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物业管理知识

现代物业管理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物业管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物业管理知识

现代物业管理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产物流 物流管理模式 TOC ERP JIT

随着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对企业的“第三利润源”――物流系统进行研究和改进,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当前国内生产企业正处于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企业对客户的快速反应和高质、高效、个性化的服务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交货期都在缩短,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比重大幅增加,产品结构日趋复杂,产品功能日益完善。因此制造业生产物流系统也更加复杂,必须通过现代物流管理手段来加强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来满足物流量的增大、流速的提高的要求,达到流程的更加有效。

一、我国生产制造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制造企业物流是以企业经营为核心的现代物流活动,是具体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它渗透在生产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生产企业的物流系统

我国的生产制造企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工序的改进、加工或组装技术以及加工设备的更新,而与此相关的生产线的设计、设备的布置、物料的存储及流动、对订单的反应、库存控制等方面,却很少受到关注,因而车间在制品、原材料的存量往往会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对设备的利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多的连锁反应,造成了不良影响。

企业的物流状况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也就是企业的生产运作体系。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产型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物流运作模式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和改进,但在我国很多生产企业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传统的运营模式不适合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很多问题的出现:

不能迅速对客户订单或客户的个性需求做出反应;

供应商管理有缺陷,采购提前期过长;

各部门缺少合作,信息共享程度小,传递速度慢,经常失真;

车间在制品存量过高,库存时高时低;

设备和人员的工作计划不合理,时紧时松,设备和人员出现突发事件。

目前,国内有些企业也引入了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管理模式,但却没有起到预期效果。本文对比分析了几种发达国家比较常用的物流管理模式,并对其应用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二、几种物流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随着经济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发达国家生产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我国很多生产制造企业也已经认识到企业供应链管理以及供应链环境下生产物流运营模式的重要性。现就几种主要的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1.JIT“拉动式(Pull System)”物流管理模式

JIT(Just In Time,准时制)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基础,其管理思想认为企业应用“准时化”策略,尽量做到低库存,以改善企业生产的财力、劳力的浪费和低效率问题。它的核心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向合适的地点输送合适数量和质量的物品,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JIT管理的对象是制造过程的“产品流”,管理的核心是作用于生产现场的“看板管理”(Kanbans),依此协调各个部门的合作,JIT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管理技术之一。

JIT物流管理模式的运作,首先,从最终产品装配出发,由下游工序反向来启动上游的生产和运输。每个车间和工序都是“顾客”,按当时的需要提出需求指令;前序车间和工序成为“供应商”,按顾客的需求指令进行生产和供应,没有需求就不进行作业。需求信息流逆向拉动物流,这种方式称为拉动模式。其物流管理模式可用图2表示。

图2 JIT拉动式物流管理模式

JIT的主要缺点是:(1)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企业管理基础,注重员工、企业、设备等的功能与合作,尽量维持生产的稳定和能力平衡,要求较高;(2)JIT要求产品品种相似并且有稳定的生产周期;(3)实施过程中要求零库存,但因市场和生产的波动,控制一定的库存量很有必要;(4)整体计划性较弱,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2.ERP――企业资源计划/MRPⅡ――制造资源计划

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是在物料需求计划的基础上扩充完善起来的以企业计划控制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以产品订货和需求预测来制订主生产计划,然后依据物料清单和提前期制定零部件的投入产出计划。车间按计划制造零部件,再将实际完成情况反馈到计划部门,并将加工完的零部件送到后续工序,而不用考虑后续工序是否需要。因而MRPII采用的是“推动式”控制方式。

MRPII以企业计划控制为主体,信息处理的速度快,能够对生产过程中的制造信息进行追踪更新,从而达到应用信息系统对整个生产制造过程进行优化和决策的目的。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在MRP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顾客满意度为中心面向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供应商的制造资源进行整合,管理范围扩展为整条供应链,其目标是客户满意和服务创新,从而体现了用户需求的宗旨。这种模式克服了MRPⅡ通过计划滚动进行事中控制生产过程、实时性较差的缺点。ERP采用的也是“推动式”控制方式。

