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

与企业会计、管理会计不同,预算会计主要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提供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服务,加强财政资金的拨付管理及用款监督,保证其发挥最佳的使用效果。预算会计应当发挥应有职能,围绕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强化预算管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顺利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对预算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要与公共财政改革相适应,转变管理观念与核算方法。传统的预算会计管理难以适应这一需求,必须进行变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对事业单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正与国际对接,必须根据国际规则对国内规则进行变革,使之与国际发展趋势相适应。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国际形势,加强政策研究,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使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与国际对接。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中,行政事业单位不注重管理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单位的目标和重点总是放在职能方面,很少关注财务预算问题,致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也不注重会计机构的构建与有关职能的发挥,预算会计缺少独立性,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如今,随着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要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所处地竞争环境十分激烈,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重视预算会计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具体的业务指导。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是保持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管理体系较为复杂,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存在很大差别,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各有不同的管理体系,这就增加了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难度,不利于会计制度的统一,难以保持会计制度的规范化,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很大阻碍。如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實施后,统一会计核算口径、要求和管理办法,保证会计信息实现了共享,从而解决了事业单位财务处理不协调的问题,使会计信息做到了对接,会计规则实现了统一,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1]。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理念没有更新,管理方式较为守旧

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然没有适应改革的需要,在管理理念上没有进行更新,管理方式比较守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对于预算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财务管理方面管理方式仍然处于收支管理状态,没有财务效益观念,不重视资金使用的效率。二是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高,管理水平难以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一部分事业单位没有设置专职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差,没有财务管理经验,不懂得财务预算,仍然依照传统的收支管理进行财务核算,不能发挥会计人员的专业优势;在会计制度改革后,对于会计核算变更的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权责发生制的精神实质,预算会计工作局限于会计核算的范围,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预算会计的管理质量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管理质量,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效益的提升。然而,在实践中,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质量不高,难以发挥职能作用。其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科目设置不齐全。随着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付方式发现了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相应调整,根据实际需要做好科目增减,保证科目与管理要求相适应。然而,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遵循会计科目设置的规范,一部分单位没有按规定的科目进行设置,有的单位自设会计科目,不能保证会计科目的统一,不利于会计核算的统一。二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做好会计核算,有的单位没有规范的会计制度,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差,真实性不强。三是没有完整的预算会计报告。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预算会计报告的编制与管理,制作的会计报表不完整,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情况,资产债务情况不全面,取得的成效与问题处理较为简单,没有进行全面分析,缺少下一步的财务预算规划与措施,无法进行财务风险防范。对于上述管理状况要进行整改[2]。

(三)预算会计监管职能弱化,部门配合不力

做好预算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发挥监管职能,这样才能促进会计管理效益的提升。然而,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监管上存在很多问题,监管不全面,管理漏洞大,预算编制不严格,预算执行不严肃,预算追加情况较多,预算执行效果较差,影响着预算会计职能的发挥。同时,在预算管理上,部门之间各成一体,预算会计工作得不到积极配合,导致预算会计的精确度差,部门预算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导致预算会计工作习惯于遵循“传统”,预算会计工作得不到改进。同时,由于监管存在较大漏洞,导致预算会计把关不严,一部分事业单位的关键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规操作,增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存在较大的财务安全隐患。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改革措施

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简称《政府会计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重新构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所谓“适度分离”,是指适度分离政府预算和财务的会计功能,以及预算类报告和财务类报告功能,以便充分体现政府会计主体的全面信息。所谓“双互衔接”,是将政府预算类要素和财务类要素相互协调,预算类报告和财务类报告相互补充,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信息,以达到信息公开化。《政府会计制度》全面体现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方针,同时也体现了政府会计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方向性,相对于原有制度,新制度发生了如下变化,具有如下创新点。

(一)政府会计核算模式的重组

在系统总结分析传统单系统预算会计体系利弊的基础上,《政府会计制度》按照相关制度的要求,使财务要素和预算要素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在制度层面上真正落地。

(二)统一各类单位的会计制度

《政府会计制度》有机整合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中的跨级制度内容,主要体现在科目及报表项目的说明中,一般情况下,取消了各项制度中的通用制度,同时,根据改革需要,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共性制度;在会计政策方面,对同类业务依照相同会计处理规定执行。

