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前食品行业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供应链;ECR系统;供零合作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时代背景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一词。我国伴随着世界性经济结构的转型,大量供给造成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升级,原有的商品品质已经不能简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浪潮,对经济结构做出调整,并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开始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针对当前宏观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这成为中国市场发展的新导向。这不但需要政府的推动力量,而且,处在供给侧的制造企业、零售企业及相关联企业,更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企业一方,需要努力改善产品品质和服务,对商品进行从数量的到质量的变革。

食品行业与国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我国国民的经济支柱型产业。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日益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升级,带来消费需求升级。

2.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中结构矛盾突显。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效率将决定我国更长时期内的经济体系的发展走向。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的矛盾要求相对高速的经济发展提供容错机制。李智等在面向合理化解三类供给抑制因素,提出以促进技术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为目标安排供给老化化解政策。

目前国内一二线城市生活成本上升、压力增加,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阻力逐渐加大。未来三四线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望吸引人口流入,进而拉动消费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实际消费支出增速较快,消费升级逐步加速,为消费品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食品行业企业应当顺应时代的需求,在供给侧构性改革中不断发展,并进行创新方式的探究。

3.食品行业企业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梳理

3.1 食品行业企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食品健康和食品品质的需求不断提升。但是,我国食品行业的相关企业面临着优质原材料供应短缺、资金实力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跨境电商和跨境购的开放,越来越多的进口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的食品行业造成很大冲击。这要求我国食品行业的相关企业不但要提升供货能力和供货品质,而且要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3.2 问题梳理

3.2.1成本问题

传统管理中,企业和企业间信息沟通不畅,沟通的非效率性使得流通活动缺乏效率,容易出现滞后性和对消费者需求的延迟;在运输环节中,物流成本高,损耗较大,使得消费品在价格上失去竞争优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冷链物流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惩罚成本和物流管理费用等成本。在食品行业中,冷链设施设备成本过高,设施不足,这制约了生鲜电商等行业的健康发展。

3.2.2消费方式

我国消费者的成长速度非常快,消费者对消费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且消费半径逐渐趋向于国际化。这些都表明消费者对于消费方式升级的需求。而与之对应的产品供给方面却存在了一定的差距,中国消费品行业同质化问题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消费者差异化、多层次的需求。这给供给侧改革下的食品行业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3.2.3传统与创新

中国终端零售业同质化严重,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创新不足、与市场契合程度偏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创新的重要作用。长期来看,要构筑创新驱动增长模式,就需要借助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优势互补。

3.2.4信息传递的低效率

要做到有效地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食品行业企业必须对需求信息、库存状态等数据进行有效地、实时地传递。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系统没能很好地集成。当企业需要得到消费者需求信息时,常得到延迟的、不准确的信息。这种延迟且具有误差的信息,会造成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不准确。并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将会带来供应链企业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俗称“牛鞭效应”。

4.基于ECR视角下的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路径探究

需求是驱动零售业态进步的根本。食品行业企业应当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出发,调整自身的商品和服务。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消费场景中,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创造更舒适、便捷的购物方式,以顺应消费者日益升级的需求。

M行供给侧改革不意味着没有市场和需求,缺乏有效率的市场供给,是供给侧过剩但又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根本原因。我国消费者出境游消费支出超过万亿元级别,对国外消费品的需求又促进了国际电子商务贸易中的“海淘网”“跨境购”等跨境电商的盛行。我国消费品行业企业要想重新取得消费市场、并在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中获胜,必须积极寻求一条更有效率和活力的新的发展之路。

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食品行业企业的特征,这里提出基于ECR系统的供零合作模式,结合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消费升级的需求,为我国食品行业企业在发展和创新之路、提升国内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贡献一点可参考之处。

4.1 ECR系统介绍

ECR(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有效顾客反应,是以最大限度降低物流过程费用和满足顾客要求和为原则,能及时做出准确反应,使提供的物品供应或服务流程最佳化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战略。1992年,它从美国食品杂货业发展起来,形成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作为一个供应链管理系统,ECR需要把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和M织革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使用。它着重强调通过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快速地响应客户的需求并不断降低供应链企业经营成本。只有食品行业实现了供应链协同,整条供应链才能够实现响应速度更快,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

