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及对外交流的深入,外来文化正日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强烈,因而就目前针对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成了不太好把握尺度的内容。就这一问题我们在此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以此找到问题的结症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目前设计专业学生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内容的设计项目时,少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设计内容和设计目的,同时能比较主动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素材,并进行相关市场调研,从而使设计作品表现得比较到位。而同时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元素的积累并不是很深入,往往流于表面的了解,因而设计出的作品效果肤浅,内涵不足,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体现,这样的设计往往是归于失败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文化归属感薄弱

文化归属感应是在文化氛围之内接受一定程度的熏陶后积累形成的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的青少年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日益薄弱。哈韩哈日,欧美流行风是当下大多数现代青少年关注的文化趋势和热衷追逐得对象,多元文化的冲击慢慢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中的地位,因而形成了上面所述的在目前艺术院校当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游离感”,这种“游离感”的形成使学生对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设计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往往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点到为止。

二、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和设计元素的套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陈汉民、靳埭强先生为代表的内地及港澳台的一批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元素符号以极致的手法运用到标志、招贴、包装等设计项目中,将传统文化的韵味体现得深厚悠远,他们的这一举动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中的重新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针对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主题的设计课题,在艺术院校设计专业中也在一时间兴起,大家都以“传统”为对象,但学生设计出的作品绝大多数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1)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学生在学习设计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对优秀的设计作品印象深刻,同时也容易在思维上陷入某一模式,因而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类似于”的作品,这些作品“依葫芦画瓢”,缺少个性,往往能从中看到某些作品的痕迹。这种没有经过借鉴、消化的一味模仿是难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2)设计元素的套用。这一问题主要是学生对设计主题理解不到位,同时对于设计元素只知是“传统”而没有理解其出处、关联、寓意等,从而不能从深层次发掘出具有内涵的精髓,只是将元素直接搬用,照贴在画面中。同时也反映了艺术院校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掌握,即自身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在教学当中能剖析案例,解读文化元素符号,旁征博引,给学生确立正确的赏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其次,在学生设计过程中教师能对其作品进行指导,这里所谓的指导是指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层面思考,避免学生流于表面的作品出现。因此,教师的把关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思维方式、敢于大胆思考,勇于创新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中国设计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加强

设计史讲述的是设计发展的历史,中国设计史主要讲述中国自原始社会人类使用工具开始自近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的设计,顺着其发展的脉络可以清晰的看到优秀文化绽放的光芒。因此,中国设计史是我们接触和了解中国优秀设计文化的开始。

目前全国各类艺术类院校均基本设置有中国设计史方面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设计文化的了解,培养理论修养和鉴赏能力。

但是,随着设计史课程的结束,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课程结束后一段时间,学生基本对课程的内容没留有太多的印象,以至在接触专业课程后进行相关内容的考核时发现基础的理论知识已基本被淡忘,这其中是教师用什么样的教授方法提起学生学习中国设计史兴趣的问题。中国设计史理论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基本上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所以教师应当要尽力避免用“填鸭式”和“照本宣科”的方法来教授课程,那样的方式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老师完成任务,学生印象不足”,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2、专业块题教学中对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理论内容的掌握与设计的结合在专业学习中会体现得比较突出,因此,专业教师应当在设计该项内容的课题时可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比如以具体造型元素方面的如“剪纸”为主题来进行设计,整个课题必须以“剪纸”图形为主体,在相应的设计项目中均体现出来;以传统文化引申语意内涵方面的如“道”为主题,从字面中充分发掘文字内涵,将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提炼出来,这些内容有可能是具象的也可能是抽象的,比如“仁”、“礼”、“义”、“智”都可以从“道”中引申出来,这是一个可以拓展含义的文字,是抽象的。当学生可以从类似的块题设计中自觉的调动手、眼、脑来收集、了解、分析与主题相关资料的同时,他们已经在学习中自觉的探寻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了解文化的发展了,这对学生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修养和知识的积累是不无裨益的。

