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经济学 分析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现状与问题
经过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文化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已经拥有数十万家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由于文化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与发展,仅在2008年就有406部电影出现,并在世界电影产业中占据前三名,随之而来的电影票房也上升到42.15亿,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前十强。不仅如此,在全球范围内还建立了数百所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使儒家文化遍布全球,并与多国共同举办文化年[1]。再加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我国的开展,更是将我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获得了广泛好评。
在这些繁荣的背后,也应看到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化赤字严重。无论是影视产业还是动漫产业、图书产业,都存在文化赤字,以图书产业为例,我国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数量只有33本,而被翻译过来的资方作品则是我国的100倍。且被译成外文的作品则基本都是《孙子兵法》、《红楼梦》等名著,现代作品却很少,这样就使外国对我国文化了解较少,并不利于我国现代文化的普及。
二、通过经济学理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式
(一)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范畴
现代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科技、经济与军事之间的竞争,文化软实力竞争也成为国家竞争重点内容,但由于我国对文化软实力并不十分重视,这样就使文化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产业,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将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一部分,从国家开始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样也能使人民逐渐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对国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明确指出文化软实力属于国家文化发展基本战略内容,通过这项政策国人也能看到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在不久的将来,在文化政策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二)注重文化创新,打造文化名牌
通过研究国外文化产业可以得知,要发展与壮大文化产业,就要拥有自己的文化品牌,逐步扩大品牌效应,构建文化产业链,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作为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到品牌战略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高科技、高含量以及高知识化作品的制作与生产,将原创生产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关注精品作品的形成。同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拓宽思路,形成创新意识,在作品中融入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践行国家发展战略[3]。此外,应通过跨国投资等形式打造一支充满中国文化底蕴的企业,逐渐形成国际知名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学习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知名度。由于文化品牌并不像传统商品一样具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放大,形成系列化文化名牌,尤其是要通过电影电视、图书作品等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也方便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最终形成文化产业集群,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展。
(三)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发展单单依靠个人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做好产业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4]。首先,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尽管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扶持较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应加大扶持,并扩大扶持范围,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其次,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文化基金。通常情况下,文化产业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但为了强化文化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社会的支持,这就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基金,鼓励与引导社会企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建设中,最后,注重专项资金制度的建设工作。要促进文化产业资金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就需要建设专门的文化资金,实现专款专用,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四)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任何产业的发展与壮大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庇护,文化产业发展也是如此,这就需要国家方面构建完善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首先,政府方面以《文化产业促进法》为参考,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法规,注重《著作权法》的建立。最后,普及国民法律意识,注重立法质量,相关执法部门做好执法工作,真正保护国民知识产权。
三、结论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在逐年上升,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唯独文化软实力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应有采取措施逐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我国逐渐成为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发展大国。
参考文献:
[1]童珊.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战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文化霸权的视角[J].研究,2014,05.
[2]申红心.论文化软实力对民族复兴的现实意义[J].党史文苑,2015,12.
