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国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视和深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和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育人的重要目标。[1]2017年新修订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将生物学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宗旨,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学核心素养[2],因此课程、教学、评价都要基于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实施。下面以“DNA的复制冶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摇摇
一、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分析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生命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理性思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涵,科学探究是理性思维的实证过程,在形成生命观念、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义务。[1]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需要我们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会什么,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4]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宗旨的生物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展,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的原生态,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和生物学基本观点[5],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确定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对生命现象及其运作的理解和认识,是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生命观念、思维和方法,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有机升华。“DNA的复制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内容,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6]。学生已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DNA双螺旋结构等知识背景,教师在分析学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理解结构和功能的内在联系;运用假说———演绎法推测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感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通过分析推测复制过程的经典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的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建构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功能的概念,体会科学技术的应用;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大胆想象和猜测,培养科学的思维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找准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三点
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本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本节课学科核心素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找准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立足点、切入点、支撑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功的关键性前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了启发式、自主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确立了本节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立足点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切入点是体验假说———演绎;支撑点是科学探究。
(三)定位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助推剂
精心设计教学主线,准确分析教情、学情,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助推剂。教师把科学探究的过程设计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生物学思想和方法[3],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达成对生命的理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素养基础。
二、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教学中,在层层设疑、解疑、演绎推理过程中,学生体会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课堂围绕“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冶这一探究主线实施[6],处处渗透着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达成课堂的核心素养目标。
(一)利用前概念创设新情境
前概念是学习新概念的基础,利用学生已有概念的回顾,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图片呈现问题: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建构生命观念。指导学生推测:DNA复制的场所可能在哪?进一步引发思考:一个DNA复制后形成两个子代DNA的4条链可能的组成方式有哪些?问题解决的同时伴随着新的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教学中发挥科学前概念的正迁移作用,使之成为学习新概念的铺垫、资源,成为新知学习的新增长点。
(二)立足核心素养点,开展探究活动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并不是在每节课都要充分体现和落实,根据学习内容、学情等不同,每节课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培养点,围绕培养点开展探究活动,有效的探究活动不仅直接影响核心素养中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落实,也间接影响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达成。在本节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立足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等生命观念,演绎与推理、归纳概括、建构模型等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品质等。1.科学探究建构DNA的复制方式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学习中,沿着“发现问题———做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冶这一主线,感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DNA分子复制的方式。发现问题。根据导入环节设疑:一个DNA复制后的子代4条链可能的组成方式有哪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绘图、板图交流可能的复制方式———半保留、全保留复制、弥散复制。作出假设。学生根据问题交流结果作出假设: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是全保留复制;DNA复制是弥散复制。演绎推理。教师设置了5个递进的问题:设计此实验的关键思路是什么;怎样区分用肉眼看不到的DNA分子;若亲代DNA用同位素15N标记,放在含有14N的环境中培养,亲代、子一代、子二代DNA分别含有哪种N元素;实验中如何将不同N元素组成的DNA分子区分开;亲代、子一代、子二代DNA都分别进行离心,结果怎样分布。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绘图、板图交流,在师生交流过程中,预测DNA三种复制方式形成的子代DNA的可能情况,以及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实验验证。学生利用学具动手制作DNA复制的模型,模拟复制方式,初步建构半保留复制的概念,体会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佐证学生的推理结论。得出结论。在前面推理、模拟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2.讨论———探究建构DNA复制过程本环节分两个板块进行,首先教师呈现科恩伯格的两个实验研究,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分析、获取信息、找关键词,推测DNA复制可能需要的条件:模板、能量、原料、酶等。其次,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演示DNA复制的动态和连续变化过程,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交流以下问题:DNA复制的条件、场所、时间、结果?DNA复制的特点、意义,如何保证其准确性?同时结合大肠杆菌半保留复制图例,用数学方法计算三代中含15N-DNA的比例。在此过程思维的碰撞中,聚焦构建概念,学生再次体会生命观点。
(三)课堂总结拓展,课后反馈巩固
师生共同梳理主体知识,重温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深化对DNA复制的整体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学生提出:DNA复制是从一端开始还是两端开始复制呢?两条链复制是同时的吗?是同一个方向进行吗?有些问题远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对部分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使学习达到一个更新更高层次。结合学生质疑,教师呈现图片,展示DNA复制的多起点、两条链反向延伸的特点,拓展了课堂内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课后教师设计了5道重要概念的反馈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深化DNA复制这一重要概念。
三、思考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以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总目标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准确定位每节课核心素养的立足点、切入点,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创造机会,多组织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活动,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设置递进式的问题,创设学习的真实情景,是启发学生思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生物学课程分为初中、高中两个学段,初中侧重于生物多样性及其分类,以及细胞、遗传、进化、生态系统等概念的初步理解;高中侧重对细胞、遗传、进化、生态等概念进一步深入探讨,深入到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活动的机制,更加关注生态学和进化思想[5]。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上,两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如何进行无缝衔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宗旨的课堂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元素,但同时衍生出新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如何利用生物课程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索生物科学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且思且实践。
参考文献:
[1]吴成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6(10).
