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治理的方式

社会治理的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治理的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治理的方式

社会治理的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Web2.0 社会标签 开放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048-04

随着Web技术的发展,社会标签的作用在网络中日渐重要,一种更开放、更具有个性化和社会化特征的知识管理也应由而生,即开放知识管理。在一个组织中,传统知识管理是讲如何使软件工程师与程序交互作用,此时知识被看作是一种很容易被分享的固定资产,它是稀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可替换的组织资源[1]。在此基础上,开放知识管理在知识的创造、组织、获取和共享过程中更重视首创精神[2]。在Web1.0时期,用户只能浏览网页,没用办法参与编辑网页内容,而在Web2.0环境下,用户可以利用社会标签更有效率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认知。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通过网络以社会标签的形式彼此进行交流,用户之间形成一种开放的知识环境,共同参与知识管理的过程。

社会标签是由不同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认知产生的,所以有着极显著的个性化特征,一些相关研究就集中在个性化服务的应用上,如个性化推荐;而一些研究则集中在社会标签共享应用方面,如协同标注。

翟爽[3]等人对社会标签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将社会标签的进展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①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进展;②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的关系探讨和融合研究。他们同时还研究了社会标签在PennTags和MTagger系统中的应用,对标签的组织方式、标签的管理、标签与知识组织体系的融合以及系统特点四个方面进行了调研,以了解社会标签系统在大学图书馆的应用情况[4]。

国内对“开放知识管理”的研究比较少,相关的有谷峰[5]在2011年对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治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理的研究。他通过文献分析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并梳理了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治理的四个维度以及各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并描述了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治理的双元型内生式作用机理。

为了提高知识管理效率,使其在社会标签基础上的知识创造、知识组织、知识获取以及知识共享各方面更加开放有效,文章将讨论分析社会标签技术在开放知识管理各过程中的运作实施,从而实现基于社会标签的开放知识管理过程。

2 社会标签技术

社会标签有多种技术,如查询扩展技术、社会标签推荐技术和协同标注技术等,其中以推荐技术和协同标注技术最具有代表性。这两种技术最能体现社会标签的具体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开放知识管理的精神。

2.1 社会标签推荐技术

社会标签是在Web2.0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技术的关键在于要能使用户自由地创造内容。用户可以在网页上添加一个或多个标签,从而根据这些标签把这网页上的信息进行分类。用户可以在系统中创建自己的标签,也可以对文章或链接使用标签来标记。近年来,社会标签的技术研究比较突出的是社会标签推荐系统中的社会标签推荐技术。社会标签推荐是针对用户可选用标签词汇较少、选词标准混乱、标注的随意性造成的标签中存在较多噪音、错拼、歧义以及无实际意义的用户自定义标签等情况而为用户提供标签规范和指引的一种开放知识管理行为,其主要工具是社会标签推荐系统。

由相关研究[6]可以看出,目前社会标签推荐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①标签推荐技术研究:即推荐算法的研究;②推荐标签质量研究:即推荐对象的研究;③标签推荐深层机理研究:即人的研究。在社会网络基础上的标签推荐方法主要考虑用户、标签、资源等,它主要可以分为下面三种:基于用户——标签和用户——资源的协同过滤方法、基于Page Rank图模型的标签推荐方法、基于标签共生关系统计的标签推荐方法。杨嵩等人[7]将当前社会标签的研究内容总结为三个部分:①在标签空间内提高搜索和标注质量的研究;②分析标签系统应用模式的研究;③标签分配过程自动化研究。靳延安[8]则从计算机技术角度详细论述了社会标签推荐技术与方法,提出了基于词粒度和隐含话题粒度的标签推荐算法,基于话题敏感的标签排序算法,还有一种基于用户动机倾向性的推荐模型,为社会标签推荐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2.2 协同标注技术