【关键词】:文化产业;民间艺术;开发
我国的民间艺术是经过长时间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而逐渐形成的,其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意识形态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受到的冲击等多方面的原因,适合民间艺术生存和繁荣发展的环境遭到了破坏,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现阶段,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节奏也不断的加快,新时期、新形势下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现代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使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影视业、动漫产业等文化产业,这些文化产业为我国民间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所以,在当前形势下,从文化产业的视角分析和探讨民间艺术产业的开发尤为必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一方面,由于民间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以致于难以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复制和传播,难以使其较好的转化成文化产业。例如泥塑、刺绣等都是依靠精细的手工操作制作而成的,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是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产业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文化产业的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发展的经验也相对欠缺,急切需要相对应的经验指导。另外,我国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护,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缺少产业化发展的意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而处于频临消亡的危机。
2、民间艺术发展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
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生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方面的问题,部分民间艺术传承者空有一技之长,但却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甚至连自身的基本生活都不能满足,在当前经济社会下生活更是困难,民间艺术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可能部分民间艺人缺乏利用自己一技之长进行创业的意识,往往受困于固有的经验和意识而顺其自然的发展,缺乏将民间艺术进行推广的意识和途径。即使部分民间艺人具备这种意识但是受地域、格局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将其品牌化、市场化,不利于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另外,由于民间艺术具有强烈的传统性特点,人们对民间艺术商品的保装不够重视,对顾客也缺乏必要的研究,以致于商品市场不好,产业化发展步履维艰。
3、民间艺术资源丰富,但保护与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但是,民族民间艺术目前的生存状况仍然不太乐观,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民间艺术传承人老年化现象严重,以致于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很多开发项目经济收益不理想,民间艺术的传承也面临着断代,甚至消失的严重问题。许多民间艺术受现代社会文明的冲击以及在现代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下,其存在的基础逐渐降低和消亡,以致于在现代社会产业的开发中存在着难题,一些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盲目的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
二、文化产业视域下民间艺术产业科学发展的策略建议
1、坚持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样需要在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中坚持,即对于那些适合开发的民间艺术要尽量的进行开发,而对于那些不适合进行开发的民间艺术也要做好保护和传承,不能放任不管。民间艺术的开发需要良好的保护和开发机制的保驾护航,所以在开发之前要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进行必要的分类,以更好的构建出民间艺术资源开发的层次性。对于那些不适合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可以由政府牵头,在政府加大资金支持的同时吸引社会资金注入,建立如民俗民艺博物馆、民族博物馆等形式对其进行相应的、必要的保护。对于那些在社会中流传和受众都比较一般化的民间艺术,应该有所选择的在一些受众基础较好的区域进行开发,只有这样才会较好的形成产业,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收益的共同发展。而对于那些社会流傳较广,受众较多的民间艺术还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开发的力度,以更好的形成规模和实现效益,并将其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实现民间艺术产业的良好发展。与此同时,要做好民间艺术资源的价值评估和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管理的工作,为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提供保障和支持。
2、推广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实现民族民间艺术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我国各地发展文化旅游的资源主要包括民俗风情、民间工艺、民族歌舞和服饰以及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民族节庆活动等,民间艺术资源融入到现代旅游业中去,是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开发的新思路,不但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还能为当地经济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民间艺术融入现代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开发中要不断整合文化资源,引导人们打破原有的消费观念而尝试进行文化消费,并不断提高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开发和现代旅游业的联动水平,将文化旅游项目推广到现代旅游中,在民间艺术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民间艺术、旅游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在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旅游业的品味,进而丰富其文化内涵。另外,在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开发中还要不断的挖掘民间艺术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例如:民族技艺、民俗曲艺、民族体育、民间绘画、民间刺绣、民间雕刻等等,开发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独具魅力的产业项目,不断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但与此同时,也要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民间艺术和现代旅游融合和开发的过程中,鼓励老年化的传承人收徒传艺,逐渐改变那些“传男不传女”的旧思想,使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开发能够持久、健康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昂.文化产业视域下的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研究[J].民俗研究,2012(3):112-119.
[2]刘宝成,杨贺琴.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河北民间艺术品牌开发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4(9):140.
一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文化产业增速保持平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 8400亿元,比 2008 年增长 10%,约占 GDP 比重 2.5%。2010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11052 亿元,比 2009 年增长 18%,约占 GDP比重 2.75%。2011 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 39000 亿元,占 GDP 比重将首次超过 3%,文化产业平稳增长。同时,文化部正式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 20%,2015 年比 2010 年至少翻一番的目标,实现倍增。
