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法社会实践报告

普法社会实践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普法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普法社会实践报告

普法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第1篇

今年暑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我跟着我院金东区社会实践队来到澧浦镇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普法平安宣传。这次充实而又难忘的社会实践经历给我带来了特别深刻的影响。

一、实践目的

实践让我走向科技应用,走出课堂。当前,我们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缺少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在实际当中遇到的是不尽相同的。其往往具有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这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概括才能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你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

二、实践方式

采用“小分队式”社会实践,组员有15人

三、实践内容

(一)采取了以黑板报、广播、短信、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法制宣传、平安宣传

我们在洪村和锁园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向当地村民介绍有关婚姻法、财产继承等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平安的诗歌。同时我们总结了宣传标语:平安在心,普法在行。另外我们利用网上的村民信箱给澧浦镇村民写了一封普法平安宣传的信,取得了良好的效应。也在广播上进行法律知识三字经的宣传,受到当地村民的好评。

(二)我们来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进行平安知识的宣讲

在实践期间,我们也注意到儿童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认为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平安知识的教育。于是我们联系了一家当地的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上课。我们教他们学认交通标识、知识问答,还进行了简单的儿歌朗诵比赛。不仅他们学到了知识,我们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结合了实际,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历。

(三)配合区政法委等部门进行问卷调查

因为今年我们浙江省正在进行“平安浙江”创建活动,金东区也进行了具体的实施。现在活动开展差不多了,要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以发现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的改善。正好这和我们实践队平安宣传相一致,加上我们大学生也有这样的经验,于是我们利用一天的时间在澧浦镇上进行了问卷调查。

(四)举行法律知识灯谜活动

法律条例是枯燥而乏味的,为了增加村民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且更好的了解法律知识,我们特地准备了法律知识灯谜活动。我们从专业书上找了一些题目,写在卡纸上,绑上漂亮的丝带,系在红绳子上,非常的漂亮。当天村民们也非常的热情,竞相回答问题,也得到了一份小礼物。一位老爷爷说这种活动应该经常举行,形式很好,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五)进行流动模拟法庭的表演

我们给政府工作人员、村官们以及村民代表进行了一场模拟法庭的表演。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场民庭和一场刑庭,都是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案例。之后镇长说我们这样的表演很有实际意义,现在是法制社会,村民们更应该知道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六)进行宣传模式的调研

因为前几天我们进行了群众满意度的调查,发现这的群众普遍反映宣传不够到位。于是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进行新农村宣传模式的调查,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出谋划策以找到可行的科学的宣传模式。

四、实践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10天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学长和领导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和道理。

普法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第2篇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拥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社会实践中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专业特长。例如,通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深入社会基层,普及科普知识;通过“普法宣讲团”、“红色时尚宣讲团”等社会实践活动解读老百姓切实关心的实际问题;通过“三农宣讲团”、“志愿者服务”等帮助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和管理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技术支持。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局限于立足校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对现实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同学重理论、轻实践,认为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看成是一种负担,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投身社会建设的热情。一项调查显示:“大学期间67.35%的大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不含专业实习),其中仅有32.47%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十分重视,并认真撰写实践报告。”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在绩效评价上,由于社会实践的成效是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体系作为评价标准,很难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进展情况及社会实践的整体成效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实践结束后,仅仅根据学生递交的一纸实践报告和盖有公章的单位证明缺乏强劲的说服力。一项调查显示:“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轻视实践过程的学生占参加社会实践学生总数的36.57%;仅仅委托实践单位开具实践证明,而不认真对待社会实践的学生占参加社会实践学生总数的4.83%。”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从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看,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基地。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连贯性,使得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实践活动难以持续有效进行。集中表现为:基地数量少、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教育的需要;对实践基地建设认识不清,工作乏力;校地双方的职责义务不够明确,使实践活动无法深入落实;少数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而不用,只是单纯挂牌,搞形式工程。

    (四)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认同和支持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冷漠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多集中在基层,因此基层领导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成立专门机构或明确提出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具体部门,使得高校在联系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时出现屡吃“闭门羹”的现象。另一方面,部分形式上存在的实践基地给社会接收单位形成一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空虚化、表面化的不良印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可度越来越低,形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深入发展的阻力。

    三、高校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一)立足“三个服务”

    1.立足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锻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功效,紧密结合教学、科研来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组织学生带着科研课题去调研、去实践,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索,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

    2.立足于“服务学校长远发展”高校通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有效地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有助于促进学校办学理念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建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办学机制。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品牌,促进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立足于“服务社会基层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和智力优势,组织师生积极参与企业人员培训、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科研攻关,主动帮助社会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传播先进文化和尖端技术,注重打造实效工程。

    (二)坚持“三个结合”

    1.“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以育人成才为核心,实践育人为手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高校通过动员、组织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生动鲜明、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引发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才能进一步解大学生之疑、释大学生之惑,从而使青年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当代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2.“与科技创新、专业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与科技创新和专业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高校把实践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要着重解决好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资源、实习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学生在选择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确定实践的具体内容时都要充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这样既有助于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科技创新成果指导实践,又能在社会实践的同时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3.“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积极推行就业工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面临就业的学生利用假期到有关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运用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代生产的实际问题,将自己所学知识、创造成果直接应用于实践,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一是可以缩短大学毕业生正式参加工作适应新环境的磨合期;二是能够促进实践单位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长期实践的协议,为学生顺利就业开辟道路。

    (三)加强“四项建设”

    1.合理谋划,分类指导,推进机制构建科学化在社会实践中,应坚持合理谋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科学安排实践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一方面,高校应把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安排;二是围绕育人目标,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的内外条件,周密部署,逐一落实。“学校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发掘机制构建新载体高校要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强化资源意识,不断拓宽实践内容的设置领域,重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上,应该向着结合专业、发挥智力优势的高层次发展;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投身西部建设、投身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为平台,在基层岗位大有作为;在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上,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专业实践与一般服务相结合,坚持假期实践与日常实践相结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

    3.健全制度,完善体制,力求机制构建有保障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能够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既有利于社会实践的稳定开展,又有利于高校进行宏观协调,规范管理。高校要建立多元化的长效保障机制,形成“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运作机制,实现以学校投入为主向学校、学生、社会共同投入转变。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相应政策和制度,如完备的队伍建设制度、绩效考评细则、组织纪律细则、经费补贴等相关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和防御性的安全保障制度,使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运行程序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