[2]赵占良.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J].中学生物教学,2016(1).
[3]谭永平.中学生物课在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和基本任务[J].生物学教学,2016(5).
[4]蔡文艺,周坤亮.以“核心素养冶为中心的课程设计[J].辽宁教育,2014(7).
[5]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10).
关键词: 高中教学 英Z教学 核心素养
引言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兴邦之根。加强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毕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学工作不仅应该让学生学到具体知识,更需要让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也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具体要求。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倡导下,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如何将口号落实于行动,需要我们进一步从实际出发,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出发,找到具体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一、核心素养内涵概述
素养,顾名思义,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的基本知识、社会技能,同时包含了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只有具备良好的素养,才能够成为一个利国利民并且能够为国家建设及自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优秀人才。对于学生而言,核心素养应该是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具备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基本素养。之所以被称为核心,就在于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水平与技能水平,同时能够由此发展更多优秀品质。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是要重视能力与品德两方面的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与根本任务。如何将这些抽象化的概念渗透于日常教学工作,就是我们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与研究力度。
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几个关键
“核心素养”这四个字,可以分为智商、情商、品德三个部分。具体来说,首先,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如何实现对各种信息的及时筛选、加工、利用,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素养”,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有用信息,实现积极利用,是提升学生智商水平的一大关键。其次,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其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加强这两方面的思维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创新,实现主动学习、有方法的学习,从而成为具有突破性思维、严密性思维的高智商人才。在情商培养方面,应试教育体制下,这一直都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的多为具体知识,很少能够实现感性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得到更多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让课堂失去了感性及人文的色彩,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情商发展。再次,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里的人,不仅是具有高超技术及生产能力的人才,更是具有大爱精神与高尚品德的贤才。品德培养正是核心素养的最核心部分。但从目前的教学环境来看,除了思想品德课程以外,学生很难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有效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与素养境界。所以,这也是我们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与研究力度的重要方面,让各学科的教学能够为促进学生道德水平提升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三、高中英语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
英语是一门重要学科,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学好英语、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学习、工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英语学习都备受重视。然而,英语的工具化趋势加强,也在某种程度上将英语学习演变为一种功利化的行为。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内容只集中于具体知识的传授、具体技能的掌握,而极少涉及与考试无关的其他内容,老师们也几乎全凭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这虽然能够集中力量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但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此阶段正是学生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期,如此功利化的学习模式,不仅不利于正确三观的培养,还容易让学生形成唯能力与竞争至上的偏激思想。所以,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教育模式,让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走进高中英语课堂。
四、加强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思考
前文我们就核心素养的含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以及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其中的问题是突出的,问题的解决是迫切的。笔者认为,要实现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其自身就必须树立起核心素养培养的积极教学理念。理念的树立,不仅要体现在具体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学习上,更需要从自己的教学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入手,制订更为科学合理且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计划。学校方面也应该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与考核,确保每一位教师教学意识的正确与先进。
2.加强跨学科联合。
高中英语虽然教学任务繁重,内容复杂,但如果一味专注于技能培养,其结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甚至会造成前文所说的一些不良后果。跨学科联合是当前教学活动中的热议话题,跨学科不仅能够丰富本学科的授课内容,拓展授课形式,同时能够让学生学到更为丰富的知识,在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跨学科联合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针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及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跨学科联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在学习具体英语知识的同时,通过拓展内容的补充,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历史背景,让学生不仅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语说法是“The Second World War”,同时引入历史学科的内容,通过补充二战时期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在知识补充的过程中也可以相应补充一些英语名词及俗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其次,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下,我们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国家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鉴赏内容,除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打破沉闷的教学气氛,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性了解与思考能力。
3.改革教学形式,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树立,长期以来都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是比较困难的。其中包括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即便老师给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由讨论,他们也往往无法打开思路张开嘴。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往往占据着支配者的地位,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等,都是老师说了算,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有老师缺乏学生主体意识的因素,同时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让许多老师无暇顾及学生的具体问题。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民主意识、是非意识,不唯老师的意见至上。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养成“管住自己的嘴”的好习惯,不要看学生稍微有点疑惑就立刻帮忙答疑解惑,稍微有点困难就马上进行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就得不到自己锻炼的机会,也无法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钻研获得成果的喜悦心情,久而久之,就会习惯于向老师求教,到最后,就算老师给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树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能弱化老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形象,这里的弱化不是贬义,而是让学生能够更加重视其他同学的意见与看法,不唯老师的意见至上,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知识查阅和学习,树立网络时代的正确意识,正确对待各种信息资源,有效分拣有用信息。如此一来,课堂学习不仅学生会更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会增强,课堂的民主氛围会更加浓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同时获得到教和学两方面的体会,真正实现民主教学、积极学习。