(三)强化财务会计的功能

《政府会计制度》对于财务相关会计核算,参照了企业会计核算,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主要是强化财务会计的基本功能,例如,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两个财务会计要素,增加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核算内容,同时引入了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

(四)扩大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范围

这主要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在资产方面,《政府会计制度》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等核算内容,大大提高了核算单位对各类资产的控制性;在负债方面,《政府会计制度》增加了应缴财政款、其他应付款等核算内容,主要反映单位所承担的现时义务。

(五)完善预算会计的功能

对于预算会计,在核算方面仅需要核算预算三要素。一般情况下,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可避免虚列预算收支的问题。

(六)整合基建会计核算

在《政府会计制度》中,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在会计核算上不再单独建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简化单位的基本建设业务会计核算程序,充分体现了各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

(七)完善报表体系和结构

《政府会计制度》调整和优化了报表结构,增设了报表类别,如资产负债表、预算会计报表。在资产负债表中仅需填写各项目“期初余额”,调整和优化后的报表体系,充分体现了单位内部信息的透明度。

(八)强化制度的实用性

《政府会计制度》在附录中采用列表方式,列表表述簡化了会计文字的描述,更能直观体现会计具体账务处理及新旧制度的比对。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第2篇

一、资产负债表要素

在资产负债表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中,资产、负债是所在组织(营利组织一企业、非营利组织一财政、行政和事业单位)共有的会计要素,而净资产是预算会计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企业会计中称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有着不同于在企业会计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通常不使用“拥有或控制”这一企业会计常用的确认标准,而使用“占用或使用”这一标准来确认资产。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具有取得的无偿性和使用的非经营性或非盈利性的特点(除开事业单位的附属企业和已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通常由政府直接提供的,而不需由行政单位用其业务收入去购买。

第二,预算会计中资产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之分。资产的限定性,是指资产的提供者(包括拨款人和赠与人)对所提供的资产规定一定的限制,拨款人和赠与人通常是以通过法规、行政命令或协议等方式对其所提供的资产附加限制,接受资产的非营利组织必须给予以遵守。从时间角度看,限定性有暂时性限定和永久性限定之分。与此相对应,其他资产可归为非限定性资产。资产的限定性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特方面。

第三,非营利组织的负债主要表现为流动负债。如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负债主要表现为高信用的国债以及因财政周转金的融通而形成的借入财政周转金和因体制结算而形成的与上级往来等流动负债;由于国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都不得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长期资金,同时银行也一般只对其提供短期借款而基本上很少提供长期货款,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主要是流动负债。因而非营利组织基本不存在资本结构问题及利用杠杆作用问题,但是这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组织-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四,预算会计中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采用“净资产”称谓,这与国际通行的用法一致。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同时,它也是与债权人权益相联系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权益”概念。显然预算会计中的这个差额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因而在预算会计中采用“净资产”命名以区别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命名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具体地说,与企业所有者权益相比较,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要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非营利组织不存在现实的所有者,其净资产不体现企业那样的所有者权益。

2、出资者,如拨款人、捐款人,是非营利组织净资产名义上的所有者,他们不要求出售、转让或索偿其所提供的资财,也不要求凭借其所提供的资财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3、实际上,非营利组织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客观上也无法为其资财的提供者带来经济上的利益。

4、现实中,非营利组织的一些资财提供者通常对其所提供资财的使用、维持规定某些限定,即非营利组织的某些净资产具有限定性。同资产的限定性一样,对净资产的限定也可分为暂时性限定与永久性限定。

二、收入支出表要素

预算会计中收入支出表的等式关系为:收入-支出=结余。其中,收入要素与营利组织的收入要素有着显著的差别,而支出要素是其特有的,“结余”没有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具有以下特殊性:

从性质看,非营利组织取得的收入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营利;提品或劳务等活动的价格或收费标准不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决定,甚至无偿提供或免费服务。即非营利组织就其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取得较低的收入或者甚至不取得收入;政府拨款一方面是为非营组织的存续发展,另一方面含有补贴性质。即有些拨款属于对低价格、低收费服务的一种弥补。从口径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是大口径的而完全不同于营利组织小口径收入概念。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仅包括业务收入,还包括投资利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和政府性的各类拨款等。