协同标注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信息协同工作,由分散在各地的用户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共同协调与协作来完成信息的标注任务。用这种开放的标注方式,网络用户完全根据个人的使用习惯,以自定义的自由词(社会标签)对感兴趣的对象进行标注和分类,并且每个人的标注信息都共享,任何人都能查询。协同标注的用户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比较有组织的,大多是一个协同标注系统的系统用户,这些用户通过互联网大量交互并进行相关的内容匹配。协同标注技术包括群体工作方式研究和支持群体工作的相关技术研究、应用系统的开发等部分。它通过建立协同工作的环境,改善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消除或减少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分隔的障碍,从而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群体工作质量和效率[9]。协同标注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自 2005 年以来兴起大量的应用,如对网络地址进行标注的网络书签系统 Delicious、对图片进行标注的图片共享系统Flickr、对学术论文进行标注的论文检索系统 CiteULike、对mp3等音频文件进行标注检索并推测使用者偏好的系统LastFM 等[10]。

标注信息具有封闭性、异构性和局部自治性,要想达到知识的开放管理,就要通过标注信息集成,使协同标注系统用户在协同工作活动中可直接、透明的获取标注信息之间的相似关系,从而更高效的在协同工作环境下进行信息交流,达到开放知识管理的效果。协同标注还是实现社会标签功能的基本思想,社会标签在开放知识管理中的最主要应用功能就是区域分散的用户根据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对这个问题进行的协同标注。

3 社会标签基础上的开放知识管理

高德等人对社会标签系统的结权进行了探讨,归纳了社会标签的7个类型,分别是识别主题内容的标签,关于内容载体的标签、用于分类提炼的标签、确定有内容特色的标签、用于自我参考的标签和用户任务组织的标签[11]。

3.1 基于社会标签的开放知识管理模型

Web2.0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的环境,这种环境产生了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特征的社会标签,同时也丰富了传统知识管理的方法,拓展了知识管理的领域。用户使用标签系统来创造社会标签,并用标签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目标或动机对资源进行标注[12],这种行为就构成了一种开放的知识管理过程。开放知识管理包括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四个过程(见图1),这四个过程又组成一个首尾相接的循环过程。社会标签通过推荐技术和协同标注技术作用于开放知识管理的每段过程中,实现了在开放知识管理中的实施,这个过程就是基

于社会标签的开放知识管理。

3.2 模型实施

社会标签主要利用了推荐技术和协同标注技术,在开放知识管理的四个循环环节(开放知识获取、开放知识组织、开放知识共享、开放知识创新)中分布投入使用,改变了传统知识管理模式,产生了一种用户参与的、基于社会标签的开放知识管理模式。

3.2.1社会标签在开放知识获取中的实施

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形知识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的重点,而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社会标签以关键词的形式对信息进行标注,可以在获取隐性知识的过程中提供给被获取对象以标签指引,根据标签的提示,被获取对象可以快速准确地为自己的行为知识归类,用社会标签的描述来定位。接下来的检索过程是比较用户查询关键字与文档匹配的过程,用户利用自身知识储备社会标签对资源进行标注,是对原有检索词的丰富和补充,丰富全面的标注信息使其他用户能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检索,提高用户检全率;还有一种情况是用户根据网站等界面提供的社会标签而产生一种标签思想,根据自身知识创造属于自己的标签,这种行为使用户自身的隐性知识更具体化、个性化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在开放知识获取过程中,使用比较多的社会标签就是识别主题内容的标签,主要用来对信息进行辨伪去粗取精。社会标签还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索引方法,用户用自己挑选的关键词标注电子资源,创造属于用户自己的个性化主题标目,开放范围内的大量用户共同对信息进行标注,即形成所谓的协同标注。

为了有效辅助用户添加标签,大部分社会标签系统都会提供标签推荐功能,这种功能帮助用户在社群中寻找与待标签推荐用户兴趣相近的用户、与待标签推荐图像相似的图像,从而得到用户的个人偏好,最后利用随机游走机制对标签进行排序,得到推荐结果,进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3.2.2社会标签在开放知识组织中的实施

开放知识组织是将开放知识获取阶段得的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从而提高知识利用效率。传统知识组织大致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分类,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划分,有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四种类型。基于社会标签的开放知识管理是在传统开放知识管理的基础上用社会标签将其具体化、个性化、社会化。

