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实践教学

一、优化课程理念

首先,教师在课程开发阶段融合自己的学科背景与学前教育专业,从幼儿园实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融合原有的分领域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一个教师、幼儿、教育环境资源及主题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的教学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育环境资源、主题等要素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所有参与课程的教师既要发挥各自专业的学科背景,同时又要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与教学经验[1]。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是一门多领域融合课程,与传统的分领域活动设计与指导不同,它更关注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其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中教师要重视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不能忽视学生的实践学习,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在课程中安排大量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包括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实习,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最后,转变课程理念,翻转课堂。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客观上减少了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2]。在主题活动设计的课程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的课程理念需要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理论的应用和实践练习。

二、成立主题活动课程工作室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多领域融合的活动,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也融合了多个领域,一门课程仅由一个教师独立完成。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与传统的教师教学模式不同,本研究更注重结合课程内容发挥团队教学的优势。因此,笔者建议成立主题活动课程工作室。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到实践教学探究需要多个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完成。学校要组建一支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既负责课程开发,也负责课程教学。这能让课程开发不再从单一的学科背景出发,而是真正的从多领域融合的角度开发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实践教学。邀请幼儿园园长、一线教师加入工作室。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是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与幼儿园合作探究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幼儿园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结伴形成“1+1”(一个专任教师和一个幼儿园教师)的双教师对子,共同研究该课程的开发,保障该课程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校园合作探索既有理论指导又贴近幼儿园实际的主题活动设计实践教学。主题活动课程工作室的教师相互合作,共同商定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每周一次集体备课,确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

三、编写教材

本研究对课程进行了优化,转变课程理念,关注课程的实践教学,但目前市场中的教材不适合本研究的教学应用,不足以支撑本研究的课程优化,因此由主题活动课程工作室教师共同编写适合本研究、适合本课程优化的教材。教材内容要贴近幼儿园实际,切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结合共同展现给学生。教材的编写要及时跟进社会及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反映学前教育的最新研究内容。教材内容中添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辅助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3]。在本研究中教材的编写内容充实、完整,从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概念到目标、内容,再到具体的设计、实施及评价,都进行了完整的阐述,从理论上指导学生进行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同时,教材的结构合理,为配合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不同主题下的活动方案,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自主设计主题教学活动的能力。

四、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本研究中,学校在原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室进行改造,建设了幼儿园模拟实训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亲子教育实训室等,改善了学生校内实训条件。在校外,教师也重视扩大实习、实训基地范围,吸纳幼儿园优秀一线教师加入主题活动课程工作室,与学前教育专业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对学生学习的考核中,注重对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增加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考核百分比。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第2篇

1.活动设计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所设计问题过于浅显,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给出老师想要的答案,表面上看课堂教学气氛积极活跃,而本质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线上,这样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提高。故在设计问题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上变换高度,使所设计的问题新颖独特,富有挑战性。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2.活动设计要具有阶梯性,体现分层的需要。

面向全体,关注个体,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到课堂学习中去,不能搞“一刀切”。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应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做到阶梯性。在设计活动时,可把学生分成如下几层,如:A层学生要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培养自学能力;B层学生要落实部分教学目标,激发兴趣、增强信心;C层学生要过好单词关、知识点关,夯实基础。

3.活动设计要遵循灵活性和多样性原则。

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经常使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为了激发保持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方法,如初学、巩固和复习,教学方式方法不能太过单一,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探索、创新精神,设计灵活多样并适合学生口味的活动。如教单词,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教句子,可以进行听力、朗读比赛、单词组句比赛等等;教课文,可采用模拟对话、角色表演、复述课文、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等多种形式。

只有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才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4.活动设计要活而有序,实施教学中要考虑全面。

课堂活动要做到富于变化,难易适中,循序渐进,要能给学生一种前进感。一般来说,活动顺序的安排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理解到运用的原则,要使学生活动之后感觉到进步,获得成就感。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障学习过程顺利进行。如:各个活动的时间要分配合理,明确每个活动的注意事项,并在活动前提出要求;设计的活动时要便于操作,并且要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以保证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5.在活动的实施中,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准确的评价。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 学习积极性 竞赛游戏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体育

“让体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体育。”一直以来,笔者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育,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要让体育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体育的源泉,离开生活,体育将会枯竭。同样,也要让生活走进体育,因为生活也离不开体育,体育的作用已经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工具。所以,体育教育应该架起生活与体育的桥梁,强调体育与生活的联系,只有当体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时,学生才能感觉到体育是鲜活而有生命的。在体育教育中,要遵循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体育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做到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并理解问题。

