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泥塑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课是本册教材“动物朋友”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各种动物的形态体征、繁殖生存等特点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究和了解,同时还对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并且以手工制作、绘画操作等多种形式加以创作实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动物、人物造型表现的基本方法。
本课学习旨在巩固以上认识和技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充分地感受、体验、领悟动物和动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善、互助的关系,对生活中情意领域的相关内容加以充分地领会和理解,并运用具体的绘画技法尝试表现,创作出“亲昵”这一艺术主题的作品,以提高美术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①认知领域:逐步理解“亲昵”的内涵,激感冲动,产生创作欲望。学生从了解亲昵-感受亲昵-表现亲昵-表达亲昵的过程。
②操作领域:以绘画的方法塑造动物、人物等主体形象,注意主体的动作、表情、姿态、大小对比等,尝试用自己擅长的手法画出所思所想,同时提高想像能力和创作能力。
③情感领域:通过各种有趣的感知和体验活动,感受亲情友情,学会释放爱心爱意。
教学重点:探讨日常生活中有关爱的情景,激发爱的情感,表现爱的画面。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表现“亲昵”这一人文主题,并注意刻画动物或人物的动作、表情和姿态,用自己擅长的绘画技能技巧进行创作。
三、教学策略与设计
教学策略:调查法、合作法
教学策略设计:通过制作泥工,学生理解表示亲昵的动作有哪些.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料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师准备:各种“亲昵”主题的图片、制作教学视频等
学生准备:自带“亲昵”主体的照片、橡皮泥、常用绘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
一、
绘本导入、激发兴趣。
1、阅读《抱抱》,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个充满爱的绘本故事《抱抱》。一只小猩猩在森林里寻找妈妈,怎么也找不到,但却遇到了一群小动物,它遇到了哪些动物呢?有几只?猜一猜它们是什么关系?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绘本故事《抱抱》)
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它们的关系吗?
2、
揭题。
师: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字眼,亲昵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景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这种温暖的感觉--亲昵(板书:亲昵)
学生用心欣赏,仔细感受
通过图片向学生阐述绘本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深入体验、感受亲昵。
1、赏析典型图片,感受亲昵。
学生通过动作、表情、语言,来感受亲昵。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亲昵时的动作、语言和表情。多个角度、全方位诠释亲昵。
图片一:《变色龙》的动作
教师引导:让我们仔细观察这张图片,变色龙用身体的哪些部分表达亲昵的?有哪些动作?
教师小结:你有一双亮眼睛,每一个小细节都被你观察到啦。即使没有言语的交流,通过动物的动作也能感受到亲昵。
(板书:动作
拥抱)
图片二:《变色龙》的表情和语言
师引导:从动物的动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亲昵,从表情里你能读到亲昵的具体表现吗?
(板书:表情--微笑
眯眼。。。。。。)
师:动物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们,它们一定很爱对方,猜一猜它们在亲密相处时时会说些什么?
师:语言也是亲昵的一种表现方式,传达着彼此的亲情、友情、爱情。
(板书:语言--爱)
2、
赏析课本图片,诠释亲昵
师:看,这些动物们是用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来传递亲昵的?想象一下,它们在亲昵时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重点从动作、表情、语言方面欣赏)。
(板书:亲吻、背驮、依偎
感谢)
教师小结:动物们用拥抱、抚摸、拍打、依靠等一系列近距离的动作来拉近彼此的距离,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充分的展现出它们相亲相爱的画面,并用它们独特的语言倾诉对对方的爱。
(板书:表现亲昵)
三、游戏互动,表达亲昵。
1、泥条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亲昵的小泥条”。
2、
学生展示优秀作品,说一说怎么表达亲昵。
3、教师小结:一根简单的泥条经过同学们的妙思考和巧制作,变成了充满爱的作品,动物们拥抱、依偎、紧靠、缠绕,每一个动作都流露出浓浓的爱。那人和动物、人与人之间亲昵时又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
分享亲昵图片,拓展亲昵内容。
1、
对比图片,深入探究亲昵。
出示亲昵和不亲昵的照片
师:我们班有2位同学闹矛盾了,后来,同学A主动和同学B和好了,对比两张照片你会发现,亲昵的答案都在他们的动作和表情上,你能读出来吗?
师:你很好地说出了他们内心的感受,他们的动作、表情、语言都是那么的自然,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呈现出了亲昵的姿态,画面中主体大小明显。
教师小结:只要我们勇敢地走出爱的第一步,对他人多一些微笑、多动物一些友善的举动,生活就会充满和谐的色彩。
2、
联系生活,分享亲昵。
图片展示学生的亲昵瞬间
师:老师也捕捉到了大家的亲昵瞬间,看一看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和动物做什么游戏?最喜欢听到爸爸说的哪句话?最喜欢看到妈妈的什么表情?