知识具有复杂性、分布性、可转移性、积聚性、可占用性、可扩展性六种属性[13],在社会标签基础上的开放知识管理过程中,用户利用社会标签,对知识进行的标注、个性化分类、聚类等行为,使知识由复杂变得相对具体化、形象化。用户除了对外界的信息进行组织之外,还通过社会标签对自己内部的知识进行组织,如维基百科的用户利用维基的记事本功能、写作工具、提供的对网页进行编辑的服务等方式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有序组织。维基百科为用户提供有内容管理工具,多个用户对资源可以进行开放的取用,并按简单的规则对网页内容进行组织管理,自由修改。

3.2.3社会标签在开放知识共享中的实施

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在基于社会标签的开放知识共享过程中,社会标签用户以关键词的形式来添加元数据,以这种方式对知识进行传递,从而达到共享内容。知识的共享与知识的创新是开放知识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特征,用户都可以自由发表个人观点并与其他有相同兴趣的用户进行知识的共享、交流和探讨,他们可以以添加标签的方式表达这些信息,其他用户同时可以通过添加的标签获取标签添加人所表达的信息,甚至可以对标签再进行进一步的标注,以获取有关的新思路、新线索和新知识,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开放知识共享的过程。

社会标签的功能使网站用户所标注的信息具有可追踪性,标注用户可以查看自己标注标签信息的变化和新出现的标签标注,参与标注的其他用户也都能收到信息的变化通知。国内日常应用这种功能的有相册圈人,所有网站用户都可以在某张照片上圈人,添加属于自己的标签,当所标注照片的内容有新变化时,添加标签的用户都会收到变化通知,达到了开放性的知识共享。

已经标注过的社会标签作为一种知识存在,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可供参考的检索关键词。这些都弥补了传统信息检索和共享过程中词汇匮乏或用户选用关键词不恰当等不足,提高了开放知识共享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运行效率。

以社会标签应用为基础的各网站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中立、自由。用户可以自由地复制、修改、重新散布、重新散布经过自己修改的版本;用户浏览社会网站,根据标签寻找自己需要的专家、客户与群众,并通过书签分享来组织与储存链接。围绕着使用者的所有资讯工具,彼此相互衔接,形成一种社会网路,进行社会的互动,促成彼此相互的理解与改变,并适应使用者而改变,进一步扩增人们互动的可能性。这些都是利用众人智慧的公众参与式的开放知识共享形式。

3.2.4社会标签在开放知识创新中的实施

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知识创新一般来源于个人的想法、灵感和经验,开放知识创新则要依靠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的众多网络用户的想法、灵感和经验。Web 2.0 带来的网络社会化,给用户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具有共同需求或兴趣的用户,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以获取信息和相互沟通[14],在基于社会标签的开放知识管理过程中,众多用户利用社会标签将个人知识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广泛的交流、共享,融合大量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知识,使其得到优化和升华,最终形成创新型知识。用户利用社会标签协同创作,自发形成虚拟社群,社群成员有着共同的关注,能形成多个知识共同体,这些知识共同体是知识创新顺利开展的保障。

基于社会标签的知识创新能够实现知识的公开交流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知识创新的需要和大幅度地提高知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并能够保证从事知识创新的科学工作者之间进行有效地合作[15]。在开放创新过程中,创新者需要在原有信息的启发下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来帮助进行信息的识别与甄选,社会标签作为网络知识的一种活跃的存在形式,正好为开放创新提供了已有的各种知识,并以标签推荐的方式向大众传播,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获取、吸收和利用知识,帮助用户在丰富的知识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新的成果,用户将自己创造的新知识通过网络再表达出来,相互协调标注,这就形成了知识的开放创新过程。如Wiki就是借由开放编辑的方式,协助个人掌握知识,进而合作参与修改过程,使知识更具弹性地被重新架构、重新组织修改,进行知识的开放性创新。

4 结语

随着Web2.0的发展,社会标签在网络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虽然国内对开放知识管理这一概念研究的并不多,但其分支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研究近几年的知识管理模式,发现网络基础上的知识管理模式与社会标签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个性化、社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与Web2.0以及社会标签的精髓相一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知识管理发展进程中,基于社会标签的开放知识管理模式也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AWAZU Y, DESOUZA K C. Open knowledge management: lessons from the open source revolution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55(11):1016-1019.