2.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00~2009 年,中国文化影响力从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至第七位。中国的软实力名列全球第三,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以电影和出版业为例,战略中国电影“走出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 年共有 47 部中国电影销售到海外,销售收入达到 35.17 亿,较 2009 年增长 27%,2011 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 20.46 亿元,海外票房比 2010 年有所减少;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成绩令人欣喜:201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名的销售量超过 2500 万册的十本书中,我国占了三种。这是历届排名中所没有的。全国版权贸易逆差比例进一步缩小,2010 年,版权贸易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降至 2.9∶1,而 2002 年为 15∶1,2008 年为 6.5∶1。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世界范围内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差距。
二 中国文化产业的差距
1.市场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以电影行业为例,中国每年可生产近 400 部电影,平均制作成本不超过 1000 万元人民币,只有少数预算超过上亿元人民币的大制作影片,一般能够取得一两亿的国内票房,这些就可称之为“大片”。中国电影市场尚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2009 年的电影总票房约 60 亿,2011 年达131 亿元,增速明显。从细分行业看,我国文化产业间的联动效应初见成效。诸如以小说提材拍成影视作品的热卖,因影视作品热映促使相关衍生产品的热卖。以原创系列动画《喜洋洋与灰太狼》为例,以其为题材改编的电影亦达近亿元票房,而相关图书销量达 500 万册,品牌价值估值达 10 亿。但是类似有影响力的品牌在我国文化产业界内还属凤毛麟角,相对于日美知名卡通形象品牌效应还有一定的差距,带动相关产业的规模相对还有提升空间。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新闻、出版发行及版权、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从业人员及其产值占比较大,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新兴产业相应比例较小;二是文化产业的在区域发展布局上存在着东强西弱的格局,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三个梯度。
2.行业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着内容创新不足、形式创新不够、业态创新的能力不够强大,创意人才群体较弱等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以电影行业为例,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带给国人宏大的场面、跌宕的剧情、突破想象空间的故事情节等,诸如《哈利波特》系列、《阿凡达》、《盗梦空间》等无不展现着国外编剧或原作者的想象力与渲染力。相对而言,我国电影市场的大片更喜欢古装系列,想象力与渲染力比较简单。早在 2006 年,中国十部委推出大力发展中国动漫产业的规划,争取在五到十年内,跻身于世界动漫大国。从早期的《大闹天宫》、《黑猫警长》发展到现在,制作技术可谓一代超越一代,然而故事的讲述能力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因为对形式的侧重而有所退步。动漫产业立足于自己的的文化背景下才能有所突破性发展,受制于我国创意人才思想的开放性不足,我国动漫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与国际化因素欠缺。内容创意的不足带来的便是市场受欢迎程度受限与经济效益低下。电视行业中的同质化与“山寨化”更是数不胜数,各类选秀类节目的创意多是模仿甚至直接照搬国外选秀模式和场景。而婚恋类、魔术类、K 歌类、竞技娱乐类、就业类、真人秀类节目的同质化现象此起彼伏,业界中能够引领创新新业态的电视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收视率与广告收入得到保障,跟风而起者则成为了同质竞争的受害者,极大地浪费了相对紧缺的电视资源。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传播渠道不畅通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文化产业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尚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文化产业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化分割管理现象严重,依然存在着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广电总局三个部门各管一摊,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这种不合理的格局导致难以形成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不利于文化企业的竞争。目前,我国文化传播渠道主要有四条,即出版物发行(含图书和报刊)、广电传输网络(含有线和无线)、电影院线和文艺演出院线。在图书发行渠道上,缺乏全国统一的完整体系,广电传输网络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用户网以省为单位封闭运行,不能互联互通。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需要把文化传播渠道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要打破地区封锁,不能人为地阻隔文化传播。
4.文化贸易逆差依然很大,对国家软实力的贡献有待提高
尽管中国文化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但目前的贸易逆差仍然较大,以演艺产品为例,中国引进和派出的文艺演出每场收入比约为 10∶1,中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到 1 亿美元,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从总体上看,文化贸易仍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并且存在巨大的逆差,贸易逆差额约为 10∶1。当“流氓兔”、“哈利波特”等成为国内街知巷闻的名词时,却很少有中国影片能在西方国家的主流影院上映,很少有中国动画片能为世界儿童所熟知。在走出国门的进程中,缺少优秀的文化产品将直接影响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欠缺严重影响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软实力,进而影响着国家的软实力。
关键词:消费需求;文化产业;辩证关系
一、研究背景及提出问题
20世纪之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文化产品并不丰富,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类文艺作品的界限也非常分明,高层次文艺作品的消费多集中于少数富裕的精英阶层。2000年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文化产业也亟待发展。2011年,我国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由此文化产业在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347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7235亿元,增长了102%,文化体育娱乐业从业人员从2011年的125.6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45.90万人,公共财政的教育支出从2011年的9518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7792亿元,这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创新创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在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文化部长雒树刚就做好“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工作提出要求,明确指出未来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是争取各项政策和资金向文化产业倾斜,推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协调。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消费需求一般占总需求的三分之二,对总需求起决定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这两架马车拉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仅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明显不足,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并且将消费这架马车放在首位,期望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经济转为需求拉动型经济。新兴的、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可以刺激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增长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那么,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如何使消费需求增长和文化产业发展更好的相互促进?这是政府部门、企业和学者都关心的问题。