(板书:大小比例)
教师小结:听了大家描述的亲昵瞬间,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很多充满爱的画面,看一看,大师们是如何记录这些亲昵瞬间的?
先小组分享,再个别交流,教师点评。
五、
作品欣赏,学习方法。
1、
欣赏大师作品,学习多种表现方式。
2、展示学生作品,学习多种表现方式。
3、教师示范
播放微视频,教师讲解绘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你能回忆一下视频中出现的绘画步骤吗?
学生回答。
步骤:
(1)快速的轻线定位,画出主体的大概轮廓。
(2)勾勒出主体的外形,适当夸张表情、动作。
(3)
刻画细节。
(4)
上色。
(5)
添加背景。
师:你们真是一群会学习的孩子,一下子记住了这么多步骤,今天我们只需要完成前面三步,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完成后面的两步。
生:我最喜欢。。。是用。。。。(工具)表现的。。。,主要通过动作来表现亲昵的。
通过视频,演示了绘画步骤,清晰而明了。
六、创意绘画,表达亲昵。
1、作业要求:用你喜欢的形式表现“亲昵”为主题的精彩瞬间。
学生根据自带的照片进行创作,老师巡回指导。在绘画过程中,如果动作难以表现,可以参考橡皮泥作品。
2、建议:(1)、夸张地表现主体的动态和表情;(2)、处理好主体的摆放位置和大小关系。
七、展评作品,总结提炼。
1、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说说优点,并提出修改建议。
评价关键词:(1)动作夸张(2)表情生动
(3)
姿态体现出亲昵的关系(4)大小对比适合
(5)传达爱的语言(6)构图新颖
2、
老师小结并拓展: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了幸福的亲昵瞬间,从你们的画中,老师能感受到你们都是一群内心充满爱的孩子,让我们拥抱一下自己的小伙伴和老师,感谢他陪伴自己度过快乐的每一天。
学生结合评价关键词,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设计
最亲昵宝贝
七、教学反思
本课是本册教材“动物朋友”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各种动物的形态体征、繁殖生存等特点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究和了解,同时还对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并且以手工制作、绘画操作等多种形式加以创作实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动物、人物造型表现的基本方法。
那么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其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到底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找回属于儿童的美术课呢?
一、“探究”不等于“不教”
近几年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度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较为新颖的学习方式,即“探究性学习”,又称为“研究性学习”方式。于是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为避免落入“满堂灌”学习的俗套,课堂上一行一动皆要探究,课前制作复杂的课件,准备大量的范作,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是怎么做(画)的?”“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然后热热闹闹漫无边际讨论一番,于是课堂中充盈着“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想法很独特”等礼节性的、蜻蜓点水式的评价。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而我们让学生在并不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有“行”无“实”的探究,根本就达不到“不用教”、“不用讲”的目的,学生又能收获什么呢?小学美术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走一概不讲不演示的路,其实这是对“探究性学习”的误解。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在一些难点问题上是需要我们去教、去演示的。
问题是我们怎样去教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重视课前资料的收集。
学生只有亲历、亲为、亲感之后才会获得对事物的全面了解,也只有这样才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的心理需求。一旦这种需求产生,他们就会积极投入到美术课的学习当中去。
2、创设问题情景,留给学生想象与探究的空间。
老师要讲、要示范,但讲或示范的程度要把握好,不要面面俱到,要留一点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究。
3、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探究。
也就是说老师要在方法或技巧上做到适当的点拨即可,不可太过,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到由自己发现的快乐。
二、“教参”不等于“教案”
教学参考或一些名师教案是一些教师从事美术教学的“圣经”,在美术教学中动辄就将那些教学参考和名师们的教案搬来“以贩代教”。这是对教学参考和教案重 “形”轻 “神”的误用。如果一个教师课前不深入思考、积极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怎能充满激情,怎能唤起学生的热情呢?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看教参或名师教案,而是要我们参考着看,学习着看。这主要源于三点原因,一是学生审美水平不同,学生存在地域差异、城乡差异等多方面差异。二是文化氛围不同。三是教师教学风格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结合自己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当地的文化氛围,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把教参和他人教案做参考,设计出只属于你和学生的教案,那将会是一节魅力四射的好课。
三、“拓展”不等于“形式”
新时期的小学生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认真备课,及时书写教后反思。一学期来,对于五年级的新教材,我加大了研究力度,备课时不但要被教材,还要备学生。对于三年级也同样和同课头老师备课,共同研讨,并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平时有时间还通过网上查询,外出听课,学习有关师德的书籍《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美术教育》还订阅了《少儿画苑》,使自己在教育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做好了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立足“用快乐贯彻课堂,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美术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四五年级美术及三年级两个班的美术教学工作,课时量比较大,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级各班的实际情况,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当堂作业当堂完成,课后仔细评价,不同类型得到课,不同年级采用不同评价方法,使学生对美术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平时,我还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由于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对于有些课程,由于材料原因,无法正常进行,于是,我创设了校本课程,把泥塑课改为橡皮泥课,水墨画改为油画棒创作课,这样不但加强了课程进度,也让我们的课堂增加了乐趣。特别是橡皮泥,泥塑的色彩太单调,而橡皮泥是五彩的,学生就抓住这一特点,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华,看着学生的一件件作品,我惊呆了,更让我知道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多高多棒。