从限定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之分。如,接受的捐款,若捐款人关于这笔款项有规定的使用要求或期限,那么这笔接受的捐赠收入就属于限定性的收入。

第二,非营利组织的支出要素在设计上,需要与收入要素相配合。同时支出与企业会计的费用相比在许多方面有特殊性。

从功能和目的看,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

从口径看,与收入的大口径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是大口径的。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不仅包括费用性支出(狭义费用),还包括资本性支出。

从限定看,与限定收入与非限定性收入的区分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可分为限定性支出和非限定性支出,这也是资财提供者的规定要求使然。

从确认看,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的确认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有的采用收付实现制。而费用的确认基本采用权责发生制。

从成本核算看,非营利组织的产品、劳务、项目等,需要单独核算成本的,可以另外单独核算处理,这并不否认支出要素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结余是非营利组织在一定期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差额。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口径与企业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口径有着明显的差别。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与企业利润相比,有着明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如下:

1、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通常也有差额,这个差额并不表现为利润(或亏损),而表现为结余(或负结余)。但非营利组织并不追求这个余额,而是客观以予以反映,以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2、在性质上,非营组织的结余表现净资产的变动,其属性为净资产,而企业的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3、企业利润存在分配问题并且(正)利润必须履行纳税义务。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一般不存在分配问题。非营利组织正结余不需履行纳税义务,负结余实质上是对净资产的冲减。

4、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没有明确的方向性,而企业利润表现为贷方余额。

5、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只分。限定性结余是限定性收入与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非限定性结余是非限定性收入与非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

正因为如此,结余是否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立会计要素,存在不同观点。

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如同企业会计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构成企业“损益表”的基础一样,收入、支出和结余三要素构成了预算会计的第二等式:收入-支出=结余,可以作为“收入支出表”的基础,以系统完整地反映非营利组织的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而且关心非营利组织收支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当然希望能提供有关结余的信息。

不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其一,结余的本质属性为净资产,其作为独立要素的经济意义不大。其二,对非营利组织来说,重要的是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结余作为一个要素,平时无法反映出收支结余情况的真实结果,即没有实际的内容。其三,结余作为预算的执行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可能是贷方余额,也可能是借方余额。那么连余额的方向性都无法确定,作为要素是不合适的。

当然,最终结余没有作为独立要素。而实际上,不将结余作为独立会计要素并不影响预算收支以及结余的核算和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分析。

三、结束语

预算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是财务会计在政府和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中的运用。但与企业财务会计相比,预算会计有着诸多明显的特殊性。从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出发,探讨预算会计的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基础、会计报告等的基本理论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预算会计要素这一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预算会计要素具有的特殊性做出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起会计理论工作者对预算会计基本理论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7年、1998年开始实施

2、荆新: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第3篇

(一)事件简况

2007年初美国次贷危机初见端倪,随后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纷纷出台相应政策以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但谁也没有想到,GDP曾一度排名世界第四的,被誉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的冰岛,在这场金融风暴中竟面临着“国家破产”的危险。

自2008年10月6日冰岛克朗对欧元的汇率大幅下滑了25%以上、雷克雅未克股市上的所有冰岛银行股票被全部停止交易,以及国际信贷评级机构则把冰岛的信贷级别从A-降为了BBB,冰岛成为这次金融危机关注的焦点。冰岛政府接管了冰岛的三大银行:Kaupthing,Landsbanki以及Glitnir。而冰岛宣布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21亿美元援助贷款用以应对金融危机,使得冰岛将成为1976年以来首个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西方国家。

这个在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为5.2764万美元的国家,如今却债务累累:相对于193.7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说,金融业外债已达国内生产总值9倍之多。

除此之外,巴基斯坦、阿根廷、乌克兰等国也面l临着同样严重的危机,金融危机携带着“国家破产”的概念敲击着世界。映人公众眼帘。

所谓的“国家破产”,就是指一个国家无法偿付债务,或没有足够的外汇支付进口。简单地说,就是国家资不抵债,宣布还不起外债。这里所说的外债。包括外国政府、私人金融机构、国际组织的贷款,也包括国外个人的存款。按照多数国家的法规,公司只有宣布破产,才能合法地暂时停止支付债务。因此,人们把国家停止付外债的行为,形容为“国家破产”。