二、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消费需求总量的变化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1、消费需求总量对文化产业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从而消费需求总量也在逐步增加。1995年,我国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为2330元,2015年为19308元,增长了8.29倍。199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613.8亿元,2015年为300930.8亿元,增长了12.74倍。消费需求总量的增长也包含了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劳动者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修养的提高和文化知识的积累,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规模急剧扩大。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40亿元,2015年文化产业产值为27235亿元,十年增长了715.4%,增长速度远超GDP增速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速。但是,文化产业在我国还是新兴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并且受到相关法律法规、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限制,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相对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急剧增涨的文化消费需求,这一矛盾时刻刺激着文化产业发展的神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消费需求结构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消费总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结构也逐渐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用于食品和衣物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占比明显降低,而用于娱乐、交通、教育等服务产品的消费支出数额大幅上升。恩格尔系数衡量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恩格尔系数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根据最近18年的数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50.1%下降到2015年的29.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58.6%下降到2015年为33%,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显著提升。人民变得更富裕了,就不再仅仅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而更注重提高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2015年,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人均支出占总人均消费支出的11.1%,农村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人均支出占总人均消费支出的10.5%。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后,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就会增加,这样,人们的消费需求就逐渐从物质产品转移到文化产品上。有需求就有生产动力,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极大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三、文化产业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文化产业生产部门与一般生产部门不同,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进而对人们的消费需求产生作用力。下文将从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和时展这两个角度,分别研究文化产业对消费需求的影响。1、文化产业空间发展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该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较快,已经出现了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常州恐龙园、春秋淹城、嬉戏谷、苏州乐园、芜湖方特、上海迪士尼等一系列著名的文化娱乐园都汇集于此,集聚效应下的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都远高于非集聚区。经济学家萨伊提出“有效供给可以创造需求”,这些设施先进、充满创意的文化产业园区不仅使当地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大大增加,在便利的航空、高铁和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输条件下,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也纷纷前来游玩,进而拉动了当地旅游业、餐饮业、运输业、金融业等相关行业消费需求的增长。由此可见,文化产业集聚区由于来自本地居民和外地居民的双重消费需求,所以该地区的消费需求增长也快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空间上的集聚会引起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要素的报酬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该地区人们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凯恩斯指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消费能力的高低,并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信心、消费欲望和消费潜能。因此,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带来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的同时,也提高了该地区的有效消费需求,并促使该地区的消费结构升级。综上,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不均衡,也使消费需求表现出更明显的区域差异。2、文化产业时展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环境、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也不同,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也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产品集中于上层社会,属于一种精英文化,普及性较低。当时,国家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于发展第三产业的计划较少。介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和阶级斗争的政治路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并不是以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为指导的,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国家的政策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文化产业从为国家政策服务逐步过渡到为满足社会大众需求服务,文化产业的规模显著扩大,文化产业的利益分配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各种变革也为文化产业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投入。从而,文化产业初步发展为消费需求提供了文化产品的消费空间,并促使消费需求结构升级。进入21世纪后,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各种文化消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层次较低的问题,如现在人们热衷文化旅游活动,带动了相关的交通运输、餐饮行业的需求,填补了消费空位、极大地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加、进而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的文化产业发展除了带来经济效益,还在强化国家和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等各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非常有利,也间接的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加。“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逐渐发展成具有较强引领性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通过各个产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连接了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的总体消费需求。文化产业为农业和制造业提供了精神内核、提升了品牌价值;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载体和传播基础。例如,我国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迅速,智能手机、电脑、数字电视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媒介,使人们非常便利的获取各种文化信息,大量的文化创意流入社会大众群体,可以很好的引导社会消费需求的增加;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也促使消费者购买更先进的电子产品,从而拉动了更多的消费需求。