二、灵活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练学生自我评价学练效果信息反馈教师修订新的目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学生探索解决问题都是一种自觉行为,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接力跑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排列棒次,由谁起跑,谁最后冲刺,采用何种交接棒技术,谁发挥速度优势合理利用接力区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他们会对接力跑这一战术掌握得更全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3.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在培养方法上,提倡并推行“导师制”,对“学优生”及各种有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能飞就飞”“能跑就跑”“能跳就跳”,使其得到充分发展;对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暂时处于困境的“学困生”,给予热情而具体的指导,在启发学生分析自我,找出落差的分化点及原因的前提下,帮助他们确定“跳一跳能达到”的“适度期望值计划”。给学生留有可调整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和谐而健康地发展。

三、运用竞赛和游戏手段

竞赛和游戏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方式。竞赛带有对抗性质,游戏中往往又带有许多竞赛因素和规则,且主题鲜明趣味性强,带有教育意义,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意志品质的双重效能。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竞赛、游戏中的一种或两者结合手段均能充分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在竞赛、游戏中设置困难让他们克服,就能在练习过程中自然地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如进行球类练习时,老师有目的地设置对抗赛,制定目标、法则,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可培养学生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等坚强的意志品质;运用游戏加竞赛更能培养集体感、责任感,增强相互间协作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总之,让学生在竞赛、游戏的过程中面对困难,战胜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可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讲授,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讲授”扼杀了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储备。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毫无顾忌;而女孩子则显得相对平稳,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丧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精心设计场地器材的布置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第4篇

一、问题设计应具有灵活性

语言教育活动中应注意采用各种方式灵活地设计问题,如在《大象手帕》的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大象先生的手帕被风吹落掉进了河里,小青蛙捞起并玩耍,大象先生告诉小青蛙这是它的手帕,并要小青蛙还给它。当我问:大象先生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小青蛙说的时,有的孩子说是“高兴的”、有的说是“生气的”等,但 是没有人想到应该用请求的语气。我请小朋以们表演了高兴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孩子虽然觉得这两种语气不是特别合适,但他们还是没想到要获得别人的帮助,应该作出请求。后来,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换了一种方式问:如果别人捡到了我们丢失的东西,我们是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生气的语气,还是应该用请求的语气,让别人还给我们呢?孩子们经过慎重比较,认为请求的语气更合适。再如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设计的问题是:“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堂陷入了静默状态,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了?”……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了,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个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答案。所以,我们教师的问题不要绊住自己,在原地转圈,而要灵活地变换方式,让幼儿更快地理解提问的意图,从而延续对话的进行。

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问题置于一种情景中,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我以往在教学时,常常设计成这样几个问题:“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这学期我把这些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找到妈妈呢?”其它问题答案都隐含着对事物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理解,等孩子们回答了,我再追问,“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样就启发幼儿不断地思考,而不是单一的问:“它遇到了谁?”再如:我在执教《盲人摸象》这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五位盲人各自摸的大象是怎样的?”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回答后,我又提问:“你认为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幼儿说:“都不对”,在这里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错误问题,我说:“四位盲人都说对了,不信,你们来摸一摸!”接着幼儿带着问题触摸大象的模型,由于幼儿迫切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对还是错,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通过触摸,我又问:“为什么不对?”话音刚落,幼儿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得出了比较客观的道理:“看问题要全面,看到他的全部,不要只看他的一点及部分”。整个设计民主、和谐,启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双向性

常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问题的设计也是如此。如果只有老师的问,没有孩子的疑问,也不能很好地启迪孩子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例如:看图讲述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在设计看图讲述活动时把问题留给了孩子们,老师可引导孩子思考,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我再讲一遍,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问我,看谁能把老师问住了。又如在大班语言《爸爸、妈妈和我》这一诗歌中,我首先出示一幅挂图,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孩子就问我:“老师:为什么把爸爸说成是大树?把妈妈说成是雨露呢?”这些都是孩子们通过思考,给老师出的问题了。这种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地开展讲述,问答活动常常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奇心、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四、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第5篇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的提问”,整个活动从提问的设计、组织、指导、回应分别进行了学习、研究与实践。我们想通过多次的实践活动的观摩、分析,尝试归纳与总结出幼儿教学活动中提问技能的操作提示。期间,我在提问设计的有效性方面作了一些教学尝试。

散文《荷叶姐姐的伞》是学习活动“火辣辣的夏天”主题中的一个教材,它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幅许多小动物在荷叶伞下躲雨的雨中情景图,刻画出荷叶姐姐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在孩子欣赏完散文后,能够进一步懂得同伴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的道理,体验到帮助别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附:散文《荷叶姐姐的伞》