4.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
高中课堂一般学生人数众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尖子生和差等生被老师重视,普通学生泯然众人矣的问题。普通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忽视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将给课堂教学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作为老师,其不仅应该关注尖子生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还应该重视比例较大的普通学生的学习持续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进一步实现教学计划制订的针对性与目的性。针对性与目的性不仅体现在分数等级的划分上,更应该体现在考试内容的确定上。为了实现每个学生的均衡发展,可以在考试内容上区分出优等、中等、待加强等几个层次的内容,同时可以从语法、阅读、听力、作文等多方面进行不同侧重的编写,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查漏补缺,将整个班级的学习保持在一个较为平均的水平。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老师花费更多精力去研究学生和与学生积极沟通,这也是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结语
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研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热议话题,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点加强的地方,要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技能、知识、品德等多方面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我们大力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与实践中,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立足教育,立足学生主体地位的树立,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必然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取得经验和成绩,不断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燕.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之我见[J].都市家教,2016.1.
【关键词】高中化学 自学能力 主体作用 合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36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学科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是理科中比较难以掌握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了解和学习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并且能够运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这些化学现象。但单单掌握这些还不够,学生还需要在日常化学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熟知化学学习规律,掌握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养成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最重要的是运用化学思维,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靠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一、激发学生潜能,提高自学能力
“以人为本”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发展中的人。虽然高中化学知识比较晦涩难懂,但教师要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引导学生自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潜能。学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正式接触化学,最初的化学知识考虑到学生对本学科比较陌生,因此都比较简单,与生活联系也非常密切,学习起来并没有很大难度。但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不同,所学知识更加深入,相关的实验也更加复杂难操作,又长又难懂的化学方程式让许多学生都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了迷茫心理,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对学生自学的引导。
(一)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无预习不课堂。对于课堂学习来说,课前预习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来说,过多的学科术语和复杂的实验都对课堂教学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因此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高中化学教师可在最初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来带领大家一起预习,先让学生大体浏览一下课本知识,然后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再次认真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多进行几次类似的引导预习,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宏观上的把握,深知自己在哪些地方有疑惑,带着问题去听课有较强的目的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省了不少力,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需要学生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完美的教学表演。随着新课程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当代教育的发展。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过于突出教师引导传输知识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逐渐淡出课堂教学。新型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关键性的引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尊重并发展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科学理论的发现都离不开实验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实验教学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以实验室制乙烯为例,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加热至170℃时制取乙烯。为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把实验交给学生做,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本次实验,但让学生自己做实验的前提是教师要对相关实验注意事项做重点强调。
比如,教师应告诉学生完整的实验过程实验器具的使用方法,以及特殊注意事项(实验前要检查器具的气密性),当学生对整个实验流程完全掌握后才能将实验交给学生。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闲着,而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困难,以便实验顺利进行。实验结束后学生向老师展示实验结果,无论成功与否,教师都应该就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当堂说明,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争取下次做得更好。教师对本次实验进行简单总结评价后,需要再次强调实验原理以及注意事项,因为这些都可能是考试中要运用到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实验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
摘 要:高中地理知识点繁多且复杂,很多时候教师讲了很多,学生却一无所知,课堂教学难以进行,教师觉得辛苦,学生也觉得乏味。这样的课堂是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还会制约学生地理水平的提高。核心素养理念对高中地理教学和学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效率,要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成效。本文将分析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主要从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氛围、问题情景、分层教学和体验成功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念;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理念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能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高中地理教师承认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找寻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教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高中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实现每一位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的充分发展,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有着直接影响和重要影响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更好的发展。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充分得到激发,才能够在地理学习方面实现更好地发展。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师重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必要且迫切的。