求各个部门按照预算要求开展工作,提高开源节流意识;同时,还应对预算编制、预算审批及预算执行等整个过程进行控制与管理,采取追踪问责模式,形成全员预算管理意识,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保障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效率
通过保障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效率,为各项会计职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也是实现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目标的关键。首先,会计集中核算遵循《会计法》的相关规定,采取不相容会计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将会计责任制度落实到位,确保不同的会计岗位之间实现相互制约;其次,了解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落实会计监督职能;作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必须加强和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以获得更多的支持与理解;如果被核算的部门存在违法乱纪行为,需要及时上报领导;再次,提高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只有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够在工作中坚守原则,杜绝违规操作行为。
五、发挥监督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企业内部提出审计策略,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组织机构的合理性、严谨性,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与管理;其次,发挥外部监督的保障作用,包括审计、税务、财政及工商等行政部门,以及证券、保险、银行等部门也具备依法检查的权力;如果发现存在违反制度、违反法律的现象则严惩不贷,杜绝同类事项的反复发生,熄灭违法乱纪的不正之风;再次,组织、完善注册会计师队伍,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这就需要会计事务所加强重视,实现规范化建设,更好地提高会计集中核算的质量水平,有效规避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落实法律责任;最后,优化社会范围内的会计信息环境同样重要,在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中,才能更好地满足会计需求者的多元化要求,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由上可见,会计集中核算已经在企业成功运用,可有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通过整合人力、财力、物力,加强监督与控制手段,协助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约束与管理作用,促进企业资金的优化流动、落实预算管理任务,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建英.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探索[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2]赵淑玲.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
[3]张睿.我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9).
[4]宾正良.论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后的财务监管[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一)深化政府会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加快推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全面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各单位会计工作需要与当前会计工作建设需求有较好的契合度,同时在诸多领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体系,确保财务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新时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预算会计管理工作的目的即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充分的发挥资源的最大化价值。因此,在当前预算会计改革进程中,可以基于可持续发展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随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单位总预算与预算实现了有效的合并,进一步优化单位会计体系,能够更全面、有效的反映出单位的财务数据,强化社会对公共财政的有效监管。(三)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我国各单位预算制度在执行方面都有所欠缺,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依托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单位预算制度的有效执行,并更好地解决现行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因此,在当前国库集中支付及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需要做好各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提高预算会计体系的科学性。另外,还要充分利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这一契机,全面提高预算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当前新环境的现实需求相符,加快推动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单位会计的影响
(一)部门预算改革对单位会计的影响。针对当前发展的要求和预算工作的实际情况,部门预算改革工作不断推进。这就要求各部门要统一预算,并按照既定的预算编制原则、依据、程序、标准和预算报表体系等,编制出独立和完整的部门预算,有效解决当前各部门预算编制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同时,还要强化对预算的审计,通过规范预算编制流程,全面提高监管效率。及时发现预算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利用预算绩效评价来实现对预算资金的有效监管。(二)开展政府统一采购对单位会计的影响。通过实施政府统一采购,可以有效控制各单位采购环节的不规范行为。各单位对于自己所需要的采购物资,需要严格按照预算标准进行上报,审核通过后,政府依照规范化和公开化的流程来统一采购物资。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各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规避了采购环节会计工作中账实不符的问题,使各单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得以全面提升。(三)国库单一账户改革对单位会计的影响。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改革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预算资金的流向和使用。在当前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账户和财政专户,实现对各单位预算资金的有效控制。当前,财政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向各单位进行预算资金拨款,财政零余额账户具有不可提现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时,需要额外支出预算外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要加大审核力度,并由财政通过零余额账户进行授权支付,以此来有效规避单位内部预算资金违规使用的问题,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单位会计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实时监管资产,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新的改革环境、新的制度体系,要求单位在深化改革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以创新发展的思维,完善会计核算内容、创新会计核算方法,都是提高会计核算科学性的重要内容。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会计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基础,也进一步要求单位会计工作创新发展的必要性。首先,单位应强化对长期资金的有效监督,抓好固定资产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中,应严格依照会计准则,避免固定资产流失或“虚报”等情况,确保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体现。其次,资产管理是全面深化的实时监管,确保财务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及时反馈,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且提高财务报表的完整性、科学性,这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工作基础。