[2]LEE BAOZHE, GE SHILUN. Personalisation and sociability of open knowledge management based on social tagging[J].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2010,34 (4):618-625.

[3]翟爽,宋文. 社会标签进展研究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0):41-44,143.

[4]翟爽,宋文. 社会标签在PennTags和MTagger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0,(12):50-54.

[5]谷峰.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治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理[J]. 情报杂志,2011,30(6):135-138,151.

[6]陈烨.面向资源共享网站的图像标注和标签推荐技术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9.

[7]SONG YANG,etal. Real-time automatic tag recommendation[EB/OL].[2011-12-9].http://grads.ist.psu.edu/zzhuang/docs/sigir08_tagging.pdf.

[8]靳延安.社会标签推荐技术与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9]孙盛.协同标注系统中标注信息集成相关技术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10]李志云等.协同标注研究及其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J]. 计算机工程,2008,34(6):221-223.

[11]GOLDER S A,HUBERMAN B A. The structure of collaborative tagging systems[EB/OL].[2011-11-22]. http:

///abs/cs.dl/0508082.

[12]HUANG SHIULI,Investigating effectiveness and user acceptance of semantic social tagging for knowledge sharing[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2011,(30):1-19.

[13]李志刚.知识管理原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30.

[14]邓胜利,胡吉明. Web 2. 0 环境下基于群体交互学习的知识创新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2):17-20.

社会治理的方式范文第2篇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下降,人们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心在不断增加。CPI和PPI的缺口,部分反映了这一压力。

从CPI和PPI的缺口看,2013年7月达到5%,比6月份的5.4%有所下降,但仍然是这几年比较高的水平。从2012年的情况看,CPI与PPI的缺口一直处于4%~5.5%的比较高的水平。一般来说,CPI反映了申下游行业的景气情况。而PPI则反映了上游行业的景气情况。两者之间的缺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经济结构扭曲程度。如果结构扭曲进一步加剧,宏观经济总体表现很难好转。

在这个背景下,要求加大投资的呼声在增加,但同时又加大了各方对产能过剩的担忧。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稳投资”引来了诸多争议。

事实上,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在投资上一直面临着两难的悖论。

一方面,经济转型的方向是尽快改变投资依赖的增长方式,使消费尽快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短期内投资又不能过快回落。而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的经验和教训看,要走出这个悖论。既促进转型,又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最需要的是实现投资体制改革的突破。

通过投资体制改革,可以加快释放有效投资需求,使投资增速不至于回落太快。

相比于政府投资,社会投资更强调投资回报,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反应更为灵敏。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存量巨大,而且投资需求也很旺盛,但投资空间有限,制约了这种有效投资的释放。

怎么办?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两大改革释放的社会投资规模,完全可以弥补或者大大超过政府投资缩小的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投资出现了数次,都与当时改革的突破直接相关。

第二,通过投资体制改革,可以有效化解当前过剩产能,并且防范新的大面积产能过剩。

当前庞大的过剩产能怎么化解,对宏观经济走势有直接影响。如果仍由发改委下文,强制淘汰落后产能,恐怕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思维。解决过剩产能的问题。恐怕更需要依赖投资体制改革的突破,通过市场力量来消化。

例如,尽快建立以市场化方式为主的过剩产能清理政策框架,推进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过剩产能的并购重组。除此之外,更要看到当前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行政主导的投资方式,为了防范新一轮全面、绝对的产能过剩的出现,关键在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改变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方式,调整投资结构,纠正资源的错配和扭曲。

第三,通过投资体制改革,可以稳步提高投资效率,防范增长的潜在风险。

我国投资的一个主要挑战在于投资效率的明显下降。从投资产出率这个指标看,1997年,我国每1元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产出3.17元GDP,到2011年只能产生1.51元的GDP,10余年里投资产出率下降了近一半。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仍然沿袭传统的发展方式,即便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也需要更大的投资。但在投资供给上。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高FDI与高储蓄很难持续。低投资效率下的强资本约束将把经济强行下拉一个台阶。