下雨了。

荷叶姐姐打着一把翠绿的伞站在池塘边。

一条小鱼游过来,躲在她的伞下;一群蜻蜓飞过来,躲在她的伞下;一只小鸟走过来,躲在她的伞下;一只青蛙跳过来,躲在她的伞下……

荷叶姐姐把伞给了别人,自己却淋在雨里。

雨姑娘看见了,她再也不好意思下了,赶忙收起了小雨点儿。

太阳公公出来,照在荷叶姐姐的伞上,一亮一亮的,那是荷叶姐姐在高兴地眨着眼睛笑呢!

对于这样一个教材,根据研究内容,本次活动都是围绕提问设计的有效性来进行实践的。我们把活动目标定为:

1、在看看讲讲中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散文的喜爱。

2、在教师的引导下,愿意结合生活经验想象荷叶姐姐伞下的动物,体验和同伴分享的乐趣。然后进行分组教学。

活动实录一

1、活动一开始,我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一把荷叶伞,问幼儿“荷叶伞是什么样的?它和雨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孩子们一下子说出了它们的共同点:可以挡雨,还可以遮太阳。但接下来小朋友开始回答和雨伞有关的内容,比如:上次妈妈带我去世纪联华超市,忽然下雨了,就买了一把雨伞。

2、接着我交代了散文的名称和播放了散文的1-3小节,继续提问:“下雨了,有谁来到荷叶姐姐的伞下?为什么这些小动物会来到荷叶姐姐的伞下躲雨?它们是怎么来的?”“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到荷叶姐姐伞下躲雨?”幼儿很快能说出散文中出现的小动物,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了小鸡、小蚂蚁、鸽子、乌鸦等小动物也来躲雨。

3、我继续播放散文的第4小节后提问:“小动物们躲在荷叶姐姐的伞下,没有被雨淋湿,他们心里会怎样?”幼儿的回答是:很开心;很温暖;觉得荷叶姐姐很好;菏叶姐姐很了不起……

4、播放散文第5~6小节,提问:“为什么荷叶姐姐被雨淋湿了,还会高兴地眨着眼睛笑呢?”幼儿能回答:因为荷叶姐姐帮助了小动物;因为她做了好事情……但内容不够宽泛。

5、我问的最后几个问题是“你最喜欢散文中的哪一部分?为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幼儿的回答只局限于:喜欢荷叶姐姐,因为她愿意帮助小动物:喜欢青蛙,因为青蛙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很可爱……而没有幼儿能回答散文中的语言或散文的优美意境,没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分析与思考:

上述几个问题是属于关键性的问题,都是围绕活动的目标和重难点来设计的,但从上述的活动片断中,不难看出提问设计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活动导入的问题来看“荷叶伞是什么样的?它和雨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但由于我在活动的一开始就让幼儿把荷叶和伞作比较,孩子们虽然脱口而出说它们都可以挡雨、遮阳,但这却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不能让他们的思绪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面所要学的内容中来。由此可见在设计提问时,就要考虑这个问题是否确实为目标服务了?要明确自己提问的意图究竟是什么?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围绕目标由浅入深地设计。

再从“下雨了,有谁来到荷叶姐姐的伞下?为什么这些小动物会来到荷叶姐姐的伞下躲雨?它们是怎么来的?”“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也会来到荷叶姐姐伞下躲雨?”这些是封闭性的问题,属于认知水平层次,让幼儿通过自己回忆和运用已有的经验来回答。这里应该追问:“如果你是这些躲雨的小动物,你会对荷叶姐姐说什么?”这样就可以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思维空间,引发幼儿的积极思考,充分的让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回答问题。同时推动了幼儿发展,为后面的活动问题作为铺垫。所以作为教师在组织幼儿提问时,一定要根据幼儿回答的情况灵活应变及时调整。

“为什么荷叶姐姐被雨淋湿了,还会高兴地眨着眼睛笑呢?”这个问题属于分析性水平的问题,主要培养幼儿的思维分析能力。“你最喜欢散文中的哪一部分?为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这个问题属于应用水平的问题,主要帮助幼儿、鼓励幼儿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虽然在活动之前都做了比较详细的预设,预设孩子会有怎样的一个回应,但在组织幼儿提问时,我没有把握好提问时机,没有注意提问对象的广泛性,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时间,导致只有个别孩子回答问题,限制了其他幼儿的参与。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组内进行了再次研讨,对本次活动中的提问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之后我马上进行了再次实践。