(二)完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明确预算会计目标管理。针对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能够与国际预算会计制度接轨的会计制度,全面提高预算会计管理的规范化和统一化。进一步优化单位会计体系,提高会计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创新核算方法和体系。明确预算会计目标管理,全面提高预算会计的有效性,做好预算外资金和财政拨款的分类工作,细化预算会计制度。通过建立权责发制来全面提高制度的约束性,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在预算编制工作中,还要明确职责及部门分工,并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全面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三)优化会计科目设置,形成有效的财务反映。为确保真实、完整地反映各单位财务情况,应调整现有的会计科目,并进行科学细分。一方面,要修订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制度,并创新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重新设置收支类账户,细化结算项目。另一方面,优化固定资产的核算,并将“基建”纳入会计核算中,完善预算会计体系,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消除财务数据交叉问题,严格控制资产总额、负债等“虚增”情况,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四、结语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目标
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使用预算拨款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核算和监督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单位预算资金运行全过程以及有关经营收支情况的专业会计。预算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具备核算和监督职能,是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更是国家监督预算执行的重要手段。我国预算会计共分为三级目标,即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预算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保证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运用;中级目标是实施合理、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高级目标是解除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受托责任。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会计核算基础不同。收付实现制是行政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事业单位可以采取收付实现制和权责权发生制。而企业仅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其次,会计要素构成不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由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组成,而企业会计要素则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利润组成,从而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核算方法和核算范围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三,会计核算内容具有特殊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对外投资与投资基金相对应;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或部分事业单位采取内部成本核算;专用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核算;不涉及利润和利润分配核算等。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运行现状
1998年,我国颁布实行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为规范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运行提供了依据。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得传统的会计准则和会计预算制度与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求相脱节,预算会计的问题和缺陷逐渐暴露。为了促使预算会计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会计信息不实
预算会计信息是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预算编制中,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均采用“基数法”进行预算编制,这种编制方法无需过多的会计信息,使得传统会计核算基础的弊端并没有显露出来。然而,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正逐步推广使用“零基法”,这种编制方法一切从“零”开始,需要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占用的经济资源、人员配备等具体情况对资金使用额度进行最终确定,进而编制零基预算,这就要求预算编制部门必须通过可靠的会计信息掌握各部门资源的占用情况。但是,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固定资产登记不及时、资产变动情况反映不全面等问题,从而使得预算编制部门无法根据会计信息准确掌握各部门资源占用和使用情况,导致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二)预算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在以往的财政资金拨付中,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工资和固定资产的资金均是由上级财政主管部门向用款单位拨付,而当前的财政资金拨付是由财政部门通过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直接拨入,这使得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不再仅仅表现为货币资金。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财政资金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科目却没有做出相应调整,使得会计信息难以客观反映本单位实际收支情况。尤其对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而言,不是单纯依靠政府拨款维持运营,而是存在其他途径的资金来源,若仍然采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势必会造成资金核算的会计信息失真。此外,在无形资产摊销方面,预算会计制度规定,对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要将无形资产在受益期平均摊销,并将摊销计入经营支出;没有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要将无形资产一次性计入职业支出。这样一来,在一次性核销金额大期限长的无形资产时,难免会存在估值偏差,从而降低无形资产核算信息质量。
(三)预算会计监管不严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监管不严,从而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会计信息不实、公共资金流失等问题。
1.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不足
原始凭证作为发生经济业务的基本资料,对其开展审核工作是判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会计中心人员并未直接参与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只能根据报账发票手续是否完备,票据是否合法、规范来判断票据在会计核算中的有效性。在会计核算缺乏有力监管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可能会出现弄虚作假、、公款私用等违法乱纪行为,进而造成财政资金流失、浪费。
2.预算会计目标定位设计偏低
行政事业单位仍以收付实现制作为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将预算会计目的定位于公共资金流动的有效记录层面,而没有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也没有落实经济责任制,无法通过预算满足公众知情权,从而使得预算会计缺乏有效监控。
(四)预算会计地位的局限性
行政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其预算会计的核心任务是为预算管理服务,而不会直接参与物质生产。预算会计体系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组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对于兼具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而言,可以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甚至如民办学校等一些事业单位,可以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促使事业单位由公益性向营利性转变,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于预算会计的非营利性与部分事业单位的营利性经营性质出现了矛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预算会计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地位,为此必须重新界定预算会计的地位。