四、发展文化产业以更好的拉动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1、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文化产业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还有一些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还没有系统化,缺乏一个完整的具有统领性和战略方向性的“文化产业法”。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十分严重,极大的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慢于人们文化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国内充斥大量的外国文化产品,而且文化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这不利于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期望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可是遇到问题却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可循,找不到适当的部门为他们排忧解难,这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迫在燃眉。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拉动消费需求增长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属于典型的二元结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均衡,各种政策向城市倾斜过重。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使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首先,确立一个文化产业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型文化消费目标。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农村的贫困人口较多,农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长期不足,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整体偏低。我国政府可以在国家财政中设立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文化产业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调整财政支农的结构。其次,对农村文化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使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农村文化消费需求的方向。通过对农村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准确认知,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产品,从而消除农村文化产业消费需求的缺口,改变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状态,最终实现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以更好的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3、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文化产业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有较高要求,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机制还未完善,文化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培育出素质高、能力强且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国家要增加人才教育的财政性支出,完善人才教育的基础设施;第二,相关机构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文化产业热门行业的稀缺人才的培养;第三,文化产业各行业部门也要实行恰当的人才激励机制,既要鼓励普通文化从业人员继续学习,又要提高文化产业高质素人才不断创新的积极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世界市场中的重点产业。目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我国,发达国家文化人才的素质也较高,因此我们要在完善本国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机制的同时,加强对国外优秀才人的引进,增强内、外人才的互动性和流通性,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兼具民族传统性和国际先进性,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4、推动文化消费以提高消费需求总量和层次我们要通过鼓励创新、创业,提高文化新产品的质量、增加文化新产品的数量,展现出各种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并通过打造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来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推动文化消费的增加。文化消费的增加可以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力量,进而可以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居民的消费信心。一方面,通过文化产品消费对人民群众进行间接的教育和引导,例如针对近来的各种环境和资源问题,文化消费中的低碳消费理念可以推进我国新型消费结构的建立;文化产品中对于支持“中国品牌”、把爱国情怀落实到小事、实事上的价值观的引导,也将促使人们对“中国制造”产生更多的需求,进而帮助中国企业走出经济困境。另一方面,文化产品消费也可以提升居民消费层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就提出“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文化消费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使人们愿意并且能够消费更多、更高层次的商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扩大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思辨[J].中国出版,2013(3).
[2]赵星、刘军辉、马骥: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分析———基于空间经济学TP模型的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4).
[3]顾江、陈广、贺达:人口结构与社会网络对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
一、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
1.文化产业投入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投资风险较大。以影视业为例,前期需要启动资金较大,产业链也较长,影响投资回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从产品前期制作到市场发行、票房及广告收入等,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此外,文化产品从创作、培育到成型的周期一般比较长,投资过程中先期投入的资金并不能产生好的效益,尤其是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文化基本建设投资,投资回收期更长,且投资回报依赖于市场化运作。
2.文化产业投资的回报链条长,文化产品的价值可以反复得到体现,投资收益可以延伸。文化投资的回报是在一个长链条上,通过分段转让和销售而逐步获得的。如动漫产业中一部作品的成功,不仅会带来直接的收益,还可以延伸产业链,将卡通形象作为品牌开发,经营衍生产品。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狮子王》,投资4500万美元,仅其衍生产品的收入已达20亿美元。