(二)原因

针对冰岛面临“国家破产”的原因。主流的观点有:

1、由美国发端的“次贷危机”。当美林、花旗、贝尔斯登等名声显赫的金融巨头在这次次贷危机中遭受巨额亏损,美林、花旗的CEO业被迫下台时,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信心的冰河纪。货币市场融资活动停滞,使得冰岛银行业遭遇沉重损失。

2、过渡扩张的银行业。1991年至2004年担任冰岛总理的DavidOddsson在任时推出了一系列计划,包括大量私有化、减税及大举进军国际金融业,在90年代中放宽银行业、在2001年改变原有让冰岛货币克朗(Krona)同一揽子货币(包括美元)挂钩的政策,使货币在市场上自由浮动。在2002年又让银行私有化。使得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据首要地位,并为冰岛在1995年至2005年取得超过5%增长也做出巨大贡献。而如今,其国内最大三家银行总共欠债610亿美元。也就是说,每个公民背债几十万美元。政府面对这样的事实,进退两难。如果任凭破产的银行自生自灭,则国民财产将全部化为乌有;可若将其收归国有,银行负债总额已经是冰岛国内生产总值的12倍之多,这将迫使政府面临破产的境地。

3、冰岛政府未能很好地履行职责。一个企业经营好坏。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个国家的发展好坏,取决于国家政府的领导。首先,冰岛政府过多地发展虚拟经济,使其超过实体经济,经济结构出现倒金字塔型。没有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坚实后盾,经济危机时政府也就缺乏资金挽救市场,最终导致国家面临破产危机。

总之,以上原因共同影响最终引发了冰岛的国家破产。但是。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监督者和反映者。政府会计未能及时为政府部门提供准确信号也是导致冰岛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由冰岛事件引发的对国家会计的思考

冰岛政府披露的2007年政府金融资产和负债报表显示,2007年冰岛金融负债仅占当年GDP的44.5%,金融资产占当年GDP的45%,而在2008年10月份左右时,冰岛的金融业外债已达到国家GDP的9倍之多,一个国家怎样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外债巨幅上升以致资不抵债而政府却在2008年预算案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本国在08年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呢?为什么政府会计提供的信息对此丝毫没有反映呢?

有报道称,在2008年9月底,冰岛的中央银行官方储备为3748.00亿克朗,而冰岛的各个银行同期短期国际债务为350.3亿克朗的短期国际债务和至少65.00亿英镑的小额零星存款。这已经远远超过冰岛中央银行所能保证偿还的限额。这本应引起人们的警觉,但作为信息的提供者,政府会计财政收支报告中仅有利息支出、津贴、投资、折旧、国外公债等显性负债项目。而对于政府作为最终债务承担者所承担的隐性负债丝毫没有体现,使得政府会计在信息提供方面未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我们知道,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会计是需要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准确及时地反映出来,以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通过对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及时采取有利措施避免破产。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应是国家会计或政府会计的目标。因此,政府会计需要预测政府的偿债能力,也就是对资产负债进行全面准确地反映。同样需要对其受托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情况做出准确地反映,也就是对预算执行信息和效果方面信息做出准确的反映。但是当冰岛事件发生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政府会计距离我们要求的标准还有很远很远。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远远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冰岛让我们看到现行政府会计制度还未达到企业会计制度的效果,也为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敲响了警钟。

三、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

现代政府会计体系包括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其中预算会计主要是为政府预算管理提供收、支、余额以及决算的信息。财务会计是为政府公共管理提供充分的财务状况信息以及绩效评价所需的信息,成本会计是为政府的建设项目管理提供成本信息。在政府会计中,一般先有预算会计后有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我国目前正处于预算会计阶段,其主要功能是向公众提供执行信息,致使了一些与预算收支没有直接关系的重要会计信息被忽视和遗漏,如政府的债权、债务、资产等财务状况不能全面地反映等。从冰岛政府面临破产的事件中我们看到,资产负债信息对于国家政府的决策是多么重要。就我国目前政府整体而言,政府会计报告在资产负债信息的反映上还不够全面和准确。