三、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要确保预算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为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做法如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预算编制综合部门,细化预算编制工作,避免出现重复性编制;准确界定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做好各项业务的账务处理工作;通过优化财务管理组织结构,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准确区分财政拨款与预算外资金,将财政返还纳入到预算外资金,经营性收入计入事业性收入;在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将单位各项实际收入与支出均登记入账,缩小会计违规操作空间,使预算会计能够客观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现金流量,为成本分析提供可靠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完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
为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应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内容,创新预算会计核算方式,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首先,完善预算会计科目设置,按部门设置一级预算会计科目,使预算科目分类能够满足部门预算制度的需求。增设二级和三级预算会计科目,细化预算会计核算事项,拓展预算会计核算范围,使预算会计核算能够全面反映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其次,创新预算核算方式,重新设置收支类账户明细核算项目,将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纳入到会计核算范围内,完善固定资产、“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账户的核算方法,建立健全预算会计管理体系。
(三)加强预算会计监管
为了实现预算会计目标,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监管,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首先,加强预算执行监管。行政事业单位要将所有收入和支出纳入到预算体系中,避免出现预算外资金流动。财政部门要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内容,对重大的支出项目进行重点监控,实行跟踪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同时,还应当借助各种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开经费使用情况,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其次,加强会计监管。行政事业单位要落实会计集中核算,认真实行收支两条线。报账会计必须持有会计上岗证,做好会计台账登记工作,定期进行核对,在事先审查完原始凭证的真正性、合法性之后,再上报到会计中心。再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财政稽查部门,加强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督,并建立违法乱纪行为档案,提升财政监督的威慑力。财政稽查部门要通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不同年度财政经费支出的具体情况比较,查找异常部分,分析造成财政经费支出异常的原因,并及时进行纠正。
(四)明确预算会计地位
【关键词】高校 会计制度 改革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在我国延续多年的由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组成的预算会计体系将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的新体系所取代。财政部根据这三种预算会计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分别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加以规范。
一、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概念
按会计辞典的解释,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办法和程序的总称。根据这个解释,高校财务会计制度,就应该是高等学校进行财务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规则、办法和程序的总称。
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作用。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是为了实现该校的发展建设目标,加强学校调控,强化财务会计管理的手段;是国家财经工作方针、政策、法令、规章等在高等学校的具体体现,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在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
根据现行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来对高校人才培养成本进行核算和账务处理是比较难的,笔者设想,应在高校的财务部门设立成本会计组,也可以依托现行的会计核算部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
(一)高校收支核算不能形成配比
从事业收入看,高校收入来源除财政拨款外,主要是收取学费和教学科研收入,按照国家规定学校获得的这部分收入应当缴入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不计人事业收入。但现行会计制度没有规定收入确认的时间,高校收取的学费、住宿费等教学、科研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财政部门甚至在当年都不能及时返还,在会计年度高校收入与支出无法配比,影响了高校资金运作,高校在财政专户即使存款很多也不能形成支出。
(二)高校资产核算方法不科学
在固定资产上,高校会计制度首次引进了“资产”概念,并规定“资产是指高等学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但会计科目设计及其核算内容与“资产”这一会计要素本身不相吻合,高校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实际上这是资产价值形态的转换,并没有发生耗费和损失,而按“会计制度”规定直接列支,对已经存在的经济资源就作为“耗费或损失”来处理,高校固定资产只有与虚设的固定基金相对应,这实际上使固定资产核算游离于会计核算系统之外。这既虚列支出,又不利于资产管理。
(三)会计科目设计与核算不能全面反映经济业务内容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中设计的会计科目及其核算内容都无法涵盖高校发生的经济业务,例如,高校房改资金收支业务、融资贷款业务等,不可能做到“大收大支、全收全支”。由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同一所高校由两个以上的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如何体现其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呢?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均无法反映。
三、完善高校会计制度的建议与对策
(一)改收付实现制为权责发生制
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能通过非现金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溢余和损失的核算,而把某一个体的经营活动和影响它的交易、事项和情况,与它的现金收入、现金支出联系起来。故权责发生制会计能提供有关某一个体资产和负债及其变动的信息,从而满足非赢利组织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这是仅限于现金收支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所不能提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非赢利组织会计包括高等院校会计的会计基础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有助于高校教育活动收入成本正确计量,真实反映学校财务运行状况和财务成果,同时又能有效地将高校支出与收系起来并形成配比,促进高校支出的“代际公平”,为以绩效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改革创造条件。
(二)建立资产及其价值补偿核算体系
根据高校固定资产的类别,应采取有所区别的资产补偿核算方法。对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与一般设备,应采取折旧的办法。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从资产评估(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减值处理到计提折旧已有一套成熟的核算方法和管理办法,是很科学的,高校应予采用。对文物和陈列品以及图书,则应采取设置基金的办法。因此,需要增加“固定资产折旧”科目,将“修购基金”的明细科目名称改为“图书、陈列品基金”,并按不同渠道提取资金,实现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满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要求。