ERP/MRPⅡ这类“推进式”控制方式,要保证各个生产环节的物流输入和输出按计划要求按时完成。而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外界各种因素和需求会变动,该模式的运行中经常有异常事件发生,提前期的预测不准,造成“计划变化滞后”的情况,各车间、工序之间的数量和品种都难以衔接,交货期难以如期实现等。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通常采用调整修改计划,设置安全库存,加班加点,加强调度控制力度,增加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等措施。同时,也要发生相关的库存费用、人工费用、管理和投资费用;因此,ERP/MRPⅡ系统虽然比较完善,但也难以单独做到准时化高效生产。

3.BPR――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重建,以达到“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的目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BPR是继TQM(全面质量管理)、JIT、WORKFLOW(工作流管理)、WORKTEAM(团队管理)、标杆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成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现代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后,原来的业务流程不能在新环境下做出快捷的反应,即使信息技术发展较快,但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的操作模式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的发展。为了改变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竞争优势,必然要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企业外部的合作伙伴进行重新调整,从而使得整个物流供应链的物流效率和效益有所提高。因此,BPR的实施要求用全局思想、系统观点来确定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作业流程,追求全局最优,以使重建后的新组织对市场的反应更敏捷。

4.TOC物流管理模式

TOC(Theory Of Constraint)约束理论是以色列物理学家及企管顾问Eliyahu M. Goldratt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继MRP和JIT后的又一项组织生产方式,是关于企业识别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的瓶颈或约束,并进一步指出如何实施必要的改进来消除这些约束,并做好非瓶颈部分的资源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TOC通常由一套解决瓶颈问题的流程和一套日常管理工具组成,生产企业应用TOC模式,能够将在制品积压的数量压到最低,从而解决瓶颈工序造成的生产成本的浪费。

但是,TOC主要是针对车间工序的物流控制系统,不能代替MRPII的全部功能,所以在整个企业的运营过程中TOC要发挥作用还需要与其他模式结合。

5.混合型的物流管理模式

生产企业的各类物流管理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单独某一种模式的应用都不会起到令人满意的效用,因此目前研究最多的就是多种模式相结合的集成化的物流管理模式。比如,“推动式”和“拉动式”相结合,MRP和JIT相结合、ERP/JIT与TOC相结合、网络计划和MRPⅡ相结合等多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的计划与控制模型等针对某些具体生产方式的计划与控制模型。虽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集成模式在企业实际管理运营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效果,但是企业生产物流系统优化的方法和技术的趋势还是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以下四个方面:

(1)ERP与JIT的集成应用研究;(2)ERP与TOC的集成应用研究;(3)ERP、JIT与TOC的集成应用研究;(4)CAX、PDM与ERP的集成方法研究。

三、生产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发展

现代生产制造企业选择整体的物流操作模式时,往往都是根据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做出合理的选择,其中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企业的物流成本、企业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资金能力、产品物流特性、产品技术特征等。

企业对物流有较高要求,如果物流成本在经营成本中占较大比重,则企业对物流配送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因此企业采用自营物流模式,如果企业的物流能力较弱就需要加强自身的物流能力,否则很难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对企业的物流经营活动有着较大影响;当企业自身资金实力较弱时,并且物流对于企业来讲比重不大,这时完全可以采取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模式,使得企业可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强项方面。

然而,生产制造企业在选择应用何种具体的物流管理模式时,还必须要慎重考虑企业的物流管理目标以及不同物流模式的优缺互补性,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合适的物流管理模式来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益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田娟马涛:生产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J].商业研究,2005(9)

[2]邵燕华:中小企业物流模式选择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8)

[3]李玉民严广全:基于MRPII和JIT集成的生产物流管理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06(7)

[4]余祖德位雅莉:企业的物流战略及其模式选择探析[J].物流科技,2004(1)