4.2 ECR视角下的食品行业企业“供零协同”合作机制

4.2.1 食品行业企业“供零”合作案例

李智等针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设定的工业化进程中“需求引导供给”的供需协同机制和新经济条件下“供给创造需求”的供需协同机制两条机制,以明确供给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系中如何主动引导或适应需求实现供需协同。这里,将通过供应链上的食品行业企业的“供需”关系――“供零协同”合作机制的案例,针对基于ECR系统构建视角下,食品行业企业的合作进行探讨。本文案例是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ECR委员会主办的 “中国ECR大会”中节选的优秀案例。

(1)构建零供新型合作关系――沃尔玛与联合利华。沃尔玛是世界知名零售商,联合利华是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生产商。沃尔玛与联合利华在合作升级2.0资源深度整合项目中,在系统、联合计划预测补货及物流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在仓储配送集中化、订单电子化、回程车等项目中,联合利华与沃尔玛仓库进行联合仓储管理、冷链覆盖等合作、针对联合利华公司的冰淇淋的运输和仓储,实现二者的双赢。

(2)经销模式的数据化市场管理――蒙牛和瑞易。瑞易RSI是全球零售行业中最大的商业智能和数据分析服务提供商,蒙牛是中国大陆生产牛奶、酸奶和乳制品的领头企业之一。瑞易RSI通过帮助蒙牛建立 KA-ePOS 信息管理平台,现场销售团队可以随时随地追踪销售进展,而管理层可以凭借最新的分析数据,使其做出快速的决策。资源深度整合及优化更利于双方供应链价值最大化。共同协作提升供应链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4.2.2 ECR系统主要解决的问题

(1)向消费者以最合理的价格,最合理的时间,最合理的形式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商品:保证合理的价格,需要企业在物流运输和仓储中,对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费用;并且在进行“供零合作”中,通过联合运输、联合库存等方式,缩短供应链总周期时间(采购时间、运输时间);通过订单、生产、运输实现规模效应。

(2)保持合理的商品库存以防止断货:库存合理化,要求既不能过量,造成企业资金积压,又不能过少而出现断货现象。在案例中,供零企业通过信息流的对接,以及数据共享,能够有效消除需求放大现象,保持合理库存。

(3)通过宣传和价格刺激向消费者有效传递商品的价值和利益:“供零合作”,是供应链合作关系建立中的一种,两者能够在营销中国进行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关系模式。

(4)基于顾客需求有效地开发商品:传统观念中由制造商开发商品。为了缩短开发时间,并积极响应顾客需求,通过“供零合作”模式,积极开展开发新商品的活动。

结论

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消费者需求渐趋多元化、细分化,我国的食品行业企业必须顺应趋势,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积极发展和创新。本文基于ECR系统“供零合作”模式的视角下,对我国的食品行业企业积极探索发展和创新的路径进行检讨,使得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之下,以求使我国快速消费品结构从低质到优质,通过降低流通过程中的成本,获得更大的竞争力等方面得到借鉴意义,从而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即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零供合作”模式进行合作和创新。

本文仅探讨了整体食品行业,没能在食品行业的细分市场进行进一步研究。今后,针对食品行业的细分市场企业,如何进行发展和创新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且进一步探讨供应链合作的其他模式对食品行业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智,原锦凤.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供给侧改革方略.经济理论与实践,2015(12)

[2]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清华大学学报,2016(02)

[3]葛俊杰.关于消费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考与实践.上海经济,2016(04)

[4]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经济问题,2016(02)

[5]郑京平.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认识.开放导报,2016(04)

[6]祝运海.中国食品行业战略创新行为研究.科研管理,2015(01)

[7]中国自动识别技术.中国ECR优秀案例分享:沃尔玛与联合利华资源深度整合实现双赢.