活动实录二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雨声)问:“听,什么声音啊?”“下雨了,那我们怎么出去啊?”(打伞)“伞有什么用处?”“下雨了,荷叶姐姐撑开了一把翠绿的伞,有谁会来到荷叶姐姐的伞下躲雨呢?”开始部分把小朋友们的情绪很快地带入到散文的意境中,幼儿的回答也较第一次主动。

2.欣赏散文,感知理解。(分段播放多媒体课件)

第一段:从“下雨了”到“自己却淋在雨里。”

提问:

(1)“小动物们有没有被雨淋湿呢?是谁帮助了他们?为什么这些小动物会来到荷叶姐姐的伞下躲雨?”幼儿能准确地说出是荷叶姐姐帮助了小动物们,因为荷叶姐姐的大叶子像雨伞一样,能够为小动物们挡雨。

(2)“小动物们是怎么来到荷叶姐姐伞下躲雨的?谁能学学小动物急急忙忙躲雨的样子?”这里我修正了起初在提问过程中提问与侯问的时机,注意了提问对象的广泛性,使实践对象能充分的思考和人人参与。而幼儿对于这个问题,都非常乐意说说、学学各种小动物不同的走路姿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3)“小动物们躲在荷叶姐姐

的伞下,没有被雨淋湿,他们心里会怎样?”在活动中我根据提问对象及时出现的情况作及时调整。这里我追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些躲雨的小动物,你会对荷叶姐姐说什么?”由于有了前面一些问题的铺垫,这时幼儿已沉浸在散文的意境中了,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这些躲雨的小动物了。

第二段:从“雨姑娘看见了”到“那是荷叶姐姐在高兴地眨着眼睛笑呢!”

讨论:“为什么荷叶姐姐被雨淋湿了,还会高兴地眨着眼睛笑呢?”好多小朋友和同伴小声地交流着。

3、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课件配乐播放优美的荷叶图片,幼儿完整欣赏散文。讲讲议议:“你喜欢荷叶姐姐吗?为什么?如果你是荷叶姐姐,你会怎样做?你会像荷叶姐姐一样愿意帮助别人吗?你有帮助别人的快乐事情吗?以后,你想怎样去帮助别人?”这些问题提出后,幼儿很乐意和大家分享帮助别人的事情:喜欢荷叶姐姐,因为荷叶姐姐帮助了小动物: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上次我在玩荡秋千时,一个小弟弟也要玩,我就让给他玩了;早上做早操前玩跨栏时,一个小朋友摔倒了,我把他扶起来了;卖菜的老奶奶掉了一棵菜,我帮她捡起来了;××不会折大鲨鱼,我教他折……幼儿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曾做过的好事情,在相互交流中孩子们进一步理解了应该怎样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和事。

分析与思考:

经过修改再实践后,让我对如何设计提问,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1、围绕目标,明确设计意图。

作为教师,把一个问题抛给孩子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问题是不是为目标服务的?自己提问的意图是什么?因此,我在设计问题时,试着围绕目标由浅入深地设计。虽然我有这个理念,但在第一次活动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比如我的目标中注重情感方面的,而我的问题设计中更多的还是“荷叶伞是什么样的?它和雨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之类的问题,偏重于认知方面。因此,在这次修改中我注意了这点,如“你会像荷叶姐姐一样愿意帮助别人吗?你有帮助别人的快乐事情吗?以后,你想怎样去帮助别人?”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事情”之道理,幼儿在回答中也有情感上的体验和迁移。

2、分层提问,面向更多孩子:

中班孩子的思维已较为活跃,看起来太容易的问题不会引起中班幼儿太大的兴趣,而过难又会令他们失去兴趣;又因为我们的提问通常面对的是所有孩子,但每个孩子的能力、理解水平不同,所以有些问题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可能过于简单,而对于另一些孩子来说又过于复杂;另外,教师也不可能让每个孩子回答同一个问题,所以,我在设计提问时尽量考虑到问题有易有难,有分层性,让不同能力的孩子来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如“下雨了,小动物们有没有被雨淋湿呢?是谁帮助了他们?小动物们是怎么来到荷叶姐姐伞下躲雨的?谁愿意学学小动物急急忙忙躲雨的样子?为什么这些小动物会来到荷叶姐姐的伞下躲雨?”这些封闭性的问题可以为那些能力一般的孩子准备。而那些比较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请能力强一点的孩子回答。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有发言的机会,建立发言的自信。

3、适时追问,拓展幼儿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