要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强自身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进而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更加轻松和谐,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够更加高效。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一节好地理课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让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充满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教师才能够在心理上与学生保持协调一致,以及在情感上和学生进行愉快的交流。高中地理教师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学,学生也能够在心理稳定和信心十足的学习状态下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地理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得以体现。此外,高中地理教师只有保持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总的来说便是高中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在学生面前展现积极情绪,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氛围,提升教师的教学成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和交流等途径来获得地理知识,形成自身的技能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中地理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巧妙设计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导入语言,并通过一些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例或是展示景观图片、实验演示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格主动性;②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学习注意力。高中地理教师在每一堂课开始之前应让学生明确首要学习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做到心中有底,进而分清主次和增强自身注意力,明确学习任务。此外,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找寻最佳教学时机,创设感情丰富和生动活泼的情景来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实行分层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即以学生平时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作为依据,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分成短期性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各个层次群体学生的差异,为其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机会实现地理学习方面的成功,树立自身在地理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地理学习。在地理学习方面的成功,也会影响学生在其它学科方面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达到全面的发展,实现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学习方面的失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失败是非常正常的事,但是如果学生只是不断失败,完全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必然会失去学习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地理课堂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解答地理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高涨,更加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
六、结束语
核心素养理念下要实现高中地理的高效课堂教学,高中地理教师便必须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提升。高中地理教师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实行分层教学模式以及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地理学习质量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道鹏.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6,(15):63-64.
摘 要:从美术科目入手,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进行了探析,并就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德育创新;美术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期,而道德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应被渗透到基础教育阶段各个科目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德育创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是每个科目教师的重要职责。而初中美术课程,以艺术的形式向初中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既具有美育功能也具备德育价值,这对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核心素养概述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描述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地位。根据此文件的阐述,核心素养是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德育素质、社会责任等九大素养。德育素质在核心素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将德育素质的培养和德育方法的创新融入课堂教学中,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二、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可渊函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从鲁迅的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德育和美术是相辅相成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我国青少年应该具有的两大基本素质,将道德教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是初中美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美术作为一门开放性、启发性的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美术作品,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为德育的实施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创新,对于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和提升德育成效均大有裨益。因此,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
1.在作品讲解中渗透价值观念
初中美术课程中,丰富的美术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深化对美术作品的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和挖掘作品背后的精神、思想层面的内涵,对于提升其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欣赏一些艺术家的现代建筑作品时,笔者不但将这些建筑作品的设计意图进行了分析,还对艺术家进行了介绍,对艺术家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和期待进行了描述。同时,笔者还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述了一些与建筑作品有关的科技故事和人文故事。如此一恚学生的眼界大大拓宽,对未来的建筑、科技、艺术、文化发展充满美好的期待,这对其正确世界观的树立和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在美术欣赏中融入精神熏陶
美术欣赏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将接触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而其中不乏蕴含深刻思想和崇高道德的作品,引导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接受崇高精神的熏陶,不失为德育创新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内容时,我们不但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或当代民间艺术家们的杰出绘画、手工艺、雕塑作品,还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应艺术家的照片与生平,并搜集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史料、传说等,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艺术作品,深刻地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被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淳朴、善良、坚毅的品质所熏陶。
3.在美术实践中培养优秀品质
德育创新不应仅停留在理论上,也应与美术实践相结合。因此,美术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养成优秀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例如:在国庆节、劳动节等节日,学校可开展一些主题美术展览活动,通过展出与主题相关的绘画、摄影、雕塑等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内涵,并体会其背后的道德含义。此外,学校还应有计划地组织绘画、摄影、手工作品征稿和竞赛活动,并评选出优秀个人和班集体,借此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其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价值。初中美术教师应在充分认清美术课堂教学与德育创新的契合性的基础上,将德育与作品讲解、美术欣赏、美术实践等教学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实效”,核心素养背景下,究竟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还需初中美术教师不断摸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9):17-18.
[2]魏国海.初中美术教学如何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