3.文化产业投资主要由无形资本的投资等元素组成。文化产业投资结构的发展表现为:货币资本与其他智力、技术、信息等资本相融合,许多国家将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由此可见创意、知识、品牌、管理等在文化产品价值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资本竞争,在当今社会更是无形资本等综合实力的竞争,尤其是人才的竞争。
4.复合型人才缺乏。投资的风险主要在于管理理念差异、集创意与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以及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以文化产业从大范围来看,文化的投资可以分为三大块,包括艺术品投资,这亦是文化产业比较有特色之处;出版集团等传统的传媒衍生出来的投资机会以及在投资界来看最多见的互联网、动漫、网络文化等相关的新媒体。这些文化企业最大的挑战就是人。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市场还有很大的或缺,尤其是同时精通企业管理经营的复合型的人才比较欠缺。
5.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很广泛。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产业内容杂。文化产业实际上是由演艺业、出版业、娱乐业、报刊杂志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服务业、电子游戏业、动漫业、文化培训业、艺术拍卖业、城市会展业等10余个产业或行业所组成的产业群,内容非常庞杂。
所以,文化产业投资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因而对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投资者具备文化项目的评估能力、经营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
二、文化产业投资的风险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文化产业的投资面临这众多的风险,既有一般投资具有的信用风险,也有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政策风险,更有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殊性的市场风险,针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本文提出了文化产业的三方面风险。
1.市场风险。文化产品无论就生产还是消费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文化产业要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一般来说,文化产品经济功能是通过其社会功能实现的,这些和消费者紧密相关。而消费者花销在文化产品上往往不可预测,这就注定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文化产品在起初是依赖艺术创造者的个人因素,这一切也是不可预测和控制的,这无形中也增加了文化产品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发生从直接原因看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借款人在贷款到期前破产倒闭,资产价值不能抵偿债务,致使银行无法收回本金;二是借款人由于资金紧张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三是借款人人为因素,故意不换银行的贷款。目前我国文化的投资中信用风险的存在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有不少文化产业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对产业调整过程中的文化产业的不熟悉,进行炒作来榨取资本。这表明,文化企业的资信状况是资本投资信用风险的直接原因,这就需要银行等金融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时要全面的调查并采取措施抵御信用风险。
3.政策风险。文化产业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政治属性,尤其是其中的大众传播产业,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媒体,其一直在最突出的地位,使得其相对其他行业而言计划经济色彩更浓,行业受政策的影响更多。政策风险对于准备投资传媒的资本至关重要。随着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我国传媒业开始注重市场经济效益,进行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探索,国家的相关政策对此行业至关重要。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风险指出文化产业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文化项目的评估能力,银行贷款遭遇制度难题。文化产业主要是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作为资产表现形式,固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很少,缺少担保手段。而无形资产的评估与变现对银行来说又是一个难以把握的课题,银行对其价值的认定往往非常保守,这使得优秀的文化企业和项目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
2.风险投资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小。目前,国内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的互联网领域, 而对其他领域介入较少。究其原因,一是风险投资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广泛地进入文化产业,它垂青的只是那些高回报、具有可持续商业模式和完整产业链的项目;二是政府对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和有线网络等传媒领域的管制比较严格,存在诸多政策限制;此外,国有文化企业产。
3.权不明晰等问题也成为风险投资的一个障碍。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系列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有待完善:缺少针对文化产业的担保法规;现存文化产业法规体系与WTO 对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文化娱乐业以行政命令冲击法律法规,有令不行的现象频繁出现;文化市场的稽查管理力度不够,影片、光盘、图书等文化产品的盗版活动猖撅;对文化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等。
4.防范文化产业风险的相关对策完善相关政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产业的发展对于投资的环境依赖越来越强,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及意识形态属性,资本的准入问题应高度重视。在投资来源上,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兴办文化企业。在投资方式上,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途径;既可以资金方式投入,也可以土地、无形资产和技术方式投入入股;还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发行股票、债券以及文化彩票等方式筹措资金。此外,还可以通过流动资金的贷款、固定资产贷款、联营股本贷款、循环贷款、产权市场上的溢价转让和拍卖、项目贷款等间接融资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了提升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亦可大胆引进外资。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壁垒还比较高,民间投资进入的深度明显不足,这不仅体现在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在市场准入条件上的不平等,还体现在我国对民间资本与外来资本的区别对待。为了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广开投资渠道,笔者认为:首先,要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支持民间力量投资文化项目,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让市场在长期资源的配置方面发挥主要和关键作用。
故各级政府的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在文化产业投资方面要完善文化产业的准入政策,为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创造文化产业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多元化资本参与发展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将应利用服务平台整合各资本市场资源,开展信贷、信托、债券、证券、资金、保险等多种类型的金融咨询服务,研究文化产权评估、抵押质押的具体办法,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优质项目数据库,努力解决文化企业和资本市场之间信息与资源不对称的问题。还应开通文化产权交易、企业上市推荐、无形资产评估、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申报等系统,不断丰富平台内容,将平台逐步建设成集文化产业投融资信息交流、政策对外、金融业务在线办理、金融平衡总发行、项目咨询投资、产品展示交易、行业知识普及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