[8]贺和平.营销渠道中公平、信任、承诺之间的关系――基于供零关系的实证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1)

[9]赵立娥.生鲜农产品冷链系统成本优化问题研究.改革与战略,2011(03)

[10]赵艳.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ECR策略研究.科技创业,2006(05)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范文第2篇

对此,食品龙头企业正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通过科技研发和科学管理延展产业链,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战略图谱

为什么要进行食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告诉《中国名牌》:“我国食品供给体系总体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和个性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消费者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高。特别是在当前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下,深入推进食品行业供给侧改革,是实现食品行业健康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供给侧改革风向标,指向了食品行业天然、绿色、营养的发展方向。加多宝强调,食品行业存在产品生命周期短、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跟风性强、消费者信任度下降等问题。供给侧改革力克行业顽疾,要求企业持续推动技术的进步及设备工艺的精进,给行业开了一副良药。20年来,加多宝精耕细作,以“工匠精神”打造加多宝凉茶和昆仑山矿泉水两大品牌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高标准、严要求。

供给侧改革,不是政府的独角戏。“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供给侧改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多宝集团相关负责人称,“政府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成本、税费成本;企业也要优化内部管理,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利用好凉茶行业逆势发展的契机。只有两方面劲往一处使,形成改革合力,才能促使供给侧改革落到实处。”

短板攻克

供给侧改革为食品企业带来的是产业链的延展和产业发展的精准化运行。中研普华研究员叶奋强调,食品行业供给侧改革,意味着食品行业由生存型消费向健康型消费转变,由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健康和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转变。只有结合市场需求梳理资源投入和配置,企业才能找到最优方法应对消费大环境的变化。

“审视中国食品工业短板,必然追溯到作为原材料之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刘治指出,“对于已初步实现现代化的食品工业来说,建议加快融合现代化农业,加大对原材料基地的投入,加强对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初级加工的力度,建立安全追溯制度,是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同时,供给侧改革鼓励企业以国际通用标准为参考,与国际接轨。”

“对此,九三粮油一方面直击原料产地,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企业采购、生产成本,从而形成采购――生产――营销的短线扁平化产业链;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剥离不良资产,建立企业防火墙,增强抗风险能力,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创新转化和产品体系建设。”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领航

现代食品业的供给侧改革,强调科技研发和转化能力的提升。“比如引进和发展营养需求研究、感官科学研究、原料成分研究、包装材料技术研究、风味技术研究、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的实施应用,将有助于向高附加值的两端或者全产业链发展,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需求。”刘治说。

“通过科技研发,初加工原料型食品企业可延伸至深加工产品甚至终端产品,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供给侧改革目标。”汇源果汁集团副总裁李生延对《中国名牌》说,“汇源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新技术、新品种,为水果、蔬菜、农产品等创造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在上游,汇源果业、汇源农业作为产业基础,为果汁产品生产提供了原材料保障。在下游,汇源直营公司、经销商运营体系日渐成熟,为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可能。”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范文第3篇

一是食品行业中小散乱现象普遍,给监管带来挑战。在我国44.8万家食品加工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左右,大型食品企业仅占食品企业总数的0.8%。小散乱的发展现状造成了监管还存在空白地带。

二是源头污染易于传递到整个食品产业链。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存在诸多加工、流通环节,这些环节之间没有形成监管的有效衔接。因此,由生产源头或者其中任一环节所带来的污染,都将不可避免地传递到整个食品产业链。

三是法律出台时间短,监管难度大。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保障手段不足,难以满足实际监管需要。同时,食品行业中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行业规则,缺乏全产业链的交流,这种状况也不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针对这些问题,我建议从整个产业链入手,对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监督和管理。

完善食品监管体制机制,加强法规标准建设,夯实食品安全监管基础。加强国家层面各监管部门的综合协调,不断完善立法,明确、细化分段管理中各监管部门的具体职责和权限,形成监管合力。尤其是明确食用农产品的流通、小作坊、小摊贩等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要求。

尽快推动食品标准体系建设。目前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国家标准近1 900项,地方标准1 200项,行业标准3 100项。对现行的这些食品标准,要进行清理整合,解决食品标准体系不健全以及部分标准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同时,在检验技术、食品标准上尽快与国际接轨。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检测技术 方法标准