虽然我国对资产负债予以反映,但是政府拥有的国有资产的总量、构成及其增减情况和原因等内容在政府财务报告中没有得到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负债的总量、构成及其增减情况和原因也没有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得到全面地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所包括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所涵盖的内容不是政府掌控的可以确认计量的全部资产和负债的情况(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课题组,2008)。”

国家财政作为“最终责任人”,基于政府的道义、政治压力、公众期望等等,需要承揽其他经济主体无法化解的剩余的公共风险,冰岛国家破产就是因为政府需要对本国的四大银行进行“兜

底”,为其担当1000亿欧元的外债(而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才193.7亿美元)而不得不宣布破产。由于这些或有负债并没有在财务报表中列示,使得政府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考虑不充分,加大了经济风险,最后使得政府在短时间内暴露财政问题,面临国家破产。我国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项目只是列示了直接显性负债的一部分,而对于隐形负债和或有负债却未报告和披露。显然我国目前的政府会计不能满足政府决策的需要。

依据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我国政府债务总规模进行的估算结果显示,截至2000年底:显性或有负债(主要包括其他公共部门发行债券、间接担保的外债和与国债投资配套的资金)计23235亿元,隐性或有负债(主要包括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国有企业未弥补亏损和农村合作基金不良资产)计35374亿元,则或有负债共计58609亿元,占到当年GDP(89468.1亿元)的65.51%;同一时期显性直接负债(主要包括国债、特别国债、欠发工资和未弥补政策性亏损)计21186亿元,占到当年GDP的23.68%(刘尚希、赵全厚,2002)。此外,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中国政府或有负债占GDP的比例在55%至80%之间(刘振冬,2003),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将来会转化为真实负债。由于这些信息并未在报表中甚至附录中提及,使得大部分人盲目乐观,而忽视了潜在的危机。因此,政府财务会计系统必须对或有债务进行披露。

此外,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中没有反映固定资产,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中只是反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状况。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应遵循公认会计原则中的历史成本原则,会计期末有确凿证据证明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可收回价值,应当按差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目前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多以原值列示,不论其是否有折旧、减值。再比如,政府从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获得的借款,在会计记录中我们仅仅能看到借款的本金,对于产生的符合负债定义的借款利息,并未在发生期间确认为债务。

四、改进我国政府会计的三点思考:

1、建立财务会计系统,提供资产负债信息。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尤其是冰岛政府面临“国家破产”事件之后,我们看到政府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够完整准确,表明现行的预算会计系统已远远无法满足目前社会对政府财政状况以及绩效评价的信息要求。我国亟需建立政府财务会计系统,用以反映政府管理和使用的公共资源的状况,即全面提供反映政府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政府财政资金的运营情况,以满足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政府的公共管理,并且为绩效评价提供所需的信息。

我国政府财务会计系统的建立可借鉴企业财务会计成功经验以及国际经验,明确政府会计的范围与主体边界,运用基金会计模式,定期、全面、连续、系统反映和监督政府各项经济活动、提供政府拥有各种资产、负债信息,更重要的是需要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资产负债信息。

2、着眼未来,将或有债务纳入财务会计系统中。

依据波拉科娃财政风险矩阵,或有债务包括显性或有债务和隐性或有债务。其中显性或有债务是由法律和合约确认的政府负债,但仅在特定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比如国家对地方政府的债务担保,对农业贷款的保护性担保等。隐性或有债务指的是政府对公众和利益集团所承担的道义责任。也是在特定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比如说银行破产。现阶段我国财政所承担的涉及金融、社保、外债等方面的风险是无限的,这些风险最终都可能转嫁给国家,由财政进行“兜底”。

我们应遵循谨慎、客观性、可比性、完整性、重要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我们可以将或有负债中可以进行量化的,符合预计负债标准的,在财务报表中直接体现出来;或有负债中不可量化的,不符合预计负债标准的,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并随时对其进行评估,一旦可以量化,则立即将其纳入到财务报表中。我们也可以再编制其他附表,比如政府或有负债详细情况表,通过这些附表,对政府的或有负债予以披露。总之。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也必须将或有债务纳入到财务会计系统中。