3、“走出去”与“请进来”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的积累并不局限于书籍和教师教授的内容,在艺术院校中,“采风”是很好的“走出去”收集第一手资料的途径。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有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艺术有些被发掘出来进行了整理展出,有些则隐匿在民坊间,需要通过影像资料和写生、文字记录等方法去深入收集。

每个学生看待同一事物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即使是同样的元素符号在不同的学生处理应用后会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正体现了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本质的过程。

再则,“走出去”不仅仅是走入民间,还应当是走入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即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大部分是理论知识,课堂设计过程中表面的、抽象的、唯美的、自我的东西比较多,这些设计大多经不起社会应用实践的考验,学生一旦接触到具体的设计项目时往往会手足无措,或者即使设计出来了也难以达到客户的要求,与实际脱节。因此,鼓励学生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到实践中去锻炼提高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应用到实际当中的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2011年11月2日至4日,第十届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正式召开。《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常务副主编王真东,副主编何立新,高新区教育处杨晋平处长,著名特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周益民老师等领导、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另外,全省36所小学共同体学校校长、教师代表以及高新区部分学校校长、教师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一、校长论坛

本次校长论坛围绕“学校资源力的开发与应用”这一主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双流县实验小学校长毛凤鸣从教育资源的认识和思考、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教育资源的开发原则、教育资源的开发路径四个方面建构了学校资源力开发运用的基本框架。她指出,在学校资源力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校长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教学改革是常态。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校长朱祥烈提出了把管理中的关键事件转化为资源,并从创设唤醒型关键事件、创设碰撞型关键事件、创设反思型关键事件、创设感动型关键事件四个方面作了阐述。紧接着,绵竹市紫岩小学校长谭克介绍了该校利用地震所带来的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经验,广元市南鹰小学校长李毅提出要通过自我开发、团队开发、互动开发等途径来开发教师人力资源的重要主张。此外,高新实验小学校长陈伟、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刘娟、眉山东坡小学校长周吉群、乐山实验小学校长张必友等还对“关键人物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公共信息”等命题进行了深层而热烈的探讨。最后,《教育科学论坛》常务副主编王真东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性发言。王真东副主编首先对“学校资源力开发”研究组的上位思考、系统构建、认真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尤其肯定研究组将关键事件作为重要的生成性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做法,认为该项命题的探讨是本次论坛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他强调,关键事件重在关注教师的情感系统、精神系统,直接针对教师审美疲态、创造疲态而言,通过一系列开发,可以激活动机生成、点燃创造激情、聚合发展力量,让美好的关键资源催生灿烂的生命之花。最后他提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方向的把控者,是学校人力资源的核心,校长的成功得益于对资源的把握和运用,因此,加强学校资源力的开发和运用是新时期加强校长领导力的重要途径,对学校资源力的开发运用则应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化、细化。

二、学科论坛

(一)语文论坛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中国人的必经之路。本次语文论坛以“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专题,特别邀请了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展示了一堂生动的观摩课《绕口令》。课后,周益民老师作了《回到话语之乡》的专题讲座,让参会教师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围绕“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来自玉林中学附属小学、天涯石小学、乐山实验小学、眉山东坡小学等八位老师分别从“综合性学习”、“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及“阅读教学”四个层面呈现了八堂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研讨课。课后,《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何立新、成都市小学语文教研员罗良建、成都师范附属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姚嗣芳等专家与参会教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和互动。姚嗣芳老师指出,渗透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运用好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以及学科间融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更要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把相关文化拓展至课外,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得到极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罗良建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应以课例为形式,以课程为载体,体现“三思”,即研究之思――关注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及前沿问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困惑;课例之思――一课一得,取舍、简化繁复环节;课程之思――真正落实课标要求,关注语文能力形成,使教学回归语言本身。最后,《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何立新对本次活动作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传统文化蕴含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义不容辞地进行主动渗透。通过本次活动,许多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形成了基本的操作办法,同时也对评课达成了共识,即一看学生在课堂的变化、发展,二看教学效果的持久性,三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无“生长感”。