这才是我国经济潜在风险的真正来源。而投资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仍在于政府主导的投资方式。对社会投资来说,它有一个投资回报的底线,低于这个底线,市场主体将不会再扩大投资。

对政府投资来说,这个底线基本上是不予考虑的。

社会治理的方式范文第3篇

在接到*****转发****《**》(以下简称:《通知》)文件后,我公司高度重视,主要负责人亲自研究部署工作方案的推动落实,现将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

我公司认真贯彻《通知》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充分认识到防范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的重大意义,从近期发生相关案件中汲取教训,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提高防范意识,增强防范能力

对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坚决按照《通知》要求,加大普及力度、增强公众必要的防范意识,向公众宣传《危害公共安罪》等规定;积极参与社区治安防控,提升防范措施。强化应急处突准备,健全应急预案,强化实战演练,确保一旦发生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等案件,能够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对公司各种人为隐患,矛盾纠纷等开展大排查,确保底数清、情况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问题有人问、纠纷有人解。每月至少1个工作日作为“总经理接待日”对外亲自接访接诉,回应群众诉求。总经理室高度关爱奋战在一线的员工,时刻把员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进一步加大了关心关爱员工工作力度,为员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提升员工归属感和幸福指数,将关心关爱员工落到了实处,教导员工传播正能量,不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理性看待问题,提高了员工防范能力。

特此上报。

社会治理的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历史教育 社会价值 教材呈现

一、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历史学作为现代科学起源于潜科学(所谓潜科学,就是说它本身还不是科学,但具有一些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的潜在因素,或者说,只是科学的萌芽状态),其发展经历漫长的过程:从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到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再发展到唯物史观主导下的的历史科学[1]。其所体现的社会价值通过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凸显。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的,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形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结合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概括,得出当代历史教育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社会价值。

(一)“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人们常把历史比做知识的宝库,里面储存着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一切知识成果,是文化价值的结晶,是促进人类智慧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由此决定了历史教育的首要社会价值在于认识、选择、学习并最终传承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先进文化财富。对于过去文化记起结晶的传承是历史教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和最基础的社会价值。任何脱离这一功能的历史教育,就如同用黄沙堆砌城堡,最终只能功亏一篑,徒留一盘散沙。

(二)“润物细无声”――陶冶精神品格。

马克思把人类的历史比作一部“历史剧”,人们既是这部历史剧的作者,又是剧中人。把这样一部“历史剧”的真实面貌再现出来,具有巨大的伦理和审美价值。因为其中充满各种美和丑的生动历史形象,既有为国家、民族舍身捐躯者,又有卖国求荣者;既有杀身成仁者,又有求生害义者;既有富贵不能者,又有为权贵而折腰者;既有悲剧、喜剧人物,又有笑剧、闹剧人物……历史教学过程应当在力求传承五千年绵绵不断历经沧桑磨难的辉煌文明成果的同时,还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格的社会价值,这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指的“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以史为鉴”――指导社会实践。

历史教育的根本社会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古往今来,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都注重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西周统治者在庆典上总是追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2],以时刻警惕重蹈覆辙;司马迁身受腐刑,然忍辱偷生撰写鸿篇巨制《史记》,其主要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3];怀揣共同目标的西方史学泰斗,也不乏其人: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写史就是“为了保存人类所达到的那些伟大成就,使之不致因年代久远而湮没不彰,为了使希腊人和波斯人那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不至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4]。另一位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评价自己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没有奇闻轶事的史著,恐难引人入胜。但是如果学者们想得到关于过去的正确知识,借以预见未来(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未来虽然不一定就是过去的重演,但同过去总是很相似的),从而判明这部书是有用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5]。只有从历史教育中总结出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经验教训,并用以指导人类社会今后的发展,才是历史教育最终的社会功能与最大的社会价值所在。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材呈现方式的利与弊