现代物业管理知识范文第2篇

1.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1)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2)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3)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4)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2.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国际上企业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分为三种类型:

(1)超脱型。即在董事长下设财务总监,分管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这种机构体现了董事会的授权,又有利于充分体现财务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维护股东或投资者的权益。

(2)专家型。即在总经理下设与副总经理平行的总会计师,负责分管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目前我国企业大多采用这种设置。这种机构充分体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专业性和决策中专家意见的权威性。

(3)分权型。即在总经理下设负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这在美国的企业中比较常见。在这种机构中,负责业务的高层主管都拥有财务副经理的头衔。直接向总经理报告财务情况。

就我国企业来说,股份制企业可以实行第一种超脱型,而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实行第二种专家型比较适合我国的情况。财务会计机构还是不必分设为好,更有利于讲求效率。

3.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1)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

(2)责任会计。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大公司对内推行了分权管理,事业部制应运而生。对事业部制的管理控制,在会计方面主要就是依靠责任会计。事业部制的核算、控制、考核等,无一不是采取责任会计的方法进行的。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

现代物业管理知识范文第3篇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企业忽视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利益过分向经营者和职工倾斜,资本遭受严重侵蚀,资产流失惊人。长此以往,企业将难以为继。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财务分层管理框架以及出资者财务论和经营者财务论的提出,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及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广阔的制度空间。推动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实现财务根本职能,保证财务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财务管理分层框架强调不同立场(出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目标和权责利关系,把企业财务分解开来,这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产生了许多困难。因此,能否把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财务的有效约束,出资者如何通过经营者财务达到其财务目标,以及经营者如何在出资者的财务约束下经营,成为财务改革的关键。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二、维护出资者权益是现代企业财务的基石

众所周知,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我们不妨选取公司制企业作为分析样本。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通过多层次的关系,从激励与监督、权责利对等、信息的交流等方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决策效率的组织体系。那么,股东(出资者)如何行使其所有权?如何保证股东目标的实现?在实现股东目标的过程中,董事会将通过何种机制来保证经营者目标不偏离股东目标?如何使得经营者有充分的激励机制来发挥其人力资本优势,同时保证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的关键。财力分层管理框架以及出资者财务论和经营者财务论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出资者和经营者不能建立两套制度而各行其是,他们必须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以促进出资者财务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目标的同时实现。或者说,建立一种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型,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能够把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的目标,并保证这些目标的顺利实现。

所谓模式的建立,其实质是有关制度的建立,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一套保证出资者与经营者共同实现其财务目标的制度,而要建立这套制度,必须首先找到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共同依赖的基石。出资者出资,是为了实现出资增值。经营者之所以能够经营出资者出资,是因为依法事先承诺对出资者的财产责任,即保证出资的保值增值。因此,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统一出资者出资的保值增值,而增值又以保值为基础。所以维护出资者权益,实现出资的保值增值,是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的基石,是企业财务的首要任务和职能,对于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谓出资者权益通常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或所有权”,即出资者出资所代表的权益。维护出资者权益是现代企业财务的首要任务和职能,是现代企业财务的基石;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才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模式,是保证出资者财务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目标共同实现的载体;有效地保障出资者权益,是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标志。

三、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财务管理模式及其特征

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财务管理模式,本文称之为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所谓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财力提供的信息和生成信息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出资者权益维护的基础上,或者说是以出资者权益维护作为整个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主线和指导。其精神实质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受托责任”的法人财产实体,经营者是在为完成出资者所赋予的“受托责任”而工作,这样出资者投入本金的维护、经营过程的风险控制以及通过利润来增长出资者权益,就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即实现出资者权益的最大化。甚至整个企业的管理都是围绕“股东财富最大化(出资者权益最大化)”而展开。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收益性和流动性的统一,注重企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来保证实现出资者权益的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在获得净收益前,其出资者权益必须得到充分的维护和保持,即保全出资者是确定利润的前提。