(二)音乐论坛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71-02

在环境艺术教育及其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相关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教育活动规范会形成基本的认知与思想,这些针对环境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主张与意识就是环境艺术的教育观念。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特别是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扬弃与现实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提炼出了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环境艺术教育观念。这些新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具有内在的特色与规律,既是当下现实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代表着未来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与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其特色观念的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的学科发展指导意义。

一、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

从教育理论层面看,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另一个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现代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过程正是由这两个主要内容互相作用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其中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是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最终目标,而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方法。没有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方法就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方法为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实质就是实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

从教育实践层面看,要实现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需要着重做好两个教育环节。首要环节是改变受教育对象一贯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课程的教与学之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表现与发展。只有这样环境艺术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获得自己需要的、向往的、思索探求的,使受教育者在环境艺术的学习中获得归属感,在学习及运用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的学习之中并形成独特的个性思维呢?这就需要做好另外一个实践环节,形成系统而形式多样的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积极接受环境艺术教育教学。在实际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程式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形式,使得很多学生只对环境艺术课程中具有实用性、操作性等的感性实践类课程保持兴趣,而排斥理论、思维等抽象理论课程。由此证明在实践教学中,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个性发展的保障。因此如何使受教育者不断自觉地加强提升自身理论文化与综合修养是环境艺术特色教育实践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民族文化观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里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精神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尊崇的最高生活准则,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首先应将受教育者的基本精神生活规范涵盖在本民族精神特色之下。环境艺术教育应当承担弘扬极具个性精神化的民族特色教育责任,注重环境艺术设计本土民族化的引导。特别是在我国需要建立一套适应中华民族特性,适应本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以本民族独特的面貌培养本土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不同的民族与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把从传统中汲取的营养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就会孕育产生符合民族与国家时代精神的新的极具个性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形态。经过历史检验与完善的这种艺术设计形态,终将发展成为这个国家与民族未来的传统成分。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也将在这种循环中变化发展。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传统设计风格的继承发扬,应融汇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与厚重传统文化的国家,绵延发展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烙上了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需要保持足够的民族特色,从而培养出蕴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我国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本土民族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求。一是注重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成分。教育学生学习与环境艺术学科有密切关系的文、史、哲等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文学科内容,以保持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二是要对立统一地看待环境艺术教育中民族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关系。如今文化信息全球化,环境艺术教育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的结合发展,才能获得教育体系中本学科独特的地位与特色。具体来讲,在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以往只注重环境艺术专业技能教授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态度倾向。比如,可以通过逐年提高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入学文化分数线的方式来提高入学生源的文化素养水平;在教育教学模块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比重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选修或第二专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学科交叉学习能力;增强外语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增强新技术新材料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等。其次,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中增加具有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课程。比如,让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回归到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工艺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设计符号表达,在设计中自发继承传统设计精神理念,培养对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豪情感。最后,努力转变现有环境艺术教育中“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态度。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丰富的理论素养才能使得设计之路走得更远,因此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规划体系中需要强化相关设计理论课程的教育。这些理论课程包括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密切相关的设计史类、方法论类、工程管理类、法律法规类等丰富内容。

三、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地域差异观

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正视环境教育的地域性差异,保留并培养各地区不同的环境艺术教育特点。比如,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各地区的环境艺术教育立足本地实际,保留各地方性传统文化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体现,尊重强调各民族文化传统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继承发展。同时还要正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要求的各个地区学校环境艺术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真正做到立足本地为地方服务,实事求是地为本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培养作出努力。环境艺术教育的地域差异特色还体现在合理布局各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类型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建设上。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地环境艺术人才市场需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准确定位本地本学校的层次与类型,按照各自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扎根地区实际,挖掘区域特点,明确层次教育,专注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才能让自己的环境艺术毕业生被市场认可,才能教育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四、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校园文化观