透过以上对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分析,不难看出其在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针对现实情况,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不管是在呈现方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做出了较大程度上的变动,力求全面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育符合其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三维目标可以概括出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在于:是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帮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新课标解读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清晰的结论即《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与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具有一致性。这是当代历史教育与时俱进,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有力表现。

(二)历史教材呈现方式仍有待改进。

1.历史教育社会价值对教材呈现方式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新课程打破了历史内容单一的呈现方式即以学习主题形式取代时序性通史形式。之所以采取这种呈现方式,借用新课标的说法,初中历史教育应当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2.学习主题呈现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不言而喻,课程改革的初衷总是好的,但是新课标虽然体现了设计者追求完美,力求使历史教育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但在实际的落实中却有较大难度。

首先,这种学习主题形式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全面、系统的自我整理能力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无法形成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那么他在学习过程中将对各类历史问题的成因、先后、结果等都感到困惑甚至对历史学习产生将举步维艰的困顿感。而现实情况则是教材的编纂者高估了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对初中的历史教学不甚了解。虽然初中课程经过改革,将历史纳入中考考试范围,但初中历史课程仍没有摘掉副课的帽子,授课老师也不能保证全是专业教师,而上课一般是采用勾勾画画的形式,然后临近考试,由学生背诵考点内容,分数依然很高。然而这样的知识都是零乱的,既无法形成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更无通史概念,更有甚者古往今来的朝代顺序尚不能掌握。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通过短时记忆的方式固然可以应付一时,然而学习态度没有端正和中考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只能停留在以为划划背背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层面上,何谈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其次,历史课程改革要服务于历史教育,最终为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的社会价值。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是遵循时间顺序的,大体来说前后历史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往往没有“前因”就不存在“后果”。然而单就个体历史事件本身而言,其发生原因多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新课改背景下的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打破了时间线索,选择性地罗列历史主题,这种表现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历史发展脉络对于学生而言是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因为只有在清晰掌握人类文明史脉络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达到“以史为鉴”指导社会实践的终极目的。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巨著《历史研究》充分体现了考察人类文明史与指导人类文明克服危机,不断前进之间的密切关系。黄仁宇先生亦强调通过分析文明史发展历程总结出客观历史规律的重要性。唯物史观更是在充分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三、改进初中历史教材呈现方式的一些建议

历史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改革的驱动力,也是评价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立足于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是历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新课改下历史内容的呈现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教材的编纂者在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调整以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精选学习主题应有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

对于存在一定因果联系的前后历史事件之间应当有简单交代,可以划入“了解”的内容,这样既能保持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灵活教学方式方法,又不至于让学生面对一框新内容时有“如坠云雾”、“摸不到头脑”之感。

(二)在一课之后增加总结性的学习主题。

除在教材中所设“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灵活的教学内容之外,可另设“想一想”、“小结”等类似的新的学习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将课本内容按照历史时序及历史事件前后因果联系进行排列、思考,达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聂幼犁教授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开拓未来。”[6]赵亚夫教授说:“从本质看,历史学科既不以传递知识为目的,又以讲授事实为能事,它培养一种精神品质―关系到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看法。”[7]两位老师的观点正是历史教育社会价值及新课改要求中的陶冶人类精神品格的体现。然而不管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要在其深入学习和体会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新课如果在精选学习主题的同时更侧重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思路,培养学生的整体历史意识,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本知识,传承文化财富,在学习中陶冶精神品格,更能帮助学生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人类历史的智慧成果,并最终落实在社会实践之中,实现历史教育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

[2]诗经・大雅・荡[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286.

[3]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M].湖南:岳麓书社,2007.260.

[4]转引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7-18.