一、食品安全现状

我国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人们对我国的食品检测机制逐渐失去了信心。在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毒奶粉等事件曝光以后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议,人们对我国的食品检测表示怀疑,对国产食品的信心不断下降,很多人在选择母婴用品时都更愿意相信国外原装,这使得国内食品行业的发展受到负面的影响,严重制约了经济,阻碍了食品行业的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相关部门通过不断的努力加强了对食品的检测,并且逐渐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但是虽然有了可喜的成绩,相关部门仍然未能松懈,要想从整体改变食品安全的现状,就必须从根源上分析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相关部门还需要继续坚守岗位,加强检测。

二、食品问题分析

1.农药残留。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一个社会关注热点,针对农药残留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都给出了一系列检测手段。我国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较为落后,研究和应用的起步相对较晚,现在还需要引进国外的技术,因此,加快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发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2.化学污染。我国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农作物也受到了影响,这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面对这样的形式,相关部门并未作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我国部分湖泊、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产品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非天然成分,这些成分对人体的伤害很大,会危及人类的健康。

3.转基因食品。近年来,通过相关部门的不断研究,生物性污染的检测手段获得了重大的突破,该突破打破了传统检测手段的限制,利用科学的因素提高食品检测效率,分子生物学、自动化设备已经不断融入到检测之中。如今我国的检测手段得到提高,RIA、FRA、FIA、CIA等检测手段已经得到完善。转基因食品的检测主要是利用核酸检测和蛋白质检测,我国在这两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

4.过程不规范。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有很多注意点,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卫生问题。一些食品加工部门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没有按照有关部门的标准执行,而是为谋取利益不顾操作过程是否合格、是否安全。我国食品安全部门有制定关于添加剂的标准,对色素、食品添加剂等成分的添加剂量有明确的要求,不按此类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操作是生产厂家对社会的不负责。除此之外,违法生产、弄虚作假等问题也时有发生,食品生产面临严峻的形势。

5.管理不善。如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人提高了对食品安全的警惕。但是虽然人们有了这类的意识,却仍然缺乏对食品的辨别能力,面对形形的食品,很难做出判别,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安全食品。面对诚信度低的消费环境,造假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对社会逐渐失去了信心。面对这样的形势,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宣传力度与管理力度,严惩造假贩假的行为,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

6.技术较低。我国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还较低,要想完善技术和检测系统,还需要相关部门的努力和社会的配合。食品从原料、加工到储存都需要技术的支持,但是我国目前还未形成高科技的配套体系。例如对酒的年份的鉴定仍未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对肉制品的肉质种类也未能作出精确的判断,从而出现最近老鼠肉冒充羊肉的恶劣现象。

三、食品安全对策

1.完善检测机制。要想加强食品安全,就需要设置相应的安全监测机构,制定合理的监测机制,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体系。针对具体的服务地区,相关部门需要统计好人口数量,做好经济、环境方面的调查,合理设置服务项目,从而进一步将服务地区的硬件设施、人力资源进行完善。对不同地区的优势要积极的采取合理的运用,将优势部分的利用率做到最大化。在资源方面,当地人民要发挥好资源优势,例如如果当地适合种水稻,那么就可以批量种植水稻,增大单位产量,提高生产效率。在做到高产的前提下还需要与相关检测部门进行合作,与资源优势进行整合,从而将提高当地食品的权威性,让广大民众对该产品具有信心。对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要保证质量,明确具体内容的分工,将检测工作贯穿到生产销售的全过程,从而保证质量。

2.提高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新的生产力,科技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西方国家因为科技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的积累,因此,我国要想彻底走出食品安全监测的困境也必须依靠技术的支持,实现独立自主进行食品安全监测,从源头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在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不管是采购环节、生产加工、存储运输还是销售都需要技术的支持,只有提高了技术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

加强法制监管

任何行为有了法制的约束就会有较大的效果,在食品安全方面也是一样的。法制的监管能够让猖狂的不法生产商有所忌讳,对违法生产的行为有所收敛。面对我国的当前形势,很多人对国内生产的食品质量表示怀疑,宁愿不远万里从国外购进食品,看到这样的现象,不禁为国内食品感到心寒。因此,法制监管就显得十分必要,并且有关部门的法制监管需要尽可能的全面,对生产销售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管,将安全的食品传送到广大民众的手中,让人们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具有信心。