谈教育就离不开学校,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会影响受教育者不同的个性发展。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注重营造自己独特的学校教育环境,抓好学科优势突出环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特点,这也就是如今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学校对各专业办学理念的尊重与支持,它直接影响着各专业在学校中的办学发展方向与方式,制约着学科的整体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即可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风范。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与特色学风的形成。由于环境艺术教育的独特性,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时,应针对环境艺术教与学的特征支持帮助环艺院系建立独立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方法体系,营造具有环境艺术教育独特氛围的院系文化。这些都将融合涵盖在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之内,以实现各系科各专业文化既独立又互相交融影响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丰富环境艺术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的公共阅览图书量;设立专门的环境艺术图书媒体资料室;定期举办环境艺术学术交流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规模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与作品展;积极主动联合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企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实践;建设具有专业文化特点的教学与生活环境等,以此来营造浓厚的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氛围,突显学校特色教育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形成环境艺术教育个性化的过程就是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各个国家与区域的环境艺术教育要承担继承和创新本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功能责任,就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种层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满足设计市场需要,也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个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要保障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样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艺术教育中弥足珍贵的就是保持艺术本身的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秉承特色教育观念,实践特色培养教育方式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大师们正是在学校或自我多种方式的特色教育理念下,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设计实践,才创造出了那么多举世经典的设计作品。相信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指导下的中国环境艺术教育,必将不断培养出更多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太明.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王受之.扫描与透析――世界著名美术院校教育丛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漆德琰.澳大利亚环境艺术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低段 欣赏教学 传统文化

美术欣赏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整体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教师合理的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传承,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的人文精神总和。通过对传统文化背景下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研究,提高教师对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探索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学生通过对认知内容的深入理解与背景文化的掌握,使他们的学习及迁移能力得到应有的宽度和深度发展。

一、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价值点

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只有在足够重视的状况下,才会被发觉和挖掘。不忽视每一个传统文化教学的“微小”价值点,并将其放大,才能理解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所谓“微小”,是指比较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传统文化点,如果教师不注意挖掘和思考分析,很容易把这些微小的价值点“走马而过”,这不仅失去了一次教学的机会,长而久之,也容易使教师养成不注意挖掘教材内涵的习惯。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需要有洞察时机的能力,有较高的对教材的理解和课堂处理能力,体现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通过对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低段美术教材进行整理,在相关内容中挖掘出传统文化价值点,如:第一册《我心中的太阳》可以欣赏古代出现在石头上、器皿上的太阳图案和太阳神图案,以人类对太阳的喜爱之情来切入传统文化教学;第二册《美丽的盘子》可以欣赏从古至今的各种盘子,如《人面鱼纹盆》、中国唐三彩《花叶盘》,以了解盘子上纹饰的特点来切入传统文化教学;第三册《小闹钟》可以欣赏古代的计时工具,如沙漏、水钟、铜壶滴漏,以了解钟的发展历史来切入传统文化的教学;第三册《下雪天》下雪天想到雪花,到传统纹样团花,到中国宝相花,以了解造型上相关之处来切入传统文化的教学。事实上,教材中已涵盖很多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有的内容在教材中有所提示,有的内容需要教师仔细挖掘,而这些内容之间也会有相关之处,如:第一册的《窗花花》;第三册的《手来手,好朋友》、《下雪天》;第四册的《剪花边》,这四个内容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都可以和剪纸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在教学上体现系列性、层次感。

二、挖掘节日中的传统文化感知点

节日是一种民俗文化,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的特定环境中教学,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将节日里的生活经验与节日文化的学习相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加深。

根据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可以选择适合低段学生的相关主题教学。如:一年级《吃月饼》了解月饼的由来,知道传统节日中秋节,欣赏各种月饼,感受其造型特点和图案特色来切入传统文化教学;二年级《看花灯》欣赏各种造型、各种材质的花灯,了解元宵节的由来,花灯从古至今的变化来切入传统文化教学。