社会治理的方式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研究采用应付方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自编的幼儿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对302名幼儿教师进行了工作压力状况及其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76.2%的教师感觉自己承受着工作压力,其中有重度或极重压力的有75人,占调查人数的24.9%。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其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呈显著相关,合理化、幻想、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这四个因子对工作压力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良好的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幼儿教师工作压力。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师工作压力这一现象日益凸显。有人提出,为什么在同样压力情境下,有的人感到压力的存在并产生强烈的反应,而有的人却相反,原因可能与个体所采取的应付方式和所受到的社会支持有关。Andrews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在与工作压力相联系的众多因素中,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是两个重要的中介变量。本研究试图从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两个方面来考察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旨在通过研究为缓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建立符合幼儿教师心理需要的心理支持系统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问卷:系自编问卷,是在分析国内外有关压力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对幼儿教师进行半开半合问卷调查、访谈基础上,经有关专家指导编制而成,该问卷由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幼儿园组织氛围、社会地位和社会要求、幼儿和家长、工作负荷等维度组成。

2.应付方式问卷:该问卷由肖计划和许秀峰(1996)设计,全部问卷共62个项目,采用“是”或“否”选择,选择“是”得1分,“否”得0分,每项得分表示该项应付方式的情况。有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个维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0,六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分别为0.72、0.62、0.69、0.72、0.67、0.72,构成各因子项目的因素负荷在0.35以上,说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社会支持问卷:该问卷由肖水源(1991)编制。共l0个项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采用多项选择方法。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各项目的内部一致性在0.89—0.94之间,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其效度也较好。

(二)研究程序

1.编制问卷:如前所述。

2预测:在南充市选取3所幼儿园的32名教师进行预测。对预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了由六个维度、43个项目组成的正式问卷。

3.正式施测:采用先分类再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从四川(61名)、山西(88名)、广东(37名)、辽宁(59名)、安徽(57名)五个省选取部分幼儿园教师作为被试,最后有效被试为302名。

4.统计方法:采用sPss11.o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

本量表将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没有压力、轻度压力、中度压力、重度压力、极重压力。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总体状况如下表:

表1显示,有76.2%的教师感觉自己承受着工作压力,中度以上压力的有148人,占所调查人数的49.1%,其中有重度或极重压力的有75人,占调查人数的24.9%;仅有23.8%的人没有压力。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内其他关于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结果基本趋于一致。

(二)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应付方式的相关。

表2表明,工作压力总分与应对方式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359,P

2.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对应付方式的回归预测。

表3表明,应付方式中的合理化、幻想这两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并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说明这两个因子对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三)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表4显示:工作压力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554,P

2.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对社会支持的回归预测。

从表5可见,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这两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且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说明这两个因子可以有效地预测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302名幼儿教师中,有76.2%的教师感觉自己承受着工作压力,中度以上压力的有148人,占所调查人数的49.1%,其中有重度或极重压力的有75人,占调查人数的24.9%。这提示幼儿教师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

(二)建议

1.建立积极、有效的应付方式。

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和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应付方式与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应付方式是否有效与压力大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解决问题呈显著负相关,与合理化、幻想、退避、自责呈显著正相关;与求助虽也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解决问题和求助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较好适应性、反映成熟人格特征,有助于减缓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的应付方式;幻想、退避、自责是消极的、被动的和不利于减缓压力的应付方式。而合理化是集成熟与不成熟于一体的应付方式,在应付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合理化、幻想这两个因子可以有效地预测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合理化、幻想表现为消极的、负向的特征,属于防御性应对方式,是力图减少焦虑情绪,保护自己不受压力影响的应对策略,然而由于它并未减弱压力源本身的影响,因而暂时的回避不但不能从根本上减缓压力,反而还会产生副作用。这就提示我们:加强积极应付方式的合理运用是个体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心理策略和行为模式。从教师本人来说,为预防压力的产生或缓解已产生的压力,应避免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学习和掌握积极的应付技能,理性地看待压力,认真分析,主动采取放松、宣泄、转移目标等降压措施来应对压力。比如,合理安排工作与休闲,避免心理上的超负荷;改变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模式,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等。

2.提高主观感受性,构建并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个体面临压力的缓冲剂,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压力。多项研究认为,在压力存在的情况下,良好的社会支持可降低个体对应激过程的认知评价,帮助个体解决当前的危机事件,使压力得以解除与释放,从而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情境时所承受的伤害程度减弱进而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幼儿教师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少,工作压力越大。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有显著的影响,说明社会支持确实有利于工作压力的缓解,而且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实际的客观支持对工作压力的缓解更为重要。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另外,只有被利用了的支持才是真正的支持。这就给我们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