三、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其它工作:
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外,本学期对于美术兴趣小组这一特色,实施了突破,一大周安排三次活动时间,并对人员进行了挑选,经过培训练习,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先后参加了新密市举办的师生书画比赛,中国少儿书画比赛,从比赛中让学生增加了自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表现自我的能力。对于跟班工作,本学期依旧以往的制度,及时照看学生,随学生吃饭。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感恩之情在我心中”师生演讲比赛,第三届“绿色童谣伴我行”活动,“班歌、校歌评选”活动,校运动会,期中家长会,第七届“好书伴我成长”活动,“六一节”文艺演出,“兴华小画家”书画展等,同时还有许多的宣传海报、展览橱窗等等,其中不仅涉及到很多的美术宣传工作,有的更需要全程积极参与,对于学校布置下来的每一项任务,我都能以我最打的热情把它们完成,基本上做到“任劳任怨、优质高效”。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育得失。
1.提前备课
1.1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符合课程理念和本课教学要求。(2)重点突出,难点抓准,解决得法。(3)教学内容要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和技能实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1.2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1)根据课时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要求:①教学层次清晰,衔接自然。各环节时间分配得当。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②思考如何突出重点,分解、突破难点,预计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及其解决的方法。③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2)教具设计。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或制作范画、范样、步骤图等,有计算机等电化教学媒体的要充分予以利用。教具设计要尽可能做到符合审美性、启发性、针对性、典型性和直观性的教学要求。根据当地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或制作直观、实用、有效的教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3)学具设计根据教材内容、课型和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提前备好上课必需的练习用品。某些学具必须统一置备的,要事先与学校进行沟通予以解决。
1.3板书、板画设计。对教学中关键性信息内容进行提炼,在黑板或展示板(屏)上的以图文呈现式的设计,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反馈。
1.4编写教案。在思考上述几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要求、学生的智能水平,把课堂教学程序及方法步骤等写成文本(即所谓的教案或教学设计),以便于教学时应用和调整。一般美术教案规范格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题:指教学课题。(2)教材分析:包括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学情分析、实施环境等。(3)课业类型:指单一课型(美术欣赏)或综合课型。(4)课时:指完成本课题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数。(5)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表现、情感等三维目标及本课教学的创造性或拓展性目标。(6)重点、难点:指教学思考的要点和关键所在。(7)教学用具:指教师用具和学生学具。教学用具置备注意直观、针对性强,可操作,力求创新;范画、板画、板书及现代媒体等设计布局合理。范画:具有审美性、典型性;板书:点明课题,突出重点,精简明了;板画:肯定、快速,直观效果好;其他辅助媒体:有针对性,有实效。(8)教学过程:写出教学程序的具体设计与安排。能运用现代美术教学理论选择恰当的教法与学法,突出审美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活动内容紧扼课题。作业难度适当,安排课内完成。(9)教学反思: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教学反思字数不限。
2.教学内容的选择
2.1画的内容。初中阶段主要是对形和色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绘画,平面设计,中国画,以及线的造型、面的造型、色彩的训练,等等。通过这些内容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技术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直觉思维力、审美表现与创造力和相关内在品格与外在能力。
2.2做的内容。动手做又叫“手工”,与平面造型相比,“做”的东西更形象、更具体。这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很相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开设一些纸艺、立体造型、软陶、泥塑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美化自我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2.3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眼力与对美术作品的鉴评能力。通过观摩、欣赏国内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不断提高审美判断力,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尽情地开阔视野,从学习和感受中增强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最终真正地感受到艺术的气息,从而获得一双审美的眼睛。
2.4读的内容。多读一些美术书籍,进一步了解美术发展演变的历史及相关的美术理论,了解美术家、美术作品、社会生活三者的相互关系,真正了解美术的内涵。
通过画、做、观、读四方面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实现动手与动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实物写生将提高学生兴趣