3、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应纳入政府会计报告系统。

从理论上讲,政府本身以及由政府创办或控制的单位或组织,都属于政府会计的范围。从实际的角度考察,各级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各级人大和政协,各级政府创办的公立学校、医院、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都属于政府会计的范围(荆新,2008)。但目前隐性或有负债主要包括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国有企业未弥补亏损,因此,作为或有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应纳入到会计报告系统中。但考虑到国有企业与非盈利性组织的性质差别悬殊,不宜作为政府财务报告的组成单位,而应将国家享有的国有资产权益应纳入国有资产基金报告主体内,从而间接地构成政府财务报告的组成单位。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信息失真;事业单位会计;结转自筹基建 

 

建设单位会计是应用于建设单位的一种专业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采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建设单位的资金及其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是基本建设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核算将建设单位和事业单位分别作为两个会计主体,实行两套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会计中设置了“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进行核算,反映事业单位经批准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基本建设,其所筹集并转存建设银行的资金。事业单位经核定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随着我国投资体制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会计和建设单位会计双轨运行机制已经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并且由于制度设计不合理还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一、双轨运行存在的问题 

 

1. 与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不相符。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在事业单位会计理论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0年的第4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中指出,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向使用者提供对资源配置决策有用的信息;(2)向使用者提供评价服务及持续提供服务能力的信息;(3)向使用者提供对评价管理当局业绩和受托责任有用的信息;(4)向使用者提供有关资源、债务、净资产及其变动方面的信息;(5)向使用者提供管理人员的说明和解释等。我国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以下简称准则)第十一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从上述阐述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目标在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受托责任评价和资金分配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有其特殊性,其使用者包括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不同的使用者关注不同的信息。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和建设单位会计双轨运行,任何一个会计主体提供的财务信息都是不完整的,而且由于两个会计主体在会计要素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导致非专业人士很难将其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而会计重要的职能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和报告财务信息,虽然财政部门在部门决算报表中将基本建设收支并入决算报表,并剔除其虚增部分,但是在资产负债情况中却没有将建设单位会计的相关内容进行合并反映,这种制度设计的缺陷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 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不符。准则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规定。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和财产应纳入单位的会计核算。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运用。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会计信息使用者不知道传统的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之外还存在建设单位会计,大部分单位向外提供的报表只包括部门决算报表而不包括基本建设项目决算报表。事业单位会计和建设单位会计分离使得会计信息不够明了,不便于理解。目前决算报表将基本建设收支纳入报表体系,基本建设收支情况能够完整在部门决算报表中进行反映,但是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服务于预算管理结构的框架,部门决算报表的资产负债表只反映事业单位局部的资产和负债情况,而在财政性资金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决算报表中,资金平衡表是反映建设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情况的报表,信息使用者关心的资产负债情况却是不完整的,特别是对偿债能力等反映财务风险的指标揭示和披露不多。制度设计造成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加上其透明度较差,所以不能提供反映事业单位完整财务状况的财务会计报告。 

3. 地位不明确。目前我国会计体系分为两个层次: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基本建设拨贷款会计等。建设单位会计独立于预算会计体系和企业会计体系之外,很多会计人员甚至不知道建设单位会计这门学科的存在,大部分学校会计专业也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目前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职称考试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均未涉及建设单位会计的内容。地位的尴尬无疑会导致从业人员资质的下降,最终影响该门学科的建设和理论的发展。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算;会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1.1 反映不了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

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财政资金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拔入用款单位,而是由财政部门从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按规定程序直接拨入职工工资账户或直接拨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行政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不再表现为货币资金,而是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费用的增加(如工资支出等)或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如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这就需要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同样,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也要核算和反映这一资金流向的变化。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建立了养老、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这些基金由政府管理和运作,承担相应的受托责任,会计核算未能跟上新形势。

1.2 不能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编制部门预算要求从基层单位逐级编制、层层汇总,克服了盲目性,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的业务会计、基建会计还没有综合起来,依旧各有各的存款,各有各的账,各有各的报表,决算报表无法与年度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虽对资产负债表提出了编制汇总报表的要求,但对收入支出表并未明确此项要求。