三、挖掘地域资源的传统文化结合点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科课程标准的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身边可利用的资源有很多,如:教材资源、生活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有挖掘资源的意识,并且能有效地将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就能让我们的教学 “如鱼得水”。如:一年级《杭州丝绸》一课中欣赏漂亮的丝绸,了解杭州丝绸的特点和发展情况来切入传统文化教学;二年级《王星记扇子》可了解杭州的王星记扇子,以欣赏古代扇子的造型特点切入传统文化教学。

什么内容的美术课在什么时候上,什么情况下上怎样的美术课,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结合时机,将会使教学不断推向,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教师尽量将课本上的内容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细微处不断挖掘点点滴滴的素材,如从生活用品、饮食习俗、自然景色、节气变换、风俗习惯等方面,向学生讲解并展示我国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课堂成为宣传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阵地,同时,文化学习的过程也就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四、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罗列和研究,我们发现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我们也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节日,但是这些内容是呈散点分布,如果把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散点进行聚焦,对学生学习的体系进行梳理,把原来散状的东西集中在一起,或连接成线的形状,形成一个整体,确定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教学更有系统性。在这个由散到聚的过程中进行文化学习,会更有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激发热爱中国的文化情感。

(二)达到“两种”参与

1.课内参与,掌握技能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是极其重要的,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也注重给予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如实地参观、真枪实干地动手,对学生来说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过程,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离得很近,就能使他们很快地接受,并快乐地操作着,这些都是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2.课外操作,使用本领 知识和技能只有运用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通过教学让他们树立了用“渔”造“鱼”的观念,这也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拥有了学习的本领,在了解文化的同时让自己更加有修养、有内涵,通过学习,学生愿意主动投入感知文化的世界。课堂外的操作,他们更是得到了一种文化认识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产生“三大”变化

通过一些尝试和研究,我们发现美术学习就是学习一种文化;学习美术的过程,也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

经过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变化:文化学习兴趣浓厚;文化内涵感悟深化;身心得到综合发展。以《面具》一课为例,学生在这节课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面具认识、了解的过程,让学生难忘,据家长反映,很多学生回家还带着面具不肯拿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树立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意识,这更是完善人格的过程。

当然在学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变化:明确目标,统整教学;把握课堂,加强能力;对传统文化背景下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研究,反思研究,促进发展。课题研究为我们确定了教学的目标,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的研究,是对学科课程标准的实现、教学水平提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围绕着总目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多角度的理解、分析和解读,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性继承与发展、对传统艺术的再认识,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重要责任。从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这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侯令著 《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题教学 人文素养 高职 动漫

[作者简介]田凤秋(1983- ),女,黑龙江伊春人,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动漫教育;周山华(1980- ),男,江苏兴化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周德富(1968-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多媒体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漫教育。(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动漫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BCA110020)和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研究”(项目编号:SZDG4-11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23-01

动漫产业被称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动漫产业的兴起对于动漫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动漫人才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高职动漫人才的培养与动漫产业需求之间的脱节日渐突出。高职院校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满足动漫产业需要的动漫人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动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高职动漫教学,大多以欧美日韩等国的动漫技法为蓝本,学生的思维多受其动漫风格的影响,既无法超越国外,又无法基于本国实现创新,逐渐失去自主创新意识。随着国外动漫文化的进入和侵蚀,我国的动漫教学逐渐丧失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运用,致使国内培养出来的动漫从业人员既没有继承本土文化,又没有真正领悟国外动漫的精髓,自然无法创作出优秀的动漫作品,更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动漫接班人。挖掘本土文化并不意味着原样照搬,而是要求学生在掌握本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再创作,在本土文化中注入新的技术、内容和思想,使创作出的动漫作品既具有本土特色又独具匠心,既紧跟国际潮流又不失传统,这样的动漫作品才是成功的、能感染人的。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动漫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过于狭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主题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这种原创能力、综合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主题教学——动漫教学的革新