抓住写生一词给学生讲解。写生是这节课美术学习的关键,让学生想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文具,徒手画文具。去校园写生观察花草植物,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写生的取景构图。最后从学生中找出几位结构特征较明显的同学出来当模特,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高了。让模特摆好坐姿,坐好后,以真人为例讲解绘画要点,这时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4.讲解素描中的一些概念和要求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其他著名画家的理论,我归纳为:线条、形体、结构、明暗、空间、质感、效果。
4.1线条。在线条讲解中理解色交界线、面交界线、外边线、轮廓线等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用线条造型。比如用线条画物体,首先对物体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用线条结成网和结成面的方法来表示物体体面结构的转折关系。当一个面转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一条线,也就是线条可以表现体面关系。用一根线表示出其面的关系就应该在这根线的头尾用心刻画,同时注意线条的穿插关系和线条的轻重变化。另外,通过指导欣赏一些用线造型的作品和透明物体的写生去感受它。
4.2形体。形体就是物体的轮廓线。掌握形与形的比例、体块与转折细节等。掌握形的比例的几种基本校正法:A.垂直线与水平线的校正法。B.斜线校正法。C.点的校正法。D.对比校正法等。把各种形体分解归纳成几种比较简单的几何形体。
4.3结构。结构即物体的骨架,物体的结构也可理解成物体的构造。利用线条的穿插、轻重表现形体、前后、虚实。用水平线、垂直线、中轴线、斜线、切线和曲线等分析手段表现出物体的结构关系。
4.4明暗。物体受光以后出现的明暗关系,要掌握明暗的形成、明暗五调子、明暗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等。要求学生在作画时,在涂明暗调子的过程中始终树立形体结构的观念。
一、以学定教,实现师生间的和谐相长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来选择教与学的策略。少年儿童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角与丰富的想象力,应让他们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成为发现者,体验到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做到教学无痕。当学生的发现超越教案预设范围时,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发言,努力为学生认知的进一步发展搭建平台,从课堂的生成中寻求教学的出路,演绎更为完美的教学预案。
《贺卡》是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七册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绘画、拼贴、撕、剪、刻、折、镂空、插接等基本技法,进行平面的、立体的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在绘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功底,我先指导他们在平面绘制的基础上,利用剪刀、纸胶等工具,设计出新颖独特、充满诗意的贺卡。此时,有学生提出,她设计的贺卡里的卡通形象还能随着贺卡的开合而变化,贺卡上的小动物还能有动作呢!全班学生都很感兴趣,希望借助于升级制作,让自己设计的贺卡也能动起来。这是我上课前没有想到的环节。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让贺卡设计不但走向了立体化,而且走向了活动化。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走向了师生间的平等沟通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绪与认知上的变化来调整教与学的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同创生美术课程。
二、链接生活,实现生活美术与学科美术的和谐相生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应该让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家庭、学校是儿童成长的摇篮,丰富的生活积累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新鲜的素材,也是他们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石。小学生自我建构的能力相对较弱,捕捉、重组素材的技能也有限。如何让他们的美术能力从“自发式发展”走向“专业化成长”呢?教师可以从指导儿童观察生活入手,培养他们的艺术观察力,继而借助作品反映出现实世界,抒写真情实感,体现出美术作品表现现实的典型性、艺术性,让艺术照亮生活。
如学校举行的运动会、“跳蚤市场”、读书节开幕式等活动都是学生创作的好素材。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捕捉一些“特写画面”,如运动员的动作、拉拉队的神态等,让学生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来创作,可以是泥塑,也可以是水粉画或者剪纸。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情、小物件,把所看所想及时表现出来,与同学、教师分享。爷爷的烟斗、奶奶的围裙、爸爸的大脚、妈妈的包包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创作的主题。只有着眼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引导他们进行艺术性的观察,才能催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创作出更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三、情智美术,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相融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美术教学活动应该是在情感纽带维系下的认知活动,没有积极情感催化的学习活动是被动低效的。美术教学活动是超越实用价值观念的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艺术高远境界。
教学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五册《动物和朋友》时,授课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表现、绘画人和动物的方法,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认识动物,增进人与动物之间的友情。新课伊始,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动物世界”中的精彩片断,观看了《警犬卡尔》中人狗情感交流的经典场景,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纷纷讲述了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接着,我展示了徐悲鸿的“马”图,齐白石的“虾”图,学生欣赏后,畅所欲言,交流了作品的特色与自我发现。在此基础上,我鼓励他们自我创作。学生的很多作品都超越了预期的价值定位,内容丰富,表现角度独特,创作手法充满了灵性。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情感可以催化或干涉学习活动的开展,而认知上的发展又可以转化或升华情感。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创设出必要的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探索;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挖掘出美术素材中隐藏的儿童化价值,让学生对学科本身感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