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服从或服务于资本运营目标是出资者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根本任务。从经济学意义上看,资本运营泛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与单纯生产型和生产经营型对比,资本运营的基本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而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以财务管理为导向,生产经营管理服从资本收益目标。因此,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本存量管理、资本增量管理、资本配置管理等,供、产、销管理及一般的筹资、投资管理要从属于资本保值增值的资本运营目标。财务管理也应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标,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正是以资本运营目标作为根本任务的。

(二)保全出资者权益是确定收益(利润)的前提。企业经营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收益(利润),财务管理不仅要为企业创造尽可能多的收益服务,而且必须能够正确地计量收益。要正确地计量收益,必须以保全出资者权益为前提,划清本利的界限。然而在现实操作中,由于物价变动、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主观因素以及其他原因,往往使出资者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从而导致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甚至陷于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证出资者权益得以有效维护,保证收益计量的科学、准确,从而保证财务管理职能的真正实现。

(三)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为该模式有效运转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两权分离往往存在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等问题,尤其我国现阶段尚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些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资产经营者以出资者的出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出资者投放资本的目的是谋求资本收益最大化,而这必须通过资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达成。但事实上,资产经营者很可能损害出资者权益,如将资产据为己有或拱手送人,导致出资者资产流失。或者经营不负责任,导致低效或无效经营,使出资者资产发生损失。为此,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作为保障,从而形成了该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实行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

正如前文所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是一个拥有法人财产权的经济实体,决定了我国企业要树立市场观念,谨慎经营,努力维护出资者权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目前严重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迫使我国企业必须采用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首先,现代企业制度已经赋予了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管理机制,企业经营的目标必须从单纯的利益最大化走向出资者权益最大化(资产保值增值),企业的出资者权益将成为制约企业的根本动力,企业经营者的任免和是非功过的评价主要由出资者来进行,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将是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和增长。我国已经开始推行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指标体系。这就为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宏观基础。

其次,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同时它反映了与企业有利害关系各方共同利益的要求。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生存和发展只能取决于自身再生产能力的维持,否则只能走向萎缩乃至破产,再生产能力的维持强烈要求出资者权益的保全;企业管理当局同样关注出资者权益维护问题,因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规范的委托关系,使得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能力、荣誉与应得报酬将维系于企业生存与发展,这就促使他们重视出资者权益维护,以便确保自身的长远利益;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出资者投资办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扩大所拥有的财富,而其中最为起码的要求则是保证其出资的安全与完整,因而他们是其权益维护的最大支持者;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用,势必要求企业拥有足够的偿债能力,足够的偿债能力源自于企业足够的出资者权益;国家(政府)更要求出资者权益维护,企业全面坚持和贯彻出资者权益维护原则,保证其自身的长期生存与发展能力,这样国家将在诸多方面受益,因为企业确保了长期生存与发展能力,自然就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国家中长期发展培植了资源,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五、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构造

(一)树立牢固的资本运营观念,保证资本保值增值的正确考核。借鉴我国国有资资本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进行考核。我国国有资本主要考核指标如下: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如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则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如果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则意味着国有资本受到侵蚀。

可以看出,考察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采用期初、期末所有者权益对比的方法,说明考察资本保值增值,重点在于考察出资者权益的增减。因此,建立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首先就要树立这种资本运营观念,强调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和保持,进行科学的资本运营,保证资本保值增殖目标的真正实现。

(二)建立科学的收益(利润)观念,建立健全定期资产评估制度。前已指出,出资者权益在会计账册中以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的差数来表现。资产负债表借方的资产可以看作“正资产”,贷方负债可以看作“负资产”,即担负的经济义务或责任,出资者权益则以净资产表现。各类企业的出资者,其持有的利益不是资产总额,而是净资产的期末余额。出资者权益维护理论创立伊始便与收益密切相关。收益,它代表的是某一主体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活动的净成果。从会计文献来看,一般都将收益(利润)定义为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差额。但在界定其具体内容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本期营业观,将当期的收入减去为实现这些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即为收益。用公式表示如下:

AI[t2]=R[t2]—C[t]

其中,AI[t2]表示第二期的会计收益;

R[t2]表示第二期的收入;

C[t]表示第二期的费用(成本)。

另一观点是总括收益观,即期末净资产减去期初净资产的差额。公式为:

AI[t2]-NA[t2]—NA[t1]+D[t2]

其中,NA[t2]表示第二期期末的净资产;

NA[t1]表示第二期期末的净资产;

D[t2]表示第二期的资本分配(股利)。

按照出资者权益维护理论的要求,收益的定义应当采用总括收益观,即收益应被定义成企业净资产的增值,换言之,只有在净资产保值基础上的增值才能被看成是真正的收益。这一定义较之本期营业观下的“以收抵支的差额”或“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货币表现”的说法当然要科学的多,它真正揭示了收益的本质,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是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指明了方向。建立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坚持总括收益观实乃必要。其实,相比而言,说总括收益观更为科学,还因为它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它能更好地用于金融资产的计量。因此,应建立健全定期资产评估制度。在评估中应以资产的现时成本为计量标准,特别应重视以资抵债后的资产净值,并以此计算当期收益,超过这一程度的利润分配意味着对出资者权益的侵耗,应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制止。

(三)全面贯彻资本保全原则。物价变动是市场经济的伴随现象,持续剧烈的物价变动使出资者权益的保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全面贯彻资本保全理论。在该种模式下,出资者权益的保全是确定收益的前提。任何一项权益都有资产相对应,出资者权益用净资产表示,净资产的计量即为出资者权益的计量。构成会计计量模式的因素有三:计量对象、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计量因素的各种组合产生了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不同的计量模式,出资者权益的量度和收益的确定都有区别,因而就产生了保全出资者权益的几种观点,主要包括出资者权益的货币资本保全观、出资者权益的稳值货币保全观和出资者权益的实物保全观三种,各种出资者权益保全观都规定了各自的资本保全要求。要正确分析各种出资者权益保全观的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方法保全出资者权益,防止补偿不足,全面实现资本保全。具体地说,物价变动轻微时期,财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的选择应有所偏重,以便基本解决成本的补偿问题;当物价变动达到一定幅度之后,应该综合采用出资者权益保全措施,以便追求全面的资本维护。

(四)创造条件,促进谨慎性原则充分应用的。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在获得净利前必须使其资本得到充分维护,体现在财务运作中,就要求必须在认真遵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同时,全面推行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的种种风险,当某一经济事项在会计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可供选择,并且每一种方法都具有相同的理论上和逻辑上的正确性时,通常选择避免高估资产和收益与低估负债的会计方法,谨慎性原则是会计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结果。1992—1993年的我国会计改革中部分地引入了谨慎性原则,开始允许采用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方法来强化资本维护,确为我国会计的一大进步。但是我国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程度还偏低,距离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要求和客观需要还存在不足。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充分应用谨慎性原则,并建议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对有价证券和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进行计价;(2)将快速折旧法和直线折旧法均作为企业选择折旧方法的备选方案,并尽可能缩短折旧年限;(3)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4)递延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尽可能缩短摊销年限;(5)对企业发生的产品维修担保、法律诉讼等或有负债进行揭示;(6)审慎地确定支出补偿内容与额度、合理划分期间费用与制造成本;(7)收入的确认要严格核查其应具备的各项条件或标准。

现代物业管理知识范文第4篇

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一)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及产权制度等都要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对财务管理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健全相关的财务管理模式和分配制度,以此有效规范投资者、管理者、生产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改变现有企业制度下不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保障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资本运营方式需要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资本运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企业的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现代企业制度下,要实现投资资产的最大效用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资产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机制上实现创新。伴随着现代资本运营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在经营方式上逐步实现了传统的资产经营方式向现代化的资本经营方式的转变,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创新财务管理,才能适应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发挥好财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避免被市场淘汰。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必要性