1.3 不能反映深化收支两条线后财政资金的运作方式和核算程序发生的变化

收支两条线改革后,在将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预算管理的同时,对各部门的预算外收入缴入财政专户:财政部门另按核定的综合定额标准,安排预算单位的年度财政支出,改变对某些部门收支挂钩的做法。对预算外资金收缴实行收缴分离办法就要求预算单位必须改变其过去对预算外资金所采用的留用、比例分成、上缴转拨等多种会计处理方式。但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不能反映深化收支两条线后财政资金的运作方式和核算程序所发生的变化。

2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2.1 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的法规、制度。为了适应政府预算和会计改革的要求,必须相应调整现有的会计制度和出台新的配套法律法规。

2.2 大部分资产与负债项目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除金融资产全面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外,应对可确认并可计量的资产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并进行资本化处理,对所有已确认并可计量的负债项目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对尚未确认或虽可确认但尚不能充分计量的或有负债,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详细披露有关信息。

2.3 实现预算的权责发生制。预算的权责发生制是指在各级政府、各个政府部门中实行全面的受托责任制,通过确定相关的目标,建立政府问和部门问购买和租赁产品和服务的关系,从而促进政府部门在产品、服务提供方面可以更有效率和竞争力,促使各部门及时处置利用率不高的资产,使政府更加关注资产的投资成本。另外,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预算会计体系。会计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要求会计信息通过会计的国际协调具有国际可比性因此,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协调也是一个现实的迫切的问题。

2.3.1 将预算会计分为政府会计和事业会计

从国际惯例看,我国应将预算会计分为政府会计和事业会汁两大部分。财政部门对财政支出资金实行全过程管理,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监控对象延伸到单位预算会计。各行政单位由于只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其资金活动已经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共同构成了政府会计。事业单位有自己的业务收入,形成了预算会计的一个独立分支,与政府会计有较大的差别。应对事业单位建立“平滑过渡”机制,使有条件的事业单位不断增强经费自给能力,并逐步走向市场。

3 预算会计改革定位及其策略

纵观国内学术研究动态,我国现阶段预算会计改革方向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依托现行管理体制的预算会计改革研究;另外一种是借鉴西方国家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分类体系,以会计制度合理化、科学化、国际化为目标的改革研究。大多数人认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应该与国际趋同,霞新调整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建立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并不同程度地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但是,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设置比较符合现行我国集权的预算管理模式。另外,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转向权责发生制是否适宜还值得怀疑。首先,我国预算管理仍然是一种中央集权模式,从中央集权的传统预算管理模式转变到分权的模式,有着内在的风险,一般也会受到抵制,要从权责发生制会计的采用中充分受益,还必须对公共部门的管理和人事安排进行某些根本性的变动(戴蒙德,2005)。其次,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的复杂性将使其成为隐藏和扭曲事实的工具。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能力还不足以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况且,我国1998年的预算会计改革是一次根本性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对适应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需要,提高我国预算会计的整体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我国政府的会计核算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1 预算会计制度长期改革重点

预算会计制度长期改革应该强调前瞻性和全局性,与国际接轨。首先,预算会计体系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国际会计体系由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企业会计三部分构成的“二三足鼎立”会计体系,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也应朝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方向发展,而不是继续沿着原预算会计的方向发展。其次,适应预算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借鉴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及国际公立部门会计的习惯做法,研究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指南研究,改革我国目前以规则为导向的预算会计模式。再次,收付实现制导致很多问题,国际惯例倾向于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我国未来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也应朝权责发生制方向发展。

4 结语

最后,会计核算内容的改变必然导致预决算报表体系的修改。这是因为,一是会计科目体系的修正也导致相关会计报表项目的修改。例如,收支分类改革要求收入和支出类会计科目修改,收支分类报表也将要相应改变。二是现行会计报告体系反映的会计信息不足,需要增设相关新会计报表,考虑调整报送汇总方式和报表体系等。我们建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设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体系可适当增加附加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披露。

参考文献

[1]邹武平.全面预算管理的刚性与柔性[J].财会月刊,2006,(02).

[2]赵建坡.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间的双向协调[J].北方经贸,2006,(03).

[3]丁琳.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J].北方经济,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