(三)改进完善高校会计报告体系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给出了“资产负债表”“收人支出表”“支出明细表”三张基本报表,这是需要的,但仅靠这三张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建议增加“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和“成本核算报表”等基本报表,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助于高校内部管理和决策的会计信息,提供有助于有关部门评估学校规模、办学条件的信息以及评价办学效益和领导业绩的信息。
改革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可吸收这一观点,目前高校成本核算也不宜过细,否则靠加工出来的相关数据核算成本将影响成本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实际上,政府预算科目中“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属于高校经常性成本中的人员性成本,“公用支出”属于高校经常性支出中的非人员性成本;学校征地、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购置支出则属于资本成本。
四、结论
面对当前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对其进行管理与控制,加强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任务,要积极地开展相关调研,为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崔小杰,雷振海.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对比[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 区别 联系
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是当前会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推动了财务管理方面的发展,进而不断的促进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但是,新时期的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就应及时的找到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进而不断的完善企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以此来有效的推进制度改革的进程。
一、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概论
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概论的分析与了解,我们可更及时的找到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的区别,进而有效的推动两者的共同发展。下面,就针对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概论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随着会计事业的不断快速发展,新时期的会计系统主要分为两类,即: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两大类。其中,预算会计主要适用于政府的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以及财政单位。而企业单位会计主要适用于工业、农业以及交通、商业等各个领域。其中,预算会计主要行使不断的监督社会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分配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职能。而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不断的反映与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领域以及流通领域等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状况。因此,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也日益明显。而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差异性的认识与了解,可更高效的促进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的共同发展,进而不断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下面,就针对事业单位与企业财务会计单位之间的区别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区别
我国的会计系统主要分为: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两种类型。其中,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而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而有效的采用不同的会计责任制度,即:收付实现制以及权责发生制等两种会计责任制度。此外,由于我国事业性单位的营业性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大部分的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中,采取的会计责任制度主要为: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盈利性的事业单位而言,其可采用一定的权责发生制,进而有效的促进事业单位的快速稳定发展。但是,在会计事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会计只能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而对相应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的区别
受社会经济发展体制以及社会分配制度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在运行方式以及运行结果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进而就导致其两者的会计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具有一定的区别。其中,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和支出等五大类。而企业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以及费用和利润等六大类。
(三)会计等式的区别
受会计构成要素的影响,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等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中,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属于一种静态的会计等式。而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其属于一种动态的会计等式。其中,企业会计等式主要反映了企业资产的主要归属地以及会计要素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而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主要反映了单位在执行相应的业务工作中的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为了有效的促进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共同发展,我们应有效的认清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会计等式的区别,进而有效的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四)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的区别
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在会计的核算方法以及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中,企业财务会计设置的会计科目较为细致和全面,而事业单位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却较为简单,且数量较少。其中,在会计核算的内容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事业单位不进行相应的成本核算,即使存在一定的盈利性业务,也只是进行一定的内部成本核算,而成本核算是企业挝换峒扑必需具备的内容。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不断的分析与研究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的区别,对于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及有效的改善当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概述,进而认识到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构成以及会计等式和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而有效的结合两者存在的差异性,从而不断的促进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红民.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同企业财务会计的区别[J].中国经贸,2013,(20):2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