(一)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缺乏必要的规范性与统一性,管理科学性不高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往往过分追求扩大经营规模、追求经济效益,对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更是缺乏科学合理、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员和管理手段,由此产生了企业在财务集中管理方面比较落后。合理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实现专门化、集中化,而传统企业制度下,往往是财务机构相对分散,也就难以实现对企业整体财务进行有效管理和规划,财务权利的不集中使财务管理难以形成统一化的管理制度,企业实现资金、资产和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也就难以奏效,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管理要求。

(二)传统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存在严重机械化、静态化的弊端,管理效率不高 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上必须要实现动态化管理,而传统条件下,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往往都处于静态化的水平,将财务活动仅仅局限在企业的某个生产经营环节或者是局限在某和部门中,缺乏必要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总结。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机械化、静态化的趋势还表现在对前期的财务预算往往是流于形式,难以对具体的经营环节进行必要的控制,尤其在事后总结阶段,更是敷衍了事,往往存在机械化的应付,甚至连基本的具体评价标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难以发挥财务在激发员工积极性上的作用发挥。

(三)传统企业制度下财务监管体系与控制体系不完善,监管水平不高 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暴露出来的另一问题就是对财务的控制和监管上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实行高效率、高质量集中化管理方式的同时,注重运用财务管理的手段发掘企业潜力和积极性。而很多企业往往在财务管理上过分的将财务权利下放,下放的同时没有相关配套的内部控制手段和监管制度,财务管理上失控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企业对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视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制度和审计体系以及效率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路径分析

现代物业管理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物流管理現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1(c)-0250-02

当今我国物流行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物流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高超的物流技术实操能力与应用能力。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是以学校本位教育与企业岗位实习紧密结合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学徒制度,是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与师傅的联合授课,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从理念还是方式上都非常符合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本文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企业实践等方面,探析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学徒制”强调的是“做中学、学中做”。实行现代学徒制,可以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对于院校可以集聚优质培训资源,对于学生可以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稳定性,使其达到技能岗位要求,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成才。

物流管理专业旨在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企业主导、学校为辅,在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共同培养下,培养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和物流实用技术,具备采购管理、仓储规划、运输组织、物流市场开发、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信息系统处理等物流专业核心技能和操作方法,能够在物流企业、物流中心、工商企业及外贸公司等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物流采购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与管理、运输接单及调度、信息采集与处理、货运及报关业务,以及物流项目方案执行、协调和运作等工作,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

2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1学校与物流企业实行联合招生招工方式

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起点和成败的关键在于学校与物流企业联合招生招工的方式。在联合招生招工过程中,学校与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签署培养协议,在协议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考核方式、课程设置;企业与学生签订协议,明确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津贴补助标准和实习期间的薪资待遇;在企业期间,学生的工伤和意外处理方式及保险;双方解约和违约规定。学校有选择学生和确保招生公平公正的权利,企业有员工选择权,学生有知情权和发展选择权,三方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将与物流企业合作,采用“先学校招生后企业招工”的形式,通过全国普通高考统一考试和对口单招,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实现招生即招工,双方共同完成现代学徒制学生的培养工作。

2.2依托岗位群,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积极开展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形式,与物流企业进行协商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并通过广泛社会调研,追踪物流行业最新动态,按照物流管理的作业流程,依托岗位群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分析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包括职业素质、岗位要求与应用技能的要求,开展现代学徒制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现代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物流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

2.3以订单培养为核心进行紧密的校企合作

在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公司“现代学徒试点班”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行业协会互动,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学生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这些学生(学徒生)就相当于该企业的“后备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在学习期间,企业始终参与,包括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等,企业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及高技能人才担任或兼任该学徒制班级的专业课程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针对性较强的企业所需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

3.1“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

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以掌握职业与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围绕企业核心岗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通过岗位能力分析,开发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的“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双线交织的课程体系。围绕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以专业核心课程和企业课程开发为重点,将企业岗位标准及相对应的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中,制定课程标准、课程考核方案等教学文件[2]。