总之,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需要有关部门与生产单位的长期坚持,是一项关乎民生的任务。我国需要尽快完善相关的程序,将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分工,对食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确保安全无害。相关企业、商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提高自身的信誉,生产合格的产品,不做违法和不道德的事。民众要对我国的食品行业重拾信心,对我国正在不断完善的食品安全机制表示肯定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蒋慧.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症结和出路[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06)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 应用型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36-02

21世纪,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深层涵义是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大势所趋[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较高文化素质,具有一定外语水平,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较好的掌握食品加工技术,并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有一定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2]。但由于食品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人才需求方面不仅仅需要研发性人才,应用型人才也尤其需要。目前,我国部分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过多的重视科研性人才的培养,而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方面投入精力较少,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也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正在向着科学化、自动化、大型化方向发展。食品工业在国内外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技术竞争与人才竞争上。食品工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培养。随着行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各大高校相继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从最初的轻工院校,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农业院校,到现在的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等。据初步统计,现已有超过两百所高校开设食品相关专业。然而,就目前的高校培养现状来看,食品专业本科毕业生难以适应食品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在这里暂不讨论由于人才培养的原因导致的先天性不适应,仅从企业对毕业生的人才需求类型上来考察。食品类企业需要研发型人员、检验人员、工程技术型人员、生产人员、管理型人员相对较多。从学历构成和科研能力上看,食品类或者生物类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更适合做研发型人员,从实际动手能力和心理期望值上看,大专毕业生,甚至是高中毕业生更适合做生产人员和工程技术型人员,从管理能力上看,管理类的毕业生更加适合做管理型人员,只有质量检验人员或者品质控制人员的需求条件是和食品专业本科毕业生是一致的,这样留给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空间就比较小,其就业竞争压力就比较大。

因此,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行业面广、专业知识宽,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如何培养出既有扎实的基本知识、较宽的专业口径,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富有开拓精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意见

针对如何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2.1 食品行业的调研

要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了解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因此,需要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岗位要求、行业素质要求、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等进行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探究,同时搜集国内同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科建设的要求,确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定位,初步形成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并将方案与企业进行商讨和修改,最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2.2 调整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食品专业专业自身特点,调整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1)改革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本着“厚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教育观念,在注重食品科学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强化实践课程的地位,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避免内容的陈旧和重复,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更合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更突出,层次更分明,从而保证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如将《食品工艺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实验课程进行单独开设。并且在选修课中安排了四个方向模块:模块一为工艺类课程;模块二为工程类课程;模块三为营销管理类课程;模块四为综合类课程。选修课的模块设置目的是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工程素质及管理才能得到加强,使学生能更好适应社会、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3 建立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实验的实践模式。

专业实验作为一门最能反映专业特色,与本专业科学技术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实践性课程,必须构建一个能够全面反映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框架。

要改变按单门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保姆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实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增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可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和确定能有效测定数据的方法,先假设后实验,得到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

(2)专业实习的实践模式。

目前专业实习没有能够发挥实践教学主渠道作用,应该加强专业实习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对于一些和实际联系密切的《食品加工工艺》《食品现代加工技术》等专业课在完成理论学习后,都必须安排学生到生产线上进行参观实习,使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课本上理论化的食品加工过程的同时,还让学生对以后的工作性质、内容以及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强了热爱本专业,学好本专业的信心和决心。与企业进行合作,集中安排毕业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将实习的表现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总结,纳入到学生的考核之中。

(3)社会活动的实践模式。

一是开展和组织相关的活动和竞赛,定期举办“校园美食节”;二是要求学生分组深入企业和市场对食品行业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撰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三是定期邀请企业老板和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

2.4 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一是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校企共用的实训基地。生产技术代表了行业的先进水平,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既节约了学校的办学资金,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学生能力培养的空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保障。

2.5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改革目前实践环节缺乏评估的问题,探索和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估标准。科学的评估机制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而目前缺乏完整的评估机制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 结语

社会在不断发展,食品行业的用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对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当前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多在实践教学上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结合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与食品企业的沟通交流,了解食品行业的动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最终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为食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小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