(一)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源于法国,是一种“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团队围绕某一主题提出一个需解决的问题,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主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完成设计创作活动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工作中的真实情境。

在主题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基础知识的运用,新知识的补充,思想的、文化的、历史的、艺术的、设计语言的学术性探讨与研究,工艺材料、技术方法、表现形式的探索与实验,行业、市场、时尚、潮流的分析与考察,乃至价值观念、社会审美尽量与消费心理的关照都一一贯穿于始终。主题教学能够整合多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获取灵感,从而创新设计。

动漫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需要创作者不仅要掌握艺术理论与方法,更要了解哲学与宗教、历史、文学等人文知识。主题教学能够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能够将中国民族文化教育根植于教学中,并能以全新的动漫思维,用现代意识来诠释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意义。主题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人文底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掌握行业需要和前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主题教学在动漫教学中的应用

动漫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多门学科相融合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艺术知识,更需要哲学、宗教、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动漫学科的这种特殊性要求动漫教学不能按传统的方法组织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将文学、历史、艺术等多门学科知识融于每一次的教学,形成一个主题,以此为灵感源,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以个人或协作的方式搜集相关资料解决问题,从而更系统地掌握动漫学科中的相关学科知识,并构成优化的知识结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动漫创作能力。而且在主题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交流协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主题教学在动漫教学中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主题阐释。主题阐释是指教师团队通过讨论、协商确立一个适合于学生能力的主题,这个主题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综合性的,并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和技术性。此外,这个主题需与行业相联系,能充分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主题的理解,从中找到切入点。如以主题“年画”为例,年画是中国非常有特色的文化遗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个主题融合了中国的历史、民俗乃至哲学和等。通过这一主题,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此阶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充分理解主题的内涵并做好创作准备。

2.创意实现。创意实现是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依据教师提供的主题,对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和分类,提取创作的关键词。在对主题多向研究的基础上,将所获得的丰富资料和设计元素从设计理念、艺术语言、行业与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意设计研究,最终形成能够体现主题思想、有个性、有原创、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以“年画”主题为例,学生通过搜集、分析相关资料,可以提取出诸如“年味”“喜庆”等关键词,从思想文化、艺术特征、造型形态等方面进行探索,经过教师的认同后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创作设计,尝试各种手段创作与主题相关的动漫形象及动漫故事作品,如剪纸、木偶等,将创意具体化、视觉化。在创意实现阶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补充知识空缺,综合比较,解析重构,最终清晰阐述主题精神,这个过程中蕴涵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教师则主要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拓展思路,捕捉灵感。这一阶段是主题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创意思维和灵感思维,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人文素养。

3.主题展示。主题展示是指学生将前期的研究成果,按市场的各种不同需求,有目标、有特点、有个性地以成品的形式呈现,包括展示自己的灵感源以及设计、完成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相互展示和教师评价,达到创意共享和共鸣。

主题教学通过原理与方法的教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框架,设计全新的探索过程,以获得自由且具有完整思考的自我体验。主题教学实施于某一具体课程,但每一个主题教学都需要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这恰恰是动漫教学和动漫作品创作所不可或缺的。它采用最适合于动漫教学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充实自身的人文知识,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又能掌握动漫创作技法和技术,提高艺术修养、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和原创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并能充分挖掘本民族文化资源以服务于自己的创作。主题教学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能够围绕主题通过小组协作自主展开学习,通过灵感源的展示扩充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人文知识,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动漫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学习本国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漫创作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总结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动漫人才,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在动漫教学中运用主题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等,综合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利用主题教学培养动漫人才是高职院校与动漫企业服务接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我国动漫原创能力的恰当手段。主题教学不是实施动漫教学的唯一方法,在具体的动漫教学中,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校企合作等,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