3.2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考核与设置课程

校企共同构建全过程、双向介入的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按照学校学历教学与企业学徒的要求,制定了现代学徒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管理暂行规定和教学管理规定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文件。采用教学、生产、鉴定并行的操作方式进行过程性考核方式,将学生工作业绩和师傅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职教专家、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企业实践项目”为主要特征的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其中核心课程与企业实践项目交替进行,并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与专家共同承担授课任务。课程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公共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本理论课程模块;职业基本技能课程模块;职业综合技能课程模块。

3.3课程教学过程安排

在课程时间安排上,高职高专学生在共计六学期中,通常为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主要在校内学习公共基础课和物流专业基础课,以校内的课程教学为主,物流企业辅助教学形式开展,主要进行物流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物流企业认知实训为主;第三学期、第四学期进学校和物流企业之间进行工学交替,在学校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在企业进行具体岗位的实习,课程教学由校企双方合作实施;第五学期与第六学期,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由企业师傅、企业讲师为学生讲授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内进行轮岗实习,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通过完成部分实训课程参与人才培养。

4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流企业实践项目

4.1物流公司认知实习

通过企业导师带领学生进入到企业内部进行企业流程以及各个岗位职能的介绍及讲解,通过参观能够了解物流企業概况,以及工作岗位有哪些,各岗位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工作的流程等等。明确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需要和定位,使学生明确以后的专业课程所对应的岗位职责与需求所在,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4.2企业采购管理岗位实习

采购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必修的职业核心课程。通过该实习项目使学生建立物流职业意识,学会从企业物流运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缩短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使学生熟悉企业内部采购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岗位职能要求与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有效地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向业务操作能力的转化。通过企业师傅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采购业务能力的实践,学会处理采购业务的同时,学习工作过程中采购纠纷的处理方式、方法,锻炼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

4.3企业仓储岗位实习

通过该实习项目使学生在企业仓储岗位实习过程中了解产品入库作业、产品出库作业的流程,分别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与演示手动液压叉车、手动叉车(地牛)、托盘、重型货架、立体库、阁楼式货架、电子标签货架、分拣线、RF手持终端等物流设施设备,使学生通过对物流设施设备实际感官的认知,深入了解各种设施设备的功能和在入库、出库、配送流程中的作用,从而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物流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进而加深了对理论教学中相关概念、理论的理解,延伸了理论教学。

4.4企业运输配送岗位实习

通过该实习项目使学生了解企业运输配送的各个环节,熟悉并掌握整个作业过程,掌握运输配送作业的方法和原则;通过运输配送岗位实习,熟悉基础数据、承运信息、客户信息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等仓库管理、线路优化以及订单处理等之间的相关业务流程和特点,了解运输配送管理的模式,掌握配送基本流程等;掌握运输配送管理系统的总体构架、基本功能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的运输配送理论知识。

4.5职业训练项目——物流企业文化、价值观等项目培训与训练。

通过该职业训练项目,使学生了解物流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先进的服务理念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在企业中,由物流企业工作人员通过实际案例讲授、理论讲授、视频讲授和企业内部岗位实操等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通过该项目,使学生能够有正确的价值观、更高的职业素养、职业敬业精神且充满热情,更快地成长。

4.6顶岗就业,按照企业业务流程实行轮岗制

走进企业,通过企业师傅的讲授,实践指导,使学生了解该企业机构的设置、岗位的职能、企业的物流运作特点,了解企业订单处理作业采购作业进货入库作业库存管理作业补货及拣货作业流通加工作业出货作业处理运输配送作业客服作业的全过程[3]。

5结语

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应立足于服务社会发展,物流管理是现代服务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关系到全社会的经济发展[4]。因此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更好地培养应用型高技能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蕾.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2015(9):37. 

[2] 广小利.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7):57-58. 

[3] 吴竞鸿.高职物流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